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如何养牛肉干呢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那些

柬埔寨如何养牛肉干呢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那些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柬埔寨如何养牛肉干呢的问题,以及和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那些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那些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那些

1、河童之谜

早年间,有人发现了一具干枯的尸体,这具尸体的模样非常奇异。它的脑袋比常人要大,嘴巴部位的骨头构造也与人类不同。并且它的肋骨是分开的,四肢细长,手脚巨大。

据测量,该尸体的身高大约在六十到一百公分左右,体重应该不会超过四十五斤。这样的比例在人类身上几乎不可能出现。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个尸体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但是因为它的面部构造很像鱼类,所以很多人叫它"河童"。

2、死神猫咪

美国有一家疗养院里饲养了一只猫咪,人们都习惯叫它奥斯卡,此外它还有一个别称——死神猫咪。因为,在五年时间里,这只猫咪准确地预测了疗养院中五十名患者的死亡讯息,这一能力连精准的仪器都难以超越。

疗养院的看护发现,只要当奥斯卡接近患者时将身体蜷缩起来,并且一脸安详的看着患者时,他们就知道这是奥斯卡的"死亡预告"。接下来,疗养院的看护就会给患者的家人打电话。

3、汗血宝马

在我国的古装剧中,总会出现皇帝给自己喜欢的臣子赏赐汗血宝马的场面,并且每次都要强调汗血宝马的珍贵。如同它的名字,这种马在经历高速运动之后就会产生鲜血一般的汗水。不过,关于血汗产生的原因,至今还是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有部分人认为所谓的血汗只是马身上一种寄生虫在作祟。

4、博苏姆推湖

加纳库西马东南方向的水晶矿床上有一个该国唯一的自然湖泊,它看起来像是一个鸡蛋,直径约为7000米,湖中心约有70多米深。整个湖看起来像是在地面上锤了一个破洞一样,但是没有人搞懂它的成因。

5、太阳三升

在中国云南,有一个叫做黎明的村子里,村民可以在同一天看到3次日出日落。在寒冷冬天,太阳缓慢升起,直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后,此时太阳就会下山,差不多2个小时。接着,峡谷里面会再现金光,一轮红日又慢慢升起。不久,太阳又被高山完全遮挡,直到完全看不见。

陶瓷可以寄往海外吗

陶瓷可以寄往海外吗

不一定所有的陶瓷类产品都可以寄的,有些易碎的有可能不给寄。再说寄往国外运费非常贵,一般几公斤的东西都要几百块。建议不急用的话有人回国可以让他们顺便带回去,这样比较划算。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客观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诚然,一个记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下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个瑰丽的奇景。“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这条题为《上海严寒》的消息不到300字,整篇作品的语言,没有使用反映浓烈感情色彩的褒贬词,但我们透过记者对上海街头积雪的描绘和前后10年的对照,以及上海市民政局、教育局在严寒中采取的措施,看到了新旧社会出现的两种结局。记者行笔自然,语调平静,但谁也不能否认,作者思绪沸腾,爱憎分明,能使300字的报道展示出一副真实的画卷:新旧社会两重天。如果作品多用了反映爱憎感情的褒贬词,它的感染力就不会有如此强烈了。

(二)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为了客观地表述新闻事实,必须直接地、连贯地陈述事实的要素,诸如事实状态的指称、时间、处所、方位、范围、程度、过程、数量,以及事实相互关系的领属、因果等。这些要素主要由限制性定语、状语来表示,而尽可能减少由主要起描写、表情作用的形容词或由形容词性词组来作定语状语。《上海严寒》一文,在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状语中,限制性多于形容性。如上海街头的积雪不化、气温下降到零下7.4度,被限制在电头上已标明的1957年2月12日前的“这几天”,出现晴天下雪景象是“10日和11日”,“一夜风雪,八百童尸”是依据臧克家1947年2月写的《生命的零度》,如今没有发现冻死人是经“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得出的结论,民政机关发放救济限于“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等等。只有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驻足仰视”“瑰丽的奇景”,属形容词的定语、状语。

选词造句的客观性,需要我们适当地多用限制性的修饰语言。限制性的词语可使新闻作品准确、鲜明、朴实无华地表述新闻事实。这里涉及事实的概念一定要明确,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客观事物总是具体的,它有量的界限,也有质的界限,同时还要注意到条件、地点、时间的界限。这样,写作新闻就能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了。如果不适当地多用形容词渲染,追求词藻华丽,就难以保持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会损害新闻的真实。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会不会影响读者的情感呢?这要看作者笔下遣词造句的功力了。喜欢“直”和“露”的作者,把主观意识和强烈的感情传给读者,多少反映了他笔力不够,未能驾驭新闻语言;老练的记者把情感融合在客观事实之中,由事实去说话,让读者在确凿的事实中去感受,产生读者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拍案,让他流泪。这种效果自然要比前面那种高明得多。

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关于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报道,值得我们借鉴:

北京电台于近日凌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街道都没有行人。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眼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中国人民对周恩来及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预料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就像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比昂尼克写的这条消息篇幅不长,但读来确实那样感人,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悲痛。消息中形容性定语很少,只是客观地陈述记者选择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是最感人的,如开电梯的顾念听到总理逝世“顿时放声大哭”,口译人听到消息时“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表达对总理的爱戴之情,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群众的自发的悲痛表现,真实、亲切,读了催人泪下。

所以说,生动感人的报道不等于一定要多用形容性词语,而限制性词语写出的作品也不一定不感人。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倾向性、可读性不仅不矛盾,而且常常会相得益彰。

(三)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感叹语句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调,大升大降;陈述语句虽然也可以带上一些感情,但语调一般没有明显的抑扬,它主要用于陈述事实,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靠赤裸裸的赞扬或指责去达到效果。

新华社记者写出《上海严寒》的消息,是怀着浓烈的情感歌颂新政权,他对比10年前后上海的两次严寒,可说是感叹万千,但他在作品中没有使用感叹口气,只是平静而带清淡的陈述,却让读者听众感叹不已。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是外国人,他仅仅用陈述口气报道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事实,没有使用任何感叹语气,却使世界各国的受众领略到中国人民的巨大悲痛。这种社会效果并不是用感叹语气写消息所能达到的。所以,无论在叙述事实或运用人物谈话、对话时,在语气上要尽可能地掌握感情分寸,慎重使用感情色彩浓烈的感叹语气,以免干扰新闻的客观性。当然,在一些比较高亢的新闻作品中,为了表达作者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适当用一些感叹语气,也是必要的。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也是新闻美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一切美的事物,都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能够把客观现实的美,把社会实践的进步要求和内容,把人们精神生活中那些鼓舞大众为理想而斗争的高尚情操,以及美与丑的矛盾冲突和斗争,通过新闻载体给予客观公正的传播,引导大家对美的憧憬和向往,推动社会的进步。

确切

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指出:“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他说的“自无妄”,就是用此确切的意思。高尔基也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是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文学作品尚且不能容忍朦胧、含糊、混沌的描写,对于体现事实的新闻报道,其语言的准确、贴切,更应是它的一大特色了。这也正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对语言的要求。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然而,其模糊程度又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有位研究新闻语言的作者,取了两段都写“暴雨成涝”的文字,一属文学语言,一属新闻语言,对两者做了一番比较。

一段取自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岛,雷鸣夹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那雨,一会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儿又像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地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另一段选自1983年6月17日《南方日报》刊登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

昨晚午夜前后,广州市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据广州市气象观测站报告,仅今天凌晨一个钟头之内,就已降雨145.5毫米。这场特大暴雨,是广州市今年以来下的最大的一场雨。由于这场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暴雨时间长,使得广州市地势低洼的一些路段渍水淹进了部分厂房、仓库和民房等,郊区一些地势低洼的菜地渍水成涝,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读者来电,东风东路水均大街和水均南街有近200户住在大楼底层的具居民受水浸,室内积水深30多厘米,至2时发稿止,暴雨还在继续不停地下着。

这位作者研究后指出,两例在精确词和模糊词的使用和搭配上显然不同:

1.语言效果不同。前段文字在于艺术地再现生活真实,因而不注重暴雨大到什么精确程度,成涝损失到什么精确程度,而是主动雨大成涝的形象画面,使形象更含蓄,形成意境,令人欣慰、品味,获得审美享受。而后段中,精确词和模糊词搭配效果是获得暴雨成涝的准确、科学的信息,精确程度较高。

2.搭配关系不同。前段中,精确词和模糊词是沿着形象的动势连贯交错,结构关系自然流畅,组成完美的形象关系。后段文字二者结构界限明显。精确性语句往往与模糊性语句形成递进的说明关系。第三句是从时间纵向上对这场雨的程度又做精确比较。第四句是模糊地概括地交代雨大成涝的因果。第五句又较精确地说明损失程度。模糊语句以抽象概括,精确语句以具体说明,体现了新闻语言中精确语句与模糊语句常见的搭配关系。

3.定量要求不同。模糊语句偏重“定量分析”是一个总的特点,但文学语句中模糊词定量比新闻语言笼统,形容性强,如前一段中即有“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等。而后段用模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的定量要求相对精确,“昨晚午夜前后”,午夜前为昨,午夜后为今,这样地模糊使用比笼统地称“昨夜”要相对精确;“近200户”、“30多厘米”,要比“几百户”、“几十厘米”精确;“一些路段”、“部分厂房”,要比“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精确。

4.修辞方式不同。文学语言多用夸张、比喻、比兴、类比等想象的方式组织模糊词的搭配,使词与表达对象之间即真非真,若即若离。如前段“暴雨成涝”中把雨的大小比喻成“瓢泼”、“筛洒”、“喷洒”,比喻义不可能精确,但形象生动。而新闻语言则多要用与事实形态直接对应的修辞方式,这也是新闻语言重视精确性的表现。

新闻从总的看,凡应该用和能够用精确语言的地方,应该尽量用精确语言或精确度比较高的语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比如说,今天早晨下雨,雨量较大,就说“今晨下大雨”,这是模糊语言。至于雨是造成5时40分至7时23分下的,雨量在赵家浜乡达32.3毫米,在范水镇则高达37.5毫米,那时科学研究用的,一般情况下,对群众只要“今晨下大雨”这个模糊语言就可以了。

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为体现事实的真实,新闻语言在选词标准上,应多用精确语言,少用模糊语言,并使两者搭配适当。对于一些无法或不必高精度反映的事实,也要有相对精确的定量、定性(程度)表达,过于模糊则嫌笼统,以至于失真。

总之,就事实的报道而言,新闻语言的确切,它的严格含义应该是:

——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

——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

——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

简练

新闻以精炼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当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所说:“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行文简练是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提出叙事“尚简”的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众多的史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这也是对新闻写作的要求。报纸上的消息一般篇幅较小,字数较少,而又要给读者以较大的信息量,语言上没有别的诀窍,只能靠“简练”二字。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新闻体裁,即使是篇幅较大,字数较多,语言也要尽量简练,不能因为容许字数而掺杂水分,信口开河。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以为,新闻报道只要把史事迅速反映出来就可以了,怎么来得及讲究语言的简洁、精炼。这是把传播的时效性与语言的简练对立起来了。其实,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新闻要短、要快,就要语言简练。语言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应当用最经济的语言传输更多的信息。因此,作为信息语言的新闻语体,遣词造句,要能节省就节省,并求突出本位信息——主要新闻事实。

1979年1月底,我国红十字会救济柬埔寨难民的一批物资运抵曼谷,当时国内外几家通讯社都发了消息。

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一批日常必需品于近日抵达泰国,协助解除柬埔寨难民之困苦。中国远洋轮“华阴”号与当日下午在曼谷港口卸下药品、罐头食品和布匹。这批物资将由泰国红十字会分配给越过边境进入泰国的柬埔寨难民。

另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

中国第一批由货轮“华阴”号运给泰国红十字会的援助物资于星期五抵达曼谷。船上运载了值7万美元的罐头饰品和药品,前往泰柬边境的难民营。“华阴”号停泊在曼谷空堤港。

这两条消息的语言都比较简洁明快,相比之下,后一条消息的语言更为简练,而信息两个大,交代了救济物资的价值、运抵地点和准备运送的目的地。

那么,如何做到新闻语言简练呢?

首先,要把事理弄清,问题想透,能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也才能简练表述。新闻写作中遣词造句离不开推敲,推敲就是“想”,想得多,才能写得少;想得深,才能写得精。没有深思熟虑,就谈不上语言的简练、流畅。

其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一句话可以说清的就不说两句、三句,其中多余的词、字都不应保留,力求省字省句。惜墨如金。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他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主张。如在《死》中有一段,初稿是:“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是没有动摇的。”到底稿时改为:“在这时候,我才相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鲁迅的这一删节使句子更为简洁而不损原意,既然初稿用了“到底”两字,足以表示态度的坚决,所以删除“虽”以下的那个分句,反而显得明快。

此外,在句子的结构上,要强调简洁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不少新闻的语言繁琐,空话、废话连篇。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的鼓舞(推动)下”、“在……的基础上”,一连串令人厌烦的老套句式,不清理这些陈词滥调,语言就无法简练。又如一篇通讯写道:“不但在播种的时候,他天天在地边转,祝福年轻人播匀播齐;而且在麦苗出土后,他照样天天在地边转,见有缺行断垅的,就用随身带的种子,一一补齐。”一位同志把它改成:“播种时,他天天在地边转,嘱咐年轻人播匀播齐;出苗了,他又带着种子来到低头,把缺苗的地方补齐。”这样一改,字数减少了1/3,原稿的意思也未见损伤,其原因主要是修改稿没有用“不但……而且……”的句式。

朴实

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倒与新闻语言要求朴实相一致。新闻的语言讲究朴素,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尽可能少用形容词、附加语,不搞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新闻写作使用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无造作,而可靠而不虚浮,也就更能吸引和取信受众。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人民日报》关于《北京医院出国人员努力节约外汇》的报道,全文对事实的表述,它所使用的就是朴实的语言。其中写道:到日本考察的人员,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乱花一分钱。出国前做衣服,服装费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该做四件衣服的,只做了三件。到了国外,住便宜的简易旅馆,吃大众化的饭菜,外出坐公共汽车,有时干脆步行。为节省开支,他们给公家带的科学技术资料,全都放在个人的箱子里,上下飞机车船,全由自己搬运。他们出国花的全部费用,不到国家规定的一半。到加拿大、美国学习医疗电子计算机的人员,尽量少花美金,日常费用不到规定的三分之一。有一天,他们要去参观一个著名的动物园,到门口一看,一张门票2元5角美金,7个人就得花17元5角。大家对花这笔钱很心疼。有的说,咱们逛一次动物园,祖国农民得卖多少土特产?咱们节省一分美金,就能增加一分四化资金。大伙一商量,就改到别处参观了。

这则新闻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而无当的华丽辞藻,而是按照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朴素自然的表述清楚。特别是在动物园门口算账,把门票费用同农民出售土特产联系起来,反映了这些知识分子和农民心连心的精神境界,读了感到可亲可信,不由令人想起有些人出国大手大脚乱花外汇,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新闻语言讲究朴实,不等于不能描绘,重要的是描绘适当。这种描绘不是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想象”,艺术地再现事实,而是实际生活的直观写照,朴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它所描绘的“形象”是“事实形象”,而不是“艺术形象”。尽管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味自入新闻,受众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千姿百态,但与那种凭主观想象去肆意渲染,堆砌形容词,是截然不同的。美国著名新文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上的严谨就会形成语言上的简朴。”新闻语言的朴素自然,平实具体,不仅是新闻语言规律的要求,也是作者气质的反映。因此,要求我们加强修养,具备质朴的气质,用朴实的语言,写出影响读者心灵的好作品。

通俗

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说,语言的通俗性,也是新闻语言的一个特色。

清代作家曹雪芹擅长引用当时通俗的群众语言,为《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增添了灿烂的艺术光辉。可以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与曹雪芹吸取和运用时人的语言艺术相连相依。如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为知心朋友,借紫鹃之口对林黛玉说:“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读来上口,意味深长。书中俗语串串如珠,如“树倒猢狲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等等,语言形象生动,读了令人联想,并能深记常用。

我国现代作家也是重视运用通俗语言的。老舍写文章总是改了又改,只要写出一句不明晰、不响亮,不像口头说的那样,他就换一句更明白、更通俗的,务期接近人民口语中的话。他认为,真实、简练、通俗、艺术性都是密切联系着的,真实不妨碍通俗与艺术性。

新闻载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作品唯有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起到传播的作用。新闻语言如果离开通俗,就等于脱离千千万万读者和听众。所以说,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对于新闻写作,对于整个新闻传播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们来看看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则新闻:3月13日,南市区老西门工商行政管理所里来了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外地人,要求把他随身带来的15斤牛肉干收购处理。原来,他是四川省奉节县机械厂干部,名叫向友府。他这次来上海出差,联系业务,本来以为“圆图章不及熟面孔,不送礼办不成事”。为了让工作进展顺利,他特地在当地买了15斤牛肉干,作为联系工作时拉关系之用。可是他到上海两个星期来,去了化工局、农机公司等五六个单位,都拒绝收礼,15斤牛肉干一斤也没送掉。向友府在要求收购的申请书上写着:“我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带的牛肉干只得请你们协助,按照上海规定牌价处理。”南市区工商局决定按市价收购后,交给老西门中华食品店按牌价出售。

这则新闻寓意深刻,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上口,和说话一般。新闻从抵制不正之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陈述事情的缘起和经过,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可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通俗的语言也就是群众的语言,要使新闻语言通俗,就要下决心学习群众语言。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号召全党要用很大的气力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说: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活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又说: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相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自然,群众语言也有高低粗细之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群众语言的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为新闻语言增色。

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观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应该尽可能口语化。作品的句子、段落也宜短不宜长,广播稿更要通顺流畅,句型简短、琅琅上口。在报纸书面语中,可以使用倒装句,如“成本低、繁殖快、省饲料、多积肥、肉可吃、皮可卖。这是XX县XX乡XX村总结出的养兔六大好处”。要使成为广播语言,这样的倒装句,听众会感到莫名其妙,待听到最后才知道是在说养兔时,前面的六大好处已记不清了。因此一定要把“XX县XX乡XX村总结出的养兔六大好处”说在前面。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使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绝大多数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像“但”、“曾”、“虽”、“时”、“因”、“后”、“应”、“较”等,这在书面语里可用,在广播语言中都应改为“但是”、“曾经”、“虽然”、“时候”、“以后”、“应该”、“比较”。

新闻的语言还要避用生僻字和费解的词语,并节制使用专业术语、行业习惯语、方言、古词、外来词等,有必要使用时应作出解释和交代,帮助新闻受众理解语意。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在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口语广播中,往往使用“俺”、“啥”、“咋”一类的方言、土话,以为这样可以表现农村的特点和反映农民的泥土气息。其实,表现农村或反映农民的特点,并不在于用不用这一类方言、土话。在一篇报道中,整个新闻语言比较规范,中间冒出“俺”、“啥”、“咋”一类词语,这显得很不协调。有时,处于引用农民对话等特定语言环境的需要,适当使用土话,当作别论。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五大特色。掌握这些特色,遵循新闻语言的规律进行写作,这必将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关于旅行的一些问题

关于旅行的一些问题

出境旅游常见问题

1.参加出境旅游,应该提前多少天报名?

答:原则上如无护照至少提前20天。如有护照请尽早报名,以确保机位。

2.办理护照需要多少天、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办理护照的程序是怎样的?

答:具体可参考《办理五年期因私护照须知》。

办理程序大致如下:

1)上海户籍人士,携带好本人身份证及户口本及规格照片5张至上海市吴淞路333号办理申领手续。

2)10个工作日后可以领取。

3)外地户籍需回户口所在地办理护照。

3.出境旅游的团款一般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

答:上航国旅为您考虑最为周全。

1)报价中所包含的内容有:上海往返国际机票、境外食、宿、行、游,签证,星级酒店住宿、导游及领队服务、旅行社责任保险,特别赠送项目(以合同约定为准);

2)不包括:护照工本费或加急费用,机场建设税、境外导游司机小费、自愿选择参加的额外付费项目,收费电视、电话、洗衣、个人购物,因自然灾害、交通延阻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所引起的额外费用。

具体的服务内容请您参考各线路详情。

4.参加出境旅游团队,可以脱离团队吗?

答:原则上不允许。如您确有急事,可与领队商量,但护照须上交,同时还须补交离团费用。

5.参加团队旅游,回程机票可以改期吗?

答:原则上国内团队/出境团队均不可以退票和改期。

6.丢失护照补办程序有哪些?

答:1)请前往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具丢失证明信(内容:姓名、丢失原因、身份证号码等)

2)请持证明信前往出入境管理处柜台开具登报挂失介绍信

3)请凭介绍信及证明信前往《公安报》代理公司申请登报挂失

4)三个月后请凭挂失的报纸+填好的护照申请表再次申办。用过的护照再办理时仍需要盖章,没使用过的护照无需盖政审章。

7.目前中国公民可以自费前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及国家有哪些?

答:截止2004年9月1日,中国政府已批准开放90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公民自费组团旅游目的地。

其中,已正式实施的有54个:

亚洲19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缅甸、尼泊尔、印尼、文莱、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

欧洲30个:欧盟24国(瑞典、芬兰、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希腊、奥地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塞浦路斯、马其他、丹麦、爱尔兰)和挪威、冰岛、瑞士、列支敦士登、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

大洋州2个:澳大利亚、新西兰;

非洲2个:埃及、南非;

美洲1个:古巴。

此外,已签署备忘录的非洲8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塞舌尔、津巴布韦、突尼斯)和约旦的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将在12月15日起开始实施;我与斐济和瓦努阿图也签署了备忘录;目前,大洋州还有3个国家和地区(汤加、库克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拉美6国(墨西哥、厄瓜多尔、秘鲁、巴西、阿根廷、智利)、加勒比9国(圭亚那、巴哈马、牙买加、苏里南、巴巴多斯、圣卢西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克)等都将在签署备忘录后陆续实施。

8.儿童机票价格(散客)如何计算?

答:出境:2周岁以上12周岁以下的儿童按成人票销售价的75%付费,占座位。未满2周岁的婴儿按成人票面价格的10%付费,不单独占一座位。

以上规定不适用于团队机票和包机。

9.计重免费行李额?

答:在国际地区航线上,按旅客票价等级,每一全票或半票旅客免费交运的行李额为:一等票价客票40公斤,公务票价客票30公斤,经济客票20公斤。按成人票价10%付费的婴儿无免费行李额。

10.出境旅游怎样结算?

答:当前出境旅游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出境付账时以什么方式结算更方便呢?

一般人们选择有三种:带现钞、购买旅行支票、带银行汇票。下面介绍这三者的利与弊。

现钞:便于携带,是通用货币,为任何人所接受。但由于假钞的泛滥,美钞以及各国对本国货币管理规定的不同,使得现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使。如新加坡规定,如果现钞有任何破损,可拒绝接受。另外,现钞如丢失,也不能挂失。

旅行支票:近年作为新的结算工具正日益被旅游者和酒店、银行所接受。它具有很多优点:如发行机构信誉良好,大部分是国际性金融公司或银行。面额固定,从10至100元乃至1万元不等,安全性良好。在购买时需初签,在兑付时需要当面签字,二者必须相符;费用较高也是个特点,在购买时必须支付10%的手续费用。旅行支票不挂失、不记名。

银行汇票:一般由办理国际业务的外汇银行开立、资信可靠、费用低廉。一般银行只收千分之几的手续费;币种和金额可以自由选择。由于国际性银行如中国银行在国外不但有分支行,而且在各国银行中也有账户,如在英国米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都开有相应货币的账户;在新加坡、泰国都有分行,银行汇票兑付起来很方便。它的弱点是必须通过银行,在旅店和餐饮业不易被接受。

11.出境旅游购物买什么好?

答: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时,购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物品,留作纪念,使旅游为之增添回味情趣。世界各地有各地的特产和有代表性的物品,花不多的钱买上几件,会留下许多旅游的美好回忆。以下“指南”供参考。

亚洲:

日本——和服、时装、手袋、磁性项链

韩国——人参、皮衣、玩具

菲律宾——银器、首饰、木刻、手工艺、芒果干

泰国——鳄鱼肉、海味、椰子糖、牛肉干、猪肉干

新加坡——鸡肉干、驱风油

马来西亚——风筝、蜡染、豆寇油、榴连膏

印度尼西亚——海产、燕窝、木刻、印花、牛皮

印度——宝石、地毯

欧洲:

英国——伦敦机场的古玩、陶器、绒布料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花种市场、陶瓷、钻石、木履

梵蒂冈——圣彼德大教堂侧的邮政车购纪念邮票、圣物、银市

意大利——在罗马西班牙广场购皮衣、时装、皮鞋、丝绸

德国——啤酒杯、木刻、相机配件、孜人牌剪刀

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广场购精美手织花边、钻石、挂毯

法国——在巴黎歌剧院附近的一二区购香水、化妆品、酒类、时装

捷克——水晶、玻璃、皮衣

瑞士——钟表、十字牌军用刀、音乐盒、巧克力、玩具

奥地利——装饰木刻、皮革制品、水晶、手制布料

大洋洲:

澳大利亚——袋鼠玩具、鲍鱼干、树熊玩具

新西兰——雕刻、羊毛制品

北美洲:

美国——花旗参、急冻海产、急冻龙虾片、纪念品

夏威夷——夏威夷草帽、贝壳、木刻品,项链

加拿大——急冻三文鱼、皮衣、多伦多的木刻、温哥华印地安人工艺品

12.为什么要付小费?付多少小费合适?

答:在国内,服务员是不允许收取客人的小费的。但在国外,给服务员小费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除非对服务不满意,否则是不会不给小费的。收小费,已经成为国际旅游服务行业的惯例,饭店服务生、旅行社导游、车船公司的司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客人支付的消费。各国支付小费的标准不一样,如去韩国,每位客人应支付的小费是每天30元人民币;泰新马一般每人每天20元人民币。

付小费既能代表客人对服务人员为自己付出的劳动的尊重,也可以表达客人对服务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感谢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客人本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貌。

13.怎样付小费?

答:付小费的一些技巧和惯例。给打扫房间的服务生的小费,在离开房间时放在显眼的位置即可。小费忌放在枕头底下,那样的话会被服务生认为是客人自己的东西忘了收藏。如果能在桌子上放小费的同时,留一张“THANKYOU”的纸条,会倍受服务生的欢迎和尊重。倘使当面要付小费给行李员,那最好是与他握手表示感谢的同时将小费暗暗给他。给导游、司机的小费,则要由团员一起交齐后放到信封里,由一代表当众给他们。当面付小费时最忌付硬币,会令对方不快。

14.旅行社为什么要收取我的押金?

答:签证是出境旅游的关键部分,旅行社之所以可以比较容易的取得签证是由于旅行社和使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好信誉。任何国家都欢迎正常的旅游人士,但是任何国家都不欢迎非法移民。旅行社之所以要收取押金是从资金上得到游客的担保,避免非法移民情况的出现。旅行社收取客人的押金会在游客返回上海后立即向客人返还。

15.我可以在旅游期间探亲访友吗?

答:出境旅游并非不能有自己的安排或游览项目,大多数行程都会给客人可选择的自费项目,以便于您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的游览。您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顺便探亲访友。

但是出境旅游应该以旅游为主要的目的,如果您出境的主要目的是探亲访友或其他,请以其他的正当理由申请相对应的出境许可。

出境旅游应该遵守团队的行程和规范,我们不鼓励脱团单独行动。(自助游行程除外)

16.旅行社责任保险与旅游意外保险的区别?

答:1)旅行社责任保险是由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的行为,其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旅行社;

旅游意外保险的保险费是由旅游者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或由旅行社代保险公司向旅游者收取的,亦即旅游以外保险的保险费支付者是旅游者;

2)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的责任者是确定的,即这一事故造成的责任者是旅行社,也就是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致使旅游者人身、财产遭受了损害,而这中损害造成的责任者是旅行社,且损害赔偿由旅行社来承担;

旅游意外保险事故的责任者是不确定的,旅游意外事故的责任者可能是指旅游当事人没有预见、不能避免的客观情况,造成旅游意外事故的责任者可能是旅行社,也可能是旅游者,还可能是第三人。

3)旅行社责任保险赔偿的承担者是承保的保险公司。

马尔代夫概况

国名:马尔代夫共和国(TheRepublicofMaldives)

独立日:7月26日(1965年)

国庆日:7月26日(196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国旗由红、绿、白三种颜色组成。旗地为绿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边。红边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四分之一,绿色长方形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一半。一牙白色新月位于绿色长方形的正中。红色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绿色意味着生命、进步和繁荣,白色新月表示和平、安宁和马尔代夫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国徽:由一弯新月、一颗五角星、两面国旗、一颗海椰子树和绶带构成。新月和五角星表示马尔代夫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国旗象征国家的权力和尊严,海椰子树代表人民的生计。底端的绶带上写着马尔代夫的传统名称。

自然地理: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含领海面积),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南北长820公里,东西宽130公里,位于印度南部约600公里和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由26组自然环礁、1190个珊瑚岛组成,分成19个行政组,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其中199个岛屿有人居住,991个荒岛,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2米。位于赤道附近,具有明显的热带气候特征,无四季之分。年降水量2143毫米,年平均气温28℃。

人口:28.7万(2002年),均为马尔代夫族。民族和官方语官为迪维希语,教育和对外交往中广泛使用英语。大多数马尔代夫人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为国教。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

首都:马累(Male),人口约7.5万(2002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南、北两个区,每区设次官一名,管辖若干组环礁。

货币:卢非亚>>>

简史: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公元1116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前后共经历了六个王朝。自1558年始葡萄牙对其实行殖民统治。在塔库鲁法努领导下,马尔代夫人民举行了起义,1573年光复祖国。18世纪又遭荷兰入侵。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32年,马尔代夫改行君主立宪制。1952年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1954年马议会决定废除共和国,重建苏丹国。1960年英、马协定规定英租用甘岛基地30年。1965年7月26日马尔代夫宣布独立。1968年11月11日改为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马尔代夫——在水一方>>>

政治:新宪法于1998年1月1日生效。宪法规定,马是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改变旧宪法中总统候选人只有1人的规定,议员均有权利参加总统竞选。总统候选人由国民议会提名,全体选民过半数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有权批准法律,召开国民议会特别会议,颁布临时法令和实行大赦,任命部长。马尔代夫国民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议员任期5年。议会以简单多数通过法案。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全国没有建立政党、团体。马实行伊斯兰教法。

经济:旅游业、船运业和渔业是马经济的三大支柱。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各种热带鱼类及海龟、玳瑁和珊瑚、贝壳之类的海产品。全国可耕地面积6900公顷,土地贫瘠,农业十分落后。椰子生产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约有100万棵椰子树。其它农作物有小米、玉米、香蕉和木薯。随着旅游业的扩大,蔬菜和家禽养殖业开始发展。渔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马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金枪鱼、鲣鱼、鲛鱼、龙虾、海参、石斑鱼、鲨鱼、海龟和玳瑁等。近年来,旅游业已超过渔业,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大经济支柱。

新闻出版:全国有两种日报和少量周刊,系迪维希语,主要在首都马累发行。还有一份双周刊英文报纸。

外交:奉行和平、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同所有尊重马独立和主权的国家友好,重视发展与印度、日本、斯里兰卡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与中国关系:1972年10月14日,马尔代夫与中国建交。

最后说下:马尔代夫蓝天碧水,绝对是度蜜月的好地方。祝您们新婚快乐、旅途愉快!

新闻语言的语言特色

新闻语言的语言特色

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诚然,一个记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下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个瑰丽的奇景。“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这条题为《上海严寒》的消息不到300字,整篇作品的语言,没有使用反映浓烈感情色彩的褒贬词,但我们透过记者对上海街头积雪的描绘和前后10年的对照,以及上海市民政局、教育局在严寒中采取的措施,看到了新旧社会出现的两种结局。记者行笔自然,语调平静,但谁也不能否认,作者思绪沸腾,爱憎分明,能使300字的报道展示出一副真实的画卷:新旧社会两重天。如果作品多用了反映爱憎感情的褒贬词,它的感染力就不会有如此强烈了。

(二)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为了客观地表述新闻事实,必须直接地、连贯地陈述事实的要素,诸如事实状态的指称、时间、处所、方位、范围、程度、过程、数量,以及事实相互关系的领属、因果等。这些要素主要由限制性定语、状语来表示,而尽可能减少由主要起描写、表情作用的形容词或由形容词性词组来作定语状语。《上海严寒》一文,在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状语中,限制性多于形容性。如上海街头的积雪不化、气温下降到零下7.4度,被限制在电头上已标明的1957年2月12日前的“这几天”,出现晴天下雪景象是“10日和11日”,“一夜风雪,八百童尸”是依据臧克家1947年2月写的《生命的零度》,如今没有发现冻死人是经“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得出的结论,民政机关发放救济限于“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等等。只有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驻足仰视”“瑰丽的奇景”,属形容词的定语、状语。

选词造句的客观性,需要我们适当地多用限制性的修饰语言。限制性的词语可使新闻作品准确、鲜明、朴实无华地表述新闻事实。这里涉及事实的概念一定要明确,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客观事物总是具体的,它有量的界限,也有质的界限,同时还要注意到条件、地点、时间的界限。这样,写作新闻就能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了。如果不适当地多用形容词渲染,追求词藻华丽,就难以保持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会损害新闻的真实。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会不会影响读者的情感呢?这要看作者笔下遣词造句的功力了。喜欢“直”和“露”的作者,把主观意识和强烈的感情传给读者,多少反映了他笔力不够,未能驾驭新闻语言;老练的记者把情感融合在客观事实之中,由事实去说话,让读者在确凿的事实中去感受,产生读者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拍案,让他流泪。这种效果自然要比前面那种高明得多。

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关于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报道,值得我们借鉴:

北京电台于近日凌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街道都没有行人。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眼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中国人民对周恩来及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预料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就像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比昂尼克写的这条消息篇幅不长,但读来确实那样感人,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悲痛。消息中形容性定语很少,只是客观地陈述记者选择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是最感人的,如开电梯的顾念听到总理逝世“顿时放声大哭”,口译人听到消息时“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表达对总理的爱戴之情,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群众的自发的悲痛表现,真实、亲切,读了催人泪下。

所以说,生动感人的报道不等于一定要多用形容性词语,而限制性词语写出的作品也不一定不感人。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倾向性、可读性不仅不矛盾,而且常常会相得益彰。

(三)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感叹语句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调,大升大降;陈述语句虽然也可以带上一些感情,但语调一般没有明显的抑扬,它主要用于陈述事实,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靠赤裸裸的赞扬或指责去达到效果。

新华社记者写出《上海严寒》的消息,是怀着浓烈的情感歌颂新政权,他对比10年前后上海的两次严寒,可说是感叹万千,但他在作品中没有使用感叹口气,只是平静而带清淡的陈述,却让读者听众感叹不已。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是外国人,他仅仅用陈述口气报道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事实,没有使用任何感叹语气,却使世界各国的受众领略到中国人民的巨大悲痛。这种社会效果并不是用感叹语气写消息所能达到的。所以,无论在叙述事实或运用人物谈话、对话时,在语气上要尽可能地掌握感情分寸,慎重使用感情色彩浓烈的感叹语气,以免干扰新闻的客观性。当然,在一些比较高亢的新闻作品中,为了表达作者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适当用一些感叹语气,也是必要的。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也是新闻美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一切美的事物,都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能够把客观现实的美,把社会实践的进步要求和内容,把人们精神生活中那些鼓舞大众为理想而斗争的高尚情操,以及美与丑的矛盾冲突和斗争,通过新闻载体给予客观公正的传播,引导大家对美的憧憬和向往,推动社会的进步。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指出:“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他说的“字无妄”,就是用此确切的意思。高尔基也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是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文学作品尚且不能容忍朦胧、含糊、混沌的描写,对于体现事实的新闻报道,其语言的准确、贴切,更应是它的一大特色了。这也正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对语言的要求。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然而,其模糊程度又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有位研究新闻语言的作者,取了两段都写“暴雨成涝”的文字,一属文学语言,一属新闻语言,对两者做了一番比较。

一段取自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岛,雷鸣夹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那雨,一会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儿又像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地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另一段选自1983年6月17日《南方日报》刊登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

昨晚午夜前后,广州市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据广州市气象观测站报告,仅今天凌晨一个钟头之内,就已降雨145.5毫米。这场特大暴雨,是广州市今年以来下的最大的一场雨。由于这场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暴雨时间长,使得广州市地势低洼的一些路段渍水淹进了部分厂房、仓库和民房等,郊区一些地势低洼的菜地渍水成涝,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读者来电,东风东路水均大街和水均南街有近200户住在大楼底层的具居民受水浸,室内积水深30多厘米,至2时发稿止,暴雨还在继续不停地下着。

这位作者研究后指出,两例在精确词和模糊词的使用和搭配上显然不同:

1.语言效果不同。前段文字在于艺术地再现生活真实,因而不注重暴雨大到什么精确程度,成涝损失到什么精确程度,而是主动雨大成涝的形象画面,使形象更含蓄,形成意境,令人欣慰、品味,获得审美享受。而后段中,精确词和模糊词搭配效果是获得暴雨成涝的准确、科学的信息,精确程度较高。

2.搭配关系不同。前段中,精确词和模糊词是沿着形象的动势连贯交错,结构关系自然流畅,组成完美的形象关系。后段文字二者结构界限明显。精确性语句往往与模糊性语句形成递进的说明关系。第三句是从时间纵向上对这场雨的程度又做精确比较。第四句是模糊地概括地交代雨大成涝的因果。第五句又较精确地说明损失程度。模糊语句以抽象概括,精确语句以具体说明,体现了新闻语言中精确语句与模糊语句常见的搭配关系。

3.定量要求不同。模糊语句偏重“定量分析”是一个总的特点,但文学语句中模糊词定量比新闻语言笼统,形容性强,如前一段中即有“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等。而后段用模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的定量要求相对精确,“昨晚午夜前后”,午夜前为昨,午夜后为今,这样地模糊使用比笼统地称“昨夜”要相对精确;“近200户”、“30多厘米”,要比“几百户”、“几十厘米”精确;“一些路段”、“部分厂房”,要比“千家百院”、“大小街道”精确。

4.修辞方式不同。文学语言多用夸张、比喻、比兴、类比等想象的方式组织模糊词的搭配,使词与表达对象之间即真非真,若即若离。如前段“暴雨成涝”中把雨的大小比喻成“瓢泼”、“筛洒”、“喷洒”,比喻义不可能精确,但形象生动。而新闻语言则多要用与事实形态直接对应的修辞方式,这也是新闻语言重视精确性的表现。

新闻从总的看,凡应该用和能够用精确语言的地方,应该尽量用精确语言或精确度比较高的语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比如说,今天早晨下雨,雨量较大,就说“今晨下大雨”,这是模糊语言。至于雨是造成5时40分至7时23分下的,雨量在赵家浜乡达32.3毫米,在范水镇则高达37.5毫米,那时科学研究用的,一般情况下,对群众只要“今晨下大雨”这个模糊语言就可以了。

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为体现事实的真实,新闻语言在选词标准上,应多用精确语言,少用模糊语言,并使两者搭配适当。对于一些无法或不必高精度反映的事实,也要有相对精确的定量、定性(程度)表达,过于模糊则嫌笼统,以至于失真。

总之,就事实的报道而言,新闻语言的确切,它的严格含义应该是:

——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

——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

——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新闻以精炼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当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所说:“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行文简练是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提出叙事“尚简”的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众多的史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这也是对新闻写作的要求。报纸上的消息一般篇幅较小,字数较少,而又要给读者以较大的信息量,语言上没有别的诀窍,只能靠“简练”二字。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新闻体裁,即使是篇幅较大,字数较多,语言也要尽量简练,不能因为容许字数而掺杂水分,信口开河。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以为,新闻报道只要把事实迅速反映出来就可以了,怎么来得及讲究语言的简洁、精炼。这是把传播的时效性与语言的简练对立起来了。其实,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新闻要短、要快,就要语言简练。语言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应当用最经济的语言传输更多的信息。因此,作为信息语言的新闻语体,遣词造句,要能节省就节省,并求突出本位信息——主要新闻事实。

1979年1月底,我国红十字会救济柬埔寨难民的一批物资运抵曼谷,当时国内外几家通讯社都发了消息。

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一批日常必需品于近日抵达泰国,协助解除柬埔寨难民之困苦。中国远洋轮“华阴”号与当日下午在曼谷港口卸下药品、罐头食品和布匹。这批物资将由泰国红十字会分配给越过边境进入泰国的柬埔寨难民。

另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

中国第一批由货轮“华阴”号运给泰国红十字会的援助物资于星期五抵达曼谷。船上运载了值7万美元的罐头饰品和药品,前往泰柬边境的难民营。“华阴”号停泊在曼谷空堤港。

这两条消息的语言都比较简洁明快,相比之下,后一条消息的语言更为简练,而信息两个大,交代了救济物资的价值、运抵地点和准备运送的目的地。

那么,如何做到新闻语言简练呢?

首先,要把事理弄清,问题想透,能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也才能简练表述。新闻写作中遣词造句离不开推敲,推敲就是“想”,想得多,才能写得少;想得深,才能写得精。没有深思熟虑,就谈不上语言的简练、流畅。

其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一句话可以说清的就不说两句、三句,其中多余的词、字都不应保留,力求省字省句。惜墨如金。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他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主张。如在《死》中有一段,初稿是:“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是没有动摇的。”到底稿时改为:“在这时候,我才相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鲁迅的这一删节使句子更为简洁而不损原意,既然初稿用了“到底”两字,足以表示态度的坚决,所以删除“虽”以下的那个分句,反而显得明快。

此外,在句子的结构上,要强调简洁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不少新闻的语言繁琐,空话、废话连篇。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的鼓舞(推动)下”、“在……的基础上”,一连串令人厌烦的老套句式,不清理这些陈词滥调,语言就无法简练。又如一篇通讯写道:“不但在播种的时候,他天天在地边转,祝福年轻人播匀播齐;而且在麦苗出土后,他照样天天在地边转,见有缺行断垅的,就用随身带的种子,一一补齐。”一位同志把它改成:“播种时,他天天在地边转,嘱咐年轻人播匀播齐;出苗了,他又带着种子来到低头,把缺苗的地方补齐。”这样一改,字数减少了1/3,原稿的意思也未见损伤,其原因主要是修改稿没有用“不但……而且……”的句式。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倒与新闻语言要求朴实相一致。新闻的语言讲究朴素,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尽可能少用形容词、附加语,不搞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新闻写作使用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无造作,而可靠而不虚浮,也就更能吸引和取信受众。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人民日报》关于《北京医院出国人员努力节约外汇》的报道,全文对事实的表述,它所使用的就是朴实的语言。其中写道:到日本考察的人员,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乱花一分钱。出国前做衣服,服装费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该做四件衣服的,只做了三件。到了国外,住便宜的简易旅馆,吃大众化的饭菜,外出坐公共汽车,有时干脆步行。为节省开支,他们给公家带的科学技术资料,全都放在个人的箱子里,上下飞机车船,全由自己搬运。他们出国花的全部费用,不到国家规定的一半。到加拿大、美国学习医疗电子计算机的人员,尽量少花美金,日常费用不到规定的三分之一。有一天,他们要去参观一个著名的动物园,到门口一看,一张门票2元5角美金,7个人就得花17元5角。大家对花这笔钱很心疼。有的说,咱们逛一次动物园,祖国农民得卖多少土特产?咱们节省一分美金,就能增加一分四化资金。大伙一商量,就改到别处参观了。

这则新闻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而无当的华丽辞藻,而是按照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朴素自然的表述清楚。特别是在动物园门口算账,把门票费用同农民出售土特产联系起来,反映了这些知识分子和农民心连心的精神境界,读了感到可亲可信,不由令人想起有些人出国大手大脚乱花外汇,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新闻语言讲究朴实,不等于不能描绘,重要的是描绘适当。这种描绘不是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想象”,艺术地再现事实,而是实际生活的直观写照,朴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它所描绘的“形象”是“事实形象”,而不是“艺术形象”。尽管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味自入新闻,受众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千姿百态,但与那种凭主观想象去肆意渲染,堆砌形容词,是截然不同的。美国著名新文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上的严谨就会形成语言上的简朴。”新闻语言的朴素自然,平实具体,不仅是新闻语言规律的要求,也是作者气质的反映。因此,要求我们加强修养,具备质朴的气质,用朴实的语言,写出影响读者心灵的好作品。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说,语言的通俗性,也是新闻语言的一个特色。

清代作家曹雪芹擅长引用当时通俗的群众语言,为《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增添了灿烂的艺术光辉。可以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与曹雪芹吸取和运用时人的语言艺术相连相依。如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为知心朋友,借紫鹃之口对林黛玉说:“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读来上口,意味深长。书中俗语串串如珠,如“树倒猢狲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等等,语言形象生动,读了令人联想,并能深记常用。

我国现代作家也是重视运用通俗语言的。老舍写文章总是改了又改,只要写出一句不明晰、不响亮,不像口头说的那样,他就换一句更明白、更通俗的,务期接近人民口语中的话。他认为,真实、简练、通俗、艺术性都是密切联系着的,真实不妨碍通俗与艺术性。

新闻载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作品唯有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起到传播的作用。新闻语言如果离开通俗,就等于脱离千千万万读者和听众。所以说,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对于新闻写作,对于整个新闻传播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们来看看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则新闻:3月13日,南市区老西门工商行政管理所里来了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外地人,要求把他随身带来的15斤牛肉干收购处理。原来,他是四川省奉节县机械厂干部,名叫向友府。他这次来上海出差,联系业务,本来以为“圆图章不及熟面孔,不送礼办不成事”。为了让工作进展顺利,他特地在当地买了15斤牛肉干,作为联系工作时拉关系之用。可是他到上海两个星期来,去了化工局、农机公司等五六个单位,都拒绝收礼,15斤牛肉干一斤也没送掉。向友府在要求收购的申请书上写着:“我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带的牛肉干只得请你们协助,按照上海规定牌价处理。”南市区工商局决定按市价收购后,交给老西门中华食品店按牌价出售。

这则新闻寓意深刻,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上口,和说话一般。新闻从抵制不正之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陈述事情的缘起和经过,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可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通俗的语言也就是群众的语言,要使新闻语言通俗,就要下决心学习群众语言。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号召全党要用很大的气力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说: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生活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又说: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相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自然,群众语言也有高低粗细之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群众语言的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为新闻语言增色。

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观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应该尽可能口语化。作品的句子、段落也宜短不宜长,广播稿更要通顺流畅,句型简短、琅琅上口。在报纸书面语中,可以使用倒装句,如“成本低、繁殖快、省饲料、多积肥、肉可吃、皮可卖。这是XX县XX乡XX村总结出的养兔六大好处”。要使成为广播语言,这样的倒装句,听众会感到莫名其妙,待听到最后才知道是在说养兔时,前面的六大好处已记不清了。因此一定要把“XX县XX乡XX村总结出的养兔六大好处”说在前面。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使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绝大多数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像“但”、“曾”、“虽”、“时”、“因”、“后”、“应”、“较”等,这在书面语里可用,在广播语言中都应改为“但是”、“曾经”、“虽然”、“时候”、“以后”、“应该”、“比较”。

新闻的语言还要避用生僻字和费解的词语,并节制使用专业术语、行业习惯语、方言、古词、外来词等,有必要使用时应作出解释和交代,帮助新闻受众理解语意。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在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口语广播中,往往使用“俺”、“啥”、“咋”一类的方言、土话,以为这样可以表现农村的特点和反映农民的泥土气息。其实,表现农村或反映农民的特点,并不在于用不用这一类方言、土话。在一篇报道中,整个新闻语言比较规范,中间冒出“俺”、“啥”、“咋”一类词语,这显得很不协调。有时,处于引用农民对话等特定语言环境的需要,适当使用土话,当作别论。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五大特色。掌握这些特色,遵循新闻语言的规律进行写作,这必将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