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西北养牛(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

重生西北养牛(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重生西北养牛和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重生西北养牛以及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

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

1、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吉凶指数

可得平安荣华之幸运,及能受父祖余德或财力所荫益,达到成功与大发展,但其过程伏有许多艰难,最怕人格与地格若凶数,终归失败,若无凶数,则可免忧。【大吉】

吉凶指数:93(仅供参考)

2、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宜忌

「宜」宜冲动消费,宜加班,宜等人。

「忌」忌传播科普,忌猜谜,忌打包剩菜。

3、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预兆

孕妇梦见牛,预示将来会生下特别听话孝顺的儿子。

梦见消瘦的皮毛杂乱的牛,吃着劣质的饲料,你很可能由于浪费精力,不安心于工作而劳苦一辈子。做过此梦后,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

梦见牛粪通常是好兆头,预示你会健康长寿。

怀孕的人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预示生男,平安顺利。

做生意的人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代表平顺得财,慎防小人陷害,稍有变动。

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这两天的运势有些急转直下,可能有些状况出乎意料,让你一时难以处理,觉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另外本日的健康状况也不太理想,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有任何不适都不能忽略,尽可能好好的休息,别太过勉强自己,毕竟身体才是一切的本钱哩!

恋爱中的人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说明因年纪差距大,父母不同意,只有顺其自然了。

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紫色,财位在西北方向,桃花位在正西方向,幸运数字是5,开运食物是鸡汤。

梦见牛,所求皆得。《敦煌本梦书》

本命年的人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意味着喜气临门,财官双美,运势顺泰如意。

恋爱中的人梦见牛和牛粪,说明等职业固定之后婚姻即可成。

梦见消瘦的皮毛杂乱的牛,吃着劣质的饲料,你很可能由于浪费精力,不安心于工作而劳苦一辈子。做过此梦后,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

无论你的梦里出现的是宁静的湖水、滴流的小溪、狂怒的河流、平静的海洋;梦中的水总是喻示着生命的精华,代表了精神的洗礼和重生。一旦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你就有可能梦见自己遇水溺死;湖水象征着你想要尽快从烦乱的生活中挣脱出来,渴望过上宁静安稳的生活。

梦见牛粪通常是好兆头,预示你会健康长寿。

恋爱中的人梦见脚下好多牛粪,说明眼光看远些,人无十全十美,互相体谅,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有好多猪还有牛,预示生男,秋占生女,小心动土损胎气。

出行的人梦见家里好多牛粪,建议水之害,凶多吉少,宜延期。

梦见消瘦的皮毛杂乱的牛,吃着劣质的饲料,你很可能由于浪费精力,不安心于工作而劳苦一辈子。做过此梦后,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

孕妇梦见牛,预示将来会生下特别听话孝顺的儿子。

上学的人梦见饭店养牛还有好多牛粪,意味着初试有理想的成绩,往后不再有好成绩。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宜州古为“西瓯”、“骆越”地,生活着地方土著族群壮民族,创造并享受着壮民族习俗文化。唐宋以来,地方置州设府,大量的汉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迁入,宜州成为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庆远、怀远、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艺工匠亦驻足德胜、龙头、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镇,县外各地、各民族节庆习俗亦随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汇于宜州,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及其民俗活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变革,移风易俗,社风民俗日趋文明,域外习俗泊入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内容更加多元,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年节习俗

宜州地方年节习俗,壮、汉及其他少数族多以农季习惯节日为庆,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客家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虽每月一节,但却分轻重,民族有别。壮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汉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阳、冬至。生活在龙头乡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节,北牙、福龙瑶族乡有其瑶王节。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为宜州地方的过年。

过年除夕俗称年三十晚。这天,各家各户将必须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说“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后,张贴对联、门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厅)贴诗词条幅、人物或山水图画(年画);下午,设香案、摆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诸事毕,家人到齐,开始菜肴丰盛的晚餐,为团圆饭;晚餐后开始“守岁”,待凌晨雄鸡打鸣,千家万户鸣放鞭炮迎春接福。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过年休闲、相互拜年、走亲访友、约伴到歌圩唱山歌的时间。正月初一,各家早晨吃水圆(汤圆);是日禁忌不吉利话语,不准扫地,忌扫财出门,不动刀具,忌引刑狱之灾,不倒残茶废水,忌倒掉食禄;人们服饰讲究,小孩必穿新衣服、头戴新帽、脚穿新鞋;自家小孩(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利市红包。年初二,出嫁了的女儿带姑爷、外甥回家拜年,女儿姑爷回家拜年要“打包”(包鲜猪肉或腊肉、豆腐圆),有叔伯、堂兄弟的也要送一份“打包”,家族中兄弟开始轮流请本族兄弟、姑爷吃饭(每家一餐),各家大人分别给其他家的小孩发利市红包钱。初二开始,县城街道有龙狮拜年,城乡居民可以走亲访友、赶歌圩唱山歌。

正月十五闹元宵。庆远、怀远、三岔几大商埠街上白天有舞龙、舞狮、台阁、顶马、牌灯等游街庆节,晚上有狮子抢青活动。庆远城闹元宵有“东门的狮子南街的炮,北门的牌灯西门的龙”之美谈,即城东(今文昌社区)舞的广东狮子(俗称南狮,两人表演)技艺高超,而南大街多为富绅巨贾府第,龙、狮子队拜年时燃放烟花炮竹持续时长久且炮竹又特别厉害,居住北门街的居民善于制作牌灯,牌灯表演精彩异常,西街人善舞长龙,双龙戏珠,瑞气氤氲,尽显吉祥。千年商埠古镇怀远,其闹元宵习俗又甚庆远。舞龙习俗为舞海龙,龙身一般9节(9米),最长21节(21米),长龙出游前先到三角嘴大码头(龙江与中州河交汇处码头)“开光”(把蒙罩龙睛的红绸布揭开),龙出游时,有纸扎的青鱼、鲤鱼、鳜鱼及虾、蟹、螺丝等水族兵将陪同,锣鼓喧天;怀远舞狮子亦是广东大狮,由两人舞动表演,狮队出游时,鼓乐齐鸣,有武术队和拳师相随,纸壳面具的“猴子”和笑口常开的“罗汉”亦伴随左右;台阁、顶马、打钱牌更是怀远元宵活动奇葩,台阁是用男女儿童装扮戏剧人物分别坐在装饰华丽、布置鲜艳纸花鸟虫的敞门轿子上,由4人抬或8人抬,顶马是装扮戏剧人物的儿童骑在靓马上,台阁顶马出游都有锣鼓及吹奏陪同,打钱牌是用竹竿中间串铜钱吊排须,以竹竿分别拍打虎口、手腕、手臂、肩、背处时铜钱撞击作响,步伐分走、跳、跑,由哨子统一指挥动作,响声一致。龙头、清潭、洛西等乡间亦有舞龙、舞大狮、小狮(俗称猫狮)庆节,而洛西镇的岭脚、九龙、村尾、桥头等村屯的客家人,正月十五晚舞草把龙游村串户拜年祈福活动尤其精彩。

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的舞龙、舞狮拜年、台阁顶马出游、“恭喜发财”的吉语以及群众唱山歌,都被当作“四旧”和“资产阶级”给予抵制和批判,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才得以逐渐恢复。

祭社农历二月春社,八月秋社,是宜州城乡民间传统节日。解放前,县城各街道及乡间自然村屯都立有各自的社王,社王以石为之,石上刻书“某某村社王之位”,置于村边或村头社坛内,享受春秋社日和平时村人的祭祀。社王是保佑该村(街)平安之神,有仲裁是非的权威,故有“社王不开口,老虎不敢进村”之说,亦有农田遭受旱涝虫病等灾害时,村民拜祭祈求禳灾保收成。又如村街邻里间有是非过节,也到社王面前赌咒发誓以证清白。春秋祭社,更多的含义是春求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感恩社王保佑赐福,岁岁平安。春秋祭社活动由“社头”组织操办,即召集全村(街)各户(按户或人头)筹款购置三牲祭品,杀猪或杀牛祭社,然后全村老少或每户一人到社坛“吃社”(聚餐),“吃社”外还将猪肉均分每户一份“社肉”。祭社日,凡外村来者,都被邀请“吃社”,共庆社日。祭社活动在“文革”时期被禁止,改革开放后许多村屯渐次恢复,其主要意义在聚集感情,庆祝丰收,而城镇此习不再。

清明清明是追思祖德、缅怀先人,教导后辈、弘扬家风的家族传统教育节日。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扫墓之意义在于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宜州地方清明节期间,壮、汉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都择日上坟扫墓,清理杂草、整坟添土后,燃香火点蜡烛,摆上猪肉、鸡、酒、饭食、果品,祭拜已故亲人,供祭完毕,烧纸钱,放鞭炮,这个过程叫做清明。

做清明,汉族多以家族(曾祖或祖父辈以下)形式集体上坟,上坟回来后各家再祭拜自家香火牌位,然后或聚餐、或分户自餐不同。壮族上坟扫墓多以独户为主,也有做众清明习俗,即同族各户凑分出钱或各户轮流做东负责清明活动费用。壮族做清明扫墓时,有在祭拜最后一个坟墓时,与亲友在墓前野餐的习俗,即用小刀切一些猪肉送酒,以糯米饭、艾馍为餐食而已。做众清明的壮族人家,扫墓回来全族人聚餐庆祝。

三月三宜州是壮、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地,但因民族传统习俗的不同,在“三月三”这共同的传统节日里,其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也有区别。

汉族群众的“三月三”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纪念伏羲、女娲交合创造人类始祖,通过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保佑童孩健康成长。客家人祭祀活动叫“拜床头婆”。祭祀活动通常由家庭主妇担当,在香火堂祭祀后,再将供品端到已婚夫妇床前祭祀,祭祀供品是五色糯米饭、染红色的煮熟鸡蛋以及香纸蜡烛。如今,汉族群众对“三月三”节庆意识已经淡化,只有一些人家还保留吃五色糯米饭和给小孩吃红蛋的习俗。

壮族群众“三月三”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赶歌圩、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但是,这一天还必须蒸五色糯米饭、煮红鸡蛋、祭祀祖先。

宜州唱山歌、赶歌圩至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代乾隆间庆远知府商盘亦在其《宜阳行春词》中赞叹壮族歌圩“蛮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一文化人说过:“三月初三到宜山,到处都有对歌场”,可见宜州壮乡山歌之盛。歌圩多见于北部地区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乡村。歌圩的主角是壮族青年男女,他们去对山歌、会旧朋、觅新友、谈情说爱,物色自己心仪之人,播下爱情的种子。这就是青年男女赶歌圩、对山歌的最终目的。

宜州北部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一带乡村,属于山区地域,几乎是清一色的壮族壮语,这里所唱的山歌是纯净的壮歌,唱山歌叫“顾欢”。在歌圩“顾欢”的内容是即时、即景、即情,随编随唱,中部、东部、西南部的庆远、洛西、洛东、矮山、拉利等地,即使是壮族,也都是用宜州地方桂柳方言唱山歌,为汉语山歌了。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三月三”歌圩确定为壮族全民性节日,宜州充分利用“三月三”壮族全民性节日举办各种山歌会(赛)事,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天,宜州民间自发形成的“三月三”歌圩仍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壮族“情人节”这一民俗特点。

四月八是宜州农村壮、汉族群众为牛庆生的节日,俗称敬牛节或脱轭节,《庆远府志》有“四月八日,乡村有染五色饭以枇杷叶裹而饲牛”之载。当日,壮汉族农民不役牛、不骑牛、不打牛,清理牛栏,把牛牵到河溪洗擦牛身,然后牵到草坪与众多牛聚会,称“牛交欢”。临晚牵牛回家,壮族人家在门前举行敬牛仪式:长者包一包五色糯米饭,插三柱香,家人按照辈份依序绕牛走一周,口吟敬牛歌“牛呀牛,拖犁拉耙你当头,一年到头多靠你,玉米满库谷满楼”,然后用五色糯米饭喂牛,每人摸一次牛,牵牛进栏后,全家共进晚餐。时至今日,乡里街坊常有戏称一些人“你的生日是四月八”,暗讽此人如牛愚钝或倔犟。清代至民国间,每年四月八县城有抬三界老爷菩萨出游的习俗,意在祈求保佑地方平安。如今,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养牛已经很少,四月八为牛庆生已经不再,只是人们需要享受“五色糯米饭”美食而已。

端午节宜州地方俗称五月初五。节日内容主要有避邪、包粽子、赛龙舟。

避邪。节前,各户到集市购买菖蒲、艾叶、苍术、雄黄等避邪用中草药。初五日,民宅大门插上菖蒲、艾叶,小孩胸前挂避邪香包,在家中燃苍术、洒雄黄酒,用大枫叶、攀墙风、柚子叶煮水洗澡。祭祀祖先后,全家共进晚餐,进餐时人人喝点雄黄酒避邪。

去蛊。宜州乡村人家有五月初五吃药王馍去蛊之俗。《庆远府志·风俗》载:“蛊毒,惟壮妇畜之。相传以五月五日往山涧中,用新布衣及首饰银簪等物铺地,盛盆水于其旁,妇女裸体歌舞以降药王,俟虺蜴毒虫来浴盆内,…,成蛊”,畜蛊妇俗称“药婆”。凡被“药婆”放蛊者,“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宜州民间汉族人家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用药王(一种草药)捣碎拌糯米做成药馍吃,德胜民间壮族人家煎制的药馍用艾叶、狗屁藤、鲤鱼尾等中草药做成,习俗认为吃药馍可以避免中蛊,尤其是客家人最为相信,此俗流传至今。

包粽子。五月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包粽子。粽子原料是糯米,粽子馅有五花肉、排骨、板栗、绿豆、花生、芝麻等;依形状、大小,有三角粽、大粽、枕头粽;按口味分热粽、凉粽。壮族喜欢包大粽、枕头粽,大粽每个用糯米1~2斤,馅是五花肉条、板栗,用冬叶或竹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个把小时,枕头粽每个用糯米5~6斤,馅同大粽加量,用竹叶或芒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3~4个小时。大粽、枕头粽多为凉粽,糯米须用草木灰水(碱水)浸泡几个小时后才包,粽子可久留不变质。一般情况,城里人多包三角粽,其馅大味美,易包易煮,极其方便,无需久留;乡村农家喜包大粽、枕头粽,大粽好送礼,枕头粽能留较长时间,可慢慢享受。改革开放以后,避邪习俗已经淡化,包粽子、吃粽子则日趋讲究“美食原则”。

赛龙舟。史载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已经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活动。自宋以来,大量汉人迁入宜州,许多汉文化亦在宜州传播、影响宜州,赛龙舟活动当然不例外地立足在宜州地方。明清至民国,地方官府或民间商会,端午节都在怀远举行龙舟赛,庆远、怀远、拉浪、小龙乃至柳城、柳江、融县(今融水县)都组队来参赛。解放后,龙舟赛活动渐次减少。

七月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宜州壮族人家设供迎接祖先的节日,从这天起至十四日,出嫁的女儿都要择日买香纸蜡烛和一只活鸭回娘家供祖。

七月十四日,是宜州地方壮、汉族共同要过“中元祀先”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是壮族人家送祖先回阴间的日子,节日甚为隆重:买肉杀鸡宰鸭,备三牲果品,摆香案设祭,供祭先祖,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然后用荷叶将所焚物灰包好,插上三柱香,拿到河边浮于水上,让其顺流而去,表示送祖先由水路回程,如将荷叶包置于村边断垣残壁之上的,表示送祖先由陆路回程。汉族人家是十四日设祭,燃香烛,供三牲果品,恭迎列祖列宗回家过节享用,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洒酒于纸灰以表示告送列祖列宗回府。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七月鬼节,是国人缅怀祭祀已故先人的重要民俗节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作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和“批判封、资、修黑货”的主要目标遭到劫难,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一民俗才逐渐得以重生、恢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宜州各民族都有过中秋节的习俗,过节活动内容因民族、区域不同而有别。城镇居民及农村的汉族人家过中秋,亲友互赠月饼,祭祀祖先后全家团聚吃丰盛的中秋晚餐。晚餐后,在天井(居城镇者)或院内大门前设案摆月饼、果品(柚子、柑子、芭蕉、石榴或芋头),燃香烛供月亮。地方自制月饼有白米饼和黄月饼两种。白米月饼用糯米炒熟磨粉制饼蒸熟而成;饼如月圆,大小无定,大者八九斤,小者七八两;饼面有“嫦娥奔月”及花鸟鱼虫等图案,怀远街的邱满叔、周明山、胡德标是民国时期民间有名的月饼画师;白米月饼较薄,故无馅或少馅,宜供月之用。黄月饼用面粉为饼皮原料,包馅后填模制饼然后烘烤而成,色泽深黄鲜亮,称黄饼;黄饼个不大,但厚实馅多;饼馅则根据民族口味、家庭经济条件决定,有南甜北咸风味,家庭经济殷实的,饼馅原料优而丰厚,家境较差的,饼馅原料较差且薄少。

农村壮族人家过中秋节,制作月饼赠送亲友、祭祀祖先、家人团聚吃中秋晚餐、供月与汉族相同外,德胜、矮山、安马、流河、洛西、洛东等地壮族妇女都有聚集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庆远府志·风俗》对宜山壮族“压禁”的记载是“蛮俗,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民曰压禁”。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八月十五制作月饼越来越精美,而供月习俗、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则被赏月喝茶、烧烤夜宵和K歌等娱乐活动替代。

唱山歌也是宜州城乡群众八月十五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八月十五日,庆远、德胜、安马、流河、矮山、洛东、洛西、石别各乡村,壮族、汉族男女自动聚集在田垌、岭坡、山坳唱山歌,安马、流河壮族群众聚居地区有歌圩。山歌有壮歌、百姓歌、汉歌。所唱山歌内容十分广泛,含生产、生活、家庭、爱情,但以逗情说爱为最多。

重阳节宜州自宋以来,教育文化发育较早,受中原文化习俗影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成为地方汉、壮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节日登高赏秋、尊老敬老的内容一直沿袭至今。宜州汉族有“九日登高”习俗,是日,庆远、怀远两镇和龙头街(永顺土司署地),官宦僚属、致仕儒者、诸生生员以及一些乡绅商贾,常登临城北的会仙山和宜山,怀远八滩山,龙头西龙山,以健身活动或赏秋赋诗吟对娱乐,亦有人到野外唱山歌、打并伙(聚餐)玩乐。乡村农家,重阳日以敬老为主,德胜镇壮族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之民谚,是日全家聚餐,孝敬老人。石别镇清潭村有重阳节舞草龙庆平安习俗,他们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平安日”,是日村里组织杀猪宰羊祭祀草龙,然后村人聚餐共吃“平安饭”,接着舞草龙庆贺。1989年,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宜州人就把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起来,把重阳节办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习俗,建设和谐、幸福社会。

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客家人称“十月朝(读ZHAO)”,是中州一带传统节日“寒衣节”,这是客家人南迁后一直保留沿袭下来的客家节日,节日旨在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这天,分散居住在庆远、怀远、洛西、龙头乡镇的客家人备猪肉、杀鸡、做糍粑,设香案拜祭祖先,然后焚烧纸钱、纸衣,拜祭结束,家人聚餐。如今,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的内容已淡化,仅为做糍粑、家人聚餐而已。

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盛于唐,后代相袭,主要是皇帝祭天,百姓祀祖,冬至食俗有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之说。宜州有过冬至节之俗,冬至日早,城乡人家皆煮汤圆吃,晚餐加菜叫“打牙祭”,有狗肉、羊肉、“豆腐圆”等美食。其实,冬至是汉节,宜州汉族过冬至节颇为隆重,有“亚年”之称,客家人则直称“冬至太(大)过年”。是日清晨,每人吃一碗用碾碎的炒花生或芝麻拌糖为馅的汤圆,然后设香案、备三牲果品祭祀祖先,晚餐菜肴十分丰盛。如今,冬至节日已经逐渐淡化,惟有冬至日起,汉族人家开始制作腊肉、香肠(腊肠),使其经过风吹日晒自然干透泛油,备过年食用的习俗未变。(壮族制作腊肉、腊肠则是过年杀猪时制作,烟熏火烤,别有风味)

瑶族盘王节瑶族是宜州域内第三大民族,瑶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北牙、福龙2个瑶族乡,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瓠的重要节日。在宜州,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盘王活动。祭祀仪式古朴庄严,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他们唱的歌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长鼓群舞(双人或四人对舞)和铜鼓舞。庆典仪式结束,男女老少聚餐喝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瑶族人民豪放性格的表现。北牙乡的瑶族舞蹈《火神乐》以及瑶族民间体育《狮子上刀山》、《过火抢花灯》就是从盘王节舞蹈活动挖掘、整理、提炼而成的优秀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成为宜州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民运会获奖节目,也是出访港澳、东南亚备受赞誉的民族民俗体育活动。

水族端节宜州,是广西水族聚居地之一,龙头乡则是宜州水族聚居的乡镇。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也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水族的端节、卯节就是依据水历推算而设置的。端节,是水族每年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农历九、十月)间的“亥”日,又称借端、过端、吃端,是水族最重大的节日(相当汉族的春节)。宜州的水族人民过端节(南丹、河池水族过卯节),是辞旧岁、庆丰收、祭祀先祖。在端节的前一天晚上(相当汉族的除夕夜),各家设案祭祖,有铜鼓(或皮鼓)家庭将铜鼓(或皮鼓)置于案前,洒上酒后悬于屋梁,全家击鼓并舞,以示辞旧迎新。舞有执戈保卫、播种收获、庆祝丰收状;舞步刚健,舞姿优美;旋律由慢到快,声音由低沉到高昂。凌晨(相当汉族的子时进年初一),摆祭品开始祭祀。水族祭祀供品除鱼外忌讳一切荤食,祭品有鱼、豆腐、笋干、花生、果品、及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等,以示丰收。端节(年初一)早上,各家杀鸡宰鸭切肉,准备丰盛的酒菜候迎登门拜年的客人,人们亦挨家挨户相互拜年,品尝新酒新饭。凡接受拜年的家庭,都将鱼、糖、果品送给拜年者,来拜年的人越多,这家庭就越吉利、越光彩。水族端节古有赛马、赛铜鼓娱年的习俗和“赶端坡”的交际活动,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二、喜庆习俗

宜州古习,逢喜设庆,凡奠基造屋、乔迁新居、迎婚娶嫁、贺诞满月、祝寿添粮乃至拜干亲、结兰谱、认姐妹,都是喜庆之事,皆有庆喜之俗。

奠基造屋造屋建房,是宜州地方各个民族家庭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乡村家庭建屋,在选地方,测山向方面,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地,还要有“左青龙,右白虎”之势。确定屋基址后,就是择日奠基了。奠基,宜州地方俗称“安基”、“安神”或“安墙脚”。是日,主家请来风水先生架罗盘,测量划线,备猪肉、鸡、鱼及香、烛、纸钱设案祭礼,吉时一到,燃放鞭炮,下铲动土开基。建屋奠基之喜,同村同族兄弟、至亲好友不请自来贺喜并帮忙。收工后,主家必设丰盛的酒菜设宴恭请家族先辈长老和款待来庆贺帮忙的兄弟亲友,同庆奠基之喜,庆宴少者五、六桌,多则十几桌,庆宴场面喜气洋洋。这种有喜同庆,里邻互助,不取分文报酬的习俗,还表现在帮助采石、伐木、备料、舂墙、砌砖、盖瓦等整个建房造屋过程中。

乔迁新居无论城乡,乔迁新居皆遵循地方习俗——择吉入宅。择吉入宅的形式则因民族、地域不同而有别。庆远、怀远、德胜、洛西、矮山等乡镇的汉族人家,入宅前就先在屋内燃一堆明火(今燃炭火)暖屋,吉时到,即鸣炮入屋,屋主先将柴、米、油、盐、秤、算盘搬进屋,然后亲戚朋友帮忙把各种家具抬进新居摆设安放。德胜围道、弄相一带的壮族人家入宅前,由道公喃神、手执火把先进屋,接着是捧香炉的户主、担水的主妇、抬家具的亲友依次进屋,进屋后,户主接过道公手中火把在屋内点燃火堂大火,众人分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饭。德胜地罗一带,则是晚上入屋,吉时到,主家左手拿一枚铜钱,右手拿一筒白米率家人进屋后,生一堆大火,通宵达旦,以示日后日子红火,百事昌盛。举行入宅仪式后,户主即在新房设宴酬谢。凡来庆贺新屋落成、乔迁新居的亲戚朋友,都赠送贺礼、红包。主妇娘家兄弟须送大公鸡为新居报晓,送大挂钟为鸣钟报喜。乔迁喜宴都比较丰盛,满堂宾朋或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或相邀细酌、漫话家常。2000年以后,大部分城镇家庭以及少数农村家庭乔迁新居的宴席喜欢在酒楼饭店举办,一是免除了操持酒席的诸多辛苦,二是更显得经济地位的气派,但乡亲邻里那份土俗情感似乎被饭店的堂皇气派重重地压抑着。

迎婚娶嫁迎婚娶嫁是人生大喜之事,必然庆祝。《庆远府志》对宜州汉、壮婚俗有载:“汉俗婚聘,用槟榔、猪、酒、果品遍分亲戚;新妇见姑嫜、伯叔侍立。…。土俗婚聘,以猪以牛,无槟榔、果品之类。婿家用幼女二人并土巫往女家导女,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新妇归女家,未尝与夫会合。”这是清以前宜州地方婚俗大致,但其中“猪、酒、果品遍分亲戚”、“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之习俗在农村仍延续至今。

壮族迎婚娶嫁的主要程序及习俗。接亲。男女双方婚姻确定,男方择吉日吉时迎接新娘,谓之接亲。接亲日的前一天,新郎家即备酒席宴请家族长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必须特别迎请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妈姨丈及表兄弟等到来。新郎家派出接亲者到新娘家接亲,接亲者为新郎之妹辈2人及担礼物送女方家的男青年若干(视礼物多少定人),接亲人员一般须在新娘出门头天到达女家。是夜对唱山歌,通宵达旦。接亲日新郎不去女家。新娘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办酒席招待男方接亲宾客及亲朋好友。次日新娘出嫁发亲仪式:新娘由伴娘唱哭嫁歌扶出闺房,给香火台上香祭拜,到大厅给父母长辈敬茶,然后由亲兄弟或舅父背出家门,出门前,一嫂辈将雨伞三开三合,再交新娘妹撑着遮挡新娘,新娘的嫂子或叔婶随后将白米撒过新娘头顶,意祝丰衣足食,跨出家门,新娘即换上新鞋,意为走上新生活之路。新娘出嫁,有送亲者女青年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男青年亦然(新娘之兄弟必送),送亲队伍的女方代言人由新娘之嫂或叔婶担当。在步行往新郎家途中,遇桥或沟溪,新娘则停步不前,须接亲者给“垫脚钱”后方继续前行。新娘临村,新郎家有一中年妇人用新竹枝扫把象征性清扫道路十数丈,意为扫除邪秽。新娘临门,新郎家有迎亲队伍,唱拦门歌,双方对歌,送亲方唱赢方能进门。新娘进门后,由新郎家一长辈妇人牵扶向导,入门忌踏门槛。新娘跪拜香火祖先后即入洞房,送亲者随入,新郎接踵踩踏新娘脚印至洞房前,意为婚后不受新娘欺负。宴席开始,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向送亲者逐个敬酒,之后,男女双方对唱“赞席歌”。宴罢,新娘及送亲姐妹回洞房,新郎忌入,是夜,对歌通宵达旦。次日,新娘及送亲者早餐后回新娘家,新郎家男歌手唱歌送别,有唱送十数里者。20世纪60年代起,壮族婚俗渐变。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彻底毁了中国人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彻底毁了中国人

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的问题。

中国文明的倒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张宏杰认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形象最好的时代。

那时候的中国人,个个都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时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都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春秋战国时代

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南京大屠杀资料集》中,一个日本军人的回忆,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

那个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国人太容易驯服,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日军以一百人小分队屠杀几千人,曾很担心中国军人反抗,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中国人?

这个改变从秦朝开始。在当时的七国中,秦国处于荒凉的西北高原,物产稀少,靠游牧和狩猎为生。

秦国自立国之初,就没有经历过充分中原化的过程,长期与戎狄杂处,因此染上了浓烈的蛮夷气质。草原文化中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很团结。

后来秦孝公变法,商鞅主政,迅速统一思想,提出了靠战争立国的发展思路。

秦国的文化与中原国家是非常不同的,他们认为穷要打、富要打,没有文人、商人的国家,国家一定强大,国富而不战斗,就会出现儒生、商人那样的国害,国家会羸弱下去。

商鞅画像

本来,夏商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时期,各诸侯分封天下,爵位世袭,形成了一个贵族世代统治的体制。

进入春秋末期,平民阶层崛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形成。但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崛起,打破了这种平衡,也改变了中国人。

当时的中原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有宽容度,比较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是秦国不同。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

商鞅从军爵制度开始,取消贵族世袭制度,收回特权,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有军功战绩的,才能够重配爵序,列籍贵族。

平民百姓,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军功战绩,都可以根据杀敌多少获得相称的爵位,获得功名富贵。有野心的人,通过打仗、杀敌,血腥的屠杀,获得人口和土地。

商鞅还企图统一国民思想,采取“愚民政策”,把文人、商人、工匠视为“国害”。他在渭河边论法,一次就屠杀了700多反对他执政路线的文人。商鞅不能容忍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偏僻的边境、穷山恶水中去,从此再也没有人反对他。

当时其他国家称秦国为“虎狼之国”。但打来打去,最后野蛮战胜了文明,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天下。

文人地位的陨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动荡、混乱、战争不止,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却是百家争鸣,自由、开放、多元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各国竞争,为了生存、发展,都拼命延揽有才能的人士。不同的思想和制度之间不断碰撞,让社会朝前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迷信权威,也没有思想禁区,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的“道”凌驾于君王的“权”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是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最后感觉列国都不能行他的道,还坚持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张扬、更锋利。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是,别太把国君当回事,就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知识分子的这种言论、气概,在后代的知识分子身上看不到了。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各国的知识分子只能生活在一个皇帝之下,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逃亡的自由,只能为这一个政权服务。

秦始皇的暴政,尤其是“焚书坑儒”,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连《诗》《书》等书也限期交出烧毁;禁止私学,杀死大批知识分子。

秦始皇确立了君宪制度,给专制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个专制制度建立得太强硬,剥夺天下的意图太明显,结果二世而亡。

焚书坑儒

汉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训,给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加上一层“软装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要行王道、行仁政,给专制制度配上一个非常合适的意识形态体系。

汉代统一思想,对全国人民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删除,彻底剪掉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翅膀,中国人的智力开始持续下降。

从汉武帝开始,直到今天,中国没能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再出现过与先秦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后面的历朝历代,继续在专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接下来隋炀帝、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天底下所有的知识分子统一到科举考试上,从制度上有力地控制了知识分子的头脑。

宋代重文轻武,有意识地削弱了尚武精神,防止地方有能力对中央进行反叛。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文化人连隐居山林的选择也没有了,凡不听从号令、不为朱家王朝服务的,全族被抄家,全家被杀掉。中国文人连“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到了清朝,知识分子更惨,几代皇帝前赴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用暴力和恐怖在人们的思想大脑里建立监狱。

对知识分子实现特务恐怖,甚至清查文章里的隐喻,连谈历史的兴衰,借古喻今都成为罪证,彻底让一个民族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

清朝文字狱

在这样的专制下,清代的知识分子丧失了创造力。为皇帝服务的大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丧失尊严、人格,无思想、无操守,老老实实当奴才,卖命效力,以获得功名利禄。一有机会,他们就大肆贪污腐败,盗窃皇帝的家产。

历史即当下

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历史上都发生过。

打击贪污腐败、百姓冤屈上访、国家工程贪污,这些问题历朝历代都发生过,相似度高得惊人,好像那个时代的事物改头换面,换一件马甲又穿越回来了,像是时光倒流。

所以翻读历史的时候,渐渐发现,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的问题,问题的根源都在历史上。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重生西北养牛和梦见我家的牛还有好多牛粪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