讷河养牛人 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

讷河养牛人 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讷河养牛人和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讷河养牛人以及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

美丽的讷河我的家作文

美丽的讷河我的家

春天到了,田野里的小草嫩绿嫩绿的,给大地披上了一条绿色的新衣。柳树长出了嫩芽。一阵风吹来,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玩弄自己轻盈的长发,小鸟被她的美丽给吸引,不禁在枝头放声歌唱。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只见桃花浅笑、梨蕊含羞、樱花烂漫、吊兰清秀,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春,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夏天的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还有茂盛的桑树地。知了在树上“知知”的叫着,好象正在开盛夏的音乐会,青蛙也过来“呱呱”伴奏,好象在说:“穗苗啊,快快长大吧!”

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的推动下,卷起一层层“波浪”迷人的秋景,让我陶醉!

冬天,广阔的田野也不失“大家风范”!田野在寒风中,显得那么美,它无私的精神让人敬佩。虽然田野上是光秃秃的,但是在田野的泥土里,正孕育着新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练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她从不和百花争艳。只是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默默的出现,她是纯洁、坚强、勇敢的象征。冬天的田野,真美啊!

田野也是人们的“聚宝盆”。农民们在田野上种地,辛勤的劳动后,在田野里收获丰硕的果实,再用果实换来金钱,养家糊口。还有人在田野上养牛羊,牛羊门吃着新鲜的野草,各各都身强力壮。瞧!不远处就有几只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美餐呢!田野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伯尔尼的地理

伯尔尼的地理

1530年,当地的一批能工巧匠制做了一座精巧的天文日历钟,该日历钟除了显示日期、时间和日、月、星球的位置外,还有玩偶戏表演,古钟仍照原样由钟楼上的小铜人打钟报时,被认为既给儿童带来了喜悦,又使来伯尔尼观光的游客赞叹不已。伯尔尼哥特式大教堂建于1421年,1893年完工,历时472年。尖塔有100米高,入夜灯火通明。此外,伯尔尼还有1492年建造的尼德格教堂,1852至1857年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的联邦政府大厦。爱因斯坦曾在伯尔尼生活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伯尔尼市还专门建立了爱因斯坦纪念馆。瑞士国立图书馆、伯尔尼市立图书馆和伯尔尼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和珍本图书。另外,伯尔尼市内还有历史、自然、艺术、兵器等博物馆。

①瑞士中西部的州。面积6,887平方公里(其中259平方公里冰川覆盖)。人口93.7万(1990)。主要讲德语,信基督教新教;在侏罗山区讲法语,主要信天主教。首府伯尔尼。阿勒河及其支流萨讷河、埃米尤河流经本州。南部高地包括阿尔卑斯山地,有芬斯特拉峰(4,274米)和少女峰(4,153米)。水力发电发达。山区有养牛、养马、奶酪、家禽、木材采伐业等,为著名旅游地。中部是肥沃农业区,葡萄种植业发达。工业以手表和机器制造业为主,还有制陶业。主要城市还有比尔、布格多夫、土恩等。

②瑞士首都,伯尔尼州首府。在西部高原中央,莱茵河支流阿勒河两岸。新城在右岸,老城在左岸,有七座桥梁相连。人口14万(1989)。居民主要讲德语。十一世纪时有熊出没,故定名为伯尔尼。古老建筑物有熊的雕塑,日用品往往以熊作商标。1191年建立军事要塞。1218年成为独立城邦,1353年参加瑞士联邦。1848年起为瑞士首都。工业有电机、精密机器、纺织、化学、制药、食品、印刷等部门。以经营钟表著称,“表都”闻名于世。农产品市场。全国交通中心,重要陆空运输枢纽。文化中心,有伯尔尼大学(建于1834年)、国家图书馆,还有人类史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兵器博物馆和阿尔卑斯等博物馆,以及钟楼、哥特式大教堂(建于十五世纪)等。国际游览中心,市内有游览地“熊苑”。许多国际组织机构如万国邮政联盟、国际铁路运输总局、国际版权联盟等设此。伯尔尼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这是一个保护得十分完好的中世纪小城,塔楼、喷泉、鹅卵石街面、红瓦屋顶。甚至连它最著名的钟楼上那个装饰独特的大钟也成了重要的艺术品。伯尔尼虽然不大,人口只有14万多,但环境优美,建筑别致,吸引了许多游人。阿勒河在这里形成一个回环,城市最早就建在河湾的半岛上,三面临水。经过数百年来的发展,城区已扩大到河谷两岸,造型优美的7座桥梁将西岸的旧城区和东岸的新城区连为一体。在树木掩映之下,阿勒河蜿蜒南去。阿勒河两岸的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

漫步于半岛上的旧城区,那老式的房屋,狭窄的街道,尖尖的塔楼,带有走廊的商店,街心的彩色石刻喷泉等,处处都显示出古老、典雅的风貌。建于1421年、重建于1573年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直插云天,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物。同大教堂相对的是联邦议会大厦,是建于1857年带有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建筑,那绿色圆顶,高高突出在市区一片红瓦房顶之上,十分醒目。坐落在旧城区主要十字路口的钟塔,建于153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钟塔,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能听到它那洪亮的报时的声音。从市区遥望东南方向的阿尔卑斯山高峰——少女峰,山腰间层层云雾缭绕,洁白的雪峰顶着蓝天,晶莹闪烁,人们形容它是伯尔尼的王冠。市区还有建于1834年的伯尔尼大学和博物馆等。阿勒河东岸的山岗是伯尔尼的一处旅游景点,岗上有玫瑰公园,玫瑰盛开之时,万紫千红,芳香扑鼻,游人如织。岗下沿河岸是著名的“熊苑”,这里从1513年开始养熊,那些熊可以随着饲养员的口令,作站立、卧倒、躺地、向左走或向右走等表演,那优美的姿态,滑稽的动作,引得游客笑声朗朗。伯尔尼最富想象力的景物是那些建于16世纪的街心喷泉,有的表现的是英雄人物,有的则是恐怖的魔怪。这些喷泉形象多样,每个泉都有泉柱塑像,泉水从雕塑的柱石中潺潺流出,而这里的每一个雕塑都讲述着一个传说、一个童话,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医院街,有一座名泉叫“风笛手泉”,饱经风霜的风笛手肯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市场街上的两座街心泉的雕塑别具风格,一座是“节饮女神”,正在用水兑酒,衣裙飘舞,姿态优美。另一座是一位“旗手”,两腿夹着一只身披铠甲姿态可爱的小熊。附近的谷仓广场上还有一个泉,雕塑是一个神话故事,泉顶有一个魔鬼,右手抓住一个小孩,正要咬掉他的脑袋,左手一个口袋里面还有一些小孩,看来他要慢慢受用,这一形象是为了吓唬顽皮的孩子。克拉姆街上,竖立着的“扎灵根泉”,是为了纪念最初建城的扎灵根公爵而建造的。在克拉姆街北,有一座15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伯尔尼市政厅。正门下面是一对高台阶,是典型的早期伯尔尼建筑。市政厅前的小广场上,有“旗手泉”。旗手全副戎装,手执伯尔尼旗帜,造型精细,栩栩如生。走到正义街,会看到伯尔尼最精彩的街心泉——“正义泉”。泉上的塑像是“正义女神”,一手执剑,一手端着天平。她的脚下是教皇、国王、高官显贵等人物的形象,寓意即使是帝王将相,最终也逃脱不了正义的裁决。“信使泉”在不远处的信使广场上,是为了纪念古时一位不畏强暴的伯尔尼信使。

伯尔尼大教堂广场周围都是昔日权贵们的豪宅。大门上的浮雕创作于15世纪,名为《最后的审判》,表现的是有罪的人被投入地狱接受永世惩罚的情景。教堂内部装饰画以更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同样的主题。这些彩色玻璃上的装饰画作于1561年,主题是《死亡之舞》。伯尔尼人喜欢花。每年五月开始直到岁末,天竺葵市场的鲜花装点着城市的每一座建筑物,使伯尔尼变成了一个大花园。伯尼尔市面繁华,汽车川流不息,但听不到刺耳的喇叭声,市区也没有工厂,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更听不到机器的马达声和其它嘈杂的声音。在公共场所,人们谈话轻言细语,见不到大声呼叫的现象,整个城市显得十分宁静。据说瑞士其他城市也大都是这样。

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设在阿勒河北岸铜绿色的联邦大厦(也称作国会大厦)中。从高处眺望整座城市的时候,它那绿色的圆形铜制屋顶非常醒目。联邦大厦让这座钟表之城有了十足的首都风范。

伯尔尼一直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大概就因为这个缘故,伯尔尼人常被认为反应迟缓,谨小慎微。瑞士人打趣说:“千万别在星期五对伯尔尼人讲笑话,不然的话,他会在星期天做弥撒的时候笑出声来。”1905年,正是在伯尔尼,一位收入微薄的数学教师推导出了一个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式。这位教师便是爱因斯坦,他推导出的公式则是相对论。“相对论”使人类的智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伯尔尼人是笑在最后的人。伯尔尼这一名称是从德文“熊”字演绎而来,德语中熊一词的发音是“拜尔”,后渐变为“伯尔尼”。传说12世纪末,统治瑞士中东部的扎灵根公爵要在伯尔尼这个地方建立要塞,为给城市取名扎灵根公爵决定外出打猎,以打到的第一只野兽作为城市名,结果打死一头熊,于是以“熊”字为该城命名。因为这个历史的渊源,至今伯尔尼人对熊仍特别偏爱,熊的形象处处可见。无论是街道中心的喷泉中,还是那些古老的建筑物上,几乎都有熊的雕塑。

扎灵根喷泉是为纪念伯尔尼的缔造者扎灵根公爵而修建的。但喷泉上却看

不到他的形象。只有一只随处可见的伯尔尼熊穿着公爵的服装。市政厅外建筑精美的阶梯是15世纪修建的。在它前面是旗手泉,上面是一只想出风头的小熊。在巧克力糖上,在大蛋糕上,甚至在男人的皮带、女人的发卡、儿童的衣扣以及其他许多日用商品上,都有熊的各种姿态。每逢节日,旅馆、商店、机关、民宅的门前楼上,无不挂起饰有各种艺术造型熊标的大副彩旗,成为伯尔尼的一大景观。就是平时,熊标彩旗也是处处可见。所以,伯尔尼也被称为“熊城”。阿勒河的弯道东岸是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的“熊苑”。伯尔尼人对熊感情深厚,会经常来熊苑看望熊,复活节时人最多,若有了小熊仔,就会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若有熊死了,就会难过许多天。在瑞士联邦伯尔尼州的州徽上,也画有熊的图案。

农村报的发展历史

农村报的发展历史

《农村报》创刊于1949年11月15日,与共和国同龄,在全国涉农类报纸中创刊最早。

《黑龙江农村报》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出版,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的以全省农民读者为对象的群众性报纸。原名《黑龙江农民》,1949年11月15日在齐齐哈尔创刊。初期负责人甘甫明、远百昌。1954年8月,松江与黑龙江两省合并。原松江出刊的《松江农民》合并于《黑龙江农民》。改版后的《黑龙江农民》报为4开4版,3日刊。1956年1月改为周3刊。在隶属关系上,中共黑龙江省委先后委托省委宣传部、农村工作部对其进行管理,黑龙江日报社统筹印刷、发行等事宜。高奭任总编辑。该报改刊时,全省农村正经历由互助组、初级农业社向高级农业社的过渡。编者在第1期《大家来办农民报》一文中说,改刊后将“通俗地宣传解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帮助大家树立依靠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逐步克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经常介绍一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一般科学和卫生知识”。辟有《时事讲话》、《在黑龙江各地》、《唠知心嗑》、《读者来信》、《支部生活》、《答读者问》、《唠唠技术增产》、《卫生常识》、《俱乐部》等专栏。这一时期,该报为宣传政策,向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各类“讲话”和评论,在版面上占较大比重。1954年8月,改刊当月共出10期报,其中刊载《互助合作政策讲话》5篇,动员农民多卖余粮“宣传讲话”2篇,本报评论6篇,连同《时事讲话》等共24篇,平均每期2.4篇。宣传性文字多这个特点,在以后几年中也大体如此。这些讲话和评论,政策性强,较注重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实际。该报还注重选择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典型进行报道。双城县希勤村在合作化运动中创造了“全面规划”经验,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1955年后,该报对合作化规划经验及希勤村作多次报道,如《双城县希勤村是怎样创造合作化全面规划经验的》、《希勤村农业合作化规划后的一年》等。1956年初,针对高级农业社发展迅速,新建社缺乏管理经验的情况,该报于1月6日、13日,介绍了双城吴家村“小段作业指示图表”、“六员管理责任制度”等经验,并刊发了《希勤高级社的建立》、《幸福之路—双城永乐区幸福集体农庄》等报道。除此,还多次展开群众性讨论,如《有余粮少卖对不对?》、《怎样使管委会领导跟上去?》、《怎样当好队长?》等。这些报道与讨论,对实际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58年“大跃进”中,该报紧跟形势,力求做“对新事物满腔热情的促进派”,“期期有典型,广泛树标兵”,在一些报道中,存在鼓虚劲和虚假不实等问题。1961年1月3日,该报因纸张缺乏而停刊。1963年1月1日,报纸定名《黑龙江农村报》,重新出刊,4开4版,周2刊。1964年初改为周3刊。由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编辑部主任冯玉璋。这一时期,农村生产逐渐恢复,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该报把“巩固人民公社经济,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1963年2月,庆安县新安四队生产队长宋恩珍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该报即作了突出的报道。刊登长篇事迹通讯、连环画后,以《学习宋恩珍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宋恩珍,当个好干部、好社员》为标题,两个多月间发表各地农村读者读后感想28篇,编者加《小道理》8篇。同时,辟《好社员》专栏,或以集纳形式,冠以《发扬集体主义风尚》大标题,刊登短小人物通讯:《爱管闲事的姑娘》、《生产队的真‘金子’》等,介绍普通社员关心集体财产、坚持原则、维护集体利益的事迹。当时,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和管好集体财物,被看作是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对此,该报除组织经常性报道、开展问题讨论,还作了重要典型报道。如1963年7月12日,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不生锈的‘铁孩子’》,报道绥化县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高凤志,艰苦朴素,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感人事迹。同年11月26日刊登《公正廉洁——松江二队队委会为什么能把集体财务管得清如水明如镜》的通讯,在全省都引起很大反响。除此,还大量刊登诸如《走阶级路线,靠贫下中农》、《把旧社会的苦告诉青年一代》、《扎扎实实培养革命接班人》及农民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报道。该报有关争取农业高产和农业技术改革的宣传,也较突出。在宣传向山西省大寨大队学习同时,报道甘南县太平大队和肇东县红光大队两个三产典型,特别是对太平大队作了连续的和多侧面的报道。如1964年4月8日发表通讯《胸怀全局,勤奋创业》,对这个大队作全面介绍后,陆续发表了《太平人的风格》、《太平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和田间政治工作相结合》、《太平大队在灾年中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吕和——勤奋创业的新愚公》等。另外,辟有《政策顾问》栏,简洁地回答农民遇到的具体政策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该报1967年1月8日因“文化大革命”一度停刊。1月28日出刊《新华社电讯(农村版)》,2月12日易名《黑龙江日报农村版》出版,4开4版,周3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版面大量刊载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革命大批判”的报道与文章,同时,宣传“农业学大寨”运动,报道一些农村治山改土取得高产的先进典型,如肇东县涝洲公社、甘南县太平大队、讷河县老莱公社胜利大队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该报于1979年1月28日,恢复《黑龙江农村报》原报名。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农村实行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性变化,在宣传报道上,着重抓了两件大事:一是中共中央的经济政策的宣传;一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经济信息的传播。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制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但由于多年来“左”的错误影响,政策实施中受到诸多干扰;农民中也有想富又不敢富,顾虑重重的问题。因此,《黑龙江农村报》把对农村经济政策的宣传放在了首位。1979年初,全省许多地区农村干部对社员搞家庭副业心怀余悸,不敢支持,对农民养牛养羊规定数字限制,超过即指责为发展资本主义。该报于1月7日、10日发表《理直气壮地把钱抓起来!》、《搞副业有功无罪,扣罚款理不应当》等言论和报道,为副业生产正名。同年9月23日,开展怎样对待家庭副业问题的讨论,到12月3日共进行11期。对干部解放思想,明确是非,社员放心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根据农民的实践,肯定了农村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当年秋,全省一些地区干部对联产计酬责任制尚有种种怀疑,只准社员劳动分组评工记分。该报于同年11月7日1版刊发《政策自有胜天力,联产计酬得丰收》、《政策得人心,生产大发展》两文,报道肇源等地部分生产队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取得受灾之年丰收的事迹。1982年11月28日,该报刊登通讯《二十年和一年》,在全省最早报道了尚志县帽儿山镇实行大包干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典型,12月26日发表《包干到户,富海真富了》通讯,报道甘南县富海大队实行大包干的经验,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了舆论准备。1983年初,全省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该报即于1月7日1版设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导站》专栏,解答群众在实行承包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专栏到同年7月共出刊50多期,提出和解答了400多个具体政策问题。比如,1月30日专栏刊文《为农民呼吁,合理提留,让农民得到实惠》,对一些地区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中搞“高提留”,提出批评。报道后引起中共省委的重视,“高提留”很快降了下来。在宣传落实经济政策中,该报十分重视反映农民的呼声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1982年10月,该报接到大庆市大同区兴隆泉乡农民宫海来信。宫海是养羊专业户,他在信用社贷款1000元,到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公社买了28只羊。在赶羊返家路上,被这个公社的干部以“投机倒把”为由,扣下羊只,并罚款264元。本人对罚款不服,先后11次到该公社申诉,又到县有关部门告状,都无济于事。该报接到来信后,先后3次派记者前往调查,于1983年4月3日发表了宫海来信及记者调查附记,并以《宫海买羊有啥错?》为题,在报上展开讨论。一个多月时间,收到省内外读者来信500多件。中共省委、省政府负责人作了批示,报纸刊发6期讨论文章。最后,宫海被错误罚款一事得到妥善处理。整个报道,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来信《宫海买羊有啥错?》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1983年6月,《黑龙江农村报》在新闻改革中,进一步提出“把报办在农民的心坎上,使报纸进农家”的要求。因此,更加关心和反映农民的切身问题,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比如,1984年3月18日刊登《谁能为这户农民解忧愁?》,把农民许春田自投资金万余元,跨区开荒1000多亩,但于播麦之际,因缺资金买种子而犯愁的事,向社会作了呼吁。报道发表后,引起各方的重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许春田得到贷款,解了燃眉之急。1984年5月,该报发表记者来信《民主乡农民畜牧服务公司呼吁,产销直接见面为何这样难?》,并在报上展开讨论,鲜明地支持哈尔滨市郊区民主乡姜文林等7户农民办畜牧服务公司,把鲜蛋直接送到市内副食商店销售,打开流通渠道的创举。这次被称作“鸡蛋碰石头”的报道,在黑龙江日报、中国农民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单位配合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的支持下,终于打破了原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连续报道《鸡蛋碰石头》获得1984年全省好新闻特别奖。该报为向读者提供政策咨询,在1版辟《政策问答》栏,回答群众来信中提出的政策疑难问题。1983年全省放开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这个专栏解答了:怎样才算正当的长途贩运?专业户劳力不足可不可以雇工?手艺人不承包责任田可不可以?承包耕地允不允许转包,等等。该报还重点抓了农业科技宣传,帮助农民解决“想富无门路,想富不懂技术”的难题。1979年初,该报即设有《农业科技》、《学科学,用科学》、《国外农业》等专刊,2月份出版12期报,3个科技专刊共出8个版。此后,有关各类实用农业科技的报道,逐年增多。1982年4月,该报与省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等省直9个单位,联合创办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顾问处,聘请省内知名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农机、气象、供销等方面专家、学者53名作顾问(至1985年底,联办单位发展到12个,顾问增至148名,另有政策顾问30多名)。该报《学科学、用科学》、《农业科技顾问服务处》两个科技专刊,主要由顾问根据农民需求撰稿。1983年6月后,这两个专刊合并为《科学致富》版,每周出4至5版,内设《科学种田》、病虫害防治》、《牛马经》、《园艺知识》、《解疑难》、《问必答》、《试试看》等小专栏,传播科技知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回答农民生产中各种疑难问题。1984年8月,增设《经济信息》专版,向农民,特别是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及乡镇企业、商业供销工作人员,提供省内外经济信息、市场动态、行情预测及新产品介绍等。该报成立科技顾问处和开办《科技致富》专版后,三年间向农民介绍30多个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加工业等方面的致富门路,受到农民的欢迎。比如,黑龙江地处寒冷地区,冬季鲜菜短缺。该报向农民介绍顾问处顾问、蔬菜技术专家潘廷章的家庭日光温室修建技术,报道龙江县蔬菜专业户刘成信在7分地、3栋日光温室里种植各种蔬菜,一年盈利近万元的事迹。报道后,农民争相学习,仅哈尔滨郊区就修建起日光温室200栋。地处最北部的漠河县一位干部给顾问处来信说,通过学习温室栽培技术,他们那里冬季也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了。1982年11月,该报介绍哈尔滨阎家岗农场引进的康贝尔鸭种,并连续刊载有关饲养技术讲座20多讲。通过该报介绍,二三年间,许多农户和家庭牧场因饲养康贝尔鸭而获益致富。该报4版为副刊版。1983年6月后,适应农民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新需求,由过去一般刊登散文、故事等通俗作品版,改为《村镇内外》、《农家生活》两个专版。《村镇内外》以社会新闻为主,表扬新风,针砭时弊,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和法制的宣传。《农家生活》版,主要介绍勤俭持家、子女教育、妇幼保健、家用电器、饮食卫生等日常知识。以后,还辟有《青年之友》专版。该报从40年代末创办以来,一直重视群众工作,与农民通讯员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进入80年代后,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这个优良传统。据统计,1984年该报收到读者信件2万余件,接待农民来访8000人次。对来信来访,该报都作了认真负责的处理,对其中具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编发了《农民来访录》、《农民呼声》、《读者来信》等栏,在1版要位发表。该报还竭力为农民解急济难。1982年6月,收到依安县依龙乡农民王耀华的求助信,内述他的外孙女被疯狗咬了,在当地买不到狂犬疫苗,病人危在旦夕。该报见信后立即在哈市防疫站取得疫苗,当晚派人乘火车把药送到患者家里,使女孩转危为安,王耀华感动得热泪盈眶。该报由于在宣传报道和群众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曾多次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表彰。1960年,该报作为先进单位出席全省文教群英会;编辑刘克俭被选作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198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召开第三次农村报刊会议,国务院农牧渔业部将该报提作会上交流的重点报纸。1984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将该报办报经验,向全省新闻单位作了推荐。1985年,该报被评为全国先进新闻单位。1985年该报期发行量58万份,主编为侯国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