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小养牛户,蒲池村车牌号是多少

沁水小养牛户,蒲池村车牌号是多少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沁水小养牛户的问题,以及和蒲池村车牌号是多少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什么事开放式扶贫

什么事开放式扶贫

去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了全市扶持贫困农村大调研活动,拟定了《关于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市各民主党派、部分退休的市级老领导等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12月9日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12月30日提交五届四次全委会审议通过。目前,全市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工作已进入了实施阶段。

一、基本情况和贫困状况

(一)基本情况

市委张茂才书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全市扶持贫困农村大调研活动的要求。从8月1日开始为期20天,由市委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组织,7位原市级老领导带队,市直2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42名处科级干部参加的7个调研组,深入6个县(市、区)和部分市直单位展开调研,6个县(市、区)还派出了210人配合调研。此次调研采取了入户走访,现场察看,村民代表意见征询,县、乡、村干部座谈等形式,涉及基本情况、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优先序、及解决问题年度规划等7个方面98个小项,基本覆盖了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突破口,抓住了晋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软肋,抓住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

(二)贫困状况

2007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行政村有405个。其中,泽州24个、高平38个,阳城6个、陵川244个、沁水93个。根据各县(市、区)意见,这次实际调查了510个村,其中城区20个、泽州24个、高平43个,阳城74个、陵川245个、沁水104个。

这510个村分布在全市46个乡(镇、办事处),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26%、总人口的14.31%(23.9270万人)、耕地总面积的17.13%(49.3808万亩)。被调查的510个贫困村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53元,同比只占55.31%,绝对值低1982元。2000元以上的村352个,2000元以下的村158个。2007年底平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8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23个,5—10万元的村14个,0—5万元以上的村156个,无收入的村307个。

这510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农民增收难度很大

在510个村中,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399个、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的村107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村1个、以第三产为主的村3个。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三大部分。种植业虽然是我市广大贫困农村的主导产业,但都是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入很低;林果业由于缺水等原因,产量低,又受外地低价林果产品的冲击,很难发展。贫困农村有相对丰富的天然牧草和林地资源,也有养殖传统,发展养牛、养羊以及养猪业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传统家庭副业式的分散饲养效益很低,小规模养殖又得不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再加上交通、信息和普遍缺水等瓶颈制约,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绝大部分农民对外出务工虽持积极态度,但99%的外出人员文化素质低,缺技术,在外出前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搬运、土木装修等重体力劳动,工资收入很低,还极不稳定。

2.人畜饮水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巨资,持续不断地开展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但由于山大沟深、水源枯竭、居住分散等原因,贫困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人畜饮水方面,被调查的510个行政村中,用上自来水的行政村有306个,其中,用上安全卫生水的行政村有164个,占被调查村总数的32.2%。至今仍未用上自来水的村有204个,占被调查村总数的40%,其中,在1km外担水的行政村有75个,饮用积蓄雨水的行政村有129个。在已用上自来水的行政村中,一部分自然村因供水设施年久失修、水源不足等原因,又重新回到无自来水可用的状况。

3.农民看病难还比较严重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解决农民看病难方面投入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贫困农村的特殊性,“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510个村中,设有卫生所的行政村有317个,其中,卫生所达标的行政村有106个,本村没有卫生所需要到外村就医看病的行政村有193个,占被调查村总数的37.8%。510个行政村中,60%以上的村没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村民日常看病需要到邻村或乡里,无法做到“小病不出村”。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和收入水平的限制,为享受新农合的优惠政策,节约开支,农民在生病时真正能选择就医条件的空间较小,加之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4.陪读给农民增加了新的负担

在被调查村中,本村设置有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行政村有104个,在本村设置有中心小学校的行政村有78个,仍有328个行政村按政策应设但未设小学低段,占被调查村总数的64.3%。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对农村学校和师资进行有效整合,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幼儿教育师资和设施缺乏,小学、初中布点过于集中,许多中心学校设施设备不完善,甚至不具备足够的住宿条件,家长不得不离家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随子女陪读,不仅束缚了农民外出创业增收的手脚,而且造成了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

5.村级债务包袱沉重

贫困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原有“五小企业”纷纷关闭,现有村办企业几乎空白,加之取消“三提五统”,村级集体失去收入来源,2007年510个村村均集体收入仅为3.08万元,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占地赔偿款。510个村中,有307个行政村当年没有经济收入,占被调查村总数的60.2%。截止2007年底,510个村债务总额是30457.2万元,村均59.72万元,94.5%的村都有村级债务,最高的村是435万元。

6.村级公路还没有完全通达

在村级通公路方面,被调查的村中,通水泥路的有403个,通油路的有56个,在已实现村村通的459个行政村中,已有44个村道路不同程度损毁。仍走砂砾路的行政村有10个,走土路的行政村有41个,至今仍未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数占被调查村总数的10%。

7.农村基层组织有待加强

510个村中,支部村委战斗力方面,强村219个,较强村252个,弱村39个。年龄结构方面,合理村294个,较合理村166个,不合理村50个。

透过大量纷繁复杂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年,经过不懈努力,过去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农民,生存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正在努力解决发展问题。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贫困农村“爬不上发展的坡、迈不过发展的坎”,从整体上讲,“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起步,一直徘徊在“发展的底线上”。

二、贫困成因和发展趋势

(一)贫困成因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长期生产要素的“净流出”。在农村经济三大要素中,土地不能动,责任田、宅基地不许买卖,国家不征,城里人不能买,变不成钱。金融是国家管理,农村的资金通过银行拆借到城市,支援城市建设。剩下一个劳动力,只能是跟着土地和资本走,进城挣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肯定会流出弱势地区,因为强势地区的回报率高。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贫困农村更为严重。

(二)发展趋势

贫困农村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整体上讲,希望贫困农村有一个跳跃式发展是不现实的。一是,长期重城轻乡,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是,现在农村政策调整后,发展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利于贫困农村的发展。有的农民反映,过去人们说“靠山吃山”,如今政策管得太严。三是,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耕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且大部分地方资源贫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四是,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增收靠天帮忙,脱贫难度大,一遇灾就返贫,且返贫率高。五是,思想观念落后、缺文化、缺技能,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

三、扶贫思路和具体对策

(一)扶贫思路

我市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贫困程度大大减轻。现在510个贫困村,在全市农村是最落后的,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还是沿袭过去的扶贫方式,“封闭”在贫困村内开展扶贫工作,彻底解决这些贫困村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由过去那种的“专项计划推动”扶贫模式转变为“城乡统筹推动”的扶贫模式,推进“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综合扶贫开发,让贫困农村“融入”当地的“城镇化”、“工业化”。所谓“破穷障”就是政府投资贫困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破除影响发展和开放的自然障碍;“改穷业”就是积极调整贫困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比较优势产业;“挪穷窝”就是因地制宜推进移民搬迁,特别是让偏远山区的农民迁移到中心村、城镇,可在城镇建立脱贫小区;“挖穷根”就是高度重视贫困农村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让贫困农村农民子女都能上好学,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逐步实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上农大、免费劳动力培训等举措,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摆脱贫困。

(二)具体对策

扶持我市贫困农村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开始集中利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510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发展能力明显进步。第二阶段是再用5年多的时间,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得到快速发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当前,重点是解决贫困农村突出问题。贫困农村除了享受各级政府普惠制政策之外,还可以享受特惠制政策,为贫困农村的发展“多垫一块砖”。具体措施是建立财政扶持、企业结对帮建、机关结对帮扶、社会帮扶激励、督查5个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并对贫困农村实行倾斜政策。比如: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年度安排的各项支农资金,有计划地向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倾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财政支农项目编制时,立足于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比重要高出上年的20%以上;偏远山区贫困农村享受财政扶持政策准入“门槛”要比一般标准降低20%以上;各类用于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扶持资金标准要高于一般标准的20%以上;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从上年度正常超收财力中切块安排60%的资金投向农村,其中用不少于20%的资金设立扶持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专项资金;市、县(市、区)两级建立“以煤补农”专项资金。在全市市营以下煤矿按产量在税后利润中按每吨2—5元标准收取“以煤补农”专项资金,缴入财政专户,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使用,重点用于偏远山区贫困农村集中的县域和突出问题比较集中的区域

蒲池村车牌号是多少

蒲池村车牌号是多少

一、自然状况

沁水县胡底乡蒲池村位于胡底乡西北部,海拔位置较高,距公路约两公里,周围与胡底乡七坡村、李庄村、前岭村、梁坪村接壤。交通方便。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40户,人口650多人,劳动力128人,自然庄有3个;有耕地面积1282亩,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目前村里党员有31人,各种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班子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宗旨,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加快移民并庄工程的建设工作,新建住房40套,完成了130口山上村民迁居入住。并先后修建水泥路5000平米,架设路灯20余盏,修建公厕4所,垃圾堆放点6处;购买松、柏10000余株,各类风景树800余株,通过这些工作,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修建2000平方米的医疗卫生所,村民看病有了保障。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村委搭建平台,村民积极参与。投资13万元,新装LED电子显示屏,并与远程教育连接,不间断地播出各类涉农信息,为村民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修建2500平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安装各类体育健身设施,购置音箱、彩灯、乐器等,组建乐队,聘请专业老师教习音乐、舞蹈,举办舞蹈比赛、篮球比赛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为全村每人交办了农村合作医疗款,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每年补贴农村养老保险3万余元。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方面,产业结构逐渐调整,转型发展不断深入。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了晟鑫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养殖,先后发展养羊户4户,养牛户1户,使养殖业成为我村的增收亮点;扶持第三产业,利用我村驻地企业多的优势,鼓励发展各类商饮服务行业,并成立蒲池车队,解决剩余劳动力60余名,使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我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蒲池村在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生态文明和谐村,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和谐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2005年和2009年连续五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蒲池村历史上是一个土地肥沃、阳光充浴,地平水浅的风水宝地。世世代代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躬耕稼穑,重农务桑。古老传说,蒲池的上游、下游均没有水源,唯有蒲池水源充足,长年流水不断。这是为什么,据古老人传说,从前有一位老仙家,化装成一个讨吃要饭的白胡老汉,从天上降凡到人间,了解民间饮食生活。老仙家走到离胡底不远的柳树湾,讨要饭碗,首先走进胡底村一院落,正遇上一个妇女给小孩擦0,仙家一看擦0竟使用的是白面烙成的油饼,擦罢0把油烧饼给狗吃了。仙家心想,人间如此丰盛的生活,真了不起啊。于是仙家便向妇女讨口饭吃,这妇女不仅不给饭吃,并且破口大骂老头,快给我滚,哪有什么吃的给你,看你那模样,给你吃还不如给狗吃。快给我滚开,要不然我叫狗咬死你老仙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好没趣离去。从此在柳树湾掏碗的地方叫桃万街。

老仙家无可奈何地从胡底出来,一直朝下走去。慢步走到蒲池村老仙家走进一院宅,正碰见一位中年妇女迎门出来,她见是一位不熟之客,便热情地迎上,“快来,快来,光临寒室坐坐,先喝点水,我再给你盛饭吃。”老仙家问长问短,问衣食住行,农家女一一回答语言朴实,句句真切。这女人待人厚道,善良,和蔼可亲,使老仙家十分感动。此情此景,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默默离去。

老仙家从胡底到蒲池一日两见,鲜明对比,善有善待,恶有恶报。他从蒲池出来又返回胡底,在胡底村的上游,玉溪村的下游,用手拄拐杖扎了一个洞,水入地下成为伏流。又在蒲池村上游、七坡村对面河道,用拐杖同样扎了一个洞,水哗哗流出来,经过蒲池所辖之地,村周边的上河滩、石盘沟、墙圪罗、下河滩、_黄沟、操场上,到处是池水。从蒲池村的南头、北头各流出一股小泉,流入小河。造物主使蒲池村土地肥沃,阳光明媚,水流充足,村边形成了多数水池,水池内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旺盛蒲草,因而取名为蒲池。

蒲池村附近有湘峪古堡、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氏民居、沁水示范牧场、沁水抗大太岳分校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沁水黄小米、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山羊、沁水黑木耳、七须黄花菜等特产。

关于沁水小养牛户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