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人养牛 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沙特人养牛 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沙特人养牛这个问题,沙特的农业血泪史: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德曼·哈默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阿德曼·哈默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阿德曼·哈默,1898年5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卒于1990年12月10日。

父母都是俄国人,父亲是个医生。

哈默是以善于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企业家。

1917年,哈默考入哥伦比亚医学院。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经营一个濒临破产的药厂。经过苦心经营,他成了哥伦比亚医学院白手起家的学生富翁和全国惟一正在上大学的企业家。

1931年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和种牛牧场。1956年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20世纪80年代,他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1921年,哈默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他在莫斯科生活将近10年后回到美国,开始寻找立足之地。那时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萧条,每个企业家都在为保存自己而努力,哈默却在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他先后投资于酿酒业和养牛业。此外,他还投身于金融界、从事广播和慈善事业,并集中他的收藏在纽约开了个人美术馆。1936年,他甚至还出版了《罗曼诺夫财富的寻找》一书。然而这些成功都没有使他停止进取的步伐。在他58岁的时候,他又投身于另一项全新的事业——石油业。哈默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经营的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大企业的行列。

哈默经营石油业,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在美国本国,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石油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他无法插手。因为这个州的油田,早已是美国其他“独立”石油公司的天下。在中东,沙特阿拉伯一向和美国有特殊关系,但是它的石油与艾克森石油公司的关系最为密切,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休想染指。

西方石油公司该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充满冒险精神的哈默,在认真分析国际市场行情之后,决定向中东国家利比亚进军,挤进利比亚开采石油。

20世纪50年代后期,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终于如愿以偿,在利比亚取得了石油开采权,然后在西欧国家提炼和销售。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原油日产量已达68万桶。当时,这家公司的油源全部来自利比亚。

美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是一家进入国际石油大企业行列的新公司,正是因为哈默的冒险精神和果断决策,才使它发展迅速,成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业务地区遍及北美、西欧、非洲和亚洲。

正当哈默到处寻找投资及机会的时候,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在旧金山以东萨克拉门托河谷一带寻找天然气,钻井钻到5600英尺(1700多米)时,仍不见天然气,公司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再钻下去很可能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锣收兵,宣判此井“死刑”。哈默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请来地质学家进行考察。专家们认为,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那个地区过于匆忙了。得到这一结论之后,哈默便将那片地方租借下来,继续钻探。每钻进1英尺(30cm),都令人觉得,像是牙钻钻在西方石油公司的牙根神经上,要是钻探失败,可以肯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就会被钻出个大窟窿来。

哈默在焦急中等待消息。当钻到8000英尺(2400多米)仍无滴油时,哈默便开始烦躁不安起来,但仍咬牙硬挺。深度到8600英尺(2600多米)时,油层戳破了,石油喷出来了。

这竟然还是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上发现的第二大油田,价值2亿美元。

石油业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富商巨贾们各施绝技,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哈默却凭借其非凡的才能,战胜了一个个竞争对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石油生意成为他多种经营实业中的一个核心产业。

1961年,哈默的石油公司在奥克西发现了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数月之后,又在附近的布伦特伍德钻出了一个蕴藏量极大的天然气田。这两个天然气田价值达数亿美元。

哈默迅速赶到洛杉矶市。由于该市是哈默天然气的直接消费者,也是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主要买主。因此,哈默向洛杉矶市议会提出了一个计划:他准备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直通洛杉矶市,并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投标人更为便宜的价格向洛杉矶供应天然气。不仅如此,他还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进度,保证在比任何投标人更短的时间内向洛杉矶市供应天然气。这样,洛杉矶的市民们,就可以在近期用到他提供的价格便宜的天然气。

议员们一听大为高兴,他们准备接受哈默的计划。

这就意味着,洛杉矶市将来不再向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购买天然气了。

哈默此招击中了对手要害。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恐慌,他们连忙派人找到哈默,赔礼道歉,并表示乐意与哈默的公司签订购买天然气的合同。

哈默趁机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不敢提出异议,他们全部接受了哈默的条件,签订了合同。

信息已成为物质和能量以外的维持人类社会的第三资源。

美国巨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25年是1931年从俄国回来后开始的。

哈默回国时,正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逐渐走近白宫总统宝座的时候。罗斯福提出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新政”,获得了一些人的赞许。但此时,“新政”还没得势,一些人对“新政”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哈默研究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认为罗斯福肯定会掌握美国政权,“新政”一定会成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具有商人头脑的哈默找到了一条可以发财的新路。他认为:一旦罗斯福新政得势,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为了解决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那时将需要空前数量的酒桶,特别是需要用经过处理的白橡木制成的酒桶,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

哈默在苏联住了多年,他清楚地知道苏联人有制作酒桶用的桶板可供出口,于是,他订购了几船桶板,并在纽约码头俄国货轮靠岸的泊位上设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桶板加工厂。由于供不应求,他又在新泽西州的米尔敦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酒桶工厂,名字就叫哈默造桶厂。当哈默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的时候,恰好赶上废除禁酒令,人们对啤酒、威士忌等酒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酒厂生意量急剧增加,这就需要大量酒桶。于是,哈默的酒桶被那些最大的威士忌和啤酒制造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又获得了成功。

波兰很穷么

波兰很穷么

波兰在欧盟中属于比较贫穷的国家,但在世界上看波兰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2012年波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100美元,按照购买力折算的话为19700美元。普通波兰人的月薪是每月900-1400美元。波兰的人均产值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7.5%,人均收入是欧盟平均的53%。波兰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比较好,在中东欧国家里波兰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捷克共和国。波兰目前的生活会水平相当于1982年的西德和1994年的意大利。

沙特的农业血泪史: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沙特的农业血泪史: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根据已探明储量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50%的石油储存在中东的地下,这些石油足够当地国家自给自足数百年甚至更久。可是,在未来主流能源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现实情况下下,中东各国不得不疯狂地开采石油,以达到资源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年开采量的90%以上都被用来出口,可谓赚足了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钱,被称为“坐在金山上”的国家。

在中东地区的诸多国家之中,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多年来一直遥遥领先,1990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就超过2500亿桶,是世界上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直至2010年才被后起之秀委内瑞拉超越。但即使是这样,沙特阿拉伯依然牢牢掌控着世界石油产量、出口量第一的位子,石油在沙特经济占比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另外,沙特阿拉伯的天然气储量也很大,已探明储量排名世界第五位,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

按理说,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三千多万,还拥有如此优厚的资源条件,靠着巨额能源收入的加持,应该可以顺利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强国,在中东地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事实上,他们至今也没能做到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他们缺乏另外一样更重要的资源-淡水。

淡水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石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水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的延续都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无论是人口、农业还是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淡水来转化。就拿中东地区常见的旱地作物小麦来说,每产出一吨小麦就需要消耗1000吨淡水,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1000吨水的价值远比1吨粮食要高。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淡水就无法支撑农业生产,而没有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特阿拉伯就曾对本国农业进行大规模重组,意图通过自给自足和改善农村收入来实现粮食安全。在政府的数十年的大力主导之下,沙特阿拉伯的粮食产量迅速飙升,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沙特的现代农业史等同于一步血泪史,因为沙特阿拉伯在淡水资源上的颓势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其境内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以沙漠或者荒漠的形式存在,耕地占比仅有1.7%左右,降水稀少,除了西南的几个省份之外,其他地区的年降水量普片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低于60毫米,这种超低降水量,再加上沙漠地区的超高蒸发量,使得沙特阿拉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匮乏。

根据资料显示,沙特阿拉伯地区每年产生的地表水总量平均为2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沙特2010年城市用水总量),地下含水层储水总量大约有5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丹江口水库的储水量。这个数据乍一看非常大,但事实上因为地表淡水补充有限的缘故,这些地下水中有5000亿立方米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水”,只有10亿立方米是可再生的淡水。也就是说,沙特的地下水其实是像石油一样不可再生的,用完就彻底没有了,每年能够使用的淡水撑死也就20亿立方米。

20亿立方米对于沙特来说,是什么概念呢?在沙特农业发展巅峰时期,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居民、农业、工业每年所需的淡水总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即使把境内所有的地表水都100%利用完全,其占比也会不超过7%,淡水缺口达93%之多,每年需要从地下或者海中获取200多亿立方淡水。沙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并且没有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沙特政府就开始部署大量的财政预算,用以大兴土木,在沙特境内兴建电力设施,开发井泉、灌溉水渠、公路,以及建立农产品销售系统。同时还修正了“公共土地分配条例”,将一定面积(5-400公顷)的休耕地分配给当地企业和个人,让他们进行农业开垦,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以及补贴,并承诺会以不低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价格收购这些土地上产出的农作物。另外,如果分配的这片土地在规定时间内被开发到25%以上的面积,那么这片土地的归属权就会自动转移给被分配人或者企业。这种举措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沙特民众的积极响应,积极地推进了沙特阿拉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进程。

截止到1989年,沙特阿拉伯一共分配了超过1.5万平方公里(150万公顷)土地给予个人和企业。在此期间,由于福利政策优厚,收购价格较高的缘故(比同时期国际粮食价格高出数倍),这些分配出去的土地都被迅速地利用起来,使得沙特农产品产量出现暴增,特别是小麦的产量,不仅完成了政府早期的目标(自给自足),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生产过剩,最终导致政府不得不将收购价格下调,以控制不断增长的小麦产量。

可是,任何政策都有漏洞,投机倒把的人哪里都有。在80年代后期,沙特国内小麦的收购价格虽然经历了数次下调,但下调的幅度却不大,收购价仍高于国际市场很多,最高的一段时间收购价竟比国际价格要高出三倍之多,以至于有些人甚至直接拿进口的小麦充当自己生产的小麦欺诈政府。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沙特政府一方面鼓励民众种植小麦、大麦以外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进口权限做了规定,由沙特国家粮食储备总局(GSFMO)垄断经营。同时,对农业用水进行高额的补贴,对电力供应进行大幅度降价。

这个计划引起了沙特民众的巨大反响。因为种地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是政府免费搞的,土地是政府免费分的,油价又近乎免费,唯一贵一点的就是水电了,如今水电价格再降新低,政府还高价收购,这不是送钱吗?

于是在1983年至1990年间,沙特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进一步增多,但增长量最大的还是小麦,因为沙特地区的其他作物产量不佳,没有小麦的经济效益高。根据1989的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在这一年的小麦产量达到350万吨,比五年前增加了2.5倍之多,沙特也因此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

沙特历史耕地变化

沙特历史淡水消耗量(单位:百万立方)

面对日益高昂的农业生产价格,以及水资源的日益枯竭,沙特不得不调整农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将部分农业产业转移其他国家发展,比如说:美国、加拿大、非洲、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可用耕地较多的国家,这样就可以利用他国富余的土地资源发展本国农业,从某些意义上说,沙特的这种做法比直接进口更加有利于缓解粮食安全危机。

沙特焦夫省北部农业开垦变化图

一般来说,沙特阿拉伯转移到国外的都是耗水量极大的农业项目。比如说畜牧业,他们选择在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购买土地,用以种植苜蓿,然后将苜蓿拉回沙特养牛养羊,这样一来,畜牧业的淡水损耗大部分就都转接到其他国家去了。在2016年,沙特境内仅奶牛的保有量就高达17万头,其他肉类牲畜数量更多,很难想象一个遍地沙漠的国家可以拥有如此规模的畜牧业。

在粮食安全和淡水安全问题上,沙特最初选择了粮食(农业),但是最终他们又选择了淡水。未来,沙特的农业将会朝着两个方向前进,第一个是加大海外购地规模,将耗水性强的产业转嫁到国外,第二个是加大海水淡化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使用石油作为能源来换取淡水,使之能够达到供应本国农业的规模。

目前,沙特的海水淡化规模世界第一,仅在2011年就有27座海水淡化工厂,日产淡水可达330万立方米,但海水淡化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能源,沙特石油天然气产量的25%用于海水淡化事业,预期到2030年,沙特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50%将用于海水淡化。在许多人看来,沙特是坐在金山上的国家,十分富足,但事实上,沙特却一直在用能源换取淡水——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非常不起眼的资源。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