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养牛人 我的家乡浚县作文

浚县养牛人 我的家乡浚县作文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浚县养牛人的一些知识点,和我的家乡浚县作文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谁知道瓦岗寨在哪里

谁知道瓦岗寨在哪里

隋大业六年(公元611年),翟让聚众瓦岗寨,即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9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创始人翟让,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一起造反的还有同郡人单雄信,济阴郡离狐(今山东菏泽北)人徐世勋等人。起初,瓦岗军在汴水所经的荥阳郡(治今河南郑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边界,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成员中以贫苦农民和渔猎手为主。隋贵族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参加杨玄感反隋活动,失败后在河北、山东一带流亡,大业十二年10月,投奔瓦岗寨,被翟让收留。李密具有战略眼光,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在馆谷休整部队,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主要得益于控制着荥阳地区,占据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东北,既有可供长期战争的粮食储备,又直接威胁东都。

大业十三年5月,为解洛阳之围,隋炀帝命监门将军庞玉等率领关内兵援救东都。是年9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按照徐世勋的建议,李密攻取了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10月25日,奉命北上驰援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10余万向洛口瓦岗军进攻,渡过洛水,在黑石(今河南巩义西南)扎营。李密渡洛迎战,由于山麓地势狭窄,兵器难以发挥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围魏救赵”之计,抄袭隋军黑石大营,调隋军回转,突然攻击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队,消灭隋军3000多人。十一月初九,两军夹石子河而战,李密运用正面进攻和侧后袭击相结合的方法,再次重创王世充。黑石大捷之后,李密杀害翟让,种下将士互存戒心、离心离德的祸根。

义宁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万援军后,又在洛口仓附近,与瓦岗军展开大战。李密抓住战机,率敢死队追击,大败王世充的渡河部队。接着,又进逼东都,攻克偃师城,修筑金墉城,拥兵30万,南逼洛阳上春门,杀留守韦津。此战后,王世充龟缩在洛阳北的含嘉仓城,不敢出战。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派使者向瓦岗军表示归附,江淮一带的许多义军先后争着响应瓦岗军。瓦岗军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这也是瓦岗军最兴盛的时期,李密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只要占领东都,天下就易为己有。遂长期屯兵于防守严固的东都坚城之下,与隋王世充军前后交锋百余战,贻误了向其他地区发展,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又极大地消耗了义军的力量。

义宁二年3月,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利用禁军将士思归关中的不满情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策动政变,缢杀隋炀帝,拥兵10余万回归长安,6月军至黎阳。在洛阳继帝位的隋皇泰主杨侗十分惊恐,采纳了内史令元文都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禄,令其率瓦岗军征讨宇文化及。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岗军丧失了反隋的斗争大方向,涣散了斗志。7月,李密按照杨侗旨意,带领精兵在卫州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大战宇文化及。李密被流矢射伤落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赶到的危急时刻,被部将秦叔宝救回,并组织部队稳住了败局反取小胜。宇文化及部下万余人投降,迫使宇文化及改变了行军路线,率残部2万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许诺准备入朝领赏,部队行至温县�今河南温县东,王世充已在东都发动宫廷政变,独揽大权。李密发觉自己入主洛阳的美梦被打破,只得回驻金墉城。童山之战,瓦岗军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险些丧命。从战略上讲,瓦岗军是得不偿失。9月,王世充乘瓦岗军元气大伤,尚未休整之机,选精兵2万余人,于初十日主动出战。次日,兵至偃师,屯军通济渠南,作三桥于渠上,伺机与义军一决雌雄。李密主力部队集结在北邙山,草率决定迎战。结果,被王世充伏击打败,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数十位得力将佐被俘。李密逃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企图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卷土重来,但部属士气不振,李密无计可施,率2万义军入关中,向唐高祖李渊投降。瓦岗军的将士有的归附李渊,有的投靠王世充。这支在推翻隋炀帝残暴统治中起过决定性作用的瓦岗农民义军,就这样被窃据着领导权的隋廷大贵族李密出卖,最后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

如今的瓦岗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据瓦岗寨乡负责人介绍,该乡人民政府驻地为瓦岗集,东临106国道,南与长垣县接壤。全乡东西长6.3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全乡辖29个行政村,260个村民小组,8016户,3.3万人。瓦岗寨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以农果间作为基本种植模式,蔬菜业方兴未艾,养殖业异军突起,现有果林15000亩,主要品种为杏、苹果。食用菌,尤其是双孢菇种植普遍,总面积达70000平方米,农业生产条件较为完善,每年向国家缴纳商品粮1700万公斤,全乡套种面积7000亩,基本实现了农作物良种化、土壤改良化、栽培科学化,全乡企业主导产品为铸造、铝制品、卫生材料等。

2006年,河南投资3亿元建设瓦岗寨旅游区。河南省滑县人民政府投资近3亿元,建设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河南滑县瓦岗寨是隋末瓦岗军大起义之地。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包括隋唐商业街、一个主景区和十个分景区,主要景观组成分太玄林、八阵图、瓦岗军寨和国公祠。主景区占地3000余亩,投资1.2亿元。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后,将与林州红旗渠、汤阴岳飞庙、内黄二帝陵、浚县大丕山等共同构成豫北自然人文旅游景观带。日前开工建设的点将台景观,是瓦岗寨主景区之一,占地面积140亩,预计2007年底前完工。

我的家乡浚县作文

我的家乡浚县作文

家乡的田野美丽、富饶。

春天到了,田野里的小草嫩绿嫩绿的,给大地披上了一条绿色的新衣。柳树长出了嫩芽。一阵风吹来,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玩弄自己轻盈的长发,小鸟被她的美丽给吸引,不禁在枝头放声歌唱。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只见桃花浅笑、梨蕊含羞、樱花烂漫、吊兰清秀,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春,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夏天的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还有茂盛的桑树地。知了在树上“知知”的叫着,好象正在开盛夏的音乐会,青蛙也过来“呱呱”伴奏,好象在说:“穗苗啊,快快长大吧!”

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的推动下,卷起一层层“波浪”迷人的秋景,让我陶醉!

冬天,广阔的田野也不失“大家风范”!田野在寒风中,显得那么美,它无私的精神让人敬佩。虽然田野上是光秃秃的,但是在田野的泥土里,正孕育着新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练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她从不和百花争艳。只是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默默的出现,她是纯洁、坚强、勇敢的象征。冬天的田野,真美啊!

田野也是人们的“聚宝盆”。农民们在田野上种地,辛勤的劳动后,在田野里收获丰硕的果实,再用果实换来金钱,养家糊口。还有人在田野上养牛羊,牛羊门吃着新鲜的野草,各各都身强力壮。瞧!不远处就有几只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美餐呢!田野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追寻家乡历史(1)

追寻家乡历史(1)

文章来自于网络

(1)河南滑县:千年古村白马墙“马不欺母”的传说

中原腹地,豫北滑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有一个村庄叫白马墙。从现在的村容村貌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与周围村子一样。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可是这个村子名字却又有着一个相传很久的的故事,给它蒙上一批神秘的面纱。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在此转了三个弯,由南向北流向黎阳(现在浚县)以后转向东方,北依金堤滔滔而去。这一代有山有水,植被茂密,人们依山傍水而居,既耕种农田又放养骡马牛羊,。更特别的事这里的白马高大肥美,远近闻名。有一天,一匹母马发情,主人为了繁殖更多更好的白马,就在马群中挑选了一匹最好的白马与这匹马交配。不料,这匹白马无论如何也不靠近发情母马。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马是这匹母马所生。马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点就是马不欺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人用布遮住白马的眼睛让其交配。结果交配成功,可当人们去掉白马的遮眼布以后,白马发现与它交配的是自己的母亲,只见它咆哮如雷、悲声嘶鸣、挣脱缰绳,一头撞向墙头,顿时鲜血如注,“噗通”倒地而亡。主人见这种情况后悔莫及。全村都被白马这种行为感动,于是就像埋葬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这匹白马埋葬在这面墙边。

马不欺母,白马撞墙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方圆百里。这座村子从此叫白马墙。村东的山就叫做白马坡。就连黄河边的渡口也叫做白马渡,与黄河北岸的黎阳渡遥遥相望。

从此这个地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人口也越聚越多,秦朝统一六国以后这里已近万人,官府就在这里筑起白马城设白马郡。到了三国时期还曾建立白马国,魏国曹操的儿子在这里任国王,这里逐步发展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是繁华。

沧海桑田,日月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被夷为平地,黄河多次泛滥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繁华的白马城被深深的埋在了黄沙下面,如今黄河已向东移动了一百余里。昔日的白马渡、黎阳渡也都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为历史被人们淡忘。只有这马不欺母,白马撞墙的故事一直流传在百姓的口中,为了纪念这匹白马,人们又在白马城的遗址上建起了村子,依然叫做白马墙村,也就是现在的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

(2)白马墙村

白马墙村名的由来:如今的白马墙村坐落在“白马城”的旧址。用名白马墙大队,俗称白马乡,其前身是历史闻名的古“白马城”。位于留固镇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处,耕地面积2387亩,总人口2115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商周时期称为曹邑或漕邑,秦朝设白马县,隶属东郡。而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白马县归山东兖州管辖。在金、元朝代隶属山东大名府。明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从此结束白马建制。

地理特征:据史料记载,宋朝黄佑年间,因黄河泛滥,白马一带连年遭遇洪水侵袭,千年土城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垮淹没,“白马古城”被洪水夷为平地,残垣断壁被淹没在黄土之下,从此再也不见天日。2009年安阳市文物考古队来白马故城遗址处勘探,已基本确定其古城墙的方位,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村地势南高,中高、其它地势较低。村里、街道弯弯曲曲,参差不齐,很有古代风格。全村约有五分之二的农户房屋建在古城遗址之内。几百年来,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和挖地取土时出土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陶器、铜器、瓷器等,古代人们挖建的水井(人们称花园井)还得留很多处(眼)。

自然特点、人文风貌:白马墙村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经济、文化、交通状况:白马墙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还适当兼种一些经济作物。如大葱、蔬菜等,畜牧养殖也很活跃,如养猪、养牛、养羊等,少数农户磨粉、磨豆腐。农闲时广大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很多农户都盖了楼房,买了汽车,生活非常富足。

姓氏:白马墙村现有12姓氏,除井、班、邢姓为原来老户外,其余均为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入。据传古代这里有前后三村之说,即南有邢村,北有李村,中间为白马村,在后来的诸多年中,由于外地迁入人员的增多,三个自然村逐渐连成一体,后来就统称为“白马墙”村。到了宋朝,因天灾人祸,村北部的原李村址与白马城村址因地势低洼,大部分房屋被洪水冲没,大部分村民四处逃散,只剩下村南地势较高,没有受到太大的洪灾,所以有几户邢姓和几户井姓,还有一户高姓没有外逃。班、傅、王、毛、焦和徐姓陆续从山西、江苏一带迁来,使该村不断发展壮大。

庙宇:村东有“元君庙”一处,村中有“观世音菩萨庙”二处。相传“元君庙”始建于唐朝,原称“白马庙”,因唐王李世民善骑白马而得名。当时该庙建筑面积大约6000多平方米,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并建有门楼和院墙,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四合大院,庙里有护庙道士10余人,庙内常年香客不断。到了宋朝,因黄河泛滥,寺庙连同白马古城一起被洪水吞没,洪水过后,庙宇荡然无存,仅留下不足600平米的一片废墟。1999年,村里修围村路时推土机从遗址处推出“光绪十三年”石碑一尊,碑上著有“万历”重修此庙的碑文,还出土了“万历”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