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养牛的女青年?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贵州养牛的女青年?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贵州养牛的女青年,以及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苗族聚居区,也有小的苗族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苗族语言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服饰

苗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头布,冬天多数人缠绑腿。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建筑

苗族住宅因地而异。黔东南地区苗族居民住平房和楼房。楼房二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也就是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苗族民居,采用木质结构、双斜瓦顶或草顶平房每栋三至五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屋顶为平形草顶。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间。海南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栋,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食俗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婚俗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实行自由恋爱,通过“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须托媒说亲,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苗族实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过去有“苗不沾客(汉)”之说。解放后,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通婚的情况已日益增多。

苗族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踩花山

云南省及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各地具体日子不一。活动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必须先立花杆后踩花山。花杆是花山的标志,也是表演节目的器械,一般都选用几丈高的笔直杉树。

踩花山既是苗族男女老少共同的节日集会,更是未婚苗族青年自由选择配偶的机会。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小伙子们在唱歌、跳舞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找到后,便迅速解下腰间横背的雨伞,向意中人罩去。如果姑娘也有意,就会随小伙子去;否则就会绕着圈子躲开。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其他的一些活动,如跳狮子、爬花杆比赛等。

苗族敬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也有在二月内选择一个吉日进行的。敬桥,就是祭祀桥梁。

节日早晨,苗族每家每户的男人提着一只公鸭、三尾鱼、糯米饭、酒、纸钱、香以及用纸条剪成碎纸缠在竹条上的一种祭物,到自家立的桥上祭祀。敬桥时先杀鸡,把血洒在桥面上,然后拔些鸡毛贴在上面;再插香、烧纸、念些简单的祝词,倒些酒饭在桥上即算完成。事后要把剩余东西提回家。这一天还要煮糯米饭,全家共进节日美餐。有的苗族人家要在这一天架桥。所架之桥有木桥、有石桥,一般为木桥。在野外架桥时,桥木的根端都要朝家门方向放置。桥木为杉树,一般为三根,也有五根的,但绝不用双数。桥架好后进行敬桥仪式。第二年同一时间进行“谢桥”活动。第三年进行“结束新桥”仪式,以后便是正常的敬桥。桥坏了要修补,同时多选择在敬桥节这一天进行。还有的苗族人家要在家里立阴桥,据说立阴桥家中会出能人。

苗族民间认为,立阴桥出能人伤害地方,所以一般是悄悄的立,不让别人知道。立阴桥只是用两根杉木夹一根椿树埋在大门内的地下,苗族人敬桥时也敬阴桥。

苗族春社节

湖南省湘西和贵州省镇远、三穗等地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过节前,苗族姑娘们要上山采来篙菜、野葱、洗净剁碎,挤去苦汁,配上腊肉丁、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黄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同一锅蒸成香糯米饭,俗称“社饭”,同时还要酿制“社酒”。

节日那天,苗族人邀请亲戚朋友和家族寨邻欢聚一堂吃社饭。被邀请者要带上活鸡、活鸭等“活礼”,以及腊肉、糯米饭、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将把把串起,捆成“活礼”,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身上,送客人回家。

湘西苗族做社饭的方式和其他活动与贵州苗族基本相同。

苗族芦笙节

俗称“芦笙会”,苗语叫“岸给旧给”,直译为看芦笙、跳芦笙,意即“芦笙舞会”。这是苗族最富有文化特点的全民性歌舞活动,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吹芦笙跳舞,等到了成年,就已经是出色的芦笙手了。芦笙会期间,苗族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和新婚的媳妇打扮得格外漂亮。这是出于自身审美的考虑,也是为了引人注意。节日期间,吹芦笙的小伙子通过芦笙来显示自己的才情以此来博取姑娘及其父母的青睐。

芦笙会上,往往还同时举行男女对歌、斗牛、赛马、斗雀等娱乐竞赛活动,从而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气氛。节日期间,未婚的苗族男女广结伙伴,相互求爱;难得见面的亲友趁机相约饮酒;酷爱斗牛、赛马的中老年人相互交流养牛经验等;经商的又为做活买卖而了解乡亲们的消费需求……总之,芦笙会是苗族歌舞的盛会,也是农副产品及各类食品的艺术展览;更是全苗族村寨的欢乐时刻。

苗族摔跤节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人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苗族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没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节日这一天,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三四万。远路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跤之外还有芦笙舞、把棒舞、吹唤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一以先倒地为输,一般要连赢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苗族摔跤王。

苗族爬山节

也叫爬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勤劳的苗族青年阿补结为夫妻,并生了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鸡叫头遍,玉皇大帝规定鸡叫三遍为朝拜的时刻,阿别若不能准时到达,就会大祸临头,心急的阿别急忙向天空飞去,但她踩坏了香炉山的第六层。玉皇大帝也因此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于是便罚阿别变成香炉,阿别无法与阿补团聚,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夫妻,便在这天过爬山节。

节日里,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拥向固定的聚会山坡。山坡分片进行斗牛、赛马、斗雀、对歌、跳芦笙舞等竞赛娱乐活动。看热闹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摩肩接踵地东跑西窜,一时欢声笑语响彻山坡。

苗族青年人则借着这个机会物色自己的意中人。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最先到达山顶的苗族男子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的青睐。

苗族四月八

贵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其中以贵州省贵阳市喷水池的节日活动最为隆重热闹。四月初八是苗族民族英雄亚努的牺牲日。

相传很早以前,苗族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经常受到官兵的骚扰和破坏。为了维护苗族本民族的利益,亚努率领本民族的人民起义,多次击败了官军,但是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亚努也因此不幸牺牲。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们把亚努葬在喷水池边,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来这里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过节日时,喷水池被装饰一新,苗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举行各种活动。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对歌还有芦笙比赛。

苗族挑葱会节清明节举行。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诺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非常气愤,认为:“凤凰鸟怎会与钉钉雀共窝?”于是把阿达诺锁在吊脚楼里,不让她出门,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说:“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但岩诺每天赶牛回家时,都到老鼻子寨看阿达诺。每当此时,阿达诺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踩青才相逢哩。”姑娘在清明节踩青,求山神保佑,父母是不管的。岩诺明白了阿达诺的心思,忙回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树儿再莫离哩。”两人都盼着清明早点到来,这样他们才会再见面。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两人各自走出家门,正好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的爱情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的美好姻缘。此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从此,每年清明节,苗族女青年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来到翁排坡与手拿沙刀的小伙子相聚。他们尽情地对唱,在对歌中寻找意中人,玩的十分开心。

苗族赶歌节

赶歌节是湖南、贵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

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很多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与官兵展开浴血奋战,许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为了纪念这些苗族英雄,从此,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苗族人民都用歌声来纪念和怀念英烈。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贞的爱情而兴起的。

赶歌节的主要内容是赛歌。节日里,苗族小伙子们身穿节日盛装,吹奏着芦笙、唤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裤,佩戴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赛歌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等,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歌王”。苗族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

苗族赛马节

贵州省都匀市新场一带苗族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节期为三天。节日当天,周围各县的各族群众也前往参加。

传说古代,这一带的苗族就在这天举行各种活动,后来有一位武艺高超的青年,一心为考取武状元而精心饲养赛马,并刻苦训练。最后如愿,他很荣耀地回到家乡。人们由于敬佩、羡慕而形成喂马、赛马的习俗。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今天的赛马节了。节日里,人们除了赛马外,还举行对歌、芦笙舞等活动。

苗族跳米花

是“跳米花场”的简称。贵州省贵阳市、安顺一带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择日举行。这时候正值稻子扬花吐穗,因而得名。

苗族民间认为这时不举行节日,不吹奏芦笙、不跳舞,稻花就开得不好。民间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的谚语。有一些地方在节日夜晚举行歌舞活动,故而被称为“跳米花月”。节日里,苗族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异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宽敞的苗族人家,进行对歌等。

这家的父母要置办酒肉,杀鸡宰鸭热情款待。晚饭后,苗族男女青年打扮一新,上月场跳月。姑娘们跳月时要打髻,并换上传统民族服饰。待月亮上来时他们开始吹笙跳舞,直到鸡叫三遍时才结束。有的地方活动要举行三天。活动结束,有情人互赠纪念品,一般是女方送精心绣制的鞋垫,男方送毛巾、衣料。

苗族斗牛节

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选在春耕前或秋收以后的农闲之时。

节日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的村子发请帖,让参加者做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宣布有关规定和纪律后,斗牛开始。八个男童身穿苗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着四个唤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跟随其后,合着节拍跳舞。所有参加比赛的牛绕场一周,斗牛就开始了。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唤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

苗族吃九月粑

又称“吃稻草粑”。贵州省麻江县和凯里市交界地方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前则在卯日举行,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后则在初九过,另外的两个卯日只是打点把把小过。节日那天,每家打粑粑,煮鱼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人聚餐。麻江县的石猛一带苗族称这一节日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结束,稻草已经堆放好,人们做粑粑共同庆贺丰收。

苗族客家年春节相同,苗语原意为“过汉族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后的又一重大节日,苗族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移到春节来过。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划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划

唱哈节

唱哈节为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京族群众为了表达对海神和祖先的敬仰之情,在固定的活动场所——哈亭以“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的形式拜神祭祖。京族三岛各村举行节目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十,有的在八月初十,有的则在正月二十五,但都分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个过程。节目前一天,各村把本村信奉的海神和祖先迎入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时开始祭神祭祖,由一老者念祭文,颂其功德,祈求保佑,随后,人们一边人席饮宴,一边听请来的歌手唱哈,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两人,哈妹轮流主唱,哈哥与另一哈妹奏三弦琴、击竹邦伴奏,所唱的内容多为京族民间故事传说、情歌等,老人和孩子在哈亭内听唱哈,青年男女则在亭外的树林里、沙滩上自由对歌、谈情说爱,平静的海岛变得热闹非凡,吸引着附近越来越多的壮、汉、瑶族群众前来参加。三天三夜后,唱哈结束,人们把神灵祖先送回,海岛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吃新节

吃新节是广西仡佬族和部分苗族、瑶族、壮族喜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有的在每年农历六月早稻抽穗将近成熟,也有的在晚稻黄熟时,按各地群众的习惯选择一天来过节。节日的内容是“吃新”,即尝新米,当天除准备好鸡鸭鱼肉外,各家还到地里摘一些新谷来煮,煮熟后先祭过神和祖先,全家才开餐大嚼,具体的过节形式各地稍有不同。冬节冬节,又称们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初一,是广西、贵州、湖南的侗族群众喜庆丰收、祈求来年幸福的节日。节日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家家杀鸡宰鸭,拿出往时腌制的风味独特的酸鱼、酸肉及自酿的甜酒,准备好糯米糍粑,请上十里八乡的亲友,举家共庆。从上午九时直至午后,村村寨寨飘着酒肉的香气,到处都可听到猜拳酒今声,一派节日景象。

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大的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广西境内大多数水族群众都过这个节日。按水族的习惯,水族历法每年十二月至新年二月(农历八至十月),逢亥、午或未日,都可选为过瑞节的日子,一般是各村寨轮流过端,四乡人寨的亲友及同屯的群众到各家去吃新年饭、喝新年酒,而且必须每家都象征性地吃到。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预祝来年幸福的节日,各家各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饮食上忌草食素。有趣的是鱼不仅不忌,还是主要的菜肴和祭粑的必备品,祭祖时还须加上酒、饭、瓜、果等,按水族传统摆成一桌素席。端节期间,人们还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或成群结队到“端坡”举行唱山歌、赛马等活动,非常热闹,然而遗憾的是水族迁入广西后,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端坡赛马一直没有组织

起来。

分龙节

分龙节又叫庙节,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过节的日期有两个,以毛南山乡的铁坳为界,南部的上南乡和中部的中南诸村,取亥日过节,北部的下南乡取辰(龙)日过节。过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欢庆自己的佳节。家家户户蒸起五色糯饭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或竹枝插在中堂,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饭,名为“丰收树”,意寓农家当年五谷丰登。传说分龙节是为了祭奠三界公,感谢他教会毛南人养牛种水稻,因此,全村老少都必须先去庙堂敬庙,观看师公念经、唱神歌、跳神舞、椎牛祭神,还用包着粉蒸肉的五色糯饭喂牛,表示感谢它一年拉犁拖耙的辛劳。敬庙过后,已成婚的妇女携儿带女,用精致的竹篮带着五色糯饭和粉蒸肉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未婚的年轻男女则各自带着精心制作的花竹帽和新布鞋在各个坡脚坳口以歌传情。如今,祭扫气氛淡薄了,人们除了会友聚餐外,武术、打陀螺、踢毽子、爬杆和木面戏、师公戏、对歌等文体活动也日渐渐蓬勃开展起来,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花炮节

花炮节是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壮、苗、仫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放花炮这天,附近村寨都组织抢炮队前来抢炮,每队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红绿绒线装饰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待炮响后铁环由空中落地,参赛人员即奋力争抢,抢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即为优胜。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等,抢到花炮除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还意味着幸福吉祥。下次花炮节由头炮获得者组织,称为还炮。观看枪炮的各族群众数以万计,年轻人也借此机会交谊谈爱。花炮书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式,现已发展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成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花炮节期间,还举行唱戏、赛芦笙、对歌、斗鸟等丰富多采的活动。

苗年

苗年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东南部分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融水苗族习惯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过年期,一般从西北部的大年、拱洞等乡开始,沿东南方向各乡轮流举行。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提鱼、酿酒、做糯米糍粑,准备好丰盛的食品,以备祭祖和款待来访客人。吃过年夜饭后开轻人相约组成芦笙队走村过寨吹芦笙、唱歌、行歌直至通宵达旦。清晨鸡啼时,全寨一起鸣枪报年和驱恶避邪,妇女们则争先恐后去井边或来边“挑新水”,以祈求来年全家幸福。融水四荣乡是年节活动最热闹的地方,吸引着附近各乡及远在贵州榕江、从江一带的苗族群众来观赏,或亲自参加大型芦笙赛、摔跤、斗马、斗牛、斗鸟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年轻人往往还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苗寨里洋溢着浓重的节日气氛。

牛魂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乐业、隆林等地的壮族农民都要隆重庆祝牛魂节,罗城仫佬族和融水、资源等地苗族则叫“牛生日节”,时间提前到四月初八,但过节形式大同小异。节日这天,无论地里农活多忙,都要让牛休息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饭或糯米糍粑。大清早,先清扫牛栏,用五色糯饭(或糍粑)、鸡蛋、红糖、玉米等食物和专门采割的新鲜嫩草饲喂耕牛,精心护理,感谢耕牛一年来的辛劳,表达了当地农民对耕牛的深厚感情。开饭前还要先祭过牛栏神后才举家合饮,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及耕牛的平安和兴旺。

盘王节

盘王节是流行于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地瑶族群众纪念先祖的盛大传统节日,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一般三天三夜,也有长达七天七夜,可以独家独户,也可联户或同宗共放进行。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款待亲友,人人都换上节日盛装,举行丰富多采的庆祝活动,主要内容有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历史歌、爱情歌、生产歌,打花棍,放花炮,演戏等,其中跳长鼓舞、唱盘王歌是必备的活动。青年男女还在村里村外摆开歌堂,互相答歌对唱,直至通宵达旦,有的也借此机会以歌传情,物色意中人。盘王节活动民族特点突出,历史悠久,流传面广,表现了瑶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坡会

坡会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各举行一次,最著名的地点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龙坡。届时,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文体活动。其中的斗马以激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数十匹雄马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会也是访亲探友的节日,而对年轻的恋人们来说,则多了一个互诉衷情的机会。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民歌盛会,百色、河池、柳州、南宁四个壮族聚居的地区,歌节活动丰富多采。这天,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带上五色糯饭、彩蛋等食品,女青年还带着精心缝制的绣球,从四面八方涌向歌圩(一般为铜场坡地)尽情对唱,一般以爱情为主题,也有历史、生产、风俗、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对歌的形式有男女个人对唱和集体对唱,具体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壮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遇上对手能对唱一天一夜,赛得难解难分。歌节上除以既传情,青年男女还常用抛绣球、碰彩蛋等形式择偶定情。此外,还举行抢花炮、舞龙、舞狮、演戏等文体活动,也有部分地方群众在三月三这天祭扫祖墓、踏青郊游。三月三歌节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民族性、多样性的节日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理想追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跳公节

跳公节,也称“跳弓节”,是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彝族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古时凯旋而归的勇士;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各村屯过节的具体时间相差不多,都在农历四月上旬,内容有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讲本民族历史,跳舞唱歌、表演娱乐等。

一个村寨过跳公节,附近几个村寨都来参加,非常热闹。过节时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毕摩(即巫师,彝语中有教师的含义)宣讲祖先的功绩,带领大家祭拜,随后是饮酒唱歌,众人打着铜鼓,吹着芦笙,围绕金竹丛,遵循传统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尽情欢庆。青年们则表演象征围猎、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舞蹈,表示缅怀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反抗民族压迫的胜利。四周摆满节日食品,大家可边吃边舞,不时穿插着毕摩的念经、祈祷、祝福等仪式,期间还举行赛马和各种表演活动。天黑以后,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到各家各产轮流跳舞、祝福,甚至彻夜狂欢。

跳坡

跳坡是苗族人民进行娱乐活动的节日;盛行于广西、云南、贵州的苗族地区。每年春节期间,苗家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到附近的“坡场”上共度佳节。坡场从早到晚欢声沸腾、笑语喧天,跳芦笙舞、唱歌、吹苗笛、斗鸡、斗鸟等活动丰富多采,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爬坡杆是节目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杨中竖起的一根高约2丈的木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参赛者则—一展示其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爬杆技巧,爬得最高、动作优美者为优胜者,除得到一定的奖励外,还会赢得姑娘们的爱慕。

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42户、255人,原来主要分布在距离镇巴县北部50公里以外、海拔1400米以上的青水乡和大槠、仁和等地,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凉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苗民们原来大多住的是山洞和茅草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其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度曾严重制约了苗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西江苗寨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格多苗寨

位于黔南州都匀市东南面,距城35公里.目前行政区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格多苗寨是新场村六个大苗寨,现有720户,人口为3600人,98%为苗族.在这里基本一个寨子以一个姓氏苗族居住.单格多寨就有290户1360人.寨子以卢姓大家族居住,“格多”是苗语音,直译为大寨子。格多苗寨操中部方言苗语,外称青苗或片型短裙苗,自称“嘎努”。崇拜布谷鸟、牛和枫香树。格多苗寨是黔南独具特色的苗族村寨,苗族文化保存相当丰富。格多苗寨2013年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认定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

寨依山而建,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南花,苗语称NANGLHFIB,意为欧花河下方。苗语称乌烧河为欧花,南花因处于乌烧河下游,即欧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凯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八个村寨之一。山寨东依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展远1.3公里,北为巴拉河,可谓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参天,木房瓦顶,分上下两点聚落呈点状,寨前有炉(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过。麻鸟苗寨,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境内;麻鸟二字有时也

作麻略。这是锦鸡苗族芦笙的发源地,他们制作的芦笙一流,享誉整个苗疆;也是苗族锦鸡舞最有名堂的苗寨。锦鸡是锦鸡苗的图腾,为了祭祀这只上天派来的神鸟,聪慧的苗家少女用巧手编织出一条条像锦鸡羽毛一样美丽的花带,模仿锦鸡的长尾巴把花带一条一条缠在腰间,头上插上银饰,模仿锦鸡的动作在场坝上翩翩起舞。欧美各国把锦鸡舞称为“最原生态的芭蕾”。巫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辖:巫沙、

九哨、巫哨溪三个自然寨,巫沙寨位于仰阿莎湖支流南哨河中游东岸,同属“百里原始阔叶林”和“仰阿莎湖”景区,距南哨水路约3公里,陆路约8公里。全寨90余户,500余人,为苗族聚居。当地传言,巫沙先民原住巫哨溪,巫沙寨现址为一片原始森林,先民们在附近生产劳作时听到森林里有秧鸡叫声,便断定森林里有水泽,经实地踏勘,发现里面是一斜伸的山岭,且后山有水源涓涓而下,及至岭下,瀑声如雷,如此环境更适宜于人居,于是部分村民相继由巫哨溪迁居此地。

坡脚苗

坡脚苗寨位于贵州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坡脚寨因位于坡脚而得名,坡脚寨仍保留古朴

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响铁炮迎宾,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敬拦门酒,奉送迎宾彩蛋和花带,客人进寨前,有三道“拦门酒”迎客;进寨后,可领略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歌等民族歌舞,其间穿插充满情趣的打花脸游戏。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自1995年定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来,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来客和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组、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广为传播。独南苗寨,也叫独南短裙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因聚居短裙苗,故名。而原名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兀术中的名字为野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独南短裙苗寨居住在一座大山梁半山腰一块平坦的地方,像坐落在一个马鞍上,而马在前进,腾云驾雾。寨中有几眼清澈见底的凉水井,几棵大树点缀在寨中的各个角落,风景很是特别。人们称独南短裙苗寨“是一个很

美丽迷人的苗寨,感觉那是一个建在天上的寨子。”黔东南州雷山县第一任县长杨昌伦(并连任六届)就出生于此。这里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279户,总人口1122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粽粑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的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远近闻名,神秘非凡。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苗族当代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因为南往耶,独南苗寨名声在外,并引起全国各地100多位诗人作家为之赋诗作文。这里的苗族妇女春夏秋冬四季都身着短裙,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这里的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较高,因此,被大山的围困和周围强势文化的包围,他们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还被作为嘲笑的对象或视之为落后、愚昧不化的象征。他们的房子从先民茅棚草屋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吊脚木楼。独南苗寨的短裙苗同胞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虽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南往耶认为,他们超前的穿着打扮已经与当今人类优异品格接轨,是世界性的时尚。诗人有言:“独南村,大山强劲的心脏获得神的启示在贵州/在黔东南/你喂养了原生态的火焰和茁壮的青年/他们汹涌如翻开的海/(尽管海其实在千里之外)。/他们在今天离开你为的是明天带着一整个山外的世界/回到你。”教厂苗寨距雷山县城5公里,属丹江镇管辖。在1729年,清雍正皇帝派贵州总督张广泗深入黔东南苗族地区,建立苗疆六厅,其中在雷山建立丹江厅,厅城就建在教厂苗寨的寨顶也益坡上,并驻扎有军队。在教厂苗寨与也益厅城之间隔有几块比较宽的连片稻田,官府便征田作为训练驻军的教场,于是这个苗寨的名字也被官方称作教场。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率领苗民起义军,打破老丹江厅城。18年以后,张、杨苗民起义兵败,老丹江厅迁城,而乌方苗寨的“教场”之名仍沿袭下来,而人们呼叫“教场”时,把“场”习惯读成第三声“chǎng”(普通话“场”“厂”同音,但在当地的方言中“场”“厂”的发音不同),于是“教厂”因此得名。但苗名仍叫“乌方”不变。

教厂苗寨共有214户,近800人。有三个姓氏,即李姓、范姓和滕姓。清廷在也益山顶建丹江厅城后,居于厅城之下的教厂几位村民,都到厅城中去做点小生意。其中一个是卖饭的,一个是专担编草鞋的藤藤卖的,而另一个则是专卖李子果的。久而久之,厅城里的人都呼他们为“老饭”、“老藤”“老李”,于是,教厂寨内便产生了三个姓氏,范、滕、李。虽然教厂有三姓,但都出于一宗。由于三姓同宗,一直以来,寨内是不能通婚的。结亲嫁女,都要到寨外不同宗的村寨去找才行。

教厂苗寨民族节日与丹江镇其他苗族社区相同,农历六月份过吃新节,农历十月份过苗年节,以及十三年轮回的辰年过鼓藏节。过年时寨内仍以吹芦笙、跳芦笙舞作为娱乐,村民很有激情。看热闹的人多来自凯里的乌烧、季刀、摆底等苗寨。

同属于教厂村的,还有一个叫东山屏的苗寨,共40户,李姓居多。它与教厂苗寨相隔一匹坡梁。吊脚楼坐落于山凹之中。楼房掩映在林木葱绿之间,如果不入寨内,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一座神秘的苗寨。这里村民中的李姓与教厂李姓同出一脉,所以节日习俗与教厂苗寨相同。

此地苗名为“曰拜”,即“猪凹谷”之意,因这个寨子的寨顶那一面坡,清丹江厅时驻扎有军营,作为拱卫厅城东面的前哨,其名叫做“东山坪”。这个名字沿袭至今。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在风景秀丽的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德夯苗寨的峡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落差达216米的流纱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这里群峰竞秀,盘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顶呈葫芦状,分大小两峰,绝壁千仞,天险难度,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著名的公路奇观,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矮寨天险,从山麓到山顶全长只有6千米,却转了13道弯,公路如白带盘旋于青山之上,车行路上,伸手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吉首市德夯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距吉首市24公里。德夯旅游区以矮寨为中心,东到堂乐洞、西到大龙洞,南从武山、莲台山开始,北到流纱瀑布(全国落差最高的流纱瀑布和瀑布群),小龙洞,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