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间式养牛厂 有急用!!!

德国车间式养牛厂 有急用!!!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德国车间式养牛厂的一些知识点,和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福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福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河北福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福成集团全资子公司。具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证书,一级综合开发资质,是区域房地产产业知名开发企业。由多名多年从业房地产开发和营销的资深人士组成核心团队。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推进规范化管理、透明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准的现代地产企业。福成地产现有500余名员工,部门员工结构合理,90%的员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福成国家大酒店是福成集团旗下已挂牌的精品五星级酒店地处具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誉的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酒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装潢典雅华贵,服务一流,是旅游住宿、商务宴请的绝佳酒店。河北福成五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3月成立,是集肉牛养殖、奶牛养殖、肉牛屠宰加工、牛奶生产、餐饮连锁,饲料生产、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存栏2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场、3000头奶牛养殖场、年产30000吨有机肥加工厂各一座、餐饮直营门店70余家。公司于2004年7月13日首次发行8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600965。目前公司注册资本4.06亿元,总资产11.62亿元,年销售收入10.26亿元。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活牛、牛肉、羊肉、肉制品、奶牛、乳制品、速食品,火锅连锁等。福成养牛基地拥有5万亩的天然有机草原,种植有机青贮玉米1.5万亩,使用德国克拉斯自动化青贮收割机进行青贮收割,保证青贮收割高效。并设有大型青贮池2座,能制作青贮饲料20000吨。饲料调配车间2个,大型草料库2座,能容纳优质干草4000吨。化验室一个,各种新进的化验设备齐全,能快速准确检验出结果,保证草料存储及质量,并且保证了生产出安全的有机奶。公司内部管理也是高标准、严要求。

法定代表人:李福成

成立时间:2006-06-30

注册资本:258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3108200000179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三河市燕郊开发区

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

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

提起海泊村,老青岛人十个有九个不知道。因为,一则小,从未被真正行政区划过;二则历史短,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形成的“移民村落”;三则和“吴家村”首尾相连,被外人误为吴家村。“海泊村”既有异于“吴家村”、“康家庄”等以姓氏命名的历史悠久的真正村落,又不同于“上街”、“四方”一类真正意义上城镇“村落”,这个靠近繁华的“东镇”、在德国炮台和台柳路哨卡双重“保护”下、以海泊河命名的小村落,反映了一群殷实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进程中,欲进又怕、恋恋不舍、迫不得已的心态。

“七七事变”之后,“游击队”、“自卫团”在乡下蜂起,打家劫舍、绑票撕票成风,乡下的殷实人家大都变卖家当跑到青岛。从此,海泊村有了这样几十户人家,开始了一种城市化独门独户、亦工亦商亦居的生产劳作,一种乡村化自给自足、不失风范、爱面子、讲信用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有老孟家、老徐家、老王家、老杨家、老丁家、老范家、老刘家,上述几家大都是昌邑人或靠近昌邑的平度人。昌邑人贩丝绸的多,无以为计只能以“织布”为业,商号有什么“成记”、“和记”、“东来成”、“义发和”、“洪昌”、“三新”等等。当时的青岛纺织业已经赫赫有名,只不过发达的纺织业都是日资工厂所为,海泊村这几家小工厂(作坊)无资本、无技术,仅是依靠客商云集的便利条件,利润微不足道,勉强维持生计而已,有家底的还要时不时地贴上几个,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也有极个别的例外,比如说“三新”,谁都不知道他家掌柜的是谁,只有一个姓崔的职员管事,海泊村小织布厂都是从他那儿买纱。别看他家不起眼的几张机,可大出大进的纱线,足以骇住当时海泊村的“四大家族”!都道是这家有背景,大家都想与姓崔的套个近乎,买点“优惠纱”什么的,无奈这姓崔的油盐不进,只谈生意不论其它,谁也摸不着深浅,更甭说从他那儿得到过好处了,充其量混了个“面儿熟”。到了国民党接管青岛时,“三新”更加红火了,连洋人都到他那儿进纱,解放前人家关门歇业了,直到解放后才陆续着传出那家是敌产,改革开放后人们又传说“三新”成了宝岛台湾一家赫赫有名的大纺织公司。

范家“成记”三掌柜又是另外一个例外啦!范家三掌柜是个“遗腹子”,小他大哥范大掌柜的13岁,特殊的身世使他倍受范家老太太的宠爱,再加上人又聪明精干,年轻好学可塑性强,压力也小,“赔了是家里的,挣了是自己的”,因此思想开往,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上个世纪40年代初,自行车问世了,日本人开始在青岛生产自行车,范家三掌柜立马意识到这是个好买卖,仔细观察、偷学技术、自绘图纸、垒起化铁炉、招收工人,大干特干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海泊村作坊中,逐渐成了气候,还自己设计施工盖起了跨度、高度都在十米开外的厂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事,这让人不仅知道了范家三掌柜聪明能干,而且还让外人都以为范家“成记”发了。实际并不然。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老范家弟兄仨将老家底分了,这时候的老三家日子名正言顺地红火起来,而老二家孩子少,靠着丈人家的财势也过得去,只有年过半百心力俱瘁的老大,把活钱全部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只分得了有六张木架子织机的作坊,媳妇女儿全天干活,还只能勉强度日。

解放了,国家纺织品实行统购统销,海泊村移民第一次有了喘息的机会,满足之意自不必说,随着公私合营进入高潮,这一行当参加合营的业户越来越多,欢乐的锣鼓声在海泊村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整日响个不停,也是一时的佳话。当然也有没加入合营的业户,如开酱园的老方家、开牛奶房的老赵家,还有范家三掌柜的……范家二掌柜的也入了弟弟的伙,说了些不中听的话,让人家给汇报了,工会把他弄了去教育教育,不料想他受不了斗争,回家后找根绳上吊死了。

渐渐地“家庭出身”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海泊村的老移民眉头越皱越紧,在农村他们不是地主就是富农,到了海泊村又毫无例外地成了资本家,海泊村长大成人的新一代纷纷与家庭划清界线,告别旧家庭,奔赴革命的大家庭。范家大掌柜的三闺女和四闺女分别参军,与共产党的干部结婚,算是彻底划清了与旧家庭的界线。

1964年海泊村破天荒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范家三掌柜(当时自行车厂的科长)的三闺女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了一项武术冠军。本来能获得冠军就很了不得了,更加了不得的是这小女孩跟着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家总理周恩来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如此殊荣总让海泊村人津津乐道。那年过年的时候,不知谁发现了一张年画上的人物居然是她———手舞长穗剑,一个坐盘姿势,清丽健美。谁料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海泊村的老移民大多被批斗,遣返回乡。范家三掌柜的自然不能例外,就连他那个武术冠军三闺女也难逃干系,跟着被遣回了老家!范家大掌柜的深恐自己被查出曾轮流担当过海泊村连甲甲长一职(当时有规定:敌伪保长是具有重大历史问题,必须到公安局报到的罪犯之一;海泊村小,不够十甲连保,故不设保长,只设甲长,遇到派捐纳税出丁,均有轮值甲长负责,范大掌柜轮过几次),又不敢主动坦白争取宽大处理,困绕无路只好找跟绳子,追随乃弟、弟媳去了。

海泊河的清水好多年就不淌了,上世纪50年代开始,错埠岭以东修了十几座水库,截断了这条季节河有限的水源;海水也泊不到海泊桥了,一是河床淤积,二是海边修了不少的石栏。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海泊河成了吴家村造纸厂和新和化工厂的排污河,使这条青岛市区少有的、河名诗情画意的河流变成了臭气熏天、蚊蝇泛滥污水沟,海泊村更是不堪入目;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开始,海泊村的人口不断膨胀,先是难民,后来是公私合营和房屋改造,独门独户变成了大杂院,往日的宁静单纯不再有了,方正体面、严肃认真、安分守信、礼让谦和、循规蹈矩、不卑不亢的文化氛围也渐渐消失了。1993年,市政府成立两岸改造指挥部,决心改造污浊不堪的海泊河,给两岸市民改善生活环境,这是青岛市最后一个政府拨款的改造工程。

海泊村拆迁的那年,海泊村最著名的人物———当年跟刘少奇和周恩来出国访问、年画上的主人公———名骚一时的武术冠军———范家三掌柜的三闺女因癌症离开了人世,多舛的命运和练武人的刚烈使她才活了45岁。如今,随着“海泊人家”的兴建,破败不堪的海泊村消失了,连着原本不该消失的东西也消失,令人心生无限遗憾。(撰稿人:范国治)

海泊村补遗

海泊村是因海泊河得名的。1941年的海泊河,河底与河帮都不像现在而是泥土的。海泊河在小阳路(现在的人民路)上的桥,也比现在的窄许多,只能并排跑两辆汽车。那时海泊河的北面还有一条支流,是从东面的茹姑庵一带流过来的,只有三四米宽,流经现在的20中门前,然后从如今的海慈医院后门处流进海泊河主流。这条支流早已铺上水泥板,桥东的部分,变成没有路牌的路。原来的河,变成阴水沟。当年的海泊村,就在支流桥的东北面。台柳路从海泊村的北半部穿过,海泊河的这条支流,则沿着海泊村南侧的边缘由东向西流,因此紧贴着台柳路和海泊河支流的海泊村,自然是东西长,南北短。

再说说1941年时海泊村的周围环境。海泊村的北面、东面有些庄稼地,那时没有鞍山路;西面,也就是小阳路南端和威海路北端的西面,是一片荒草和树林,如果从海泊桥徒步去大康纱厂(现在的国棉一厂),走的是草地上踏出的小路;南面至海泊河主流,地面不大,有一些房屋;海泊河支流以南,威海路以东,是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这里的养牛场。那时的海泊村,有500户人家。全村没有一座楼,尽是鳞次栉比的小平房,红瓦和灰瓦的屋顶。村中除了纵贯东西的台柳路,就是密如蛛网的大小胡同。街头有公用水龙头和公用厕所。那时台柳路是从青岛去李村的惟一大道。海泊村还靠近小阳路和威海路两条交通干线,因此海泊村的工商业比较兴旺,尤其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再加上村周围可耕种的土地又很少,村里十户有八户是靠做工生活,务农为生的越来越少。所谓的农业,仅仅是在河边种点小麦,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全村没有一头耕地的牲口,也没养一头猪,只有鸡鸣犬吠显示着乡村情调。也有卖艺为生的。记得408号住着这样的夫妻,女的姓张,一只眼睛,山东琴书说的好,吐字清楚,腔调动听。她丈夫是个盲人。海泊村的日伪派出所(百姓叫小衙门),在村西,即在现今的海慈医院,当年这里是一片树木。村中有一所小学。村西北角还有土地庙,村民在这里送去世的人“上西天”。

那时海泊村的商店主要集中在台柳路上,有土产店、日用百货店、农具店、烟酒店等等。由于台柳路是交通要道,不少顾客是来往的行人。台柳路上的义源烧锅,那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要说那不过是只有十几个伙计的手工作坊,所用的原料又是发霉的地瓜干,所用的设施也不过是蒸馏、发酵用的几口大锅、大缸,但是酿造出的白酒却在周围的村镇很有名声。由于原料便宜,酒价低廉,海泊村的人家喝酒,都忘不了义源烧锅。远近有许多酒店都到这里来批发,生意兴隆。那时海泊村在经济上有“八大家族”之说,都是坐地户土财主。其中有永昌织布厂、义发和织布厂、三信织布厂,和加工木材的山东木厂,以及制作纺织机件的恒兴铁工厂等等。当时村中还有一个生产铁锅的铁工厂。海泊村交通方便,这一带又有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地人纷纷来海泊村建厂。海泊村的永生茂织毯厂,就是从南方来的一对年轻夫妻在这里选址、投资兴建的。厂里有两台织毯机,连同倒线,共有八九个工人。经营也不错的。

紧靠海泊河支流北岸的和隆织布厂,可算海泊村的大厂了。大掌柜的姓吴,三十七八岁,中等个,山东人。他曾在沈阳开织布厂,因日本鬼子控制棉纱,难以营业,1940年他带着技术大拿周机师来到青岛,与二掌柜的合资在海泊村买地、盖房,办了这家织布厂。开业时有12台织布机,两台倒线机,二十多个工人。后来发展到20台织布机,三十多个工人。二掌柜的姓王,四十几岁,也是山东人。两个掌柜、一个机师、一个帐房先生、一个里外跑腿的小伙计,再加上伙房师傅,一共六个非生产人员。织布用的棉纱来自日本人的大康纱厂。工厂生产平纹白布,不能像太平镇大织布厂那样织提花布。

周技师也四十多岁,东北人,性格直爽,是由工人提升的机师,经验丰富,又实打实地干活。为了不耽误生产,他常常夜以继日地抢修机器。他教徒弟也很诚恳、耐心,是吴掌柜的膀臂。吴掌柜当过工人,懂技术,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他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不准以次顶优。对织布质量好的女工,除了当众表扬,还发奖金。对次布多的女工,即便沾亲带故,也是该罚则罚,该解雇则解雇,绝不手软。这与忽略产品质量盲目追求利益的小厂相比,实在高明多了。吴掌柜另一高招是,用人不疑。下属有主动权,怎么办都自己说了算,条件是必须把事办好。在选人用人上,周机师可酌情办理,事后打声招呼即可。吴掌柜对职工要求严,处分宽。那时织布利润不高,织布女工虽然每天干十多个小时,一月的工资也就是两袋“炮车”面粉的钱(3元8角一袋)。为生活所迫,不少女工挖空心思偷棉纱,可是吴掌柜不主张搜身,而是在对待工人上尽量好一些。比如有些织布厂,工作时间不给女工准备开水,怕女工喝水后上厕所,少干了活。吴掌柜的却要伙房按时把开水送到车间。他说冬天工人喝点热水还暖和点。其实发下多少棉纱,能织出多少布,吴掌柜心里有数。即使发觉哪个女工偷棉纱,一般也不开除,而是教育、观察。村庄里面织布厂,大都不愿用本村的女工,因为离家近,偷棉纱方便。但是吴掌柜不这样做。他说女工事情多,离家近上下班省时间,更能干好活。吴掌柜的善心,感动了厂里的女工,偷棉纱的现象比别的织布厂少多了。

那时家远的工人,上班都捎饭,大多是地瓜干,玉米面饼子、咸鱼是好的。六个非生产人员,由伙房管饭,两个掌柜的与大家同桌。粗粮细粮都吃,午餐四个菜,晚饭两个菜。和同行业相比,也是不错的。跑腿的小青年姓林,黄县人,那年才16岁。每逢办公室开饭,小林总要边吃边给大家盛饭,而且放筷子又不能比大家晚,两个掌柜的一吃完,他还得给倒茶水。吴掌柜知道小林吃不饱,于是他预先告诉大师傅给小林留点饭菜,小林饭后可以去伙房“补差”。

王掌柜原来是做买卖的,颇有小商人意识,明明对织布一窍不通,却在工人面前摆架子,还特别爱沾女工的“便宜”。由于和隆织布厂是他与吴掌柜合伙投资的,吴掌柜也对他奈何不得。好在生产、人事大权都在吴掌柜手里。正因为吴掌柜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比一般小厂高明,所以和隆织布厂这个小企业,在日伪统治的恶劣环境里,得以生存、发展,并且迎来青岛解放的好年月,直至光荣地走进1956年工商业公私合营的行列。

虽然1941年海泊村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农业占的比重很少,表现出向城市过渡的特点,但是海泊村依然保持乡村的风情、习俗。过年每家都摆供祭祖,除夕夜通宵守岁;初一早晨还黑灯瞎火的时候,全村就给辈分最大的老人拜年,然后村民再相互“恭喜发财”,等天亮了大家年也拜完了。那时过年,书香门弟、财主人家不用说,凡是经济来得稳的村民都穿长袍马褂。再加上家家贴对联,户户放鞭炮,一派乡村年味。大年正月,村民去海云庵、茹姑庵逛庙会,去东镇逛萝卜会,兴高采烈地看茂腔戏、柳腔戏演出;还自己办杂耍,诸如踩高跷、跑旱船、扭身歌等。因为海泊村是个小村,开展文艺活动的人力物力都有限,因此这些杂耍都是与西吴家村等邻村合办的。和隆织布厂就为村里办杂耍捐过款,这也是吴掌柜的一个开明之处。表面上看,1941年的海泊村是一片升平景象。实际不然,村民们过得是受压迫、受欺凌的日子,是提心吊胆的日子。那是日伪政权统治青岛的年月,大工厂都有地下党组织,通过工会为工人争取权益。日伪政府为了搜捕地下党员,常常以查户口为名深更半夜闯有进百姓家。“查户口”原来只是查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市区,后来狗急跳墙了,连偏僻的市郊小村落也不放过。一天夜深人静,海泊村的村民早已熄灯睡觉了,突然日伪宪兵警察“冬冬”山响地敲着村民的门,随即是“汪汪”的狗叫,每一个从梦中惊醒的村民,都心跳不已、惊慌失措,有的人吓得翻墙逃跑了。这晚被他们抓走了两个青壮年,其实这两人并不是共产党员。海泊村究竟有没有藏共产党员,那时谁也不知道。即使真藏有个把共产党员,在那秘宫似的胡同里又如何能搜寻得到呢?

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小毕业(小学六年)就是说得过去的文化水平。在海泊村更是如此。吴掌柜初中毕业就“高人一等”了。读过高中一年级的周机师,不仅是“和隆”的文化尖子,也是海泊村的骄傲。从“和隆”的小伙计小林子女的成才,可见62年来青岛市民的文化素质有多么大地提高。小林高小毕业,他的女儿尽管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高考时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后来还是边工作边读北大的函授学院,拿到了大专文凭,当了小学校长。小林的儿子高考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解除了出身不好的枷锁,考取了海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办公室主任。在1941年海泊村的小林身上,无论如何也是看不出他日后会有两个高级知识分子儿女的。

时过境迁,原来污浊脏乱的海泊河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已变得整洁、美观了。河岸两侧还有焕然一新的、风景宜人的海泊河公园。原来的海泊村已经没有多少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正施工的“海泊人家”居民楼群。虽然尚未竣工,但是已显示出高大、雄伟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

济南想订奶,佳宝和天山雪哪个好订哪种

济南想订奶,佳宝和天山雪哪个好订哪种

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引入HACCP体系生产放心牛奶

--------佳宝乳业以权威认证体系确保乳品安全

2004年春,"阜阳奶粉"事件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引起媒体和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维护产品信誉,保障产品质量,确保百姓健康"是每个乳品企业关心的头等大事。济南佳宝乳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HACCP认证,不但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而且取得了"国家级免检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QS认证食品"等一系列荣誉,被评为济南市市奶,成为老百姓真正放心的乳品。可以说,食品安全认证为佳宝乳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佳宝公司是济南市政府菜篮子工程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5亿元,年生产牛奶40万吨。目前,佳宝乳业的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液态奶前七强,是山东省乳品行业的排头兵。

HACCP国际体系认证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

佳宝乳业坚持安全为先、质量为本、预防为主、科技创新的乳品生产安全方针,严抓产品质量控制。近年来,过硬的产品质量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尊重,也得到了国际乳品专家的一致好评。佳宝乳业以其在产品质量管理上ISO9001(2000版)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良好执行为依托,加之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实施精细管理的骄人业绩,被国际认证联盟(IQNet)授予"管理创新奖"。这个由国际认证联盟主席Dr.FabioRoversi与方圆认证CEO联名签发的奖项,代表了国内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平。

自2003年,佳宝乳业就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2004年初,佳宝乳业在山东省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HACCP国际通用体系的认证。HACCP是在欧美食品行业中普遍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良好卫生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的一个有效办法,也是食品行业质量认证的一个国际趋势,可以有效的解决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的把关问题。既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又是一种简便、合理、专业性强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对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监视和控制,大大降低了危害发生的概率。它把食品安全融入到了生产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使产品从土地到餐桌都处于受控状态。

佳宝乳业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分销和使用,对相关的危害、风险情况进行识别、评估,来决定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方法。识别危害并对其严重性进行评估;决定控制这些危害所需的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个关键控制点,详细规定操作可控的检验标准;建立和贯彻执行检验系统;检验未达标指标,提出修改措施;核实该系统的执行情况;汇集保存所有检验、修改措施的记录。产品销售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原材料的选择使用、产品的加工生产到成品上市等。我们感到使用HACCP的优点就是:一个完全彻底的HACCP研究,可以识别直接影响一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因素,从而允许商品生产商最充分、有效地制定其技术指标,并将其分解落实。

国际先进设备是HACCP体系运行的良好平台

佳宝生产线全过程电子监控,实现了自动化大屏幕操作,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动挤奶设备采用瑞典阿法拉伐鱼骨式"挤奶王",自动化的奶牛饲喂大厅集给食、给水、通气通风、喷淋、挤奶于一体;生产设备引进德国康美包、法国百利包、瑞典利乐枕、日本屋顶包等;斥巨资购进一系列的高科技检测检验设备。购进美国的DHI体细胞检测仪与B150牛奶成份分析仪,两台联机,可以随时了解牧场每一头奶牛的健康状况与产奶的质量,从而很好的保证了原料奶的稳定质量;由美国购进的抗生素含量检测仪,可以检测出16种抗生素,从而为佳宝牛奶的质量又加了一道防线;最新从美国购进的产品质量检测仪――FC细菌检测仪,可以在十分钟内对原料乳中的微生物进行分解、染色,并检测出细菌的单体细胞数量,与传统的细胞检测(48小时检测出细菌菌落数)相比较,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与检测的准确程度,从而控制了原料乳中的微生物,严防了不合格原料流入下道工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产品的新鲜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我们切身感受到:通过使用HACCP体系,佳宝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同时也认为HACCP方法并不是万能的钥匙,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提供信息,而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更好的控制所存在的可能危险则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讲,关键在于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要求和管理制度,保证每批产品质量稳定且具有可追溯性。同时,及时分析处理所得信息,做到预防为主。

通过认证并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始终如一、不折不扣的执行。佳宝乳业定期组织开展诸如"产品质量月"、"安全生产月"等劳动竞赛,通过这种长期的质保竞赛活动,加强对加工厂、奶牛饲养小区、收奶站、牧场、成品库、原料库等涉及产品质量的各个部门的检查管理,督促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

实施HACCP体系使质量管理跨入崭新天地

在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实施HACCP体系的同时,佳宝乳业形成了三级质检结构。即成立品控中心,对整个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工艺流程进行严格监控,各生产厂成立质管科,各车间设专门质管员,对厂房、车间的奶源进厂及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检验,并随机抽样,严格操作规程、严格工艺流程、严格执行标准、严格规章制度。通?quot;品控中心-质管科-质管员"这三级质检结构,层层把关,关关监控。

加强对生产人员的管理。实行自控、自查、自检、自罚体系,提高生产一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必须坚守岗位,现场全程监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处罚由下而上,责任人及所在班组首先要自省,拿出对自己的处罚意见,逐级上报,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后,全公司通报,如认识深度不够或处罚力度不够,要拿回来修改后重新上报,达到最佳效果为止。这就督促了我们的生产人员,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创新思路,改进工艺流程,改善产品质量。

佳宝乳业把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多年来,佳宝乳业始终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的产品理念。把简单的"质量保证"上升为完善的"质量管理",并强调了用户的满意度。

将质量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发现问题是水平,是责任心;解决问题是能力,是事业心;追求尽善尽美是最高境界",这就是佳宝乳业对产品质量控制工作的解释。企业要想不断做大做强,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不仅要形成一种制度,更要形成一种文化,把质量意识纳入企业文化,用文化陶冶员工,形成员工的思想观念,把质量意识真正溶入到每位员工心里。"诚信百年,质量为先,科技创新,争创一流"作为自己的质量方针,连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生命只有一次"等理念,一起作为公司企业文化一部分,通过悬挂标语、企业文化牌、组织劳动竞赛、岗位比武、质保竞赛等活动方式,每天对员工进行灌输。所有加工车间的员工,在每天早晨正式上班前,都要在车间前面集合排队,由车间主任带领,举臂宣誓"企业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把质量意识纳入企业文化、质量观念培植到企业理念中去,这是佳宝公司保持产品质量的一个长远规划。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激发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用不断创新的思维,改善产品的质量。

2004年8月11日,国家质量总局对全国部分乳品质量进行了抽查,在十个城市40家企业的100种产品抽查中,佳宝乳品荣登榜首,这标志着佳宝真正成为值得老百姓放心的品牌。

佳宝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不乏有饮用马奶、牛奶的记载,尤其是以游牧为生的部分民族一直有这种生活习惯。但真正与现代奶牛饲养业和乳品加工业挂起钩来的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来文化的入侵,尤其是传教士在中国的长期定居生活,将奶牛养殖的技术和优良奶牛品种带入了中国,奶牛养殖在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内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

据1929年的济南市志资料记载,当时在济南市的东关有一家林家奶房,几经开办了四十余年,他们为市民提供生鲜牛奶。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早在1890年前后,济南市已有小规模饲喂牛奶的业户,但他们自然与现代乳品业没有直接关系。

1931年(一说1932年),省立临沂第五中学的五位教师一同来到济南,他们是:徐眉生,沂水人,毕业于北京师大生物系,来省教育厅人督学;高霁轩,日照县人,毕业于北京师大体育系来省体育场任教练;菅华三,阳新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系;武芳林,沂水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英文系;曹子固,昌邑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菅、武、曹三人来济任中学教师。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本军国主义已将魔爪深入中国东北,被列强称作"东亚病夫"的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为疾弱的国民做点实事,他们满怀"实业救国"的壮志,毅然决定共同兴办畜牧场,扑下身子,为报效国家做些实事。

五个人凑了750元作开办费,租赁废弃白衣庵做场址。饲养起40头瑞士奶山羊。大家协商提出称"五大"作牧场,并推举武芳林出任经理。"五大"牧场便是佳宝乳业的前身。

1933~1934年初创时期的"五大"牧场

1933年,他们在中山南峪门外购地8.5亩,修建场房,建立组织,制定章程。牧场的宗旨是:"发展畜牧事业,供给新鲜牛乳,保证婴儿需要,促进市民健康。"

牧场的资金,按章程规定,有五股分担。但因五人都是一般教职员,一时拿不出来,于是研究决定,大家尽力筹集。他们每月发的工资,其余全部送来牧场。另外,大家还分头去动员教育界人士,采取活期或定期储蓄形式,每存入200元,免费享受牛奶半瓶。按章程规定,1934年年底牧场的股金每股为1500元,共计7500元。

牧场成立之初产销羊奶。起初,羊奶用汽水瓶装,分为整瓶和半瓶两种规格,整瓶售价一角,半瓶售价五分。后来,汽水瓶换成从上海购入的美制玻璃瓶,大瓶容量十英两,小瓶容量四英两。当时每天能销售羊奶几十斤,一般由店员背褡子每天两次送到户家中。

奶羊选用瑞士种。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牧场对羊籍进行登记,建立卡片系谱,实行选种交配。经过选留,奶羊质量有所提高。牧场在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疾病防治等方面,也有一套比较合理的制度。同时,牧场还订阅一些国内外有关畜牧业的报刊,并且加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养羊学会。

通过两年多的经营,发现奶羊属小家畜,适合于家庭饲养,不适宜办牧场。因为羊养发情是按季节气候,不能由人控制,所以羊奶的供应不能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于是牧场毅然决定:改变经营方向,饲养奶牛,销售牛奶。1935年,牧场年将奶山羊全部转让给南京牧场,并立即着手筹办饲养奶牛事宜。

1935~1937年时期的"五大"牧场

青岛是一处开放较早的繁华通商口岸,有经营奶牛业务的历史,还有贩运奶牛的日本商人。经过调查研究,牧场决定从青岛购买奶牛。于是,经理武芳林亲自去青岛,从日人开办的牧场中,买回产奶量较高、价格较便宜的奶牛。除选留一部分外,还在济南转卖一些,因此获取了不少利润。

奶牛是牛奶业的基础。牧场修建了一座标准的牛舍,图纸是美国人设计的。牛舍为单排,南向,光线充足,通风设备完好,地下铺设管道,粪便污水排泄通畅。牛设内设有自动饮水器,每头一碗,饮水时乳牛用嘴一吮,水即自动流出,不用时嘴一抬,水自断。牛舍的食槽低于牛床,饲料和粗饲料分别喂给,每日三次:早上、下午先喂草后喂料,晚上先喂料后喂草。饲料标准和舍饲方法系沿用美国的,主要精料是麸皮、豆饼、玉米粉等,喂时再掺加食盐、骨粉。精料的喂量跟季节与牛体的强弱有关,夏天与体弱者多喂,冬天与体强者少喂。

牧场十分重视奶牛的优选和更新。对所饲养的奶牛,日产奶40斤以上的留下,其余的卖掉。为了选优繁殖,牧场曾从青岛购进一头荷兰纯种公牛,取名"北洋号"。1935年又从日本皇家牧场运来公牛一头,取名"东洋号"。牧场的牛严禁对外交配,所产公犊大部宰杀。对高产母牛要求三年产二胎,一般的一年一胎,这样,母牛体魄健壮,既多产奶又繁殖优量后代。牧场当时每日可产奶800斤左右。为了提高饲养管理和挤奶技术,经理武芳林也亲自学习和掌握美国畜牧科学资料与乳牛饲养标准--这就是它的畜牧圣经。牧场规定,奶牛的买卖要经理批准,牛籍薄由经理掌握。

牧场对卫生要很严,饲养员身穿白大褂,工作服每人两套,轮流换洗。牧场还聘用了日本井贞次朗为兽医。由于一直对牛瘟、牛疫的防御工作很重视,所以未发生过大的意外损失。

牧场对消毒工作要求也很严格。奶桶奶瓶用蒸汽消毒,牛奶经药棉过滤后,倒入双层消毒锅,用自动纪录仪控制。热至145~148(华氏),保温办小时后,再经冷排冷却,自动装瓶,打盖封罩(罩上印?quot;五大"商标、出厂日期等)。牧场十分重视奶品质量,如有异味,绝不出售。牧场用水,系场内挖掘的地下泉水。牧场还建设了水塔,敷设了地下管道。因牧场卫生设施较好,符合当时有关乳品卫生的规定,所以在评比中曾获得华北第一。

牧场规模虽然不大,但牛奶周转环节非常紧凑。每天挤奶三次,送奶三次。第一次在凌晨两点消毒装瓶,四点发送奶;第二次是上午八点,牛奶送出的便送出,不能送出的就存入冷藏室做成奶皮、奶油;第三次安排下午四点。送奶员兼送奶皮、奶油和其他奶制品。为了方便用户,凡订奶者皆送奶道户,送奶时间有时也根据用户要求安排,用户或特别用户,电话通知后立即送到。用户奶款,每日记账,按月结算。

牧场对送奶员地要求是:有一定的文化,身体健康,忠实可靠,衣着整洁,谦虚有礼,不准吸烟。而且还要求送奶员讲述有关牛奶的常识,如牛奶的用法及变质过程等,以便为用户服务。送奶员的衣帽由牧场发给,冬绵夏单,深蓝色,帽子上带有"五大牧场"字徽。

牧场经营日益发展。1935年以五大股为基础核定资金,每股为4500元,共计22500元。同时,教育界人士来牧场投资者络绎不绝,数额达50000元之多。由于资金富裕,1935年又在南京开办了一个牧场。1937?quot;七七"事变前,牧场奶牛存量达50余头,日产奶1200斤左右,职工30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大"牧场

"七七"事变后,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场移至南山谷利,为了稳定职工情绪,发给护场人员每股100元的优待股分。这时,由于战乱,牧场处于内外交困地步:外人储蓄无力偿还,乳品积压,经济拮据,无法维持人畜的生活。为扭转这种困难局面,牧场在经二伟四路开设了一个乳品门市部,经销热牛奶、面包等,经理当服务员招徕业务。牛奶冲鸡蛋、烤奶油面包、烤果酱面包、热点心、煎炒鸡蛋和各种炒大米饭。

1943年,济南同利牧场因管理不善倒闭。"五大"牧场利用在同行业公会中的权力,接管了同利牧场。对原同利牧场设在经三路的同利食堂,予以投资扩办,并聘请律师李蔚林为经理。同时,牧场还以半价收购同行业十几家小牧场每天剩余的牛奶。这样"五大"牧场的奶牛已近200头,日销奶3000斤至5000斤。

济南解放前后的"五大"牧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时局不稳,市场萧条,"五大"牧场的情况急转直下。1948年4月,武芳林、高霁轩、李蔚林等人搜罗了牧场多年储备的黄金、布匹喝其他贵重物资,携眷逃往台湾。牧场由于财务被武、高等人南逃时带走,有遭受国民党驻军的破坏,人畜生活无着,奄奄一息,职工多数逃散离场。

济南解放后,徐眉生随省府来济,并受工商局委托,设法维持牧场。于是他聘请邱维周、周寿文为牧场经理、副经理,多方借贷,使牧场得以维持。

1950年初,牧场改为公营,徐眉生将自己的股金捐献给政府。当年10月,牧场由发还为私营,并召开股东会议,公推李济苍为"五大"牧场董事长,徐眉生、武连九、高效乾、胡绮君(女)为董事。

1955年,"五大"牧场资方力求公私合营,经政府批准,9月份牧场并入市畜牧公司。合营时职工60人,日销牛奶5000斤。

据佳宝老职工吴中东先生介绍:"1955年前后,以'五大'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并入山东军区机关、铁路部门的部分奶牛,有从东北秋林农场购买的80头奶牛(吴中东先生是随行的饲养员),经公私合营组成济南市畜牧公司"。

计划经济时代的济南畜牧公司和济南牧工商公司在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三十年中,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在1956年改名为济南牧工商公司。逐渐形成三个牧场和两个牛奶加工厂(即济南乳品厂和牛奶食品厂)的格局。从生产至销售整个过程都按步就班的执行上级下达的计划,饲喂水平、加工规模、产品种类等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状态。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能喝上牛奶的人寥寥无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婴幼儿、重病患者、老干部等,一般人是喝不到也喝不起牛奶的,牛奶也被人们视为高级营养品。有一位老年消费者,这样回忆他当年泉城路排队为孩子购买牛奶的情景:拿着托人办的牛奶证在日出前排了很久的队后,等到他这里时,仅剩一瓶了,而且由于包装不严已撒了三分之一。当他试图在换一下时,女服务员脸色难看的高声说:"爱要不要,不要这半瓶也没有了。"于是他赶快接过来,因为家里孩子还等着它来充饥。这段回忆很典型的到处了那个年代牛奶销售的特征,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公司的发展逐渐收到了严峻考验。旧的思路和模式已严重的制约了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农民个体养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开始以灵活的方式出售生鲜牛奶。至九十年代初期,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重重困难。

注:本文部分摘自李济苍先生遗作《一济南"五大"》(济南市志资料),由王庆华编写而成。李济苍先生是"五大"牧场的老职工,建国后任济南畜牧公司副经理,1985年病逝。

关于本次德国车间式养牛厂和我要一篇关于海泊桥历史的文章,有急用!!!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