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昭平养牛场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贺州昭平养牛场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贺州昭平养牛场和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贺州昭平养牛场以及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钟山概况钟山县地理位置

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是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菸基地、锡钨主产地和最大的大理石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春烤菸、大肉梅、沙田柚、红瓜子、香米、黄牛等;全县森林覆盖率52.4%,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县内矿产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尤其是钟山锡锭和“钟山白”(广西白)大理石,更是以易于开采,质量上乘而斐声海内外。

行政区划

钟山县位于广西东部偏北,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邻贺州市,南界昭平,西接平乐、恭城,北靠富川与湖南省江华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钟山县

钟山县下辖钟山、城厢、望高、西湾、回龙、石龙、凤翔、珊瑚、羊头、同古、公安、燕塘、英家、清塘、红花15个镇,花山、两安2个瑶族乡。县委、县***所在地——钟山镇,面积4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356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176公里。

2002年,将西湾镇划归贺州市八步区管辖。

2005年,钟山县撤销2个镇。撤销城厢镇,整建制并入钟山镇,镇***驻原城厢镇河东路;撤销英家镇,整建制并入清塘镇,镇***驻地不变。

县城规划钟山县投入3500万元建设,集集会、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世纪广场全景

钟山县城规划期限和发展规模为:近期1995~2005年,人口发展至6.7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以上;远期2005~2015年,人口发展至15万人,用地2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万人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40%,即非农业的其他产业人口22.4万人以上。县城功能分区划分为:城东工业区、建材工业区、轻工业区、仓储区、北路商住区、龟石路生活区、河东生活区,目前县城的功能分区已经形成,且日趋完善。另外,县城交通规划实施较为顺利。近几年共建设了高等级硬化砼路面街道34条、总长24926米,面积达534786平方米,县城基本实现水泥砼化路面;县城环卫清洁区清扫路面达30万平方米;其它公共设施设定基本齐全。

历史渊源

钟山县境域,汉朝地属南海郡,隋、唐隶桂州临贺郡、岭南道桂州,宋、元属广南路、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明、清属贺州、平乐府。民国时期,设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建国后仍称钟山县,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1961年7月,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国务院决定,恢复设定钟山县,属梧州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属贺州地区行政公署。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经济建设成绩显著。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94、1995、1997年被评为全区“双文明”建设先进县,1994、1996、1998年、200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区“双拥”模范县,1995年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1997年获得全区农村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8年获得自治区第二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先进城市奖,并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称号;2001年还获得自治区第三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优秀城市奖。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氛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工业农业

近年来,钟山县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全县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2001年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34.03:38.45:27.52,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目前,钟山县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前的百分之百的公有制,逐步转化为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私营和股份、合资、联营、租赁、承包等,形成了多元化投资营运格局。

钟山县

近年来,钟山县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科技、资金、农用物资、劳力等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扶持农民发展以烤菸、水果、畜牧水产为主导产业的生产。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4%。

钟山县大力调整最佳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两高一优”农业,建立了优质米、烤菸、无公害蔬菜、林果、畜牧等生产基地。莎莲娜、福牌四季葡萄等龙头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八十年代,钟山县通过调整最佳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形成了以卷菸、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卷菸、水泥、大理石和花岗岩板材、原煤、锡锭、结晶矽、松香、日用陶瓷、汽车配件等,产品远销全国,部分出口。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商业贸易

钟山县把搞活商贸流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发展贸易往来,逐步形成多投资主

钟山县

体、多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商业新格局。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81亿元。

生活水平

近年来,钟山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73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714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77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钟山县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按照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城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道路宽阔,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文化、体育、卫生、金融、保险、商贸等设施齐全发达。目前,钟山已建立了优质米、烤菸、林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生基地,逐步建设建成了以卷菸(辅助材料)、石材、冶炼、水泥、瓷业、农药、宝石加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同时,钟山已成为桂东北的一块投资风水宝地,引来了许多国内外的投资者来钟山经商办企业。

旅游景点

钟山县山川毓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其类型主要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十三亚类共5

钟山县

3个景点,有碧水岩、荷塘风光、大田和莲花古戏台、花山水库、状元峰、石龙石桥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名胜古迹,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开发价值,是广大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碧水岩:全长4000多米,是经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现场测定的国内罕见的特大溶洞。洞中最高处100米,最宽处90米,曲径通,千姿百态,有巨大的洞厅、高大的石柱、宽阔的沙滩和大暗河等四大奇观,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天下第一洞”。荷塘风景区:位于县城西边18公里,国道323线旁,公安镇内,方圆6平方公里的荷塘自然景区目前未作开发,一切源于自然。景区内无数石峰拔地而起,峰峦叠翠,千姿百态。群山中有数个荷塘,每逢盛夏初秋,池塘中妩媚的荷花竞放与威武的民众峰相互映衬,绘出一辐天然的绚丽多彩的山水画。景区延绵十数里,风景如画,亦别称为“荷塘十里画廊”,其中景区中心更有一座国内罕见的人像形石——公婆山,两座似鬼斧神工、栩栩如生的石峰相依相偎,伫立在群山的环抱中格外夺目。

花山水库风景区:位于县西北33公里,花山瑶族乡境内,拦截思勤江支流大花江而成,集雨面积76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4450立方米,建于1984年,形成宽阔的水面岛屿景观,与放水闸塔楼、大渡漕、大观楼相互映衬,形成山水一色,亭影绰约的景观。水库冬季有侯鸟栖息,水面时常浮满白鹤等珍稀水禽,更添佳境。花山水库与周围的龙口温泉、莲花古戏台、二帝宫、牛庙蛇场等景点组成了花山景区,从1990年起对外接待并形成享誉海内外的品牌——花山寻梦之旅。

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钟山县荷塘十里画廊秀丽迷人风光。

钟山旅游线路简介

一、钟山风情一日游

浏览誉称为“天下第一洞”的碧水岩,观瑶族风情表演,乘牛车观赏荷塘十里画廊,参观花山水库,牛庙蛇场。

二、贺州一晚两天游

D1:游浮山、姑婆山、路花温泉

D2:游碧水岩、荷塘十里画廊

三、贺州二晚三天游

D1:游浮山、姑婆山、路花温泉、

D2:游秀水风光、风雨桥、碧水岩

D3:游黄姚古镇、荷塘十里画廊

文物景观

钟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萌渚岭与都庞岭两大山脉之西南,古有临水(富江河)南通广信(梧州)达南海(广州),有思勤江西接漓水(漓江)经灵渠通湘水(湘江)与中原相连,随着秦始皇南守五岭,修入峤道(新道),而成为中原入古越之门户,而随着汉武帝开拓九郡,平定南越,钟山开始成为西汉王朝的郡县制县治所在,身临其境,不但可以使你窥视到秦皇汉武挥舞的长鞭和长驱的铁蹄,还可以搜寻到更新时期野生动物的行迹和新石器人类的踪迹及战国时期人类生活的轨迹,遥遥数千年成就了钟山今日丰富的人文,各类古遗址、各式古石桥、古水井、古建筑、古民居群,摩崖石刻,带着一定时代的烙印为我们展示一定时代的风貌,使我们在对其拜谒中,感受到远古的气息,并得到启迪。

古镇英家位于古道思勤江西岸,宋末明初开始有街,清康乾时期为鼎盛时期,目前仍保存有石板街近千米,

钟山县

由门楼水巷分为七甲;有原始店铺近两百间,其中大档铺就有好几间。古镇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中洞多林茂,在后山东麓有新石器人类遗址一洞天岩,有明万历时期石刻“百蛮遵道”碑。该镇街前是近百亩连片池塘,不远处是思勤江河,河的两岸是人民公社时期筑起的河堤,上游是水泥桥,桥头有英家起义纪念亭,下游有近百米长的古老木板桥。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义地址——粤东会馆,该会馆为上七下七四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以麻石硫璃瓦为主要建材,会馆门前檐柱、梁枋、斗拱间浮雕壁画琳浪满目,门前两侧是浅浮雕双龙戏珠额枋,其上是通体透雕瑞兽麒麟,枋下为俩俩相伴的石雕八仙人,叠梁及雀替上则是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戏剧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间则蜷曲著回首俯视的木雕龙,大门两旁是一付极为俊秀隶书体阴刻石对联,大门石匾额是“粤东会馆”四个阳刻楷书,字型非常厚重,石匾额上是画工精细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画,人物的神态与情景栩栩如生,体现了这一清代岭南社会文化熔于建筑美学艺术风貌。英家粤东会馆在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的粮仓,1947年6月,由广西区工委领导的英家起义,在这里开仓济贫,数千担谷子一夜之间成为方圆百姓鼎中之食,因此英家粤东会馆成为英家起义重要地址,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曾是《酒是故乡醇》电视剧张府的景地。

玉坡村地处钟山县城25公里的燕塘镇,座落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该村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环绕,村后绿翠欲滴,周围的笔架山、龙头山、三台山维妙维肖,景致十分可人,历史上因进士、举人多,做官人多,有钱

钟山县

人更多,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贵窝和官宦之乡,且该村院深楼高,村固如堡,而被誉以“小南京”之美称。玉坡村始建于宋,为其祖廖正一(宋元丰进士,江西抚州府金鸡县人),因官于昭之旧县龙平而选胜山之秀,水之媚,玉蕴坡岗,冬温夏凉的坡麓——玉坡坊为其子孙世代安居之所。到了元末,由于瑶壮民起义所扰,而迁居桂阳,明朝中,而重回故疆。

廖正一元佑入试苏文公轼,曾出知常州,得名后,入党籍,自号竹林居士,有白云云溪二集留世。

玉坡村自古是一注重教育的一个村庄,特别是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更成为该村一大风气。据史料记载,光明清时期该村就有举人、进士近二十人,且大多入士后都外出为官,有官至云南别驾,文林郎,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及河南光山,广西桂林、龙坪,灵川、柳城、全州等府县知县、知事、教谕、训导、儒学。该村田地远波恭城、荔浦,大有买尽世间田之势。特别是该村的玉溪,田地特多,解放前85%以上的人家都有较多的田地,实为有名的富贵窝。目前玉坡村仍保存着数十间旧式青砖大屋及数十公分厚的护村石墙和一些古井、门楼、石板巷道、石桥、古祠庙、石牌坊等。其恩荣石牌坊是该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广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思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门龙”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总之该牌坊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城南面,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初建于宋,依岭而建,前塘后岭,很有气势,该村古宅连遍,炮楼耸立,拾阶而入,如探古堡。

该村有两大特点,一是连遍古宅,户户相通相连,家家青砖青瓦,巷道捡阶而上如山城,高楼耸立似城堡。很有一些地方特点。其二,该村户户为石库门,家家户户均用麻石作门框,并刻以门对(对联)。分阴刻阳刻两种,对联对仗工整,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饰以浮雕图纹,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出了一位举人,考取功名后,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兴办私学,干起了教书育人的事业,过著清贫孤寂的日子。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为村里人所理解的,年复一年又一年,举人老了,可村中后辈却成长起来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里出了一批秀才,村里人开始认识该举人良苦用心,为纪其德,同时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从而有了这道独特风景。

该村房屋一般依地势分两层,第一层为前进,二层为后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为猪牛圈,中间为天井,

钟山县

天井旁是上后进(二层)的土梯,后进主屋为普通三间,中为主厅,两旁为房,后进与前进相隔一条走廊,走廊除为主厅门前外,且通向两头厨房,进入主屋两旁房间。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是很有特点的乡村建筑。荷塘村位于钟山荷塘风景区中,为该景区主要村庄,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四面环山,荷据中央,村绕塘转,屋建池旁,且青石铺路,绿树掩映。古道老屋,实为一处古老乡村的原始标本。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时,在该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的遗存,并采集了大量的大熊猫、犀牛、亚洲象、野猪、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化石,到目前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所成列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仍是在该村后山岩洞所采集的。

大田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公安镇大田村,距县城约十公里,此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砖、石、木结构,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戏台青石青砖,雕工极为精美圆润,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基旁雕以八仙贺寿,凿双龙以戏珠,台上镂两虎以扶角,嵌二狮以呈瑞,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工艺精湛,构图和谐。戏台除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且符合力学、声学原理,整座戏台属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环绕其中,整个环境优雅别致,清静恬适,为广西不可多见的古戏台之

钟山县

一。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戏台所处村庄大田村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村庄,老屋、古榕、古樟在池塘的映衬下显得特有韵味。

石龙桥位于石龙镇镇***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连结,充分显示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横联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刻工细腻、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给大桥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了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

钟山县

总之,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形、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所罕见。该石桥2000年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石龙桥同时兴建的另有一座古戏台,座落于离石桥不远的石龙街,其造形基本与大田戏台相似,也还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莲花戏台位于钟山两安瑶族乡的莲花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戏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戏台南向与其相向50米是龙王庵,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宽7.85米,深5.44米,后台横长12米,进深4.45米;整个建筑面积为96.2平方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砖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式项,正脊饰鳖鱼及宝珠,二层瓦面上饰二龙戏珠,台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绘八宝图案;前台两侧斗拱间是木雕狮子,后台正中屏风上饰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图画,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额,台基上有龙凤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戏台由来的碑文,后台两侧筑山字形风火墙,前台与后台相通的两个门上有“龙飞”、“凤舞”木雕横匾,屋顶正脊是双鱼托珠,可以说整个戏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管是布局、结构、扩音、雕刻都达到较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瑶乡独特的风貌和瑶民的聪明才智。2000年该戏台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人口密度大吗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21万人

人口密度:164人/km2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东南由黄村镇大化村经蒙昭省道通达昭平,西南由夏马公路可直达平南县。县治蒙山镇。2002年,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辖: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6镇及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汉豪乡3乡,共78个村委会,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全县人口21万多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多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773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2291万元,第二产业14456万元,第三产业20572万元。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304万元。

建置沿革

蒙山古为百越地,汉属荔浦县。蒙山在南朝梁陈(502-589年)时期置县,即金安(今蒙山县陈塘镇金相村)、蒙(今蒙山县治东扣里蒙山下,唐代蒙州亦建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立山县,观八年改置蒙州,因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属岭南西道——桂管。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领纯义等3县。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皇帝讳,改纯义为正义。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正义县为蒙山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元朝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川取永久安宁之义),属桂林府。并开始编村设里。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永安州,属平乐府。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分5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

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3年,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名,故复称蒙山县至今。先属桂林道,后属平乐区。14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解放后,蒙山县属平乐专区。1950年4月,全县辖3个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后称梧州地区)。1997年4月,属梧州市。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蒙山镇,下辖新圩、蒙山、文圩、陈塘、西河、黄村6个镇,汉豪乡、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3个乡,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5个。

重要事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桂平金田起义后,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这是太平军取得了自起义以来首次攻占城池的胜利,在此封王建制,开创天国。

咸丰元年十月下旬,洪秀全偕众娘娘居循江书院天王府,以州署为天朝举行封王大典。洪秀全颁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设王府于捕厅署;萧朝贵为西王,驻河西河氏宗祠;冯云山为南王,驻城南莫家村进士第;韦昌辉为北王,驻旧县村;石达开为翼王,驻东乡大塘岑屋祠堂。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以封、驻方位为防地。咸丰二年元月,洪秀全准旨颁行《太平天历》,定年号辛开(亥)元年,正式开元建政。期间颁行《命天兵天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等诏书令10多条。发动水窦、龙眼塘、峦岭、马背岭等战役,多次粉碎清军围攻。同年三月,洪秀全在玉兰树下颁布《永安破围诏》,设悬豚击鼓、埋线点炮空城计乘夜冒雨突围,先锋罗大纲奇袭古苏冲玉龙关天险,后挥师北出荔浦,直取金陵。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11月10日,法国教士苏安宁(法国名伯多列,又译伯尔德尔(LEP?BERTHOLET》到永安州东乡蒙寨村宣传天主教。因强迫教民拆毁祖宗牌位,干涉地方行政,私设公堂审殴田厂村民李发秀兄弟,侮辱妇女,激起公愤,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初一日被民众追至程村们杀死,史称“永安教案”。事发后,法国政府多次照会清廷,要在永安州建天主教堂,并陈兵广州湾以武力威胁。永安人民在广西提督苏元春、防军统领马盛治及归田参将黄政球等全力支持下,再次挫败其阴谋。

1987年,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蒙山视察工作。

1997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146周年,太平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山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学者120多人参加。

2001年,为纪念太平军攻克永安州150周年,在蒙山(永安州)举办座谈会,邀请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梁超然、广西历史协会会长、教授及各市。县领导、学者100多人参加。

人口民族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有人口61269人。民国17年(192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28年,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36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增长人数不多。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是县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年份。随后,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75年,28345户151383人,自然增长率15.53%。。1985年,33625户171004人,自然增长率问.09%。。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1.6人,自然增长率5.26%c,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自然增长率6.05%。。2002年,全县有197175人。有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2588人。

自然环境

地形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循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文圩、蒙山镇及西河镇为3个小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

山脉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河流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发源于大瑶山,由西南入境,流经新圩、西河、县城、黄村、汉豪、陈塘,下经藤县蒙江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资源

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_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发展

商业

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

蒙山县的对外贸易,20世纪70年代前,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土特产品。80年代后,除土特产品外,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艺品等。2001年,全县外贸出口283.80万元。

工业发展

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农业发展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林业发展

蒙山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过量伐木烧炭及以后两次体制变动,使林业受到影响。但此后全县人民不断植树造林,尤其是经过4次飞机播种造林后,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99.8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4%。

1979年,全县林业收入591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998万元的14.78%。1989年,林业总收入694万元,占11.28%。1995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3.l%,森林覆盖率72.75%。2001年,森林面积70880.70公顷,森林覆盖率75.84%,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95.75%,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林业总产值4345万元。林副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2002年,全县有林面积101059公顷,林木蓄积量283.对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

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家禽生产

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50-70年代,均为群众家庭饲养,且多为自养自食,饲养总量不多。1982年,出现养鸡、鸭重点专业户。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家禽生产发展较快。同年,全县养鸡、鸭、鹅28.76万羽。此后,全县家禽饲养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养鸡、鸭、鹅389.60万羽。2002年,共有336万羽。

乡镇企业

1949年以前,蒙山县有从事竹藤、草棕编织,修造农具,烧制砖瓦等小手工场。1953年,全县副业总产值198万元。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副业和私营商业逐步沿着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全县组建了26个手工业合作社(组)。1958年,全县有小手工业户349户,从业人员508人。同年,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社队企业增至840个。1978年,成立县社队企业局,全县有乡镇企业116个,从业人员2680人,企业总收入215.02万元。1984年,县社队企业局改称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统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很快发展成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饮服务业四大支柱。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有3353个,从业人员6858人,总收入1603.0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7832家,总产值8.08亿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26亿元。2002年,总产值10.37亿元。土特产品蒙山县的水稻品种“永安牙粘米”曾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经济作物较著名的有甘蔗、桑、生姜、八角、茶叶。蒙山县玉梦冲矿泉水,以其水质甘甜清例、富含矿物质而闻名。1985年,桑蚕茧总产量79.45万公斤,年产量为广西之冠。蒙山生姜肉厚幼嫩,质量上乘,出口免检。屯巴茶为广西名茶之一。果类有沙田抽、柑、橙、柿子、板栗等20多种。1996年,文圩镇大明村的碰柑,在自治区水果评展会上获广西名优果金奖。

水利

解放前,全县仅有10座小型山塘,总库容20.12万立方米,灌溉田地666亩。全县无防洪、排涝设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3-1987年,全县投入资金2158.50万元,先后兴建古苏、瓦冲、茶山水库水利工程,合计库容7794万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6710公顷。2002年,全县水库有10座,库容76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

财政情况

1952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自行组织收入,含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4项;另一类为上级补助收入。同年,县财政收入68.95万元,支出56.95万元。1958年,县财政局管理财税、银行等。1959年,县财政收入144.39万元。此后,逐年增长。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财政收入128.02万元,比1959年减少11.34%。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发展迅速。1979年,财政收入542.80万元。1980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亦增多,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1985年,设乡镇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情况。1988年,财政收入2051.29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9186万元,支出9951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10047万元。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税务清代,蒙山县征收麻地税,盐、木商税。民国时期,设有县稽查征处,办理税捐,苛捐杂税繁多。

1950年,县设税务局,实施新税制,开征税种11种。1953年,开展反偷税活动。1963年,打击投机倒把商贩,追缴偷漏税款,调整工商税。1978年,工商税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征收工商税3027万元。2001年,国家税收入1834万元,地方税收入1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48%和25%。2002年,全县税收(含国税、地方税)共3949万元。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蒙山县上榜。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蒙山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蒙山县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授予蒙山县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7年12月,蒙山县上榜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位于:广西梧州市蒙山县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东南由黄村镇大化村经蒙昭省道通达昭平,西南由夏马公路可直达平南县。县治蒙山镇。2002年,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辖: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6镇及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汉豪乡3乡,共78个村委会,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全县人口21万多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多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773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2291万元,第二产业14456万元,第三产业20572万元。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304万元。

建置沿革

蒙山古为百越地,汉属荔浦县。蒙山在南朝梁陈(502-589年)时期置县,即金安(今蒙山县陈塘镇金相村)、蒙(今蒙山县治东扣里蒙山下,唐代蒙州亦建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立山县,观八年改置蒙州,因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属岭南西道——桂管。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领纯义等3县。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皇帝讳,改纯义为正义。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正义县为蒙山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元朝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川取永久安宁之义),属桂林府。并开始编村设里。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永安州,属平乐府。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分5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

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3年,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名,故复称蒙山县至今。先属桂林道,后属平乐区。14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解放后,蒙山县属平乐专区。1950年4月,全县辖3个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后称梧州地区)。1997年4月,属梧州市。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蒙山镇,下辖新圩、蒙山、文圩、陈塘、西河、黄村6个镇,汉豪乡、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3个乡,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5个。

重要事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桂平金田起义后,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这是太平军取得了自起义以来首次攻占城池的胜利,在此封王建制,开创天国。

咸丰元年十月下旬,洪秀全偕众娘娘居循江书院天王府,以州署为天朝举行封王大典。洪秀全颁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设王府于捕厅署;萧朝贵为西王,驻河西河氏宗祠;冯云山为南王,驻城南莫家村进士第;韦昌辉为北王,驻旧县村;石达开为翼王,驻东乡大塘岑屋祠堂。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以封、驻方位为防地。咸丰二年元月,洪秀全准旨颁行《太平天历》,定年号辛开(亥)元年,正式开元建政。期间颁行《命天兵天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等诏书令10多条。发动水窦、龙眼塘、峦岭、马背岭等战役,多次粉碎清军围攻。同年三月,洪秀全在玉兰树下颁布《永安破围诏》,设悬豚击鼓、埋线点炮空城计乘夜冒雨突围,先锋罗大纲奇袭古苏冲玉龙关天险,后挥师北出荔浦,直取金陵。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11月10日,法国教士苏安宁(法国名伯多列,又译伯尔德尔(LEP?BERTHOLET》到永安州东乡蒙寨村宣传天主教。因强迫教民拆毁祖宗牌位,干涉地方行政,私设公堂审殴田厂村民李发秀兄弟,侮辱妇女,激起公愤,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初一日被民众追至程村们杀死,史称“永安教案”。事发后,法国政府多次照会清廷,要在永安州建天主教堂,并陈兵广州湾以武力威胁。永安人民在广西提督苏元春、防军统领马盛治及归田参将黄政球等全力支持下,再次挫败其阴谋。

1987年,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蒙山视察工作。

1997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146周年,太平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山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学者120多人参加。

2001年,为纪念太平军攻克永安州150周年,在蒙山(永安州)举办座谈会,邀请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梁超然、广西历史协会会长、教授及各市。县领导、学者100多人参加。

人口民族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有人口61269人。民国17年(192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28年,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36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增长人数不多。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是县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年份。随后,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75年,28345户151383人,自然增长率15.53%。。1985年,33625户171004人,自然增长率问.09%。。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1.6人,自然增长率5.26%c,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自然增长率6.05%。。2002年,全县有197175人。有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2588人。

自然环境

地形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循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文圩、蒙山镇及西河镇为3个小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

山脉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河流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发源于大瑶山,由西南入境,流经新圩、西河、县城、黄村、汉豪、陈塘,下经藤县蒙江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资源

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_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发展

商业

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

蒙山县的对外贸易,20世纪70年代前,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土特产品。80年代后,除土特产品外,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艺品等。2001年,全县外贸出口283.80万元。

工业发展

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农业发展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林业发展

蒙山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过量伐木烧炭及以后两次体制变动,使林业受到影响。但此后全县人民不断植树造林,尤其是经过4次飞机播种造林后,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99.8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4%。

1979年,全县林业收入591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998万元的14.78%。1989年,林业总收入694万元,占11.28%。1995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3.l%,森林覆盖率72.75%。2001年,森林面积70880.70公顷,森林覆盖率75.84%,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95.75%,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林业总产值4345万元。林副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2002年,全县有林面积101059公顷,林木蓄积量283.对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

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家禽生产

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50-70年代,均为群众家庭饲养,且多为自养自食,饲养总量不多。1982年,出现养鸡、鸭重点专业户。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家禽生产发展较快。同年,全县养鸡、鸭、鹅28.76万羽。此后,全县家禽饲养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养鸡、鸭、鹅389.60万羽。2002年,共有336万羽。

乡镇企业

1949年以前,蒙山县有从事竹藤、草棕编织,修造农具,烧制砖瓦等小手工场。1953年,全县副业总产值198万元。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副业和私营商业逐步沿着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全县组建了26个手工业合作社(组)。1958年,全县有小手工业户349户,从业人员508人。同年,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社队企业增至840个。1978年,成立县社队企业局,全县有乡镇企业116个,从业人员2680人,企业总收入215.02万元。1984年,县社队企业局改称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统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很快发展成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饮服务业四大支柱。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有3353个,从业人员6858人,总收入1603.0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7832家,总产值8.08亿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26亿元。2002年,总产值10.37亿元。土特产品蒙山县的水稻品种“永安牙粘米”曾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经济作物较著名的有甘蔗、桑、生姜、八角、茶叶。蒙山县玉梦冲矿泉水,以其水质甘甜清例、富含矿物质而闻名。1985年,桑蚕茧总产量79.45万公斤,年产量为广西之冠。蒙山生姜肉厚幼嫩,质量上乘,出口免检。屯巴茶为广西名茶之一。果类有沙田抽、柑、橙、柿子、板栗等20多种。1996年,文圩镇大明村的碰柑,在自治区水果评展会上获广西名优果金奖。

水利

解放前,全县仅有10座小型山塘,总库容20.12万立方米,灌溉田地666亩。全县无防洪、排涝设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3-1987年,全县投入资金2158.50万元,先后兴建古苏、瓦冲、茶山水库水利工程,合计库容7794万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6710公顷。2002年,全县水库有10座,库容76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

财政情况

1952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自行组织收入,含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4项;另一类为上级补助收入。同年,县财政收入68.95万元,支出56.95万元。1958年,县财政局管理财税、银行等。1959年,县财政收入144.39万元。此后,逐年增长。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财政收入128.02万元,比1959年减少11.34%。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发展迅速。1979年,财政收入542.80万元。1980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亦增多,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1985年,设乡镇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情况。1988年,财政收入2051.29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9186万元,支出9951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10047万元。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税务清代,蒙山县征收麻地税,盐、木商税。民国时期,设有县稽查征处,办理税捐,苛捐杂税繁多。

1950年,县设税务局,实施新税制,开征税种11种。1953年,开展反偷税活动。1963年,打击投机倒把商贩,追缴偷漏税款,调整工商税。1978年,工商税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征收工商税3027万元。2001年,国家税收入1834万元,地方税收入1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48%和25%。2002年,全县税收(含国税、地方税)共3949万元。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蒙山县上榜。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蒙山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蒙山县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授予蒙山县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7年12月,蒙山县上榜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贺州昭平养牛场和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