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养牛喂什么长得快?百度

重阳节养牛喂什么长得快?百度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重阳节养牛喂什么长得快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重阳节养牛喂什么长得快的知识,包括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宜州古为“西瓯”、“骆越”地,生活着地方土著族群壮民族,创造并享受着壮民族习俗文化。唐宋以来,地方置州设府,大量的汉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迁入,宜州成为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庆远、怀远、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艺工匠亦驻足德胜、龙头、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镇,县外各地、各民族节庆习俗亦随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汇于宜州,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及其民俗活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变革,移风易俗,社风民俗日趋文明,域外习俗泊入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内容更加多元,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年节习俗

宜州地方年节习俗,壮、汉及其他少数族多以农季习惯节日为庆,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客家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虽每月一节,但却分轻重,民族有别。壮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汉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阳、冬至。生活在龙头乡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节,北牙、福龙瑶族乡有其瑶王节。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为宜州地方的过年。

过年除夕俗称年三十晚。这天,各家各户将必须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说“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后,张贴对联、门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厅)贴诗词条幅、人物或山水图画(年画);下午,设香案、摆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诸事毕,家人到齐,开始菜肴丰盛的晚餐,为团圆饭;晚餐后开始“守岁”,待凌晨雄鸡打鸣,千家万户鸣放鞭炮迎春接福。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过年休闲、相互拜年、走亲访友、约伴到歌圩唱山歌的时间。正月初一,各家早晨吃水圆(汤圆);是日禁忌不吉利话语,不准扫地,忌扫财出门,不动刀具,忌引刑狱之灾,不倒残茶废水,忌倒掉食禄;人们服饰讲究,小孩必穿新衣服、头戴新帽、脚穿新鞋;自家小孩(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利市红包。年初二,出嫁了的女儿带姑爷、外甥回家拜年,女儿姑爷回家拜年要“打包”(包鲜猪肉或腊肉、豆腐圆),有叔伯、堂兄弟的也要送一份“打包”,家族中兄弟开始轮流请本族兄弟、姑爷吃饭(每家一餐),各家大人分别给其他家的小孩发利市红包钱。初二开始,县城街道有龙狮拜年,城乡居民可以走亲访友、赶歌圩唱山歌。

正月十五闹元宵。庆远、怀远、三岔几大商埠街上白天有舞龙、舞狮、台阁、顶马、牌灯等游街庆节,晚上有狮子抢青活动。庆远城闹元宵有“东门的狮子南街的炮,北门的牌灯西门的龙”之美谈,即城东(今文昌社区)舞的广东狮子(俗称南狮,两人表演)技艺高超,而南大街多为富绅巨贾府第,龙、狮子队拜年时燃放烟花炮竹持续时长久且炮竹又特别厉害,居住北门街的居民善于制作牌灯,牌灯表演精彩异常,西街人善舞长龙,双龙戏珠,瑞气氤氲,尽显吉祥。千年商埠古镇怀远,其闹元宵习俗又甚庆远。舞龙习俗为舞海龙,龙身一般9节(9米),最长21节(21米),长龙出游前先到三角嘴大码头(龙江与中州河交汇处码头)“开光”(把蒙罩龙睛的红绸布揭开),龙出游时,有纸扎的青鱼、鲤鱼、鳜鱼及虾、蟹、螺丝等水族兵将陪同,锣鼓喧天;怀远舞狮子亦是广东大狮,由两人舞动表演,狮队出游时,鼓乐齐鸣,有武术队和拳师相随,纸壳面具的“猴子”和笑口常开的“罗汉”亦伴随左右;台阁、顶马、打钱牌更是怀远元宵活动奇葩,台阁是用男女儿童装扮戏剧人物分别坐在装饰华丽、布置鲜艳纸花鸟虫的敞门轿子上,由4人抬或8人抬,顶马是装扮戏剧人物的儿童骑在靓马上,台阁顶马出游都有锣鼓及吹奏陪同,打钱牌是用竹竿中间串铜钱吊排须,以竹竿分别拍打虎口、手腕、手臂、肩、背处时铜钱撞击作响,步伐分走、跳、跑,由哨子统一指挥动作,响声一致。龙头、清潭、洛西等乡间亦有舞龙、舞大狮、小狮(俗称猫狮)庆节,而洛西镇的岭脚、九龙、村尾、桥头等村屯的客家人,正月十五晚舞草把龙游村串户拜年祈福活动尤其精彩。

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的舞龙、舞狮拜年、台阁顶马出游、“恭喜发财”的吉语以及群众唱山歌,都被当作“四旧”和“资产阶级”给予抵制和批判,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才得以逐渐恢复。

祭社农历二月春社,八月秋社,是宜州城乡民间传统节日。解放前,县城各街道及乡间自然村屯都立有各自的社王,社王以石为之,石上刻书“某某村社王之位”,置于村边或村头社坛内,享受春秋社日和平时村人的祭祀。社王是保佑该村(街)平安之神,有仲裁是非的权威,故有“社王不开口,老虎不敢进村”之说,亦有农田遭受旱涝虫病等灾害时,村民拜祭祈求禳灾保收成。又如村街邻里间有是非过节,也到社王面前赌咒发誓以证清白。春秋祭社,更多的含义是春求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感恩社王保佑赐福,岁岁平安。春秋祭社活动由“社头”组织操办,即召集全村(街)各户(按户或人头)筹款购置三牲祭品,杀猪或杀牛祭社,然后全村老少或每户一人到社坛“吃社”(聚餐),“吃社”外还将猪肉均分每户一份“社肉”。祭社日,凡外村来者,都被邀请“吃社”,共庆社日。祭社活动在“文革”时期被禁止,改革开放后许多村屯渐次恢复,其主要意义在聚集感情,庆祝丰收,而城镇此习不再。

清明清明是追思祖德、缅怀先人,教导后辈、弘扬家风的家族传统教育节日。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扫墓之意义在于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宜州地方清明节期间,壮、汉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都择日上坟扫墓,清理杂草、整坟添土后,燃香火点蜡烛,摆上猪肉、鸡、酒、饭食、果品,祭拜已故亲人,供祭完毕,烧纸钱,放鞭炮,这个过程叫做清明。

做清明,汉族多以家族(曾祖或祖父辈以下)形式集体上坟,上坟回来后各家再祭拜自家香火牌位,然后或聚餐、或分户自餐不同。壮族上坟扫墓多以独户为主,也有做众清明习俗,即同族各户凑分出钱或各户轮流做东负责清明活动费用。壮族做清明扫墓时,有在祭拜最后一个坟墓时,与亲友在墓前野餐的习俗,即用小刀切一些猪肉送酒,以糯米饭、艾馍为餐食而已。做众清明的壮族人家,扫墓回来全族人聚餐庆祝。

三月三宜州是壮、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地,但因民族传统习俗的不同,在“三月三”这共同的传统节日里,其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也有区别。

汉族群众的“三月三”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纪念伏羲、女娲交合创造人类始祖,通过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保佑童孩健康成长。客家人祭祀活动叫“拜床头婆”。祭祀活动通常由家庭主妇担当,在香火堂祭祀后,再将供品端到已婚夫妇床前祭祀,祭祀供品是五色糯米饭、染红色的煮熟鸡蛋以及香纸蜡烛。如今,汉族群众对“三月三”节庆意识已经淡化,只有一些人家还保留吃五色糯米饭和给小孩吃红蛋的习俗。

壮族群众“三月三”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赶歌圩、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但是,这一天还必须蒸五色糯米饭、煮红鸡蛋、祭祀祖先。

宜州唱山歌、赶歌圩至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代乾隆间庆远知府商盘亦在其《宜阳行春词》中赞叹壮族歌圩“蛮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一文化人说过:“三月初三到宜山,到处都有对歌场”,可见宜州壮乡山歌之盛。歌圩多见于北部地区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乡村。歌圩的主角是壮族青年男女,他们去对山歌、会旧朋、觅新友、谈情说爱,物色自己心仪之人,播下爱情的种子。这就是青年男女赶歌圩、对山歌的最终目的。

宜州北部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一带乡村,属于山区地域,几乎是清一色的壮族壮语,这里所唱的山歌是纯净的壮歌,唱山歌叫“顾欢”。在歌圩“顾欢”的内容是即时、即景、即情,随编随唱,中部、东部、西南部的庆远、洛西、洛东、矮山、拉利等地,即使是壮族,也都是用宜州地方桂柳方言唱山歌,为汉语山歌了。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三月三”歌圩确定为壮族全民性节日,宜州充分利用“三月三”壮族全民性节日举办各种山歌会(赛)事,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天,宜州民间自发形成的“三月三”歌圩仍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壮族“情人节”这一民俗特点。

四月八是宜州农村壮、汉族群众为牛庆生的节日,俗称敬牛节或脱轭节,《庆远府志》有“四月八日,乡村有染五色饭以枇杷叶裹而饲牛”之载。当日,壮汉族农民不役牛、不骑牛、不打牛,清理牛栏,把牛牵到河溪洗擦牛身,然后牵到草坪与众多牛聚会,称“牛交欢”。临晚牵牛回家,壮族人家在门前举行敬牛仪式:长者包一包五色糯米饭,插三柱香,家人按照辈份依序绕牛走一周,口吟敬牛歌“牛呀牛,拖犁拉耙你当头,一年到头多靠你,玉米满库谷满楼”,然后用五色糯米饭喂牛,每人摸一次牛,牵牛进栏后,全家共进晚餐。时至今日,乡里街坊常有戏称一些人“你的生日是四月八”,暗讽此人如牛愚钝或倔犟。清代至民国间,每年四月八县城有抬三界老爷菩萨出游的习俗,意在祈求保佑地方平安。如今,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养牛已经很少,四月八为牛庆生已经不再,只是人们需要享受“五色糯米饭”美食而已。

端午节宜州地方俗称五月初五。节日内容主要有避邪、包粽子、赛龙舟。

避邪。节前,各户到集市购买菖蒲、艾叶、苍术、雄黄等避邪用中草药。初五日,民宅大门插上菖蒲、艾叶,小孩胸前挂避邪香包,在家中燃苍术、洒雄黄酒,用大枫叶、攀墙风、柚子叶煮水洗澡。祭祀祖先后,全家共进晚餐,进餐时人人喝点雄黄酒避邪。

去蛊。宜州乡村人家有五月初五吃药王馍去蛊之俗。《庆远府志·风俗》载:“蛊毒,惟壮妇畜之。相传以五月五日往山涧中,用新布衣及首饰银簪等物铺地,盛盆水于其旁,妇女裸体歌舞以降药王,俟虺蜴毒虫来浴盆内,…,成蛊”,畜蛊妇俗称“药婆”。凡被“药婆”放蛊者,“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宜州民间汉族人家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用药王(一种草药)捣碎拌糯米做成药馍吃,德胜民间壮族人家煎制的药馍用艾叶、狗屁藤、鲤鱼尾等中草药做成,习俗认为吃药馍可以避免中蛊,尤其是客家人最为相信,此俗流传至今。

包粽子。五月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包粽子。粽子原料是糯米,粽子馅有五花肉、排骨、板栗、绿豆、花生、芝麻等;依形状、大小,有三角粽、大粽、枕头粽;按口味分热粽、凉粽。壮族喜欢包大粽、枕头粽,大粽每个用糯米1~2斤,馅是五花肉条、板栗,用冬叶或竹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个把小时,枕头粽每个用糯米5~6斤,馅同大粽加量,用竹叶或芒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3~4个小时。大粽、枕头粽多为凉粽,糯米须用草木灰水(碱水)浸泡几个小时后才包,粽子可久留不变质。一般情况,城里人多包三角粽,其馅大味美,易包易煮,极其方便,无需久留;乡村农家喜包大粽、枕头粽,大粽好送礼,枕头粽能留较长时间,可慢慢享受。改革开放以后,避邪习俗已经淡化,包粽子、吃粽子则日趋讲究“美食原则”。

赛龙舟。史载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已经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活动。自宋以来,大量汉人迁入宜州,许多汉文化亦在宜州传播、影响宜州,赛龙舟活动当然不例外地立足在宜州地方。明清至民国,地方官府或民间商会,端午节都在怀远举行龙舟赛,庆远、怀远、拉浪、小龙乃至柳城、柳江、融县(今融水县)都组队来参赛。解放后,龙舟赛活动渐次减少。

七月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宜州壮族人家设供迎接祖先的节日,从这天起至十四日,出嫁的女儿都要择日买香纸蜡烛和一只活鸭回娘家供祖。

七月十四日,是宜州地方壮、汉族共同要过“中元祀先”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是壮族人家送祖先回阴间的日子,节日甚为隆重:买肉杀鸡宰鸭,备三牲果品,摆香案设祭,供祭先祖,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然后用荷叶将所焚物灰包好,插上三柱香,拿到河边浮于水上,让其顺流而去,表示送祖先由水路回程,如将荷叶包置于村边断垣残壁之上的,表示送祖先由陆路回程。汉族人家是十四日设祭,燃香烛,供三牲果品,恭迎列祖列宗回家过节享用,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洒酒于纸灰以表示告送列祖列宗回府。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七月鬼节,是国人缅怀祭祀已故先人的重要民俗节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作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和“批判封、资、修黑货”的主要目标遭到劫难,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一民俗才逐渐得以重生、恢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宜州各民族都有过中秋节的习俗,过节活动内容因民族、区域不同而有别。城镇居民及农村的汉族人家过中秋,亲友互赠月饼,祭祀祖先后全家团聚吃丰盛的中秋晚餐。晚餐后,在天井(居城镇者)或院内大门前设案摆月饼、果品(柚子、柑子、芭蕉、石榴或芋头),燃香烛供月亮。地方自制月饼有白米饼和黄月饼两种。白米月饼用糯米炒熟磨粉制饼蒸熟而成;饼如月圆,大小无定,大者八九斤,小者七八两;饼面有“嫦娥奔月”及花鸟鱼虫等图案,怀远街的邱满叔、周明山、胡德标是民国时期民间有名的月饼画师;白米月饼较薄,故无馅或少馅,宜供月之用。黄月饼用面粉为饼皮原料,包馅后填模制饼然后烘烤而成,色泽深黄鲜亮,称黄饼;黄饼个不大,但厚实馅多;饼馅则根据民族口味、家庭经济条件决定,有南甜北咸风味,家庭经济殷实的,饼馅原料优而丰厚,家境较差的,饼馅原料较差且薄少。

农村壮族人家过中秋节,制作月饼赠送亲友、祭祀祖先、家人团聚吃中秋晚餐、供月与汉族相同外,德胜、矮山、安马、流河、洛西、洛东等地壮族妇女都有聚集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庆远府志·风俗》对宜山壮族“压禁”的记载是“蛮俗,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民曰压禁”。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八月十五制作月饼越来越精美,而供月习俗、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则被赏月喝茶、烧烤夜宵和K歌等娱乐活动替代。

唱山歌也是宜州城乡群众八月十五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八月十五日,庆远、德胜、安马、流河、矮山、洛东、洛西、石别各乡村,壮族、汉族男女自动聚集在田垌、岭坡、山坳唱山歌,安马、流河壮族群众聚居地区有歌圩。山歌有壮歌、百姓歌、汉歌。所唱山歌内容十分广泛,含生产、生活、家庭、爱情,但以逗情说爱为最多。

重阳节宜州自宋以来,教育文化发育较早,受中原文化习俗影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成为地方汉、壮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节日登高赏秋、尊老敬老的内容一直沿袭至今。宜州汉族有“九日登高”习俗,是日,庆远、怀远两镇和龙头街(永顺土司署地),官宦僚属、致仕儒者、诸生生员以及一些乡绅商贾,常登临城北的会仙山和宜山,怀远八滩山,龙头西龙山,以健身活动或赏秋赋诗吟对娱乐,亦有人到野外唱山歌、打并伙(聚餐)玩乐。乡村农家,重阳日以敬老为主,德胜镇壮族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之民谚,是日全家聚餐,孝敬老人。石别镇清潭村有重阳节舞草龙庆平安习俗,他们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平安日”,是日村里组织杀猪宰羊祭祀草龙,然后村人聚餐共吃“平安饭”,接着舞草龙庆贺。1989年,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宜州人就把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起来,把重阳节办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习俗,建设和谐、幸福社会。

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客家人称“十月朝(读ZHAO)”,是中州一带传统节日“寒衣节”,这是客家人南迁后一直保留沿袭下来的客家节日,节日旨在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这天,分散居住在庆远、怀远、洛西、龙头乡镇的客家人备猪肉、杀鸡、做糍粑,设香案拜祭祖先,然后焚烧纸钱、纸衣,拜祭结束,家人聚餐。如今,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的内容已淡化,仅为做糍粑、家人聚餐而已。

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盛于唐,后代相袭,主要是皇帝祭天,百姓祀祖,冬至食俗有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之说。宜州有过冬至节之俗,冬至日早,城乡人家皆煮汤圆吃,晚餐加菜叫“打牙祭”,有狗肉、羊肉、“豆腐圆”等美食。其实,冬至是汉节,宜州汉族过冬至节颇为隆重,有“亚年”之称,客家人则直称“冬至太(大)过年”。是日清晨,每人吃一碗用碾碎的炒花生或芝麻拌糖为馅的汤圆,然后设香案、备三牲果品祭祀祖先,晚餐菜肴十分丰盛。如今,冬至节日已经逐渐淡化,惟有冬至日起,汉族人家开始制作腊肉、香肠(腊肠),使其经过风吹日晒自然干透泛油,备过年食用的习俗未变。(壮族制作腊肉、腊肠则是过年杀猪时制作,烟熏火烤,别有风味)

瑶族盘王节瑶族是宜州域内第三大民族,瑶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北牙、福龙2个瑶族乡,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瓠的重要节日。在宜州,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盘王活动。祭祀仪式古朴庄严,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他们唱的歌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长鼓群舞(双人或四人对舞)和铜鼓舞。庆典仪式结束,男女老少聚餐喝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瑶族人民豪放性格的表现。北牙乡的瑶族舞蹈《火神乐》以及瑶族民间体育《狮子上刀山》、《过火抢花灯》就是从盘王节舞蹈活动挖掘、整理、提炼而成的优秀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成为宜州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民运会获奖节目,也是出访港澳、东南亚备受赞誉的民族民俗体育活动。

水族端节宜州,是广西水族聚居地之一,龙头乡则是宜州水族聚居的乡镇。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也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水族的端节、卯节就是依据水历推算而设置的。端节,是水族每年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农历九、十月)间的“亥”日,又称借端、过端、吃端,是水族最重大的节日(相当汉族的春节)。宜州的水族人民过端节(南丹、河池水族过卯节),是辞旧岁、庆丰收、祭祀先祖。在端节的前一天晚上(相当汉族的除夕夜),各家设案祭祖,有铜鼓(或皮鼓)家庭将铜鼓(或皮鼓)置于案前,洒上酒后悬于屋梁,全家击鼓并舞,以示辞旧迎新。舞有执戈保卫、播种收获、庆祝丰收状;舞步刚健,舞姿优美;旋律由慢到快,声音由低沉到高昂。凌晨(相当汉族的子时进年初一),摆祭品开始祭祀。水族祭祀供品除鱼外忌讳一切荤食,祭品有鱼、豆腐、笋干、花生、果品、及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等,以示丰收。端节(年初一)早上,各家杀鸡宰鸭切肉,准备丰盛的酒菜候迎登门拜年的客人,人们亦挨家挨户相互拜年,品尝新酒新饭。凡接受拜年的家庭,都将鱼、糖、果品送给拜年者,来拜年的人越多,这家庭就越吉利、越光彩。水族端节古有赛马、赛铜鼓娱年的习俗和“赶端坡”的交际活动,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二、喜庆习俗

宜州古习,逢喜设庆,凡奠基造屋、乔迁新居、迎婚娶嫁、贺诞满月、祝寿添粮乃至拜干亲、结兰谱、认姐妹,都是喜庆之事,皆有庆喜之俗。

奠基造屋造屋建房,是宜州地方各个民族家庭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乡村家庭建屋,在选地方,测山向方面,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地,还要有“左青龙,右白虎”之势。确定屋基址后,就是择日奠基了。奠基,宜州地方俗称“安基”、“安神”或“安墙脚”。是日,主家请来风水先生架罗盘,测量划线,备猪肉、鸡、鱼及香、烛、纸钱设案祭礼,吉时一到,燃放鞭炮,下铲动土开基。建屋奠基之喜,同村同族兄弟、至亲好友不请自来贺喜并帮忙。收工后,主家必设丰盛的酒菜设宴恭请家族先辈长老和款待来庆贺帮忙的兄弟亲友,同庆奠基之喜,庆宴少者五、六桌,多则十几桌,庆宴场面喜气洋洋。这种有喜同庆,里邻互助,不取分文报酬的习俗,还表现在帮助采石、伐木、备料、舂墙、砌砖、盖瓦等整个建房造屋过程中。

乔迁新居无论城乡,乔迁新居皆遵循地方习俗——择吉入宅。择吉入宅的形式则因民族、地域不同而有别。庆远、怀远、德胜、洛西、矮山等乡镇的汉族人家,入宅前就先在屋内燃一堆明火(今燃炭火)暖屋,吉时到,即鸣炮入屋,屋主先将柴、米、油、盐、秤、算盘搬进屋,然后亲戚朋友帮忙把各种家具抬进新居摆设安放。德胜围道、弄相一带的壮族人家入宅前,由道公喃神、手执火把先进屋,接着是捧香炉的户主、担水的主妇、抬家具的亲友依次进屋,进屋后,户主接过道公手中火把在屋内点燃火堂大火,众人分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饭。德胜地罗一带,则是晚上入屋,吉时到,主家左手拿一枚铜钱,右手拿一筒白米率家人进屋后,生一堆大火,通宵达旦,以示日后日子红火,百事昌盛。举行入宅仪式后,户主即在新房设宴酬谢。凡来庆贺新屋落成、乔迁新居的亲戚朋友,都赠送贺礼、红包。主妇娘家兄弟须送大公鸡为新居报晓,送大挂钟为鸣钟报喜。乔迁喜宴都比较丰盛,满堂宾朋或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或相邀细酌、漫话家常。2000年以后,大部分城镇家庭以及少数农村家庭乔迁新居的宴席喜欢在酒楼饭店举办,一是免除了操持酒席的诸多辛苦,二是更显得经济地位的气派,但乡亲邻里那份土俗情感似乎被饭店的堂皇气派重重地压抑着。

迎婚娶嫁迎婚娶嫁是人生大喜之事,必然庆祝。《庆远府志》对宜州汉、壮婚俗有载:“汉俗婚聘,用槟榔、猪、酒、果品遍分亲戚;新妇见姑嫜、伯叔侍立。…。土俗婚聘,以猪以牛,无槟榔、果品之类。婿家用幼女二人并土巫往女家导女,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新妇归女家,未尝与夫会合。”这是清以前宜州地方婚俗大致,但其中“猪、酒、果品遍分亲戚”、“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之习俗在农村仍延续至今。

壮族迎婚娶嫁的主要程序及习俗。接亲。男女双方婚姻确定,男方择吉日吉时迎接新娘,谓之接亲。接亲日的前一天,新郎家即备酒席宴请家族长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必须特别迎请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妈姨丈及表兄弟等到来。新郎家派出接亲者到新娘家接亲,接亲者为新郎之妹辈2人及担礼物送女方家的男青年若干(视礼物多少定人),接亲人员一般须在新娘出门头天到达女家。是夜对唱山歌,通宵达旦。接亲日新郎不去女家。新娘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办酒席招待男方接亲宾客及亲朋好友。次日新娘出嫁发亲仪式:新娘由伴娘唱哭嫁歌扶出闺房,给香火台上香祭拜,到大厅给父母长辈敬茶,然后由亲兄弟或舅父背出家门,出门前,一嫂辈将雨伞三开三合,再交新娘妹撑着遮挡新娘,新娘的嫂子或叔婶随后将白米撒过新娘头顶,意祝丰衣足食,跨出家门,新娘即换上新鞋,意为走上新生活之路。新娘出嫁,有送亲者女青年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男青年亦然(新娘之兄弟必送),送亲队伍的女方代言人由新娘之嫂或叔婶担当。在步行往新郎家途中,遇桥或沟溪,新娘则停步不前,须接亲者给“垫脚钱”后方继续前行。新娘临村,新郎家有一中年妇人用新竹枝扫把象征性清扫道路十数丈,意为扫除邪秽。新娘临门,新郎家有迎亲队伍,唱拦门歌,双方对歌,送亲方唱赢方能进门。新娘进门后,由新郎家一长辈妇人牵扶向导,入门忌踏门槛。新娘跪拜香火祖先后即入洞房,送亲者随入,新郎接踵踩踏新娘脚印至洞房前,意为婚后不受新娘欺负。宴席开始,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向送亲者逐个敬酒,之后,男女双方对唱“赞席歌”。宴罢,新娘及送亲姐妹回洞房,新郎忌入,是夜,对歌通宵达旦。次日,新娘及送亲者早餐后回新娘家,新郎家男歌手唱歌送别,有唱送十数里者。20世纪60年代起,壮族婚俗渐变。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生活习俗》

居住:解放前农村多住干栏房,人居其上,下放禽畜,门前用木条搭架成晒台,白天晒东西,晚纳凉。解放后生产发展,不少地方已改为人畜分居的砖木结构房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改善,有的还建起钢筋混凝土楼房。城镇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或楼房,近年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饮食:清雍正《广西通志》载镇安府属“旧俗,土民沥灰水以代盐,自府属行盐官,方免淡食,沥灰之风始息。”后来虽有盐卖,但盐价昂贵,至民国有的农民仍为淡食,一日两餐玉米红薯伴野菜,只有一些商家富户才吃上米饭炒肉菜。婚嫁喜庆菜,县城每桌一般4碗8碟,有鸡鸭猪肉,均同一菜谱。农村略减,以猪肉为主,少用鸡鸭。惟女客宴饮时,大多只吃素菜,荤菜包回家给小孩和孝敬老人。解放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城乡人民大多能吃上米饭,一日三餐甚至数菜1汤。旱作地区虽以玉米为主,但已比过去为稠,节日宴饮少者四五种菜,多的七八种。靖西素爱弄小吃,品种繁多,街上摆满小吃摊,直到深夜仍有卖。回族注意饮食卫生,允许食禽类中有嗉囊者,兽类中反刍者,鱼类中有鳞腮鳍者,如牛羊蛇鹿兔,鸡鸭鹅鱼虾等,其性善无毒,可益人。禁食猪狗肉、血、死物和虎豹鹰鹞等凶禽猛兽,因其性恶,恐污人性,故皆禁止食用。回族禁止饮酒赌博。服饰:古时“男女中布跣足,妇人衣短长裙”。至清“同治初年后穿著渐如客装”,男穿长衫马褂或开左襟上衣宽脚裤。女子穿捆边右开襟上衣宽脚裤,尖头鞋。布料皆为蓝靛染成蓝黑色土布,未成年女子留辫,成年梳髻。民国时男穿唐装(俗称便服)或中山装,富家女子和女学生剪辫发穿旗袍,县城多穿机织布,乡村多穿土织布。解放后,1964年妇女大兴剪发髻,改穿各色机织布。1980年后,盛著新潮时装,兴烫发。苗族服饰为男穿黑色唐装衣服,女爱穿白色镶蓝色花边开领上衣,头戴杂色巾,小腿缠绑带,因其衣多白色,故称白苗,男女都爱打赤脚。靖西习俗

生育习俗:产妇坐月子吃糯米饭,以姜煮鸡肉作汤。第一个孩子出世,外婆即送去鸡和糯米,外家亲戚相邻亲友亦送,送多送少,视各人财力,外婆多送,外亲次之,邻舍亲友一般鸡2只,糯米2.5公斤,以示贺喜。小孩满月,外家送襁褓,满月那天,祖母或外祖母用襁褓背小孩,撑伞上市买葱蒜,意为让小孩将来聪明,“葱”“聪”谐音。蒜表示小孩今后遇事会打算,雨伞意味着小孩有福荫。家中蒸有色糯饭,染红蛋,送给亲友邻舍,并宴请满月

酒,酒宴上其父母则请外公(或外伯叔公、舅舅)为孩子起乳名。起名后,看与其父、母双方本家亲属有否同名,如有再议。小孩读书时,再由父母或请学校老师另起学名,也有以乳名为学名,有的婴孩百日、周岁都请客庆贺。祝寿:旧时城乡有体面人家,年到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等本命年多行庆寿,亲朋好友送镜屏、寿幛祝寿,主人家则宴请宾客。农村个别地方有一种古老传统,每逢家中老人大寿,就用青竹叶、红纸扎于房梁上,意为给老人添福加寿。解放后此习已稀少。

称谓习俗:壮人一生中名字有几次变化,青少年时期叫乳名或学名,男子于弱冠娶亲时,再由家长命予字号。结婚生小孩后,则以孩子的名字冠以爸(壮语叫博)或妈(壮语叫乜)来称呼。如小孩叫依立或氏立(“依”为男,“氏”为女),即叫博立或乜立,到了做祖父或祖母则又以孙男女的名字来称呼,叫公某某或婆某某,故一生有几次名称。其原来本名渐为人遗忘。

妇女染牙:解放前与越南相邻的沿边地带部分妇女有染红牙齿习俗,说染牙美观,抗龋齿。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六记述归顺民风有:“以茜草染齿令红以示丽。”《归顺直隶州志》载:“妇女多好染红牙齿,一经染后,没世不脱,此盖地近交夷尚沿其陋习欤。”解放

后此习已无。

村规民约:解放前,不少地方群众合议订立村规民约,有违犯者,按约处罚,有的立碑永志。武平立禄村于清嘉庆八年(1803)癸亥夏立《乡规民约碑》云:“……为要今欲靖人心,先立乡规,先止盗贼,止盗贼先禁赌博,赌博禁则盗贼止,则乡规立,乡规立则人心靖矣……”。解放后此习渐少。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制定村规民约,1985年下半年全县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各村屯都制定了村规民约。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是靖西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各家包糯米粽粑,农村各户普遍杀猪,贴春联。除夕夜家家团聚守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至零时,家家燃放鞭炮烟花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凌晨,中、老年男子结伴“出行”,按通书所指当年大利方向走去。还有的故意摘取他全人菜园青菜葱蒜,以示纳财,菜园主人不敢骂,认为骂会失财,俗称“偷青”。这些陋习,解放后已改。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杀鸡(因初一是鸡日),不说不吉利话和粗口话,不打人骂人。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封包钱”。以大粽、年糕、米花、果物等祭供祖先:燃檀香或盘香,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有的还在果树上贴块小红纸。预祝结果丰收。旧时,天未亮,(县城除夕晚)家家挑新水,意取涤旧事,迎新纳吉,在农村汲水归,沿路唱“牛羊猪狗鸡鸭六畜魂来”一语。初二开始走亲戚,送礼、贺禧,并给小孩发“封包钱”,象征纳吉接福。已婚女子皆回娘家,新媳妇回娘家礼仪更讲究。初七为人节,普遍杀鸡设宴。十五元宵节,家家杀鸡拜祖先。春节期间有的地方舞春牛、舞鸿鹄、唱采茶,预祝丰稔,有的地方组织舞龙,舞狮队,逐家逐户去拜年,户主则燃炮欢迎,并给封包以答谢。县城还有台阁游行,附近乡村群众汇集县城很是热闹。清明靖西壮族在春分后谷雨前天天有人上坟,故俗有“三月天天扫墓地,七月处处烧冥衣”之说。县城以清明日为最盛,家家悬挂柳条(解放后已不兴)。农村以三月初三为最盛。扫墓那天杀鸡办席,以黄姜、枫叶、红紫线草染制成黄黑红兰白五色糯饭。染成五色,意在使山精邪崇不能夺噬。扫墓祭祖,一般祭品,香烛而外,多以烤猪肉、鸡肉、五色糯饭奠祭坟前,墓碑贴小块

红纸,坟上插纸钱,燃炮惊魂,新葬家人还哭坟。下录哭坟时祭母祭妻土祭文一则:土音汉意哑哈诺!乜呀!哎呀那!妈呀!喀(lo)就江分别几卑,儿刚刚分别几年,道麻乜成鬼了雅。回来妈去世已走。诺宁有卑瓜多暖,恰巧在去年同月,雅化媳别屋别地。婆和媳离家离地。乜留真福气不梅,我妈真没有福气,卑瓜列台鬼打官。去年就逝世先走。人论膜爹穿黑他,听见消息眼发黑,喀(lo)层如都鸦都羊;儿不如乌鸦羊儿;它仍陋跪乜官蝇,它还懂跪妈含蝇,人比都畜生刷礼。人比那畜生惭愧。布华梅得哭爬怀,以前不得哭送丧,麻参地同乃列道。只是来扫墓便归。喀(lo)乜真无孝污疑,妈的儿真是无孝,对梅得喀(lo)迷乜出。对不起妻儿生母。迷化乜呀业!妻和妈呀业!解放前遍邀亲友,同在坟前宴饮,吃乡土风味的各种菜烩青菜包,来宾者不问与主人相识与否,只要有东道主之友相邀,便受欢迎,以兢热闹,而争体面,故主人往往不计客人多少,体面的人家大都有十余席,多的达二三十席。此风,解放后已改,拜扫后回家,请亲朋好友来宴欢,规模比前简,一般几桌而已。三月三为县境北面地区扫墓之日,其习俗与清明节相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居民有包长条形和三角形凉粽,点糖浆而食习俗。端午节还有防病习惯。清《归顺直隶州志》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小孩以雄黄酒擦肚脐,俗说可驱邪祛病。还有用棉布缝制成猴子抱南瓜的香包给小孩玩的习惯。

端午日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远近村寨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中草药(含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乡镇圩场逢此日是街天的也成药市。习俗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药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天县城街上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极多,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八九点钟后,成百上千赶药

市的人,陆续提蓝拎筐来。中午药市达到高潮,不下万人。有专程来买药的,有来向壮医药农请教医药知识的,也有纯为“饱吸药气”而来。直到下午五时,药市才逐渐散场。故有评说端午药市是中草药材的大展销,是民间医药经验的大交流。靖西习俗

牛魂节

农村每年农历五至六月初,插田结束后,合屯商议,选取吉日共作牛魂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夫之耕终岁勤苦而耕之艰难牛任其劳,闻春雷而惊惧,见大田而丧胆,保无游魂旷野落魂未归耶,因令各峒作牛魂节,今尚仍旧。”相传为元时顺安峒官张天宗所倡。是日清晨,家家杀鸡,蒸五色糯饭,整理牛栏,将牛牵到河边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让牛休息,不使役。有的还煮豆粥、糯米甜酒,蛋汤灌给牛食。旧时还到田边祭田神,插红黑纸旗,以祝丰年,兼招牛魂,盖因牛被呵叱鞭打而失魂。午间放牧,牧人用大叶包裹糯饭、鸡肉带到牧地团坐而食。另以糯饭喂牛,以酬其耕作之劳。

中元节

靖西壮族以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奉祀祖先,十二日各家便开始杀鸭,制备冥衣冥布放于神台,十三日用芭蕉叶裹蒸糯米糍粑,十四日家家杀鸭祭祖,烧冥衣、冥布、冥钱。“文化大**”期间以“鬼节”批判,今烧冥衣冥钱少了,作杀鸭加菜过节的仍多。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晚上,县城和一些圩镇群众,以扎鸟、兽、鱼、莲花、走马、走龙灯等各种彩灯,悬挂门口,摆设香烛月饼果品芋头,祭拜月亮。家人团聚,边吃边赏月。小孩则拉纸兔灯、坦克灯,或提擎各种各样彩灯游街。有的把香插满柚子,系上鞭炮,插在竹竿上,点燃香后,竖于屋前或屋顶,名为“烧天香”。一些乡村妇女有组织请月姑对歌的活动,壮话为“请囊胲”。相传,中秋节系人民反抗元顺帝统治纪念日,以约密书藏进月饼,破开见密书为起义之晚,俗称杀鞑子,烧天香即烧鞑子的头,此夜挂彩灯庆祝,以示从此脱灾脱难,不受异族统治。

其它小节

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日为农村“米马节”(壮语),家家采白头翁、艾草(壮语“诺马”、“夏节”)和糯米作糍粑。旧时还以鱼虾祭畜栏,名日收鸡鸭魂。

浴佛节:农历四月八日,县城居民以糯米做咸汤圆,壮语称“米劳”节,相传此日食后明目,故有“四月八,米劳抓,不吃光眼瞎”之说。现仍沿此习。

霜降:24节气中的霜降作为节日,庆贺粮食登场。县城群众做小粽粑,谓之迎霜粽,乡村则做糯米糍粑,谓之洗镰。糍粑除自家食外,还馈送亲友。解放后,县城此习已少,农村仍沿旧。冬至:24节气中的冬至作为节日,意冬至季开始农事闲隙,选定此日作小节,城乡群众多做糯米汤圆。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

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送灶神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除夕,果菜酒馈送灶神。”城乡家家杀鸡祭拜。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传统还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解放后仍沿习,内容有改变。九月九重阳节,原为登高望远,今增加敬老的内容。解放后,许多群众过新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都加菜欢宴。劳动节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国庆节举行文艺晚会、游园活动、书画展览等,元旦、春节县领导组织慰问团,慰问离退休干部、住院病人、驻军部队、各乡镇及基层单位,农村青年即便是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七·一、八·一等都汇聚县城凑热闹。

《生产习俗》

祈求丰稔:旧时年初一,有些地方烧红薯,并将玉米、大米、荞麦、小麦各取一点煮熟后,拿到当年大利方向烧香祭拜。此习解放后已清除。

播秧:旧时播完谷种后,拿龙蕨秆串鸡蛋壳、3张山芋叶、茅草、厚叶树枝插在田头进水口,祈望谷粒大如鸡蛋。秧苗长到3厘米时,在田角插上各色纸钱,一只熟鸡蛋破边插上香火再插入田角,祈望秧苗茁壮多分蘖。此俗在解放后已逐渐消失。

耙田:本田耙好留待插秧时,在田中央插上一枝树叶,以告示人畜不能乱踩进田里。

插秧:由某姓农家先插,叫“插秧开野”,然后全村人才跟着插。如旧州由张家先插,因张天宗开辟靖西,故推崇张家。各农户插秧时,拿熟肉、鸡拜土地公后,主人家先插三兜秧,帮工者才能开始插。插第一把秧时,要一直弯腰插完。不准用手递秧苗,要丢到田里,插秧者再从水中捞起。此习现已革除。互助组前都请青年妇女帮插秧,插秧第一天蒸糯米饭吃,以后一日三餐皆有酒肉款待。远近男青年赶来对歌,晚上对到天亮,主人家煮夜宵款待男女青年。插完田后,杀鸡煮肉蒸五色糯饭酬帮工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逢农忙,县城百货大楼门前聚满帮工的中青年妇女,由需劳力户雇请,插秧帮工者已不限于青年妇女。

促秧苗:旧时秧田返青后,如不发蔸,折一支柚子枝插到田里,或用一根老木头到田头敲几下,念咒。相传可驱邪,促秧苗分蘖。解放后,此习已革除,以追肥促分蘖。

祭青苗:农历七月到八月初,稻禾抽穗,农村约期以酒馔和煮熟禾穗祭青苗,祈望稻禾快熟丰收。解放后,此习多已破。

种玉米:旧俗只种一造中玉米。种时由老人屏住气先种几坑,意为不让鼠雀发现。种毕地里插一支树枝,以示不许人畜进去,老人最后走出地头,还祈祷不让鼠雀吃种子。解放后,改为早玉米加晚玉米(或红薯)两糙,鼠鸟害以农药捕杀。

种鸭脚粟:相传只能一个人去种,两个人去种不肯长。

骂果:年初一在果树杆贴上红纸,预祝当年果实累累,同时一面拿利刀或木棒砍树杆,一面骂:“你结果不结果,不结果就砍掉你。”由于砍伤了树杆,制止营养回流,使营养集中在树枝上,促进花芽分化多结果。

养牛:选牛要下额干净的,如有一颗黑班,叫“顶历”,有两颗黑班的,都不能要,说是到两颗黑班长合在一起时,牛就会死。牛怀孕后,如果牛栏坏,需查通书确知胎神不在栏中之时,才能修。相传触犯胎神会引起牛流产。此习已革除。

养猪:除夕后零时放鞭炮时,主人到栏里唤猪,祝愿猪在新的一年好长膘。卖猪前,扯几根鬃毛夹在猪栏里。买小猪成交后,由卖主解开笼口绳子,再由买主绑好。放猪进栏,先在栏口烧一堆火,横放一条杵,放一盆水,将小猪从火和杵上抬过,拿水浇到猪背,口中念

念有词:“三个月大如石臼,六个月大如石碌。”然后由胃口好、不挑食的人来放猪,认为这是过火过水,绝除瘟疫,小猪快长膘。

养鸡:小鸡孵出来后,先摘去老嘴,第一次放出来觅食时,主人必须头戴竹帽,相传可防老鹰抓小鸡。此习现已消失。

烧窑:无论是石灰窑或瓦窑,装好窑后,先杀鸡煮肉烧香在窑口祭拜祖师,众窑工会餐,然后才能烧火。相传不如此,窑火不肯升。此习现已革除。

榨糖:每年农历十月榨糖。开榨前糖工杀狗或炖猪头吃,聚餐后开榨。榨糖机用蚬木做成,靠牛拉动,用木质齿轮传送动力榨出蔗汁,经煮沸、滤清,便可生产土糖片或沙粒结晶糖,土榨糖机沿用至今。

舂米:农村惯用竹(泥)磨磨谷子,使稻谷脱壳成糙米,然后用碓或石臼舂去糙米的糠皮。竹(泥)磨用竹木编制,内以泥填。1980年后全部用机器碾米,竹磨已匿迹。

织布染布:农家喜自纺自织土布,用蓝靛染黑后缝制衣服。还有的搞扎染,是用“扎结”的方法浸蓝靛时产生的“空白”而形成独特的花纹,质朴大方,色调雅淡。壮家用作门帘、襁褓。解放后,逐渐减少。80年代后,人们喜用涤沦布,农家极少织布。

防鸟:播秧和稻子将成熟时,用竹草扎假人,穿衣戴笠,以条棍穿过两袖。袖悬红黑白色布条,遇风晃动,可驱鸟雀,壮话“茅郎”看鸟,此法鸟害地方普遍沿用。

检粪:村里或近村路上,有牛在路上拉屎,先见者即在粪堆上插树枝,以示粪有主人,他人不能要,此习已久。

《礼仪习俗》

热情好客。凡有人到家,都要让凳请坐、倒茶、递烟,家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殷勤地留客吃饭。在边境一带乡村,客人到家,主人先敬上一碗自酿低度酒。渠洋、岜蒙一带,家中有了61岁老人,都有个太师椅,有贵客到则请上坐。留客吃饭,男女不同席,按辈入座,挟好菜给客人。客人留宿,则拿出家中最新最干净的棉被给客人用。尊重老人。晚辈见到老人都热情招呼,主动让路;见老年人挑担子主动帮挑;吃饭让老人先入席,坐上座;杀鸡杀鸭把鸡鸭屁股、肝挟给老人;在老人面前不得随便大喊大叫和乱开玩笑,言语要文明谦恭。村里有纠纷或什么重要问题,一般都由老人出面解决。新娘婚后第二天,都给老人送上敬老水。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戚及好友间都互送礼物。如春节送鸡、中元节送鸭,中秋节送月饼等。结婚、小孩满月,亲朋好友都送去礼物或红封包表示祝贺。谁家有白事,除亲朋好友送去礼物参加吊唁外,街坊邻舍也送去米、现钱,并去守柩。谦恭请呼。和长辈交谈时,不得称“我”,而是用自己的小名代“我”,已有子女的则以博(即爸)某某或乜(即妈)某某自称,新媳妇对公婆旧习自称为“奴”,今则称小名。长辈对晚辈也不直呼其名,称孙男或孙女,同辈的称弟或妹。如是兄嫂称弟妹,则按自己孩子称呼或叔或姑,长辈对已有子女的晚辈,则称博某某或乜某某。靖西习俗

《交谊习俗》

情同手足

旧时男女青少年,同龄人男的喜好结为“博同”,女的结“乜同”,有的是年幼时体弱多病,父母带去认健康的同龄人做“同”,祈望子女免灾免病。有的是长大后,双方乐意自认同庚,同庚亲如兄弟姐妹。还有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按年龄顺序排列,俗称“七姐八妹”。拜把的兄弟姐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此习解放后已不盛行。

对望传情

每逢圩日,远近青年男女刻意打扮,三五成群结伴赶街,站在街头路边,一边是男,一边是女,相互对望。看上中意的,先是送秋波,然后男的上前逗情,如女的答腔,是为初交。接着相约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并约定下次会面时间地点,也有的在赶圩或散圩路上,男的见前面走着的女青年,欲相识,会唱山歌的以歌相求,不会的就引吭高声“腰”为求,若女方有意,以歌回答,或投眼微笑或手举文雅巾摇晃,即表示愿与男的认识,并互相倾谈。若无意,则婉言谢绝自顾朝前走,男的不得放肆。

抢头巾

解放前,靖西流行一种习俗:男青年在赶街路上,看到心爱的姑娘,就去抢她的包头巾,姑娘的头巾被抢走,如她对小伙子无意,则追回头巾;如姑娘对其有意,则双方商议约定下次会面地点,继则互换信物。有的经相互往来,建立感情,同结百年之好。而也有已婚,不能结为夫妇,仍往来保持友情,俗称为“交情”,也有叫“耍风流”,但乐而不淫。解放后因妇女发型趋向现代化,不包头巾,此习渐消失。

《娱乐习俗》

歌圩

靖西农村各乡都有传统歌圩日,附近乡村男女老幼到歌圩凑热闹,男女青年精心打扮入歌场。歌圩之日成千上万原已相识的男女青年赶第一歌圩时,男的带来饼糕,女的带来白布底鞋相互赠送,然后对歌。未曾相识的男女,先是漫无边际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对唱。歌词随编随唱,以显示歌才。对歌从白天唱到深夜,从深夜唱到天明尚歌兴未犹。歌圩期间,人们还制成五色糯米饭食用,以添节日气氛。有的还举行演戏、抛绣球、抢花炮等

活动。插秧对歌,是另一种歌圩形式。每年到插秧季节,田多的家有请六七十名女青年来帮插秧,男青年便慕名而来对歌。同德乡东塘村有请到五六百名女青年的,新靖镇那足村有请近千名的。白天,女青年头戴黄色油竹笠,身穿黑衣,腰扎白绳在田里插秧。田埂上站满头戴贵州帽(工艺精细,相传贵州传入)、身穿白衬衣的男青年,空旷地上摆卖的米粉几十摊。女青年边插秧边和男青年对歌,收工后,一直对歌到天亮。由于一些地方歌圩出现赌博、械斗现象,国民政府为了禁赌和防止械斗,也曾有过革除歌圩,禁唱山歌的通知,但悠久的传统是革不掉禁不住的。解放后1950至1959年,歌圩得到有组织地开展,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到1960年片面地认为成千上万男女青年聚集唱山歌,影响集体生产,于是封禁歌圩不准唱山歌。到1970年,认为男女唱山歌耍风流,有伤风俗,影响家庭和睦,更是严加查禁。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才逐步恢复(县内歌圩期附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重阳节养牛喂什么长得快和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