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东养牛,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

去远东养牛,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去远东养牛这个问题,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资本家、经营之神是谁哈默

红色资本家、经营之神是谁哈默

阿曼德·哈默这位美国实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在上大学时,即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获得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从他经营的各种行业来看,可谓无往不胜。无论是与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帮赫斯特卖珍玩,还是经营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获得大利;从他的对手的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惊呼“哈默是无敌的”。

然而,“无敌的”哈默,“经营之神”哈默,却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对方出了远不是他能接受的价,他坚决不要,可几次较量后,他不得不接受对方的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一块好牛排委实不易。受此启发,哈默踏人养牛业这一行。牛要卖得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系于种牛的血缘、质量。

正好,其时有一头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奖种牛,在密苏里州拍卖,这头种牛被养殖专家誉为本世纪最佳种牛。开始时,哈默想出个“大价”,用1.5万元买下。但一个叫奥布莱恩的企业家比他更出得起价,以3.51万元将它买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万元,买了前一年国际种牛赛冠军——“野蛮王子”来繁殖牛群,到后来一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贵。

正在这时,一位兽医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阳萎病,而且据他的分析:它的病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还可利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听到这个消息,哈默心花怒放,当即打了个电话给奥布莱恩:“莱斯,老朋友,把您的‘王子’卖给我,怎么样?”

“我很乐意这样做。”奥布莱恩的答复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么价?”

“10万元。”

这一棒把哈默简直打昏了。他不由吼骂起来:“您疯了吧?我刚听说您这头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一年多没有交配过了。”

“那您为什么要买呢?”对方竟反击说,“我知道您想干什么。大学里已经派人来讲过,‘埃里克王子’还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种牛呢?”

原来对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气馁了。他当即以很委婉的语调向对方讨价还价:“我也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谁也没真正证明它还能生育。这样吧,‘埃里克王子’已给您服务这么久了,我一分钱不少,照原价给您,怎么样?”

“10万元。”对方寸步不让。

咬咬牙,哈默立即将价拉了1倍多:“我们折衷一下,7.5万元,不过您得让我做次试验。好不好?”

奥布莱恩稍微沉吟了一会,接着说:“好吧,你来吧!”

哈默带着兽医去了,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掏出7.5万元的支票交给奥布莱恩。

奥布莱思接过支票看了看,又把它还给哈默:“钱不够。”

“怎么?不是讲好7.5万元的吗?”

“不,我没有讲同意7.5万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这里来做试验。”

这简直是十足的无赖!哈默气昏了,转身就走。奥布莱恩在背后微笑着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国际牲畜展览会开幕了,哈默带着一头年轻母牛参展。此时的哈默尽管在养牛界已很名气,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却从未得过芝加哥展览会的世界冠军。这一次却大不相同,这头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后裔,作为牛犊时,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同时他又请了一些最有名望的专家来饲养。他志在必得,养牛界的许多同行也认为冠军非它莫属。

可没料到,这头母牛仅得一个亚军。冠军还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儿”抢走了!奥布莱思的电话:“莱斯,我愿意出你要的10万元……”

终于,这笔生意,还是以比奥布莱恩当初买人价高6.49万元的价成交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给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枯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化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石油钻探事业毕竟是一项冒险性很大的行业。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

哈默接受了意见,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挖井定位为离开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来到盛产石油的利比亚。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哈默要同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争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这些石油巨头一举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轰炸机改造的飞机赶来了。他采取了独特的投标方式。他独出心裁,用红、黄、绿三色彩绸做成投标书,正好和当时利比亚的国旗颜色一样。并且,他还在投标书中特别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标,公司将为国王先祖所在地的绿洲造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这样,哈默成功地创造了开发利比亚石油的机会。他一举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颇有名望的竞争对手大吃一惊。

但是,这两块地很快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美元,另外还得花费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不可告人的贿赂金。董事会里有些人开始把这项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连公司里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主张应该撤退。哈默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脾气,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质家采用电子计算机探测新技术,终于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产7.3万桶,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

利润开始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账户,冒险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业的另一个具有冒险性而获得成功的投资,是对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1972年,该公司在北海连钻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价为2.50万美元。幸而最终得到上帝垂青,钻出了石油,获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与英国的格蒂石油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和报界大亨汤普森的苏格兰石油有限公司等组成北海开发石油的财团,西方石油公司占有36.5%的股份。

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从陆路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但较多的犹太人是在北宋时期以后从印度转道进入中国的。

当时,这些犹太入主要的活动是经营商业,尤其是出售布匹。开封当时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万人口,经济非常繁荣,这样就为这些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提供了发挥的广阔天地。

名扬开封府的石璞就是这些犹太人当中的一个。在清朝康熙年间,石璞来到河南省开封北土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是一间自产自销的丝绸手工工场和零整批销店。石璞是位机敏而勤劳的犹太后代,他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发觉丝绸行业有发展前途,从而决心在这方面开创自己的事业。善于心计和有远谋的他,在开创丝绸事业中不急于求成,而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基础后,才直接介入。

当他真正独立经营之时,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炮打响,使自己的经营一往无前,击败各方面的竞争者。石璞的丝绸业务经营是从当丝织厂学徒开始的,当他立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之后,他不嫌弃当学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惧学徒工作的艰辛,到一间丝织厂去当学徒。在那里,他埋头工作,不怕苦和累,样样工作都争着去干,由于细心观察和注意学习,他每项工作都很快上手,干得出色。厂里有些人笑他是小黄牛,不明白他这么卖力当学徒所求的是什么。石璞如此卖力工作,为的是熟悉织造丝绸的各种技术,掌握有关诀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丝绸技艺迅速提高,老板很赏识他,很快把他当做技工使用。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和几年技工生涯,石璞成为一位丝织行业的能工巧匠了。此时,时机已成熟,他找了个适当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积攒的一点积蓄和学习到的本领,创办“石子玉汴绸庄”。开始之时,他的绸庄是间狭窄的小工厂,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后大半截是工厂,其内是机房、剪裁、纺织、绣花、平熨等加工场地:前小半截则是零售、批发展卖店。就是这么一个前店后厂的小绸庄,石璞自任老板,又是技师,并且是推销员。

由于石璞织造丝绸的技艺超群。做出的产品倍受顾客欢迎。他织造的各色绫、绸、纱很快驰名各地,远销全国及海外。传说石璞曾经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随着生意的兴旺,石璞的加工厂和绸庄逐步扩大,成为开封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绸庄。他们生产的黄绫色光绚丽,质地细密,轻柔飘洒,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产。当时河南地方乃至全国的大吏和富豪常用这种黄绫上贡皇室,号称“贡绫”。石璞开创的汴绸庄由于经营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后裔的努力下,蓬勃发展,经历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国年间,前后达200多年。留下了许多关于石璞和“石子玉汴绸庄”的传说故事,如《十二个金牛犊儿的故事》、《康熙私访汴绸庄》和《石子玉汴绸庄的好丝绸》等。

近代又有一些犹太人社团在中国兴起,它们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等几个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纪中叶,精明的犹太商人他们特有的商业眼光,瞄准了黄浦江畔的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淘金”。近代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来自英属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从鸦片、茶叶、丝绸贸易开始,后发展到工业、金融、房地产等方面,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远东最富有的一个犹太商人集团。

第一个来上海谋发展的犹太人是大卫·沙逊。沙逊家族不仅最早来到上海,而且经过100年的经营发展,成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卫·沙逊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大约在19世纪初迁到英属印度的孟买并加入了英国籍。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过人的大卫就来到了上海,于1845年建立了沙逊洋行。这个洋行靠从事非法的鸦片贸易起家,没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额的暴利。沙逊洋行先后在伦敦、香港、上海、横滨、长崎等地开设了分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商业帝国。后来大卫又转向金融业,他与其他几家洋行于1864年共同创办了著名的汇丰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经营。到大卫·沙逊1864年底病死时,这个家族的财产已多达400万英镑。沙逊家族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经营了整整100年,经历了四代人,到该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维克多·沙逊时,沙逊集团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上海首富。沙逊集团有上海地产有限公司、汉弥尔登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多个公司。旧上海共有10层以上的大楼28座,沙逊集团拥有其中的6座。到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沙逊集团在上海的投资涉及纺织、食品、建筑、交通、金融等13个行业的24家企业,总资产达50亿中国法币。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开始将其财产从上海向国外转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逊洋行将其总部从上海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结束了沙逊家族在中国100年的历史。

另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本书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的阿隆·哈同。他的发家经历和经营技巧,我们在前面已分别做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他去世时,他的遗产中仅不动产部分就有土地近500亩,各种建筑1300余所,遍布上海的繁华地段。哈同的传奇不仅由于他经营的能力,而且还由于他与中国社会的密切关系。大部分来上海的外国冒险家多数都不打算在这里定居,他们的目的只是在这里发财享乐。即使沙逊家族这样以上海为基地的大财团也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机构,一旦中国情况有变,马上就把其财产转移到国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则不同,他不但在中国发了财,而且还深深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在上海安居乐业。人们对哈同热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关系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谋略。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活动说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而且他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近代上海的文化事业、市政及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的犹太富豪中。除了沙逊家族和哈同外还有很多的犹太商人。他们的财富虽然没有沙逊、哈同那样巨大,但也是些有名的百万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兹拉家族以及安诺德家族等。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上海犹太商人的活动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从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等一些犹太企业就开始将其资产从上海转移到其他的国家。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对各国外商的财产进行了掠夺性的接管,这些犹太商人也未能幸免。之后,中国又开始了内战,时局非常混乱和动荡。上海的犹太商人意识到在中国内地发展的机会很小了。纷纷开始撤出资产,沙逊集团将其总部迁到了巴哈马群岛,嘉道理家族将其经营中心搬到了香港,还有一些迁到了美洲、欧洲、澳洲。

在近现代,中国的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东亚地区的最大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犹太人在哈尔滨居住的几十年里,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创办了众多的工贸商服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工业包括采矿、冶金、金融、流通、宾馆、林业、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建筑、印刷、出版、仓储、运输、畜牧等行业领域。犹太人还通过他们的贸易才华,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历史先河。

犹太人最初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而移居哈尔滨的。这条铁路的修建对犹太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契机。哈尔滨犹太人借助与中东铁路公司内上层犹太人的关系,承包了中东铁路工程、林场、煤矿,开办航运公司,并为从事中东铁路建设的俄国工人和中国工人提供生活服务,不少人因此而大发其财。

著名的斯季德尔斯基家族就是这样发迹的。1903年,他获得了韦沙河等五片森林的采伐权。1909年开始经营扎责诺尔煤矿,1924年又获得穆棱煤矿的经营权,成为中东铁路燃料的主要供应商。

另一个重要的犹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则开办了航运公司。

自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犹太人先后在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畜牧、建筑、印刷、出版、仓储等行业中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1908年创建的、由犹太人卡甘经营的阿什河糖厂,是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在中国工业制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办于1914年的华英油坊,设备先进,使哈尔滨的食油业最终进入了欧美市场。

有趣的是。犹太人还于1906年和1907年先后开办了哈尔滨最早的烫发店和西服制衣厂,培养了一批中国技师。

除了创办企业,精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当然不会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商业活动。

他们在皮毛鉴定方面具有卓越的见识,哈尔滨及东北的95%的毛皮商都是犹太人,在这一领域,他们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城市之一,犹太人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从事西药贸易的几乎全是犹太人。

在出口方面,1907年,哈尔滨犹太人比特克诺夫斯基首次将中国产大豆销往欧洲,开创了中国大豆出口欧洲的历史先河。

1922年,伊·索斯金等犹太商人创办了哈尔滨远东商业银行;1923年,哈尔滨犹太人集资创办了一家民营银行——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1926年,哈尔滨犹太人又创办了哈尔滨协和银行。此外,带有国际犹太资本的银行还有华俄道胜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

特别是1898年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是哈尔滨及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一家外国银行,也是哈尔滨近代金融业的开端。

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哈尔滨的犹太工商企业达489家,工业部门种类达28类,商业25种;在东北三省的外国人总资本中,犹太人商业占31.6%,工业占46.5%。

在“哈尔滨交易所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中,总共13名委员及候补委员,犹太人占了8席,而且交易所议长之职始终由犹太人担任。

1927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势力出现衰退趋势,俄亚银行的破产使许多犹太商社蒙受巨大打击。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犹太人受到排挤迫害,许多犹太商店倒闭,一些犹太人被迫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或美国等地。

此后犹太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小学、中学以及各类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商业、音乐人才。

1912年,犹太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一座民族图书馆,藏书15000卷,上至拉比文学、犹太圣诗,下到当代高雅文学、儿童读物,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文化需要,是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图书馆。该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是哈尔滨犹太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犹太人还热衷于创办报刊,传播各种信息。其先后创办了《犹太言论》、《远东报》、《犹太生活》等十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宣传介绍了哈尔滨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使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一亚细亚电报通讯社创立,它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新闻机构之一,社长是英国犹太人哈同·弗利特。

哈尔滨犹太人还创办音乐学校、剧团、乐器商店,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生根做出了杰出贡献。1910-1922年,哈尔滨犹太人曾创办“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聚集了众多犹太音乐人,对哈尔滨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代,有许多犹太音乐名人在哈尔滨各音乐学校任教,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彼得堡音乐学院金质奖获得者B·N·特拉赫腾伯格和为躲避德国纳粹迫害来哈尔滨避难的柏林交响乐团副首席赫尔穆特·斯特恩。这一时期,哈尔滨还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由于有特拉赫腾伯格等一批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该乐团可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团媲美,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那个时候,经常有世界级的犹太音乐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尔曼音”之雅号的埃尔曼。

在演出和教学的同时,哈尔滨的犹太人还开办了“康季莲娜”乐器店,经营各种管弦乐器、乐谱、唱片等,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乐器商店之一。

二战结束后,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陆续离开中国,移居欧美各国。如今,在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及英、俄等欧洲各国,都能找到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身影。

红色资本家、经营之神是谁

红色资本家、经营之神是谁

阿曼德·哈默这位美国实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在上大学时,即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获得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从他经营的各种行业来看,可谓无往不胜。无论是与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帮赫斯特卖珍玩,还是经营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获得大利;从他的对手的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惊呼“哈默是无敌的”。

然而,“无敌的”哈默,“经营之神”哈默,却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对方出了远不是他能接受的价,他坚决不要,可几次较量后,他不得不接受对方的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一块好牛排委实不易。受此启发,哈默踏人养牛业这一行。牛要卖得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系于种牛的血缘、质量。

正好,其时有一头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奖种牛,在密苏里州拍卖,这头种牛被养殖专家誉为本世纪最佳种牛。开始时,哈默想出个“大价”,用1.5万元买下。但一个叫奥布莱恩的企业家比他更出得起价,以3.51万元将它买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万元,买了前一年国际种牛赛冠军——“野蛮王子”来繁殖牛群,到后来一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贵。

正在这时,一位兽医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阳萎病,而且据他的分析:它的病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还可利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听到这个消息,哈默心花怒放,当即打了个电话给奥布莱恩:“莱斯,老朋友,把您的‘王子’卖给我,怎么样?”

“我很乐意这样做。”奥布莱恩的答复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么价?”

“10万元。”

这一棒把哈默简直打昏了。他不由吼骂起来:“您疯了吧?我刚听说您这头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一年多没有交配过了。”

“那您为什么要买呢?”对方竟反击说,“我知道您想干什么。大学里已经派人来讲过,‘埃里克王子’还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种牛呢?”

原来对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气馁了。他当即以很委婉的语调向对方讨价还价:“我也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谁也没真正证明它还能生育。这样吧,‘埃里克王子’已给您服务这么久了,我一分钱不少,照原价给您,怎么样?”

“10万元。”对方寸步不让。

咬咬牙,哈默立即将价拉了1倍多:“我们折衷一下,7.5万元,不过您得让我做次试验。好不好?”

奥布莱恩稍微沉吟了一会,接着说:“好吧,你来吧!”

哈默带着兽医去了,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掏出7.5万元的支票交给奥布莱恩。

奥布莱思接过支票看了看,又把它还给哈默:“钱不够。”

“怎么?不是讲好7.5万元的吗?”

“不,我没有讲同意7.5万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这里来做试验。”

这简直是十足的无赖!哈默气昏了,转身就走。奥布莱恩在背后微笑着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国际牲畜展览会开幕了,哈默带着一头年轻母牛参展。此时的哈默尽管在养牛界已很名气,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却从未得过芝加哥展览会的世界冠军。这一次却大不相同,这头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后裔,作为牛犊时,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同时他又请了一些最有名望的专家来饲养。他志在必得,养牛界的许多同行也认为冠军非它莫属。

可没料到,这头母牛仅得一个亚军。冠军还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儿”抢走了!奥布莱思的电话:“莱斯,我愿意出你要的10万元……”

终于,这笔生意,还是以比奥布莱恩当初买人价高6.49万元的价成交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给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枯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化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石油钻探事业毕竟是一项冒险性很大的行业。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

哈默接受了意见,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挖井定位为离开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来到盛产石油的利比亚。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哈默要同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争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这些石油巨头一举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轰炸机改造的飞机赶来了。他采取了独特的投标方式。他独出心裁,用红、黄、绿三色彩绸做成投标书,正好和当时利比亚的国旗颜色一样。并且,他还在投标书中特别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标,公司将为国王先祖所在地的绿洲造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这样,哈默成功地创造了开发利比亚石油的机会。他一举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颇有名望的竞争对手大吃一惊。

但是,这两块地很快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美元,另外还得花费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不可告人的贿赂金。董事会里有些人开始把这项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连公司里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主张应该撤退。哈默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脾气,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质家采用电子计算机探测新技术,终于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产7.3万桶,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

利润开始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账户,冒险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业的另一个具有冒险性而获得成功的投资,是对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1972年,该公司在北海连钻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价为2.50万美元。幸而最终得到上帝垂青,钻出了石油,获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与英国的格蒂石油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和报界大亨汤普森的苏格兰石油有限公司等组成北海开发石油的财团,西方石油公司占有36.5%的股份。

犹太人在中国

早在唐代就有犹太人从陆路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但较多的犹太人是在北宋时期以后从印度转道进入中国的。

当时,这些犹太入主要的活动是经营商业,尤其是出售布匹。开封当时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万人口,经济非常繁荣,这样就为这些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提供了发挥的广阔天地。

名扬开封府的石璞就是这些犹太人当中的一个。在清朝康熙年间,石璞来到河南省开封北土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是一间自产自销的丝绸手工工场和零整批销店。石璞是位机敏而勤劳的犹太后代,他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发觉丝绸行业有发展前途,从而决心在这方面开创自己的事业。善于心计和有远谋的他,在开创丝绸事业中不急于求成,而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基础后,才直接介入。

当他真正独立经营之时,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炮打响,使自己的经营一往无前,击败各方面的竞争者。石璞的丝绸业务经营是从当丝织厂学徒开始的,当他立志创办“石子玉汴绸庄”之后,他不嫌弃当学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惧学徒工作的艰辛,到一间丝织厂去当学徒。在那里,他埋头工作,不怕苦和累,样样工作都争着去干,由于细心观察和注意学习,他每项工作都很快上手,干得出色。厂里有些人笑他是小黄牛,不明白他这么卖力当学徒所求的是什么。石璞如此卖力工作,为的是熟悉织造丝绸的各种技术,掌握有关诀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丝绸技艺迅速提高,老板很赏识他,很快把他当做技工使用。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和几年技工生涯,石璞成为一位丝织行业的能工巧匠了。此时,时机已成熟,他找了个适当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积攒的一点积蓄和学习到的本领,创办“石子玉汴绸庄”。开始之时,他的绸庄是间狭窄的小工厂,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后大半截是工厂,其内是机房、剪裁、纺织、绣花、平熨等加工场地:前小半截则是零售、批发展卖店。就是这么一个前店后厂的小绸庄,石璞自任老板,又是技师,并且是推销员。

由于石璞织造丝绸的技艺超群。做出的产品倍受顾客欢迎。他织造的各色绫、绸、纱很快驰名各地,远销全国及海外。传说石璞曾经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随着生意的兴旺,石璞的加工厂和绸庄逐步扩大,成为开封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绸庄。他们生产的黄绫色光绚丽,质地细密,轻柔飘洒,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产。当时河南地方乃至全国的大吏和富豪常用这种黄绫上贡皇室,号称“贡绫”。石璞开创的汴绸庄由于经营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后裔的努力下,蓬勃发展,经历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国年间,前后达200多年。留下了许多关于石璞和“石子玉汴绸庄”的传说故事,如《十二个金牛犊儿的故事》、《康熙私访汴绸庄》和《石子玉汴绸庄的好丝绸》等。

近代又有一些犹太人社团在中国兴起,它们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等几个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纪中叶,精明的犹太商人他们特有的商业眼光,瞄准了黄浦江畔的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淘金”。近代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来自英属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从鸦片、茶叶、丝绸贸易开始,后发展到工业、金融、房地产等方面,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远东最富有的一个犹太商人集团。

第一个来上海谋发展的犹太人是大卫·沙逊。沙逊家族不仅最早来到上海,而且经过100年的经营发展,成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卫·沙逊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大约在19世纪初迁到英属印度的孟买并加入了英国籍。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过人的大卫就来到了上海,于1845年建立了沙逊洋行。这个洋行靠从事非法的鸦片贸易起家,没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额的暴利。沙逊洋行先后在伦敦、香港、上海、横滨、长崎等地开设了分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商业帝国。后来大卫又转向金融业,他与其他几家洋行于1864年共同创办了著名的汇丰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经营。到大卫·沙逊1864年底病死时,这个家族的财产已多达400万英镑。沙逊家族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经营了整整100年,经历了四代人,到该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维克多·沙逊时,沙逊集团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上海首富。沙逊集团有上海地产有限公司、汉弥尔登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多个公司。旧上海共有10层以上的大楼28座,沙逊集团拥有其中的6座。到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沙逊集团在上海的投资涉及纺织、食品、建筑、交通、金融等13个行业的24家企业,总资产达50亿中国法币。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开始将其财产从上海向国外转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逊洋行将其总部从上海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结束了沙逊家族在中国100年的历史。

另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本书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的阿隆·哈同。他的发家经历和经营技巧,我们在前面已分别做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他去世时,他的遗产中仅不动产部分就有土地近500亩,各种建筑1300余所,遍布上海的繁华地段。哈同的传奇不仅由于他经营的能力,而且还由于他与中国社会的密切关系。大部分来上海的外国冒险家多数都不打算在这里定居,他们的目的只是在这里发财享乐。即使沙逊家族这样以上海为基地的大财团也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机构,一旦中国情况有变,马上就把其财产转移到国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则不同,他不但在中国发了财,而且还深深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在上海安居乐业。人们对哈同热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关系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谋略。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活动说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而且他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近代上海的文化事业、市政及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的犹太富豪中。除了沙逊家族和哈同外还有很多的犹太商人。他们的财富虽然没有沙逊、哈同那样巨大,但也是些有名的百万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兹拉家族以及安诺德家族等。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上海犹太商人的活动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从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沙逊集团等一些犹太企业就开始将其资产从上海转移到其他的国家。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对各国外商的财产进行了掠夺性的接管,这些犹太商人也未能幸免。之后,中国又开始了内战,时局非常混乱和动荡。上海的犹太商人意识到在中国内地发展的机会很小了。纷纷开始撤出资产,沙逊集团将其总部迁到了巴哈马群岛,嘉道理家族将其经营中心搬到了香港,还有一些迁到了美洲、欧洲、澳洲。

在近现代,中国的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东亚地区的最大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犹太人在哈尔滨居住的几十年里,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创办了众多的工贸商服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工业包括采矿、冶金、金融、流通、宾馆、林业、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建筑、印刷、出版、仓储、运输、畜牧等行业领域。犹太人还通过他们的贸易才华,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历史先河。

犹太人最初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而移居哈尔滨的。这条铁路的修建对犹太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契机。哈尔滨犹太人借助与中东铁路公司内上层犹太人的关系,承包了中东铁路工程、林场、煤矿,开办航运公司,并为从事中东铁路建设的俄国工人和中国工人提供生活服务,不少人因此而大发其财。

著名的斯季德尔斯基家族就是这样发迹的。1903年,他获得了韦沙河等五片森林的采伐权。1909年开始经营扎责诺尔煤矿,1924年又获得穆棱煤矿的经营权,成为中东铁路燃料的主要供应商。

另一个重要的犹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则开办了航运公司。

自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犹太人先后在面粉、制油、酿酒、制糖、烟草、畜牧、建筑、印刷、出版、仓储等行业中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1908年创建的、由犹太人卡甘经营的阿什河糖厂,是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在中国工业制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办于1914年的华英油坊,设备先进,使哈尔滨的食油业最终进入了欧美市场。

有趣的是。犹太人还于1906年和1907年先后开办了哈尔滨最早的烫发店和西服制衣厂,培养了一批中国技师。

除了创办企业,精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当然不会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商业活动。

他们在皮毛鉴定方面具有卓越的见识,哈尔滨及东北的95%的毛皮商都是犹太人,在这一领域,他们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城市之一,犹太人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从事西药贸易的几乎全是犹太人。

在出口方面,1907年,哈尔滨犹太人比特克诺夫斯基首次将中国产大豆销往欧洲,开创了中国大豆出口欧洲的历史先河。

1922年,伊·索斯金等犹太商人创办了哈尔滨远东商业银行;1923年,哈尔滨犹太人集资创办了一家民营银行——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1926年,哈尔滨犹太人又创办了哈尔滨协和银行。此外,带有国际犹太资本的银行还有华俄道胜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

特别是1898年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是哈尔滨及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一家外国银行,也是哈尔滨近代金融业的开端。

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哈尔滨的犹太工商企业达489家,工业部门种类达28类,商业25种;在东北三省的外国人总资本中,犹太人商业占31.6%,工业占46.5%。

在“哈尔滨交易所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中,总共13名委员及候补委员,犹太人占了8席,而且交易所议长之职始终由犹太人担任。

1927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势力出现衰退趋势,俄亚银行的破产使许多犹太商社蒙受巨大打击。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犹太人受到排挤迫害,许多犹太商店倒闭,一些犹太人被迫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或美国等地。

此后犹太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小学、中学以及各类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商业、音乐人才。

1912年,犹太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一座民族图书馆,藏书15000卷,上至拉比文学、犹太圣诗,下到当代高雅文学、儿童读物,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文化需要,是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图书馆。该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是哈尔滨犹太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犹太人还热衷于创办报刊,传播各种信息。其先后创办了《犹太言论》、《远东报》、《犹太生活》等十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宣传介绍了哈尔滨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使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一亚细亚电报通讯社创立,它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新闻机构之一,社长是英国犹太人哈同·弗利特。

哈尔滨犹太人还创办音乐学校、剧团、乐器商店,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生根做出了杰出贡献。1910—1922年,哈尔滨犹太人曾创办“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聚集了众多犹太音乐人,对哈尔滨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代,有许多犹太音乐名人在哈尔滨各音乐学校任教,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彼得堡音乐学院金质奖获得者B.N.特拉赫腾伯格和为躲避德国纳粹迫害来哈尔滨避难的柏林交响乐团副首席赫尔穆特·斯特恩。这一时期,哈尔滨还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由于有特拉赫腾伯格等一批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该乐团可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团媲美,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那个时候,经常有世界级的犹太音乐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尔曼音”之雅号的埃尔曼。

在演出和教学的同时,哈尔滨的犹太人还开办了“康季莲娜”乐器店,经营各种管弦乐器、乐谱、唱片等,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乐器商店之一。

二战结束后,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陆续离开中国,移居欧美各国。如今,在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及英、俄等欧洲各国,都能找到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身影。

为什么莫洛凯岛,连同它所有的奇迹,是夏威夷群岛中最不发达的

为什么莫洛凯岛,连同它所有的奇迹,是夏威夷群岛中最不发达的

夏威夷莫洛凯岛的游客首先想到的是岛上有多空。从从熙熙攘攘的奥阿胡(Oʻahu)或毛伊岛(Maui)飞来的螺旋桨飞机上,你可以看到一英里又一英里的海滩上没有人迹,一英里又一英里的灌木丛中只偶尔有红色的土路。它似乎是回到了一个更古老、更简单的夏威夷,在大众旅游、高层酒店、拥挤的海滩和交通堵塞之前。

相关内容夏威夷最后的沙丘是莫洛凯星球上

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种的家园,没有一个红绿灯,唯一可以称之为交通的东西是一些皮卡车在岛上唯一的一个大城镇Kaunakakai的三个街区长的大街上等待停车位,Kaunakakai人口约3000。大约7000多人居住在这个岛上,约占夏威夷140万人口的0.5%。岛上只有一家酒店,只有几家餐厅比汉堡店更具雄心,遍布全岛38英里长。

在经常拥挤的现代夏威夷,这样的地方简直是奇迹。但这种空虚也预示着一种极其严重的不安:几代人以来,莫洛凯一直顽固地***基础广泛的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稳定。由于莫洛凯是更大的毛伊县(人口166,

莫洛凯经常与在Kalaupapa半岛建立的麻风病人殖民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为隔离而选择的地方。WikimediaCommons的

平均指数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州的数据,失业率往往是全州的两倍。将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在毛伊岛使用粮票的比率是毛伊岛的两倍,在奥阿乌使用粮票的比率是奥阿乌的三倍。由于对福利的依赖程度非同寻常,该岛是克林顿***时期为数不多的几家获得福利改革法豁免的美国***之一。除了少数例外,年轻人如果想寻找的机会超过最低限度,就必须前往其他岛屿或美国大陆。

是由当地产生的,规模较小,种类繁多的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苦苦挣扎。夏威夷作为一个整体,对战后糖业的消亡做出了回应,转而发展旅游业,莫洛凯对此反应迟缓,在经济衰退、外国业主管理不善以及当地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步履蹒跚。现在,你看到的每一个地方,商铺都关门了,店面空荡荡的。

在西端,一个坐落在海面上的高尔夫球场荒芜荒芜,曾经昂贵的椰子树景观现在一叶不留,因缺乏灌溉而枯死。以前的旅馆和公寓都是用木板封住的,而且已经腐烂了,它们的木制楼梯倒塌了,消失在藤蔓丛生的藤蔓下。唯一一家电影院在十多年前关闭了。

夏威夷所有岛屿上都有零星的不发达地区,但只有莫洛凯的特点是长期、持续地未能与邻国同步发展。这种失败因其长久性而更为显著。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当时夏威夷群岛是地球上最孤立的主要陆地,向更广阔的世界开放,而且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接触,波利尼西亚夏威夷岛,当时该岛与群岛上更大的岛屿同样处于边缘。这是一个很长的边缘化时期。

为什么莫洛凯不同?答案既在于夏威夷的特殊性,也在于一般边缘地区的性质。

对于大多数夏威夷居民来说,莫洛凯定义了所谓的“外岛”夏威夷——周边地区,很少有人去。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遥远。它的mer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1866年在人迹罕至的卡拉帕帕半岛上建立的悲惨的麻风病人殖民地,这个地方被选为数千人的隔离地,其中大多数是对这种疾病免疫力很低的夏威夷土著人,他们被从家庭中分离出来,流放在那里死去。

然而莫洛凯并不遥远。它位于夏威夷主链的死中心,距离奥阿胡只有25英里,人口近100万,距离繁华的毛伊岛只有8.5英里。在大多数日子里,无论是在拉奈岛还是在晴朗的白天,甚至是在夏威夷的大岛上都可以看到它。在大多数夜晚,首都火奴鲁鲁的明亮灯光使莫洛凯的天空西面变成黄色,而毛伊岛的卡纳帕利海岸则是东面。它也不是特别小:38英里长,最宽处10英里宽,是夏威夷第五大岛屿。它的面积几乎是邻近拉纳伊的两倍,人口是拉纳伊的两倍多,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长期以来主要由外人控制。莫洛凯岛近85%的土地由7个业主控制,其中只有一个业主的总部位于岛外。

莫洛凯岛拥有该州最长的边缘珊瑚礁和最长的白色沙滩,以及世界上最高的海崖。它拥有其他岛屿所拥有的一切可以转化为利润的东西:水源充足的山谷有利于传统的波利尼西亚农业,适合现代农业的平坦土地,海岸线不受海浪影响(波利尼西亚时期,南岸有50个或更多的鱼塘,太平洋最大的水产养殖中心),还有所有可爱的海滩、摇曳的棕榈树、高耸的瀑布和吸引游客的雨林。

莫洛凯的麻烦在于,这些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它的大邻居少,而且还有许多无利可图的功能。岛上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宜居住。整个北海岸都被陡峭的悬崖环绕着,被巨大的海潮冲击着。东半部大部分由陡峭的山脉和深谷组成。西半部大部分地区都是典型的干旱地区。整个岛屿被猛烈的信风吹得四分五裂。富足的地方,相对于它的邻居来说,是少而小的。正是这种相对缺乏的资源,形成了理解莫洛凯历史和现状的背景。

在波利尼西亚时期,莫洛凯近在咫尺,弱于邻近岛屿,召唤强大的外来者征服和开发,往往是在前往其他地方进行更大规模战斗的途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的卡迈哈梅哈一世国王,夏威夷军队在奥阿胡、毛伊岛和夏威夷岛之间移动,在岛上驻扎和战斗,经常把岛夷为平地。这个岛被认为是一个容易被征服的地方,但是因为它的大部分陆地区域是无法到达的陡峭的山地森林,陡峭的悬崖环绕着海浪,岩石海岸线小,分散的社区已经证明很难从外部完全控制和统治。

这些人口较少的地方培养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实践习惯,用来抵抗外来者的声誉。一种是以一种毒树而闻名的,卡莱帕霍;另一种是以其反首席巫术而闻名。事实上,这个岛被称为“强大祈祷者的莫洛凯”,一个充满巫术和毒药的地方,用来对付外来者,以及他们无法控制的雾蒙蒙的偏远避难所。(据说卡迈哈梅哈的入侵者是被普勒奥奥集体杀害的——尽管至少一名当地线人坚持说,战士们不是被祈祷而死,而是被喂以红薯和‘奥胡胡胡,一种孟族鱼毒’)。

岛际航空公司西科斯基s-43在1935-1940年左右飞过莫洛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史密森学会/维基媒体公共资源网)

在那里,外部首领确实取得了控制权,他们让人民和土地生产过剩,主要是卡罗(芋头)和猪,为他们自己的扩张——人类学家称之为农业“集约化”的过程树木和沟壑纵横的土路,没有以前居民和他们的作品的踪迹。

在20世纪,养牛场占据了西端和远东端,而两个垂直整合的大型菠萝种植园占据了岛中心的大部分。这两个部门都是集约化和粗放型的单一文化出口商品生产商,利润外流给外部所有者。所有这些都是种族分层的,少数白人所有者和管理者管理着非白人劳动力。西区的

Maunaloa,50年来,加州拥有的一个大型种植园的总部,是按照严格的种族等级制度布局的。菲律宾人居住的小镇,对于野外作业人员来说,有木制的宿舍,就躺在最低点的斜坡上。对于露娜一家来说,这座日本城镇,或者说是野地老板,有着木制的共用房屋,毗邻而略显上坡。对于白人来说,“小山”有着美式风格的混凝土砌块房屋,房屋上布满了水管和电力。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外部所有的,依靠对水和土地近乎垄断的控制。由于以前的环境退化,所有这些都是可能的,而且随着化肥、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更多的环境退化,特别是侵蚀。这些物质的残留物仍然留在土壤中,对那些现在试图在岛上发展小型农业的人构成了挑战。

莫洛凯长期以来一直是外部经济利益的文字和比喻性采石场。从1962年开始,沙子从西区出口,从HaleoLono港附近的K***ukaha海滩和Papohaku海滩出口,在檀香山的Waikiki和加利福尼亚州的SantaMonica建立有利可图的旅游线路。1975年,该州立法机关宣布采砂活动为非法,但这两个地点海滩减少的遗留问题仍然清楚地提醒人们,开采边缘地区具有破坏性的逻辑。

地中海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拉德尔写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外国的要求强加了“一种侵入性的单一文化,破坏了当地的平衡。”莫洛凯的故事在表达这一规则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文化维度,放大了外部统治的轨迹。

之间的对抗关系小,1923年,莫洛凯农场的一名经理在他的车里被炸死,当时波利尼西亚时代出现的分散的生存物资和更大的外部力量在现代重演,表现为牲畜中毒、纵火,甚至一场谋杀在汹涌的藤蔓下消失。(韦德·格雷厄姆)

在最近几十年里,这一动态一直在继续,作为一个小而有发言权的莫洛凯居民群体,他们积极反对经济发展计划,***并成功阻止了酒店、公寓、高尔夫球场、游轮游览、岛间渡轮服务和风能(特别是风岛)的提议仍然由昂贵的进口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激进分子与岛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雇主莫洛凯牧场(MolokaiRanch)就拟议的住宅开发项目长期僵持不下,导致牧场在2008年全部关闭,失去120个工作岗位。莫洛凯的经济如此脆弱,失业率因此从2007年的6.2%跃升至2009年的13.7%,

最近禁止转基因作物的尝试让该岛目前最大的雇主孟山都和麦考根塞恩兹成为众矢之的。这两个窗格玻璃都在那里测试转基因种子玉米,这与莫洛凯以前作为隔离地的职业有着惊人的呼应。如果帕尼一家离开,他们还将带走240个工作岗位,约占岛上劳动力的10%。与莫洛凯牧场关闭一样,对小型本地企业的连带影响将是极端的。

反对者的特征是显著的:而激进分子作为一个松散的群体并非没有多样性,核心成员是夏威夷土著后裔。他们的承诺、策略和目标植根于20世纪70年代的夏威夷文艺复兴运动,该运动复兴了传统的夏威夷文化、语言和仪式,并要求承认夏威夷土著人民的***。莫洛凯的

当地激进分子利用保护考古遗迹的联邦和州法律来阻止、减缓,或者尽量减少发展,维护当代夏威夷人在私人土地上狩猎、捕鱼和采集的权利。他们还成功地阻止了西端的采砂活动,最终,美国海军轰炸了毛伊岛附近的卡霍奥拉韦小岛,对莫洛凯的许多人来说,

,捕鱼、狩猎(主要是非本土的轴心鹿)和小规模养殖等生存策略在经济上至关重要。此外,这些战略必须代表夏威夷。保护文化的愿望已呈现出***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具体建议的姿态,即使这些建议可能有益于社区。

岛上分裂的气候是显而易见的。在离开机场时,游客们看到一个手绘的标志:“参观、消费、回家”。它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效果。旅游推广者曾称之为“友好岛”的游客人数从1990年的103477人下降到2014年的59132人,下降了43%。就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kalauppamule骑行也已关闭。

的历史仍然常常被认为是强大的、中心的、占主导地位的地方。然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并不是一个中心,但根据定义,外围地区比核心地区更大,范围更广。夏威夷的莫洛凯展示了这些地方是如何在退化、剥削和边缘化的循环中被蜜蜂捕获的。在这种不幸的背景下,莫洛凯同时也是一个例外和典型。

韦德·格雷厄姆在佩珀丁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城市和环境政策。他最近的一本书是《辫子水:夏威夷莫洛凯的环境与社会》

关于俄罗斯农业的问题

关于俄罗斯农业的问题

老大,你这问题答案太多了,你自己看看:

http://www.114nyw.com/new_detail.asp?NewID=1869

中国和俄罗斯联邦都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之一是人多地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状况将难以改变。俄罗斯恰恰相反,广袤的国土,稀疏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多人少国家。俄罗斯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一望无际的平原、森林和草原,丰富的淡水资源和能源,与我国还有4370公里的共同疆界。我国与俄罗斯在经济上有最强的互补性。在新的世纪,我国要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俄罗斯应当是我国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走上了正常化轨道,政治关系良好,经济交流日趋频繁,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宽。但是,农业方面的经济合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国际贸易也非常有限。这同农业在中俄两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在与俄罗斯进行农业合作方面,我国具有一种独特的优势,即其他任何国家在中期(10年左右)甚至长期都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

1.我国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那里“抢占有利地形”,站稳脚跟,然后才有可能迅速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优势(如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可能失去其重要性。因此应当抓紧机遇,不能错过。

本文探讨的地域范围,虽然主要是俄罗斯,还还涉及到它的“近邻”即原苏联的众多国家,包括乌克兰等欧洲国家、中亚国家以及蒙古。在这些国家中,有些与我国有漫长的边界,与我国也有良好的合作传统,有些经济还处于困难的转轨之中,需要我国的援助和投资。在可能的条件下,我国不同地区可以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进行投资或贸易洽谈。

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苏联的国土面积达到了224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上有人居住的陆地面积的1/6。人口最多时将近3亿,人口密度为12人/平方公里。

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约1707.5万平方公里,将近是我国的1.8倍。俄罗斯人口已经多年负增长,最新的统计已经不到1.447亿人,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的人口密度为8.5人/平方公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俄罗斯人口在2015年将减少到1.345亿,退居世界第九位,不到我国的1/10。

俄罗斯联邦是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的庞大的国家。其中有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10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俄罗斯把这些行政单位划成7个联邦区:

1.中央联邦区(18个联邦主体),以莫斯科市为中心,包括17州和莫斯科市;

2.西北联邦区(11个联邦主体),以圣彼得堡市为中心,包括7个州、2个共和国、1个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市;

3.南方联邦区(13个联邦主体),以罗斯托夫市(顿河畔)为中心,包括8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3个州;

4.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15个联邦主体),以下诺夫哥罗德市为中心,包括6个共和国、8个州、1个自治区;

5.乌拉尔联邦区(6个联邦主体),以叶卡捷琳堡市为中心,包括4个州和2个自治区;

6.西伯利亚联邦区(16个联邦主体),以新西伯利亚市为中心,包括4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6个州、4个自治区;

7.远东联邦区(10个联邦主体),以哈巴罗夫斯克市为中心,包括1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4个州、1个自治州、2个自治区;

另外,还有一种根据历史形成的劳动区域分工、经济地理位置特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专业化等划分成的“经济区”,共分为12个经济区,基本上是在上述联邦区的基础上再划得小些,有的边界不完全一致。

乌拉尔山以东的3个经济区(共32个“主体”)的人口总和才4035万,却占了131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7%的人口占77%的国土),那里的人口密度不到3.1人/平方公里。尤其是最东的经济区,面积620多万平方公里,只有71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大片领土几乎无人居住。

俄罗斯有辽阔的平原,占国土的70%。主要有两个:东欧平原有400万平方公里,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有众多的大河,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贝加尔湖深约1620多米,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近2.3万立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森林也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总面积约为8.6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0.5%。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天然气占世界36.1%,石油占14.3%,煤占16.2%。

俄罗斯的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9%,约2.2亿公顷,并且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15.7公顷。另外,俄罗斯有7260万公顷草地牧场。

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以下自东向西介绍一下几个主要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全年≥10°C积温约为1500~2500°C,气候属于强大陆性,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半降于夏季,土壤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为主。北部为森林草原类型,南部属干草原类型。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也占一定的比重,甜菜与亚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作物,畜牧业居于次要地位,以乳肉兼用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大致介于北纬50~60度之间,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处草原带,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全年≥10°C积温1800~2600°C,年降水量由北部的450毫米减至南部的250毫米,无霜期则相应地由110天增至130天。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不利的气候因素是旱灾频繁,风蚀严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1950年代,苏联在此大规模垦荒,共开垦荒地4184万公顷(包括哈萨克北部的2548万公顷)。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很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10°C积温均在4000°C以上,无霜期长达240~250天,一月平均温度3~8°C,热量条件充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本地区农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多,商品率也较高,粮食需靠区外供应。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部分,工业中心较多,城市人口比重高。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紧密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冬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10°C积温在1600~2200°C之间;降水也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多,由西向东从800毫米减至600毫米。气温及降水的年变率都较小,气候比较稳定,不受干旱的威胁,有利于牧草与麦类作物的生长,需采取排水及改良土壤等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收成。农业生产的潜力较大,是俄罗斯土地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一些农业用地还有待开垦。

5.西部地区。位于欧洲部分的森林草原带,是俄罗斯的黑土区,农业自然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这是俄罗斯的甜菜、谷物、畜牧业生产带。这里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水分充足。全年≥10°C积温2400~3000°C,生长期150~160天,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土壤水分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地带性土壤以肥力较高的黑钙土为主。本地带是俄罗斯主要的甜菜、谷物及乳―肉用畜牧业生产基地,并以甜菜糖、小麦及肉类、乳制品等供应其他地区。

无论从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来看,俄罗斯与加拿大都十分相似,有许多理由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出口国。今天,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俄罗斯的21%,农业劳动力只有俄的4.8%。加拿大的农业出口额早已跻身世界10强,而原苏联却以头号的农产品进口大国而著称。俄罗斯农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当然,要把潜力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另外,俄罗斯人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城市占85%以上,农村在65%以上。俄罗斯技术工人和专家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俄罗斯人的健康素质已经与北方的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人均期望寿命从1992年的73.8岁下降到2000年的72.4岁,其中男子从67.9岁下降到65.0岁。

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

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

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远东地区缺乏劳动力,目前中俄关系友好。临俄罗斯边境的林区适合养殖,养牛是可行的。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去远东养牛和中国人去远东地区养牛可以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