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养牛厂,重庆秀山经济怎么样

武陵山区养牛厂,重庆秀山经济怎么样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武陵山区养牛厂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武陵山区养牛厂的知识,包括重庆秀山经济怎么样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新晃侗族自治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

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10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1956年成立自治县,1984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现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和省定革命老区县。

区位交通独特。位于湖南省人头型版图最西端的“鼻尖”位置,距省会长沙600公里,是全省最边远的县城之一。三面楔入贵州,全县23个乡镇中有18个分别与贵州天柱、三穗、镇远、玉屏、万山五县(区)接壤,几乎“条条道路皆入黔”。320国道、湘黔铁路贯穿县境,沪昆高速公路与即将兴建的贵州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在新晃腹地呈十字型交汇,即将启动建设的长昆高铁客运专线过境新晃并设站。距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机场分别只有30分钟、1小时车程。历来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

自然资源丰富。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向武陵山系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7.8%,生态良好。矿产资源较多,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矿床。农副产品丰富,其中牛肉、烤烟、龙脑樟号称“夜郎三宝”,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湖南省烟叶生产基地县、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示范县。2009年5月,新晃黄牛肉还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湖南继临武鸭、东江湖鱼等肉类食品后第三个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肉食产品。

文化特色浓郁。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侗文化、夜郎文化积淀厚重,原始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良好。傩戏“咚咚推”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亦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前些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晃传统产业支柱和财政支撑的新晃卷烟厂因政策性原因关闭、新晃汞矿因资源枯竭破产关停,新晃原有的产业体系基本瓦解,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性低谷。经过“十五”以来的艰苦努力,县域经济发展逐步走出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8年以来,该县立足于对客观发展形势和自身基础的认识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环境兴县”五大发展战略,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县域经济呈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贡溪乡四路村上田村

贡溪乡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南部边陲,东、南、西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的坪地镇、邦洞镇、注溪乡接壤,北面与本县扶罗镇毗邻,距新晃县城47公里,省道晃天公路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69.8平方公里,辖13个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6%,是一个侗族人口聚居乡镇。贡溪各种资源丰富,是重晶石矿、铅锌矿的主要产区之一,贡溪辣椒、贡溪鸡也是享誉湘黔边界。

四路村山青水秀,依山傍水,民风淳朴,风景宜人。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幽,集色美、形美、声美、原始美于一身。村中村民团结和睦,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村内完好保留着历史悠久,富有侗族特色的木制建筑,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织绘的“侗锦”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极具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这里物产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孕育了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侗族傩文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它的古朴与神奇已日益引起世人关注,国内外数十名著名专家、教授、学者相继多次对贡溪四路村傩文化进行考察,一致赞誉该村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保持得最完整的艺术瑰宝。讫今,四路傩戏、傩技班共接待我国和日本、韩国著名专家、学者近150人次前来考察,并外出香港、怀化、吉首、芷江等地演出120余场次。目前出版的关于贡溪、侗族傩戏的理论研究文章已有上百篇,学术专著50余万字。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傩文化基地建设顺利,傩戏“咚咚推”正逐渐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的亮丽景点。

四路天井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发源地,位于贡溪乡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现有村民46户,251人。村民的房舍都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光洁的石板路贯穿全寨,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墙,石墙上爬满青绿的藤蔓,石缝中点缀着生机勃勃的花草。村落被遒劲参天的大树环抱着,幽静而又神秘。这里是侗族傩文化产生和发展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称得上是艺人,可他们从不外出卖艺。只在农历六月一日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时间,才集体表演傩戏“咚咚推”。“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包锣、唢呐、鼓四种乐器伴奏,节目风格原始、神秘、粗犷、绮丽,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奇特现象。现存《跳土地》、《过五关》、《关公教子》等80套节目,角色包括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姜公、关羽等人物神怪,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在侗乡的具体演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又融进了战争、巫、医等内容,使得文化内涵更加厚重。

天井寨同时也是新晃“三水两城一场三寨”中的三寨之一,属于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该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行“傩文化基地”、道具更新、剧本重谱等系列建设。傩文化基地开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建成高12米的鼓楼式戏楼一座,使“咚咚推”傩戏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新建200多平方米观戏吊脚楼一座,为游人观看傩戏表演,存放演出用品,展销贡溪特色产品,提供了场地。对天井寨周围原有的古石墙进行了修葺,完成了对天井的清淤改造,使得清澈见底的天井重现于世人面前。新修了一条800多米的进寨石板路,延伸到户户家门前,对全寨78户所居农户房屋进行屋脊的亮化工作,飞檐翘角,封檐刷白。气势恢宏、古韵洋溢的天井寨寨门也于2009年已如期完工。

近年来,该寨先后迎接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怀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接待了外国学者专家的来访,并同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携手共建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四路傩文化基地。

钟溪寨与天井寨相邻,距新晃县城53公里。包括大江、姚家两个村民小组,现有46户,186人,是一个纯侗民居住的自然村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寨位于湘黔交界海拔1040米的顶天山脚,1986年由贡溪连接贵州的公路修通,

2007年修通的水泥硬化公路,为该寨与外界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里流行着傩戏之外的另一种傩文化:傩技。摊技中有诸如上刀梯、踩红犁、过火山、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一般在祭祀祖宗之日才表演。在傩文化当中,傩技是与驱邪逐魔和解厄除难联系在一起的。傩技难度越大,驱邪逐魔和解厄的程度越高,功效越大。

钟溪寨对面有一狮子洞,因其形状酷似狮头而得名,当地人将其侗族奉为驱邪逐疫、镇寨保安的狮神。每逢年节,必祭祀狮神,扎狮舞狮,人神共娱。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470余年的历史。早期的舞狮为地面舞狮,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加之南狮、北狮技艺的引进,逐渐出现了桌面舞狮,高台舞狮,刀梯舞狮等舞狮形式。2010年农历6月初6钟溪寨成功举办了侗族傩戏傩技整合提升剧目汇报演出,民间艺人蒲祖龙表演了精彩的吃瓷碗、吃活鸡,姚仕彬等人上演了精彩绝伦的上刀梯、刀梯舞狮子表演,吸引湘黔边界上千人前来观看。

贡溪在我们县城是很有名的地方,各地媒体来新晃采访,报道总是会提到贡溪的咚咚推、傩文化。贡溪在县城南边,离县城有50多公里,每次去贡溪,都要开上将近一个小时的车。

这次去贡溪走访,是为了结识一个叫做杨万友的奇人。说他奇,一则因为他仅仅是一个本地的村民,却自费买了DV,然后还致富了。他原先搞的是摄影。在一个贫穷的山村里,能够有那样超前的意识,不可谓不神奇。一则是因为他的工作职责,特别的让人觉得有趣有意义,他是一个热爱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爱好者,虽然至今未曾是侗协会或其他协会的成员,但他孜孜不倦的走访新晃各地、贵州境内的民俗文化集中地带,拍摄了几万首的侗族大歌。

在此之前,我只是在QQ和电话里联系过杨万友。聊的时候,发觉他是个对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感到忧患的很有想法的一个民间人士。我回县城之后结识过几位对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识渊博的朋友,一位是谭善祥,一位是蒲师术。他们分别是苗学会《五溪刊物主编》和侗协会的秘书长。

而杨万友则并非官方人士,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走向这样的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道路。他最初是照相,是当地有名的土摄影师,到后来去怀化市里,来自平江的一个亲戚告诉他,学会电脑制作,可以赚钱,所以他选择了一条自己买设备,拍摄侗族大歌的道路。

在老家亲人休息了半晌,刚从贵州拍摄完录像的杨万友匆匆赶来。我们准备午餐的时候,杨万友已经吃过了,于是和他坐在堂屋里一搭接一搭的闲聊。了解到,他经过7年的拍摄,有几万首的侗族大歌,他说,只有拍的好的东西,他才保留下来。他不光会拍,还会制作光碟,可以把侗族大歌里的侗语翻译成汉语字幕,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唱的是什么。杨万友告诉我,他是农民,2004年开始拍摄侗族大歌以来,每次拍,少则五六百块,拍的多的,七八百一千的都有。现在,他已经是湘黔周边地区最有声誉的民间山歌制作人。

“我摄像的地方有贵州天柱、玉屏、三会、锦屏、黎屏、新晃、芷江、沅陵、凤凰等地,都是别人请去拍的。”杨万友还说,很多离乡去外地打工的农民带着他的歌碟去外地,外地人也觉得好听,于是有人开始翻录他的歌碟,现在市面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叫做杨万友的录的侗族大歌特别好听,外面的盗版碟,很大方面都是出自于他之手。

杨万友说起侗族大歌的时候特别的自豪而悠然:“你别看它总是那样的唱,你仔细的听,越听到后面越有味道,里面的韵脚、韵律都是不同的,内容也幽默生动。”

“对啊,这些侗族大歌,除了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它可以供学者研究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呢。懂这样价值的学者,可以从中读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等。”我回答。屋外就是贡溪的青山,天气不热,笼罩着淡淡的绿烟,对着大山,有种“两看相不厌”的感觉。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回答,远远比不上他发自内心的对侗族大歌的热爱之情。

随后,我还和杨万友聊起了贡溪乡里的民间文化,他告诉我,贡溪这里有很多民间手艺人,比如说,铁匠、木匠、石匠、竹篾匠等等,贡溪的画眉笼是远近有名的,少则买一百多块,多则卖五六百块。铁匠一般是做点农具之类,木匠有花床,但是花床已经濒临灭绝了,现在的木匠基本上已经进城了。

感觉到他是对民间文化特别热爱和了解的人。而这份热爱和了解,让他成为了村里面靠文化致富的第一人。他告诉我,以前他卖杂货和饮食为生,后来请他摄像的人多了,其他生意全丢开,专一做山歌,而且目前全家都忙这方面的了。

吃完中饭,我跟随杨万友来到他的家,由于时间关系,只取了他给我刻录的几张光碟,是夜郎双喜的五集侗族大歌,他家在贡溪街道旁边,离贡溪中学很近,他的孩子现在升高中,据说,考的很不错。

笔者回到县城,想起自己在杨万友那里所见所闻,突然又想到自己曾经在长沙、广西、北京各地逛书店所感慨的:长沙书市,最赚钱的是卖教材,广西书店,最赚钱的是卖差价,而北京,最赚钱的,不是买的书,是买的文化和服务。而杨万友的做法,总觉得很前卫,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然以文化致富,能够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实在是值得我们感慨、借鉴。

钟溪寨风光

钟溪寨天然溶洞

上刀梯

傩戏表演一

傩戏表演二

高台舞狮子

天井寨傩戏表演戏楼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外景

新晃侗族自治县调研活动

地点: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与上田村

内容:调研侗族文化与乡村的地方特色文化和其他的发掘

时间:待定,长沙---怀化(7个小时)怀化----新晃县(2个小时左右)新晃县----贡溪乡(1个小时)5天时间

注:火车;

重庆秀山经济怎么样

重庆秀山经济怎么样

出了县城有以个不大不小的广场有个花灯寨其他的地方都没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在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古镇红安古镇相信沈从文的《边城》你一定看过。他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秀山的红安古镇。那里的水很不错鱼儿很鲜嫩!有秀山很著名的风味酸菜鱼自己去品味一下味道相信你会回味的。谢谢采纳!

土家族吊脚楼在世界上的的地位

土家族吊脚楼在世界上的的地位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吊脚楼是土家族人的栖息场所。

吊脚楼是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土家族特色建筑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处在濒危阶段的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传承方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抢救与保护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研究,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为土家族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依据。

一、以质朴、实用居住为特点的建筑艺术

在建筑类型上,吊脚楼建筑嫡属于中国的杆栏式建筑。因而,实用居住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它的形成还与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地区的环境有关,气候潮湿、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大面积的湖泊和沼泽地,恶化的环境催生了杆栏式建筑的产生。

杆栏式吊脚楼建筑的产生,改善了居住环境,土家人不再为居住问题而四处迁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狩猎和从事农业以及其它活动,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需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首先,质朴实用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特点。吊脚楼成撮箕口式的布局,正屋三间两边厢房,两边的厢房有三列两间,有一列与正屋地面平行;其余两列的柱头脚掉下地平线一层楼高,楼台悬空,飞檐上翘,独有绕着楼上的回廊的一排柱子悬于空中,这就是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以居住实用为主的土家吊脚楼以木质结构材料,没有豪华和奢侈。“梁柱式建筑的构架式结构”,其中有三柱二骑大约4米宽度,也有五柱二骑,大约6.5米宽度,立柱和梁枋起承重的作用。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中间大的一间为正屋,土家人习惯称为“堂屋”。它的使用面积比其它房间的面积要大得多,是家庭成员的公共集会及重要事件的处理场所和理想空间。客人很多的时候,可以用来就餐。

有重要客人来访,必须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必须先从大门进入堂屋,然后再到其它的房间。如果是“红、白喜事”,堂屋是举行庆典以及祭祀仪式的主要活动场所,即“主会场”。堂屋在整个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承载家庭的喜怒哀乐的中心地位。

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房间用木板分隔开,没有过多的装饰,十分的简洁和朴素,主要是居住的卧室。一般左边是父母居住,右边是儿子和媳妇居住,女孩居住在吊脚楼上。若人口较多的家庭,按照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老大居住在左边,老二居住在右边,父母居住在吊脚楼上。如果祖父母在世,父母居住在偏房,来了客人一般居住在吊脚楼。吊脚楼的回廊上,可以悬挂没有晒干的粮食以及衣物,吊脚楼下多是关养猪或者养牛,以及堆放杂物的地方,一举多用,体现出土家族以质朴和实用为主的审美观。

其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土家人喜欢依山势而建吊脚楼,吊脚的部分悬空,比正屋要突出。房前屋后均开窗,采光面大,室内自然光照射条件好。同时,土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树木,夏天绿树成荫,遮挡炎炎烈日;冬天叶落稀疏,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下来,通风和采光条件好。因此,人为的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和在一起,自然环境成为一个随着季节变化的“调温器”,使吊脚楼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再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防水防潮的特点。武陵地区均为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空气的湿度大,导致地面潮湿,家具和衣物等容易发霉,甚至腐烂,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如果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疾病。于是土家族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结合杆栏式的建筑特点,创造性地把吊脚楼的楼层与地面间隔一定的空间距离。在潮湿的时候,有楼板的隔离,自然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这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土家人的一种发明和创造,对于减少疾病、增强体魄以及延年益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还具有抵御毒蛇猛兽的特点。没有受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没有人为的破坏,森林保护和覆盖率高。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毒蛇猛兽的繁衍栖息之地。毒蛇猛兽经常出没,严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居住环境和生命安全。因此,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与地面隔离的空间,正好发挥出它的作用,自然而然抵御毒蛇猛兽的袭击。

因而,“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受‘实用’(Convenience)调养,被‘功效’(Use)润色,‘赏心悦目’(Pleasure)在最后考虑。”以居住为目的修建的土家族吊脚楼,产生于实际的居住需要,为满足在当时的环境中能够抗拒一般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自己而不受到任何伤害和损失的功能,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二、就地取材、经济节俭的土家族建筑艺术

中国席居制度的形成,以“建筑是‘定居’的物化”为标志,人类能够定居,就意味着文明的开始。因为,只有在定居以后,人类才能更好地生活和赢得时间,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大量的原始森林,天然的物质条件,是形成本民族特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的基础。

首先,原始森林的覆盖,为土家人提供了建筑条件。依山傍水,森林密布,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土家族的居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因此,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样式的前提条件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就地取材减少经济上的开支,节省了一部分资金。提供天然的物质基础,以建造适应土家人需要的吊脚楼建筑应运而生。

其次,土家族居住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山壑纵横,交通不便,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骡马。要想请骡马驮运,也只是家庭条件好有钱的大富人家,用骡马驮生活必需物品,而大部分人家主要是肩挑背扛,生活十分不便。商品贸易交往稀少,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加上土地贫瘠,农作物的收成不十分理想,节约家庭支出费用,是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勤劳节俭的本色。因此,就地取材,修建吊脚楼成为土家人节约经费开支的重要方式。

此外,合理分配吊脚楼的建筑功用。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猪和耕牛,可以保护楼下的家禽和耕牛不被野兽和土匪强盗的袭击。世世代代沿袭的土家族人的居住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改变,土家人把楼下变成了家庭加工厂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更加合理地分配使用吊脚楼建筑空间,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特点。

关于武陵山区养牛厂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