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山上养牛的地方 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

夏县山上养牛的地方 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夏县山上养牛的地方这个问题,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蹇姓与简姓有没有关系

蹇姓与简姓有没有关系

没有。蹇姓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搴”通。

蹇(Jiǎn)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修,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

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与其妹妹女娲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个时代智者的贤识。由此,诞生了为男女之间传语联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说明蹇修是个很会做媒的人,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例如,在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通“謇”,又与“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

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属于以先租名字为氏。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著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刘向说苑·尊贤》中记载了蹇重对君臣关系以及所谓“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蹇重的意见,打消了魏文侯的许多顾虑,推动了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的进程,功秉一时。

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简姓,是黄帝子孙,公孙族后裔。商朝简师父、宋大夫简叔二人。后有晋大夫狐鞫居,封给他的供养地名叫续,他死后的谥号叫简,后为简伯。自此其子孙以简为姓,这就是简姓的起源。简伯子孙居住于今河北省涿县,属汉高帝置县之地。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中改名范阳郡,自后,简姓为范阳郡郡望。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殷氏)姓,出自殷商晚期简侯主简,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蹇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大夫。蹇叔有贤名,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赢任好。

百里傒成为秦国上卿之后对秦穆公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非常有才能,可是世上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当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因此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后来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当时王子穨想任用我时,蹇叔又劝阻了我,我因此离开了王子穨,才没有因周室内乱一起被杀。后来我又事奉虞君,蹇叔也劝阻过我,当时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非常有才能。”

于是,秦穆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并任其为上大夫。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便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大规模的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

但秦穆公不听,仍派百里奚之子大将孟明率军东征。当时蹇叔有个儿子也在东征的秦军中,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攻击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由我来收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结果,秦军至滑邑(今河南偃师),知郑国已有防备,只好返回。秦军返途到崤山时,果然被晋军所伏击,结果全军覆没,连主帅孟明、大将西乞术、白乙丙等均被晋军擒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此次秦军大败后,秦穆公深悔未听蹇叔之言。好在后来晋襄公听从后母文嬴的话,释放了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回国。

在蹇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以先祖名字中的“蹇”为姓氏,再后改以同音字“简”为姓氏,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咸阳简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简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中有位简叔,是季氏家族中的贵族,名叫子季简。

在子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居河南密县一带,是为密州简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贵族简子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齿,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乞(陈僖子)的儿子。

田乞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左右)的齐国上大夫,他一共有九个儿子:田子玉、成子恒、昭子庄、简子齿、宣子来、穆子安、廪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在简子齿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支主流姓氏,即陈氏、子鞅氏、简氏,其简氏是其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史称其为简襄功烈。

赵简子的先祖与秦国同姓,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周敬王姬丐三年(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二十多岁执掌晋国大政的话,其生年应在周景王姬贵八年(公元前537年)左右,寿七十多岁。

赵简子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国的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二十多岁的赵简子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简子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周敬王七年(晋顷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赵简子、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简子的“刑鼎”、子产的“刑书”、邓析的“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简子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在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的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姬午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家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赵简子联合韩、魏两各家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氏、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冲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周敬王二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简子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在农历7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最后还是以范氏、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简子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简子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其次,赵简子善于利用六卿之间的矛盾,结成反对范、中行氏的统一战线。战争爆发时,整个晋国两大敌对阵营各派的组合,力量对比的变化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赵、韩、魏、智氏之间,四家权卿与晋君之间,特别是赵氏与智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对范氏、中行氏的最后胜利之前,赵简子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注意争取韩魏智氏,特别是晋君的支持。对智氏的胁迫,他委曲求全,默许有功之臣董安于自杀。当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晋阳时,赵简子没有公开反叛晋定公,并设法尽快恢复同晋公室的关系,从而得到国人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势。

赵简子还非常注意改善同别国的关系。周敬王二十九年(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赵氏家与范氏、中行氏战事正酣,楚昭王熊壬乘晋国内乱“乃谋北方”。赵简子被迫妥协,对士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国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

作为晋军统帅,赵简子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简子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衰”。赵简子在攻伐卫国的过程中,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从周敬王三十一~四十二年(公元前489~前478年),赵简子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例如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赵简子率军伐鲜虞,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赵简子率军伐齐国,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赵简子再次伐卫国……然而,这一进程最后因赵简子在周贞定王姬介十一年(晋出公姬凿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病逝而中断。

赵简子逝世后,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智瑶)乘机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了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赵简子的一生浇铸了战国时期近二百年灿烂的赵国文化基业,可以说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简子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是因为赵简子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简子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简子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氏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赵简子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氏、魏氏家族一起灭了“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了后来周安王姬骄二十六年(晋静公姬俱酒二年,公元前376年)的“灭晋后而三分其地”之结果,最后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简子在晋国进行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皆比较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其结果是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赵简子及其儿子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国“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得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赵简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邯郸简氏。

第十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简子取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取,是著名的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子孙。

在典籍《礼记·乐记》中疏引《世本》记载:“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

简子取的曾孙就是著名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445~前396年)执政,其时魏国十分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简子取的支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邑简氏,或称夏县简氏。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燕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燕简公,是春秋时期北燕国君主,在燕国历史上有两个燕简公。

第一个燕简公叫姬载,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称燕前简公。

第二个燕简公叫姬款,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称燕后简公。

这两个燕简公逝世后皆葬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涿郡简氏。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巩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巩简公,春秋时期巩国国君,亦为周王室执政上卿。巩国为伯爵,其国君一般皆称巩伯。

巩国是春秋时期的姬姓小国,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康店村一带,时称“巩王城”。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国的附庸,后被秦朝襄王灭掉,其巩地被划入秦国的三川郡。

巩简公活跃的时代约在春秋末期,曾在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丐执政时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大夫。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逝世,周王室中的刘氏、甘氏、巩氏等等有势力的卿大夫分别拥立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为天子,使周王室陷入一片内乱中。最终,姬丐由于有强大的晋顷公姬弃疾支持而成功继位,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

第六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简王熊中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楚简王熊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

楚简王在(公元前431年)即位之初,即挥军北伐灭了莒国(今山东莒县),以莒为楚邑,后改莒县。到了楚简王十九年,公元前413年,他又亲自率军伐魏国,一直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

(楚简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412~前409年),楚国大夫屈将闻墨家非议斗士之勇,乃危冠带剑往见墨子弟子胡非子。经辩论,终为胡非子“五勇”之说所折服,遂释危冠,解长剑,请为弟子。从楚昭王、楚惠王以来至楚简王执政时期,楚国贵族佩剑成风,死后亦以青铜剑或钢剑、铁剑随葬,少者一件,多者高达三十余件。

楚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8年,楚简王病逝,其长子熊当继位,是为楚声公。

在楚简王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简氏。

第十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简公嬴悼子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灵公之叔父。

公元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

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下令百官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人积极仿效华夏,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佩剑。

当时,强大的魏国出兵伐秦国,尽占河西地,筑洛阴、县两城,秦军退守至洛水(今陕西境内洛水),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秦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城郇垣,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史称秦东长城。该长城段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他还积极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化社会制度转变。

周安王姬骄二年(秦简公十四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病逝。

在秦简公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秦川简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为陶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托里·简泰,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沿岸,后在清顺治年间从征云南南明政权时阵亡,清世祖追赠其为云骑尉。在托里·简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官氏、关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清嘉庆皇帝的简嫔。简嫔关佳氏是关佳·拜唐阿德居之女。清乾隆年间入侍十五皇子爱新觉罗·颙琰潜邸,号称“格格”。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农历4月11日,简嫔在生皇长女时难产而亡。到了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4月,清仁宗追封其为简嫔。在简嫔的关佳氏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封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县简氏。[1]

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

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

1.美丽的忻州作文5OO字

我家住在山西省忻州地区代县的一个小镇——峨口。

家乡只是一个小小的镇子,这儿虽然没有名胜古迹、没有青青的牧场,也没有都市的百喧嚣繁华、但这方水土养育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在我眼中永远是最美的。巍巍马鬃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峨口人度,家乡物产丰盛,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风景秀丽。

家乡人热情好客,当您来到这里以后就被家乡人的勤奋、善良和质朴所感染。小时候我最喜欢到门前的大知山上去玩,春天来临时,山上就会开满美丽的杜鹃花,这一丛,那一簇,像熊熊烈火,一阵轻风吹过,花儿就会翩翩起舞,像美丽的仙女在舞蹈。

道每到星期天我和朋友们都会选择爬山。当我们爬累了的时候,就趟在地上惬意地闻着扑鼻而来的杜鹃花香,感受着一览群山小豪迈,所有的劳累倾刻间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山顶有一座白云寺,很宁静,每天早上伴着袅袅的晨版钟,勤奋的人们就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而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时候这里就会变的熙熙攘攘,成千上万的人来赶庙会,热闹极了。

说到家乡的美丽,就不能不提一提家权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2.家乡忻州定襄的景色作文

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三多堂)、渠家大院、范家大院、申家大院、丁村民居、皇城相府、阎锡山故居、后冯家沟古村、榆次后沟古村、碛口西湾、柳林孟门刘光隆故居、张壁古村.

近世山西民居特色

在人类丰富多采的物质生活中,居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每个人从来到世界的这一天直到去世都离不开“居住”问题.但是,民居不仅从远古的穴居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就是在同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民族,甚至各个地区,民居也千姿百态,各有其特色.民居的特色不仅仅为研究文化的学者们所注意,而且也成了人们回忆故乡、思念亲人、追想童年的美丽的诗情画景.

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山西近世民居就是这样,它有两个特色,一是黄土窑洞,一是砖瓦四合院.

窑洞,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不用说,黄土层是它产生的自然条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就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据考古工作者的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它已经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①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加之交通的不便,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诗,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磋跎,玉蹄铁勒高低

3.二年级作文美丽的忻州

我的家乡叫忻州我的家乡忻州市,在山西省的中北部。

忻字怎么讲?就是欣喜若狂,欣欣向荣,欣然命笔中“欣”的意思。打开忻州市的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她酷似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像一只大公鸡。

高昂着头,飘扬着尾,生机勃勃,威风凛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够幸运吧。

忻州市的西边,是声震华夏的秦晋大峡谷,悬崖奇峰,美不胜收。谷底,日夜奔腾着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就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

东边,耸立着举世闻名的五台山。风光秀丽,古迹林立,素有“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里长城横贯东西,镶嵌着众多的关城堡隘,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忻州人民永远坚挺的脊梁。

我家乡的风景名胜星罗棋布,还有数不清的风味小吃,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来参观旅游,保险也会欣喜若狂。

说不定还像我欣然命笔,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4.二年级作文美丽的忻州

我的家乡叫忻州

我的家乡忻州市,在山西省的中北部。忻字怎么讲?就是欣喜若狂,欣欣向荣,欣然命笔中“欣”的意思。打开忻州市的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她酷似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像一只大公鸡。高昂着头,飘扬着尾,生机勃勃,威风凛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够幸运吧。

忻州市的西边,是声震华夏的秦晋大峡谷,悬崖奇峰,美不胜收。谷底,日夜奔腾着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就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东边,耸立着举世闻名的五台山。风光秀丽,古迹林立,素有“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万里长城横贯东西,镶嵌着众多的关城堡隘,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忻州人民永远坚挺的脊梁。

我家乡的风景名胜星罗棋布,还有数不清的风味小吃,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来参观旅游,保险也会欣喜若狂。说不定还像我欣然命笔,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5.家乡的美景500字作文(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里虽然没有城里那样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城里那样的繁华,但我们家乡一年四季景色迷人!

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万物复苏。漫山遍野都是花朵,最多的是喇叭花。喇叭花开得特别茂盛,一朵连着一朵,没有一点儿余地,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小草都从地下探出了小脑袋,来到了世上。小草全身都是绿色的,像天边的红霞那么耀眼。树林里的树儿,都抽出了嫩芽,慢慢的开始生长。他们吸收着空气,营养越来越多,长的越来也高。

夏天来临了,天气越来越热了。田里的水沟,都有许都小蝌蚪这些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寻找着妈妈。农民伯伯都开始种西瓜,他们都戴着草帽在炎热的太阳下工作。树儿都从小树变成了大树,这些大树非常惹人喜爱,人们都去树下乘凉,都想把炎热赶走。

秋天到了,秋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秋装,到处充满着秋的气息。树枝上叶子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绿了而是一片一片黄灿灿的往下落,像只蝴

6.我的家乡忻州作文350

家乡的田野美丽、富饶。

春天到了,田野里的小草嫩绿嫩绿的,给大地披上了一条绿色的新衣。柳树长出了嫩芽。一阵风吹来,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玩弄自己轻盈的长发,小鸟被她的美丽给吸引,不禁在枝头放声歌唱。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只见桃花浅笑、梨蕊含羞、樱花烂漫、吊兰清秀,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春,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夏天的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还有茂盛的桑树地。知了在树上“知知”的叫着,好象正在开盛夏的音乐会,青蛙也过来“呱呱”伴奏,好象在说:“穗苗啊,快快长大吧!”

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的推动下,卷起一层层“波浪”迷人的秋景,让我陶醉!

冬天,广阔的田野也不失“大家风范”!田野在寒风中,显得那么美,它无私的精神让人敬佩。虽然田野上是光秃秃的,但是在田野的泥土里,正孕育着新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练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她从不和百花争艳。只是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默默的出现,她是纯洁、坚强、勇敢的象征。冬天的田野,真美啊!

田野也是人们的“聚宝盆”。农民们在田野上种地,辛勤的劳动后,在田野里收获丰硕的果实,再用果实换来金钱,养家糊口。还有人在田野上养牛羊,牛羊门吃着新鲜的野草,各各都身强力壮。瞧!不远处就有几只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美餐呢!田野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我爱家乡的田野,它美丽、富饶,更是无私的为人们奉献!

7.忻州公园作文怎么写

我的家在忻州,这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环境幽雅、风景迷人。

远看人民公园像一幅优美的画卷,有山有水,十分美丽。走进人民公园,只见几座连绵起伏的假山,它虽然没有泰山那样气势雄伟,但却苍翠挺拔;虽然没有华山那样高耸入云,但也独具风格。山下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亭子可以遮阳,还可以遮风挡雨。山下长着绿油油的小草,还有各种各样的鲜花,美化了环境,微风吹起,花儿弯下腰仿佛给人们鞠躬问好。夏天的时侯,百花齐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山下还环绕着湖水,湖水清澈见底,人们还可以钓鱼、嬉水。水环绕着山,山依着水,真是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卷。

人民公园不仅风景迷人,而且还是一个娱乐场所。这里有孩子们喜欢的碰碰车、蹦蹦床、乐翻天、旋转木马等等娱乐设施;早晨还有很多老人们到这里晨练:有打太极拳的,有练剑的,还有跳舞的,等……

这里风景优美,真叫人流连忘返。我爱人民公园!

8.仿草原写忻州一处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作文

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有一天,我在空地上踢足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他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9.小学生作文忻州日月广场的景色

你们去过人民公园吗?你喜欢去人民公园吗?那里可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当你走进人民公园,迎接你的是有着许多树木的林荫小道,一阵风吹来,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好像在向游客们鼓掌欢迎呢。

进入人民公园的大门,你会看到一个金鱼池。池里养着各种各样的金鱼。有的是黑白条纹,有的是火红火红的,有的是洁白如玉,有的是金黄色的,有的鱼儿头上长着一簇红樱,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还有的鱼全身都是银白色的,游动的时候快极了……金鱼在池子里欢快的游动,这可真美呀!

在鱼池的后面有一座假山。假山上有一座小亭子。每次我一到公园都会先跑上假山玩一会儿,再坐在亭子里一边吃着妈妈给我买的零食,一边欣赏着公园的美景。

假山下面的小河哗哗地流着,两旁是软绵绵的草地,草地盛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火红的,杏黄的,深蓝浅蓝的……高大的树木在炎热的夏天为它们遮住了太阳。

游乐场的地方特别好玩。有过山车,海盗船,激流勇进等。最好玩的是月牙飞船,两个人面对面坐着,用脚各控制一面的动力开关,一踩下去,人就像飞了起来一样!

最美丽的要数公园里的牡丹花了。早晨,牡丹花上有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犹如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草地上。牡丹花有许多颜色:粉的、黄的、白的……都很鲜艳。粉的如霞,黄的赛金,白的似银,美丽极了。

我喜欢风景秀丽的人民公园,它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快乐!

10.赞美忻州的作文800字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家乡的水.我的家乡虽然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风景如画,景色迷人.在离我家屋后不远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碧绿的河面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小河两旁绿树成荫,树影婆娑,那些花花草草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恋恋不舍.小河里成群的小白鹅排成一列,欢快地游来游去.岸边三三两两的人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夏天伙伴们在水边嬉戏,打水仗.小河就是我们快乐的天堂.近年来,我的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狭窄的公路变得更宽阔了.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川流不息的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地驶过.

公路两旁人来人往,一到晚上,一盏盏路灯把公路照得如同白昼.街道两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取代了以前破烂不堪的小平房.形形***的商店,一个个大型的超市,象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真是应有尽有.店里的顾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的家乡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晏家广场.广场有一个大花园,分为里外两层,广场中央有三根大理石柱,最粗的石柱上刻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晏家广场左边石柱上顶着一个圆圆的太阳,右边石柱上有三颗亮晶晶的星星和一个弯弯的月亮,他们象征着日月同辉;中间的石柱上有一匹飞奔的骏马,高高的马头仰天长啸,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远方,你看它浑身每个部位都搭配的那么得当,每块肌肉都显得那么有力量,胖墩墩、圆滚滚的***上,长长的鬃毛上往后飞扬,四只蹄子平稳的停在空中,看起来那么雄壮威武.这匹骏马象征我们晏家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繁荣苍盛!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广场成了人们聊天纳凉的好地方.晏家广场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晏家镇的中央.晏家广场是晏家人民的骄傲!由于长寿经济大发展,我们这里的田地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接比的厂房,一座座美丽的厂房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大花园,厂房四周那一块块绿油油的草坪象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花坛里的花儿争奇斗艳、吐露芬芳.晏家可谓是旧貌换新颜!晏家人民真是有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呀!

听了我的一番介绍,你大概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请你快到我的家乡来吧!我的家乡比我描绘得更美丽,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山西名人{多多益善}

山西名人{多多益善}

山西名人概述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697年——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

李牧(?一前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纪信(?——公元前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卫青(?——前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泰(128——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吕布(?——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关羽(?——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晃(?——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渊(?——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郭崇韬(?——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安重诲(?——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

杨业(?——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杨延昭(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

狄青(1008——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王彦(1090——1139),北宋上党(今长治)人。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

薛宣(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于成龙(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697年——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武帝时,住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http://www.tydao.com/sxren/minren.htm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夏县山上养牛的地方和山西忻州美丽景色写作文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