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凤合镇养牛场 勐海县的经济

云南省凤合镇养牛场 勐海县的经济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云南省凤合镇养牛场的一些知识点,和勐海县的经济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龙门位于中国哪个省

龙门位于中国哪个省

南充市龙门镇

龙门镇位于南充市东北部,嘉陵江东岸,属亚热带,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带。宋时建镇。距南充城区15公里,距南充火车东站1.5公里。为高坪十里工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四川省五大集镇之一。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镇幅员33.94平方公里,场镇面积3.8平方公里,大小街道32条,总长13000余米,其中最长的街道1500米,宽36米。辖14个行政,129个社,7个居民段,4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耕地面积17063亩。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5910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42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5068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578元。粮食总产量11980吨。劳务输出4180人,劳务输出收入2508万元。财政收入503.39万元。

农业坚持科学种田,调整产业结构。全镇七个村广柑高换改良50万株,种植商品蔬菜5000亩,其中:膜覆盖3000亩,建大小棚温室150亩,形成了龙门蔬菜批发市场;全镇有5个村制种玉米5100亩;1个村水稻制种602亩,均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全镇实现社社通公路,公路总长达58公里,其中:三级公路5公里;水上运输可上至广元,下达重庆;318国道贯穿全境,达成铁路过境18公里;开通程控电话2500门;实现了村村通直拨电话,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建成地面卫星电视接收塔3座,移动电话接收站1座,用户达11000余户;有线广播遍布全镇各村社,电视覆盖户数占92%,其中有彩电的户占20%。生活和工业用水来源于嘉陵江或地下取水,3个水厂的日供水量达15万吨;天燃气日供气量1.2万立方米。“鲤鱼跳龙门”雕塑与“太阳灯”、“天鹅灯”等造型各异的街灯,交相辉映,宽阔繁华的街道绿树成荫。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交警各队、刑侦中队、综治办等部门,为龙门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保证。人行、建行、工行、农行、信用社、工商联商会储金会等6家金融单位为支援企业发展作后盾。100多家茶园(馆)清香四溢,生意兴隆;10多家歌舞厅乐声悠悠;国民大酒店以优良的环境,得到了市、区大型会议选址的垂青;占地800余亩的大岩山公园游人如织,复兴的云雾寺,香客不断。镇上各行各业月经营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上。逢场天,流动人口达15万人次,不是逢场天也在2万人次以上。

龙门镇党委、政府着重开发房地产业,一是出优惠政策;二是加速城镇配套及功能完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政府部门为其提供一条龙服务。1997年至2000年,四年间,新建营业及住宅面积1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万平方米,工业及生产性建筑12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创产值12500万元。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本地沙、石、砖、瓦以及水泥制品等地方性建材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和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

全镇工业、农业、交通、通讯、乡镇企业、城镇建设、民营经济、文教卫生等发展迅速,现代化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周边10多个乡镇的干部、群众纷纷到镇落户,一些外来投资者纷纷前来经商办厂,兴办实体。南充棉纺厂、南充泰达化纤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全镇有各类企业2051家,其中:中外合资及骨干企业31家。

安溪县龙门镇

安溪县龙门镇安溪县龙门镇位于风光旖旎的晋江溪畔,与厦门特区毗邻,面积156.33平方公里,山地15.6万亩,耕地2.7万亩,现辖31个行政村,人中6.5万人。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革命老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龙门镇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抓好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企业发展重点,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保证,有力地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250元。展望未来,前程似锦。龙门镇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镇情,奋力拼搏,扎实推进新一轮创业。龙门镇位于安溪县南部的东岭峰北麓,东邻南安县翔云乡,南连同安县汀溪镇,西与虎邱镇、大坪乡交界,北和官桥镇接壤。地处东经118°05′,北纬24°57′,面积156.33平方公里。

龙门之名因山而得。明嘉靖《安溪县志》载:“龙门山,在依仁里,山势若崖,两石夹峙如门,古龙门驿以此得名”。当地族谱亦有如下记述:“层岩迭嶂,山势险要,崖岩直抵溪底,深百尺,通往小道,必经两岩夹峙之间,隙缝处如门。”其地圩场,亦称龙门圩。

安溪置县之初,龙门属归善乡依仁里,从宋至元、明、清龙门仍属依仁里。民国初期沿用清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依仁里属依新区;1940年6月,改为第一区龙榜镇,8月改属龙门、官榜两个乡镇;1945年,恢复龙榜镇,下辖仙地、溪内、湖山、金狮、榜头、山美、榜寨、美卿、寮山、龙山、龙门、桂瑶12个保。

建国初期,龙榜镇属龙城区,不久改属第二区,1952年7月改为第六区,同年9月改属官桥区,1958年2月撤区改设龙门乡,1958年9月并入官桥人民公社,1961年8月划为龙门、湖山、仙地、桂瑶、榜头、寮山六个小公社,隶属官桥区。1965年撤区,六个小公社并为龙门公社,1984年改为龙门乡,1991年改为龙门镇至今。现下辖山头、美顶、美内、美卿、榜寨、寮山、龙门、龙山、龙美、翠坑、桂瑶、桂林、观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内、溪瑶、仙地、仙东、仙西、仙凤、金狮、洋坑、和平、白芸、榜头、大生、山美、后坂、光孝31个村。

绵阳市龙门镇

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地处涪江上游,距绵阳机场15公里,四川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108国道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且有被誉为""西南杨浦大桥""的互通式立交桥座落场镇,九寨沟环线的绵江一级公路纵贯南北,距宝成铁路复线一级货站绵阳火车站6公里,是绵阳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川物资的重要集散的和中转站。交通、通讯、商贸较为发达,镇内坝丘相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OC,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7毫米,日照充足,无霜期272天,涪江、长滩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建镇于1998年6月,镇内种、养殖业比较发达,是绵阳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奶牛养殖基地、涪城区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试点镇。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2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2万人,幅员面积2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

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与全镇人民一道,发扬""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振新龙门""的龙门精神,坚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使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场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2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乡镇企业发展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翻了一番,集镇面积扩大了3倍,场镇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呈现出园林式场镇的格局。镇上先后荣获绵阳市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绵阳市近郊工作先进乡镇等殊誉。

龙门阵

村民曾实摆了这样一个龙门阵:几年前,我听说养奶牛能赚到钱,就贷款借钱加上10多年的积蓄近40万元,一下子从内蒙买回了34头奶牛修圈饲养,每天产出千斤鲜奶,收入千把元。我盘算着,这样下来一年就是30多万啦。乡亲们看到有搞头,也跟着养起了40多头。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1999年秋天,全镇80多头奶牛突发牛瘟病,奶是不能卖了,上头传下令来,龙门镇的奶牛得全部枪杀深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11月22日那个日子,那天正是我34岁生日,我那34头连同乡亲们的40多头白花奶牛牵到了村外的荒野中,听到那“啪啪啪”的枪声传来呀,我简直就是万箭穿心,一家人抱头痛哭:“血本无归呀,这阎王债变牛作马也还不起哟……”

曾实说着落下泪来,继而又破涕为笑说:就在我一家人痛苦万分的时候,市委书记杨海清来了,区、乡、村连同畜牧部门的干部来了,千言万语安慰我,他们说,他们有责任,防疫体系没跟上。于是市委书记发话,区上领导拍板,贴息农贷加上区镇补助5.5万元,鼓励我再干。我是思前想后,斗胆又买了34头奶牛来喂。书记镇长带头,镇上拨出专款请畜牧师成立了奶牛协会,从奶牛引进、饲养、防疫、治病到牛奶市场联系,干部们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现在我们龙门镇的奶牛已发展到了上千头。我也发展到了76头,一天一吨奶,收入2000块,两年多,我不仅还清欠债还当真发起财来了。想到绝处逢生中干部的恩德,我不知多少次备上礼物到干部家去谢恩,可没有一次不是原物带回;也不知多少次想设宴请干部表表心意,也没有一次请客是成了功的。镇党委书记姜国林一次次给我说:“曾实呀,你开初的失败责任有我们的份,扶你和乡亲们起来同样是我们干部的责任,谈啥子谢嘛!”开初,我听着,后来就怄气了:“难道我家的饭有毒哇!”话语间,曾实脸上真真透出怨气来。

说到龙门镇的干部,小桥村村民王明珍摆的龙门阵也颇有意思。“我们这个社都在这半坡地上,又缺水,过去只能种些红苕、玉米、麦子吃。乡亲们就在房前屋后栽了好多的柑桔、橙子、桃李等果树,开头那几年,还能卖到钱。后来,果子味道不行了,挑到城里打堆堆也卖不脱,人呢,还是穷。我们这里景色好,春夏天花果好看得很,香得没法;秋天呢,果子黄金色的,也好看,就是没得人摘。嘿,镇上干部有眼光。前几年他们来,叫我们搞农家乐,说这里景色好,城里人肯定喜欢。我说城里人大鱼大肉都吃不完,还到乡下来吃粗茶淡饭?干部说就是要粗茶淡饭。干部们还专门蹲点给资金补贴,一家一户地规划喊搞,我们半信半疑地搞起来。嗨!城里人当真就来了,春天看花,秋天里摘果子耍,土鸡土鸭红苕芋子啥都吃,打牌、喝茶一天两顿饭一个人收20元现钱。就这样子,二三年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新楼房。”王明珍说,为了感谢干部指点,乡亲们商量好了,干部来吃饭不要钱,算是感谢,可这么几年了,硬是一回也没感谢到。那回镇上姜书记一家来,我坚决不收钱,衣兜都扯烂了,他还是把钱给了我。我有点气,就说,姜书记你二天莫来了!他走远了,丢回来一句话:肯定还要来……

摆起龙门镇的龙门阵来,硬是就像和尚敲木鱼,多多多。诸如贫困户建房干部跑城里买旧砖瓦旧木料呀;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又在公路上安路灯,免得农民赶早市卖菜掉水沟呀;开文体运动会搞抓鸡抓鸭扛粮食比赛给村民寻开心啦……

阳春河口镇龙门乡

龙门乡,位于广东省阳春市河口镇,是解放革命老区,邻靠鹅嶂岭自然保护区,电资源丰富

有实际地名意义的龙门

移民后重建的龙门村浙江丽水云和县的龙门,原称汤候门,风光旖旎的江滨村寨,南宋宰相汤思退(117—1164)府邸。然而,历史注定了这里会发生一段故事,并改变这里的地名。

龙门的景色

八百里瓯江浩浩荡荡,汤候门村就坐落在瓯江中段风景秀丽的江边。和所有的村落一样,它的文明沿着水系在传播,河流是文明的脉络。清代诗人胡行之有《船过龙门》为证:“风雨晴阴一日俱,黄梅时节听啼鸪,沿途不尽天然景,溪外青山山外阴。”进步的文明,向来都伴随着自私、可笑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在一个无法考证的日子里,一位龙泉新任知县乘舟逆溪而上,来到一地,只见青山绿水,稻花飘香,江帆点点,仿佛人入画中,不禁心喜。然而,烦恼顷刻而至,一个峡谷横在眼前,江流急喘,逆水行舟,难上加难。向岸上打听,方知此地为汤候门之砻空滩。急难之余,只得上岸请村民拉纤,然而,正值农忙时节,村民有心推辞,知县恼怒。村民问大爷何处任职,知县道:“我乃堂堂七品龙泉新任知县”,众人大笑说:“此地为云和地界,叫汤候门村,你管不了我们。”于是,大伙一哄而散。知县气得脸色铁青,说“你们等着瞧吧!”乃步行而上。知县上任不久,千方百计地讨好知府、御史等,并奏章说:“汤候门,乃龙泉之门户,赴县必经之道,然现属云和县边远难治之处,当划归龙泉。”尔后,汤候门乃划归龙泉管辖,并更名为龙门,取“龙泉门户”之意,又把龙泉王庄的外半村、际头村、上坑村、丁村划给云和县管辖。因龙门四周之地皆云和,又有“飞来之地”之说。

直至民国三十三年,云和县长潘一尘看到“飞地”妨碍政令执行,弊端极多。如:应征壮丁逃至龙门,云和县就无法直接抓捕,须函请龙泉县政府协捕,而文到龙泉,壮丁早已逃之夭夭;云和禁杀耕牛,而杀牛者只要将牛牵入龙门既无所顾忌。乃呈文浙江省政府说:“龙门四周之地皆云和,是旧时私怨造成的插花地。”后经省民政厅查明,龙门仍划归云和县管辖。

旧时,龙门确为龙泉之地。《汤候门夏氏宗谱》云:昔村在龙泉县东120里,自治区域,名为龙泉县龙门乡,砻空寨扼其水口。纱帽岩据其上游,山脉发自鹿角尖,住屋朝于方山岭,村旁有狮、凤、虎、龟四山并两寨,双桥、柳河、河沟八景为村中胜迹。我少时在家中看到的许多农业税单、屠宰税单等,都盖着龙泉县政府的方型大印。

今天,原有龙门村古朴的木屋、幽长的石板道,都已随电站的建成而湮灭,只有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还在民间口口相传。(选自《乡土云和》,作者:黄育盛)

陕西省韩城市古代称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有关的年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当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与晋惠公夷战于韩,秦败晋,虏其君,晋献河西地。周顷王二年春(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

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属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庞。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败魏于少梁,俘魏相公孙痤,攻取魏繁庞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秦与魏战元里(在今大荔县境内),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

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先后分封三王,董翳被封为翟王,领陕西北部地区。八月,刘邦入关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内史郡之一部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

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

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西京三辅(京兆伊、左冯翊、右扶风)不变,冀亭又复名夏阳,仍属左冯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阳并入夏阳。

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

勐海县的经济

勐海县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发展缓慢。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

2009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34.01亿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8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

辖区财政总收入3.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58亿元,增长74%;财政支出8.4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亿元。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08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

勐海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境内有耕地面积67.1万亩,盛产稻谷、茶叶、蔗糖,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水稻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优质稻基地县、养牛综合示范区、商品猪基地县。

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

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

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

90年代后,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

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

2009年,勐海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1亿元。

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补贴4975万元。

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推广超级杂交稻3万亩、优质稻12万亩,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2.12万亩,完成粮食作物间套种示范4.8万亩,辐射带动7万亩。

粮豆种植面积达53.6万亩,产量1.57亿公斤。

2008/2009榨季甘蔗入榨74.88万吨,白糖产量9.51万吨。

新植茶园3415亩,低产茶园改造800亩,茶园总面积35.1万亩,干毛茶产量1.23万吨。

有机茶园认证1.1万亩。

种植汉麻2万亩,收购干麻皮1139吨。

勐海县工业以制茶、制糖为主。

2009年,共有30家企业入驻园区,入园企业总投资3亿元。

七彩云南庆沣祥茶叶股份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成勐海七彩云南茶厂,并与云南省茶科所合作成立“普洱茶产品检验中心”,建成云南首家普洱茶储存陈化研究中心。

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1.97亿元。

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2.76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8.73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蔗糖9.29万吨;酒精9701千升;发电量37183万度;精制茶19497吨;砖1141万块;淀粉1253吨;铁合金5825吨;黄金316千克。

2009年,有茶叶初制所600多家,茶叶精制企业123家,注册资金5461.5万元,年生产加工能力3.36万吨,其中有72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生产精制茶1.95万吨;实现茶叶工业产值8亿元;茶叶企业上交税收5000万元。

茶产业成为勐海县的第一大产业和最大纳税产业。

规模生产厂家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等10多家。

2009年,勐海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11亿元。

矿产业实现产值3.3亿元;制糖业实现产值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1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利税总额3.2亿元;工业利润总额2.19亿元。

新增入园企业3户,累计入园企业33户,入园项目投资总规模近5亿元。

2001-2002年,勐海县有小学229所、教学点102个。

共有中小学公办教职工2872人。

勐海县的普通初中教育始创于1958年9月,学生47人。

刀永光、王萍飘两位教师为勐海县一中创始人。

1960年,学校有初中4个班,学生194人,为勐海初中教育之先河。

1961年创办格朗和乡中学为勐海县第二中学,接着1972年以后勐遮、勐海、勐阿、勐混、打洛、勐满在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相继成立独立中学,分别称为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农中(1984年四中从勐海区迁入县城改为县民族中学),1990-1993年,创办勐宋、勐往、西定、勐海乡中学。

1999-2001年分别在勐海镇曼贺、勐遮乡曼恩、嘎拱和巴达乡创办九年制学校。

至2001年,勐海县有普通中学15所(含九义学校4所)。

2007年年,勐海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含完中3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中职)1所;职业初中1所;小学137所(完小60所,比上年增加1所),比上年减少11所;幼儿园3所。

有教学点63个,比上年减少4个。

共有教学班1180个,比上年减少100个,在校生44470人。

2009年,勐海县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国(省)道2条171公里,县道13条369公里,乡村道路81条737.9公里,专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区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

年货运量120万吨,客运站日接发班车167班次,年客运量57.0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4741.42万人公里。

14个乡镇全通客运班车。

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口岸。

2009年,勐海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3倍。

佛双桥至打洛二级公路、勐阿至勐往农村公路改造和格朗和、布朗山油路等工程顺利建成通车,澜沧惠民至勐海二级公路基本完工。

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顺利实施。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372万元,增长15.5%。

改善县城公共交通,开辟8条公交线路,46辆公交电瓶车投入运营。

勐海旅游西线是西双版纳旅游片区的两个次中心、三大旅游区、五条旅游主线之一,以边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游为特色旅游品牌。

截止2008年,全县已建成旅游景区(点)4个,其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1个(打洛勐景来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点)1个(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云茶源旅游景区),国家1A级旅游景区(点)2个(景真八角亭景区、打洛独树成林景区)。

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开通两条跨国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清莱、清迈、曼谷;打洛—缅甸景栋、东枝、仰光。

旅游资源有人文景观19处,水域风光45处,生物景观32处,古迹建筑20多处,休闲求知健身场所40处,旅游购物场所41处。

主要景点有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打洛森林公园、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寺、勐邦水库等。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

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

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

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

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

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

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

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

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缅第一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打洛江对岸就是缅甸。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

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

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傣族群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