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汉子是什么样的(牤牛村记事)

养牛的汉子是什么样的(牤牛村记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养牛的汉子是什么样的的一些知识点,和牤牛村记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谁知道蒙牛集团的老总牛根生详细的成长经历谢谢

谁知道蒙牛集团的老总牛根生详细的成长经历谢谢

牛根生:蒙牛做大的秘密

http://www.511511.com2005-12-159:54:00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关键词:牛根生蒙牛秘密)

牛根生简历: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蒙牛的发展速度实在令人目眩,短短几年时间所获得的增长,是一些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企业都不敢奢望的。说起蒙牛,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牛根生,这个豪爽的西北汉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让一个原本幼小的企业成为中国乳业中的一个奇迹?

乳品与人类:蒙牛发展到现在已经6年了,成为中国乳业的三大巨头之一。而在成立之初,蒙牛只有一间月租金200元的小平房?牛根生:蒙牛是1999年成立的,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而1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乳品与人类:在成立的当年,蒙牛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000多万。这是怎么做到的?

牛根生:当时我们募集到了10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为了打开市场,从这笔启动资金里,首先拿出了三个300多万。第一个300多万用在了蒙牛在呼和浩特市的广告宣传上。几乎一夜间,呼和浩特市的人都知道了蒙牛。

第二个300多万,用在了对那些承包、租赁、托管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我们拿出标准、产品要求,利用别人的设备去生产,但品牌是我们自己的。

第三个300多万被运用在了蒙牛自己“添置家当”上——蒙牛建厂一期工程的第一笔投入资金。1999年12月28日,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蒙牛的冰淇淋生产线就正式投产了。

乳品与人类:蒙牛是以利乐枕起家的,选择这样一种产品是怎么考虑的?牛根生:当时,中国的牛奶市场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利乐包牛奶虽然品质好却价格贵,诸多消费者可望而不可即;二是巴氏杀菌奶虽然保质期短,但品质不稳定,消费者也不是很满意。

利乐枕是超高温灭菌奶,价格比利乐包便宜,保质期也比较长,同时也能确保产品品质。所以利乐枕牛奶投入市场,立刻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乳品与人类:蒙牛是中国乳业里和外资合作比较早的企业,您认为与外资的合作给蒙牛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牛根生:我们坚信中国市场大发展会造就一批强势的品牌和企业,蒙牛在这个最大的新兴市场上,一定会让世界知道。蒙牛乳业一直都以国际竞争的眼光来制定发展战略,整合全球资源。

蒙牛从1999年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有很多的投资者、合作者找上门来。2002年12月19日,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等全球知名的投资机构共同向蒙牛注资。投资商看好的是蒙牛良好的发展态势,而蒙牛看重的是投资商的国际化背景。这些国际金融资本的注入,使我们的股权结构更合理,管理更加规范。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就是花全球股民的钱,来做中国乳业的事。

乳品与人类:蒙牛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开始做起来的,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乳业领先的大企业,您认为对于乳品行业的企业家来说,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什么?

牛根生:对于做企业,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在乳品们行业,还有吨位决定地位。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一个乳品行业的企业家必须在四个方面要有前瞻性,就是大远见、大胸怀、大责任感、大产业链。

乳品与人类:人才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尤其对蒙牛这样一个年轻,但又在高速发展的企业,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蒙牛是怎么解决人才问题的?

牛根生:蒙牛有一个经验和执行力都非常强的团队,这些人都是在短短几年内自发聚集到蒙牛来的,蒙牛没有去拉过任何一个同行的人,没有去挖任何同行的墙角。

蒙牛有自己做事的原则,有负责任的文化,蒙牛用文化来凝聚人。我们倡导的是“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才有德,破格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我们经常开生产会议、思想经营交流会,这有利于经常性的统一思想,并从企业内部培养自己的人才,形成我们决胜市场的拳头。

乳品与人类:现在整个乳品行业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自身与社会、与同行的关系?

牛根生: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又组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一个光顾自己的企业不会有出路。企业的生存价值不在于你为你带来指望,而是在于你能为别人带来指望。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如果你拿走别人该得的利益,别人就会离你而去,企业这样这个生态圈就破坏了。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之间,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外一个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乳品与人类:2004年中国乳业的竞争非常残酷,您认为2005年的中国乳品市场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牛根生:2005年的中国乳业情况,相比于2004年,竞争应该会有所缓解。最近我注意到南方一些乳企开始提高奶价,因为再这样残酷地竞争下去,谁也不好活。但在北方,在相对成本比较低廉的情况下,伊利和蒙牛受仍然自然占有优势。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懈怠下来。今年,在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上,我们的动作肯定比以往年份要快,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高。

总有一天会长大哈默比是一个什么地方

总有一天会长大哈默比是一个什么地方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

哈默是的后裔,于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犹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朱利叶斯长到15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一家钢铁厂当铸造工,以补贴家用。他年轻力壮,在工人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参加了社会劳工党,组织工会,成为积极的者、朱利叶斯19岁时,去应聘当了药剂师。几年后,他用积攒下的工资下了老板的药店,后来又开了两家分店,办了一家制药厂。就这样,这个年轻的者成了年轻的资本家。但是,朱利叶斯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国运动的忠实追随者。年在一次者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不久即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朱利叶斯特地给儿子起名为亚蒙·哈默,据称这取意于美国社会劳工党的旗徽“手臂(Arm)与锤子(Hammer)”。

哈默出生后仅4个月,父亲朱利叶斯考上了哥伦比亚医学院。在后来的4年中,朱利叶斯既要经营药店和制药厂,又要攻读他的医学课程,但他不愧是铁打的汉子,做到了学业和事业两不误,终于在年毕业。这一成就的取得,对后来哈默的成长影响很大。

朱利叶斯认为治病救人比做赚钱更高尚,便毅然将药店和制药厂掉,在纽约布朗克斯地区办了一家诊所,成了一名。他行医一生,曾拯救了多个婴儿的生命。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长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听话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个。他逃过学,经过父亲的教育,他变了,学习从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课余还学会了摆弄无线电,飞机模型,并在高中毕业班演讲竞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外,他还迷上了诸如洛克菲勒、卡内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国著名企业家的传记,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门径。16岁那年,他正在读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笔“大”。一天,他在百老汇大街看见一辆双座旧敞篷车在拍,决心要下来。他向在药店售货的同母异父哥哥哈里借款,并胸有成竹地保证不久就偿还他。原来,他已从报纸的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车为一个糖果商送货,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两周后,他不仅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获得了这辆汽车,而且口袋里还有钱币在叮当作响。

3年后,即年,哈默在完成两年的医学预科课程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来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医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主管注册的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他后说:“你是朱利叶斯的儿子吧?年你出生的那年我办理了你父亲入学的申请,今天我又在这里欢迎你。”就这样,哈默自豪地成为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命运之舟载着他似乎正沿着子承父业的方向前进。

然而,有一天,父亲来到校园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去顾及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他强调说:“儿子,我过去就是这么于的,你也可以这样子。”

其实,父亲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跃跃欲试。他极其兴奋地迎接了这样的挑战。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可以专心致力于的经营了。他改革了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哈默终于把发发可危的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人,产品畅销全国,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时隔不久,哈默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乃至全国院校中独一无二的正在大学攻读的百万富翁。年美国的平均收入是美元,而那一年哈默个人的净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学习上,他的大多数考试成绩是“A”,并被评为毕业班里“最有前途的学生”。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时就梦寐以求的医学博士学位。从此,人们始终尊称他为博士,尽管他以后从未正式行过医。

这时,哈默决定利用从课业结束到实习开始之间短短半年的间隔,做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去苏联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美国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提供过必需品。但由于一次事故,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于是,哈默以万美元的售价掉了制药,而花了十几万美元下一座野战以及与之配套的医药用品和器材,还花了1.5万美元了一辆救护车,在车身侧面刷上“美国赴莫斯科团”字样。他要把这些作为见面礼物送给苏联人。当时的苏联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隔绝,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哈默此行无异于到月球上去探险。就这样,23岁的哈默走上了一条将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的道路。

这位年轻的百万富翁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在年初夏到达苏联。由于旅途劳累,他病倒了。但他毫无怨言,谢绝特殊优待,与苏联一起过着战时凄苦的生活。他每天坚持背诵和学习使用个俄语单词,以便能很快开始工作。

年8月初,哈默随一个代表团到乌拉尔地区考察。这里的情况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物产丰富,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另一方面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奇缺。于是,他问带队的苏联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免于饥饿,至少需要万蒲式耳的粮食。”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议:“我有万美元的资金,可以在美国紧急万蒲式耳的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万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莫斯科,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的办公室。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对哈默的提议格外重视。从办公桌边站起来欢迎哈默,并用英语与他亲切交谈。当代表苏联向哈默表示诚挚的感谢时,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沟通了30多家美国,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哈默在苏联办起了铅笔厂。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铅笔,但店里只有价格昂贵的德国货。他灵机一动,发现铅笔是一项新的有利可图的事业。他本人并不懂得怎样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从德国和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兴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短短七八个月,就奇迹般地投入生产,第一年就达到了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场的需要,而且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四面撒网,点石成金,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万能的魔术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大礼帽里变出一只又一只兔子来。他的经营范围令人眼花缭乱,除了从事艺术品之外,他还涉足无线电广播事业、黄金和慈善事业;而最能显示他的才干的,却是从事威土忌酒和种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国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他的眼睛虽然盯着艺术品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却在倾听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实施他的新政,那么,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数量也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场上却没有酒桶。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一空。哈默不满足于当一名酒桶供应商,又插手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量高达万箱。

酒桶把哈默引进了威士忌酒行业,而他爱好吃牛排的习惯又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同样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也纯属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场上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头牛杀了吃。牛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恰好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哈默对养牛专家感动之余,也对养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不失为化残渣为黄金之举。

说干就干,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携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准备平平静静地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征服了,他又开始过起“人生始于六十”的新生活,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的股票每股只18美分。哈默的一个远亲,是洛杉矶远近闻名的会计师,他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因为根据美国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赋闲的哈默来说,他无意这家,但却愿意借给西方石油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双方各得50%利润,如果不出油,哈默投人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出乎意料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的最大股东,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于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顶住内外的压力,把赌注押在利比亚。在别的石油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年底,终于发现了石油大矿脉,开出两个盛产高级原油的新油田。西方石油在哈默的经营下,业务蒸蒸日上,利润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内到国外,从陆上到海洋,先后在中东、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国南海等地找到了丰富的油源。尤以在北海地区取得的成绩最为明显:他的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年,他的西方石油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年,西方石油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

为了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多方位经营。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宝。

年年底,西方石油在利比亚发现石油后不久,哈默就以万元的股票先后下珀米安与麦克伍德、加勒特研究与发展。

年1月,西方石油的股票上涨到每股美元以上,哈默及时将每一老股改为三个新股,后来每一新股的价格又升到55美元。哈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的股票当货币使用,发展煤炭和化工制品等多种经营。

年初,西方石油以1.5亿美元的代价下美国排名第三的煤炭——岛溪煤矿。该年额1.5亿美元,原煤蕴藏量达35亿。年,岛溪煤矿的净利润已近1亿美元。

年7月,西方石油又以8亿美元优先股的代价下胡克化学与塑料制品,这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笔兼并。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转向更广阔的领域。

年,经过许多波折和变化后,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年5月,应同志的邀请,81岁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此后,西方石油与我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万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博士与我国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年,西方石油同美国两家主要的肉类加工企业合并,这就使西方石油同时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生产肉制品的企业。

就这样,西方石油的业务构成已由单一的石油企业发展成为包括煤炭、化学、肥料、金属处理等多种类的综合企业。迄今为止,它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额近亿美元,从而跻身于美国有名的大企业的行列。

哈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经营时常与在一起,他视金钱如浮云,似乎更关心人类的和平。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珍贵的相片,中间的一幅是有亲笔题词的照片,此外还有他与几届美国总统、外国首脑的合影。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和平与会议”的发起者和赞助人。他经常乘坐自己的飞机,从一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呼吁并极力促进美苏最高领导人会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美国总统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主席。他亲自率领小组,去苏联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他乐善好施,四处捐款,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这位年逾九旬的健康老人,生命力极其旺盛,看上去像60岁,工作起来犹如正值盛年的中年人。他一如既往,四处奔波,过着万花筒般忙碌的生活,不断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攀登高峰,被世人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

牤牛村记事

牤牛村记事

文/丘豸

一大清早,牤牛屯的乡亲们刚吃完饭走出家门,就听到一个骇人的消息:麻二家的牛被下药了!

大家听完吓了一跳:麻二可是养了三四十头黄牛啊!难道都被药死了?忍不住都跑过去想看个究竟。

大老远就看见麻二家的大门口聚集了不少人,再走近一点,一股血腥味便扑面而来,袭进鼻孔。

等走到门口一看,那场面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只见院子里,躺满了大大小小的牛。有的已经被放了血;有的牛头被割下丢到了一旁,眼睛还睁着呢;有的被扒下了皮,皮挂在院墙上,骨头和肉也被大卸八块,堆在蛇皮袋铺就的地上。还有几头牛卧在牛圈的墙根下,已经奄奄一息。院子里满地都是血,流成了小河,淌到了门外的小壕沟里。

麻二的老婆艳霞傻傻地站在房门口,两只眼睛早已哭成了桃。麻二则坐在艳霞旁边的石墩上,手里夹着根烟,半天也不抽一口,眼皮耷拉着,无精打采地正在发呆。

院子中间,那个身穿皮夹克、两手插在口袋里的男人是麻二电话找来的牛贩子,还有牛贩子带来的几个人,正在忙碌着杀牛放血。

院子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一阵阵的唏嘘声,足已说明当时的惨烈程度。

有人见不得这样的场面,只瞧了一眼,便返身跑出了院子,蹲在墙外呕吐。还有一个晕血的妇女,刚进了院门就晕倒在大门边。一帮人赶紧围上去,有的呼叫,有的掐人中。

更多的人一边看着,一边交头接耳,在窃窃私语。

有的说:“这是谁干的?可真舍得下去手,也太歹毒了!”

有的说:“无冤无仇的,这可是缺大德了!”

有的说:“就算有点过节,也不能拿哑巴畜生撒气啊!牲口惹到你啥啦?”

一时间,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

三十多头牛被齐刷刷地撂倒,这事谁看了都觉得奇巧。即便是得了传染病,也没有这么痛快的,怎么也得有个前后吧?这可倒好,不过就是一个晚上的工夫,除了下毒没有这么快的。

前些年,村里养牛多的时候,确实是有投毒的缺德鬼,可是罪犯团伙已经被绳之以法了,再没听说发生这事啊!

艳霞伸手扒拉一下麻二呛毛呛哧的脑袋:“二儿,赶紧报案吧!”

“报案有个屁用?能找出啥线索?”麻二把手里的烟头往地上一扔,使劲踩上一脚。

“总不能这样吃哑巴亏吧?”

“不介你还能咋整?”麻二有点不耐烦。

“咋整?咋整也得整啊!”艳霞说着说着,又出了哭声。

……

麻二架不住老婆没完没了的嘟囔,最后还是拨通了派出所的电话。

派出所出警倒是不慢,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就到了麻二家。纪所长和几个警员在牛圈里外四周勘察一圈,除了看见几个陈旧的破瓶烂罐子,并没发现其它有用的线索。

麻二心里着急,如果不及时处理,等牛全倒地下了,那损失就更大了。现在趁着一些牛还有口气,放了血,怎么也能多处理两个钱。

纪所长理解麻二的心思,就对他说:“一会我们再从牛胃里提取点东西,回去做个化验。你的牛呢,该处理处理吧。”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牤牛屯的名字没白叫,养牛的人家真是不少,满屯子二三百户,没有几家不养牛的。就连学校的民办教师家里也养两头牛,充当副业。但是养牤牛的少,养母牛的多。俗话讲“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经。一个六百多人的小山村,竟然养了七百多头黄牛,人均一头还多。

养牛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一年种十亩二十亩大苞米,再养上三五头黄牛,不用撇家舍业地去奔波打工,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县里领导发现了这个村的现象。县长亲自来村里视察老百姓的养牛情况,还带来记者写了篇报道叫《赶着黄牛奔小康》,发表在省农民报上。这下子小山村出名了,成了县里有名的养牛专业示范村。

在县政府的倡导下,牤牛村的养牛经很快传遍了全县各个乡镇,于是,这个山区小县成了养牛示范县。

养牛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各乡镇的黄牛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因此出现了一些专门倒卖黄牛为业的贩牛经纪人。

牛养多了是好事,也是坏事。一走进村子,街头巷尾、犄角旮旯都是牛,满眼都是牛粪堆。走在村道上,一不小心就能踩上牛屎,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牛尿的骚味。

牛贩子的出现,激活了市场行情。黄牛的价格掌控在他们手中,老百姓养牛的往往不如他们倒腾牛的。一个个牛贩子骑着摩托车,耀武扬威地出入各个村子,对每个村的养牛情况都有了解。一旦得知谁家有要出手的黄牛,一个个就像苍蝇闻到了血腥,便蜂拥而至,早晚得琢磨到手。否则就没完没了,成天往养牛户家里转悠。

开始,他们基本都能遵守道行,规矩经营。渐渐的,有少数不法之人,不再满足于正常的差价,开始想歪主意了。

据说,有的牛贩子以看牛为名,实际上是出去寻找下手目标了。他们的手法很阴损,戴上一只橡胶手套,外边再套一只浸了药的棉线手套,假装看牛,用手抚摸黄牛的后背,再不就这拍拍那摸摸,指东画西地跟你讨价还价,故意压低价格,谈不妥,便假装遗憾地离开。

被药手套拍过的牛起初会感到皮肤痒,忍不住频频地去舔,结果就会慢慢中毒。他们也可能把药洒在玉米秸秆垛上,甚至丢进牛槽子里,简直让人防不胜防。他们还在各个村子物色些贪小便宜的人,给点甜头,好给他们通风报信,然后再上门以极低的价格把黄牛买走。这种手法可谓是跑人家祖坟上插烟头——缺德带冒烟,简直丧尽了天良。

开始,人们根本不知道,以为是牛得了传染病。眼瞅着一家家的黄牛病倒,找兽医来也治不好。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面对牛贩子给出的低价,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认宰,总比死了强些。

这种现象波及到全县各地,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创,各地的黄牛存栏量急剧下降。两年间,牤牛村的黄牛数量由七百多头,骤降到不足七十头了。

这种现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县领导责令公安部门下大力度侦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终于破获了几个作案团伙,逮捕了一些不法牛贩,扼住了罪恶的势头。

但是,经受了这场几乎倾家荡产的打击,老百姓的养牛热情已经消耗殆尽,加上黄牛市场的萎缩,黄牛价格持续走低,养牛已经不再是老百姓选择的挣钱方式,昔日的养牛村成了无牛村。老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外出打工之路。

另外,在养牛业蓬勃发展的几年中,由于过度放牧,山上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开始限制放牧,要求农户实行圈养。这就意味着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增加养牛成本,也是老百姓不再养牛的原因之一。

在那几年养牛热中,麻二并没有跟风养牛,家里连一根牛毛都没有。他常年都在忙碌一个买卖——倒腾水泥。

自打分田到户后,老百姓的日子就有了转机,盖房子的人家渐渐多了,水泥需求也就随之大大增加。那时候,县里水泥厂还是集体经营模式,产量底下,水泥不好买。农户买水泥还得求人走后门。麻二看出了这个商机,借钱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开始倒腾水泥。

麻二是个勤快人,体格也壮实。村子距县城八十里路,每天起早贪晚,跑两个来回。每次拉两吨,每吨赚十五块,每天可以挣到六十块钱。那个时候,老百姓出一天苦力也就五六块钱,他这个收入算是相当可观了。

麻二拉水泥从来不用装卸工,装车卸货全都自己来。麻二个头不高,是个车轴汉子,浑身有的是劲儿,一百斤的水泥袋子,两个胳膊一边夹一个,轻松自如,快走如飞。到了车前胳膊往上一甩,一袋水泥就上了车。卸车更快,用不上两只烟的功夫。

为了多拉快跑,麻二给拖拉机做了改装,加大了轮胎和发动机,原来拉两吨,这回增加到三吨。

后来,水泥厂承包给了个人,水泥产量大幅度提升,原来是农户托人排号买水泥,这回变成了水泥厂上门推销水泥了。

新年伊始,水泥厂启动资金不足,开始低价预售水泥。麻二一下就订购几百吨,这样他除了赚取运费,还可以挣些差价,每天的收入可就不止几十块钱了。

几年的功夫下来,麻二口袋里的票子就装不下了。因为是水泥销售大户,每年过年,水泥厂老板都开着小车来给麻二送礼品。

有了钱,人就难免任性,想干啥干啥。麻二投资买下了村里的供销社,经营五金电料、日用百货,也卖水泥。这可应了老百姓的一句话:人越有钱,就越能挣钱。

有钱人腰板硬气,说话也受听,溜须拍马的人越来越多。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麻二都是场面上的人物。难免也会有个把不正经的老娘们往身边靠了。

麻二本来就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和老娘们扯起笑话,也常常是嘴上挂不住档,啥话都能溜达出来。但说归说笑归笑,要想动真格的可不干,麻二还是个正经人,没和谁有过什么风言风语,他满脑门子心事都在挣钱上了。怎奈女人都爱吃醋,艳霞看见屯子里的老娘们黏糊自己的男人,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人家来店里买东西,也不爱招待人家。买卖这样做还好得了?再说屯子里又不是她一家卖店。

麻二见店里生意不景气,知道问题出在艳霞身上。他十分了解艳霞的性格,像个二踢脚似的,一点就炸。所以,就由着艳霞,他只能琢磨新的买卖。

他的供销社原来是村里的老村委会,紧挨着村里最大的房子——电影院。村里早就不放电影了,已经成了空房子,一直闲置着。后来镇上在山沟里开了金矿,租下电影院,修了很多水泥池子,用来浸泡矿石。可是没干上几年,金矿黄了,房子又空了下来。

麻二每天盯着电影院发呆。心想,这么大个房子空着真是可惜了,离我家店这么近,得利用起来干点啥才是。

这个时候,当地的养牛热已经过去多年,整个屯子只有几户养牛的了。黄牛价格经过多年的低迷,开始逐渐回升。麻二想好了,把房子买下来,养牛!

麻二做事还是有力度的,干就干票大的。买下了电影院,拆除了里面的水泥池子,铺上了半尺多厚的黄沙,打上了水泥地面,安装上两大排牛槽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下子就从内蒙古买回二十头母牛,雇了老婆的娘家侄子帮自己喂牛。

此外,麻二转包了三十亩地,种上大苞米。在院子里砌了个地窖。到了八月份,连杆带棒割回来,再用铡草机铡了做青储饲料。

艳霞的娘家侄子叫海涛,是个三十多岁的光棍汉。人很实诚,识字不多,干活不偷懒,每天什么时间该干啥,从来不用麻二支使。麻二也不亏待他,供吃供住,工资年底一起结,平时还给。一些零花钱。

一年下来,就落地十几只小牛,存栏量一下变成了三十多头。麻二看着一圈大大小小的牛,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麻二不再开车拉水泥了,一心扑在养牛上。因为他的儿子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中学没上完,学了驾照。麻二买了一辆大货车,把拉水泥的活交给了儿子,一车就拉几十吨,买卖更大了。

有钱了是好事,也会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嫉妒。麻二不是个糊涂人,在屯子里为人办事很讲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能帮的绝不袖手,手里的钱也借出去不少。

但是,人就是这么个东西。有人觉得,麻二的仗义是应该的,谁让你有钱了?

当然,这是个别人的想法,大多数人还是很敬佩麻二的。

满圈的黄牛都被撂倒了,这个损失可是不小。麻二虽然有钱,心里也少不了上火。好几顿没吃饭,都不觉得饿。大半夜里睡不着觉,他就琢磨这件事。可是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他没觉得招惹过谁啊?有事求到头上的,能帮就帮,从来没打过喯儿。不由得长长叹口气:这人哪,真是太难交了。

派出所那边一直没动静,打电话过去,也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来。只说化验结果确实是中毒,可是毒手是谁却没了下文。麻二干脆不再指望,心里认倒霉了。

牛没了,海涛也就没活了。麻二隐约感觉这憨小子有点反常,可又说不出来啥,可能是冷不丁没活干闲得慌吧。正好儿子拉水泥那边有个装卸工因家里有事不干了,就打算让海涛顶上去。可是,海涛却不见了!

麻二这才发现不对劲儿,昨晚麻二就没过来吃饭,今天早晨也没见到面。麻二猜可能是回自己家了,急忙打电话过去,结果那边说人没回去,这小子跑哪去了呢?

麻二在牛圈里转悠时,终于发现了问题。

当年镇里在这里浸泡矿石时,在屋子里挖了两口井,一口是排放废水的下水井,一口是用来取水浸泡矿石的上水井。麻二买过来后,只填上了下水井,那口取水井却留着没舍得填。有人可能会说,养牛不是正好用水吗?可以买一台潜水泵,用水的时候一按电钮就得了,多方便啊!

麻二可是没敢用这口井的水。麻二听说浸泡矿石用的是氰化钾,就是俗称的野鸡药,听说那玩意挺霸道,碰上一点就会要命的。所以买下影剧院后,铺了半尺多厚的黄沙不说,又打了水泥地面,还做了一个厚厚的水泥盖子,把井盖得严严实实,一般人搬不动。

当麻二走进牛圈的时候,发现井盖竟然被打开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拿手电筒往井里一照,果然看见有个人漂在井水上面!不用细看就知道,那不是海涛还能是谁?

麻二顾不上悲伤,急忙叫儿子找来梯子,下到井里用绳子把海涛拉了上来,人已经被井水泡浮囊了!

出人命了,赶紧报案,警察很快就来了。问讯整个过程,没法立即做出判断,又在海涛的屋子里寻找其它证据。最后在海涛的行李卷里发现了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字:

大姨大姨父:

都怨我没听大姨夫的话,那天停电没水,我图省劲,用了井里的水饮了牛。没想到牛真的被药死了。我给你们惹了大祸,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赔不起,也没脸见你们了,你们别恨我啊。

                          海涛

看完了信,艳霞放声大哭:“涛子,你傻不傻啊?你又不是故意的,牛死了,我们也不能让你给偿命啊!”

警察当下在井里提取了水样,拿到县里化验。结果没出来之前,把麻二带到了派出所看押起来。

海涛的死让麻二很是后悔。其实,他心里本来是不太不相信的,本来就不是一口井,又过去了十多年,井水还能有毒,而且还这么霸道,否则他也不会买下电影院来养牛。也正是因为这样想,所以当初才没有把井填上。之所以加了盖子,主要是防止小牲口掉进去。但他还是叮嘱海涛,千万别用井里的水饮牛,专门买了台三轮,到村东的井房拉水。

死牛的前一天,确实停了一整天的电,麻二就让海涛开三轮去北大河拉水饮牛。当时,正赶上送货车来店里送货,麻二就没有跟车去。哪成想,这个海涛竟然也会偷懒,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麻二快后悔死了,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把这口井也填上呢?没想到这一念之差,竟然铸成了?今天的大错。好像冥冥之中,悲剧早已注定。

如果说,麻二家牛的暴死给牤牛村爆出了一大新闻。那么,海涛的死,则敲响了牤牛村人的警钟。

其实,麻二当初买下电影院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他绝对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悲惨的结果,他实在是低估了这个叫氰化钾的东西。思前想后,他觉得这事不能就此罢手,得找镇里说道说道。于是,他开着三轮一口气就干到了镇里。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镇里的领导换了好几茬,找谁谁都推脱不管,麻二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生闷气。缓过神后,他冷静下来一想,这样下去不行,得找出个充分的理由才行。可是究竟该怎样办,他一直心里没谱。他知道,老百姓告官,可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

村里的纪三死了,才五十不到。这几年也是邪了门了,村子里五六十岁的人走了好几个了,不禁让人在唏嘘之余,也产生很多感慨和疑惑来。

有的说,这茬人体格太糠了,不如老辈子人抗造。

有的说,老辈人吃啥,虽然粗粮,都是绿色食品!现在人吃啥?成天吃着农药化肥的粮食,身体怎么能好?

有的说,现在人压力大,一天不挣钱心里都发慌,还能长寿得了?

麻二听了这些议论,心里不禁也有点画魂,是啊,这几年村子里确实有点反常。想着想着,他的脑子里突然一个激灵:这会不会和地下水受到污染有关系呢?

他不敢贸然下这个结论。吃完早饭,他又去了派出所,找纪所长拿到了井水的化验结果,果然水里含有大量的氰化钾成分!

但这个结果并没有引起村民的注意,麻二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既然氰化钾可以渗透到取水井里,那么天长日久的,就不能渗透到更远一点的其它井里吗?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一些村民,立刻在村子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间,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话题:怪不得这几年,屯子里死了这么多人,原来我们都在慢慢吃毒药啊!那些死了人的家属更是义愤填膺:“人不能这样白白死了,得找个地方说道说道!”

于是,麻二联络起几户人家,拟出一份起诉书,挨门挨户签名画押,然后一纸诉状把村委会和乡政府一起告到了县政府。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麻二伙同几个人找到县里,根本没人搭理他们。找到县长,县长也是含混其词。

麻二和几个人一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往上找,又把状子投到了市政府。

这回很快得到了市里的重视,市长责成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调研,终于得出结果,确定了老百姓举报的情况是属实的。于是下达通令,要求县乡两级政府尽快处理此事,抚恤六十岁以下亡故家属,赔偿养殖户经济损失,并尽快解决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县政府接到通令后,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经过研究决定:一、当年乡政府领导盲目发展经济,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实属不懂科学所致。但考虑其出发点是好的,况且如今都已退休离岗,不再追究责任。二、限于镇里的财力状况,无法拿出巨额资金赔偿村民,切合本地实际情况,由民政部门给亡故家属划为低保立卡户,每年按人发放补助做为抚恤金。三、由县里出头,由水利局、环保局和县自来水公司承担实施,给村里安装自来水,解决村民安全吃水的问题。

有人说,这事得感谢麻二,要不是麻二养牛出了事,老百姓至今还蒙在鼓里,说不上还得有多少家庭受害呢!

麻二此次也拿到了一定比例的赔偿款。对此,他十分知足,深有感慨地说:“说一千,道一万,还得感谢咱们的政府,体恤我们老百姓的疾苦,为我们办实事,才解决了关乎我们老百姓生命、生存、生活的大事。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