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养牛大数据分析?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河南养牛大数据分析?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河南养牛大数据分析,以及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光明乳业儿童成长牛奶好不好适合送人么

光明乳业儿童成长牛奶好不好适合送人么

上市以后,光明乳业慷慨分红,16次分红额度合计达25.78亿元,分红率高达44.22%,这或从侧面诠释了乳制品企业与资本市场特殊的紧密联系

《投资时报》记者苏慧

它始于1911年,至今已跨越百年历史;它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巨变的精彩,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的峥嵘岁月。多年来,它始终践行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坚守质量为根、品质为魂;它亦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以“鲜”为名,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明乳业)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陪伴一代又一代消费者健康成长。从让消费者喝上奶,到让消费者喝好奶,在追求品质与创新的道路上,光明乳业矢志不渝。

经过多年发展,这家百年乳企亦焕发勃勃生机。自2002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光明乳业业绩节节走高。据Wind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9年,光明乳业营收增幅高达349%,归母净利润增幅亦达1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402%,显示出较强的业绩韧性。

上市以后,光明乳业慷慨分红,16次分红额度合计达25.78亿元,分红率高达44.22%,这或从侧面诠释了乳制品企业与资本市场特殊的紧密联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身处资本市场的各大上市公司无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目前,沪深两市已有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开立证券账户的投资者超过1.6亿户,总市值超过70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的稳定增长,直接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而2019年科创板开市,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施行,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在量上将进一步放开,并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机。

值此重要时刻,《投资时报》联合标点财经研究院重磅推出“乘风破浪——中国资本市场30年”大型专题策划,以书写各大上市公司多年发展的精彩故事,并对优秀者颁发“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特别贡献奖”“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创新发展奖”等公司及个人奖项。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重要的推动者、参与者,光明乳业以其“坚守品质、创新发展”的特质获评《投资时报》及标点财经研究院共同颁发的“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特别贡献奖”。

在未来的道路上,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为目标,从食品安全到营养健康、从可持续发展到端到端价值链的共享,光明乳业将积极深入参与全球合作,共同引领全球与国内乳业发展。

百年发展路蒸蒸日上

光明乳业的业务渊源始于1911年成立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现已有百年历史。1949年,光明商标在光明冷饮上首次使用,光明品牌就此诞生。1956年,上海市牛奶公司成立,担负起城市乳制品保障工作,成为中国城市型乳企的标杆,上海市民喝奶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四十年后,“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2年成功在中国A股上市,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更名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光明乳业逐步确立了以牧业、乳制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并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品牌引领者”。

2000年至2002年是光明乳业快速发展时期。彼时,该公司提出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从上海走出进入华东地区,又逐步在华南、华中、华北区域开创自己的基地。

2012年,光明乳业建设了华东中心工厂,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态奶单体工厂,也是光明乳业目前最大的工厂。该工厂的建设提高了光明乳业的产能,同时也成为光明乳业“营收从100亿元增长到200亿元”“知名常温酸奶品牌莫斯利安快速增长”的节点,这对光明乳业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年,光明乳业成立食品安全管理的常设机构,从原料到生产、工艺、设备、产品、运输、客服全产业链,形成光明乳业全方位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自2002年于资本市场上市后,光明乳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上市18年来,该公司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据Wind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9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从50.22亿元逐步增至225.63亿元,增幅高达349%,同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从2.26亿元增至4.98亿元,增幅亦达120%,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亦增长402%,显示出较强的业绩韧性。其股价亦从上市之初的5元左右(前复权)增至截至12月15日收盘的16.09元/股,市值为197亿元。

事实上,实现这样的增长并不容易。有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乳制品行业与钢铁行业、机械行业等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乳制品行业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与产品的消费者非常重合,有些消费者因为喝牛奶来买股票,也有一些投资者因为买股票而买牛奶。而这种融合在提高乳企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同时,也给企业经营及资本运作带来压力。因此乳制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发展需要勇气,也需要更多的自我加压和完善。

主打“新鲜”护城河

从产品端来看,近年来光明乳业主营产品品类不断扩张,包括新鲜牛奶、新鲜酸奶、乳酸菌饮品、常温牛奶、常温酸奶、奶粉、奶酪、黄油、冰淇淋、烘焙等不一而足。在公司整体战略指引下,其亦持续推出众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和明星产品,如“致优”“优倍”“如实”“畅优”“健能Jcan”“莫斯利安”“优加”等。用品质代言的光明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信赖,而“新鲜”越来越成为光明乳业独特的护城河。

“如今每家企业都在找自己不同的‘护城河’,光明乳业的护城河是‘新鲜’,因为做新鲜的乳制品成本更高。”谈及新形势下的乳业发展之道,光明乳业董事长濮韶华如是表示。

多年以来,光明乳业始终以新鲜的低温乳制品发展为主。为了发展鲜奶品类,其自建领鲜物流配送,供应链管控下追求品质极致化。目前,光明乳业旗下领鲜物流已成长为全国性冷链物流企业,是唯一通过欧盟BRC-S&D标准认证的冷链物流企业,也是首家荣获全球标准AA+级别认证的企业。如此标准可以保障生牛乳从牧场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安全。

在业绩方面,各个经营分部中,光明乳业新鲜营销中心营业收入占比已接近30%,位列各事业部第一,这与其聚焦低温战略有很大关系。

2018年,光明乳业重新加大了低温产品的投入力度,即“领鲜”战略,推出多款高端巴氏奶新品,并以华东市场为核心,逐步向华中、华南、华北区域加速渗透。2020年,其仍将进一步推动低温产品的市场扩张。

渤海证券研报认为,从行业增速来看,尽管乳制品市场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但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低温乳制品成长空间亦十分可观。

随着牧场的规模化发展、冷链物流逐渐成熟以及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巴士杀菌乳或将驶入快车道。据欧睿国际预测,2019年至2024年巴氏奶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6.56%,2024年巴氏奶销售规模将达472亿元,行业内占比将达到17.3%。

而目前光明乳业巴氏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48.5%(AC尼尔森数据),位居行业之首。作为巴氏奶领军企业,光明乳业或将充分享受行业红利。

以优质奶源保障产品品质

“得奶源者得天下”,光明乳业以优质奶源保障产品品质的动作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

2017年,光明乳业从ChatsworthAssset手中收购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剩余45%股权后,实现了对荷斯坦牧业的全资控股,并成立光明牧业。光明牧业具有60多年养牛历史,是国内较大的牧业综合性服务公司之一,其在全球首创“牧场千分”标准的管理体系,旨在让奶源品质更出色。

2019年12月,光明乳业亦以7.5亿元的价格拍得辉山乳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及辉山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相关资产(下称江苏辉山资产)。

2020年7月,在江苏辉山资产的基础上,光明乳业联手银宝集团成立的江苏光明银宝乳业工厂、江苏银宝光明牧业牧场在江苏省射阳县开工,并举办揭牌仪式。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光明乳业已有牧场22个,其中上海10个,其他分布在江苏、浙江、天津、河南、湖北、山东、黑龙江等地,总存栏近8万头,养殖奶牛甄选优良荷斯坦牛与英国娟姗牛等优质品种。该公司坚持自主培育,并建立了完整的育种体系、“千分制”评价标准体系,标准化饲养管理,确保了产品高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光明乳业亦拥有四大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对实验室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战略,其产业技术和科学水平以及科研机制已达到国际水平。依托光明乳业研究院建立的“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誉为乳品研发“国家队”,是国内乳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强大的研发实力保障下,光明乳业成为行业内品类最全,也是常温低温分布最均匀的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从解决人民喝奶难问题,到如今成为城市乳制品的供应保障者;从数十年为消费者送奶上门,到实现全国鲜奶份额第一;从引领光明优倍进入75℃巴氏杀菌时代,保留更多鲜活力,到始终坚持锁定鲜活营养,光明乳业在奶源、技术、工艺、冷链和服务的全产业链管理上一直在追求极致。未来,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的光明乳业将会实现更大的突破。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1

再过约20天,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小麦就将进入收获季节。但近日,网络上却流传出一些“割青麦喂饲料”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中显示,在北方一些小麦种植区域,有农民提前收割青麦,称是用作饲料,一亩地可卖1500元,甚至超过2000元。视频中,装满青麦的货车排起长队,准备进入养殖厂。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日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五一”期间就部署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抓紧调度排查。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经济考量

青贮小麦,指在小麦未成熟时,连同青秸秆一起收割做饲料的小麦。

好好的麦子,为何要压倒青贮?受访的专家以及种粮大户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农民来说,如果有这种现象,主要是经济上的考量。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2021年各省粮食产量排名中,“中原粮仓”河南仅次于黑龙江。中原熟,天下足。《202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全年小麦产量为3802万吨,接近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3。

中国新闻周刊随机联系了数十位农户,但大多表示当地未出现养殖场收购青小麦现象,一些人也是在网络上获悉此事。

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褚堂乡农户李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小麦价格有所上涨,但农资价格的上涨远远超过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幅度。“(卖青贮)省事又省劲,这个对农民来说是非常节约成本的”。但他表示,只是听说这件事,没有见过有人收购。

李源个人承包了四五十亩小麦,按照当地最近的行情,小麦1.4元一斤,大概每亩的收入能到千余元。若不算劳动力成本,加上国家的补贴,每亩的利润不超过三百元。

“很少有收青小麦的,之前都是玉米,我们这里有几个养牛大户把我们这的玉米在接近成熟季节就都清除掉了。”李源说。

在遂平县常庄乡的农户赵景亮看来,粮价太低则伤害农民的'利益,但粮食安全也不能说和农民没有关系。在他们村里,近1/5的农田已几乎无偿转由他人耕种,“种地不如外出打工”。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去年当地小麦的收购价格约为1.15元,最高1.2元,前年则大多都是1.05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我国小麦平均产量不到400公斤,600公斤即属高产。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小麦价格高企,预计籽粒小麦平均每亩能卖到1200、1300元。卖青贮对于农民来说,还能省去收割、仓储等成本,1500元的收购价格是较有吸引力的。

按照时令,收割完小麦,之后就该播种玉米。在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看来,从农民的角度来说,提前收割小麦,则可以选种更长周期的玉米,避免之后的秋霜等冻害,提高玉米单产量。

不过,从养殖场的角度来说,卖青贮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畜牧企业最常用的青贮饲料是玉米,相比之下,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更均衡,产量高,通常单价也比青贮小麦要低。

对于这种现象,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在全省范围内下发“特急”内部明电。电文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小麦是主要口粮,不能用于青贮饲料的严重性。

电文要求,从现在开始到麦收结束,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各地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对涉及毁麦或小麦用于青贮饲料事件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饲料缺口

“总不能让牛羊饿死”,林国发表示,一些畜牧场的行为或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分析,一个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市场供应偏紧,玉米价格维持在高位。“就是一个玉米加工的副产品玉米纤维报价都要去到一千九百元左右一吨,历史高位”,林国发称。

“我现在还有两万多斤玉米要卖。最高1.3元一斤可以卖,我还舍不得卖”,农民李源也说。

问题的另一个核心则在于,青贮玉米收获受阻。去年下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遭受连绵降雨,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彼时正值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收。

“现在都是采用机械收割,持续的降雨导致机械无法顺利工作或难以进入农田,玉米无法收获”,林国发称,同样因为阴雨的影响,一些玉米、秸秆在收货后达不到草料的要求。比如山东一些地方的花生秧,很多都出现了霉超标的情况。

从产业本身的角度,林国发认为,国内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分布于内蒙古、新疆、东北等青贮饲草相对充足区域,华北地区秸秆产量也不低,但青贮料相对较少。而华北多地,如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近年来肉牛等养殖业发展迅猛,但草食的种养没有完全配套。

此外,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给青贮饲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成本水涨船高,而进口草料也没有明显增长。

今年4月,林国发曾调研河南、山东多地的养殖场,发现不少企业的青贮量基本到5月份、6月份左右就见底了。“下一轮供应青贮的时间,8月中下旬能有一小部分,但主要的还得等到9月末、10月左右”。

在他看来,正因为此,一些养殖企业不得已收购部分青麦青贮“救急”。“企业也‘肉疼’,相比之下,青麦的含水量更高,两吨青麦晾干之后可能就剩一吨多一点”。但也并非每个农民都会有这种条件,附近有比较大的规模的牛羊养殖厂,且他们缺饲料的,有时候才会这样干。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同样有“饲料紧缺”的担忧,去年10月,他就曾给河南省有关部门提了醒。

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

事实上,以青小麦作饲料的做法早已有之,但范围较小。

“我们国家前几年的粮食过剩生产过剩,就把一部分的这个青小麦、青玉米作为优质饲料,补充到草食饲料当中去。”李国祥称,但这一现象仅限于局部地区,且面积较少,“比如在云南,据我了解,今年小麦青贮的价格也到了一千五百元到两千元每亩,过去都是三五百元。”

“我国小麦的产能每年1.35亿吨到1.38亿吨,需求也就在1.2亿吨到1.225亿吨左右,每年都有结余。”林国发说。

那么,将一些青小麦作饲料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将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多大的影响?多位专家分析,去年秋冬季节的汛情,导致麦播开局不利,对今年粮食产能的预期造成影响。

在今年春季河南麦田管理最关键时期,郭天财对全省小麦长势、生产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曾用四句话作了高度概括:“麦播开局不利,转化好于预期,丰收很有希望,田管务须抓紧。”

在他看来,通过晚播小麦的“四补”技术,冬春以促弱转壮为重点的肥水管理,春季全面落实赤霉病、条锈病防控,以及最近河南省又安排部署全面实施“一喷三防”措施,上述举措加上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我的研判是今年河南小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减,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减少百分之五,都应该算是丰收年”。

李国祥则表示,去年汛情全国大概有一亿亩小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一些晚播小麦后来基本上都补齐增产了,局部地区可能还没完全恢复,但粮食供应的稳定基本还是做得到。

在专家们看来,公众的担忧,可能也源于今年粮食供应形势的影响。受俄乌,国际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上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供应偏紧,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以来,高层反复强调要“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的粮食储备不能供应世界,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李国祥表示,不排除网传视频的风波是炒作的影响,不应过度夸大,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他介绍,通常来说,青贮小麦有专用的种植品种,面积约仅几十万亩,相比之下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有3亿亩。

他表示,专用青贮小麦和人们通常吃的籽粒小麦不太一样。籽粒小麦的单产水平高,而作为饲料收储的小麦,营养主要在麦秆上。“如果专门播种青贮饲料,面积很小,对国家粮食安全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收割的是籽粒小麦,则应提示重视,籽粒小麦既可以作为口粮,又能用作饲料,但我们要优先保证口粮安全。

针对“割青麦作饲料”消息,农业农村部也作出相应部署。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核查核实。近日,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2

近日,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此类现象,农业农村部回应称,已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就是“天大的事”。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品种,保障小麦收获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去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个别农民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毁粮卖钱?“等到麦熟后卖麦子,每亩约1200元。而在小麦灌浆期卖,每亩1500元。”一语道破。

仓廪实,天下安。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售卖小麦青苗,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究竟是背后有别有用心的企业哄炒小麦青苗、鼓吹青苗值钱,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摸清具体原因。

农民种粮有奔头有“钱景”,国家粮食才安全。事实上,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正是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赚。

从长远看,只有保障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党中央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农之举不折不扣落实到他们的心坎里,把政策红利实实在在送到他们手上,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他们多获利、多得利,才会使农民不至于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彻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大事。对破环耕地农田,毁坏农作物的行为,绝不姑息。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条底线不可逾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各级各部门而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做到监管不松劲,整治不手软,问责不留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夺取夏粮丰收,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意义极其重大。各部门各地区要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一旦发现毁麦苗头,必须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确保颗粒归仓!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3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毁麦现象,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

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小麦历经风雨,长势良好,已经抽穗结粒。还有20天左右,小麦就成熟收获了。在这个关口,有的地方却铲毁整片麦田,以及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这一情况,令人痛心。

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不该用于青贮饲料,更不能毁于铲车之下。为开工铲毁青麦,“在未与政府和农户充分沟通情况下,私自安排机械进场”,谁给的底气?怎下得去手?

农村农业部表示,对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

目前,有关部门已责令涉事开发商停止施工,并表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对于“割青麦作饲料”行为,监管部门也强调,“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时刻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无论彻查铲毁青麦事件,还是紧急叫停“割青麦作饲料”行为,都是一次及时纠偏,回应了舆论关切。但是,不能就此画上句号。这些毁麦事件再次给人警示,粮食安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各有关方面都要自觉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据有关报道称,在毁麦背后有些农民之所以割掉青麦卖给养殖户或养殖公司当饲料,是因为他们给的价高,超过了小麦成熟后的卖价。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利益驱动,事实到底如何,还需有关方面抓紧调查核实,把问题搞清楚。同时,政策还需再加把力,为农民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粮食安全动摇不得。捍卫粮食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对毁粮现象说不。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

文章分享结束,河南养牛大数据分析和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