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展养牛业,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

渭南发展养牛业,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渭南发展养牛业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临渭区的经济

临渭区的经济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

2012年,临渭区生产总值180.52亿元,同比增长14.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1.3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80.10亿元,增长14.3%。

2013辖区生产总值完成181亿元,增长14.5%;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2亿元,增长17.5%;工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300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增长20%。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区),是国家秦川牛保种区之一。全区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已形成灌、排、防洪于一体的水利设施系统。种植业以粮、棉、菜、瓜、果为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0多万亩,复种指数148.7%。养殖业以牛、鸡、猪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湭河岸边的北刘遗址表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临渭区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其生产方式和全国一样,大致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个体农民和集体所有制五种形式。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临渭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用雇工、出租土地、放债等方式剥削农民,使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临渭区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耕者有了田地。1956年,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建立85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又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38个(后调整为34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农村人民公社。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1979年以后,临渭区逐步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地向前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共6个,注册渭乐天、见庄、秦浓等农产品商标7个,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末(即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临渭区就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编织等。

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元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增加,土纺、土织遍及农村,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竹木、酿造等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全县有纳税班匠157人。光绪年间,渭北一带的土布、东西两原的草帽、苇席,数量均已可观。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同时,随着西北聚记机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开始有了近代机械工业。

建国初,私营工业有所发展,除原有企业基本保留外,新增瑞昕面粉厂,德华、义兴成、德泰、德聚等铁工厂,至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12万元,职工717人。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走向合作化,国营工业陆续建立。至1958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1个,职工1,755人,工业总产值达147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增加了发电、棉纱、水车、石灰、生铁、水泥、锅驼机、小钢磨、肥皂等。

此后,(原)渭南县城列入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国民经济又遇暂时困难,1960年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本县于1962年停办了纺织厂等6个工厂,1963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148万元,职工队伍减为1202人。1964年后,三门峡库区缩小,渭南县城从淹没区划出,大中型企业纷纷建立,至198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国家部属2个,省属6个,地属14个,县属51个,城镇街道28个,农村社队133个,五七工厂3个,联营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增至18566万元(其中县属8925万元),比1949年增长5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84%。拥有各种机械动力78,800瓩(其中,原动机13000瓩,发电机2500瓩,电动机52300瓩,电气机械11000瓩),金属切削机床1364台(其中大型机床49台,高精度机床41台,数控机床7台),台钻327台,砂轮及抛光机300台,锻压设备290台。主要产品增加了棉布、塑料、运输带、染料、中成药、乳制品、化工设备、机械设备、锅炉、水泵、化肥等种类。不少产品如硫化青、交直流电机、印刷机械、油锯、专用仪表。胶木拉线开关、墨水、印花毛巾、元钉、编织软电线等被评为陕西省或全国优质产品。国民经济结构已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变为农业、工业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税务杂重,军用物资征调频繁,不少商行累赔歇业。

1949年5月临渭区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恢复国民经济,私营商业很快发展起来,到年底计有杂货、土产、肉菜、文具、油盐、旅店、美术、面粉、铁磁、饮料、燃料、药业、百货、绸布、粮业、纸烟16行业,加上摊贩共827户,资金715091万元(折今715091元),从业3033人。1952年发展到1158户资金3973863万元(折今3973863元),从业4201人。对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满足消费者需要,起了有益的作用。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但是这些私营商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商业,有的投机取巧,偷税漏税,有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给市场供应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本县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棉商、粮商因国家统购统销全部转业外,至1956年,将236户资本主义商业8户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228户按行业设立16个公私合营总店115个门市部;将910户小商小贩757户按行业组成20个合作商店和26个合作小组,由国营商业领导,30户并入公私合营商店,其余23户鉴于居住分散,继续自营;将186户饮食服务业70户成立37个公私合营企业,63户组成35个合作社(组),其余53户保持自营。1966年9月,鉴于私人资本领取的定息已超过投资总额,根据中央指示,取消了资本定额,将这些企业转入国营。其它合作商店、小组继续由国营企业直接领导。1979年以后,中央决定放宽政策,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有所发展。

“十一五”末(即2010年),临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

2014年临渭区生产总值完成303.79亿元,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7亿元,增长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40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增长13%。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亿元,增长2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4亿元,增长16%。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挤占了大量耕地,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根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垦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据土地详查资料,我国有70%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陕西省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884526.5亩,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727828.0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82.28%;可复垦土地面积为156698.5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17.72%(图1)。

各地(市)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如下图(图2、3、4)。

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利用了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土壤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成果资料信息,基本查清了陕西省各地市可开垦及可复垦土地的分类面积,并进行了汇总(表1)。

2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省,农业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整体来看,陕西省耕地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而且减少很快。

通过对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及适宜性评价,查清全省各种适宜类的未利用土地数量、质量等级、分布特点和结构格局,使土地利用类型与利用方式符合土地的适宜性,科学合理地分配用地,严格控制非生产用地,发挥现有未利用土地的潜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

该项评价除需要遵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和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适宜性与利用性相结合等具体原则。

该项评价是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单元为土地利用现状图二级地类图斑。耕地后备资源的分类遵循全国统一的分类系统(表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中提出的适宜性分类系统,陕西省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分一等宜耕土地、二等适宜耕地、三等适宜耕地三个等级。其评价依据包括:土地环境的区域差异、土地肥力的高低、农业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地条件的综合性、农用土地质量的长期稳定性因素和短期易变性因素等。

图1陕西省可开垦、可复垦土地分类

图2各地市耕地后备资源占全省比例图

按照《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中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的要求,可开垦土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沙丘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指标。可复垦土地评价指标包括:地面坡度、挖损塌陷深度、积水深度、覆土来源保持程度、地下水位、堆积量、堆积物有害物质影响、堆积地面有效土层厚度、复垦(灌溉)水源保障程度等指标。

图3各地市可开垦土地占全省比例图

图4各地市可复垦土地占全省比例图

表1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表单位:亩

在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中采用主导因素为主,结合专家评判的方法,通过专家评判对各个评价指标确定了权重和标准分,并进行了量化分析。

陕西省后备耕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如表2。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见表3。

2.1可开垦荒草地(Ⅰ1)评价

荒草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土壤质地。因此在开发利用时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兴修梯田和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

表2耕地适宜性评价分值

表3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表单位:亩

2.2可开垦盐碱地(Ⅰ2)评价

从陕西全省盐碱地的自然情况看,大部分盐碱地经过开垦比较适合于耕种农作物。盐碱地后备资源中,渭南市的盐碱土地环境条件较好,生产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评定为二等适宜农业土地;榆林市的盐碱地由于气温低,积温少,土地环境较差,经济效益一般,生态环境脆弱,评定为三等适宜农业土地。

2.3可开垦沼泽地(Ⅰ3)评价

该地类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今后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水生作物等,可以搞水产养殖及排水种植棉花等作物,该地评为二等适宜地。

2.4可开垦苇地(Ⅰ4)评价

苇地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采取疏干积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后,可开垦为耕地,适宜当地作物生长,如咸阳地区的苇地开垦后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亩产500千克以上,该地为宜耕三等地。

2.5可开垦滩涂(Ⅰ5)评价

全省滩涂坡度多在1°~6°,多数滩涂地势较为平坦,只有个别滩涂之间的陡坎高达1~2米,可视情况开垦为梯田;土层厚度多数大于50厘米,但从总体上看土层较薄,个别滩涂土层厚度逐渐增加,耕地适宜性良好;土壤质地中石砾含量多数小于15%,部分滩涂砾石含量小于5%,土壤质地黏重,温度大,吸收能力强,可耕性好;地下水位状况良好,绝大多数都在1米以上,适于耕作,地下水质一般是好的或较好的,适宜于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全省滩涂可开垦土地资源地带,基本没有沙丘,只有类似田坎般的陡坎,高度较小,对开垦不会造成影响;由于多位于关中暖温带,温度条件和积温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全省滩涂水分条件差别较大,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滩涂分布地区适宜发展水稻、水产作物和水产业,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引洪淤地或人工修地,将滩涂逐渐改良成耕地,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

2.6可开垦沙地(Ⅰ6)评价

全省沙地土壤沙性大,漏水漏肥,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低,微量元素缺乏,同时常受风蚀影响,特别是春播作物易受风沙危害。改良措施是平整土地,旱地改为水浇地,拉土盖沙,改良土壤质地,多施有机肥,增施氮肥和磷肥,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护田林网。

综上所述,渭南等关中地区的沙地由于积温高,降水量较多,土地周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开发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是比较理想的可开垦土地,评定为二等适宜地;榆林地区的沙地面积大,但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较低,经济效益一般,社会经济条件一般,综合评定该土地为三等适宜地。

2.7可复垦废弃压占地(Ⅱ1)评价

以旬邑县底庙乡的评价为例。

本区废弃压占地堆积物为废弃宅基地的土壤堆积,堆积量<5立方米/平方米,无有害物质,堆积地面坡度6~10度,堆出地面有效土层厚度>1米,复垦水源保证程度较好,加之本地区人口较集中且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由此可将这一地区废弃土地评价为宜耕地。

2.8可复垦塌陷地(Ⅱ2)评价

该类土地复垦时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地质灾害,因此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和工程措施。该类土地被评为三等宜耕土地。

2.9可复垦自然灾害毁损地(Ⅱ3)评价

主要集中于商洛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覆土来源接近,其他条件都较优,开发复垦费用较低,综上所述,被评为二等可复垦后备资源。

3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经济效益评价

采用土地生产率、土地经济分析等指标对土地进行经济评价,合理地进行土地经济分级,可有效地鼓励和指导人们正确使用土地,限制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利用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化。从我国情况看,合理的土地经济分级,应鼓励人们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调动经营者在正确使用土地方面的积极性。

在具体评价中,首先要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区域的特点及所具备的资料情况确定适合的评价单元。一般采用的划分单元有土地类型单位、自然地块或田块、行政或生产管理单位等。其次,调查当地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所包括的农作物种类和轮作周期,确定作为土地经济评价对象的各种农作物的面积,确定评价的时段范围和资料统计年度。再次,调查和测算在不同评价单元类型上,在各种现行轮作方式下,多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主要有三种方法:传统的定点典型观测法,改良的典型定点测算法和数据统计测算法。最后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如亩产量、亩纯收入、单位产品成本),对上述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折算,并根据各种指标评价结果求出各类土地的评分,根据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求出该地区或农业企业的总体评价结果。

下面主要运用毛利分析法对典型地块进行土地经济评估:

3.1可复垦土地评估——三原县新兴镇中安村土地复垦开发案例

中安村位于新兴镇北南台塬两公里处,全村795人,总耕地面积1647.4亩,其中水浇地总面积800亩,旱地面积为847.4亩,人均耕地2007亩。

(1)本次土地复垦工程一期工程投资56万元,已复垦出耕地560亩,每亩投资1000元。一期工程完成后,亩产达到250千克小麦。按小麦每500克0.6元计算,亩产值达到300元,土地生产率为300元/亩。这样,三年亩产值即可偿还复垦成本,经济效益很可观。

(2)二期工程设计排洪渠一条,沿沟种植经济林70余亩,另规划新修“U”形渠道3500米,打机井一眼,涵洞二个,深井输变电一套,新修田间道路及村庄道路3千米。估计二期工程投资1600元/亩,使每亩土地总投资达2900元。二期工程完成后,亩产达到500千克小麦,亩产值为600元,土地生产率为600元/亩,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

3.2其他可开垦土地——大荔县沙地开垦案例

大荔县南部沙苑地主要集中于八鱼乡、张家乡、官池镇,面积共计17009.5亩。这些沙苑地处于渭河一级阶地,主要特点为光热丰富,年均气温14℃。降水分布不均,水源充足(主要为井灌),但土质疏松、肥力低。

大荔县沙苑地改造工程,包括打井、道路、通电、喷灌设施齐全,估计每亩投资达4000元。改造工程完工后,土地生产能力能达到一年二熟,除栽种花生每年产值500~600元外,可种植小麦、黄花菜,每年产值达到800~1000元,土地生产率达800~1000元/亩,4~5年的产值就可收回开垦成本,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从陕西省来看,全省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面积727828亩,如果可开垦土地按每亩投资4000~6000元计算,需要投资291131.2~436696.8万元。每亩每年收入为400~600元计算,最多10年即可收回投资,而所建立标准农田则可永续利用。全省可复垦土地156698.5亩,每亩投资3500万,即可建成高标准农田,每亩年收益600元以上,5年即可收回投资。比较而言,可复垦土地开发经济效益较好,建议优先安排可复垦土地的整理与利用。

4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由于陕西省三大自然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整治开发的措施应有所不同。

4.1陕北

陕北北部为风沙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陕北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应当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治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陕北主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为荒草地、沙地、滩涂、盐碱地及自然灾害毁损地。

荒草地在榆林、延安市均有大面积分布,均超过10万亩,由于荒草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坡,地面坡度6~25度。适宜于谷子、玉米、土豆等作物,一年一熟,亩产75~150千克。要开发该类土地,可采用修梯田等工程措施,同时注意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乔、灌、草相结合布设防护林带,沟边种植经济林果。

沙地主要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开发时要慎重,对于植被较好的地区,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开发为水稻、菜地。绝不能推平植被搞开发。对于沙地造田,要先种植防护林网,后引入漫灌或平沙造田。

滩涂地开发可种植高杆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等。注意做好防汛措施,因为陕北降水时间集中且暴雨频率高、强度大。

盐碱地开发,应在技术成熟后进行,目前陕北人均土地面积较大,达到人均10亩左右。只要提高单位产量,就可满足粮食需求。建议对盐碱地开发缓后进行。

4.2关中

关中地区属于国家级、省级耕地开发后备基地,后备耕地资源类型齐全,土地开发后可以一年两熟,亩产500~1000千克粮食,亩产值500~1000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关中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有:

(1)可复垦废弃压占土地。全省有11601.1亩,其中关中地区有113343.1亩,占92.2%。废弃压占土地在关中地区主要分布在咸阳市,其面积为107414.6亩,主要分布于渭北台塬地区,以旧村庄、砖瓦窑为主。经过工程改造后,可以成为稳定高产基本农田。增加耕地、增产粮食、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议列入复垦计划,结合村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先行开发。

(2)沙地。陕西大荔沙苑可垦土地为17119.5亩。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在大荔实施了平沙造田工程,其投资4000元/亩,水、电、路、喷灌设施齐全,当年开发,当年见效,三年收回造地成本,经过五年种植,就可成为优质农田。建议做好土地利用开发规划,注意沙地防护林网建设,增设有机肥,实施生态农业、秸秆养牛,使之发展成小麦、花生、大枣、黄花菜及优质大棚菜基地。

(3)盐碱地。渭南市有30044.6亩盐碱地,经改良后可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盐碱地。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实施的卤泊滩土地开发造田工程,计划开发8700亩,新增耕地6600亩,一期工程开发治理土地2700亩,新造高标准农田2000亩,总投资1400万元,每亩耕地成本为700元,每亩土地开发成本为5185元,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对盐碱地进行工程开发不失为土地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4.3陕南

陕南气候温暖湿润,但经济贫困,交通不便,有待进一步开发。该区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河谷低地,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一年稻麦两熟。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肥力不足,保持水土尤为重要。商洛地区后备资源面积为114796.6亩,安康市为4679.4亩。该区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搞好基本农田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预防自然灾害。

陕西的最大特产是什么

陕西的最大特产是什么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区域。秦岭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南系北亚热带,除主产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外,还盛产茶叶、蚕茧、核桃、板栗、生漆、中华猕猴桃、中药材等。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古有"天府之国"之称,除为全国小麦、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外,还出产驰名的秦椒、石榴、火晶柿子、秦冠苹果和周至西瓜等。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主要出产谷子、荞麦、土豆等,还出产红枣、苹果等。同时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流下了很多著名的手工艺品,有蓝田玉雕、西安刺绣、秦兵马俑工艺品、唐三彩等。西安稠酒西安市特有传统产品,又名“黄桂稠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名酒。先秦始有,古称“醪醴”,北魏称“白醪洒”。盛唐时期酿造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朝野上下,莫不饮之,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不少赞誉的篇章。周恩来、彭德怀、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前都十分喜爱饮用“黄桂稠酒”,并用它来多次招待和宴请国内外宾客。郭老曾赞誉为“不像酒,胜似酒”。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问西安,点名要喝“黄桂稠酒”。稠酒因乳白粘稠而得名,酒液中加入糖桂花后,即为“黄桂稠酒”。稠酒是选用糯米,蒸熟加曲发酵而制成的一种原汁酒。其色白如玉,清香绵甜,醇厚爽口,具有醒脑提神、舒筋活血、健脾开胃之功效。周至西瓜周至种西瓜历史已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新品种较多,有“周至红”、“兴城红”、“及醇酥”和“台黑”等一类脆瓤型西瓜,名冠关中。此类西瓜是选用优良的古老品种,与国外品种杂交而成的。它具有瓤脆肉质细,纤维少,久贮不倒瓤,香甜可口,供应期长的特点。据测含糖量超过老品种的1/3。"周至红"、"及醇酥"被农林部评为优良品种。1988年新选育的唐城1号、西安1号、2号等无籽西瓜,已进入香港市场,由于外形美观,瓤脆香甜,含糖量在11%以上赢得香港各界人士的赞誉,名扬海内外。临潼石榴临潼栽培石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我国。如今临潼石榴栽培面积达30000多亩,品种50多个,产量最高达1000多万公斤,居全国之首,是西安市一项传统出口产品,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久负盛。临潼石榴分为酸、甜两种。酸型汁多,籽粒肥大,可长期贮存。以“鲁峪蛋”、“临潼酸”为佳品,甜型以“大红甜”、“三白甜”(即果皮白、花瓣白、籽粒白)“净白甜”为优质品种。其味香甜,素有“冰糖石榴”之美称。不论是酸或是甜,其石榴均皮红、个大、皮薄籽满、色津鲜艳、味香可口。据测含糖量达14%,维生素C为11%,比梨和苹果高出1-2倍。同时还含不钙、磷、铁等矿物质。并且石榴籽、皮等是很好的中药材,对于祛虫杀菌、帮助消化、止泻等都具有良好功效。每年9-10月是临潼石榴收获季节。临潼柿子火晶柿子,因其果实色红似炎,果面光泽如水晶而得名。是临潼特有的柿树品种。其柿子个小色红,晶莹光亮,皮薄无核,肉丰蜜甜,深受国内处旅游者的赞誉。火晶柿子采摘后要经过贮藏脱涩后方可食之。它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制作柿子饼、柿子面糊拓、柿子面锅盔等食品。陕北红枣红枣是陕北驰名的土特产,枣树栽培有史已久。其果大、色红、甜酸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大枣属鼠李科落叶灌木枣树的成熟果实。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维生素A、B2、C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据临广西壮族床应用有保护肝脏、增强肌力和增加体重的作用。因此除了食品应用外,还大量入药,是一种医、食两用的果品。陕北黄土地,由于气温、水分、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最适宜种植枣树,是枣子生产基地。陕西板栗栗树为我国古老树种之一,与李、杏、桃、枣并列为五果,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我省在周朝时就栽植栗树,并用其果实充饥。陕西栽植栗树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以商洛、长安板栗产量多、质量最好。陕西板栗树树势茂盛,耐寒、耐旱和而瘠薄,对朋枯病抵抗力强,是良好的经济作物。陕西板栗涩皮(内种皮)易剥离,耐贮存,果内物质香甜软绵,肉质细腻,品质优良,营养素含量丰富。除直烹熟食用外,可与肉类烹制出名肴,如栗子鸡等。还可制成栗干、栗粉、罐头和各种点心等。西凤酒西凤酒的生产兴盛于唐宋。唐贞观年间,就享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到明清时盛名益彰,驰名中外。西凤酒是用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具有芳香醇厚、甘润清爽、诸味谐调、尾劲幽长的独特风格。其香型独特,被专家称之为“凤香型”。宝鸡啤酒宝鸡啤酒采用富锶矿泉水和进口大麦、优质麦芽,用美国、丹麦等世界一流设备、技术精心酿制。口味纯正、清香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五味子酒五味子酒是以陇县特的有五味子成熟鲜果为原料酿制而成,具有解暑消食、健肾强身之功效。五味子酒生产厂家是陇县秦陇酒厂。大红袍花椒“大红袍”花椒盛产于韩城市,以肉厚、果大色红、郁香味浓而驰名中外,有“中华名椒”之美誉。安康丝绸安康已形成植桑、养蚕、缫丝、印染、制衣一条龙生产,是陕西省最大的丝绸出口供应基地。秦巴中草药安康以其特有的北地南水地理气候和盛产中草药的优势,已形成了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绞股蓝、黄姜、皂素、葛根素系列为主的秦巴医药。秦川牛秦川牛的主要产地是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两千多年前养牛业就相当发达。远在周代,就有"择良牛献主"的记录。“牛肉细嫩、具纹、烙饼牛羹,膏脂润香”,为上品佳肴。秦川牛是我国优良品种、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首选肉牛品种,其肉味浓郁,是一种营养全价的食品,完全可与国外优良品种相媲美。中华猕猴桃中华猕猴桃是中国特有的藤本果种,因“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我国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陕西省的年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档水果,被誉为水果之王。国内有些地区称为毛桃,阳桃或藤梨等。陕西秦巴山区是猕猴桃的主要产区,年产量居全国首位。中华猕猴桃呈椭圆形,小似核桃,大如鹅卵,皮色褐绿,内瓤翠绿,清香酸甜,营养价值较高,它除了可以食鲜果,还加工成果汁、果酒等饮料和果酱。陕西党参陕西党参俗称“西党”,以根条肥大、粗实、纹多、味甜而著名。党参是极佳补品,生津液、活内伤、健脾胃,对妇女血崩等病疗效尤佳。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和商洛等地,是颇受欢迎的中药补品,并且为出口产品。陕西青茶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紫阳、安康、岚皋、平利、西乡的十多个县区,这里是全国的主要茶叶产区之一。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饮入口中鲜爽香醇,回味甘纯。以紫阳宦姑毛尖、白家河园炒青、平利三里亚炒青、岗皋龙安寨烘青和西乡子午仙毫,因采制精细,风味特异而富有名气,尤其是紫阳的富硒茶因具有多种医药功效而称为名优佳品。唐三彩陶制品“唐三彩”(即琉璃三彩)、“宋瓷”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内涵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如珠如林,群星灿烂;地位崇高,誉满环宇。它是中华民族的心声,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古老璀灿的传统文化,开发新的突破历史性的生产项目,本厂历经艰辛,精心研制,曾烧制出2.5米以上的整体唐三彩历史人物像、大花瓶等巨型工艺品。其造型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釉色绚丽多彩,夺目生辉,堪称中华一绝。花瓶,琉璃马世所罕见,冠绝古今。这些特种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蓝田玉雕蓝田玉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许多文人墨客赋诗赞誉。远在秦汉时期,陕西玉雕工艺就十分发达。从咸阳出土的“汉白玉马”、渭南发现的“玉牛”,以及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唐镶金玛瑙牛首杯”、“镶金手镯”等都说明了陕西玉雕工艺的精湛。现西安市玉石雕刻厂和蓝田县玉器厂利用蓝田玉琢磨的各种工艺品,造型优美,玲珑剔透,汉泽晶莹,特别是玉碗、玉镯、酒具等达到相当的境地,体现了秦艺的特色。玉石雕麝香在我国可追溯到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金玉结合,玉雕工艺日趋完美,被世界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玉雕选料考究。人物作品,多用岫玉、芙蓉石、南玉、紫晶、白玉、碧玉、翡翠、珊瑚和玛瑙等,出的人物以情动人,神形兼备,风流潇洒,突出个性;花卉作品多用珊瑚、松石、翡翠或俏色玛瑙等,制出的花瓶、花篮、梅花、菊花、荷花、牡丹、玫瑰、石榴等形象逼真,好似朵朵永不调谢的鲜花。除此外,还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突出了中国玉雕“巧、俏、绝”的艺术特色。西安刺绣西安刺绣在继承“秦绣”的基础上并有大胆创新,设计制作的双层细纱绣、穿罗乡等作品,人物生动、色彩绚丽,独树一帜,受到外商的赞誉,是陕西出口的一项重要产品。主要品种有台布、枕套、靠垫和旅游品等。其厂家主要有锦江和凤凰两家刺绣厂。早在4000年前,我国就有了刺绣工艺。战国时所绣的“龙凤图案”,是现存最早的绣品。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唐诗中就有赞叹妇女刺绣技艺的诗名:“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床上描。绣成安向小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西安刺绣继承了古老的传统技艺,又融进了陕西地方特色,成为带有浓厚黄土地特色的工艺品。秦兵马俑复制品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博物馆中所陈列的兵俑和马俑复制品越来越成为中外游客想往得到的纪念品和礼品,也日渐成为一些涉外企业、高雅华贵的公共场所提高声誉和档次的一种装饰品。文物、工艺美术部门为了满足中外人士的这一需求,通力协作,集中了优秀工艺大师,复制出了部分比例不等的秦兵马俑。其品种有适宜于艺术馆、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和大型饭店陈列的与原俑规格相同的大型俑;有可供家庭、会客场所摆设装饰的1:2、1:4规格的陶俑;有便于携带、适宜于馈赠亲友的1:8袖珍型礼品俑等。这些不同规格的陶俑,满足了中外游人的欲购需要,使秦兵马俑走出了陕西,遍迹世界。同时,还仿制出了秦铜车马工艺品,所仿制的铜车马,人马神态栩栩如生,可以假乱真,满足了社会各类需要,也充实了我国的工艺美术宝库。麦秆画麦杆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但仍造型逼真,色泽鲜明,不失其古朴典雅本色,令人叹为观止。后经有关专家精心研究,这一古老工艺终于重现人间。麦杆画由于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感强,且保持了麦杆的光泽和烘烤烫慰出的本色不褪。呈现出古朴曲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如做成嫦娥奔月或仕女图则飘飘欲仙做成动物,栩栩如生;做成山水,如临其境;做成花鸟,如闻其声。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存价值。既可张挂于宾馆、酒店、会议室等大场所,亦可装饰美化普通家居,实属壁挂艺术精品。麦杆画经户县光华铝纸厂专家数十载潜心研究,反复试制,终于使这一失传千年的古老艺术品种——麦杆画重放异彩。一九八七年选入“北京87国际艺术博览会”参展,日本客商看到嫦娥奔月画,爱不释手,不惜重金购回东瀛珍藏。同年又获得省画展一等奖,陕西省文化厅给予高度评价赞誉,画乡一绝。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渭南发展养牛业和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