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大忌和忌讳,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

养牛的大忌和忌讳,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

其实养牛的大忌和忌讳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养牛的大忌和忌讳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

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

日本人非常喜欢吃肉,这是全世界的共识。日本每年进口的牛肉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除了牛肉之外,鱼肉和鸡肉也很普遍。但是有一个情况,日本人从来不吃猪肉和羊肉。问题来了,猪肉是穆斯林的大忌,可日本人信仰佛教和神道教。羊肉则是没有任何的忌讳,可是日本人为何不吃羊肉和猪肉呢?

一、首先日本那块土地上不出产羊和猪

日本一直宣称自己的文明是从公元前660年开始的,还编造出了所谓的第一代圣武天皇。这位天皇可真强悍,一口气在位100余年,这样的历史连日本人自己都不信。当时中国还处于春秋混乱时期,日本说自己出现了天皇,这有人信吗?其实日本真正的历史出现在中国的南北朝初期,当时日本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此之前,日本则还是原始社会。说来也怪,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连动物的物种也十分匮乏。从目前日本出土的古墓来看,发现了牛、狗、马等动物的骨化石,但唯独没有羊和家猪。因此,有一些史学家认为在日本这片土地上根本没有羊和猪。后来出现的的羊和家猪都是从中国等亚洲国家引进的,这一逻辑貌似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段时间野猪成灾,但基本不吃,认为不吉利。

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堪称是一个什么肉都吃的国家。根据史书记载,日本人除了吃牛肉、马肉和鱼肉之外,连熊肉、狐狸肉都吃。请注意,当时家猪已经从中原王朝传到了日本,而且已经开始在日本推广。但是佛教进入日本以后就一切都变了,日本高层统治者认为佛教对自己很有利。日本天武天皇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公元676年,也就是唐朝的前期,日本公布了《天杀禁断令》。从那个时候开始,肉牛、马肉、鸡肉、猪肉成了大忌,包括皇族在内都不准吃。这道禁令公布的初期,日本民间还是有人偷偷吃肉。天皇鼓励民间秘密举报,就这样吓得普通国民再也不敢吃肉。喂养牛和马可以耕地和出门,喂养猪又有什么用呢?根本就不能杀不能吃。就这样,猪在日本几乎绝迹。

二、天皇大发善心,连鱼和狗都成了禁物

佛教对日本各界的生活越来越大,在南宋后期,日本当时在位的天皇一拍脑袋,下令禁止民间吃鱼。这一下子可惹怒了众人,本来大家能吃的肉就少,现在连鱼肉也不能吃。天皇的禁令遭到了各界的抵触,在这一任天皇归西以后,继位的天皇放弃了禁止吃鱼的荒唐政策。也就在这一时期,羊这种动物传入了日本,在此之前,日本虽然从书上听说过羊,但是总认为羊和龙都是神化出来的。日本国内并不出产羊,羊肉必须从中原进口,所以价格并不便宜。起初日本人根本受不了那个膻味,吃羊肉的始终不多,大多数都是富户。羊肉好不容易在日本有了一点市场,可是就在此时,日本公布了最为严厉的禁令。日本的幕府将军德川纲吉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爱狗人士,他遍布了坑爹的《生类怜悯令》。

德川纲吉命令除了鱼肉之外,所有的肉类都成了违禁品,尤其是狗肉。在德川纲吉时期,那些吃狗肉的人简直要冒着生命危险。如果大将军生气了,那食肉者会人头落地。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明治维新的初期,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人还是老规矩吃鱼肉。至于其他的肉类,完全没有兴趣。明治天皇提倡吃牛肉,并且带头吃牛肉。在天皇的带领下,日本人才逐渐打破了肉类的禁忌。但可能是历史上与猪和羊打交道次数少的缘故,日本人至今都不喜欢吃羊肉。猪肉还算可以,至今有一部分人愿意吃。羊肉只有一些口味特殊的日本人偶尔吃一点,那种正宗的日本料理店是绝对找不到的。日本农民也很少喂养家禽和家畜,日本所需要的肉类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

是的,在日本久了你就会知道了,日本人的确不怎么吃羊肉的,我曾经问过一些日本人为什么不吃羊肉?羊图腾吗?呵呵,其实不是的,他们回答说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不喜欢羊肉上面的那种羊膻味,就这个原因。

特别是不吃羊肉,这点也很好理解的,我们中国人就有好多不吃羊肉的,更何况那么小的的日本

日本也有人人也吃羊肉,只是吃的人比较好少,一般超市里没有卖的。你可以到「肉の丸正」去买,那里有冻成大卷的羊肉,也有羊肉片,只是切得太厚,涮羊肉不太适合。世田谷区的三轩茶屋駅前有一家,你可以去看看。还有一些卖肉的专门店也有卖的。

没错!日本人很少吃羊肉,几乎不吃就有点说过头了;

老金没去过日本,但看过日本动漫改编的系列短剧《孤独美食家》中,主人公五郎吃遍日本各大城市的小饭店,吃过鱼肉,牛肉,虾,鱿鱼,猪肉,鲸鱼肉,金枪鱼肉,鸡肉,好像只吃过几次羊肉,例如他吃过一次烤羊肩肉---------

看见第一张截屏的解说词了吗------------讨厌的羊肉也能入口;

日本人讨厌羊肉啥呢?讨厌的是羊肉的膻味!

日本的调料不像中国的那么丰富,就那么几种,盖不住羊肉的腥膻味,他们不像中国往羊肉里加葱姜料酒甚至加孜然,辣椒面的习惯,羊肉在日本人那里恐怕是口感好,味道忍受不了的食物!

中国的孜然羊肉

从五郎吃过的食物来看,吃羊肉的次数,屈指可数,还有一集吃的是羊肉刺身,就是生羊肉切片,拌佐料吃!估计也只有日本人这么干,中国人可真吃不下,肯定会架一口锅,涮着吃!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讲究不杀生,于是日本人便很少养殖猪,羊用于食用,改以吃海里的鱼为主,牛因为要参与农田的耕种,留了下来,甚至培养出了日本引以为傲的和牛;

和牛的肉质嫩而多汁,肥瘦相间,类似大理石花纹,又名雪花肉,营养价值极高,被日本人奉为国宝。

相比之下,羊肉就难以和大块牛肉匹敌,加上腥膻味重,自然不被日本人看好,食用;

日本本州九州四国三个岛都是人多地少,没地方给羊准备饲料,至于地广人稀的北海道有土地用来养羊,所以至今北海道是日本主要产羊,吃羊的地方!不过相比牛肉,猪肉,鸡肉年消耗都在几百万吨,海产品消耗五六百万吨,北海道羊肉每年只消耗几万吨;

北海道人喜欢用这种鼓起的烧烤炉烤羊肉,看起来就像是蒙古人的帽子,名叫成吉思汗烧烤

你对日本对饮食习惯有何看法?期待你的留言:

日本的天武天皇在位时下令禁止食用五兽,就是牛,马,狗,猴(为什么吃猴==?),鸡,再加上后来佛教传入,和日本神道教的影响(他们认为兽肉是不洁之物)肉食在日本人的食谱当中占有的比率就越来越少,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包括打猎得来的什么野猪啊鹿啊熊啊什么的是不禁止的,而且那个年代农业没那么发达的,让所有人吃饱肚子,没有渔猎补充怎么可能呢。

之后,在战国时代,因为战争和自然原因,农作物常年欠收,有东西吃能活命就不错了,所以这期间禁肉令实际上就打破了。再之后,到了江户时代,战火平息了,农业发展了,于是大家又不吃肉了。

再后来就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国门打开,日本人发现,啊也吃肉养大的荷兰人葡萄牙人怎么一个个这么牛高马大的,加上末代的肉祖宗幕府将军活得高寿(76岁,古稀之年),和日俄战争当中陆军海军的非战斗减员比例(陆军因脚气病阵亡了4000多,海军只有34人得了脚气病,而且症状轻微没有死亡,这个事件还挺著名的,当中有些反复我就不明说了楼主有兴趣请问谷歌大神),一系列事情之后统治者终于发现,原来肉真的不是什么不洁之物,吃肉好处多啊,然后才下令全民吃肉,天皇带头每顿饭必然大块吃肉。所以总体来说,日本历史上真正“比较绝对的禁肉时期”就只有江户时代那300年上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为啥日本人不吃羊肉?谁说的?他们不仅吃羊肉,而且还吃得很香呢!如果有谁告诉我:“在日本卖羊肉的很少,很多人确实都不爱吃”时,我就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他:“那是因为日本的羊肉不好吃!”为什么洒家的回答如此硬气?那是因为洒家的证据十分确凿!

有把子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得,在你们小的时候,即使没看过《鸡毛信》的电影,也一定看过《鸡毛信》的小人书。

《鸡毛信》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当民兵的爸爸把一封粘了三根鸡毛的“鸡毛信”交给了儿童团长海娃,要他以放羊为掩护、尽快把信交到八路军手中。为什么要粘三根鸡毛呢?说明此信不但重要,而且还十万火急!于是,海娃把信揣在怀里,赶着羊群出发了。哦,信里写的啥内容呢?写的是这几天日本鬼子下乡扫荡,炮楼里的人不多,要八路军借此机会把鬼子的炮楼端喽。

谁知海娃走着走着、竟然撞上了前来扫荡的鬼子兵。趁鬼子还没临近,急中生智的海娃忙将“鸡毛信”拴在了一只大羊的尾巴后面。结果鬼子到底是连人带羊都扣了下来。让海娃赶着羊群走在前面,一个是给鬼子带路,再一个估计是怕民兵埋了地雷。另外,让海娃赶着这群羊跟着,鬼子们的伙食也就可以大大的改善了……

一路上,小英雄海娃经历了两个险情,一个是走着走着,羊拉屎啦,而且还是一个拉都跟着拉。眼瞅着屁股后面藏着“鸡毛信”的大羊就要撅起尾巴开拉,海娃急了,忙捡起石头、土坷垃的向大羊尾巴上砍去。大羊虽然憋着屎难受点儿,可毕竟没有泄露了“鸡毛信”的秘密。再一个险情就是:鬼子们宰羊吃时,一个伪军抓着拴着“鸡毛信”的大羊要拉去宰,海娃紧紧的抱着大羊往后拽,一边拽一边对伪军喊:“这个羊太老了,肉不好吃了,你们还是宰小羊吃吧。”你们看,小海娃有多么机智!最后,在海娃的巧妙周旋下,不仅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还顺利的把“鸡毛信”交到了八路军手中,使得八路军成功的端了鬼子的炮楼!

在海娃同鬼子接触的过程中,小鬼子们可不只是吃了一次羊啊。他们把羊宰了后,架起来,底下点上火就边烤边吃了,吃的那叫一个香。您说这又没油又没盐的还吃的那么香,这要是边刷油边撒孜然、辣椒面和盐的这么一烤,还不得香死他们?

好啦,洒家这个证据确凿吧?!!

在此,洒家坚定不移的相信,凡是看过《鸡毛信》的朋友们,不仅会是俺强有力的证人,或许还会俺一个大大的赞呢!

哦,最后一幅图片是鬼子喝羊奶的,您仔细看看……

您好,我是澜馋食记,美食领域青云计划获得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北海道羊肉)

为啥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其实问题是不准确的。北海道就吃羊肉,而且吃的还挺疯。别说,我去札幌啊,小樽旅游的时候,感觉他们的泉水羊还是挺好吃的。所以并不是说日本人几乎不吃羊肉,而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牛肉火锅寿喜锅)

现在日本基本上每年都有10万吨左右的羊肉消耗量。基本上一大半都消耗在北海道地区。日本人似乎对羊肉有一种天生的抗拒,既没有好的做法,也没有办法去掉他的腥膻。羊肉自然在超市的角落里冷落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本四面环海,从古至今世代食海鲜,小到三文鱼,大到鲸鱼。日本因为是个岛国,所以食草动物养殖也不发达。海鱼味儿、羊肉味区别还是很大的,膻味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还是哪句话,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纠正,日本人不是不吃羊肉,是吃的少,原因如下:

日本,韩国这类国家整体地少人多,农业用地资源紧张,粮食谷物产量有限,不足以支撑商业化养羊业哥养牛业,整体来讲,日本,韩国羊的饲养成本很高,缺乏基本的商业竞争力,这一点和

道滘话是怎么说的

道滘话是怎么说的

一、方言

道滘邻近莞城,道滘方言属于东莞粤语,语音、声调、词汇、语法等基本与莞城镇话相同,但有点差别:如在个别字音上,莞城话“水”和“所”、“菜”和“错”不分,道滘话却分明,偏近广州音;在个别字词汇上,如莞城话的“饮水”、“返屋企”、“饭粥”,道滘话叫“食饮”、“去归”、“饭糜”……道滘方言,严格起来讲,可分两支:一支“东莞水”,发音偏近莞城话;如闸口村、南城村、永庆村、厚德村、北永村等东莞水流经的村落。一支“大汾水”,发音偏近望牛墩镇及洪梅镇,如小河村、大鱼沙村、九曲村等大汾水流经的村落。“大汾水”方言的发音,“饮”和“忍”、“海”和“匪”、“身”和“心”不分,都读成REN、FEI、SHEN。

道滘方言词语举例:

1、天文地理

天皓(天亮)齐黑(天黑)热头(太阳)

村仔(农村)水氹(水坑)定方(地方)

2、时令、时间

家下(现在)醒朝(明早)成日(整天)

日头(白天)鼠日(哪天)下昼(下午)

晚头黑(夜晚)朝头早(晨早)

3、农事、植物

莳田(插秧)标花(扬花)绞米(碾米)

耕田佬(农夫)田荠(荸荠)油麻(芝麻)

花棯(花石榴)黄碌(柚子)

4、动物

鸡兰(小母鸡)鸡春(鸡蛋)马骝(猴子)

雀仔(鸟儿)鏾鸡(阉鸡)飞鼠(蝙蝠)

姑蝇(苍蝇)炮足(蜈蚣)蛤(青蛙)

禾蜎(蚯蚓)

5、房舍、家具

天厦(厅)地栿(门坎儿)下间(厨房)

杌(凳子)被窦(被窝)交椅(椅子)

6、称谓

老子(父亲)老母(母亲)新抱(儿媳)

后归公(继父)后归婆(继母)娘仔(闺女)

膝(重孙)爷乸(父母)大人公(家公)

7、身体

头壳(脑袋)后枕(后脑勺)背梅(背脊)

肋赤下(胳肢窝)栋指(中指)大髀(大腿)

屎肚(肚子)尻臀(屁股)

8、病痛、医疗

结恭(便秘)扯虾气(哮喘)冷着(着凉)

焗着(中暑)麻墨屎(雀斑)迭茶(抓药)

热气(上火)

9、衣着、穿戴

着衫(穿衣)联衫(缝衣)背褡(背心)

笠衫(汗衫)裤头(短裤)手砈(镯子)

甩色(退色)颈巾(围巾)

10、饮食

食饮(喝水)食用(伙食)冷饭(剩饭)

搛餸(挟菜)打边炉(吃火锅)饮胜(干杯)

整餸(做菜)饭焦(锅巴)豆腐霉(腐乳)

11、日常生活

起身(起床)返工(上班)去归(回家)

洗身(洗澡)透凉(乘凉)嫽(玩耍)

倾计(聊天)闹交(争吵)打交(打架)

12、红白大事、迷信

长头(头胎)身己(身孕)驮仔(怀孕)

出月(满月)过身(死)神心(虔诚)

挂纸(扫墓)溪钱(纸钱)喊童年(叫惊)

13、工商业

事头(老板)伙记(伙计)帮趁(光顾)

水脚(路费)抖木佬(木匠)碎纸(零钱)

14、文化教育

学仔(学生)返学(上学)解馆(放寒、暑假)

上堂(上课)踢燕(踢键子)讲古(讲故事)

15、动作、心态

企(站)踎(蹲)狂(怕)揾(找)

畀(给)眼热(眼红)交带(嘱咐)

16、形容词

谐(粗糙)滑脱脱(光滑)癐(疲劳)

当衰(倒霉)呃(聪明能干)曳(顽皮、差)

百厌(顽皮)精(机灵)蛮塞(野蛮)

伶俐(干净)爽瘾(有趣)

17、方位、代词

入内(里面)麻口(外面)鼠个(谁)

也嘢(什么)鼠的(哪些)佢(他、她)

点解(为什么)点样(怎样)嗰个(那个)

18、副词、介词、量词

蚊蚊(刚好)即午(立刻)是但(随便)

卒之(终于)冚班栏(全部)横掂(反正)

一啖饭(一口饭)一蔸树(一棵树)妥(完)

畀(被、给)

道滘方言探趣(叶泽南供稿)

形容词组的特殊结构

普通话的形容词结构是形容词加上后面相迭的修饰词如红彤彤、白茫茫、黑压压、绿油油。广州话也用这种结构:红卜卜,黑麻麻,白雪雪,其后边相迭的修饰词有些与前边的形容词意思一样,有些则没有意义,只起着增强语气效果的作用。

但道滘话的形容词组合是由前面的形容词及后边一个修饰词组合,中间用个“呀”字相连,如红呀刺、白呀雪、黑呀摸、密呀集、长呀锚等,但与普通话、白话不同的是,后边的修饰词都有具体的意义,从性质、程度、场面、情景等方面补充说明前边的形容词,况且使用贴切,大大增强前边形容词所描绘和表达的效果。红呀刺意为红得刺眼,白呀雪像雪一样白,黑呀摸——黑得看不见,要摸着辨认:密呀集——密得像所有东西集中在一起;长呀锚——船锚都连着长铁链,在深水里也能到水底;短呀切——像刀切过一样短;圆呀辘——像车辘一样圆。这样的形容效果普通话是望尘莫及的。

道滘方言的形容词组合还有另外一种结构,就是形容词后边配上一个该词形容范围内较典型的物或人作参照,中间加个“过”字,意为超过。例如:老过彭祖,彭祖乃传说中最长寿的人;咸过盐胆,盐是咸的,想必盐胆是最咸的东西了;蛮过番鬼,蛮是不讲道理,番鬼指外国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又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们的祖先认定了番鬼最不讲理了;胆大过喃么,喃么佬是驱魔捉鬼之人,敢操此业者肯定大胆了;臭过大列,大列是从前道滘埋死人的坟地之一,其臭可想而知。还有苦过黄莲,甜过蜜糖,清过水鬼尿等等,比起普通话中很老、太咸、极大胆、臭得不得了,生动活泼得多了,让人回味无穷。

趋吉避凶的词语

道滘方言与东莞方言同宗,由广州方言(白话)派生出来,故与白话一样,有许多趋吉避凶的词语产生。

白话中空屋的空字与凶字同音,听起来不舒服,因而取凶的反义词“吉”,空屋、空车、空船说成吉屋、吉车、吉船。又如:猪肝、猪舌,肝与干同音,干者无水也,舌与蚀同音,蚀是亏本之意,此乃生意人之大忌,故取干的反义词“润”,蚀的反义词“利”,称之为猪润、猪利。猪的脾俗称猪连贴,但贴是倒贴,也是生意人的忌讳,故美其名称猪还利。帆与烦同音,出门最怕麻烦,亦取其反义词顺利,把帆称为里。

道滘方言也一样,例如鱼鳃的鳃字与衰同音,不吉利,取其反义词旺,道滘人把鱼鳃称为鱼旺。又如断口的红砖,本来应叫烂砖、断砖。但建房是人生少有的大好事,不好说烂、说断,又不能用烂的反义词“好”,这样会无法区分真正的好砖,故用烂的同音字“硬”的反义词“软”来称呼,有时泥水师傅叫小工拿几个软口砖来,非道滘人真是摸不着头脑。桌子不平稳,在桌子脚上楔上砖头木片,但楔与蚀同音,所以取蚀的反义词“赚”,楔高一点说成赚高一点。还有喜庆之日如果哪样东西用完了吃光了,要说用起了,食起了,大概起与喜同音之故,建屋称起屋,其意亦然。

二、谚语

道滘方言的谚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生活哲理性的;一类是农时季节性的,也称农谚。举例如下:

起早三朝顶一工,起早三年唔使穷。

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一世穷。

人争一啖气,佛争一炉香。

人穷志唔穷。

清明前后,莳仔滑溜。

头造白撞,尾造秋淋。

芒种莳田两造空。

初八廿四,水大鸡返寺。

三、歇后语

道滘方言中的歇后语,按其义和出处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出于谐音;一类出于推断;一类出于当地的市井故事。举例如下:

年晚鸡公——唔敢啼(提)

外甥担灯笼——照舅(旧)

番鬼灯笼——照远唔照近

火烧南巫馆——无晒符

新华珠整饼——无嗰样整嗰样

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这个歇后语的故事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道滘西村有个家境殷实的农夫,适逢丈人做大寿,丈人是个富有而又体面的人家,农夫的妻子为了面子,要农夫穿上结婚拜堂时着的长衫,去给丈人拜寿。农夫是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很不习惯穿长衫。农夫的妻子又劝又逼,农夫终于拗不过妻子,最后闭着眼睛,蹬着脚说“预休死,穿就穿吧。”道滘方言,预,预备;休,了,时态助词。“预休死”其义就是下定决心,连死也不怕。这个歇后语原语是:“西村佬着长衫——预休死。”后来传到外地,成了“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道滘的歇后语(叶泽南供稿)。

语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不断丰富的。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异,产生了许多地方色彩浓厚的词语,从道滘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

新华珠整饼——无个样整个样

新华珠乃解放前道滘著名的饼家。这天,伙计向老板请示,今日做什么点心,老板直截了当说:无个样整个样。其原意为哪个品种卖完了就做那个品种,但在流传中则引申为本来不应该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搞出来了。

前头仔食辘堆——有得食哭,无得食又哭

前头仔即丈夫前妻所生儿子,辘堆,道滘年果,添丁过春节时分赠给亲友之食品,由白糖糯粉油炸而成。旧社会后母娘刻薄前头仔几成定论,这位后母添丁了,忙着炸辘堆,前头仔围着油锅想吃,后母偏不给,哭了,哭得后母不耐烦,也认为不吉利,就在油锅中捞起个滚烫的辘堆放到前头仔的手上,前头仔给烫得又哭起来。这比喻事情成败得失都没有好结果。

死人灯笼——报大数

以前人死后,送丧的队伍前边打着两个灯笼,上丧船后就插到船尾两侧,尸体下葬后烧掉。灯笼谷箩般大小,白色,黑字或蓝字,上书死者年龄。那时,人计虚岁,已比实足年龄大了一两岁了,死时还要加三岁,谓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虚岁是七十二岁,灯笼上却写着七十有五。虚岁是七十七岁,按其计算方法充其量也只有八十岁,灯笼偏偏写上八十有余。那年代人均寿命较短,人们祈求长寿,连死了也虚报岁数标榜一番,对死人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补锅仔睇相——你教晓佢

补锅仔,新村人,四五十年代常来道滘与人看相,盛传十分灵验。一日几位中年妇女串谋考验其睇相本领,为混淆视听,几个人蓄意调换衣服穿,还把头发搞乱,团团围着补锅仔说:“都说你睇相灵,如果你能看出我们其中哪位是富婆,我们就帮衬你。”补锅仔一听,知其用意,便使出看家本领——察颜观色伺候。他显得神情自若、滔滔不绝地说:“这容易,富婆有其特殊的气质和相貌,眉宇之间有一股非凡之气,鼻形适度而润泽,耳廓和谐而丰腴。”这本是泛泛之词,但对一班农村妇女来说却深不可测,听他讲一句就偷偷往富婆面上看一下、验证一番。补锅仔早已心领神会,说:“这位就是!”妇女们赞口不绝,争相帮衬。补锅仔大获而归。这歇后语深刻地揭露了睇相骗人的伎俩。

番鬼灯笼——照远唔照近

番鬼灯笼,中秋灯饰之一。取名番鬼,可能由外国传入,它是圆柱形的,上下分别是圆形纸板,侧面用彩纸折成。因硬纸板不透光,燃点后地上留下一个大圆黑影,远处反而有光线照亮,这歇后语一般指某人或事物,附近得不到其好处,远处反而得益。

细蚊仔(小孩子)剃头——还有一点

解放前穷人,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孩子剃头都是由父母操刀。至于发型,男孩只有一个式样,周围刮光,只在脑门上留一块头发,人们戏称椰皮头,也叫帮(锄头)口装。因非职业刀手,手势差,剃刀又钝,小孩都被刮得哇哇大哭,挣扎要走,故此还得要人按住,像擒拿刑事犯般,最后还难免留下一两个渗血的刀口子,孩子们视剃头为苦差,不肯就范。大人要哄,说剃完头怎样怎样,许猪许羊,连摘星星月亮也应承。剃时还得给点零食。但孩子还是不耐烦,刚开始就问:“怎么还没完?还有多少?”大人哄他:“快了,快了,还有一点。”“一点是多少?”看来没有清晰的回答不行。大人见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瓜角,就说:“只有瓜角那么多。”逗得围观者大笑。这等“享受”,可能现在的孩子永远也无法体验了。

销魂柳钓塘虱——唔敢见人

销魂柳,男,道滘厚德人,从艺粤曲,唱子喉,销魂柳是艺名。三十年代的留声机唱片有他演唱的粤曲。后来不知因同行所妒还是得罪人,被毒破金,讲话声音嘶哑。四十年代曾在烟馆赌档靠卖零食糊口,其小食甚为精致,推销时扭腰碎步学花旦走路取悦客人。解放后禁烟禁赌,无以为生,其时年过六十,个高瘦削,一副瘾君子态。因无所长,唯有钓塘虱为生。他在塘边垂钓,必有好事者缠着他问长问短,探究梨园逸事,花边传闻。钓鱼须环境幽静,人声嘈杂鱼不上钓,况销魂柳已破声,说话困难不方便作答,更加上自己落拓,觉无颜面。索性改在晚间垂钓。塘虱鱼本是喜阴鱼类,昼伏晚出,此举收获也丰。儿时亲友造访,因羞于称呼客人,躲在一角,父母便向客人解释:这孩子是销魂柳钓塘虱——唔敢见人。这歇后语道出了旧社会艺人坎坷悲惨的命运遭遇。

蓝金钱——粘(读年音)到死

春节、结婚或新居入伙,人们都贴对联,那对联是红颜色的。但从前家中有亲人死了,过春节要贴白色的对联,贴在门楣横额下边的“金钱纸”是蓝色的,道滘人对照这种风俗习惯,把那些专会计算人,占人家便宜,损人利已或惹是生非者称为“蓝金钱”,意为与其接触必定吃亏或倒霉,道滘话贴讲成粘(音年),这粘也有接触之意,但歇后语有因果倒置之嫌,因为蓝金钱是人死了才粘的,不是粘了才死人的。

销魂柳卖金钱蹄——贵人食贵嘢

在销魂柳钓塘虱的歇后语中,曾提及销魂柳被人毒至破金,离开梨园,在道滘的赌摊烟馆中捧着个托盘卖小食度日之事。他亲手泡制腊鸭肾、桂花扎、金钱蹄、卤掌翼等,十分精致、美味,但十分昂贵。单说那金钱蹄吧,他把猪蹄剔出骨肉,只留猪皮,宛若那高筒皮靴模样,再把瘦肉、肥肉、猪肝、火腿配以花雕酒、桂花末等配料腌制后填入猪蹄皮中,扎紧,隔水蒸熟,再放入卤水里浸卤而成。卖时再切成铜钱般厚薄的片状,故称金钱蹄。该小食的确色、香、味、型俱全,但每片索价五角,那时五角钱可买一斤猪肉,但在赌场内,对于那些赢了钱的人这根本不在乎,另那些在烟馆消遣的也不是等米下锅的穷人家,吞云吐雾之后,口涩味苦之余,也不会计较价格高低,偶有嫌贵之人,销魂柳则妙答说:“贵人食贵野嘛!”

南丫打坣——以大为准

六十年代,田多人少的南丫大队是公社支援的对象。堤围有险段,立即组织调动公社属下的工厂、企业单位的员工前往协助打坣、加固堤围,各支援单位按人数分配地段筑堤,到完成时,主管部门要评比验收,其标准由高度宽度衡量,看各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因堤围是抗洪、防台风和潮汐的重要防线,验收标准要严要求,因此主持者挑选筑得最大最高的为标准,比它小比它矮的堤段要返工,人们故称南丫打坣——以大为准。后把这歇后语引申为:对事物的观点,做法有争议时,以较高级别的领导说的话为依据。

屎蚊筹当苏木——哋好嘢

道滘以前盛产黄麻,黄麻收成后,剥下皮稍作加工卖给收购部门,而麻骨晒干作燃料用,那时物质缺乏,生活水平也较低,人们便把麻骨截成十四、十五厘米长的一段段,再破开两边,大便后揩屁股用,称之为“屎蚊筹”。筹即筹码,条形竹片,以前货物出入仓或上落船作筹码记数,“屎蚊筹”取名筹,可能与其形似。屎蚊筹这东西用后丢在便缸中经尿液浸泡会变成枣红色。苏木,中药也,能散淤活血,熬出水的颜色也是枣红色,中药店出售的苏木是一段段的木质片状,民间在裹糯米粽或做糯米团时利用苏木作天然色素。片状苏木不论颜色、形状都与屎蚊筹相似,人们讽刺把那些无用的东西也执拾收存的人为屎蚊筹当苏木。“哋好嘢”意为识货,知道是好东西,这话含反意。

四、儿歌

道滘流行的儿歌大都是古老的儿歌,在民间口头上流传,都是妇女带小孩时教小孩唱的,歌词琅琅上口,其内容大都是反映乡村风情,有些是小孩子边做游戏边唱的。这些儿歌,乡村中的妇女和小孩都会唱,不知唱了多少代人。人们习惯把儿歌的第一句歌词作为这首儿歌的歌名。举例如下:

打髀仔

打髀仔,唱髀歌,今年好过旧年多。头造三棵割一斗,尾造四棵割一箩。炊的如龙(年糕)大过磨,整的辘堆大过四耳箩。

炮仗雨

炮仗雨,早禾田,三担谷,四分田。

点趾问脚字

点趾问脚字,四马为骑,班班捩捩,跳上横山。横山好养狗,北山好养牛。牛蹄脚,马蹄脚,踢、踢、踢,踢着个中间大小姐。缩埋头颈似虾公。一只虾公三啖饭,一个虾头等阿爸返。

挦栋指

挦栋指,打栋梁。劏鸡乸,破鸡肠。鸡肠曲,煮饭粥。饭粥燶,煮虾公。虾公跳落锅,仔爷仔乸度,度得筲箕连一锅。大烫斗,细烫斗,人出拳头你出手。鱼仔揾埋鱼乸食,鱼乸生春大过水牛头。牛头跌落井,捡个大麻饼。麻饼跌落塘,捡粒大槟榔,槟榔跌落“禽渠”窟,拉紧××(被人打的姓名)打百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鸡兰仔

鸡兰仔,跳上篱头生个春,阿妈捡埋蒸仔食,阿嫲捡埋染网巾。染得网巾十二顶,顶顶卖返钱二银。唔好卖晒,留埋一顶畀阿妹戴。戴起去红街。赚大银,起大屋。娶埋新抱来推谷。落雨淋淋去点灯,无休一条花手巾。谁人捡到畀返我,我买一个槟榔畀你两姐妹分。

五、盲佬歌

旧时盲佬歌多由盲人唱,老百姓平时也学唱。其内容上可分两类:一类是盲人上门乞讨时唱的祝福性的歌,歌词都是吉庆语;另一类是叹世性的苦情歌,叹世道艰辛。举例如下:

今贺喜

今贺喜,贺门庭,贺得家和万事兴:家中添贵子,人口保安宁,福如东海乾坤永,寿比南山日月明。

日头落

日头落,北风天,日日做工去田边。冷暖衣裳无两件,春夏秋冬年过年。

六、民间故事

天有多高

这是道滘很久以前的事了。

一私塾老师接到学生吴财主的儿子投拆,说学生放学后到他家花园里偷芒果吃。私塾老师立即向学生训话,临完时说:“你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连吴财主花园的芒果也敢偷!”

一位姓黄的学生一本正经地问“先生,偷东西的确不对,我们也真的不知天高地厚,你告诉我们天有多高吧!”

老师本来正在气头上,但是学生问得认真也不发火了,仔细一想,这问题确实不好答。他想了一下就说:“哪位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总之书上有记载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说过的都可以为据。”学生都静静思考。

好一会,一位姓叶的学生举手回答:“天与长安路一样高。”老师问“有何根据?”叶生答:“唐诗有云:‘日出长安路’,日在天上,故天和长安路一样高。”老师捋着胡子微笑:“好!”

姓刘的学生受启发,也举手答:“天有三层楼房高。宋词有句:‘三层楼上可摘星’。老师连声说妙。

吴财主的儿子也举手:“先生,我爸的话能作根据吗?”老师连忙说:“你爸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当然可以。”吴公子说:“天只有几丈高。我爸常骂我:‘日头几丈高还不起床!’”众人乐不可支。

学习成绩最差的跳皮鬼、姓卢的学生也居然举手回答:“天只有我两个屁股那么高!”老师有点发怒:“胡说!”跳皮鬼毕恭毕敬地答:“不敢,那天我爬在地上掏蟋蟀,你说我屁股翘得半天高,你是有文化人,说话算数,一个屁股半天高,天不就我两个屁股高吗?”众学生皆大笑,老师闭着眼摇头。

(叶泽南作,载于1999年11月15日道滘报第三版)

开封有个包青天道滘有个叶青天

1993年10月期间,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正在放映,收视率甚高。可见人民敬仰公正廉明,明镜高悬的清官,敬佩包拯大人不畏权势,深入调查,事实求是的思想作风,高尚品行。道滘在清代也有个“叶青天”。

叶缙光,字弢园,道滘人,自幼聪明好学,于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乡试考中第29名文举人。当时有匪首简帝龙作乱,道路不通。叶缙光改装偷到广州,向省禀报。匪帮大怒,准备杀害叶缙光一家,缙光严密防御,引清兵逮捕简帝龙等40多名匪徒,解往抚署(即省政府)。简帝龙说:“坐者你的人,立者我的人,我已于抚署附近埋伏火炮为号。”粤督即派兵搜查,果然在附近搜出大炮。粤督将简帝龙等人处以刑法,给予叶缙光奖励。

又有一次,海贼张保企图枪劫道滘,叶缙光率领乡人抵御,壮士卢全锡等8人战死,相持一个多月,叶缙光保卫了家乡。后来张保接受清廷招抚,道滘解围。后封叶缙光为大挑官清流知县,到任后,叶缙光处理土豪数人于法,兴利革弊,宿案一清,有叶青天之称号。

有一年,刚巧清流县的学宫倒塌,叶缙光说:“教先学校不建,何以育才?”他牵头捐款,提倡修建学宫,还未建成,叶缙光病死在清流县,贫不能归。当地绅民纷纷捐款,给他家人运回棺木回乡安葬。当地军民泪送“叶青天”。

(叶振锵整理,载于1993年10月30日《东莞日报》)

上手材捧红小武王李松坡

二三十年代,在岭南,是粤剧的全盛时期,粤剧戏班也从单一的过山班分出省港大班,粤剧大老倌集中在省城(广州),香港大班里,人们也从“到乡下睇戏”转向到“省城睇戏”。乡下的过山班多者三四十人,小者为“八仙”班,只有一些二三流水平的演员。但过山班的演员吃苦耐劳,一专多能,练就一身铁打的本领。南洋各地,聘不到一流水平的演员,常从过山班中挑选一些好演员,冒充“名伶”。李松坡就是这样受聘到南洋演出,而被上手材棒为“小武王”的。

上手材,道滘永兴坊人,十二三岁失学,跟南巫佬学八音。一九一一年到广州拜舅父上手玉为师,一九一五年携带四个弟弟到南洋演出和授艺。

李松坡从乡下班走江湖,见到的只是乡间农舍。被聘到南洋献艺,他一上码头,就被南洋的高楼大厦和南洋的戏班、广告、高票价唬住。南洋戏院将他捧为粤剧名伶。李松坡有自知之明,生怕对不住南洋观众,更怕被“踩台”后无脸返“唐山”,决定辞职回东莞。

第二天清晨,李松坡按南方人惯例,上茶楼“一盅两件”。恰遇上手材三兄弟叹茶。大家知道,一出国门,黑头发、黄面皮者皆是同胞、老乡,何况上手材与李松坡同是东莞老乡?上手材见李松坡乍到,自然以先为主,挥手相邀,同台品茗。茶过三巡,上手材见李松坡愁云满脸,一肚忧郁,便问是病是忧。李松坡异国遇老乡,又是同行,当然直肠直肚,直诉衷情。上手材听了,哈哈大笑,立即说:“不是我沙尘材沙尘(东莞话沙尘有自高自大之意),你可知道,戏行有句谚语‘三成老倌,七成棚面’!有我上手材,你怕什么?放胆做戏啦!”

当时的粤剧,由于音响不佳,咪头不灵,演的多是武戏为主。而伴奏的音乐手,不是在今天的台侧或音乐池,而是在今天挂布景的台正中。戏迷看戏、先看棚面。棚面音乐手多,行档齐全,自然是好戏,棚面不齐,自然是差戏班。而当时的棚面音乐手,为了提高效率,表现自己,是随着主角后面,亦步亦趋,边走边奏的。当晚李松坡演出,尚未出虎度门(台口),上手材与四个弟弟、徒弟,一齐吹响大笛,敲响锣鼓,一时间惊天动地。那时候,看戏者只为消闲解闷,观众一边喝茶吃果、“倾计”(谈话),忽被大锣大鼓震惊,注意力不由集中台上,只见台上上手材立在正中,鼓起个大肥肚腩,吹起大笛,雄声直冲云霄,不由得为之振奋拍掌。

李松坡一脚刚出虎度门,全体棚面乐手,一齐拥去,一齐大呼,“小武王李松坡啊!”一排锣鼓,一片欢呼,观众即时在脑海中刻上小武王——李松坡的印象,对李松坡的演出,更是兴趣大增。

李松坡本在乡下练就一身武打本领,确有真功夫,当晚在上手材的鼓舞下,更为落力,因此一炮而红,成了威震南洋的“小武王”。

翌晚,名伶梁笑初出场,只有喉管全一人随后支撑,远远比不上李松坡的架势,演出大为逊色,喉管全无可奈何,只好叹曰:“独力难支啊!”从此,李松坡小武王,名扬四海。李松坡回广东后,享誉四乡,成了名符其实的小武王!

(张铁文作,原载《东莞日报》1996年7月27日)

职场的潜规则有哪些啊

职场的潜规则有哪些啊

1、不要苛求百分百的公平

显规则告诉我们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做事,潜规则却说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尤其是老板更有特权。

场外提示:一味追求公平往往不会有好结果,“追求真理”的正义使者也容易讨人嫌,有时候,你所知道的表象,不一定能成为申诉的证据或理由,对此你不必愤愤不平,等你深入了解公司的运作文化,慢慢熟悉老板的行事风格,也就能够见惯不怪了。

2、莫和同事金钱往来

显规则告诉我们同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潜规则却说不是谁都可以当成借钱人。

场外提示:谁让这年头时兴本末倒置,欠账的是爷,赊账的是孙子呢!“同事”是以挣钱和事业为目的走到一起的革命战友,尽管比陌生人多一份暖,但终究不像朋友有着互相帮衬的道义,离开了办公室这一亩三分地,还不是各自散去奔东西。所以如果不想和同事的关系错位或变味,就不要和同事借钱。

3、闲聊天也要避开上司的软肋

显规则告诉我们“言及莫论人非”,潜规则将其深化成“言及莫论人”,因为少了一个“非”字,也就少了失言的机会。

场外提示:都说言多必失,可言少也不一定没有失误,如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象说了一句涉及到具体人事的大实话,那后果真的堪比失言。

4、不要得罪平庸的同事

显规则告诉我们努力敬业的同事值得尊重和学习,潜规则却拓宽了“努力”与“敬业”的外延,说懒散闲在的同事也不能得罪。

场外提示:老板不是傻瓜,绝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人白领工资,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平庸同事,说不定担当着救火队员的光荣任务,关键时刻,老板还需要他们往前冲呢。所以,千万别和他们过不去,实际上你也得罪不起。

5、CEO就是公司的'最大股东

公司以维护股东利益为最高原则,但是在公司谁能看见股东,股东的利益只有靠CEO的个人意志来体现。具体说,董事长是股东大会选出来的,代表了大股东的利益。但有时候总经理也是股东的代表,那么董事长和总经理哪个更有实权,就看各人的道行和历史背景了。

场外提示: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必须明白这一点,公司的老板就是公司代表,听老板的,就是为公司服务,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为了公司利益,而与老板对着干。他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什么叫尊重资本,就是听老板的话。

6、老板不一定总会为公司着想

任何一个在位的老板,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在这个位子上做多久,为了这个目的,他当然会关心业绩指标和考核,但是保持公司的稳定,是坐稳位置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公司为了业务创新,而预计将出现核心人员的变动,或者冒一些不可确定的风险,进而被底下的副总利用,影响到自己的位置,他会第一个起来反对。当然,他会冠冕堂皇地做这一切,让任何人都觉得他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考虑。

但他考虑的其实只是自己的长远利益。如果没有长远的预期,那他要做的只是在现有位子上,如何扩大自己和管理层的福利,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利用公司为自己捞取更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然后,等公司要对付自己的时候,反过来给公司一刀。

老板想到员工的利益了吗?告诉你吧,从来没有,也不会有,这是小职员的一相情愿的想法。

7、做100件小事不如做1件大事

虽然都是为人民服务,为公司出力,但是你需要明白,做100件人人能做的小事,并不如做一件有影响力的大事,更能为自己增加晋升的机会。因为那些小事,如复印啊,打字啊,倒水啊,谁都会做,你做了根本显示不出你来。(除非在一个特殊环境里,人人都不做而你做了,这才显示出价值来)。

只有做那些有影响力的,牵动很多人的大事情,才能突显出你的能力来。就是这样。老板也只有在这样的事情上才能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聪明的职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然后抱怨为什么得不到升迁。

场外提示:虽然小事永远是需要人来做的,但是你如果想要大发展,必须学会舍弃那些小事,而去专注于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一直努力扫屋子的人,永远扫不了天下!

8、对老板说句真话,胜过一大堆恭维

老板会觉得你是个实在的人,而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老板是对拍马屁的话很受用,但是得拍的到位,拍的力度正好,拍的真实可信,对于虚伪的恭维,老板只有一字:烦!

场外提示:与其费劲心机去猜老板的心思,不如实话实说更有效果。只喜欢恭维的老板,恐怕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前景,还跟他干什么,赶紧扯旗!

拓展:职场潜规则定律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职场生涯就玄机颇多,古人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来概括其中智慧。到今天,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如何处理顺境与危机,如何在明争暗斗的职场左右逢源,仍然是让无数办公室男女头疼的问题。《对号入座———职场百态尽在其中》就是一本现代的“职场现形记”,本书描写最真实的职场众生和办公室故事,用一个个精炼的故事描述了职场百态,配上一幅幅幽默夸张的插图,读者捧腹大笑之后发现自己也身在其中:暧昧办公桌;电梯的暗算;跳槽是个绣花球;吊带泛滥;先说Yes再说No。

一位在职场打拼多年的白领,丰富的人生经验,冷峻的眼光,加上风趣的文笔,令她笔下的人物鲜灵活现。一个一个故事读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够不止一次地对号入座,也能不止一次地把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号入座。有些熟悉,有些陌生,平凡的人物也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现代社会人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存,而在这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工作关系或者说职场关系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每天除了固定的休息时间之外,至少有大半的时间是在与工作上的同事、伙伴或者对手打交道,在节奏紧张的工作之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对号入座的目的不是让自己身陷职场漩涡,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所作所为,跳出是非圈外,以最积极豁达的心态开拓自己的事业。目的是以寓言般的白领职场生活秀,提倡健康快乐的办公室生活。

职场生涯处处有玄机,能否保身就要看修炼是否到家了。办公室充满了陷阱,稍不留意,连电梯中也有人际暗算,使你处于哭笑之间。“游离”在化学当中被视为不稳定之态,而在这时却是安全之招。因为“宠”字当头未必是好事,做低调派,糊涂是最聪明的。而圈地运动一直以来就是职场生存的大忌,经验告诉我们,过于在乎圈地的人最后反而会把自己困住,丧失更大更多的空间。所以说圈地不如圈才,圈才不如圈心,这才应该是新的圈地主义。说来讲去,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切的核心。牛奶和奶牛始终是有区别的。懂得品牛奶,并不意味会养奶牛,有时候并不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