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养牛户?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位于哪儿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泾川县养牛户的一些知识点,和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位于哪儿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原乡的总体概况
中原乡位于镇原县最南端,距县城4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46公里,是全县目前离高速公路最近的乡镇。东临平凉市泾川县党原乡,南界平凉市崆峒区索罗乡,西接本县新城乡,北连平泉镇,地势西高东低,分南北两条斜长塬面,最高海拔1478米,最低海拔1167.7米,新原路(新城至崆峒区索罗乡界)、平中路(镇原至泾川县党原乡界)两条公路顺穿塬面。总土地面积112.7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600亩,其中山地10294亩,人均占有耕地3.3亩。年降雨量480~520毫米,一般多集中在7至9月。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150~170天。全乡辖7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5027个农户,7个乡直单位,总人口21398人,其中农业人口21124人。全乡共有11个党支部,66个党小组,58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63名,职工党员61名,预备党员8名。乡政府共有干部职工64名,其中实职科级干部9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乡内现有中学2所,小学9所,幼儿园9所,在校师生2900多人,初中毕业升学率持续上升。全乡现有中心卫生院一个,专职医护人员16名;村级卫生所7个,均属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外聘乡医14名。
中原乡历史悠久,其沿革亦因时代而变迁。汉属高平县,唐属原州,明属镇原县乐生里,清为乐生里瓦窑坡镇,民国初改名中原镇,解放后建中原乡,1961年成立中原公社,至1978年共辖14个大队,122个生产队5185户,26475人,1980年分设湫池公社,辖区缩小为9个大队、94个生产队、3195户、16698人,1983年改称中原乡,2004年合并村组后至今。
中原乡文风殊盛,景观颇多,观光览胜者,络绎不绝。汉西域古道,交通要冲,筑有武亭城(今武亭行政村境内),用以接待西域献贡之使,领护出使外国之节,今原址尚存,瓦砾甚多;中原村境内的城隍庙,终年香烟缭绕,钟鼓悠扬;原峰村境内的原峰山,又名九支莲花山,九峰环抱,四水回绕,山峰独秀,景色优美,上有堡寨及原峰观,系明时兴建,民国初重修,古庙建筑群保存完整,为庆阳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85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5万元,农业总产值5430万元;粮食总产量10380吨,油料总产量235吨;乡财政收入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3元。全年共计实施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1883万元,占计划任务1820万元的104%;扶持创办专业养殖小区1个,成立“荣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新增规模养殖户50户,规模养殖户达到950户,牛存栏9500头,出栏2800头,猪饲养量达到17000头。种植西瓜16200亩,秋季栽植苹果2500亩,建成田站村千亩苹果栽植示范点。完成秋覆膜任务3000亩,麦后移栽荏5000亩,“一膜两用”冬油菜6000亩。小城镇建设完成了拓宽拆迁改造和排污排洪工程;水利建设新打水泥窖600口,新打机井1眼,维修机井8眼,维修小高抽1眼;道路建设积极配合平中路、新原路完成铺油改造任务;新农村建设田站村修建小康农宅51套,新修了村部、文化广场、五保家园、卫生所,开发商品房68间,完成了街道整修硬化。上杜村绿化街道,制作花坛,铺设路沿石,硬化街道。原峰村拆除街道旧房屋24间,填埋废弃旧庄老院5处,已完成临街10间商品房建设任务。中原村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120万元,新修小康农宅15套。
201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35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5万元,农业总产值5900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82吨,油料总产量830吨。财政收入完成2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8元。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792万元,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完成投资2925万元,争取到省市无偿资金35.51万元。养猪户1760户,占总农户的36%,猪存栏7600头,养牛户达到4430户,占总农户的90.1%,牛存栏5430头。在武亭村投资80万元新建千头养猪场1处。建成大型沼气池一座,户用沼气200座。新建秸杆青贮窖40个。争取香港施永青基金提供资金60万元,扶持武亭、中原两村发展规模养殖60户。全年输转劳务5423人次,创劳务收入4000万元。种植瓜菜9200亩。秋季集中连片规划新栽苹果2163亩,其中武亭村示范点完成703亩,殿王村完成500亩,田站村完成300亩。种植全膜玉米20268亩,及时有力有序地组织开展了玉米顶腐病防治,确保了玉米丰收。夏收后重点推广油菜残膜复种黄豆,麦后移栽荏,完成复种面积11500亩。新修梯田1153亩,完成荒山造林7000亩。完成平中路和中原至原峰过沟路铺油,对高胜至上杜过沟路进行了铺砂,中原、田站两村对所有村庄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铺砂,新栽公路行树5公里。实施了田站、武亭两村安全饮水项目,新打机井1眼,修建水塔1座,蓄水池2个,铺设自来水管道76公里,田站、武亭、原峰、上杜四个行政村、2950个农户有望实现自来水入户。完成危房危窑改造184户。小城镇建设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主街道长1500米,宽12米,街道红线控制内宽度达32.4米,绿化面积4500㎡,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垃圾箱10个,配套建成农贸市场、水冲式公厕等,临街修建商贸楼6栋,硬化人行道2500㎡。武亭村集中建成小康农宅17处,殿王村集中规划修建农宅15处。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郭世明
政府乡长:段军亮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位于哪儿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发祥地,远古西王母文化遗存的民俗事象,在泾川一带广为承传,窑洞民居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想而知,西王母在神化以前,这个半人半兽的部落酋长,处于原始荒漠时代,只能穴居栖身。在泾川回山之右的瑶池山崖下,至今还遗存有古代窑洞的遗迹,民居窑洞就是“穴处”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泾川先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为抗寒避风,依山傍水挖窑洞居住,世代劳作、繁衍、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记载。窑洞民居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了应该起的作用。
泾川黄土深厚,以农立县历史悠久。要发展农耕必须定居,因农耕受天时和空间的制约,安居才能乐业,民居窑洞就带有农耕文明的烙印。从远古到现在,泾川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就与这黄土地上的山、川、塬、峁相伴而生,相居而安,黄土窑和窑洞年年岁岁与人结下不可分离的缘份,这也是与西王母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穴处”事象演变和延伸的印证。
泾川大地黄土层深达100-200米,这深厚、绵软的黄土层便成了先民们唯一居住的选择。泾川的川区开化早,据出土文物旁证,泾河川和黑河川在3至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遗迹,如在泾明乡(泾河川道)牛角沟出土了“泾川智人头骨化石”,在黑河川区、梁河乡上梁村、茜家沟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石斧。足见泾川先民们,不单要择黄土厚、温暖避风、有水喝的地方挖窑栖身安家,还得要进行原始初级农耕,创造工具,繁衍生存。泾川的川道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生长快。特别是川区有河有水,所以先民们首先在川区依山傍水处挖窑筑庄,定居生活。泾川冬春多风雪大寒,所以开挖窑洞多靠北山,向阳避风,在山根或山坡平台处,就截面垂直挖齐个崖面子,等距挖三只窑,平处就是院子,或开敞或打院墙安大门,平出平进,这就是明庄。这类窑洞明庄,多见川区、山区、塬边和靠沟边的村庄。
明庄就崖高土干地势好而建,但一定要距河水溪水近,饮水方便;塬边庄子或沟边庄子,一定要距沟里水渠或泉水近而建。先靠向阳高崖处垂直挖下崖面子,再根据崖面子和院子大小,均等的挖三只或五只土窑,土干就一次性将窑洞高低长宽挖成;土太湿就先挖小点儿,住上人,过三五年土基本就干到了,又将窑洞的高深宽度挖一次定型。挖窑多少,要根据地盘大小和土质而定。一般明庄窑洞高3-4米,深5-10米,宽3-4米,土质干硬,高宽深都可加大一些,以坚固实用为准。窑帮一定等距平行,窑顶楦成半园式拱形,支撑力度均称稳定。用挖出的软土,打成土坯,干后砌成窑肩子,根据窑口大小安上门窗,做成土炕。有的还在窑内做土炕的位置,挖个和炕宽度一样的小窑,这就是“炕窑”。把土炕做在炕窑内,冬天特暖和,但大个子人要在炕上站起来,既伸不直腰又必碰头。这种炕窑可增加窑洞的宽度。这类窑洞庄子就是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家”。
明庄修造时出土便捷,边挖边将土倒在山下或沟里;排水通畅,顺山势改引水道下川或下沟。“明庄”开敞,向阳干燥。俗语说“土窑好比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这类“明庄”连户连片修建,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小村庄了。泾河川从王村的朱家涧、章村、上雷村、完颜村,到城关的阳坡村、水泉寺村、兰家山村、东庵村、凤凰村、蒋家村到罗汉洞乡丈八寺村、张姚村、景家村下至泾明乡的蒜李村、牛角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台上,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明庄土窑和架板式的层层土窑村子。在黑河川道,上至七贤关,下至梁河乡的茜家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处,尽是一村村、一片片密密麻麻被烟薰黑的无人居住的大、小窑洞,这道川开化早但现在距繁华地方太远了,显示出古老落后荒凉,多数人家都迁到大塬上或别处去了,留下了古老幽黑的土窑洞和古代的庄名、地名。
历代人口大增,生计不敷,大量的人口就向塬上和山区迁移。泾川的先民们是十分珍惜耕地的,他们爱惜土地胜于今人,他们让塬区大片土地种粮,大量的人口集中挖土窑修庄,居住在塬边(沟内要有水)、沟边、依地势靠塬临沟修成明庄,这就形成今天的塬边、沟边村庄。这类塬边村庄和临沟村庄,至今还能在泾川境内完整地看到。如北塬党原乡的党张村、东吴村、西吴村、丁寨村,合道乡的柳寨村、高崖村,玉都镇的尹家洼村、建马村、王寨村、柏林村、摆旗村,丰台乡的五冢、西头王、焦家、俭边村,南塬高平乡的胡家峪村、东坡村,飞云乡的东高寺村、西高寺村,城关的天池村,窑店乡的庙头村等,这些远古遗存下来的这类窑洞村庄,至今地貌十分完整,并为当代人居住利用。
泾川川区和塬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生存矛盾日渐突出,一大批人口就向荒野的山中迁去,开拓新的生活范围。首先在山阳面靠山挖窑居住,开荒修地农耕生存。这就开始了泾川先民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平山造田的伟大工程,这是泾川先人的重大发明。千百年前,落后的社会环境,原始粗笨的工具,加上大自然的肆虐,但先民们子而孙、孙而子世世代代挖山修田。正是他们,将泾川四塬三川所有面山、沟沟、洼洼、峁峁、梁梁上的凡能种作物的荒山,挖修成一条一条的梯田、条田、种上作物,挖窑住下人,世代艰辛劳作,从不休止。这是泾川先人开创的世界级的改土工程,是先民们万代不朽惠及子孙的巨大功劳。展眼泾川任何一个山上平展整齐一层一层的梯田,令今人无不神往惊叹,泾川黄土地上这一浩瀚的人类奇迹。泾川的山山条田,印记着先民们勤劳朴实的民风和改造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些山间庄子土窑层层梯田,今天在泾川到处可见。今天的改土造田,是泾川先民挖山造田的后续。
地坑庄多见泾川的四个塬区,这是典型的全封闭的民居。在平塬上挖一个四方平形地坑,一般深为8-10米,或正方形或长方形,看地形水路而决定。边挖地坑,边用特制小镢头,挖成一排排水波浪式花纹的崖面子,在正面子上挖三只窑,中间大于两侧的,砌窑肩子时,下部按门窗,门上口至窑顶半园处,必开个高窗眼,透气通风。住人的窑一般开一个高窗眼,若装粮或做厨灶,必开两个下大上小的高窗眼,一是通风空气流畅,二是夏季开敞不返潮。侧面对称两面各挖两个窑,住人、推磨、养牛、放农具。侧窑中间,一定要打水井,因塬上距沟渠太远,水井一般深60-70米,转动弯把轳辘,缠绕长井绳吊水。井上方一般农家还立设一个小木牌位,-“井泉龙王之神位”,一年四时八节,还烧香表敬奉。吃水是生活的头等大事,敬奉井上龙王神,是缺水区的人们把有水、有雨寄托于神灵的古代民俗。地炕庄院心,必挖一个渗坑,雨天靠渗坑把院中的积水渗入地下。下院及边角,还挖几只小窑,养猪鸡,作厕所。地坑到上面平处,在地坑角开挖一个50-60度坡度的拐弯巷道出入上下,在巷道90度拐弯处必安大门,一般庄子在大门旁边还挖一个拐窑,因旧社会动荡不安,匪盗多有,如有歹人要入庄抢劫,就会将崖背上场里打碾粮食的碌碡,从巷道口滚下,凭惯性冲力,一下就会把大门冲开,修成90度的拐弯巷道,歹人是轻易冲不开的。另外,一有动静,庄内人就马上藏在大门内旁边的小拐窑内,相机对付。一般地坑庄的坑上边,都有1-1.5米高的小墙,一可防挡人畜失脚落坑;二可堵挡风尘卷入地坑,雨水不能流下地坑;三起防卫作用。旧社会,塬上一般贫苦人家因无力买砖瓦盖房,绝大多数居住这类地坑庄子,特点是一个家当一坑装,安全紧要,冬暖夏凉,独门独院。但这类地坑庄修建费时费工,每挖一锨土,都得人用小背斗,一背斗一背斗从巷道背上来,倒在坑上平处;修一个庄子,挖周围大小的窑洞,背上来的土足倒一个小土山,多年用不完。解放前殷实富裕人家,多在平塬上修四合院,周围修上瓦房,但院中间挖一个地坑,也挖一个拐弯的巷道上下,巷道必安门。粮食、细软财物、女眷一般都在地坑内,外人随意是不得下地坑去的,一般来人、外事接待,都在四合院的上房和厢房安置。来客吃饭也是从地坑经巷道,一盘一盘一碗一碗端上来,在客厅招待吃喝。农作物一般在地坑崖北场里,或大门外场里打碾、晒粮。粮食都用黑毛线织的口袋装了(口袋为长条形,一般装五斗合200斤)扛在肩上,下巷道,在窑内的粮囤里,分类贮藏。泾川境内现保存下来的地坑庄还有500多处。
半明半暗庄多见于泾川塬区的塬边、沟边村庄,或大路胡同的两旁。此类庄子背靠高盖楞,挖下面子,再在崖根取1.5-2米浅窄坑,靠正面子挖三只土窑,上面前半部是平院,上下出入靠一条不太陡的坡道行走,有的在上面平院侧面各修三间房或不修,上面半圈打上土围墙,安上大门,门外是场或菜地。这种半明半暗庄,特点是独门独院,既有土窑,又可在院侧修房,比地坑庄宽敞明亮,少阴暗潮湿。这种庄子在泾川境内现存不少,且已连片成大庄大村了。如窑店乡坳心的南胡同,飞云乡西门焦家胡同,高平乡上程村、东坡村、杜家村、黄家铺乡的惠家洼村、丰台乡的丰台墩村、五冢村,玉都镇的太阳墩村、下坳村、郭路村、郭马村,党原乡的陈刘村、赵家村,合道乡的合道村,荔堡镇的南李村、杜问城村、庙李村等,城关的天池村,这类民居占泾川境内住宅的30%左右。
高窑和窨子(暗窑)是民居的附属建筑。旧社会,兵荒马乱,匪盗出没,民不聊生。人们为适应当时战乱时局。而设计了防卫避难的“高窑”和“窨子”,在庄子正面子上两只窑中间,比窑高的地方,挖一个小型高窑,窑口密封,只留气孔或出入孔,在主窑侧挖-阶通道上去,或在外面崖面上搭上长梯子上去,上去抽掉梯子,外人是无法进入的。高窑一般是暗藏家中贵重财物,或在高窑中-,监控歹人入宅抢劫的动态,紧急时可采取对付措施。正因为高窑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人们才在崖面子高处修造应用。修窨子只留气孔,出入口在人不易发觉的暗处开通,平时用箱柜或木料柴草掩挡隐盖,紧要时才取开封口入内隐藏。解放前,-抓兵,不少人就是藏在古庄子上的窨子里逃避兵祸。殷实人家旧社会修庄挖窑洞,都在庄子内暗修成窨子,以防不测。有的土窑中的窨子不但藏贵重财物,还把通道一直涌到沟底里,一有情况,人入窨子就从沟底逃跑了。有的地方,还在几个庄子后面挖窨子互相串通,有如当年的“地道战”,这类窨子主要是宗族亲房互通互防。如玉都镇向庄村就有七八个地坑庄子,窨子地道互通。但现在已推倒填平不复存在。又如杜问城、雷家沟马家山、泾明宋家有1-2里长的地窨子。这些地窨子修于何年何月,都不得而知。
箍窑是地坑向房屋过渡的建筑,箍窑就像泾川远古人用一块一块木板箍一个园水桶一样。箍窑就地取材,不用木料,造价低,用土地上的黄土,打成一头宽一头窄的土坯,干后加泥,宽的一头始终放在外沿,窄头一直放在里沿,用泥一页一页粘合,一圈一圈地箍成半园形窑洞样式,基墙等距平行,到一丈高处,就慢慢箍成半园式的顶,几百圈的重合,就是一个箍窑。干后用土填成两檐出水的房顶,盖上青瓦,外形完全象瓦房,内部则象土窑。由于土坯长度都在38公分左右,所以箍的窑都在42公分左右厚,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箍窑的使用期,只要箍的技术好,又常年保持干燥,一般平均在50-70年之间。箍窑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匠人不行。泾川先民创造的这种土房,既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显示出了人们更新和发展的心态。在泾川县丰台乡湫池村,就多见一个民居院子中,从先人修的四方地坑,上面箍成箍窑,现在又盖起了崭新的玻璃门窗的现代瓦房。从土窑民居,到现代文明的居室,是西王母居住民俗文化的延伸。
崖窑是明清遗留下来的民间以村落或族为主体的古代堡子。(城堡)地形选三面临悬崖,一面通村庄的险要地段修建,堡内周围沿悬沟边,修几十个或几百个窑洞,在兵荒马乱之时,人们就带上粮食、水,老小男妇一齐进入堡子窑洞内居住,城门紧闭,土城墙上派精壮人把守,城墙上备有大刀、长矛、石头、檑木防备。这种古堡子不同于官家城堡,一村或数村的人进入堡子就是一家人一条心。沿深沟悬崖边沿的窑洞之间,一般都互相串通,有的窑洞只留气孔,窑口密封,窑内互通接应。有的崖窑就挖在周围的半崖里,村中人上去搭云梯,上去抽掉梯子,任何强敌是上不去的。但贼人若采取长期围攻的办法,粮食、水等生活品断绝,就是最大的危机。在一个地方,几个村子联建一座堡子,在当时就是最安全的防御体系。有的村庄人少,没有古堡子,人们就自个在深沟半崖,挖个崖窑,全家用梯子上去长住,躲避兵贼匪祸。泾川境内遗存的这类古堡子和崖窑不下一百多处,有的还保存完好,如丰台的南北堡子,丰台北山堡子,丰台墩堡子,荔堡庙李、南李堡子,梁河乡陈家堡子,玉都镇尹家洼堡子,高平乡杜家村堡子,飞云乡西高寺堡子等。玉都摆旗村城里堡子现在还遗存有古代的堡子窑洞,其中有十多只大窑,深达30米-50米,高6-8米,虽已多年无人居住,但这些古遗迹还保存了下来。
“红窑”是各大沟内红崖悬壁上的破烂窑洞,也是泾川土地上最古老的窑洞。从山体蹋陷横断面和县崖横断面都可看出,黄土层下面是100米左右的红土层(群众称红胶土),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风化岩层至河床层。
红窑一般距沟底几十米左右,在沟底只能仰望高处幽黑的破窑口,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红沟土崖多数已成了齐森森的悬崖绝壁。在几十米高处的这类红窑,有的被蹋土埋没的只剩下半截窑口,有的被野藤灌木堵住了窑口,有的只剩下轮廓遗迹,只有从高山或远处,才能完整地看清红窑地貌。
泾川地处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过渡地带,自周秦至后代明清历史上多次拉锯式战乱在此发生,先民们为躲避战乱,在偏僻的深山大沟水渠旁挖窑生存度日,红窑比古堡窑洞历史悠久。泾川现存的红崖绝壁上的红窑,大都零星的,三三两两的,证明那时境内人口稀少,民居还没有形成庄子和村落。由于数千年山洪的冲刷,使当年在沟底崖根的土窑,随着沟底逐年越冲越深,土窑就挂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上了,留下了泾川先民当时生存的历史痕迹。这些远古的现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的红窑,今人是无法轻易上去的,多数成了猫头鹰、鹁鸪、红嘴乌鸦的安全巢穴。在境内各乡村的深沟里,这类红窑还不少于500多处,能真切地看到遗存的原貌。这些红窑遗存,是先人适应当时战乱环境求生存的历史见证,也印证了西王母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泾川人修庄子挖土窑,正面子上总是排列单数窑洞,三只或五只,决不排成双数。这可能与人类始祖三皇五帝排位,以及古代西王母宫殿、庙堂和后代官府、衙门公房的建筑排列单数之俗有关。就是今日民间妇女做衣衫钉钮扣,也是奇数,三、五或七,绝不会做成双数。
泾川的窑洞民居,把人们从远古洪荒时代,载入文明、进步、发展的时代,对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甚大,西王母民俗窑洞文化是昔日社会发展的载体。在土窑洞中,先民们用有限的生命,前赴后继,跨越了历史长河,创造了世界级的挖山改土工程,在与大自然拼搏的漫长岁月里,为泾川后人留下了层层山中梯田。泾川有近百种达世界级的名优小吃,绝大多数是土窑洞中的奶奶、妈妈、嫂子们发明创造的,先民们在窑洞中创造了各种各样适宜农耕的生产工具,发展了农村、保障了生存。女性先民在窑洞中创造了纺线、织布,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艺服饰。泾川窑洞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至今在国内外各种岗位上,创造着新的文明。
前途无量是什么意思前途无量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前途无量qiántúwúlià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前途无量】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前途无量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前途无量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1、成语解释
•2、新时政长篇小说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1、成语解释[回目录]【拼音】:qiántúwúliàng
【解释】:指一个人的前途没有限量。
【出处】:钱钟书《围城》:“鸿渐还低头不响——‘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无量。’”
【事例】:我相信你会~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前途看好的人。
2、新时政长篇小说[回目录]书名:《前途无量》
作者:张黎明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014-4791-6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出版
字数:30万字
定价:34.00元
一、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年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高城市。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朱慰祖,为了在官场上混出个模样,不惜抛弃和自己相恋数年的女友,而娶了副市长沈桂芳的大龄女儿江亚楠为妻。婚姻的变迁让朱慰祖饱尝了感情的煎熬,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令人羡慕的好运,从此他成为高城市官场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也潜在地成为一颗即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小说以朱慰祖的工作、思想和感情变化为纵线,以官迷们跑官、应付上级检查、建筑腐败案、行政机构改革、收缴税费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为横线,通过对高城市上至市委大院、下至普通农民家庭日常生活所做的全景式扫描,深度解析了当代中国官场生态链,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真实地再现了官场百态和世间百味。小说刻画了从市委领导到乡村干部一大批官场人物形象,他们当中既有情系群众、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好领导,也有上窜下跳、腐化堕落、机关算尽的投机者,既充分展示出他们各自的闪光之处,又客观地写出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弱点,力求最大可能地揭示出复杂而多面的人性,多侧面地表现出他们的追求、拼搏、彷徨及无奈,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感受和精神体验,耐人寻味,催人深思。
本书为《人在仕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二、故事梗概
高城市副市长沈桂芳的秘书朱慰祖,经顶头上司王煜撮合与沈桂芳的大龄女儿江亚楠谈恋爱。已和女友相恋数年的朱慰祖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农民企业家何建明带着外甥杨彪到市上跑官,向手握大权者赤裸裸行贿。已经逐渐适应官场生态环境的朱慰祖,终于下决心吹掉女友,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江亚楠的怀抱。与此同时,高城市上下投入了迎接省项目建设检查团的活动。为了解决养牛示范村牛存栏数量不足的难题,高坡镇党委书记杨彪授意群众到邻村借牛装点门庭。何建明的建筑公司因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住宅楼坍塌致使住户伤亡事故。市委调查组发现事故背后隐藏着腐败问题。朱慰祖和江亚楠确定恋爱关系后,给自己带来了一连串好处。岁末来临,高坡镇在收缴款项的工作中作风粗暴,造成农民服毒自杀的悲剧,影响恶劣。市纪委再次派工作组前往调查处理,杨彪被撤销了作为长河县政府副县长候选人的提名。朱慰祖和江亚楠趁欢度蜜月的机会,去省城拜访亲朋好友,为以后的升迁做铺垫。为了争取到项目和资金,长河县委副书记徐宪友带人赴省城给有关领导拜年,不料拉运礼品的面包车在半道上翻下了悬崖……
三、目录
第1章顶头上司要他娶市长女儿为妻
第2章市委书记陷入深深的忧虑
第3章这样的地方还是早点离开为好
第4章咱们不赶紧跑官就吃大亏了
第5章请您一定保护好革命的本钱
第6章怎能当着别人面叫人家副局长呢
第7章没有见过你这样没出息的男人
第8章再提拔不起来我就没机会了
第9章先想办法把副县级待遇享受上
第10章打着灯笼也难找到这样好的姻缘
第11章那一刻她肝肠寸断万念俱灰
第12章我能把你打造成一颗耀眼的新星
第13章把牛卖掉了让领导来看什么
第14章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工作
第15章抓项目眼睛一要朝上二要朝外
第16章别老端着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
第17章与他约会的神秘女人是妻子好友
第18章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第19章把老子逼急了咱们就一块儿完蛋
第20章他要是说我接受了回扣你也信吗
第21章不出10年你肯定能升到副市级
第22章你回家是私事但对于我们是公事
第23章削尖脑袋也要钻进好单位
第24章把收缴税费的工作当做一场硬仗来打
第25章我们一定吸取这次事件的深刻教训
第26章做下属关键是要领会领导的意图
第27章成功的男人身后总有一位优秀的女人
第28章面包车从悬崖上蹦跳着坠下
尾声你算是奔上了仕途的快车道了
四、作者简介
张黎明,生于1963年,甘肃省泾川县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教育工作9年,从事公务员工作9年,2003年起供职于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5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飞天》《散文》《散文百家》《绿洲》《台港文学选刊》等国内100多家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品900多篇,出版散文集《瞬间的灿烂》(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励志类读物《做个知本家》(与张琦合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长篇小说《前途无量》(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系《人在仕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先后有1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文集,其中散文《寻找家园》入选《甘肃文学50年(散文卷)》,另有1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选刊转载。先后获得省市级各类奖项10多次。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574542.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关于泾川县养牛户和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位于哪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