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为什么不能向西吃草,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

养牛为什么不能向西吃草,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养牛为什么不能向西吃草,以及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什么内蒙古大草原没有老虎生活?

为什么内蒙古大草原没有老虎生活?

俄罗斯有老虎,中国有老虎,连西边的中亚地区过去都有老虎,唯独蒙古没听说过有老虎。而且我国的老虎生活在东北三省,生活在新疆,唯独不见于内蒙古。那么,蒙古为什么成为老虎的禁地呢?

老虎的地盘

北方的老虎主要有东北虎和里海虎两个亚种。东北虎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南部、我国北方和朝鲜半岛。在俄罗斯,东北虎的领地主要是该国的最东南角——乌苏里江流域及以东的地区,包括锡霍特山脉。过去,东北虎在黑龙江上游也有分布,但其永久分布的西限从未超过黑龙江的源头。东北虎在我国东北三省,老虎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的林区。在山海关以内,老虎沿着河北、山西北部的山区向西扩散,就是所谓的“华北虎”,后来也并入东北虎这个亚种了。东北虎在我国分布的西限进入了甘肃省东部,1954年在会宁县捕到过一只幼虎,经鉴定为东北虎。我国新疆及更西的地区是里海虎的地盘。中亚和新疆是大片的沙漠,里海虎在这里的分布主要是里海、咸海和巴尔喀什湖水系的几条大河沿岸的绿洲,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在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地区,里海虎生活在山上的林子里。

里海虎,1980年灭绝

综上所述,老虎的分布主要就是森林,它在我国、俄罗斯和伊朗生活在山林中,在中亚则生活在沿河走廊林里。老虎在北方的分布,正好绕过蒙古走了一个月牙形,邻近所有地区都是老虎的重要分布区,唯独蒙古和内蒙古不是。而且这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为蒙古在历史上就没有老虎,而不是原先有后来灭绝的。

老虎分布图,引自《苏联哺乳动物》

蒙古草原简介

要搞清楚蒙古为什么没有老虎,先要了解蒙古的生态环境。蒙古包括内蒙古和外蒙古(即蒙古共和国),大致分为三个生态区:蒙古东部和中部、内蒙古东部就是蒙古草原;蒙古南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为戈壁沙漠;蒙古西部和北部为阿尔泰山、萨彦岭和杭爱山等山地。

蒙古草原示意图

蒙古草原是个温带草原,其景观主要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镶嵌分布着一些灌木丛。由于地处北方内陆,蒙古草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缺乏降水,而且没有大河流经,这里没有成片的森林,连非洲热带草原上那种稀疏的林地都没有。由于气候干燥,蒙古草原上野火很普遍,野草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树木不行,这可能是该地区没有长出森林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草原上的野生动物,食草兽类有旱獭、黄羊、普氏野马(野化)和草原兔尾鼠,食肉动物有狗獾、兔狲、沙狐和灰狼。鸟类有褐马鸡和金雕等。

蒙古草原典型有蹄兽:黄羊

蒙古草原以南是更干旱的戈壁沙漠,这里连草都不长,只有大片的沙漠和零星分布着的一些灌木丛。而蒙古西部和北部的高山,低海拔地区有森林,高海拔地区主要是裸岩生境。

蒙古为什么没有老虎?

蒙古没有老虎,是因为蒙古就没有适合老虎生存的环境。老虎住在林子里,南方的老虎还经常喜欢泡个澡,它们喜欢密闭、湿润的生境。而蒙古草原是开阔、干燥的,与老虎的需求恰好相反。

典型的老虎栖息地是茂密的森林

东北虎的猎物主要为马鹿和野猪,此外还有狍子、原麝、驼鹿、梅花鹿和熊等,这些动物蒙古草原上都没有。由于分布和猎物种类都格格不入,蒙古草原就成了老虎的禁地。离蒙古最近的是东北虎,它生活在东亚针阔混交林与北亚泰加林交错分布的生境中,向西的扩散止步于蒙古草原的东界。为了扩张,老虎另辟蹊径,向西南进入华北平原北部,又沿着河西走廊扩散至新疆和中亚,这就是里海虎的由来。因此,北方的两个虎亚种——东北虎和里海虎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中亚和新疆是大片沙漠,本来也不合适老虎生存,不过好在有几个大湖、几条大河,老虎就住在沿河走廊林,并借助这些大河横穿中亚,扩张至西亚山区。

蒙古草原景观

为什么老虎就不能在蒙古草原上,靠捕杀瞪羚、野马这些动物生存呢?这是因为老虎是伏击型猎手,而不是追捕型猎手。它的力量很强,长了尖牙利爪,很善于搏斗,能放倒很大的有蹄兽。但它不擅长奔跑,虽然加速较快,但最高时速不大,只有56千米/小时,而且耐力比较差,无法长距离追捕猎物。因此,老虎捕猎需要隐蔽场所,它只有在森林里才能很好地埋伏起来,从而慢慢潜近猎物发动突袭。到了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上,老虎的踪迹容易暴露,猎物大老远看到它就跑了,瞪羚和野马不但跑得快,而且耐力极佳,老虎不靠埋伏、突袭很难抓住它们。

老虎在林中伏击猎物

草原上的大型猫科动物,有狮、豹和猎豹等。狮、豹等大猫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隐蔽场所,它们栖身的非洲稀树草原上有稀疏的林地、灌木丛以及高草草丛。狮子是群居动物,能通过集体合作狩猎部分弥补速度和耐力的不足。唯有猎豹,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在一览无余的大草原上追捕羚羊。蒙古草原过于开阔,不但成为虎的禁地,也成为所有大猫的禁地。这里也没有豹生存,东面的远东豹和南面的华北豹都没有进入到这里。雪豹生活在蒙古西部和北部的高山上,在大草原和戈壁沙漠上不见踪迹。蒙古草原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就是重3-5千克的兔狲了。

蒙古草原上唯一的猫科动物:兔狲

由于蒙古草原上没有老虎等大猫,灰狼是这里的兽中之王。蒙古的狼和东北的是同一个亚种,通常叫做蒙古狼,它在东北饱受老虎欺负,甚至被赶尽杀绝、驱逐出境;而在大草原上,蒙古狼成为真正的王者。

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

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十二生肖可能是根据十二地支定的。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

一个有害的东西,为何能成为一个属相呢?还能排第一?

我们细数中国古代常见的六畜(益)和六兽(害),针对庄稼和人。

分别是:

益:牛马羊鸡狗猪

害:鼠虎兔龙蛇猴

按照对列来看。“子”是“初始之态”,排第一个,那么,对应的“鼠”也就分到了第一里,时辰相应为子夜。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为什么不从山西西南部渡黄河进攻呢?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曾经在路过潼关的时候,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直接点明了潼关两边陡峭挺拔,潼关易守难攻的特点说。秦汉以后的潼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谁攻下了潼关谁就夺得了天下,但是而在秦汉之前,却有一关隘跟潼关同样重要的地位,它就是函谷关。

说起函谷关,就不得不说到函谷道,函谷道传统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达一百四十里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突破口,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而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十五里,它其实就是在稠桑塬上的一条裂缝。

稠桑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十分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塬北面流过,紧贴着塬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来形容其险要位置,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

在稠桑塬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十分有名,叫做“断密涧”,就是李密被唐军射杀之处,今天的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函谷关地位的变化,被潼关超越

在汉武帝年间,为了扩大关中领地,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隘,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发展出了弘农县。这样,从汉武帝开始,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新函谷关。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即秦函谷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无道可走。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同样无道可走。

但这两点都是又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影响。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黄河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十分明显。刚开始时,黄河还是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河流不断冲刷,河道则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

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开始可以通过河滩通行。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基本丧失。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已经将县城移往黄河边,而目的也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随着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塬上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后来弘农河水也日渐变小。由于稠桑塬塬体被河水不断下切,自己并不陡峭了,行人们便轻松的选取河道的魏函谷关,或者爬上塬体通过这座高台,秦函谷关的所依靠双重天险优势荡然无存!魏函谷关再也不能和秦函谷关互相搭配地构成完整的防线了。

而关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地区,这个时候亟待一个新的关隘来代替函谷关。于是东汉末年曹操便在西边的黄河拐弯处的南岸险要之地修建了新的关隘——潼关。潼关从此代替了函谷关,函谷关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退出了金戈铁马的历史舞台!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塬的黄土塬体上,塬体长有七公里,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塬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十米的麟趾塬之上。

天下第一关——“潼关”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十五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同时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曹操讨伐马超的战争。

潼关的位置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五百五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潼关,就是派偏师绕过唐潼关自禁沟北上,绕到唐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

明朝闯王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他进攻方向却不是走禁沟,而走的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当时候明朝政府不可能不重兵防守。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也就成了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十五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三十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隋朝时,由于雨水的冲刷,在汉潼关以南四公里处,被冲刷出了一条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可以直取潼关,为了控制这条道路,隋朝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四百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两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先秦为何设函谷关,而不设潼关

在战国时代,潼关所在位置已经是秦国领土,那为什么秦人要设立函谷关,而不设潼关呢?一是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三是如果函谷关被敌人占领,就会堵住秦国东出的道路,事实上函谷关以前也是长期被晋国(后来是魏国)占领,秦人长期只能龟缩在关中平原。

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秦汉时期),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渡来(曹操打马超)。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秦汉时期)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的,但它的优点是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而且离关中平原距离很近,后勤补给特别方便。如果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藤树先生说: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仅仅是函谷关和潼关,即使其他九大著名关隘的地理位置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今天如此发达的科技之下,关隘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但是从史书中,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古人智慧,函谷关和潼关地理位置的变换,可以看出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古人的军事智慧也在不断进步。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于养牛为什么不能向西吃草和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定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