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养牛产业?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

嵩县养牛产业?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

大家好,嵩县养牛产业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嵩县养牛产业和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闫庄的最近发展:

闫庄的最近发展:

闫庄2006年8月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撤乡建镇,经过专家到闫庄实地验收后,去年年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正式下文批准闫庄撤乡建镇

闫庄大力培育烟、林、药、牧、大葱、花生等特色产业。一是确保烟叶种植11000亩,创税达到250万元以上;二是保证花生种植15000亩以上,使之成为西北几个村的经济支柱;三是大葱种植4000亩以上,注册“闫庄大葱”商标,形成嵩县大葱基地;四是实现户均养牛5头,羊10只,引资200万元,建设千头规模的黄牛育肥厂,使黄牛存栏达到2.1万头,打强“闫庄黄牛”品牌;五是积极搞活闫庄集市贸易。

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

洛阳嵩县三合村的“沟岭川”变成了“金银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小画笔“绘出”脱贫路

富有特色的古朴村落,秀丽神秘的自然景观,淳朴自然的乡野生活……这些,是画家们偏爱的写生素材;这些,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黄庄乡三合村也都有。隐于山水间的三合村,青山层层环绕,汝河蜿蜒而过,民居散落在山间……入眼处皆是画卷。

近年来,三合村的原生态景观逐渐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和游客来到这里写生、游玩。这个伏牛山深处的穷山沟成为远近闻名的“手绘小镇”,五颜六色的画笔也为它“绘”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变瓶颈为杠杆

深秋时节,正是三合村最美的时候,金黄与朱红将整个山村浸染,青砖黛瓦隐映其中,美得浑然天成。

然而,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美丽,以前却是三合村发展的“瓶颈”。这个村子被深山所困,地势崎岖,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是伏牛山深处最穷的村。

虽然村里也尝试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但都零零散散、难成气候,村民们只能守着“金饭碗”熬着苦日子。“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妻难”成为最真实的写照。

2016年,从小学习美术的年轻人冯亚珂返乡创业。深知原生态村落开发价值的他,开始依托村里得天独厚的优势,谋划着自己的事业。

在冯亚珂看来,“沟岭川”也是“金银山”,不同于景区的高大上,写生基地追求原生态,且投资成本低,有落脚的地方就会有人来。

凭借在外工作积累的资源,冯亚珂把自家老房改造成4层楼的农家宾馆,又找了6个适合写生的地点,几个月就陆陆续续来了1300多人的写生团队,少则住一周,多则住十天半月,生意十分红火。

冯亚珂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深山古村新的发展思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村依托村内原生态、纯天然的山水资源,把写生基地做成产业、打造“手绘小镇”,先后新建了25家农家宾馆和民宿,吸引70余家画室签约合作,年收入约400万元。

如今的三合村,变身为集写生、摄影、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和美术爱好者慕名前来游玩、写生,2018年,三合村摘下了“贫困帽”。

从谋生到致富

今年7月份,三合村溅水店组、小黑沟组、秋盘组的所有农户聚到一起,就支持三合村建设发展而签名、摁手印。大家纷纷表态,院外的东西如果因建设发展需要拆除,无条件支持。

这种态度和底气,缘于三合村几年来的巨变。过去,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几分薄田土里刨食,习惯了“望天收,求温饱”。如今,写生基地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而村民代表到信阳郝堂、孟津卫坡等特色村参观,更是坚定了发展的信心。

种地由村民的“主业”变成了“副业”。过去外出打工没门路,现在家门口就有钱挣,昔日的“放羊倌”“养蜂匠”纷纷变身“触网”,成了“贩羊商”和“新网红”,大家改旧宅建宾馆、种药材养牛羊、转土地搬穷窝,心气被充分激发出来,满村找不到一个“闲人”。

据统计,写生基地日接待规模600人,收入4.8万元,加上土特产、特色小吃、休闲娱乐等附加消费,日营业额8万元左右,而村集体收入从空白跃升到年均20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8400余元。

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们生活也好了,村内修起了水泥路,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小洋楼,建起了卫生室,村小学配备了多媒体,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全村人的脸上。

从“改变”到“升级”

2016年,接待2000人次;2017年,接待5000人次;2018年,接待3万人次;2019年,接待5万人次……这组数据是三合村蜕变的直接见证。

写生是一份“美丽经济”,青春的朝气、开放的思维涌入三合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凝聚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精气神,路子越走越宽,大门越开越大,如今的三合人并不满足于脱了贫、摘了帽,心气儿更高了。

2020年春节前,三合村大张旗鼓广发邀请函,请城里人到村里过大年,感受豫西民俗风情。灯笼高挂,锣鼓阵阵,美食上桌……这种阵势,是三合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不久前,“文旅文创助力三合‘手绘小镇’优化升级”研讨会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与文创团队代表,从文旅文创助力乡村振兴角度出发,为三合村“手绘小镇”优化升级建言献策。

“三合村下一阶段的问题是脱贫后如何持续升级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秩松说,产旅融合是形成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应依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创建文旅新场景,提供有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极致的文化体验,将生产场景转换为体验场景。

目前,三合村已注册了“手绘小镇”商标,陆续设计、生产、上线柿子醋、辣椒酱、粉条、花生油、菜籽油等特色手工作坊农产品。利用“手绘小镇”的人气,三合村规划了囊括山水写生、新农村写生、古村建筑写生、豫西民俗写生的“一基地四园区”格局,以及文创写生核心区、社会实践互动区、康养民宿度假区、农业观光体验区等,以体验为核心的发展蓝图正在绘就。

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小庄村土地流转最新价是多少

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小庄村土地流转最新价是多少

河南省洛阳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目前,土地资源过分分散制约了我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规模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近期,市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研,并赴昆明市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河南省洛阳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较快。(略)

农村土地流转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主要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反租倒包等形式直接流转土地面积18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5%,在辐射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洛阳福达美农业生产有限公司是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该公司以每亩每年2000斤粮食、1000元钱租金租用洛龙区花园村130余亩闲置土地50年,从事高档珍稀食用菌的研发和种植,直接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租出土地的农民不仅有了粮食的保证还有了租金,又可以就近到该企业打工赚取工资。其食用菌生产线是目前我国国内最大的杏鲍菇生产线,填补了国家食用菌行业的空白,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供不应求。

洛阳伊众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家清真肉类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其以每亩600元租赁龙门村委会荒滩212亩,直接带动千人以上人员就业,带动宜阳县2个肉牛专业合作社发展,并扶持带动全市范围内几近萎缩的肉牛养殖户走出困境。目前该企业正筹备包装上市,如上市成功,能带动全市18万农户通过养牛致富。

伊川县新大牧业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270斤小麦租用江左镇张庄、苑庄和白土窑3个村50年1700亩土地,建设一个集年出栏20万头种猪、年产20万吨饲料和25万吨有机肥的大型养殖公司。

(二)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动,促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近几年,全市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24%。偃师市缑氏镇向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员郭向民、郭保卿等租赁土地1430亩发展葡萄种植,亩收益1.5万余元,是普通种植户的2—3倍。而出租土地农户除每年每亩获得400—1000元租金收入外,每个劳动力在葡萄园打工每年可得收入3000元左右。孟津县慧林源蔬菜合作社,由村委会以每亩每年800斤小麦的租金,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将农民的土地反租回来,建蔬菜大棚,发展蔬菜近2000亩,建成后由群众承包,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包装、统一价格商标销售,承包户效益明显。

(三)种植专业大户承包,强化了种植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目前通过种植大户流转的土地有5.6万亩左右,占总流转面积的14%。如宜阳县烟草种植专业户肖长信,通过村委以反租倒包的形式,以每亩租金250元承包宜阳县莲庄乡涧河村300多户村民1200多亩岭地从事烟叶规模连片种植。偃师市城关镇北窑村农民王松涛,2006年经协商以每年每亩530斤面粉为租金签订为期6年的合同,流转了该村1300亩土地,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

(四)政府有效引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按照农业区域和产业规划,为改善城镇近郊的生态环境,政府从农民手中租回土地,再承包给一些经营企业或者政府直接经营,这类形式的土地流转3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0%。如洛阳市郊的龙门山、宜阳香鹿山生态园、周山、上清宫等森林公园、嵩县陆浑库区生态园、孟津小浪底森林公园建设等均属此类流转形式。

二、影响我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导致流转率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起步较晚,加上农业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较窄,在大部分丘陵山区,土地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只有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13%,低于郑州10%、信阳35%等,与浙江、上海、江苏、成都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二)流转机制不健全服务缺位。目前,全市基本没有建立能够为土地流转提供统一信息、服务的机构,流转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服务缺位。一些农户有强烈的流转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承租人;一些企业或大户有强烈的规模种植愿望,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土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转的速度和规范操作。如洛阳福达美农业生产有限公司共研制出12个可集约化生产的珍稀食用菌品种,目前只有1个投产,剩余的11个品种需用地1000余亩,产品的技术、销售均已成熟,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生产无法开展。

(三)流转程序不规范问题突出。土地流转服务滞后,既无管理机构,又无规章制度,政策和法规把握还欠准确。从调查情况看,书面合同签订率低,农户间转包、互换等小面积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口头协议,在诚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仅大大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也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大规模流转。我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特别是在发展基地、带动土地流转方面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全市由企业参与流转的面积只占总流转面积的45%,还没有形成主导作用,绝大部分龙头企业流转面积都较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

三、昆明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一)成立规范的运作机构,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昆明市多数区县成立了以区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如昆明市五华区成立了由1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五华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实施方案》、《五华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管理办法》,完善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手续(包括土地流转申报、评估、登记、备案、审批、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兑现、纠纷调解与仲裁等)。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并在乡、村两级分别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机构,构成了区、乡、村三级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良好格局,为顺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充分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多方宣传引导推介。昆明市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和土地流转农户的“现身说法”,分析土地流转后的规模效应、经济收益,消除部分农户的思想顾虑。如昆明市寻甸县仁德镇自2006年先行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承担起宣传、引导、协调、服务和相应的中介职责;效果很好,农户满意,企业满意,呈现出双赢的局面。

四、加快推进我市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构和纠纷调处机制。严格按照《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尽快成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通知》精神,县(市、区)、乡两级尽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工作人员,建立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尽快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区)级仲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县(市、区)应为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加强仲裁庭建设,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制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备案、登记、档案管理、流转纠纷信访接待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保护农民的长期合法权益。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龙头带动效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土地流转程度的高低与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息息相关,在县区,土地能够有效流转并产生较好经济效应主要还是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要想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必须培育、扶植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在有关企业扶持政策上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各县(市)区在各自的产业集聚区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专业用地,扶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一些具有传统养殖、种植技能的地区,如洛宁、宜阳的养牛,偃师的葡萄种植等,建议当地县、乡政府积极扶持,当好当地种植、养殖民众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带动土地的集中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双赢。

(四)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土地集中整合。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高产出是土地流转的根本出发点。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的将农民的土地集中整合,每个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作为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合作组织的管理成本,同时,合作社与每个农户的利益又紧密捆绑。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种植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并在产品的销售上能统一销路,有效地避免了农户独立面对市场的压力和困境,切实地维护了种植户的切身利益。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不仅能解决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难题,同时又能有效地促进土地的集中整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大力宣传报道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典型,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消除他们的顾虑,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加快规模化经营。

二0一一年六月三日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