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女人养牛犊 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

陕西方言女人养牛犊 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陕西方言女人养牛犊和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陕西方言女人养牛犊以及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方言山棒啥意思,就好像是喝酒要是倒一大杯,说太山棒了

陕西方言山棒啥意思,就好像是喝酒要是倒一大杯,说太山棒了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

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

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

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

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

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

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

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

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

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

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

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

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

蛮的。

用名词形容: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太,做事狂妄

叫张得太,官运享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聪明令俐叫精得太,调皮

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得太太、我这蒜

苗嫩得太。

在人字前加形容词:跟人能合得来的人燎人,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

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一学就

会干啥像哈的人能人。同义不同字类奇特的称呼:商州柞水一带,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

不同而称呼不同,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

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或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

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音务)、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儿童

叫仔或叫囝崽、娃,把睡觉叫困醒、晦醒、眯,把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媒人叫红爷,客气叫

讲礼,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传,留客叫立下,操菜叫捻菜,烧火叫添水

1.制达—这里

2.雾达—那里

3.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4.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野个—昨天

6.前个—前天

7.后个—后天

8.明个—明天

9.年四个—去年

10.蹭—厉害

11.碟—吃饭、打人

12.四火—试一试,

13.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14.谝—聊天,说话

15.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产活—好,舒服

18.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马卡—差劲

2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了杂列—很好,很美

25.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打圆—周围、附近

27.麻达—麻烦、问题

28.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up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

33.列远—一边去

34.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

3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

36.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忒—很好,很棒

38.饿—人称代词我

39.nia—人家

40.再—咱们

41.伙计—一般制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42.。。。。咧--…..了

43.寺—是

44.社—说

45.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

46.活试—合适,满意

47.建议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说“锤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

48.一案子起—一边去

49.糟怪—撒谎

1.制达―→这里

2.雾达―→那里

3.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4.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野个―→昨天

6.前个―→前天

7.后个―→后天

8.明个―→明天

9.年四个―→去年

10.蹭―→厉害

11.碟―→吃饭、打人

12.四火―→试一试,

13.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14.谝―→聊天,说话

15.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产活―→好,舒服

18.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马卡―→差劲

2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了杂列―→很好,很美

25.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打圆―→周围、附近

27.麻达―→麻烦、问题

28.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up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

33.列远―→一边去

34.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

35.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

36.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忒―→很好,很棒

38.饿―→人称代词我

39.nia―→人家

西安方言词语

头叫(sa)

钱叫(ga)

美叫(chao)

看叫(sao)

啥叫唦(sa)

说叫谝

好叫嫽

坏叫黠(ha)

下叫吓(ha)

大叫乇(tuo)

小叫碎

不叫嫑

拿叫拤(qia)

抢叫叼

跳叫(bie)

粗叫壮

嫌叫偾(fen)

热叫焪

寒叫渗

鸟叫雀(qiao)

呆叫瓷

傻叫(gua)

苯叫懑

犟叫戆(gang)

倔叫噌

凶叫崴或横

大雨叫白(bei)雨

太阳叫日(e*)头

额头叫奔楼

眼睛叫眼窝

玩具叫耍(**)活

棉鞋叫窝窝

馒头叫蒸馍

烧饼叫饦饦

土坯叫胡畦(qi)

衣裳叫架甲或挂挂

廋子叫干猴

老乡叫乡党

说话叫言(nian)传

昨天叫夜个

去年叫年司个儿

还行叫邦尖儿

夹菜叫抄菜

吃饭叫咥(die)饭或咬(niao)咂

完成叫停当

帮忙叫搭手

把握叫括摸

寻找叫学摸

收拾叫打辄(zhe)

细心叫细厢

慢性叫暮囊

舒服叫(chan)活

自在叫倭也

挠痒叫胳搂

怕痒叫害咬(niao)

抓紧叫紧

狭小叫窄掐

跺脚叫弹脚

蹲下叫挌蹴

站住叫(nou)住

跟上叫厮干

一起叫一搭儿

使劲叫鼓劲

漂亮叫忒色

行了叫罢咧

弯了叫跷咧

绕路叫院路

哆嗦叫颤颤

二胡叫弦弦

哪里叫嗄(a)哒

那里叫唔儿或唔哒

不行叫没向

不和叫不卯

不服叫不摔(fai)

难看叫伤眼

眼谗叫搡眼

粗心叫毛糙

人蛮叫生生

利索叫麻利

麻烦叫麻眼

站开叫趔开

走开叫搧远

滚蛋叫诘(jie)哇

磨蹭叫跐偎

差点儿叫西乎儿

讨厌叫撩乱

啰嗦叫迁翻

心烦叫缪(mu)乱

折腾叫返乱

烦乱劲大叫泼翻

闹人叫闹活

训人叫墩嗒

吝啬叫啬皮

讽刺叫人

挖苦叫咳臊

吵架叫绊嘴

关系好叫坚钢

生硬叫干板儿

哄人叫编凯子

胡说叫胡粘(ran)

虚张声势叫扎势

嚣张霸道叫骄豪

非尊非理叫骚轻

为人轻佻叫花搅

纠缠叫搅缠

打入叫挕(die)人

挨打叫佴(nai)打

滑稽叫凇(guangsong)

坏蛋叫黠(song)

讹人叫挴(mei)人

骂人叫日绝

惹事叫招祸

蛮干叫生整或硬整

没问题叫没麻哒

没眼色叫没眉眼

和不来叫搁不来

不理会叫不招识

够不着叫亘(gen)不着

有办法叫有窍道

有钱有货叫攒万

东西多叫万货稠

光脚板叫精脚片

刀具锋利叫鏒(can)活

逗急了叫惹懆咧

完蛋了叫毕失咧

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

瞎胡来叫胡饰诡

巴结人叫舔子

奸诈人叫子客

胡搅蛮缠叫混蔫子

不通情理叫麻米儿或坎头子,

乱七八糟叫尕拉马七……

咸阳方言词语

【早子】早晨、上午。

【前晌】上午。

【后晌】下午。

【上前儿】大前天

【前儿】前天

【今儿个】今天。

【营更】现在。

【明儿】明天。

【后儿】后天。

【老后儿】大后天的次一天。

【外后儿】大后天。

【刻里马察】马上、立刻。

【大】父亲。

【大大】叔父。

【把】奶奶。

【姨父】①指母亲的姊妹的丈夫。②指妻子的父亲。

【姨】①指母亲的姊妹。②指妻子的母亲。

【外前人】丈夫。

【屋里人】妻子.

【脖项】脖子。

【胛搁】肩膀。

【苶】奶水。

【苶苶】奶头。

【沟子】屁股。

【长虫】蛇。

【壁缝蚂】蚂蚁。

【黑老哇】乌鸦。

【疥疙蛙】青蛙。

【疥凸子】蟾蜍。

【蛡蛡】麻雀。

【头牯】牲畜。

【猩吼】猫头鹰。

【燕抓拉】燕子。

【燕唧唧】燕子。

【野雀】喜鹊。

【吱蝼蝼】蝉。

【鹁羔】鸽子。

【浆水不唧】说话无水平,语无伦次,不着边际。

【尸气不拉】说话又臭又长。

【尸气派态】同“尸气不拉”。

【略略】乱侃,带贬意。

【挣叫】高声喊叫,含贬义。如“甭挣叫,把人吵死了!”

【吱哇】高声乱说话。

【咣咣】说话,含贬义。

【埆】形容小孩子瘦弱。

【脚扬手】指乱动手动脚。

【巴】拉屎。

【瞤】害羞。

【矂】瞥了一眼。

【不搭眼】不中看。含贬义。

【不当】实在可怜的意思。

【不乖】指小孩子生病了。

【自阿格】当然。

【缠搅】指胡搅蛮缠,惹事生非。

【尺谋】考虑。

【次苶】形容人闷,遇事不能挺身而出。

【打嗻】拾掇。如,“你把东西打嗻一下。”

【打啊声】指啊啊着应付。

【待承】招待。如:“她把父母待承得很好。”

【对劲】指关系好。“张三和李四很对劲。”

【而】扔掉。

【二不楞登】痴呆。

【二溺子】脑子不够用的人。

【搞】哄。如:把娃搞个子,意即把娃哄一下。

【搞摸】指哄孩子。如:“把孩子搞摸一下”。

【疙拧】走动的样子。含贬义。

【隔经】犹如说“差窍”。

【瓜子】傻瓜。

【乖】指小孩子长得漂亮、健康、听话。

【锅盔】烙馍。

【合尺】合适。

【恨世不足】指贪欲太大。

【胡叫冒答应】俚语,指胡乱答应。

【糊涂】面粉做的稀汤饭。

【活泛】人灵活的意思。

【见般思样】见一样,想一样。如:“她每天做饭都是见般思样!”

【将养】将息,补养。

【晋让】礼让。如:“吃东西时要晋让客人”。

【郎的当】①上当。如:“给上了一个郎的当”。②不用心,不负责任。

【老丧】表示退步,含贬义。如书念老丧了。

【撩猫斗狗】挑逗。

【零整】收拾、整理、治疗。

【麻达】问题。如“没麻达”。

【麻糖】麻花。

【蛮】指小孩子长得健壮。

【冒子】性格鲁莽的人。

【帽盖】辫子。

【囊才头】不中用的人。

【囊哉】舒坦的样子。如:“日子过得很囊哉”。

【念想】想头。

【牛下半截】指牛屁股。

【泼烦】心情烦躁。

【起启鸡,打半夜】起早睡晚。

【气长】指长了精神。

【人麻山气】形容人很多。

【日弄】整治人。

【日囊】吃,含贬义。如“光日塞,不干活”。

【日眼扒步】指做事占地方。

【尸气】食物腐败。

【受活】指舒服,含贬义。如:“看把你受活死了。”

【撕挖】撕扯。

【踏识】物色。

【踢里倒腾】象声词,响声很大。

【启鸡】拂晓前。

【望想】指望。

【稳坚】稳当。如:“那人很稳坚”。

【五眼六指】指做事说话不象人。

【西番】指女人长得漂亮。如:“她长得很西番”。

【显哗】指亮给人看,好表现。如“藏好,别显哗!”“那人好显哗”。

【熊不顶】什么作用也不起。

【样样数数】各种各样。

【瓷了】发呆。

【瓷锤】反映迟钝的人。

【乖张】乖戾。

【日塌】①损坏。②牺牲,带贬意。

【一带州】指占得宽。

【医治】拾掇、修理。

【游转户】即游村转户,指东家出西家进,不干事胡转悠。如:“他整天游转户”。

【粘】形容人不利落、不干脆。

【支应】服侍。

【志】①试验,称重量。②指某人见人少问话,少应答,使人感到他不平易近人。

【嘴硬沟子松】类似于“色厉内荏”。

【谄】好。

【嫽】好。

【冁】又写作“诌”,好。

【绺娃】小偷。

【簪】指物品裂了缝。

铜川方言版

1你窝挨娃——你这小子

2碎松——小娃

3来球的——坏蛋

4到达斜起了——去哪里了

5到达达——在哪里

6日特了——坏了,相当于东北话(折she了)

7咋日地——骂人,(无法解释请见谅)

8早皮溜谎——说谎话

9麻达的——麻烦地

10片含船——说闲话,聊天

11吹松——吹牛

12杂势——死撑面子

13刨舌烈——别说了,

14刻里马查——干净利索

15奈个——哪个

16一岸子去——一边呆着去

17撇了——扔了

18塞介娃——谁家孩子

19逗一吓he——动一下

20念塞没mo见过烈——谁没见过,不稀罕

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

年轻时的左宗棠一点都不焦虑

1

中国人为何把关注焦点放到左宗棠身上?

如今,左宗棠已经去世134年了。

历晚清、民国、新中国、经过岁月的打磨,时光的陶造,中国人对于他的评论反反复复,甚至下的定论越来越清晰。

中国人为何如此不分阶层、年龄,对这位大师如此关注与称赞呢?

在《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中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左宗棠,总能让人得到精神奖励、文化提升、方法启示。

说到精神奖励,如果你不重视,那可能对你来说是一场灾难,人必须要有精神文化,尤其是一个国家。

要获得丰足精神内心,提高个人精神素养,首先抵制“鸦片信息”。

如果说,过去,对于人的毒害是鸦片的话,而现在,对于人的毒害,称之为“鸦片信息”。

什么是“鸦片信息”,就是当时看让人精神特爽,内心汹涌澎湃,过后大脑一片空白,就像古代人刚开始抽鸦片一样,精神抖擞,快活的像神仙,过后瘦骨嶙峋,几乎成了废人。

所以,克服焦虑迷茫,你就要像林则徐虎门硝烟一样,坚决抵制“鸦片信息”,你才可能把大量时间用来吸收精神养料。

那左宗棠身上的精神,是创新与勇气,是融于民族骨血的骨气,更是中国精神。

如今,很多人包括乱七八糟的信息,可能都在告诉你,出名一定要趁早,那你就要注意了,深思熟虑这句话是不是加了硅胶。

试问:谁不想早点出名?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能早点出名的那些条件,就如段永平提到:我觉得我们这个文化,有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就是希望快。

我非常赞同的一句话,文化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左宗棠就是一位喜欢文化的人,而要提升自身的文化格局,就要饱读诗书。正如左宗棠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他本人喜欢阅读,并且旨在“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平定大西北后,他欣喜地在他的书法中自述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被很多领导或企业家作为自身文化座右铭。

具体啥意思呢?

大致,说的是树立远大的志向,对缘分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奢望,过简朴的生活,不奢华。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余地。

当然,左宗棠不但很好的继承了儒学,而且还精通实学,他写的文章,你如果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嗅到历史的沉淀、人性的温度、个性的体验、正直与深情。

时间回到1884年农历九月初九,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稣与左宗棠当面论道,并在日记中写着:余服其(左宗棠)经术气。

如今我们的文化,已经被一些人弄得乌烟瘴气,但作为青年一代,未来祖国的希望,我希望我们趁年轻,传播好的社会风气,饱读诗书,专心致志,抱着务实、勤奋的态度,提升自身文化格局,锻造智慧,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用匠人精神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耕耘。

要知道,一个人可以很普通,但那只是无伤大雅;倘若一个人既普通、精神文化素养层次贫瘠,那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相信,在左宗棠身上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而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毛泽东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中得到过大启示,如军事智慧。

不止是毛泽东,连王震将楚军路线图当过活教材,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左宗棠的常胜战术,被国民党军队拿来借鉴反击日军。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他智慧过人,但蛮可惜的是,他的传奇也给后代留下一些未解之谜,比如他晚年进入军机,他负责的是神机营,直接领导皇家禁卫军,统领各路大内高手,保护大清朝廷安危。很多人对其好奇,他是如何取得信任?以及如何做到稳如泰山?.....

胡林翼曾用:横览九州,无人能出其右。来赞美左宗棠的智慧堪称中国第一,可见也只有他才能很好诠释这句话。

但我好奇的是,左宗棠令人骇人听闻的是:他无论身处官场,还是战场,左宗棠一生都没有遭遇过很明显失败。

难道你不好奇吗?

可能很多人解释为,运气,那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如果单单解释为是运气,只显得你在智力上很平庸罢了。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与精神的熏陶,让他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人生做重大选择埋下了伏笔。

2

关于选择,他如何对待?

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什么最难?那选择是当仁不让。

因为选择,所以就要不同,迄今为止,科学领域或技术、学术领域等,出现的创新,发展等,谁都意想不到,是刚开始那几个人无意间关注的焦点出现的。

比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当然,左宗棠也不列外,他凭借兴趣迷上实学,深入研究,甚至荒废学业,抛弃功名,这代价无疑太大。

那他为何还要苦苦坚持?

第一点:兴趣导向,找到人生突破口,让选择足以改变他,取得硕大成就。

包括牛顿、达尔文等,他们都是一生起步,从小就已经开始,而左宗棠是从1639年开始的。

1639年,按照大明纪元,是明思宗崇祯十二年,按大清纪元,是清太宗崇德四年。新年第一天从星期六开始。

满汉两大政权生死对峙,开年第一天,中国根本看不到和平年代的一丝光明,大明朝忠臣顾炎武站在江南古镇水边,闻到异族铁骑纷至沓来的亡国味道,惶恐如一只丧家之犬。

顾炎武当时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担任兵部司务,从事九品办事小官,相当于今天副科长,他用儒家士人的担当情怀,喊出至今被后人传颂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但当时的他,职卑人微,想要完成“抗清复明”大业,光有抱负是不够的。于是他开始思考亡国原因,有所醒悟:明朝信崇理学,官员缺乏务实精神,喜欢空谈。

于是乎,他想到,空谈误国,想不亡国都难,从那时他就倡导“实学”来扭转局面,目的只有一个:抗清复明。

这一年,他拿笔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5年后满族用武力统一中国,那时顾炎武一心潜心研书,远离政治,沉溺地理。

作为学者,他博学审问,走到险要地段,找老兵或退役以及老百姓,详细了解原因,凡是遇到与自身知道但不合情理的,就找安静的地方,找书核对。

为了保证内容严谨,顾炎武翻阅大量历史,阅志文献一千多部,后来为增加实用性,就考察山川、风俗、疾苦与病症,通过实地勘察兵防、赋税、水利。到1661年,《天下郡国利病书》出书,共120卷,200万字。

1659年,受顾炎武启发的学者顾祖禹利用保存的大明故国文献,开始编写历史军事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明朝灭亡后,他回绝入清当官,寄于研究著作,隐居乡下。

与顾炎武一样,他历经30多年,编成130卷、280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他比较看重学用结合,在他的诗词中写道: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

意思说,有人在项羽的军队已经很出名,在刘邦军中也可以随便行走,可惜半辈子做的都是错的。做人怎么能够纸上谈兵?

1747年,清朝翰林院官员齐召南经过实地勘察,历时14年,写成28卷书《水道提纲》。而以上三部书,开启国之风气,当左宗棠读到时,已是1829年,过去了190年。

那左宗棠为何发现这三部书?

01

不顾他人嘲笑,一心求读“无用”之书

1829年,17岁的清朝青年左宗棠,他为母亲守孝3年后,跟着父亲左观澜离开湘阴贡院东街旧祠,来到长沙研读理学与八股文。

长沙当时有2所著名书院,一是岳麓书院。二是城南书院,而岳麓书院属于高级学府,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需要有秀才且掏的起学费,才有资格入读。

而左宗棠当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又因为母亲守孝耽误秀考,最终只能进入城南书院,它只是一所平众化的书院,也是今天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说到这,可能大家都知道,是黄兴、毛泽东的母校。

左宗棠入读之时,书院正门挂着福建侯官人李彦章写的对联:

考古正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说的大致意思是,考古的证据到现在,致力于用在与天下(国家)事情上;先考虑近忧,然后再拥有快乐,这样的心思必须要在秀才的时候就具有。

因这幅对联,气势宏大,格局立意高瞻远瞩,非常切合左宗棠的味道,他当时就把这幅对联吃透到心里。

由于书院相对自由,而作为好奇心强烈的左宗棠,肯定是呆不住啊,于是他翘课开小差溜出书院。那时候他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在长沙待下来,全凭学校的奖学金,如果有个万一,拿不到奖学金,就得回家种地。

正是因为难,左宗棠更加意识到求学机会来之不易,让他更加珍惜,课堂闲暇,就去到书院附近妙高峰一带的旧书摊上淘古书,想趁机多学点本事,为以后做打算。

不巧,有一天他翻阅到顾炎武他们写的那3本书,他就想这书不就是教我长本事的吗?于是,爱不释手,挪用伙食费全买下来。

结果,谁能料到,在决定毕生价值观取向与人生观形成的黄金青年时期,可以说这3本书扭转了左宗棠整个一生。

那他在书中学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02

带着批判思维精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几年后,左宗棠给朋友的书信中说道,至今对于那3本书的记忆犹新,对书中内容也掌握透彻,能用自己的话做出独立表达,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起初他对书中纷繁复杂的考证非常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参考其它著作,进行比较核对,果不其然,一经比较,他看出了书中的优缺点,并对于其做了一次书评。

03

厚书薄读,化书为己

4岁的左宗棠在私塾里非常严格的按照父亲要求习诵儒家经典,让他锻炼出出神入化的自学能力。

而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让他摆脱老师,进行自学;他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帮他可以单独做深入研究。

当时在读《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水道提纲》,他没用之前的“比较阅读法”,而是“厚书薄读,化书为己”。

简单来说,他将书中至今还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全部抄下来,做成一个笔记本,为自己做研究备用,方便自己使用与研读。

那时左宗棠沉迷于研读课外杂书,他的同学瞬间投来诧异的眼光,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甚至嘲笑他像个傻瓜。

把考试不考的书,也被当时同学称为“无用之书”,读的津津乐道,用我们陕西方言来说:脑子是不是秀逗了。

但左宗棠依旧散发着倔强的独特性格,正是这种独特于别人的倔强,在人生关键时期,让他拥有了坚持的定力。

04

定力背后学到的胆识、倔强、君子人格

说到左宗棠的倔强,从小他长得像头小牛犊,有股使不完的蛮劲,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以及挨饿受冻是常规,甚至遭人嘲笑打击。

父亲自打他懂事后,亲自教他《论语》,就是要让他明白:士人要有天下心怀。

即行走于四方,不辜负君王的命令,宗派与种族之间“孝义”为首,乡镇党邻里相互敬重。

当时的左宗棠,通过读孔子著作,用君子称名,但逐利,流行攀比的乡下人对左宗棠不满,说他在故弄玄虚,讽刺嘲笑他。

正是在这种打击下,他的倔强之心突然喷涌而出,于是他清早起床,在长沙的高峰诵读《论语》、《孟子》,而《论语》中散发出的“义理”、“君子人格”、“士气弘道”、“任重而道远”;再加上《孟子》抒发出来的大丈夫浩然气魄,在童年就注入左宗棠内心。

在1820年,浙江有一个很玄的说法:有纸人带一把剪刀,不分昼夜在天空飞,一旦发现地上有人,迅速从天而降,瞬间剪断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衣襟与鞋带,而被剪的人生命危在旦夕。

那时整个湖南谣言四起,引起长沙府以及周边陷入恐慌,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朝廷不得不出兵来维持稳定。

左宗棠听后,并没有害怕,反而产生怀疑,这是不是真的。然后亲自去查看与证实,并在《丙子答杨石泉中丞书》中详细阐述了自证谣言过程。

在左宗棠身上,孤身戳破谣言真相的胆识,强烈的倔强个性,对儒学君子人格的崇高信仰,就这3点,让他在17岁时敢于离开八股课堂,为寻找和满足自己的兴趣,去钻研3本实学书籍。

这在当时,的确非常叛逆,因为那时的社会,讲的是读书人的正道:是读书、应付考试、当官。而做其它的,都属于旁门左道,故弄玄虚。

当然,一场偶然的兴趣,并非就一下子成为决定你一生要选择走的路,这也不现实呢。毕竟现在年轻人很多兴趣玩的就是新鲜感,当新鲜感消失后,坚持需要靠意志,甚至敢于吃学习的苦。

如果定力不够,精神层次太低,格局太小,再加上兴趣多样性,很难确定这种兴趣带给你的光明在何方?

就在这时,对于左宗棠而言,遇到了在人生之路指导他的人。

第二点:强大自己,寻师问道。

左宗棠15岁那会,母亲不幸去世,不久父亲又意外去世,突如其来的连坏打击,让整个家庭一损俱损,那时他就开始担当家庭责任,与二哥处理完父母的后事。

身无分文的他,好像并不在意穷,把父亲留下的15亩田地留给已经亡故大哥的儿子,此后他从亲戚家里借来坐船、吃饭的钱,两手空空,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因为已经习惯被父亲管教的左宗棠,父母的离世,让他失去父亲的指导,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亲历亲为,主动出击,可能才会杀出一条血路,于是他开始走上寻师问道之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遇到一位名叫贺长龄的学者,是江苏布政史,相当于今天主管民政工作的副省长,专注于研究实学。

而对当时,一腔热血沉迷实学的左宗棠来说,自然对此人敬重,忍不住想要跟他请教。

两人正面交谈后,贺长龄非常吃惊,对左宗棠称赞不已,并给出高的评价:国士。

今天我们叫“国家级读书人”,老师的鼓励让年轻的左宗棠内心充满力量,信心十足。

而且,贺长龄慧眼识英雄,珍惜人才,就决定培养眼前这位奇才,当时他知道左宗棠没钱读书,便腾出自家书房,让左宗棠随时可以借书来读。

就这样,经常交往过程中,在贺长龄严谨学问教育下,左宗棠提升飞速,每次读完书,贺长龄都会问他,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

当然,左宗棠在之前的训练下,擅长口头表达自己高见,两人也会经常在一起交流学术。

有一次,贺长龄叮嘱左宗棠,我觉得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他说:你要留心了,今天的中国官场人才已经严重缺乏。我观察你,发现你是一个办大事的好苗子。人生的路很长,你要立大志,将来一定不要被小官小职、小事业诱惑,随便谋个职位,以免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限制自己的成就。

正是贺长龄这种精神寄托与鼓舞,让18岁遭遇挫折、经受过歧视,从来没有人这样高看过自己的左宗棠,心里回荡着激流。

以至于让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每到一个关键选择时,都能从老师的话中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贺长龄用学问、人品、对左宗棠的言传身教。

1831年,贺长龄守孝未满,由于朝廷缺人,他将左宗棠托付于弟弟贺熙龄,让他收左宗棠为学生。

谁能料到?这一托付把左宗棠带入了实学的新世界。

贺长龄在志气上鼓舞,学术上引导,给左宗棠启发,而贺熙龄手把手带着左宗棠教他专攻“儒学加实学”,并作引导。

当时,贺熙龄比左宗棠大24岁,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师生友谊长存。一方面贺熙龄爱才,不摆老师架子,两者就跟查理与巴菲特那样的老相好一样,经常交流学习。

另一方面,在贺熙龄慧眼里左宗棠是一位独具一格的读书典范,独立与精神格局让人不得不佩服,而且总是带着批判思维读书,可以举一反三。而这种能力,在我们现在年轻一代身上太少见了。

他指导左宗棠专注于2大学问,义理之学,经世之学,即儒家经典和实学技术,把科考要考的放到一边去。

由于这一时期,左宗棠在求学之路上,不单以书为兴趣,更何况身边还多了位为自己解答疑惑的恩师,一下子打开了他的眼界和格局。

而在接触过程中,贺熙龄看出左宗棠的缺点,这时他非常注意教授方式方法,不去当面指出左宗棠的缺点,而是立意在他的优点之上,去鼓励和褒奖。

可以说,在左宗棠兴趣发芽的黄金时期,遇到两位恩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加上左宗棠遵从自己内心与兴趣,在实学路上一路飙升。

而他的黄金成长期正是遇到中国地方教育思想新旧转型,他想要走的远,必须铁定了心,迎难而上,成为打破旧制度的挑战者。

所以,人不能只知道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

尤其是当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新旧不断刷新更替,我们必须不断迭代,才不至于被这个时代狠狠抛弃。

第三点:选择想选择的,放弃该放弃的。

左宗棠科考起步于14岁,因父母去世守孝6年,真正参加科考是在20岁,而科考的开始对于左宗棠来说也是人生迭代的开始。

因为前期左宗棠经过学习实学的技术,再加上研究儒学经典,导致他写的八股文风格与其他人迥然不同,这时他发现,以前学的东西好像起作用了,而且当他把三者试着融合一体之后,写的八股文文章非常新颖。

比如在1832年4月,左宗棠在参加一场科考中,用自己独特的见道写下的作文:

《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选拔一批能为己所用的人才,组织一支精炼能干的军队,专心致志,只为成就盖世事功。

你要知道,年轻时的左宗棠就能写下如此文章,可见他的思想深谋远虑,而且这篇文章成为他选择人生道路的“发愿书”,的确,他也是完全按照书中去做的。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获得举人功名,是由于他写文章,将实学与儒学融为一体,导致考副官都没有看懂,很多人都不能预判好坏,加上主考官有机会避开八股文的教条选拔人才,再加上贺长龄与贺熙龄等一些倡导实学的学者,让很多人跳出被八股文束缚思维的条框,让更多人接受了实学的价值。

其实,这就是在告诫人们,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偶然靠运气,但想要长久持续的成功必须拿实力。

千万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1833年到1838年,左宗棠先后三次进京参加考试,然而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却因为名额有限被刷下来,不过他倒是没太在意。

考试这个里面,确实有个天命说法存在,记得项羽跟刘邦吃了败仗后说,这不是“非战之罪吗?”,那他调侃自己没考中,可能是“非考之罪咯”。

之所以,三次没有考中,很大原因是实学的思维技术已经深深融入他的骨血,而你要让他按照八股文的形式,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当左宗棠出山为官后,主要精力全部花在整改旧制度上,并且说到:制度有病,社会吃药。

随着时间转瞬即逝,到了左宗棠科考时,他凭借兴趣与执着,学到如乾隆皇帝所期望的“真才实学”,但是那时旧制度不变,即使有才能智慧的人,不仅没有带来幸运,反而所想也与之背道而驰。

于是,26岁的左宗棠,义愤填膺感概到,宣布永久罢考,表示强烈反抗,并认为,自己的水准没有问题,考不上,那是国家考试制度出了问题。

那年胡林翼、曾国藩都已经考中,这给左宗棠带来很大痛击,而当时晚清要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

而对于左宗棠考个进士的难度,比今天考清华的难度还要大10倍。

但让人意外的是,左宗棠并没有把考进士当回事,还多次阻止儿子进京考进士,虽然左宗棠选择实学,在当时的旧制度下,却成了“误入歧途”。但好在最终,他又将这种歧途,扳回到了正路。

随后,他依旧选择自己兴趣的实学之路,而放弃考进士。

所以,选择你想选择的,放弃你该放弃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由别人定义的,而是由你定义的。

第四点:物质贫穷的底层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正所谓:“土办法”里出现代思维。

17岁的左宗棠专注农学、地理,潜心研究是在20岁中举后,在26岁罢考以后,真正研究出了深度。

而左宗棠大胆参考中国历法所采用的“推步之法”思维方式,并参照顾炎武带书考证办法,解决问题,具体思路:要知道古代地形,先根据当代已有的地图,画出整体框架,再逐一细致到具体某地,核对今天地名,在古代叫什么。由此往上追溯,比照经书、历史、地理、反复核对。

当然,就跟我们要解决一项问题,先找问题本质,再根据产生问题原因画出解决问题的步骤或地图,然后再逐一从具体的一步步去完成,过程中出现问题,再返回去不断核对,反复修改。

在经过三次落榜的左宗棠,回去隐居乡下,亦农亦士,长期与土地打交道,他对底层民众逐渐生出浓厚的感情。

正是这种艰苦的耕读生活,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不过耕读生活确实好,但在儒家角度,不提倡读书人种地这件事。

后来左宗棠为了纠正那些说法,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古时候的文化人多是边读书边耕作。

你看辅佐汤建商灭夏的伊尹,生于农家。诸葛亮在南阳时,亲自种地,陶渊明也写诗说:既耕亦己种,时我还读书。

并不是说学者就不应该亲自种地。可惜后辈的读书人粗枝大叶,没有正确理解孔孟两位老先生教诲,以为文化人种地是斯文扫地,最终弄得自己虽然博览群书却五谷不分,整天在世上奔走,贩卖各式政治主张,却荒废自家田里几亩庄稼,这种人虽然号称学者,实际上与无业游民又有什么区别?

正是读书人与农民的双重身份,让左宗棠从文化角度审视农民职业,并有许多新的发现,这在中国历史很少罕见。

原因就是农民缺文化,自己看不到,读书人隔着大山,没谁来发现,于是他把这两种学科融合开辟了新的“边缘科学”。

谁能料到?这也成为他后来人生做任何事情必有创新的积淀,而农村给予他的见识、历练,还很多。

亲于底层民众,学会洞察人性。

1840年,左宗棠赶上陶氏家族分割遗产,陶家人个个追名逐利,好在有贺熙龄以及陶家女婿胡林翼的帮助,才得以平息。

左宗棠来到异乡教书,在陶家人眼里,把他拿外人看,陶家主人生前是总督,去世后一无所有,并没有留下家财万贯。那时陶家人哪里肯相信?产生怀疑,一定是小亲家左宗棠私吞了,每天派人监视左宗棠。

大家知道,他从小倔强的个性,特别自尊自爱,做人方面也有自己的道,他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值为此区区挠吾素节。

大致是说,不值得为芝麻大点小事毁了我的清白,当时被别人怀疑,他很委屈。

但他从小学习儒家义理,倡导自我正心,面对质疑,不抱怨,而是先反省自己的内心。至于别人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

过惯了底层的刀枪剑影生活,磨练了左宗棠强大的耐心与韧劲,了解底层生活,学会了洞察人性。

那什么是人性?

在《尚书·大禹谟》刻有儒学“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讲的是,世道的规律,幽微难明,看不清楚;人心的变化,瞬息万象,危险难测。

读书人怎么办?你先不要看世道,也不要忙着观察他人,先管好自己。只要自己心正、精诚、恳切、公正、客观,世上万千怪象,自行烟消云落。

人要成功,固然需要个人努力、高人指点,同时需要小人监督。小人让你警惕,及时保持清醒与反省,不至于犯大错。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道什么样的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别忘了,有这些前辈大师给我们指路,有啥好迷茫焦虑的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