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梁亿养牛?梁希森的人物经历

山东梁亿养牛?梁希森的人物经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山东梁亿养牛这个问题,梁希森的人物经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白塔镇的经济状况

白塔镇的经济状况

1980年总产值为1091.71万元,2000年为27.28亿元。机械、化工、建材、矿产构成白塔镇主导产业;八公里机电泵业市场、装饰材料市场、蔬菜批发市场、钢材交易中心、陶瓷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构成了白塔镇商贸流通主体;白塔工业园、万山新材料基地构成了白塔较为集中的产业群带。拥有水泵、板簧、耐火材料等一批传统产品和高纯碳酸钡、碳酸锶、高纯氧化铝等一批高科技产品。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41万元。白塔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位于全市先进乡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山东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省级体育先进乡镇、淄博市经济强镇、淄博市小康示范镇、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淄博市模范乡镇人民政府、淄博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淄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先进单位、淄博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创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淄博市幼儿教育示范乡镇、九年义务教育示范乡镇、成人教育示范乡镇、淄博市教育强镇、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淄博市科技明星乡镇、淄博市十佳卫生乡镇等,另有其它市级及博山区单项表彰27项。

近日,在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评选中,白塔镇成功入围,成为我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年来,白塔镇按照全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以建设博山新区工业区为目标,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不断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进程,综合实力列全市经济强乡镇第七位,是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示范单位、省重点特色产业镇、省板簧产业第一镇和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显实力

该镇作为我区的工业重镇,有工业企业826家,从业人员24780人,2011年上缴税金23948万元。镇域工业基础好,机制活,发展快,竞争力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汽车部件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

汽车部件产业集群规模大、实力强,板簧产品涵盖重卡、轻卡、农用车及拖拉机等三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汽车零部件产品产能达到1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板簧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被授予“山东省产业集群建设‘十大’突出贡献镇”称号。新材料产业集群起点高、发展快,海洲粉末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三丰集团生产的净水剂60%直接出口,成为亚洲最大的净水剂生产厂家;海博新材料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SMC低压低温开发试验基地。突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内涵发展加快,去年完成发明专利申请30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50项,创建高新技术企业5家,成立市级科研开发中心8家,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处。有75家企业办理天然气使用审批手续,10家企业正式使用天然气,成为全市使用天然气示范镇。

城镇吸纳功能增强显魅力

有着博山北大门之称的白塔镇,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产业聚集度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活力足,辐射带动力强,每年有近3万镇外人口进入务工经商、生活居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该镇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孝妇河沿河东路,打通贯穿白塔全线的镇内道路,对文姜铁路道口进行拓宽改造。投资1000余万元,对镇域的张博路和西过境路等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升级改造,完成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全镇绿地面积达40.8公顷。投资4000万元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和3处垃圾中转站。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占地300亩、投资2亿元的和贵中心居住区,占地180亩、一期投资2900万元的海西社区,投资2000万元的掩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同时,该镇还投资1000万元建设镇敬老院,投资53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500平方米。

“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和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要素集约配置、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引领一般小城镇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对我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既宜居、宜业、宜休,又单体精品、整体美观、提升形象的城镇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镇党委书记黄向军说。他还透露,评为示范镇后,不光每年可享有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在技术、项目、政策等方面还可获得一定支持。1922年2月12日,大海眼村周仲璜在昆仑两级小学任教时,经邓恩铭介绍入党,成为全镇第一名中共党员。

1937年12月30日,国民党殷启民率部在大庄村与日军交战,日军伤亡不祥,殷部牺牲10余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我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在廖容标司令员的组织领导下,在东万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据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对各道会门进行了争取改造工作,将道会门整编为抗日自卫团,将罡风道编为博莱抗日自卫团,并建立了党组织,为创建博山县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9年2月12日,国民党翟超部队在小海眼伏击日本巡逻车,击毙日兵3人,翟部牺牲周绍武1人。

4月,日军强迫群众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筑岗楼,指令伪乡长、保长派老百姓护路。

1940年6月,“黄砂会”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车,战情不详。后来日军报复,放火烧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孙氏全家四口无一幸免。

1944年9月,住在“劈山炮楼”里的日本兵,携枪到东万山胡作非为,被焦念海领导下的游击队员冯八月、马方柏等人将其打死并得枪而去,三天后,日军报复,烧毁200余间房子。

1946年6月,淄川县龙泉区派牛敬山到东万山村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首先有马文献、马文莆、孙即法加入了党组织,由马文献任书记,马文莆任宣传委员,孙即法任组织委员。同时建立了职工会,会长孙即法,农救会会长马文明,民兵队长马天琪,指导员孙即成。

1947年3月24日,我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由陈毅司令员率领到博山、淄川两县暂住,部队进行整修待命。军部驻在博山区大海眼村,刘伯承、陈毅、饶淑石都住在该村。5月16日,根据上级指示,全村动员村民参加民夫,随军支援孟良崮战斗。同日,陈毅司令员在连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总结表彰了莱芜战役中有功人员,部署传达了孟良崮战斗计划和任务。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战役随军南下的白塔小车队1000余人胜利归来。

是年冬天,动工兴建张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万山乡,马天兴任万山总支书记兼乡长,丁昌恒任副乡长;罗圈、石佛、饮马、因阜、国家等五个自然村建立饮马乡,支书张子龙兼乡长,副乡长国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个村建立白塔乡,李金宝任书记兼乡长,孙维赣任副乡长;岜山、大庄、小庄、梁家庄等四个自然村建立大庄乡,支书孙仲联,乡长福庭;淄川县昆仑区改为第四区,龙泉区改为第三区。

1956年11月,撤销万山乡、饮马乡,建立饮马乡并成立饮马乡党总支,王继忠任总支书记,刘玉洪、马天兴任副书记;梁柏成任乡长,孙兆建、马天献任副乡长。

1958年8月24日,原饮马乡的14个村及蕉庄乡的小庄、小梁庄划归昆仑人民公社,书记暂缺,副书记程汝祥、刘奉礼,社长刘发旺,副社长乔英贵、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根据淄博市委指示,把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西阿、罗圈、石佛、因阜、饮马、国家、东万山、南万山、北万山、北峪、小店等十七个自然村由淄川区划归博山区,并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家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

4月15日,镇辖区发生特大冰雹,电话线路全部毁坏。

6月1日,海(大海眼)万(东万山)公路及海眼桥建成并通车。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5月1日,东山煤矿投产。张丰清任矿长。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

1973年7月,公社机关迁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矿投产。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业陶瓷厂建成投产。

1982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海眼人民公社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改为白塔乡。

1984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白塔乡改为白塔镇,程钦远任党委书记,梁善周任镇长。

7月,成立博山酿酒厂(博山饮料厂)。9月17日,在罗圈村北建立白塔镇敬老院,后迁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东万山村、石佛村分别与岭西乡上虎村、南闫村结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并海眼煤矿和东万山煤矿,建立白塔镇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宽博(山)--矾(场)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车。

1990年1月14日,博山西过境路经过四年奋战胜利竣工,由山东省政府顾问张敬焘、宋一民,淄博市市长韩新民和博山区委书记邹大民等在白塔镇入口处为公路通车剪彩。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镇建设委员会。

1994年4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掩的、赵庄、簸箕掌三个自然村由域城镇划归白塔镇。

6月,贯彻博山区博发[1994]36号文件劳动力转移,将李家乡所辖的小南峪、铜井、柳沟、平安峪等四个村及石门乡的吴家宅、行者峪、下恶石坞三个村,整村分别并入白塔、小庄、赵庄、国家、小海眼、饮马、掩的等7个村。

1995年8月,白塔镇实施“人才工程”,委托天津大学为白塔镇招收一个大专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镇实施“双5000亩高产开发”工程,至1999年10月结束,获淄博市星火计划二等奖。

9月,整修拓宽后的白(塔)--石(佛)路通车。

1997年3月,白塔镇在孝妇河以东建立“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占地80亩,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博山化学厂率先入园建厂,翌年投产。

1998年8月4日,白塔镇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实验厂的“复合流动水口砖”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并获市级“科技兴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实验厂、博山水泵五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楼近3.7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白塔镇被淄博市委表彰为“六好乡镇党委”。年底,白塔镇被评为博山区第一家市级教育强镇。

11月,博山钡盐化工厂的产品“电子高级碳酸钡”,首次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技鉴定,获市级名牌称号。

是月,博山水泵三厂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设备厂、博山水泵三厂、淄博矿山设备总厂等均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0年10月,外商投资80万美元,建成国泰钢铁公司。

是月,白塔镇电视入户率及电话入户率均达70%以上,17个村达到了电话村的标准,白塔镇成为博山区第二家电话镇。

是年,淄博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钡盐化工厂、博山华兽化工厂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及博山水泵五厂获自营出口权。第一产业

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1972年粮食总产量496.48万公斤,1976年粮食总产量567.6万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万公斤。

白塔镇境内多丘陵。多年来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工作重点。1957年兴修“国家水库”一座,塘坝3个,打大口机井47眼,打深井17眼,修主干水渠1.6万余米。1973年,在孝妇河两岸修筑河堤20公里,移土田400余亩。1996~1997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孝妇河的清淤,完成了对国家水库、东万山村东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水利工程完成率和使用率均达100%。1996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全镇吨粮开发面积达到5000余亩。1997年后,以科技兴农为先导,深入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1998年突出抓了农田“三灌”工程,饮马、大庄、国家等村对2500亩农田实施了“喷灌”,在全区率先通过了市区验收,全镇的水井及灌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公斤。

“七五”期间至“八五”期间,注重特色发展,积极开发蔬菜生产基地,引进蔬菜新品种,初步建成了掩的、赵庄、因阜、国家、大海眼五个蔬菜生产专业村。1997年着力抓城郊“菜蓝子”工程,到1998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352个,种植面积达236.2公顷,年产蔬菜148.72万公斤。其中在赵庄村建成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一座,总投资700余万元。2000年被淄博市评为“淄博蔬菜系统先进单位”。建成了赵庄、小店、掩的等果生产基地7800余亩,植树120万株。1996~1997年实施了“三大工程”(即“千亩红叶”工程,“万亩园”工程,“山林公园”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绿化、美化水平。1997年开始,西阿村实施“银杏园”工程,植树5万余株。畜牧业方面扩大规模养殖,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至1997年已发展到养牛场73处,牛饲养量达300多头;养猪场24处,猪存栏量达5880头,肉蛋奶产量达234吨。1998年,白塔新建养猪场一处,引进美国新品种猪,每年出栏达300余头。1999年,北峪村投资130万元,建养鹿场一处。特种养殖开始兴起。建国初,白塔镇仅有煤炭、石灰窑、青砖窑及少数村的几座红炉,均是私营手工业。后来,全部改为队办副业。1962年4月,成立第一个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建筑队),镇村企业迅速发展。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简称海眼工办),管理全镇的镇村工业。197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1977年3月成立工业陶瓷厂,1979年7月成立博山钡盐化工厂,1984年7月成立博山酒厂(原博山饮料厂)。1985年镇办企业发展到17家。70年代红砖生产是白塔镇村办企业的支柱企业。80年代初,水泥制品再度兴盛,西阿、小海眼、国家、白塔等村,建起了水泥制品厂,镇办企业博山水泥制管厂建成投产。1969年北峪村利用地方焦宝石资源,率先办起了村办企业北峪耐火厂,当年获利11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北万山、东万山、国家、掩的等村相继建起了耐火材料厂。为抓机遇求发展,小海眼村还利用博山水泵厂家属下放,成立家属工厂;利用其设备、技术人才,于1962年10月,成立了博山化设备厂(海眼化工机械厂)。1978年,白塔村利用地理条件,聘请上海的退休工程师,成立了博山首家汽车修理厂,又先后办起了海眼公社工业陶瓷厂、钡盐化工厂、海眼公社建筑队、博山酿酒厂、砂砺厂、涂料厂、博山制药化工厂等。1985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0余家,从业人员6700余人,占全镇劳力的63%,实现工业产值931万元。“七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工、矿业、建材等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1988年白塔镇成为淄博市六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之一。1989年至1990年连续二年被淄博市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七五”末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镇办企业13家、村办企业118家),实现工业产值16.5亿元(其中镇办企业2.5亿元、村办企业14亿元)。1994年起,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到1995年底,有13个村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有123个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被淄博市评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先进单位”。镇村骨干企业5年间开发研制新产品68项,其中8个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19项通过了省级新产品技术鉴定,有17个产品获市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星火奖。1993年,掩的、赵庄、小庄、国家、小海眼、大海眼、白塔、饮马等八个村跨入淄博市经济强村行列,占博山区市级经济强村的三分之一。1994年,全镇有9个村实现了经济总收过亿元,占全区亿元村三分之二,当年被评为淄博市星火示范乡镇。1995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145家,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2亿元,从业人员9200余人。1996~1997年全镇工业总投入1.4亿元,配套设施技改新项目50余项,当年镇办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2000余万元,有12家企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称号。全镇已形成十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生产格局。1995年,白塔镇成为“山东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镇”之一。

1998~2000年,博山耐火材料试验厂、博山水泵五厂、博山水泵三厂、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设备厂、淄博汽车配件厂、博山坝盐化工厂、华鲁化工厂等八家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博山水泵三厂、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博山水泵五厂等六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其中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华发机械厂、淄博东海电子有限公司三家为合资企业,大通水泵责任有限公司为外商独资企业。2000年全镇工业企业580家,其中集体180家、私营400家,完成社会总产值27.2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41万元。90年代以后白塔镇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镇的私营企业达到176家,个体工商户达到474家,注册资金达6500余万元,年创产值4.3亿元,利税达345万元。私营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分之一,占全镇总税收的18%。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板簧、化工、流通服务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群。1998年成立了白塔镇个体经济协商管理委员会,大力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是年开发建设了占地80亩的“白塔镇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出台了优惠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当年博山化学厂、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等率先进园建厂,投资380万元,占地25亩,翌年竣工投产。1998年全镇11项重点技术项目中,私营企业占4个,博山区的十大私营企业纳税大户中,白塔镇有7家。

1998年底,私营企业及个体商户已达821家(其中私营企业276户、个体工商户545户)。是年白塔镇被淄博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1999年私营企业户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82和111户,个体私营经济占全镇总产值的40%。

2007~2008年,全镇经济以建设博山北部工业新城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龙头骨干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2008年镇域企业个数达到926家,其中,工业企业704家。企业实现利税15.4亿元,上交税金1.7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利税13.9亿元,上交税金1.39亿元,规模工业个数达到113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亿元,实际投资1000万元项目达到4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77%。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结合全镇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之路,引导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新产品,全镇完成专利申请38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家,成立市级科技研发中心1处。引进和研发了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特种电机、稳定杆、高分子材料、新型农药等新技术、新产品,山东兴华板簧制造有限公司瞄准汽车减震系统制造前沿,研发汽车钢板弹簧替代产品空气悬架系统,该产品现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汽车行业,国内主要进口应用于高等级客车上,前途广阔。二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抓好产业产品优化,提升主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集群。即以山东兴华板簧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年产各类汽车零配件20万吨,2007年被省机械行业办公室授予“山东省板簧制造基地”称号;以山东天成农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品包括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冶金材料;以博山腾龙泵阀为龙头的通用机械产业群。2008年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0亿元,利税13.5亿元。1、白塔镇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主要以板簧、水泵为主。2000年底,全镇共有板簧生产厂家119家,水泵生产厂家76家。

2、专业村:多年来,全镇各村都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行业,形成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村。如石佛“童装专业生产村”、簸箕掌“肉食专业生产村”、因阜“韭菜专业村”、赵庄“蔬菜生产基地示范村”、东万山的砂锅等,都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科技农业:在全镇实施“一园十点”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小区,如博山区高科技示范园、北万山冬季农业示范小区、西阿银杏示范园等。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建成各类大棚400余个,规模养殖场90余处。先后引进迪卡猪、小尾寒羊、梅花鹿等养殖新品种8个,美国凯特杏、日本樱桃西红柿、以色列五彩椒等蔬菜新品种16个以及黑宝石李子、冬枣等果树新品种12个。

万山砂锅久负盛名。据东万山村碑记载,东万山砂锅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砂锅生产所需的原料,是东万山村自产的。经过粉碎加工,配料绞泥,成型烘干,涂药(黑药、白药)烧制等几道工序。东万山的砂锅种类很多,有大砂锅、二砂锅、三砂锅、四砂锅、耳锅、砂壶头、药锅、火锅和洗手盆等。2005年东万山砂锅厂仅剩一处,只产药锅。

<<齐民要术>>是谁写的

<<齐民要术>>是谁写的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贾思勰雕像

关于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的时期,故而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因此,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归来后,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居家亲自参加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不免收录了一些怪诞迷信的无稽之谈,如“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但暇不掩瑜,他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永远不可动摇。编辑本段重要著作《齐民要术》

简介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意义

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齐民要术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地位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编辑本段人物历史地位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

贾思勰

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载有“余昔有羊二百口,茬豆既少,无以饲,一岁之中,饿死过半”,同篇另有“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可以看出,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土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阔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表明贾思勰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也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但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编辑本段个人贡献

建立农学体系

第一、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规范耕作措施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推进动物养殖技术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1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齐民要术》凸显农产品加工等地位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研究精细植物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对农业、科技和经济综合分析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编辑本段农学思想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收少的果实味道好,高产的果实,不好吃。良田可以晚种,薄田就要早种。良田不是一定要晚种,也可早种,但薄田晚种就可能收不到庄稼。山地种庄稼,要选强壮的种子,因为要避风霜。肥沃的田里种庄稼,可以用不一定强壮的种子,主要是多产。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

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

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注重生产成本,要有经济核算

《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现在看,仍然是重要的、有极大学术价值的科学专著。它不但影响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至今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国家长期是一个农业国,有十几亿人要吃饭。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每年都有许多地方受灾。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世界,成为强盛的大国。《齐民要术》中都有可以借鉴的东西,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编辑本段个人评价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开始不知道羊吃多少饲料,羊饿死了一半。他想这是羊没有吃的东西,饿死的。于是又种了二十亩大豆,使羊有充足的饲料,羊有吃的了,还是死不少羊。可见养羊要有技术。他发现一个老羊倌会养羊,就去求教。从羊圈如何做,配种如何配,饲料如何准备,卫生如何保证,一样一样学,学会了养羊。并总结出了养羊的一套办法、程序。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走遍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如何犁地、选种、下种、施肥、如何田间管理。还有土质对庄稼的影响,气候的影响等等。他不光听别人说,还自己去做,从中体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妥的做法,把它总结出来。实践使贾思勰对农业生产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所以《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操作都有系统地阐述。对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叙述。比如,平整土地:《齐民要术》不仅指出了它的重要意义,而且详尽的讲述了耕地分春、夏、秋、冬的耕作,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管理,十分具体。甚至连耕坏了,如何补救,都作了阐述。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齐民要术》中提到了多种办法,比如,轮种、套种等,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的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充分利用,而且使地力尽快恢复。《齐民要术》把这些技术,先种哪些,后种哪些作物,以及不同的作物轮种,有不同的效果都记载的很详细,这在当时西方国家是做不到的。这是贾思勰从亲自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编辑本段贾思勰纪念馆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北侧,下临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贾思勰纪念馆

贾思勰纪念馆

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树和农作物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更显古朴典雅。该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在纪念馆门斗南侧的横梁上悬挂木质横式馆牌,黑底铜字,上书六个端整秀雅的魏碑字:“贾思勰纪念馆”。迎门处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贾思勰石雕像:贾思勰白发飘然,手捻胡须,右手握书,凝神静思。馆的一层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贾思勰生平和其对农业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层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与成就展览。一层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贾思勰及同宗兄弟贾思同、贾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贾思勰当年生活环境的复原图。第二部分利用微缩手法再现古代酿酒作坊制酒场景、贾思勰深入民间和田间地头了解耕作和种植技术的场景、古人生产生活的部分场景等,通过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绍、绘图说明、实物展示、照片、沙盘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国内外现存《齐民要术》版本的实物、复制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历史典籍和国内外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情况。贾思勰纪念馆汇集了当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之精要,整个展厅空间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2]

梁希森的人物经历

梁希森的人物经历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园,自此在地产界一炮走红。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讨饭为生,早年做过铁匠,并在面粉厂、装修队做过工人。1992年,他组建希森集团。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3.98亿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拖垮邓智仁利达行的项目。传说他目不识丁,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积累并运作着好几亿元的资产。

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从小受够了最刻苦铭心的磨难: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曾经浪迹四乡,谋求生路;梁希森有一个梦想:造起楼房,让所有家乡村民住进去。拆了老房子,节约出宅基地面积,用于养殖业,再把农民变成工人,都在这个养殖工厂上班,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地产界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后却是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一日功成,艰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让人称道的奋斗历程。起家于草根的地产界大鳄虽然许多也并无显赫的学历,但像梁希森这样的——只上过一年小学,认字不到200个的恐怕也绝无仅有。

与众多地产大鳄充满谜一般的发家史不同,梁希森的发家史显得相对简单的多,更像是无心插柳却绿柳成荫。“2005年梁希森以20亿元的身价“胡润富豪榜”排名第66位。

讨饭娃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身价20亿元,“2005年胡润富豪榜”排名第66位;绰号“菜园子”,做过铁匠讨过饭——这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但却同时以一个人的面目出现,此人就是梁希森。

地产界传言,梁希森从小家境贫寒,10岁讨饭,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有着丰富而艰辛的人生经历。与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资产一样,梁希森到底认识多少字同样是一个谜。

关于梁希森认识多少字的问题,地产界风传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为住旅馆填一张登记卡,他要求人帮忙;办完事后需要签字,他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学一年级学历,认识字不到200个,不会读报纸,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955年生于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梁希森的确认字不多。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梁希森透露,自己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写得相当不错。除名字之外,还能认二三百个字。至于读书看报,梁希森则表示没有时间,要是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或传真,梁则交由司机和秘书念给他听。而更为关键、秘密的文字则让老婆看。

“我不能和人比认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是上学,我这也是上学——社会大学我感觉更厉害。但这个厉害和他们不一样,比如高科技的东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那个凭胆量起家的时代就造就了一个几乎是文盲的企业英雄。从1980年代开始,梁希森在家乡乐陵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7亿元。1996年,梁希森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参与了玫瑰园的建设,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转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运完成了时空转换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无常,不胜唏嘘的同时,梁希森发家的过程更像是命运开的一次玩笑。

生死转折

梁希森的命运是和北京玫瑰园别墅联系在一起的,在玫瑰园可能毁了梁希森的同时,却给他了一次人生的转机,梁希森开始成为地产界的传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过亿,希森集团的年产值达近4亿元人民币,并于当年荣登山东省十强民营企业行列。

此时,梁希森面临着影响日后的一次重大抉择——企业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最终,梁希森决定介入房地产行业,并决定到最具潜力的北京发展,选择一家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项目,从房地产最基础的建筑装饰入手,摸清底数后再伺机转入房地产开发业。

而此时,号称国内最大的利达玫瑰园因资金短缺,已陷于停工状态,接手这样的工程简直无异于自投罗网,其结果必定是血本无归。但在梁希森看来,以玫瑰园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无有能出其左右,接手这样的项目,对于自己这样刚刚涉足房地产业的外地企业来说,机会实在难得,梁希森决定介入。

但认字不多的梁希森却绝对有做商人的天分,对风险控制相当熟稔。梁希森在与利达玫瑰园签订的垫资施工协议中明确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以乙方“希森集团”的名义办理并保存产权证,待甲方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付清全部工程款后,再将产权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垫资7000万元,分包玫瑰园40套别墅的建筑装饰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于当年7月完工,然而,这时候的玫瑰园已根本无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园面临着两种命运:一是有雄厚资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彻底瘫痪,直到破产。

对于梁希森来说,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猜到了风险,但却没想到风险来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刚过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却作出了一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继续加大对玫瑰园的投资,直至其资不抵债,然后首先申请财产保全,继而申请玫瑰园破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竞买,直接由建筑商转变为开发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园共投入2.3亿元,完成了186栋别墅的建设和内外装修工程,并按协议取得了186栋别墅的房产证,成为了利达玫瑰园最大的债权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联同另一债权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玫瑰园破产申请,同时申请了财产保全。随后,法院下达受理破产案通知书,玫瑰园进入破产程序;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达玫瑰园破产民事裁定书,宣告玫瑰园破产,并进入清查债务阶段。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园的拍卖会上梁希森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梁希森的险棋走成了活棋。

此时,梁希森的机会来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这个北京市最大的烂摊子别墅群不久之后,北京市宣布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成为北京最后的别墅群,加之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里的烂尾盘一下子奇货可居,玫瑰园再次生机盎然,梁希森由此狠狠地赚了一笔。梁希森一战成名,名字开始为地产界所熟知。然而,与梁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疯狂可能只是出自一个商人的本能,而相对于他正在山东老家实践的“农村乌托邦”之梦——疯狂之举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乌托邦

如同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口无文采、表达甚至没有逻辑性的背后却是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思维。梁希森也会给见过其面的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达能力很弱;二是思维能力很强。

这位富豪掌握的词汇不多,言谈中有大量俚语和省略,逻辑用语很少出现。但在思维方面,他则很擅长抓住事情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很简洁。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园大赚一笔之后,梁的脑子里有个更大胆、更疯狂的想法——投资10亿元,把家乡乐陵市黄夹镇所有农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从自己所住的村子着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锥村附近辟出100亩地,投资4200万,盖起了多幢二层别墅和四层小楼,梁锥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层小楼的居住面积280平方米减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积,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积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给希森集团;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则由希森集团按照同样的方式,付给该村民。费用结清之后,希森集团只收到了不到30万的资金,不到总投资的1%。

同时,村民也纷纷到希森集团的鲁西牛业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并享受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等。

此后,梁希森开始向第二个村子许家村推进。在谈起他改造梁锥村乃至黄夹镇的设想的时候,梁希森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我不赢利我不干。”鲁西牛业公司已经开始盈利,每个月的利润达到200万。

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这两个村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把整个黄夹镇100多个村子全部按照梁锥村的模式进行改造,这是一个乡村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表示,“凭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梦想不一定都会实现。在旁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却把它付之于行动,虽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质,但这份勇气仍值得钦佩。在中原大地星罗棋布的村庄中,山东省乐陵市西北部的梁锥村堪称鹤立鸡群。在这里,村民们家家户户住在欧式联排别墅里,村中心公园里有和城市公园一样的健身和游玩设施,几处大型雕塑活灵活现。在这里,传统印象里的农村和农民不见了,大多数劳动力在村庄旁边的企业上班,按月领取工资。

就在若干年以前,梁锥村和周围的村子没什么两样,“一穷二破”是它的形象写照。它神话般的变迁,缘于村里出了个亿万富豪,他就是北京玫瑰园别墅的老板梁希森。当年被迫离家讨饭、浪迹四方的梁希森,在发迹之后投入巨额资金把家乡改造了个“底朝天”。梁希森说,这是他从小的梦想。

衣锦还乡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梁锥村,早年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经历坎坷。10岁那年,不堪忍受饥饿折磨的梁希森离家到河北省讨饭。13岁开始,梁希森跟着别人干了4年打铁的生计。17岁,他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工厂当上了锻工,后来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1976年,21岁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闯荡东北。

贫瘠的家乡和坎坷的经历,没有给梁希森留下多少快乐的记忆,但却给了他一副聪明的头脑和坚毅的性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崭露头角,他先是回到家乡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6年,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承揽了玫瑰园别墅项目的装修工程。

谁也没有想到,玫瑰园别墅这个当时全国知名的烂尾楼项目,在梁希森手里奇迹般地起死回生。1999年,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过拍卖以3.98亿元入主玫瑰园。不久后出现转机,北京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就成了北京最后的别墅。加之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回暖,玫瑰园别墅一下子炙手可热,仅三期工程销售额就有望突破20亿元。这个“大翻盘”项目,使梁希森的个人资产飙升到十六七亿元人民币。

2004年,49岁的梁希森入选全球著名的《新财富》杂志年度内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有了钱的梁希森把目光转回家乡。2001年,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给梁锥村盖起了联排别墅,让全村136户村民全部入住进去,原来的村庄被夷为平地。

2002年7月,赚了钱的梁希森拿出4200万,给全村盖了136套欧式大别墅免费让村民住。2005年11月,此梁希森又拿出4000万给临村免费盖了100多套大别墅。这就是他轰动全国的“新农村计划”。

村支书梁广禄家住的是上下两层别墅,共有13个房间,客厅、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梁广禄对记者说,村民们住的大都是这种楼,总共有280平方米,老宅那边多少平方米,新楼就白给多少面积。老宅不够抵顶的,多出的每平方米交60块钱,基本上等于白送。

循环经济

梁希森在改造旧村的同时,利用村庄改造后腾出的空地创办了鲁西牛业公司。梁希森说,全国虽然拥有9200万头黄牛资源,但与国外先进的养牛业相比,差距太大,牛肉产量少、质量差,高档牛肉的市场空间巨大。此外,我国正大力推广秸秆养牛,而乐陵正是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养牛业打下了基础。

梁希森说,改造就需要花钱,没有赚钱道儿不行。改造之后没有产业更不行,村民光住进好房子不行,还得有吃的,喝的。

梁希森的账算得很直白:“老百姓的秸秆比粮食值钱。二亩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钱,但种的秸秆能养一头牛,养这一头牛一年最少纯收入四五千块。如果把全国的秸秆全部变成牛饲料,中国就成了一个畜牧大国,到那时,牛肉多了老百姓可以当馒头吃,也可以当罐头吃。那样,粮食不就省下来了?”

在希森集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完整和周密的循环的产业链:公司组织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养殖鲁西黄牛,公司收购农户的架子牛进行育肥,育肥后屠宰分割,牛肉销售到市场。牛粪和屠宰的废水用来生产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气渣用来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用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制作中药和保健品,蚯蚓粪用来制造饲料和活性复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间又培养出环保的蔬菜和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秸秆来养牛。

在梁希森的鲁西牛业公司,繁殖、培育乳牛,青贮、精饲料加工以及育肥项目等,容易赚取的利润都让给村民了,公司则在加工过程和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贾墨池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秸秆青贮场、屠宰场和蚯蚓养殖场。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介绍说,鲁西牛业属精细分块屠宰,每斤牛肉平均售价高达10元钱,仅肉牛屠宰净肉这一项就已经把收购肉牛的成本给捞了回来,而牛皮、牛下水、牛骨、牛血等都是超值部分。比如一张牛皮价值就达600元,如果是4万头的屠宰量,一年的毛利润就能达到8000万元。但是最大的增值点并不在屠宰,而在屠宰副产品的生物技术开发。企业已投入800万建起了一个中试实验基地,研究用牛血提取生物制品,包括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红素、SOD等名贵药物,预计前5年的产值达到20亿。

在梁希森的企业里,最独特的项目是利用氨化的牛粪养殖蚯蚓,现已发展了300亩,计划将来达到3000亩。养殖的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大平2号”,主要返销日本。据测算,一头牛一年产粪便5吨,1吨牛粪可以养蚯蚓30公斤,每公斤蚯蚓卖10元钱,可获利1500元;这些蚯蚓还产生粪便3吨,可以卖给高尔夫球场做草坪养料等,每吨300元,可获利900元。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农村建设

在大多数像梁希森一样成功企业家把目光瞄向高端产业领域的时候,梁希森“插足”农村建设的反常举动引起了舆论的哗然。人们对梁希森“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给予了很多的褒奖,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质疑。但就在人们众说纷纭的时候,梁希森开始了实现他“梦想”的第二个步骤。梁希森放言,他要把镇里的109个村全部改造。2004年春天,梁希森的施工队开进了邻近的台张村,准备按照梁锥村的模式进行“翻版”改造,但这一次并不顺利。台张村村民对梁希森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已经开始的改造行动“流产”了。梁希森没有多说什么,他随后把目标定在了靠近台张村的许家村。2005年,旧的许家村像原来的梁锥村那样消失了,一个“希森许家新村”平地而起。

许家村村支书刘之平介绍说,通过村庄改造,原先占地450亩的村庄缩小到150亩,腾出了300亩地。腾出的地全部复耕成农田,与原来的绑在一块儿,村里成立了股份制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经营,年终分红。

梁希森改造第一个村庄时,大家都认为依他的实力,即使完全没有回报也能办得到。而当他宣布要对全镇进行改造时,不少人开始怀疑:梁希森有没有这个能力拿出这么多钱,这种靠大户投资建设新农村,路子是否可行?

针对梁希森的做法,一些观察人士开始议论和猜测他是否在谋求更长远的利益,也有人质疑梁希森的用心。他们的疑虑是,按照梁希森的开发计划,全镇109个村完成改造后,将腾出3万亩土地资源,这些土地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农村宅基地,通过入股方式并入梁的企业,这3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将来的价值难以估量。另外,全乡镇农民原有耕地也将以村民入股、集体土地入股的形式进入梁希森创办的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资产。这些,是不是梁希森的真正图谋?

一些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表示了关注。专家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发挥企业家力量,特别是将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所主任黄少安认为,梁希森搞的养牛项目肯定是有回报的,作为一个商人,谋求更长远的利益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利益的分配。特别是通过村庄改造进行房地产长远投资,可能获得更大回报,这本身对产业资本进行村庄改造、参与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山东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说,产业资本与村庄建设的结合,值得深入研究。梁希森的滚动开发改造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应该更有发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广性和现实意义。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说,梁希森在农村进行这样一种探索,如果放大来看是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过去重视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都知道他们在农业发展上、在农民增收上起作用,而要看到他们在农村变化上也要起作用,要借助大企业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2005年“胡润富豪榜”,梁希森名列66位,身价20亿,然而这个传奇式的农民地产大亨却在地产行业最赚钱的时候瞄上了一个投钱多,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项目——脱毒马铃薯!

地位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耐贫耐旱甚至在大多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下,也可获得一定产量。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后的二十年,预计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数字将超过一亿,其中增长的95%以上人口,将出现在土地和水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发布了一条惊人消息,据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只靠马铃薯了,并且颁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予马铃薯“被埋没的宝物”的美称。

中国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徐开生说:“马铃薯是减肥食品,100克马铃薯里面的碳水化合物是16.5克,而100克大米则含有79.9克碳水化合物,100克小麦含有碳水化合物是75.1克,而且马铃薯里含有的膳食纤维,吃进去以后能够吸水,保水。吃了有饱腹感。所以马铃薯是最好的减肥食品。马铃薯维C的含量是苹果的3.5倍,马铃薯中所含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相当于苹果的10倍。铁是苹果的3倍。锂是苹果的两倍。一公斤马铃薯,它的营养成分相当于3.5公斤的苹果。所以把马铃薯叫做“地下苹果”。而且马铃薯里含有非常丰富的钾。100克马铃薯有342毫克的钾,可以防治中风。马铃薯中的粗纤维还有日常通便的作用。马铃薯里还含有一种类似转化霉的东西,能够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所以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炎,心内膜炎的,心血管患者,应该多吃马铃薯。印度的医学家研究,一个人要坚持每周吃上5个—6个马铃薯,患中风的危险下降40%。欧洲发达国家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是74公斤,我国是35公斤。2007年出版的我国居民膳食指南里提出,一天要吃谷类,谷薯和大豆250克到400克,也就是半斤到八两,第二个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所以建议每周应该吃五次的薯类食品,每次吃一两到二两。”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周庆峰则在马铃薯的深加工方面给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他说:“马铃薯变性淀粉用途非常的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比如说您身上穿的衣物,无论是棉纺、毛纺、混纺,都要用变性淀粉做浆料和精整剂。所有的纸张,越是高档纸,越要用变性淀粉。石油钻井、污水处理、日用化工产品,各种精细化工产品,比如说建材,铸造。而且化妆品里也有。食品,肉类制品,方便食品,膨化食品、酱类,汤类。所有的食品,都要用到各种类似的。就连汽车制造也都有用到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是工业上一种非常高档的,高质量的变性淀粉的原料。目前我们国家在变形淀粉的研究、生产、使用上起步比较晚,这是由于原来人多粮少的国情制约,80年代以后开始大力发展淀粉加工产业,变性淀粉是从90年代开始,从国内开始研究、发展。那么到现在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不足2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呢,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变性淀粉有2000多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行业。而目前我国只有30多种变性淀粉,很多高级的变性淀粉我国还生产不出来。比如说一些高档的营养强化食品、高效的吸水保水剂、带血浆、制造胶片、医药的胶囊等等所用的变性淀粉还在研制过程中。”

对于马铃薯深加工的前景周会长说:“马铃薯产业一定要走工业加工的路子,加工产业发展起来以后,马铃薯就有更广泛的出路,而且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更广的应用。”

我们国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1/5,产量占世界的1/4,都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单产水平仅排在世界第92位,没有合格的脱毒种薯,则是我国土豆产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孙慧生教授说:感染了病毒的马铃薯,薯块变小,叶片变小,产量变低。马铃薯脱毒只能靠茎尖剥离。我国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困难处境

马铃薯是一个市场巨大,潜力巨大,利国利民的产业,但是想做马铃薯却是难上加难。梁希森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缺乏人才,一次偶然,老梁知道了马铃薯产业是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决心做脱毒马铃薯种子产业,可当时没有经验的他找了三个同样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就在一间废旧的车间里自己动手进行马铃薯脱毒实验,花了两年时间,投了600多万,可这脱毒苗是一拨接着一拨的死,越死越少,最后一株都没成功。老梁开始也想过算了还是搞房地产吧,可是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心气让他最后决定继续干下去,这次他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柯柄生,柯校长给他推荐了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为了让孙教授来自己公司,梁希森买断了中联鸿业公司。有了孙教授的帮助,技术上有了保证,这脱毒马铃薯苗很快就研制成功了,可就在他准备大规模的建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的时候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

曾经在房地产上给他贷款的四家银行,听说他不干房地产要干农业,纷纷收回了贷款。让梁希森措手不及,手上一下子没了钱,可这脱毒育苗不能脱节,梁希森卖了9辆车,卖了房子、关了四家公司,不得以拖欠工人一年半的工资,玫瑰园的房子卖一套就被他拿去一套的钱投进马铃薯基地里建车间,建大棚,买拖拉机,买收割机····那时候过年都是找朋友借钱过的年,一个身价20亿的富翁到了跟人借钱的地步,八年的时间,他投到马铃薯产业里的钱达到21亿8千万,而八年时间一分的回报都没有,第一次见了回头钱。因为马铃薯培育新品种是七年的时间,梁希森的马铃薯集团至今已经培育出了900多种脱毒马铃薯。

看到曙光

2008年6月28日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公司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在山东乐陵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挂牌成立。如今在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脱毒苗组培中心,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微型薯繁育大棚,拥有了全国最先进的茎尖脱毒实验室、病毒检测室、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年可扩繁脱毒苗9000万株,繁育微型薯2.5亿粒。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是集团在北京延庆设立的又一原原种基地,总占地面积400亩,年扩繁脱毒苗5000万株,微型薯1.5亿粒。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希森集团投入22个亿建成100万亩的种薯生产基地,总经营喷灌圈达300个,每年轮作种植60万亩种薯,年可提供优质种薯130万吨,形成了以商都为依托的核心种薯种植区,每年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了16万农民脱贫致富。

商都县七台镇杨家地村农民崔英以前种的是自己家留的土豆,一亩地只能产1000斤,种了希森集团的脱毒马铃薯后一亩地产量翻了一番。他准备扩种到10亩。

商都县县委书记王国相说希森集团的种薯基地不仅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带动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希森集团在不久的将来,将在种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上两条12500吨的种署生产线,这个项目上去以后,每年可以为商都县增加财政税收3000万元。

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节约国家耕地也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孙慧生教授说:“马铃薯在国外作为第二块面包,在西欧国家。我们国家耕地年年在减少,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我们粮食确实存在着粮食安全的隐患。在南方的耕种,利用水稻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中原地区,马铃薯还可以作为“兼作套种”不影响粮食和棉花的产量,还能多收一点马铃薯,这样就节约了耕地。马铃薯,它有抗旱性,越贫瘠的地方越适合种植。像甘肃、青海这些,这些干旱地区,马铃薯正作为主要的作物。所以温总理说,把这个小土豆要做成大产业。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马铃薯的面积是最大的,总产也是最高的,如何把马铃薯做成大产业,这对保证粮食安全,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脱毒种薯的不断推广与普及,一场马铃薯式的革命即将到来,希森集团承诺在未来提供给全国冬作区和二作区一半的种薯供应量,这样在脱毒种薯普及率增加50%的基础上,每亩就能增产1500公斤,每年马铃薯将增产6000多万吨,农民增收480多亿,不仅能从根本上缓解粮食安全压力,也能为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利国利民!

一个地产大亨,偶然发现小土豆是个大产业,一不小心钻到了土豆堆里,承担起一份原本不应该由他个人承担的一份大的责任,八年抗战,终见“薯”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