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养牛地方在哪,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

青州养牛地方在哪,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

很多朋友对于青州养牛地方在哪和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贾思勰的资料

贾思勰的资料

贾思勰[1][2](jiǎsīxié),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关于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的时期,故而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因此,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归来后,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居家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不免收录了一些怪诞迷信的无稽之谈,如“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但暇不掩瑜,他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永远不可动摇。[编辑本段]《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

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编辑本段]历史地位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载有“余昔有羊二百口,茬豆既少,无以饲,一岁之中,饿死过半”,同篇另有“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可以看出,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土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阔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表明贾思勰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也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但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编辑本段]个人贡献第一、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

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

外地的朋友经常会问到山东济宁旅游景点有哪些?想必大家常听到的就是孔孟,毕竟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儒家思想也影响着大家,但今天我们不讲孔孟,我们要讲一讲一个经过千年洗礼的国家级文化古村,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它就在山东济宁的上九山古村。

上九山古村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是鲁西南大地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村庄。村内至今保存着“玄帝观”、“南山寨”、“老古井”、“女娲娘娘庙”、“萧进士院”等古迹,现存传统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上九山古村内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的石头建成的街巷和240余座石头建成的住宅院落。

1萧进士院

萧进士院始建于宋代初年,位于泉水街北端,占地1.5亩,有房屋25间,大门过道一间,长廊20米,分为前院、后院、后花园三个部分,前院有客厅和卧室,后院有绣房,院内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属北方典型的园林式民居。萧进士为官清廉,为人正派,体贴百姓疾苦,热爱家乡人民,当得知后人打响场扰民的事情后,当即举家外迁,受到官府和民众的贊揚

2女娲娘娘庙

女娲娘娘庙也叫爷娘庙,在群山环抱的上九山村东北方,横亘着连绵起伏的凫山山脉。在山的中段有一座“女娲娘娘庙”,俗称“爷娘庙”,羲皇庙始建年代无考,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的部队焚毁,现遗址碑碣尚存。而从此处到上九山村不过二十里路,之间竟还稀稀落落的散布者二十多座“爷娘庙”,大一些的,便在村头或者道路两旁,摆着祭台,上面经常还插着未燃尽的香。而那小一些的,就隐藏在山脉或者田地中,有的已经破败不堪,留下些断瓦残垣。而这“爷娘庙”,还流传着一个人类起源的传说。

3玄帝观

玄帝姬颛顼又名乾荒,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之孙,姬姓,曾辅佐少昊,又称玄武帝、真武帝,在五行中属水,是传说中的雨神,明朝末年,十里八乡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修建了这座庙宇,并在庙内同时供奉玉帝、玄帝、观音、关公、土地、华佗、文曲星、牛王,该庙占地三亩,房屋十九间。上九山村民每年都要在这里祭拜玄帝,以祈求百姓平安。

4古井

古井、位于廊桥东侧,有八卦井和方口井两口,其中方口井为明代修建,井深12米,直径1.5米,用石头砌成,从古至今长期使用,井绳将井口磨成了深沟,民国十三年由村民资助进行了重修,并立了重修古井纪念碑一块。八卦井、民国时期修建,井深11米,直径3米,井口有八个角,并在四个方位刻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字,八角代表了八卦的方位,祈求古井不再干枯以造福百姓。

5六合院

六合院位于萧进士院北侧,里胡同北端,大门朝南(明清民国建筑),占地2.6亩,院内因郑氏兄弟六人居住同一个院落,知书达理、团结和谐,村民称赞该院“六和院”,兄弟六人分别叫:郑鑑堂、郑锡堂、郑钺堂、郑钦堂、郑铸堂、郑镕堂,老人治家有方,家风严明,分工明细,老大磨剪子锵菜刀,老二教书秀才,老三耕种田地,老四做石匠木匠,老五卖花椒茴香,老六车把式养牛养马。家中老人将房屋交叉建设,留有共同的出路,相互制约,将人文与建筑有机结合。

6老学堂

老学堂位于水街西侧,占地一亩,房屋九间,过廊一处,是村里的老私塾。清朝中期,村民为兴办教育,由郑氏、娄氏、聂氏和满氏富户出资兴建,聘请本村秀才教授学生,解放后成为村办小学。祖祖辈辈这里培养了好多的优秀学子走出大山服务社会,因此老学堂成了放飞梦想的地方,这里也留下了他们好多的记忆和故事石海。

7石海

地处东山、南山、西山的北坡,占地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石灰岩)国外又称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距今有四亿多年。岩溶地貌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巧夺天工的地貌景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溶呈灰白色,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等作用为辅形成的奇形岩石集合体,用石头击打还能发出不同金属的声音。2014年已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8山里胡同

山里胡同地处西山坡,长约100米,宽3米,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院落十五个,西山泉从胡同穿过,奇石、树木繁多,地势较高,空气怡人,特别适宜休闲度假,院落装修风格一户一品,文化各异,有书画小院、音乐小院、影视小院、酒吧、茶吧、网吧等。每个院落都能居住,星级标准,并且有公共交友场所,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是城里人心目中向往的古村落。

9粗布坊

上九古村自古盛产优质棉花,历来就有手工纺线、织布的传统。从采花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小七十二道工序,工艺极为复杂。织出的粗布,又称土布,它质地柔软、透气性好、色彩沉稳古朴具有使用和收藏的价值。上九古村染坊始建于清代中期,是村中唯一一处染坊。它采用草染的方法,利用植物天然色素染制,绿色环保无任何工业污染而且色泽鲜艳,深受周边村民的喜爱。

10王老记酒坊

酒道馆位于上九山西南侧,占地约两亩,房屋十九间。初创于清朝初年。王氏兄弟利用上九山的天坑泉和当地的优质高粱,精心酿制,经长期洞藏,酒质醇厚,入口绵甜,香飘十里,在原凫山、邹县、鱼台三县享有盛名。王记老酒坊,分为白酒博物馆、醉酒体验馆、酿酒馆和藏酒洞四部。

11上九山特色-泥塑

著名的泥塑大师“泥人严”严师傅,自幼酷爱艺术,尤善泥塑,其刀法古朴自然,秀逸细腻,作品形神兼备,巧夺天工。以上九山特有的黄泥为主,用一双灵巧的双手,运用雕、捏、塑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作品。

好客山东,济宁欢迎您!

为什么冬眠后春蛇醒来要晒太阳

为什么冬眠后春蛇醒来要晒太阳

蛇冬眠醒来的第一件大事儿:变温动物是知冷怕热的,这是它们从老祖宗哪儿遗传下来的本能和本性,当外界温度低于15度时蛇们基本上不进食,活动明显减少或一下子变得不爱活动,温度若继续下降到2-8度蛇们则安全进入冬眠,直到来年的春暖花开。此季当外界环境温度慢慢上升到23-25时,蛇们自然会陆陆续续出现在蛇园的露天环境里,为的就是晒太阳,早日使自己的身体也随之慢慢暖和起来,身体机能逐渐活跃,只有这样一切一切的生理才会步入正常。别看每天蛇们只晒几个小时的太阳,针对它们的自身需要来说这就足够了。晒晒日光浴。蛇在北方的正常出窝活动温度大约在22度以上时才能见到其身影,对湿度的要求没有太严格的数据,这点不算苛刻。蛇冬眠醒来的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晒太阳,这时候你看吧,懒懒的、散散的,反正给人一副慢吞吞的、见过大世面感觉,全无活动正常期的那个灵巧劲儿和凶猛劲儿,有些懵懵懂懂没有睡醒觉的意味,这些完全像极了人类。蛇们晒太阳选的地方是各有各的不同,有喜欢上树的、有喜欢在枯草上的、有喜欢在初发芽的嫩草上的、有喜欢爬到架子上的、有喜欢成群结队的、有喜欢单独活动的,还有个别的蛇喜欢钻到其他蛇身子底下去的,被我们称作“另类蛇”。它是晒太阳呢还是躲太阳呢,这个人们不得而知,只有蛇们自己清楚了。蛇之所以在初春喜欢三三二二的出来晒太阳,一为活动下筋骨,毕竟几个月没有活动了,老是以群居方式卷缩着冬眠确实也够累的。二为接受太阳公公的照射,使自己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为日后季节的一系列繁衍生息打好基础。三是冬眠场所的温度是达到了但湿度也不小,晒太阳的同时湿气也随之散发而去。四为更好的促进新城代谢,好为早日褪去包裹了一整个冬天的厚重冬装做准备,这点蛇们一点都不傻。蛇晒太阳是有时间规律的,一般上午10点后可见它们的身影,到下午2-3点多为它们的回窝时间。整个中午头它们是在外面的,晒到兴致时你用手碰它们,它们都懒得理你,活似现实版的“蛇大佬”,可有派了。蛇们为啥爱在春天晒太阳呢?上面已经说过是出于蛇自身身体的本能需要,啥叫变温动物,蛇就是典型的变温动物之一,在温暖的春天里蛇的这点需求更是凸显无遗。也许有的人会问了,蛇们是集体的晒太阳呢还是零星的晒呢?是蛇们自己出来呢还是人为的把蛇们搬出来呢?我先不急于给出答案,先“晒晒”早些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臭事儿”吧,相信看完后大家就会找到答案的。早些年蛇养的少,同样可做的事也比现在少多了,有时在侍弄蛇的事儿上纯粹自己没事找事,但那个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毕竟干的时间太短了,基本上就是按照养鸡的一些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把鸡变成了蛇而已,纯粹是由着自己性子乱来的,还是回到说春天的蛇这个话题,天气温暖时蛇自然会本能的自己爬出,待晒够了太阳也会再爬回去。可有时遇上少有的阴雨天,尤其是一会晴一会阴的,蛇对温度的感知是灵敏的肯定窝在窝里不出来,闲来无事的我瞅着太阳出来时也能稳定个一段时间的,不晒晒岂不可惜了吗!那时精力旺盛的我便把窝里的蛇统搬出来,蛇少吗哗啦哗啦几趟就自个搬完了;可搬出蛇后没有多长时间毛毛雨又来了,此时蛇已慢慢散开,我心疼啊,可那时哪有那么大的雨布给蛇们盖啊,再说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啊!根本就没有准备。依仗着自己年轻也算腿脚麻利、立马就又顶着风冒着雨,不辞劳苦的把蛇又抓回地下室去。有时一天中会如此折腾多次,每每这样我还以为自己多能干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的蛇长的快长的好。万物生长靠太阳嘛,多晒一点是一点,自己累点没啥,只要蛇长得好长的大能多些钱就行,我不嫌累得慌。有时看到出来晒太阳的蛇多呢,我也和晒了太阳的蛇一样感到很惬意,可有时看到出来晒的少就瞎着急,从心里“恨”那些窝在蛇窝里的蛇,简直就是一群“傻子”,性急之下又是一气乱搬腾-------。现在想想,我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再说蛇也不愿意我这样折腾啊。幸亏蛇们不会说话,不然我早就挨上骂了。随着养蛇时间的日益延长,我终于知道蛇们和人一样既有个性也有脾气,不是一窝一窝整群的蛇都集体喜欢晒太阳的,这点更是像极了人的10个手指头不一般长是同样的道理。那时就是固执的想给蛇们养成每日保持晒太阳的良好习惯,可我哪里知道恰恰犯了大忌,蛇是喜欢静而不喜欢骚扰的动物,再说刚刚经历过冬眠的蛇身体极其虚弱,哪经得起我如此不知疲倦的折腾啊!好好的蛇被我整死了都找不出原因。我又气又急,但不能和它们发脾气,也拿蛇们没办法。气过后我仔细回想下是不是“管”得太宽了,野外的蛇也没人抱它们出来晒太阳啊,不也都长得挺好的,看来我确实做得过了。随着慢慢的用心观察,改了进蛇园后老想动动蛇的毛病,充其量就是像淑女一般轻手轻脚的“巡视”下,看到窝里有蛇不出来晒太阳我也不“管”了,但仔细的观察和近望是少不了的,不然我的蛇们孬好我咋知道呢?必要的观察还是必不缺少的,这更是养好蛇所必须的。山东青州市北城蛇蝎园(东高镇小营村东南角红色仿古门)山东青州市北城养牛专业合作社

五莲县是哪一年建立的

五莲县是哪一年建立的

五莲县建于1947年。其疆域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据旧志记载:莒县,周为莒国,秦始置县,汉袭秦代建制。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称城阳国。金置城阳州于此,后改为莒州。明撤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日照县,周属莒国,秦属莒县。西汉置海曲县,之后又置昆山县;东汉废昆山县,改海曲县为西海县,晋撤西海县,并入莒县。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始置日照县。诸城县,周先属莒国,后分属鲁国、齐国,秦始置县,其名不详。汉置东武县、莒县,隋改名为诸城县。

上述记载表明,首县、日照、诸城三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发现的丹土村和东城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五莲地区早期属龙山文化。横亘县境北部的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建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座于九仙山前的牌孤城遗址,经考证为战国时期营垒。

现据莒、日、诸三县旧志及有关资料,将五莲地区的历史沿革简述如下:

五莲地区古属青州。周朝为莒国的封地。民国《重修莒志》载:“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今胶县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后迁莒。”战国时期仍属莒国。至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首,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据《竹书纪年》载:齐国筑长城,以此为界,北为齐国,南为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再次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秦朝时,属琅琊郡莒县(今五莲县境北部原属诸城县部分,秦时已置县领辖,县名已不可考)。

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据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县是时曾属兖州郡城阳国,待考),今五莲县境分辖于首、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折泉县”条注云:“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六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吏部琅琊国。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境内分辖于首、西海、东武、诸四县。

三国曹魏时期,分属徐州部城阳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时西海县撤销,并入莒县,境内由莒县、东武县、诸县分辖。

晋初,属青州部城阳郡;太康十年(公元288年)青州城阳郡的莒、东武、姑幕、诸四县改属徐州部东莞郡。境内分别由莒、东武、诸三县所辖。十六国时没有专属,曾先后属石赵、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属南燕,义熙六年(公元411年)复归晋。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因旧未变。北魏占据山东后,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属南青州东莞郡,后属胶州东武郡,五莲地区分辖于莒、东武、诸三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1年)改东莞郡为义塘郡。到北齐时,分属南青州的义塘、东安、高密三郡。时诸县撤销,并入东武县,今县境归莒县、东武县分辖。北周改属莒州义塘郡,境内仍分辖于莒、东武二县.

隋朝初年,五莲县境分辖于徐州琅琊郡莒县(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县为莒州;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复罢州为县)和青州高密郡东武县(开皇三年废郡,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

唐朝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据民国《重修首志》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辖莒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莒州,莒县改属密州。

五代十国归属如故。

宋初,分全国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废道存路,时属京东二路密州;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属京东东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镇与诸城县改属临海军,随废,日照镇仍并入莒县,与诸城县同辖于密州。此时,五莲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

金代,升日照镇为日照县。时莒县与日照县同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为城阳军,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为城阳州,廿四年改为莒州),诸城县属山东东路琅琊郡密州。五莲地区分别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

明代,据《明史�6�1卷41》载:“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领日照、沂水两县。”又据《山东通志�6�1沿革》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废密州,以(诸城)县属青州府。”时五莲县境分辖于山东布政司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县境归属因旧未变。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为直隶州,仍辖日照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为散州,升沂为府,今县境分辖于沂州府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和青州府的诸城县。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设道,地方政府改为省、道、县三级。当时,莒州改州为县,同日照县皆隶属岱南道。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诸城县隶属胶东道,五莲地区仍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济宁道,置琅玡道,莒县、日照县归其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统一山东省,废道,县直属山东省管辖,今五莲县境隶属如敌。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冬,莒、日、诸三县国和民和党政府,竞相拉队伍,“武装逃难”至五莲山区。l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诸城、日照、莒县三县县城。3月,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和共莒县县委、诸城县委、日照县委相继建立,并先后成立各县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五莲山区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区为中和共鲁东南特委及莒、日、诸三县县委活动地区;台潍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线为日伪占领区,建立了“维持会”、“新民会”等伪管理体制;其他地区均为国和民党地方游击队盘踞。当时驻五莲地区的国和民和党杂牌军队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住政府在长兰村成立(当时称日照县行政委员会)。之后,随即成立其所辖的第三区抗日民住政权(辖今五莲县境的高泽、洪凝、松柏、街头、王世幢一带)。同年6月,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武装力量和政府机关撤出五莲山区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军滨海十三团进军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莲大部地区。同年,日北、莒北、诸城三县抗日民住政府相继建立,隶属滨北行署。其时,今五莲县境由日北、莒北、诸城、诸莒边四县分辖,并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区级抗日民住政权:日北县的洪凝、街头、五莲、滨安四个区,莒北县的中至、石场、管帅三个区,诸城县的麻湾(后改为户部)、仁里、高泽三个区,诸莒边的淮河一个区。1944年诸城县增设积沟区,辖今五莲县境的牛家官庄、院西、佛堂一带。

1945年,日北县撤销,其所辖今五莲县境的洪凝、街头、五莲三个区并入藏马县。诸城县的户部区亦于同时划归藏马县管辖。

l947年5月12日召开大会宣布五莲县建立,归胶东行署滨北专署管辖。县行政区划由藏马县的户部、五莲、洪凝、街头及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共七个区组成。1948年增设松柏区。1949年12月莒北县撤销,其所辖之中至、管帅、淮河三个区并入五莲县。时全县共辖十一个区。

1950年春,滨北专署撤销,另设胶洲专署,五莲县隶属胶东行署胶洲专署管辖。1954年12月,莒县的石场区划归五莲县,时辖十二个区。1956年2月撤销松柏区,时辖十一个区。

1956年3月,胶洲专署撤销,五莲县划归昌潍专区。同年四月,常山区划归诸城县,时五莲县辖十个区。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院西、许孟、高泽、坊子、街头、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头、户部、高戈庄、汪湖、张仙、管帅、于里沟、中至、学庄、洪凝、松柏、中幢、迟家庄、石场、崖前二十四个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划为洪凝、高泽、许孟、汪湖、管帅、中至、石场、于里、街头、潮河、叩官、户部、松柏十三个公社。1965年5月,经昌滩专署同意,原十三个公社划为十六个,增加院西、山阳、王世瞳三个公社。1970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五莲县隶属未变。1982年12月经潍坊行署批准,撤销洪凝公社,设洪凝镇。时五莲县辖十五个公社,一个镇。1983年10月,潍坊地区行政公署撤消,更名为滩坊市,五莲县归潍坊市管辖。1984年5月12日进行体制改革(又称乡改),撤销人民公社,除洪凝镇体制名称未变外,原潮河、许孟、管帅、街头四个公社改为镇,叩官、户部、松柏、山阳、王世疃、石场、于里、汪湖、中至、高泽、院西十一个公社改为乡,新建七宝山镇和罗圈、山庄、杜家沟、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为魏家乡)、槎河五个乡。时全县辖十六个乡、六个镇。同年8月至12月,对农村体制进行了改革,原生产大队改称村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村民委员会。

1992年底由潍坊市划归日照市管辖,现辖12处乡镇、632个行政村。[编辑本段]风土人情野生杜鹃俗称映山红,在五莲山和九仙山生长区域非常广泛,总面积约有一万多亩,其品种之多,面积之广,花色之丽,誉冠华北,素有“江北第一”杜鹃园之称。

五莲山和九仙山的杜鹃花色各异,因品系不同,开花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自阴历三月份,粉紫色的“蓝锦”品系,就争相开放。“五一”时节,可见漫山遍野簇簇鲜花,流光溢彩,磬香袭人,与山光石景相映衬,宛如天然画卷。此时,赴山赏花的游人如织,但见花海人潮,游人似梦如醉,如入仙境。为了便游人能更好的赏花玩乐,同时,也达到保护、管理的目的,选择了比较合理的路线,修通了环杜鹃园游览路,便游客能顺次有序地进行观赏。

五莲山和九仙山的杜鹃花历史悠久,花形多样,花色绚丽,已成为五莲山自然景观的独有特色,游山赏花已成为人们的一大胜事。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又谓之“土地爷生日”。也有称之“春龙节”的。一则意为万物复苏,适宜耕地;一则龙主雨水,祈求雨足年丰。是日早起,农户家家用簸萁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内、场院划地作大小不一的圆圈,俗称“打屯子”。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求五谷丰登。

此日,早饭食水饺。饭前,家家送水饺到土地庙,为土地爷过生日,祈求保佑风调雨顺。早饭时,有的人家还分食一块过年时所蒸的饽饽或发团,小孩必吃。据说吃后能避免碰到狼。五十年代后期,祭土地神一俗废,“打屯”一俗也被废弃,近年来,此俗又渐兴起。

二月二这天家家炒豆子、花生,谓之“炒虫子”,寓当年无害虫之意,此时还有一种传说,即: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自称大周武皇帝,触怒了玉帝,玉帝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管天河的玉龙见人间久旱不雨,生路将要断绝,便不顾一切,喝足天河水,张开巨口行雨。玉帝听说勃然大怒,让太白金星把玉龙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通碑,上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看了碑文,方知玉龙为救他们而违犯了天条,心里非常感激。为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人满为患到处寻找金豆开花,但总也找不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个老婆婆背一袋黄豆到集市上去卖,不小心撒了一地。那金黄金黄的豆子粒使人们心头一亮,“这黄豆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家喻户晓,这天,家家炒黄豆。压在玉龙身上的那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由于它人老眼花,看见人间炒的黄豆以为金豆真的开花了,便按照玉帝碑文上的旨意,拿去了拂尘,玉龙从此得见天日,重上云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来炒黄豆。有的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这一天,东港境内黄墩一带山区,有闹春牛的习俗。此举通常在本村本庄范围内进行。养牛户事先用刷子将牛的全身刷干净,牛角上拴上红布,也有用红绸扎一朵红花戴在牛头上的。二月二早饭后,将牛牵到一块平坦且又开阔的大田里,村里男女老幼汇集起来,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牛主人拿掉牛缰绳,牛在大田里随意奔跑,一试身板。此时,人们可以欣赏到耕牛经过一冬的休养而膘厚体大和奔跑时的矫健身姿,也有的村庄在这一天将牛牵出来,套山耕犁耕地一圈,称“试耕”。据说清朝历代皇帝每年二月二在地坛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丰收,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百姓五谷收”的顺口溜和年画。

好了,关于青州养牛地方在哪和山东最古朴最有特色的村庄在哪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