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养牛政策,乌氏倮的乌氏倮-后人评价

宁夏固原养牛政策,乌氏倮的乌氏倮-后人评价

大家好,关于宁夏固原养牛政策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乌氏倮的乌氏倮-后人评价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八年级地理 黄土高原全部退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926公斤、补助现金192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统计局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牧业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

乌氏倮的乌氏倮-后人评价

乌氏倮的乌氏倮-后人评价

研究书籍

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固原人为乌氏倮,他被写入正史,与辉煌的历史巨著《史记》共同流传下来。秦王嬴政在位期间(前246─前210),秦廷曾发生一件出乎常例,引人注目的事情。在谒见秦始皇的行列里,有一个既非文武官员又非贵族的普通人,他就是秦乌氏县一个被称作倮的人,他是秦人,还是土著的游牧民族,已不得而知。倮从事畜牧业,牲畜养到很多时就全部卖掉,然后用卖牲畜的钱物购求各种奇异物和丝织品,暗中献给戎王。戎王还赠他十倍于所献物品买价的牲畜,所给牲畜多到用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乌氏倮位同封君,接规定时间同诸大臣入宫朝拜。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传门记载了乌氏倮是边鄙之人、畜牧业主,却受到天子的礼遇,名声显扬天下,这不都是依赖他的财富吗?

司马迁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专列《货殖列传》一章,本来就难能可贵,独列小传者不到20人,其中春秋末至秦朝灭亡,仅7人有小传,包括著名的范蠡、子贡等人,乌氏倮侪身其间,实在是畜牧业至商业而受到皇帝恩宠有加的人,在历史上似乎是绝无仅有。从另一方面说明乌氏倮经营畜牧业与商业影响之大。

做为一个牧主与商人,乌氏倮取得这样高的政治地位是极不平常的。春秋中期,商贾从属官府,地位很低。春秋中晚期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工商渐从官府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因走向独立经营而致富。战国时期不少政论家认为,商人靠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而致富,损害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主张“重本抑末”,即对手工业、商业要采取压制和打击的策略。乌氏倮却为何反得青睐呢?可以联想的是,乌氏倮是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有大的贡献,才会受到这种待遇。根据秦制给国家交粮就可以封爵,乌氏倮的比照封君是否与他的畜牧产品贡纳朝廷有关呢?

乌氏倮其人其事,还对我们的启迪还有:乌氏(今固原一带)畜牧业经济在秦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说明秦时固原是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重要交换集散地。

乌氏倮业绩照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固原历史、畜牧经济以及隋唐以后马政的设立都功不可没。乌氏倮因牧因商,独得风流,可谓千年历史佳话。

货殖

倮(约公元前3世纪),《史记》称乌氏倮。女(也有研究者认为是男性),秦朝北地郡乌氏县(今固原南部与甘肃平凉北部一带)人。夏、商、周至秦朝,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瓦亭一带,聚居着大量的戎族,史书称他们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37-公元前310年),在乌氏戎族的主要居牧地设立乌氏县。所以居牧在乌氏县境内的这位名叫倮的人,属于戎族,是当时著名的大牧主兼商人。

古代的六盘山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畜牧经济。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牛牧马,发展畜牧。到秦始皇时期,倮已成为当地一个大牧主,拥有马、牛、羊不计其数。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聪明的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她就把马、牛、羊贩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然后收购珍异物品、。丝绸和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一来一回,做着利润十分丰厚的绢马交换生意。倮还常向居住大山深处的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高兴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十倍的牲畜和畜产品酬报她,使她的财富不断增值。这种不等价的绢马交易,使倮成为西北地区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也是宁夏历史上最早的首富而闻名于朝廷。

乌氏倮既传承了戎族传统的饲养方式,又积极执行秦朝有关畜牧政策。秦始皇时期,专门设置有管理牛马的机构太仆寺,并以立法形式保障畜牧业的发展,颁布了《厩苑律》、《牛羊律》等畜牧专款条例,、才使她的畜牧生产与交易得以较快发展。乌氏倮拥有的牲畜多得无法计数,据史籍记载,说她的牲畜多到只能用“山谷”进行计数的程度,即简单的头、匹计数已无法统计准确,只能以一条山沟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巡视陇西、北地郡,途经六盘山地区时,耳闻目睹了乌氏倮经商发展畜牧的事迹,当即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也就是说,对她的礼遇等同王侯,她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进宫朝见,参与议事,享有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在重农轻商的封建时代,作为一个牧主与商人,乌氏倮能取得这样高的政治地位是非常少见的。大概是因为倮饲养的马匹也为朝廷提供了大批军马,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有极大的贡献,所以才受到秦始皇的格外恩宠。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对农民经济有影响吗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对农民经济有影响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926公斤、补助现金192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统计局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牧业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

参考资料:http://www.rz.gov.cn/qysw/swzx/20040721082307.htm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