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养牛两兄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

贵州养牛两兄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贵州养牛两兄弟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三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彝族的资料和铺米族的资料

彝族的资料和铺米族的资料

彝族

yizu

Yiethnicminoritygroup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普米族

人口为3360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汉族的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根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来聚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他们已居住于现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文化艺术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普米族人平时也爱唱纳西、白和汉族的山歌。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

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妇女服装各地区则不尽相同。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爱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普米族群众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养子、稗子等。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早婚。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的习俗。丧葬习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三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

三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

人到中年,多半会变得口是心非。出差公干,尤其是往基层走,人家请几餐吃喝,吃着喝着就生出情来,你兄我弟的,恨不能让服务员去厨房拿刀来,当场剜出心来亮亮相,情状如同自幼走失的亲兄弟被找到手了。最经典的场面在饯行诉别之时,执手相顾,再三倾诉。此时有两句话必定要说,“这地方一定要再来,多来!”“到省城一定打个招呼,我来安排。”这些都是屁话,冲动过后就没这回事了,也没有谁非要当真,大家都是成年人。没准,下回在哪儿遇上,还要问声“贵姓”。

但前几天去三江,我确实真诚地跟各位新老朋友一一握手,真诚地说,我一定要多来。非为虚情假意,只为在此吃了一顿漂亮的黄牛肉火锅。要知道,这年头要痛痛快快吃顿好牛肉,可着实不容易。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地处桂北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我是上街喝油茶,溜达回来时,发现有个馆子,打的招牌是独峒黄牛肉,心神一动。独峒乡在与贵州接壤的高寒山区上,海拔有八九百米,料想这地方水牛不多,不如抽空吃他一顿。南宁菜市场卖牛肉的小贩,摊摊都说自己卖的是黄牛肉,生牛肉我分不出是黄牛还是水牛,但做熟后水牛肉那种粗砺口感,还是很明显的。这么多年来,我大概也没买过几回真正的黄牛肉。在此遇上黄牛肉,岂不乘机饕餮一顿?

意思流露出来,一位三江小老弟就跟我说,要想吃黄牛肉,我来订地方,有个更好去处。晚上,他果然把我们带到县城边上浔江江畔,紧挨河滩,隔着条砂土路,有一座按侗族风格建的二层木楼,看模样还挺新,就是一家黄牛馆——这名字起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是来吃黄牛肉,不是直接吃黄牛。浔江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中游河段,上接黔江段下游,下连西江段上游。流到三江县城,江面已经很开阔。此地离人烟颇远,沙滩上走走,隔江看看远处的房子,欣赏一下木楼,很有一番静谧幽静的感受。

上得楼去,已经摆了几个菜了。除了青菜,都是从牛身上找来的。几乎都是生上,吃火锅。三江紧邻贵州,贵州的酸汤火锅很出名,酸汤猪脚、酸汤鱼、酸汤牛肉都很受欢迎,三江饮食很是受黔南尤其是侗族地区影响,这种酸汤火锅不少见,而且味道相当地道。这晚上的火锅,用了个鸳鸯锅,一半酸汤,一半牛肉汤。酸汤是一种野生小番茄发酵而成,红通通的,乍一看去以为和川、渝麻辣火锅一样辣,其实不怎么辣,徒有其表。相反,小番茄发酵而成的酸汤,味道淳厚,带着淡淡的柔和辣味,煮了牛肉后,夹杂了浓郁的鲜味。吃几口菜,就忍不住一个个盛汤来喝。有位南宁同去的同伴,以前没吃过这种酸汤火锅,这回是喝得过瘾,一碗接一碗,简直是从头喝到尾。清汤看起来很浓,但也还算清爽,味道鲜甜,牛的肉香真实浓郁,在南宁喝到的牛肉汤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两广人吃牛肉,喜欢吃新鲜牛肉,而不像北方那样,以炖、卤、酱为多。早上吃牛肉粉、牛肉面,多是现加鲜牛肉一起煮,很少有现切卤牛肉、熟牛肉另行添加的。但做牛肉很要点手艺,追求持鲜嫩不柴的口感,最常见的生炒牛肉,大部分人动辄炒老。要想吃到鲜嫩的牛肉,下火锅最保险,不容易走调。

我老家玉林一带,上世纪末起流行起吃牛料,牛肉和下水混着吃,就叫牛料。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把牛肉片加一些黄喉、百叶、牛肠之类的下水(具体什么料可以自己选配,加起来往往数斤肉料),混在一起大火爆炒,再另炒一些豆芽或豌豆、韭菜之类素菜,垫在大圆盘底,把炒好的牛料铺在上面,连牛料加垫底的菜,起码三五斤,吃得极有气势。这种吃法,全看厨师手艺,吃起来除了诸种牛料混在一起合成的奇香外,奇怪的是每个店都能将牛料炒得非常脆口,很有嚼头,而且上菜很快,点菜后不到十分钟一大盘就能端上桌。

另一种吃法,就是烫火锅。也是自己选配牛肉、下水,以及牛肉丸子、牛红这类以牛为原料加工的菜,一煲清水下点姜、葱、红枣和枸杞,烧滚就可以将菜倒下去烫。牛肉和牛下水都是烫火锅的上品食材,所以玉林牛料很快传到了南宁,开了不少玉林牛料摊店。刚传入时,城管管得还不是很严,常有一些特色大排档开在简易房、临时建筑里,甚至摆到路边。冬天寒风冷雨飘着,人们顶着大遮阳伞或店家临时搭的蓬布,就在露天街道上哆嗦着吃牛料火锅,这种盛况持续了足足好几年,直到后来入室经营。

黄牛多是在天然环境放养,吃的是新鲜百草。所以肉质鲜嫩,比日本大阪进口来的冰冻雪花牛肉口感还要好,最好在宰杀后三四个小时内吃。玉林人来南宁开牛料店,为了表示自己的牛料新鲜,每个摊店都在显眼的地方挂着牛的遗体,真正做到想吃哪块肉就给你切哪块,牛下水、牛肉丸等也分门别类,装在托盘里摆在牛正面。黄牛个头小,每头牛可用的新鲜牛肉并不是很多,而下火锅的牛肉,对质地要求更高,一个店每天杀牛一两头,不是这样配着下水,还不一定够卖。

三江黄牛肉火锅的吃法和味道,只比玉林牛料火锅多了一道酸汤味,其他也是差不多的。而且,平时吃牛肉,炒也好涮也好,为了追求鲜嫩口感,往往要先码味腌一下。但无论三江还是玉林的牛肉火锅,都是点好单后切好装盘直接上桌,并不事先腌制,顶多在肉上面放点葱段、芹菜配饰。下锅后,不管煮多久,肉都不会发硬发柴甚至咬不动,我也很奇怪。

吃牛肉当然是吃黄牛肉后,肉质远胜水牛肉。以前无论水牛还是黄牛,价值更在于“役使”。很多朝代,明令禁止屠宰耕牛。过去的牛,有点像这些年疯炒的房子——既有使用价值,本身也是一笔大资产。所以,养牛的农户,非常珍惜自家的牛,有句话说,“再饿不杀耕地牛,再穷不杀看门狗”,说视为家庭成员也不为过。前些年广西农村盗牛之风不绝,很多养牛的人家,夜里要扛着铺盖到牛圈值守,甚至把牛拉回家里放。一些住木楼等干栏式住房的民族地区,一楼就是专门存放猪、牛等大牲畜的。在农村偷牛如被发现,会全村全寨的人追出去,往往循迹追到次日,一跑数十上百里路,捉住了偷牛贼,是要往死里打的,可见“牛”这笔财富在农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耕作方式的改变,用牛来协助耕作的农户越来越少,牛的价值渐渐从役使变为食用为重。甚至养牛的人也越来越少,肉用牛一般由养殖专业户、养殖场批量饲养,品种上也多以进口的优质肉牛为主,很少有专门养殖水牛、黄牛作为肉用。

水牛几乎只能在南方养殖,因为水牛能够游泳,耕水田非常的好用。黄牛则南北方均有,但以北方为多,主要是黄牛耕水田不如水牛给力,但耕种旱地水牛就比不上黄牛来劲。而肉用的话,黄牛肉质更受欢迎。经育肥后的黄牛,屠宰率可以达到60%以上,其肉颜色一般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脂肪为黄色,肌肉纤维较粗,肌肉间无脂肪夹杂。吃起来,黄牛肉肉质细腻,脂肪分布好,肌肉结实、柔细、油润,皮下有少量黄色脂肪,肌肉间也夹杂少量脂肪,因而滋味鲜美,肉味浓而不腥膻,肉骨比例高,肉体脂肪比例低。而水牛一般是用淘汰的老残牛屠宰肉用,肉色暗淡,有紫色光泽,肌肉纤维粗而松弛,干燥而少粘性,很耐煮,不易煮烂,肉质很差,远不如黄牛肉。因此,水牛肉价格要低于黄牛肉。

黄牛肉性温热,滋补作用较强,尤其擅长补气,是气虚者食养食疗的首选肉食。明韩懋所著综合性医书《韩氏医通》认为,“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清汪绂所辑《医林纂要》也强调:“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更指出,黄牛肉补气、健脾,对虚弱之人可以助其健壮,对脾虚水肿的人,则有“消水肿,除湿气”的良好功效。现代医学也认为,黄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有利于防止肥胖,而且不致摄入过多胆固醇,有利于补充足够营养而又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所以,要吃牛肉、喝牛肉汤补养,应选黄牛肉才算对症。

按道理,水牛肉来源远较黄牛肉少,但奇怪的是,南方菜市里吆喝卖纯正黄牛肉的,买回家一做,眼睁睁地吃出了水牛味,比老母鸡变鸭还要神奇。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现在的贩子,能将牛肉边角废料甚至鸭肉、猪肉粘合成一整块牛肉。网上叫卖的牛扒,大半斤重,十块钱都不用。两相比较,有水牛肉吃都还不错了,总比吃奸商们的创新成果。所以,到三江能吃上一顿纯正的美味黄牛肉,恐怕是自己积德有余。

这顿黄牛肉火锅,除肥、瘦牛肉外,还点了牛骨髓拼牛脑、牛血、牛肉丸、牛蹄各一份,牛百叶两份。瘦牛肉之细嫩鲜甜自不必说,有一种入口无渣的感觉。我们平时在外点个炒牛肉,吃碗牛肉粉,用的牛肉多是筋头巴脑或库藏冻牛肉,绝无好肉可言,算算菜市卖多少钱一斤,盘里碗里有多少块肉,心下就清楚了。肥牛肉的肥肉部分,嚼起来竟有脆的口感,瘦的部分则柔软细腻,嚼着一脆一软,口感妙不可言。尤其意外的是,点了一盘牛蹄,我从未吃过这东西,早早放锅里打底,开吃时小老弟先给我们每人碗里布了一块。一口咬下去,我就被那口感倾倒。这东西胶原蛋白非常丰富,我不相信吃胶原蛋白能美容,也无此需求,但胶原蛋白丰富的东西,口感非常美妙,要费心地一点点把近乎软骨的肉啃下来,再细嚼时又非常弹牙。想起以前闻说,有人拿牛蹄假冒熊掌,如今一试,觉得牛蹄是有这资质的。牛肉丸子几乎是纯牛肉做的,加生粉不多,吃起来也没有传说中的弹牙劲力,但是味道真的不错,就当吃了块好牛肉。

怀化人喜欢吃什么样味道的小吃

怀化人喜欢吃什么样味道的小吃

怀化味道外地人初到怀化,必定为这里山山水水组合成的一幅幅神奇画卷而陶醉,为笼罩在这片山水之间浓郁的民族风情民俗而赞叹,还有一样东西,同样会让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怀化人的餐桌。摆放在客人眼前餐桌上的这些盘中美味珍馐,散发着一种都市之外山野之中诱人的清香,尝过之后会让人啧啧叫绝。怀化人的厨艺,怀化人的口福,会是这些外地人一路上嚼不烂的话题,直到多年以后,偶尔回想起来,还会谗涎欲滴。

湘黔、枝柳两条国家大动脉在这里交汇,山区怀化的经济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据一则官方的统计资料公布,怀化的宾馆、餐饮、娱乐等三产消费总额,在全省仅次于省会长沙,名列全省第二位。人口的流动,经济的活跃,贸易的频繁,交往的密切,给怀化的食物结构和餐饮习惯带来了冲击,也为怀化的地方名吃吃香全国,乃至世界,为怀化传统特色菜肴推陈出新带来了机遇。怀化人无疑是机智的,他们的胃口受到了新的刺激,他们不满足于平日里习惯的甚至有点平淡的口味了。他们将祖先留传下来的治厨技艺,有意重新操作演练起来,把山里的名特土产烹饪料理后,一一呈现在南来北往的客人面前,让他们也品尝一下山里人特有的有滋有味的生活。

沅陵,这个怀化最北端地域面积最大的县,近年来旅游开发如火如荼。五溪湖,这个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站五强溪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湖南省最大的人工湖泊,为传统的龙舟比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3年端午,全国龙舟邀请赛在这里下水,邀来了包括香港队在内的全国十几支龙舟劲旅,在碧波万顷的湖面角逐,中央电视五台向海内外全场直播比赛实况。沅陵人的豪气在全国人民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现,但沅陵人的精明也发挥得纤毫毕现。他们不失时机地把沅陵晒篮肉,做成了不同的口味招待远方的客人,使这道他们做了三百多年,在湘西极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借此大赛出尽了风头。与其说这次龙舟大赛,是展现全国各路水上健儿披波斩浪雄风八面的舞台,还不如说这比赛演变成了沅陵人展示他们席上珍品的平台。沅陵的麻辣食品如麻辣牛肉、麻辣鱼、麻辣鸡丁、兔丁等风味小吃,虽是近几年才兴起,但迅速走俏全国;沅陵的山野系列黄葛汁、脱水蔬菜、竹笋、鱼腥草等,全由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绿色植物加工,近年来在全国崭露头角。沅陵人毫无保留地抖露出了他们的全部家底,诚心招待天下的朋友。朋友们将沅陵的特色菜肴带回了家,同时也将友谊、口碑与心满意足带到了四面八方。

辰溪,是我家乡麻阳河——锦江投入沅水怀抱的地方。这方山水,峰峦跌宕,水激浪险,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一种强悍勇猛、刚直倔强的秉性。若问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如此豪爽侠义,连女人们的腔调都有点男性化的味道,也许与他们的饮食结构不无关系。“不吃辣椒没有味,吃起辣椒辣死人”,若用当地的方言道出来,会让任何一个外地人笑得捧腹。湖南人爱吃辣椒全国闻名,若要评出湖南吃辣椒最厉害的地方,我坚信辰溪人当之无愧。辰溪人的地方小吃与特色菜谱,在怀化乃至全省,也是响当当的,而这里的小吃与特色菜,无一不与辣椒密不可分。辰溪酸萝卜,色鲜味脆,生津开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惟辰溪的沙质土壤里培植出产的萝卜,才会如此甘甜爽口。切成均匀的薄片,酸水浸泡后的酸萝卜,拌上喷香的油发辣子,不仅当地人解谗,也已成为馈赠远方友人的特色礼品。辰溪毛狗肉,源自辰溪大山深处的瑶族自治乡,是这里少数民族一道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传统美餐。每当冬季农闲时节,山里人办红白喜事或是聚餐打牙祭,于是捉一条活狗来打了,稻草火烫了毛,开膛剖肚清流水中洗净,将一条整狗连同狗血一锅炒了焖了烹了。大家围在谷垛旁,大碗的清酒里,清清嗓子,然后亮起了高吭的歌声。月亮缓缓升起了,农家人的酒兴正浓……如今,山里人不仅在县城,他们还乘车来到怀化城里,扯起了辰溪毛狗的幌子,让这道地地道道的山里菜,成了城里人常聚会在一起,体会乡村野趣的一曲农家调子,那样悠扬、纯朴、正宗、畅快。辰溪血鸭,又是辰溪菜中一绝。选料是乡下吃谷子的仔鸭,制作时将鸭血与鸭子肉一道炒,拌以飞辣的青辣椒,炒熟的鸭子肉中便绞有青色的血丝,如原野上的碎花点缀其间,扑面而来散发阵阵诱人的香气。辰溪血鸭虽不象它的兄弟辰溪毛狗那样神气活现地站到专卖店的招牌上,但它也尾随其后来到城里各大酒店宾馆大门口的菜谱牌前,被城里的厨子引进了大雅之堂。辰溪火炕鱼,也是一道让辰溪人津津乐道,让外地人尝后念念不忘的特色佳肴。鱼儿须是从清悠悠的溪水中打捞上来的活鱼,经过复杂工序,在锅里经新米熏炕后,一个个饱满溜滑,金黄灿烂,吃起来更是绵甜醇爽,满口余香。能被这几道辰溪菜吊住胃口的外地人,能领略辰溪菜中辣椒的妙处与精髓的外地人,他必定能成为热情好客、古道热肠的辰溪人一生信赖的好朋友。

溆浦,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向警予的这片土地,拥有八十多万人口,是怀化人口最多的大县。溆浦县土地富饶,物产丰富,素有“南国瓜果之乡”、“水果之乡”的美誉。溆浦人素喜养鹅,有着悠久的养鹅历史,“溆浦鹅”是这个县独有的畜禽良种。成年鹅体重达6公斤以上,肥肝平均重572.9克,最重的达1330.5克,鹅体在全国排第二,产肥肝性能在全球排第二,仅次于英国。“溆浦鹅”肉质细嫩,其肥肝胆固醇含量低,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其产品远销港澳和欧洲各地,是怀化境内具有世界声誉的国际品牌。

说到鹅,我家乡麻阳苗族自治县是共和国第一任铁道部长“平江起义”主要领导者:腾代远的家乡——砂钵鹅,是一道叫我终生难忘的特色菜。去年的一天,心情沮丧的我对熟悉的世界茫然失措,跌倒在一片昏暗模糊的光阴里。友人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我的消息,拽着我乘车来到郊区一酒家,点了一份麻阳砂钵鹅作主菜,指着砂钵说这是地道的麻阳口味,时下城里正流行的一道特色菜。很多年没吃鹅肉了,味道真不错。又是很多年过去了,麻阳砂钵鹅的浓浓香味和柔滑的口感,连同朋友的那份真诚友情,常让我心潮起伏。

同样是鸭子,芷江侗族自治县黄焖鸭与洪江炒仔鸭就风格迥异,但都闻名遐迩。芷江鸭选用明山山涧芷溪野外放养的纯种麻鸭为原料,是芷江侗乡的特产,烹制工艺相传始于元末。在芷江素有“无鸭不成席”的传统习俗,芷江鸭在清末经紫香阁名厨唐三进一步将传统工艺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如今,芷江人将芷江鸭做成了熟食真空包装,销往全国各地,人们只消撕开包装袋,肥美香醇的味道就会弥漫整个居室。而怀化人每每到芷江出差,常在品尝过芷江鸭后,不忘带一桶炒熟了的鸭子回家,让亲人也分享这一份美餐。朋友曾从芷江七里桥受降园旁的小店里,炒了一份芷江鸭带回家,味道鲜美可口无比。可当我专程去芷江那个小店亲口品尝时,却怎么也吃不出在家里的那个香味,怪了!煮熟了的鸭子,味道还会变喽?

洪江炒仔鸭,必备四大原料:仔鸭、甜酱、仔姜和紫红辣椒。其中甜酱是洪江区的特产,价廉物美,味道纯正。洪江区人上省城探亲或办事,总会带上一桶甜酱作礼品。地处长沙望城坡的湖南仪器仪表总厂,如今大门口门庭若市,人们都是冲着洪江仔鸭来的。何故?仪表总厂原是洪江湘西仪器仪表厂迁址过去的,精明能干的洪江人也将洪江这一地方特色菜带到了省城,生意可是火爆得很。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栏目,来这里的一排排洪江仔鸭店作了几期专访。可我有一百条理由证明,纯正的洪江炒仔鸭,不是在酒楼宾馆餐厅,而在民间寻常百姓家。我的一位朋友就是炒洪江仔鸭的高手,那味道真是做到了家,是我在洪江吃了数十次酒店也从未吃到过的。我围转在锅边,惭惭悟得精髓得其真传,连朋友都自叹弗如,大为钦佩。

今天的新晃人不再以夜郎的后裔自惭形秽,恰恰相反,他们以夜郎的传人而自鸣得意。他们标榜自己的祖先是古夜郎国人,力图以已有两千多年的夜郎知名度来换取自己的一夜成名。这不,第二届中国古夜郎(湖南·新晃)国际画眉节暨夜郎文化旅游节于2003年12月6日拉开了序幕,那大氢气球扯起的条幅飘得很高:万人同庆古城乐土竹王地,百代传唱楚尾黔首夜郎根。其实,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干牛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知名度丝毫不比古夜郎国君的名气逊色,它曾一度选作贡品敬奉朝庭,饮誉海内外。新晃地处湘黔边界,当地侗汉两族与贵州边界苗民,素有养牛的传统。而新晃的牛市也在两省边境牛气冲天,声誉雀起,这才是新晃干牛肉的生产加工技术不断精湛与成熟的深厚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人到通道,便可一脚踏三省(湘、黔、桂)。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怀化市最偏远的小县,但正因其偏远闭塞,才如此完好地保存了纯朴浓郁的侗族风情、侗族服饰、侗族文化、侗族建筑、侗族饮食和侗族生态旅游资源。通道正撩开头上云缭雾绕的纱巾,走出深闺,走到都市人的面前。城里人见了她的面,不仅为她娇美艳丽的山水诗画而动容,同时也为她那侗家独一无二的菜谱食品而动情。侗家腌鱼、腌肉,如果不是亲自来这里品尝,你绝对想象不到日常见惯的鱼肉还可以有这种风味奇特怪谲的吃法。将鱼或肉切开洗净,抹上食盐拌以五香干米粉等佐料,压入缸中或木桶里,密封腌上一两个月后,再取出食用。腌鱼肉质红润酸软、醇香扑鼻,腌肉色鲜味香、酸辣相间。尝过之后爱读诗的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侗家人独有的口味、风俗、文化、情趣,在这特异的腌鱼腌肉菜肴中,尽露无遗。

高耸入云、林海苍茫的雪峰山,是洪江市人挺直的脊梁,也是洪江人的骄傲。这被联合国誉为“神奇绿洲”的崇山峻岭,是大自然的宝库。这里生长着丰富的亦药亦食的天麻、龙牙百合、薇菜、灵芝和白术,山麓村民的农家院落里,还饲养着一种全身乌皮、乌肉、乌骨的土鸡,当地人管它叫乌鸡。可抱到北京营养研究所一化验,得出的结论让人吃惊,这种乌鸡粗蛋白含量达23%以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含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于是大城市的人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雪峰乌骨鸡。如今,雪峰乌骨鸡种鸡、种苗、种蛋、商品鸡,还有系列加工产品“雪峰乌鸡精”、“乌鸡蜂王浆”、“乌鸡蜂乳”、“乌鸡补酒”、“乌鸡酥”等,远销海内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会同,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这里森林繁茂,翠竹摇曳,素有“广木之乡”的美誉。因此,这里出土的冬笋个大体肥,冬天从地里挖出来,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出产的玉兰片,晶莹剔透,细嫩清爽,就实在不足为怪了。会同境内植被茂盛,高山常青,绿水长流,因此,这里的任何一样饮食和菜肴,都会让人领略到一种天然生态的妙处和绿色食品的惊喜。

怀化的饮食文化与名菜佳肴,源远流长,别具一格,脍炙人口。怀化人的唇边沾满了生活的甘甜,嘴角留着美味珍馐的余香,怀化人的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好。如果谁不相信,就来怀化走一趟吧,那么,他一定会是一个口福非浅的人了。这是我在无意看到介绍怀化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

好了,关于贵州养牛两兄弟和三江:江畔侗家木楼一顿黄牛肉吃嗨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