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养牛郡(壮乡的由来)

都安养牛郡(壮乡的由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都安养牛郡,壮乡的由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开创了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一辈子的痛点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对一国之君高贵权势的最好描写。这么个呼风唤雨的皇帝,突然被对方围困,甚至被抓为俘虏,你想那是多么狼狈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汉高祖刘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围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发生的事情。然而,历史常常就是由这些必然趋势下的偶然事件组成的。

两千多年前,将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在白登山上围困了七天七夜的是,匈奴的单于冒顿。

匈奴是发源于辽阔的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到了冒顿父亲的时候,中国中央地区周室统治衰落,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对北地草原无暇控制,匈奴部族趁机崛起了。冒顿是长子,本已立为“太子”,可是其父在宠妃的挑拨下,想废了他这个太子立这个宠妃的儿子为太子,因此,冒顿后来杀了父亲和那个宠妃,以及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冒顿自立为单于之后,卧薪尝胆,用尽心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了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时候,蒙古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匈奴帝国。

事实上,从久远的古代一直到清朝,在中国中央地区所建立的一系列汉族帝国,包括满族建立的清朝,历来所受到的外部侵略基本都来自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势力。除此文涉及的匈奴之外,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宋代的金辽西夏以及清朝的准格尔叛乱,都是如此。这或许就是游牧政权的生活方式,他们逐水草而居,靠养牛养马养羊而生,然后等南部的农耕民族地区秋收民肥之时,他们就风一样的过来掠夺一圈,转头又回到草原安闲自在去了。中国中央地区的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怎能忍受这种欺辱呢?于是战争就这么来了,长城就这么修起来了。可是,游牧部落的骑兵来如风去无影,大军来了,他们就跑的没有踪影,等军情懈怠了他们又来了。因为,你要种地,在那里永远不动,而他们却机动灵活,居无定所。几千年来皆如此,真正安宁的时日并不多。

冒顿当然也是这样,等他灭了大月氏、东胡,有史以来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之后,他的野心就膨胀了,目光便盯向了南方------那是个大肥羊。

可是,这个大肥羊是大汉王朝,它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这时,正是汉高祖刘邦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灭了大秦帝国,让气吞山河的楚霸王乌江自刎,大汉王朝江山已稳,华丽的未央宫正在建设,将上演外邦使臣万国来朝,此乃何等的荣耀啊。他完全有资格骄傲,开创了400多年的大汉帝国,让中国进入第一个发展黄金期,与罗马帝国并立于世界之上,此乃万古流芳之事。

然而,冲动是魔鬼。与骄傲并存的便是自大。

却说这次冒顿出击的主攻方向是马邑,而此处的守将正是韩王信。之所以用“正是”一词,是因为这正应了刘邦的计划。汉朝建国以后,刘邦顾虑大将拥兵自重,起兵判乱,便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削减兵权放逐边远。韩王信是战国时韩国王族后裔,在刘邦灭秦之后的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将他封在当年韩国故地为王。韩国旧地人口繁盛,土地肥沃,而且入函谷关潼关一马平川几百里就是都城长安,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刘邦站在长安城墙上东望,想象着韩王信旌旗飘飘大军轰轰,沿关中道压向长安,就像他自己当年屯兵灞上逼迫秦二世退位那样……这还了得!于是,刘邦便要把韩王信迁往北部边塞,就是现在的山西北部,这样,一者可以让韩王信防守匈奴,二者可以借匈奴之手削弱韩王信的实力。

苦寒北地怎比繁华中原?韩王信当然不乐意了,心里大恨,可是他脸上笑着,乐呵呵答应了,并且征得刘邦同意,把王都放在了更北的马邑。鸟兽尽良弓藏,伴君如伴虎,这就是韩王信把王都安在边关马邑的原因。这里山高皇帝远,刘邦你一旦起了杀机,你不仁我不义,我韩王信则可借匈奴而保命。

祸根便这样埋下了。但是此时刘邦和韩王信二人只局限于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无伤大雅,真正的爆发还得有导火线。

且说冒顿发动了马邑之战,韩王信本来就怀疑刘邦借匈奴之手来消耗他的实力,所以,他一方面消极应战,一方面屡屡派人和匈奴冒顿和谈。冒顿看似行事莽撞,可他能有史以来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怎能不是个精明人呢?现在,他突然发现大汉军队原来并非铁板一块,这个鸡蛋上还有个缝。于是他便见缝插针,采取了缠的战术:你要打我就打,你说谈我也谈。而且,围而不撤的同时,他还使用离间计,想要挑拨汉朝的君臣关系,迫使韩王信投降,不战而得马邑。

刘邦当然是有主见之人了,不会人云亦云,轻信传言,他只相信事实,就继续敦促救援部队奔赴马邑。这时,冒顿在马邑城外他的军帐里,日日吃肉喝酒,围而不攻,期待它的缠术开花结果,韩王信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某日,忽然细作来报,汉朝救援大军即日将至,他摔了酒杯,心生懊悔,后悔当初没有猛攻夺城,无奈之下,只好下令大军后撤。

然而,冒顿的后悔有点早了,他应该高兴。

且说刘邦听说马邑之围已解,心下一喜,可是等他听说是冒顿自己撤退的,心里又是一愤。冒顿几十万大军劳师动众,千里而来,不经激战,忽然撤退,岂不怪哉!一怒之下,刘邦发书一封,谴责韩王信兵强马壮而不出关杀敌,并且告诉韩王信,说他虽为韩王,但也是国家的大将军,一味的守城保命最终是保不了命的。

此白登之围可避免之一。没有这封信,韩王信不会反判,没有韩王信反,刘邦就不会有御驾亲征。

见此信,韩王信一身冷汗,他本来对让他到苦寒之地的用意,心里就不踏实,现在又看到这封暗藏杀机的信,他心里就更哆嗦了。帮刘邦打下大汉王朝的楚王韩信,多大的功劳,都被没来由地贬到了边远之处做淮阴侯,自己算老几呀?想到这里,韩王信感觉后脑勺直发凉,好像刀斧手高举着斧子就要砍下来。

闻知韩王信献城投降,懊悔的冒顿一下子乐开花啦!他入马邑,庆功宴上便筹谋已定,韩王信前,匈奴军在后,大军即日出征。此处乃韩王信的封国,熟门熟路,那还不手到擒来。不几日,两路联军便杀到了太原和晋阳一带。

刘邦闻此军情倒也没有慌张,好像这种情况早在他意料之中,好像这种情况正好可以让他名正言顺的去灭了韩王信这个异姓王,杀鸡给猴看,树立皇权威望。起刀戈、耗兵士、苦黎民,王者之心非孔夫子儒家的大仁小仁,而是法家的万事国为先。

御驾亲征开始。此乃白登之围可避免之二。平反叛打匈奴,平平常常之事嘛,随便派几个大将就可以了,而刘邦似乎有点好大喜功,偏要出风头,树立皇威。

既然御驾亲征,自然要讲排场,樊哙,陈平,周勃,夏侯婴等等大将军随驾,30万大军,旌旗飘扬,马蹄声声,威风凛凛士气高昂,不急不缓的样子,就好像是当年打江山的这些老哥们出去郊游一番,围场打猎。

汉高祖刘邦的骄傲是有理由的。进入现在的山西之地,平叛之战很顺利,汉军胜仗连连,先击溃了韩王信的军队,又把匈奴军队打的全无招架之功。这是正常的状况,经过了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的军队正处于全盛时期,猛将云集,谋士众多,正如毛泽东成立新中国初期那样,只要想打,就能打胜。

进军的过程中,刘邦做了一件意义不大却影响不小的事情。他以言和之名派使者去匈奴的军队里面去打探消息,查看动静,而冒顿却借机用一个示弱的策略。所以使者回去告诉刘邦,匈奴军心涣散,没有斗志,而且青壮年多战死,军营兵士老弱不堪。刘邦本来就想杀了冒顿,以立国威,闻言更是催动大军快速北上,想一举围歼冒顿。冒顿心中暗喜,继续实施示弱战术,汉军进他便退,汉军宿营他也宿营,不即不离,引鱼上钩。

这种情况让刘邦很是心烦,他本来想与匈奴决战,一举解决问题,可是老是抓不住匈奴大军。怎么才能抓住呢?那还不是汉军走的太慢了。为啥走得太慢呢?那还不是因为汉军是以步兵为主。所以,刘邦就把骑兵聚集起来亲自带领,要去一举擒杀冒顿。

轻敌冒进也不是没有人劝过刘邦。有个叫刘敬的大臣就给刘邦说,两军作战讲究气势,哪有拿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的呢?冒顿这样做,一定有毛病,这不正常。但是刘邦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他不听此言,而且把此人关了起来,准备胜利之后严惩。

此乃白登之围可避免之三。而历史就是历史,刘邦就是刘邦。

刘邦率领轻骑兵前进了。冒顿这时就像个机警的猎手,他小心翼翼晃动鱼饵,吸引着刘邦进入他的圈套。他也想要刘邦的头。

结果就不用说了,刘邦带领他的轻骑兵追击到平城一带,就遭到等待已久的匈奴40万骑兵的围剿。而此时刘邦的骑兵离他的步兵已有四五天的路程,大军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救援他。打又打不过,突围又突不出去,最后刘邦一众只好退守平城附近的白登山。

冒顿这下高兴坏了,大鱼上钩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他指挥骑兵将白登山四下围住,西面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青马,北面是黑马,南面是红马,整整齐齐威风凛凛,煞是好看,就像舞台上演戏一样。

然而,冒顿高兴的太早了。把刘邦围是围上,可是这个小小的白登山他就是攻不下来。他也不想想,堂堂大汉天子刘邦难道是吃素的,刘邦可不是“皇二代”,万里河山那是人家一仗一仗打下来的,啥阵仗没见过。刘邦是守城老手,当年被项羽困于荥阳,大战月余,弹尽粮绝,最后还是逢凶化吉了。此刻,刘邦他们临危不惧,化骑为步,构筑工事,檑木滚石弓箭轮番轰炸,匈奴的四色骑兵虽然气势威猛,可还是空有气场没有结果。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七天七夜。四十万大军攻不下一个破山头,怎么可能呢?可这就是事实,因为汉军守城步战是他的强项,匈奴的骑兵雷电一样神勇,风一样迅疾,但是下了马,他就傻眼了。

当然,刘邦也高兴不起来,守倒是能守住,但是,如果没有人来解围,吃喝就成问题喽。这时他才知道了这个看似莽撞的冒顿,原来狡猾狡猾的啦。老皇帝栽在小单于手里了。

这时,陈平走上了舞台。

“久围无援,突围无望,怎么办?”刘邦问陈平。

“这几日我一直琢磨解围之计,正等陛下发问呢。”陈平便给刘邦详述了枕边风之计。

出门打仗谁带什么宝物呢,陈平就拿了皇帝从身上摘下来的几件玉佩珍珠之类东西,携随从奔匈奴大营而去。

虽是交战,匈奴兵倒也不太为难使臣,但是陈平又不是直接去见冒顿,所以不免要小小贿赂贿赂,问明要去帐篷之所在。这个很简单,那时,都城长安万国朝拜之地,繁荣无比,随便个小小的东西在荒蛮之地的匈奴兵眼里都是稀罕玩意,就好比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电子表丝袜在大陆是时髦货,现在中国的共享自行车坟场拉到非洲很吃香一样。所以,一路几个关卡,陈平三五个罗帕就解决了问题。

陈平要去的是单于冒顿小老婆那里。

见面之后,陈平先把冒顿老婆忽悠了一圈,说他如何貌美如花,宛如草原上的鲜花英气逼人,早已名满长安,今日得见,更胜万千,等等等等,然后才把那几件宝物献了上去。此女虽为单于爱妃,可身处北地,哪见过这等宝物,高兴非凡,爱不释手。把玩良久奇怪而问,我不掌兵不握权,你给我送此礼物,意欲何为?

陈平说,长安宝物无数,万车不止。如果你能让单于放吾皇离去,以后不仅保你珍宝年年不断,还有用不尽的绫罗绸缎。

此女虽为北地粗人,但身为女人更为单于高贵爱妃,能不爱美,美玉美服,皆其所爱。可是在匈奴,女人不能干涉军政。陈平自然知道此中奥秘,他早有准备,便又展开一方丝绢给单于老婆看。

“看看这个美女漂亮不,婀娜多姿,仪态万方”

单于老婆细看之后果然觉得自惭形秽。南国女子果然妖娆,该瘦的瘦,该胖的胖,曲线无限美好,那像草原女人厚厚的衣服穿得直筒筒,好比个大木桩。

“单于真的攻下了长安,那么长安如此的美女多了去了,你老公见了肯定爱不释手,以后哪还有你的份儿。”陈平又道。

见此言果然捅到了这个爱妃的软肋,她像所有女人一样都想包圆自己的男人。陈平就继续给她说,再说,你们匈奴人民喜欢游牧,哪里有草哪里牧羊,吃完这一片儿便去那一片儿,就是你们攻下了我们中原大地,种地你们又不愿意种,放牧又放不成,纠结不纠结。我看你们还不如就呆到你们喜欢的那个北地,我们继续种我们的地,每年给你们送上无数的金银财宝,岂不更好?其实你们就像老板一样,我们只不过是给你们打工。如果你们单于不答应,不愿意让我们继续给他打工,那么我们必然举国一致,奋死抗战,他就是死多少人,也不一定能占领我们长安。

这个小老婆能得宠与单于,自然是精明之人,听完陈平此番软中带硬的话语,心中大明,说,臣妾自有主张,你等且帐外休息,明日自有分晓!

晚上枕边风果然就吹上了。当然啦,此爱妃是聪明人,不会按陈平的那种国家大事去论述,她是以情动人。她说,夫君呀,你围住了人家的皇帝,就好比人家围住了夫君你一样,哪个国家还不倾国来救援,人家大军一来,你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办呀?即就是我夫君能力无边,打败了汉军,占领了中原,但是呢,中原酷热之地,农耕之地,没有牧场,我们生活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回北地,我们高草蓝天,扬鞭驰马,何等悠哉……

第二天,陈平去军帐拜见冒顿。

陈平的长篇大论冒顿根本就没在意听,因为他讲的跟昨晚爱妃给他稀里糊涂讲的八九不离十,就那么两三点,只是有论有据条理清楚,更能够让人理解而已罢了。他没有在意听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想不通,这个家伙,一个战败者,为啥能够帐前如此气宇轩昂,侃侃而谈。

陈平何许人也,他是大汉帝国久经考验的开国元勋。他即就是不是为了自己是大汉的使者,而必须有这种姿态,就是出于自己的人格,他也不可能卑颜屈膝。他是有骨头的人。

想不通归想不通,看不懂归看不懂,冒顿虽然气愤,可还是佩服眼前这个家伙。草原人喜欢硬汉。汉朝皇帝虽然被围,而使臣竟然如此轻描淡写,指点江山,好似一切不在话下,看来七天七夜不克白登山道理不浅。而且探马来报,汉朝的援军,四面八方几日便至。

陈平见冒顿先前高昂的头有点下垂,神色有点缓和,便话头一转说,我皇性格刚烈,本没有言和之意,而且大军马上就到,他正想着平城聚歼你等,然后挥鞭漠北。只是在下觉得不妥,所以自告奋勇前来与单于说辞。你想,我们大汉占领了你们漠北草原有什么用处,我们又不会放牧,你大单于占领了我们中原又有什么好处,你们又不会农耕。而且大月氏在西北边境虎视眈眈,说不定啥时候攻打我们两国,到那时候,我们是不是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才建议我皇两国修好,互不侵犯……

听着听着,冒顿的头越来越低了:这家伙的确说的是事实,关键还有那个不甘心的大月氏。重要的一点还是,中原这些国家,不仅仅是目前这个汉朝,就是以前的秦国赵国,奇怪的很,我们草原诸国几十年上百年,你把人家打来打去,再打他就是败不了……

想到这里,冒顿头一扬说:闲话不说了,我们千里用兵,劳师动众,耗资巨大,你说怎么办呢?

好啊,想要好处,陈平心下一松:这个好说,堂堂大汉王朝,沃野千里,随便一郡的收入都够你用一年。我皇回朝之后,你要啥给啥,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随便。

就这样,陈平的枕边风战术,以及他的软硬兼施说辞,解了白登之围,刘邦平安回朝。

白登之围有惊无险,但是对刘邦的触动很大,后来他就确定了稳外安内、以图长远的国策。即,匈奴虽为隐患,但不是要命的大患,汉朝泱泱大国,最紧要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国力,聚集民心;怎么安抚匈奴呢,和亲。

不久,冒顿就成了刘邦的女婿。只是这个女婿不太省心,时不时的揪着他老岳父的胡子闹腾两下。不过,女婿总归是女婿,冒顿也不敢太出格,要不老岳父会打屁股的。如此这般,汉初的匈汉关系就这么稳定下来了。

壮乡的由来

壮乡的由来

三月三歌节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86892.html?si=1

壮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http://bbs.tiexue.net/post_1687578_1.html

-什么是壮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壮族史基本脉络

原始时代

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与其他民族相距甚远,说明了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原始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百越时代(公元前16世纪之前)

相当于汉族的商、周时期,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百粤民族集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战国时代越族集团的吴、越就建立了与华夏集团各个国家并驾齐驱的政权。在秦始皇统一江南以后,吴、虞越、闽越等族群一部分汉化成为现在的江南、华南汉族,一部分则南迁到岭南,与同属百越集团的壮族先民一起融合,成为现代壮侗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最近在两广地区出土的文物发现岭南百粤集团与江南百粤集团的文化特征相似,说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壮族先民经历的是自由发展阶段,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时期。

西瓯骆越时期(公元前16世纪--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壮族直系先民西瓯人的坚决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军译吁宋阵亡了。但刚强的西瓯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尉屠骓,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著名的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派来一些华夏族的劳动人民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开始剪除异己,并击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尊重越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了越人的上层人物与各部首领,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赵佗是北方的华夏族将领,但是,创造了南越国文明的人民,却毫无疑问是壮族先民各个部族的民众,南越国5代共传93年,古代壮族创造了灿烂的南越国文化。如今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绚丽辉煌的随葬品,是古代壮族文化的精华。南越国的首都“番禺”(今广州),其实是古越语[ba:n3ηjoi5]的译音,是“大村”的意思,这和现代壮语是有对应关系的。[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分为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九郡,郡之下分若干县,实行严密的统治,壮族历史上漫长的郡县时代真正开始了。

不过,毕竟岭南越族是一个骁勇不羁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的,所以汉王朝吸取了赵佗“和绥百越”的经验,采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政策(《通鉴》卷二十一),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瓯、骆越民族社会内部原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保存了下来。即使这样,壮族先民们仍不断地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的南征。

俚僚时期(公元23年--1127年)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全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岭南地区分别属于吴国的荆、交二州管辖,当时苍梧越族人士变兄弟几个人分据南海、合浦等郡,称雄一时。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郡县设置日益增加,封建统治者在桂东北局部地区设吏奉贡,加强了统治。封建主义的因子逐渐在桂东北壮族地区产生。

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随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原,进军岭南。岭南各郡共奉高凉郡越族冼氏夫人为大首领,“保境拒守”。隋将韦桄由江西率军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赣南地)与陈太守徐镫发生遭遇战,不能前进,派人至书冼夫人,告知陈亡,相劝归隋。冼夫人与属下头目商量,派孙子冯魂率兵击败徐镫,迎接韦桄到广州,岭南诸郡相继平安。隋在壮族先民地区驻重兵,采取“以夷制夷”办法进行统治。汉文化继续得到传播。[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隋末唐初,岭南地区又一次为越族人肖铣所割据,号称梁帝,先后统一了岭南及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鉴》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将李靖于两湖击败肖铣,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抚岭南壮族先民各部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并授予官职。“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岭南复归统一。

●“壮泰走廊”的开始形成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着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这样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壮族东部地区汉化进程基本定局,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岭南西部,与壮族西部地区的壮族直系先民融合。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泰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本站称之为“壮泰走廊”。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壮人先民的南迁部分以及以后由于汉族在南方的开拓疆土而不断迁徙来的壮族先民一起征服了当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并脱离中国的中央王朝政权取得独立后不断地向其北面的壮族地区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区扩张,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在泰-老族政权的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发展,一些泰-老族开始沿着河流往上游追寻适合耕作的土地,进入了现在缅甸的掸邦和中国云南的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并一直保持着与原来的泰-老民族的紧密联系,这些泰-老人就是现代缅甸掸族和中国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壮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西部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泰-老族,东部则是仍然保留着传统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壮族-布依族。许多外国的学者都喜欢把壮族、布依族等称呼为“不信奉小乘佛教的泰族”,就是这个原因。[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与泰族分化后的壮族独立发展史

1.羁縻州制度

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形成的时代是唐朝后期开始的。唐王朝对待已经汉化的岭南东部和仍坚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岭南西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东部地区,实行划州县、置官吏、征贡赋的制度,进行直接统治;而在西部山区则设置了50多个羁縻州县,按唐初的惯例,利用原来的壮族首领为都督、刺史,“虽贡赋,版笈多不上吏部”,进行间接统治。(《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壮族地区政治经济上相对有独立性。至于所谓的“蛮洞”地区,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辖。因此,依然存在“无城郭,依山险,各治生业,急则屯聚”的状况。因此,壮族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羁縻州县的设置,给予了壮族先民较大的自治权利,壮族作为单一民族的形成,与这个政治经济制度是有关系的。

2.西原州蛮的兴起

西原州是当时壮族羁縻州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因为在唐朝中末期,壮族领袖在那里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战争。公元756年,西原州黄峒(今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领袖黄乾耀、真崇郁领导属下壮族民众,联合了陆州(今广西钦州)、武阳(今广西罗城县北)、朱兰(今广西东兰)黄橙(今广西扶绥)等一百余峒人民,“合众二十万”进行对唐王朝的武装反抗。“占地数千里”,设置国家政权,号称“中越王”,下设各级官吏,声势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一面对起义部队进行分化瓦解,一面调兵谴将横加征讨。结果,起义队伍受挫,黄乾耀等牺牲。(《新唐书·西原蛮传》)大历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壮族人又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武装部队占地“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号称王,威镇中原。(唐·韩云卿《大历平蛮颂》)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黄峒壮族人民又在首领黄少卿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武装反抗,相继攻陷横、钦、浔、贵四州,围攻经略史驻地容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钙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先后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动摇了唐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在桂东地区设置容管招讨经略使,率军与起义军大战,每日交锋达6、7次之多,起义军终于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义军将领黄承庆在邕州被俘,黄少卿诈降受封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地)刺史。不久,黄少卿复与其弟黄少高举起义旗,联合黄少度、黄昌獾两支壮族起义军队伍,攻陷宾州(今广西宾阳)、峦州(今广西横县地),并据达11年之久。随后挥军南下钦、横两州,与邕管经略使韦悦激战,再陷严州(今广西来宾县地),锐不可挡。唐军主帅阳玟、裴行立相继身亡。唐王朝在损兵折将之后,又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调兵前来征讨,但因长途羁旅,人疲马乏,加之环境生疏,水土不服,伤亡极大。唐长庆三年(823年),黄少卿回师功邕州,陷左江镇,下钦州,破千金镇,占领了今广东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后,唐王朝几乎倾尽国力,动用了全国的军力,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打败了壮族先民的起义军。这样一来,唐王朝国势逐渐衰落,最终在自身矛盾的激化与各地藩镇割据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壮族先民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反抗斗争造成的。

3.羁縻与反羁縻[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里,壮族先民各个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实体开始真正形成,不过唐朝在崩溃之前倾尽了国力来镇压了壮族起义军,所以各个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灭亡后壮族各个部族又开始了统一进程,北宋前期,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踏上华南政治的历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结束唐后五代十国的分据局面,为了加强统一局面,北宋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北宋初期国库空虚,在开国的时候,就采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饶矣”的决策([宋]王冉《东都事略》卷二三《传论》),把吸血管插入岭南壮族地区。加上北宋王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把壮族人一律蔑称为“蛮”、“峒獠”、“蛮獠”等等,动辄杀戮,“夷其种党”,所以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长久以来各个部落都是一盘散沙的壮族内部产生了政治、经济上进行统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壮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运动,如: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广西环江)蒙会国为首的反抗斗争(《宋史》卷六《真宗纪》);

景德四年(1007年)陈进、卢成均的联合壮族起义(《宋史》卷七《真宗纪》);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壮族民众曾进攻宜州,打击宋王朝在壮族地区的统治(《宋史》卷八《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都安养牛郡和壮乡的由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