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供奉什么神最好呢,为什么好的牛仔裤不能水洗?“养牛”还有哪些规矩?

养牛供奉什么神最好呢,为什么好的牛仔裤不能水洗?“养牛”还有哪些规矩?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养牛供奉什么神最好呢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好的牛仔裤不能水洗?“养牛”还有哪些规矩?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为什么好的牛仔裤不能水洗?“养牛”还有哪些规矩?

为什么好的牛仔裤不能水洗?“养牛”还有哪些规矩?

牛仔裤广义分为水洗牛、原浆牛和原色牛。水洗牛从它直白的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可以下水的么。出厂时候厂家已经对牛仔裤进行了脱浆、喷砂做旧(国外已经禁止了,对水资源危害太大)等方法处理后出厂。早期的牛仔裤生产是没有染布剂的,所以要在棉线上先进行染色,成品后在进行脱色,此时牛仔裤呈现靛蓝色,靛蓝色不容易着色,水洗后容易掉色,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经常洗牛仔裤这句话的原因。但是现在水洗牛仔裤使用染布剂,使用染布剂的牛仔布水洗不会明显掉色,只要不用温水,而用冷水清洗牛仔裤的颜色也会变得更加好看。题主提问的是比较好的牛仔裤,暂时定位为原原浆牛,就原浆牛如何保养来回答。原浆牛在出厂的时候是未经过打磨、脱浆、做旧处理的。为了牛仔布料方便剪裁,会在布料上挂浆,使布料变得像牛皮纸一样降低了韧度。原色牛只代表了颜色,大部分说的原色牛就是出厂未脱浆的原浆牛。由于原浆牛未经过任何脱浆,买到手之后要进行一次脱浆,以便在穿出猫须、蜂窝不会移位,最主要的是让裤子充分缩水。也可以先把裤子上身,穿一段时间后再脱浆,可以加快裤子的成型,但是容易出现上面移位的问题。脱浆之后就要尽量少洗甚至不洗,如果赶上梅雨季节尽量不要穿。在夏季炎热的天气穿牛仔裤容易出汗,把裤子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如果碰到裤子上沾到污渍、油渍,用水壶喷一下脏的地方阴干。如果实在实在实在实在需要清洗,记住5步走1.首先把裤子反过来2.扭好扣子,拉上拉链3.加少许的盐或醋或者是雷石碱(牛仔裤专用)4.不要揉搓5.千万不要用热水和漂洗剂——————————————————————————保应经差不多了该谈谈养了。养牛基本上是不要脱了,站着、坐着、蹲着、躺着裤子不离身。从1个月到1年,顶住朋友的鄙视(都出味儿了),父母的教导(不洗你坐沙发试试)等等。多穿少洗是养牛的精髓。供奉着,不穿,每天上香上油是一个办法要不然牛仔裤就是拿来穿的,使劲、用力、干巴爹。好看的牛都是健身、搬砖、骑车穿出来的。余文乐每次上综艺节目都穿同一条牛,话说都10年没下过水了,裤裆都补了3、4次,已经不是黑木耳可以形容了。

创建于2014-08-0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还有猪肉,那他们吃什么肉呢?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还有猪肉,那他们吃什么肉呢?

谢邀。

去过印度或者对印度有点了解的小伙伴肯定对印度的环境以及卫生印象很深刻,比如印度人大都上厕所不用纸而是用手,这样还不算,他们吃饭也用手,还有就是被印度人们尊为“圣河”的恒河也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甚至印度还流行在恒河中水葬,关键是他们还喝恒河的水等等等等,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的赘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印度人不吃牛羊猪肉,那他们吃什么肉呢?

(印度的恒河一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印度人为什么不吃牛、羊、猪等动物?

牛、羊、猪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动物。尤其是今年的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到了历史新高,让许多人有了吃不起猪肉的感叹。而且随着猪肉的“高歌猛进”,牛羊等肉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那么,印度人为什么不吃这些动物的肉呢?

01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牛。

牛在印度是一种很神圣的动物,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和严重的国家,他们大都信奉印度教,而在印度教中,牛是圣物,尤其是白色的母牛更是神圣中的神圣的存在。

在我国的早期,牛大都会用来耕田,但是在印度无论体格多么健壮的牛是绝对不会下地干活的,相反主人们还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即使有些牛误入田间造成了庄稼的破坏,他们非但不会生气,还会放任牛任意的破坏,而且破坏的越多,主人越高兴。

有了这种光环,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横行。举个例子,如果开车撞到人可能会赔钱私了,但是一旦撞了牛,那可是要上法庭而且是要坐牢了。

可见,牛在印度的地位。所以,自然就很少人吃这种圣物了。(PS:除了印度教的信徒太多,即使不信奉印度教也大都不敢吃)

(可以在印度的公路上随意排便和休息的牛们)

02印度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印度人不吃猪肉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吃,而是一部分人不吃而已。这与印度人很少吃牛肉一样,都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最多。印度教的圣物是牛,所有没人吃。而伊斯兰教不吃猪的原因却截然不同,因为猪并不是伊斯兰教尊崇的动物,但是在教规中却有明确的规定不让吃猪肉,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就有这样的说法:猪乃不洁之物。

所以,在印度也很好人会吃猪。现在猪肉价格如此之高,根本就影响不到人家印度人,因为人家压根就不吃。

至于说印度人不吃羊,是没有这个说法的,这种说法源于印度有许多的素食者,他们是有一大部分是绝对的素食者,什么肉都不会吃。

印度人平时会吃什么肉?

既然猪和牛,一个不准吃,一个不能吃,那能吃的肉类就比较的局限了。去过印度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印度餐馆最常见的就是鱼、羊肉以及鸡肉和鸭肉了。其实,这正是印度人日常吃的主要肉类。

但是,印度人最钟爱的还是鱼肉,因为印度大都用手吃饭,他们习惯把肉菜和饭捏成一个团然后再吃,在这几种印度人常吃的肉类中,显然只有鱼肉能够捏成球了,其他的肉质都比较的紧实有点难捏。所以,鱼类是印度人最长吃的肉类。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吃。被印度尊为“圣河”的恒河中有大量的鱼虾,但是,这里面的鱼虾是绝对不能吃的,原因也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再加上恒河中的鱼虾大都有人投喂,所以恒河中的鱼格外的大。但是尽管这样,也没人会吃恒河里的鱼。

总结

印度由于宗教信仰比较的普遍,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禁忌,所以一旦一种动物被一种宗教“保护”起来,其他即使不是宗教信徒的人也很少会去自找麻烦的去吃这种动物。所以也就造成了印度大都不吃牛、猪的现象。当然不吃这两种动物的肉,还有许多替代品,比如鸡鸭鱼羊肉等等。

但是,让猎奇君比较疑惑的是,印度被牛视为“圣物”,但是印度却是世界上第二大牛肉出口国,这实在是让人费解。

一别故乡三十年,回家你发现了什么?

一别故乡三十年,回家你发现了什么?

《故乡情》

一别故乡几十年,哥家长孙长军在广汉飞行学院毕业,开上航空班机,专飞大西洋航线。找了个空姐毛毛,在成都武侯祠附近安家。结婚自然回老办家婚礼,乡亲们来吃喜酒。我发现,好些人都是我儿時的玩伴,而今都成了汉子。又是米厂又是住家的大侄子家,大院摆了十多桌,几乎全村人都来了。

新人小两口都长得很帅。长军虽是农村出去的小伙,却一点不像我和他爷爷又丑又土。对象毛毛是黑龙江五国城那一带的人,也就是北宋靖康之耻宋徽宗父子被掳去坐井观天的那地方。她也毕业于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做空姐。跟长军也算同学。

在出生的老宅自然也要摆几桌。走不动的老人就不去新房了,只就近安排在村子的祖宅里,炒几锅家常菜,新鲜可口也算宴席。此后一去就不知哪年再重聚了。

老宅的至亲都来坐一坐。不过没一家人还住在大院,都搬进城去过日子了。只在各家有喜事時,回来坐院子里吃顿饭,大家见上一面。

父母过世,老屋只剩个空巢。我把背包放在门蹬上。进堂屋,上厢楼,一丝儿烟火气都没了。正是蛛丝儿结满雕梁。记得我们儿時就玩耍在这个小小的堂屋里。我和父亲在石门蹬上锤草打草绳,他给我讲西汉楚霸王九里山被韩信包围的故事,趙子龙在荆州城楼大骂周瑜遐途灭虢的故事……月夜,我坐这石门蹬上拉胡琴和吹起竹笛……

石巷深深,后山曾有我家果园。我少年時亲手栽种的二十几棵李子树,在我外出工作后不久,全由父亲砍了。说是李子熟了看守不住,娃儿们来偷,打不得,也骂不得,不如都伐了,滕出地来种菜。

亲爱的老家,熟悉的院子。几百斤重的青杠木门依旧。门楼上是我儿時铺床读书写字的地方。门楼的吊瓜,破四旧時,由红卫兵锯掉了。依稀还可看出,两面门楼的石门上,还有四十年前我用土红写的领袖语录。

后院,茅坑还在。我常在这粪坑里担粪去浇地,给玉米,烤烟施肥。还记得从前这后院是土路,五奶奶家种着几架葡萄,一棵血挑树。五奶奶虽是舵背,小脚。却永远从后门看守着那棵桃树,那爬满墙头的几架葡萄。不到成熟,从哪里都爬不进去偷吃一颗。非到成熟不可才摘下来,一家孩子们打发一小篮子。

堂屋中央的燕窝还在。人都散去了,春燕年年却还来筑巢繁衍后代。于是我告诉老家弟媳,长门可锁,堂屋两扇大门就别关了,让燕子们进出自由吧。五奶奶在時她是这堂屋的主人。我母亲小名叫婵妹,大伯母叫满妹,二婶婶叫春梅。三户人住一个堂屋,差不多二十口人。可想多么挤多么热闹。七月半供奉祖先,旧历年祭祀天地的香火,都在这堂屋里举行。姐姐们曾在堂屋里一边做竹筷,一面唱歌。堂哥,哥哥都会拉二胡,我能吹几下竹笛。我家大院里就十分热闹,情歌不断,飞得老远。现而今父母去世,大伯母,二叔,二婶婶和哥哥,堂妹翠萍都走了。我每次回故乡,都已没人在院里再叫我一声,离开,也没有人再送送我离去的背影。

族中子弟人人都有出息,清明一到,四面八方把车开到祖坟上来,烧钱挂纸,插插坟飘,把坟草割一下。大家给各自的曾祖父,祖父和父母上上供,磕几个头,热闹一天。

然后回到老宅,这里摸摸,那里站站。回味着童年,回忆着过往。厢楼上已没有一个旧人,牛圈也不再养牛猪之类牲口。方石铺就的院子,长满青苔。此情此景,让我每读唐诗,就想起大词人温庭荺的名作《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独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老辈的男人们,为了生计总是长年出远门在外,妇女们独守着空落落的屋子,一到残春暮秋,听着房椽的冷雨打在石板房顶,滴在石阶上,想着远方的人,就心里总是充满着古意。

不管是丈夫回家,儿女探亲回门,母亲们都会做上一桌简洁的菜肴,慰劳久别的亲人。

第一代飞行员的用恒叔叔,已于九0岁上逝世于天津。他是地下党,参加学潮,一解放就参军入朝,驾驶米格战机到空中作战一一

如今他的老宅倾斜了,变成破屋。

青山依就在,几度春草绿。村子对门的田巳不种水稻,改成了藕田。村支书每开车到安顺车站接我,都说希望我退休后回老家安度余年,顺便为村里筹划筹划,把乡村旅游搞起来。可由村委安排一二间办公房给我居住。

可漫步在熟悉的田野却见不到一个人。从前,这片田野是多么热烈啊。哪块稻田魚虾最多,哪条沟渠可捉到泥鳅和黄鳝,我都心里有数。

骑着老水牛,尽情玩耍在原野上。春天放风筝,夏天垂钓在柳荫。秋来扯小黄,冬天打陀缧。我们曾是明代征南而来的江南遗民的子孙。明代开国第一相李善长,他哪曾料到,在他身后,一支李姓的余脉会历尽充军发配,又平反昭雪,恢复世袭爵位和衣禄之后,落藉在这高高苗岭的一方山水,生息繁衍开枝蔓叶!一切耕作和习俗,均是朱明皇帝老家淮南子的遗风!

见不到边的田野,远远近近的村落,颇有鲁迅先生笔下故乡的韵味一一

落寞,寂然,凄清。

柳树砍光了,小河巳经让淤泥填满。从前祖祖辈辈见缝插针用于耕作的田野,却种了大片大片光怪陆离的房子,村人似乎巳不再珍视和爱惜土地。人进了城,田园便撂荒了。

我们村的山药,韭黄上过省台电视,依就名播四方。

实事求是说,我的故乡,远比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强多了。很多次我都想带点资金回去,或是把我在外地的两个化工厂子卖了,把变现的资本拿回老家去,将断流的河渠蔬浚一下。当地市委,市府极为欢迎。可是老家的兄弟子媳和晚辈们,个个反对,人人冷淡。认为是吃饱了,无事找事,显摆什么呢?言语相当伤人!于是我才发现,故乡,我是永远回不去了。

纵然是桃花似火,纵然是芳草如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过是一种情怀一个想往。人们对理想主义,对乌托邦早已执排斥讥笑态度,心如古井,掀不起起任何波澜了。

找个河边坐下来,想想一生,想想生命的意义。其实还有什么意义?巳经没有任何意义。水从上游流来,不知流自何处,它要流往哪里去,为什么流?我们每个人之于故乡,原来就似这流水,一旦从你曾经发源的地方流出,就不可再倒流回去了!

太监是怎么来的?

太监是怎么来的?

一说到太监,在人们心目中或是在影视屏幕上出现的,都是大白脸、没胡子、说话娘娘腔的,一看就知道是被阉割了的男人。给人的感觉都是魏忠贤、李莲英这样的,都不是啥好东西。年龄大、主事的称大太监;年龄小、跑腿的叫小太监。

其实不然,太监本是官名,虽说后世一般是指被割了命根子送入宫去,伺候皇帝、宫妃以及在一些王侯府中做事的阉人,但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称呼的,这个说起来还相当复杂。

皇帝的名称还没有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已经存在了。《礼记》、《诗经》中对这个事都有记载,但那时候一般称作宦官。周王朝和各诸侯王都设置了宦官,建立了宦官制度。但宦官并非都是阉割了以后才能从事这个工作,最初没有阉割的人也可以从事。到了东汉以后,才完全由阉人专门从事这个工作。

之后,又称作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但不管叫啥名堂,想要应聘这个工作,不看文凭、不看学历,但必须是阉割了的男人。这是硬指标,像吕不韦那样,弄一个假的去糊弄秦赵太后的情况,比较特殊,但也不是唯一的个例。或许是没有嫪毐本事大,整得动静比较小,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罢了。

之所以需要阉割的宦官充实内宫,一般是因为深宫内除了帝王,全是女人,也毫无生趣。弄些男人出出进进,难免会出现暗度陈仓的情况,帝王宁肯让自己的女人闲着,也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就想到了把男人全部阉割了才能充任的想法,虽说不很完整,但还能凑合着使用。再说,皇宫内院有些粗活、重活,也不适合女人从事。搞一些五大三粗的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去,也大煞风景。为了让女人们袅袅婷婷,还把小脚丫给缠起来,就更没法干活了。

要不说老祖宗聪明呢,就想到了这个好办法。

一般情况下,男人不太会愿意随便割掉了命根子,去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周围都是美女,但只能看不能用,更是悲催的事。因此,给宦官们的待遇都比较好,还允许他们与宫女们结对过家家,一般称作对食。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就是相互陪着吃饭。至于睡觉的事,纯粹就是睡觉了,也整不出啥名堂来。

宦官仅仅是负责宫廷杂务,不得干预朝政。但在内宫混久了,这群人精力过剩,既不能生儿育女,也不需要养家糊口,自然就多事了。特别是遇到小皇帝的时候,太后喜欢干政,不适合出头露面,就依仗宦官们通风报信。一来二去,就掌控了大权。

这些是宦官们从事这个工种的基本情况。

但宦官称作太监,那是唐朝以后的事。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让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宦官才称作太监。而且并不是只有被阉割的人才称作太监,如巡、元官署称其主官为大监,这个”大“就是”太“,这与宦官毫无瓜葛。

唐太宗时规定,宦官最高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唐中宗时,被授予七品以上的宦官多达千人,县太爷一般才是七品,这可比十年寒窗弄个县太爷要轻松得多。安史之乱后,有的宦官甚至被封为王爵,位列三公。

到了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但主官以下的宦官,则没有太监之名。

明朝宫廷外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如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主官就不称太监或大监。钦天监的主管称作主薄,设监副辅佐,有时主官直接称作钦天监,也不叫太监。因此,这些事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明朝时期,只有内十二监,全部事务都由宦官管理。所谓的监就是相当于具体的政府部门及职责,只有总领事才称作提督太监,太监位居四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人们才把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专有名词。

宦官们听了倒很高兴,可把一个好端端的名字搞臭了,以后除了宦官,再也没人愿意被称作太监了哈。

到了清朝,就延续了把所有宦官称作太监的习惯,一说宦官就以为是太监的,这就是太监的由来。

你记忆中的爷爷是什么样子,爷爷在你心里最深的印象有哪些?

你记忆中的爷爷是什么样子,爷爷在你心里最深的印象有哪些?

《爷爷》(马冬梅)

我的爷爷于1919年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晋西北小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父辈们主要以酿酒和种地为生。爷爷当过教师,后就职于县法院,一直到退休,后改为离休。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张爷爷年轻时和法院同事的合影,照片摄于1953年。爷爷是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长起来了,又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从极贫极弱到富强文明的光辉历程。爷爷经历过土地改革、五七干校学习改造,住过牛棚。

爷爷是一个坚强乐观、正直不阿的人,他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关心晚辈、懂生活、会生活、活得率性而真诚。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已离休在家,我小时候物资匮乏,记忆中,每年夏天,爷爷会给我们买上一大麻袋(没有见过那个年月麻袋的人是不会想到麻袋有多大的,哈哈哈)西瓜放在一个空房的地上,给我们吃一夏天,这个屋的窗户基本上常年是堵着的,记忆中即使在夏天也是蛮清凉的,记得奶奶给我们姐妹四人用大铁锅炕的镆镆片也是拿个竹篮吊在这个屋的,每当我们疯玩回来饿了就直奔此屋。这个屋的一个特别重大摆设就是地中间放着一个无比大的瓷盆,象水缸一样厚厚的、黑黑的瓷,高约半米,直径约一米多。小时候觉得这个瓷盆象个聚宝盆,里面存放的淹肉好象就没有吃完过。

每年秋天,爷爷都会不知去哪儿赶一头半大的猪回来,爷爷一定走得挺远,常常得用将近一天时间。几个月后的严冬来临时,上一年爷爷买的另一头半大猪经过奶奶和妈妈一年多的精心饲养,已经肥头大耳快走不动路了,此时便是这些可怜的大猪生命结束的时候,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有点不舍。我们姐妹几人再也无法给这头猪拿小铁锹挠痒痒了。记得每头猪都有三四百斤重,把猪肉用铡刀铡成条块,放院子里冻实,吃一冬天。第二年春天将要来临时,冻肉将被消开,这时候妈妈和奶奶会把所有的肉用盐淹了,放那屋地上那口巨大的盆里,再拿猪油封上,一夏天都不会坏的,吃得省点,都会接上第二年杀猪时。我想那大盆一定也是爷爷买的吧。

有一年冬天,爷爷兴高彩烈地提回了一只獾,说有人套住舍不得吃,想卖了换钱,他就给买下了,说我身体不好,要给我补补,让奶奶和妈妈做给我吃,没别人的份,那时我居然很理所当然地独享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害羞。说起吃来,还有一件趣事不得不提,四十年过去了,妈妈还都有点耿耿于怀,也常常成为家里姐妹拿来取笑我的一大谈资。在我七八岁时一个黑漆漆的冬天的晚上,我突发奇想要吃冻胡萝卜,于是去找妈妈,记得妈妈当时正在缝纫机上缝着什么,顾不上,只说大晚上的,这么冷,吃什么冻胡萝卜?那时每家每户会在院子里打个地窖存放土豆、白菜、萝卜什么的,天那么黑、下地窖的确是很不方便,可年幼任性的我哪里能意识到那些,妈妈不理我,我有杀手锏,直接跑去找爷爷,接下来的一幕就是爷爷拉着我的手气冲冲地去妈妈那屋质问:谁不给吃?妈妈现在聊起来都说,我抬着头兴冲冲的,爷爷是满脸怒色很不客气地质问,那一幕感觉象是质问一位狠心的后娘。可见爷爷是多么地宠着我。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点好的东西的的确确能算得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由于爷爷的懂生活、会生活,满足了我们儿时的味蕾享受,也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记忆。

爷爷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情民生、爱听收音机、喜好读书看报

有些事情我印象很深,直到今天都有一点好奇和不解,在爷爷去世25年后的今天,我常常在想,是一种什么样的修养和信仰使我的爷爷对每一次国家正在经历的重大事件表现出那样的虔诚和期待,每当看到爷爷每天对早晚新闻的关注度特别提上了一个级别,准是比以往提前几分钟打开收音机,调好台,静静地、若有所思地坐那儿等待开播的时候,年幼且毫不关心政治的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要有大事发生了。而现在想来,这个时候一定是我们国家正在做出重大变改和重要决策的时候,可以说我记忆中爷爷的脸色和表情是与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悉悉相关、共同变化的。

爷爷很爱读书,尤其爱看报,我小时候还常常跟着爷爷看他的《山西老年》,杂志是县老干局给订的,记得居然还有不少我感兴趣的内容呢,有时看到一些我喜欢的图,比如一些山水画呀或某电影名星照呀,我会把它剪下来。我现在还有一张爷爷在屋门口檐台上看报纸时弟弟给拍下的照片。

爷爷乐于接受一切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

我很小的时候爷爷托人从上海花了102元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象B5纸那么大,厚约2--3公分,爷爷对这个物件极为珍视,要知道当时普通人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钱,爷爷专门请木匠打了一个木盒子,盒子是上开口的,门是推插式的,还漆了枣红色的油漆。每天早晚的新闻,爷爷是雷打不动必定要收听的,我最喜欢和爷爷一起收听电影录音剪辑,常常是在被窝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爷爷对生活从不含糊,追求品质,我家里现在还珍藏着爷爷年轻时戴过的一块瑞士产的英格牌手表,这块表爷爷戴过、爸爸也戴过,如今静静地躺在我的的柜子里;记得小时候家里堂屋正面的柜子上的一个梳头匣子(现在的人叫化妆盒,平遥推光漆器现常做这种东西,当时没有这么精致)里还放着爷爷用过的一支粗粗的黑色金尖钢笔、笔头上标还标了一个“50%”,要知道现在的人都很少用金尖笔的;很小的时候还记得爷爷用过一个怀表,表身平时就装在上衣口袋中,怀表有一个长长的表链连着扣眼;还记得爷爷有一个石头镜,是平镜,这个石头镜我是别有一份感情的,女娃娃天生爱臭美,我也不例外,当时大概认为戴个眼镜象天仙,所以有那么两次,眼镜被我捞着,就偷偷戴上,还扭捏作态的,哈哈哈,记得吃饭也不肯摘下。

这个石头镜我从未看见爷爷戴过,一般就放在那个带着中式大圆底铜锁的大榆柜里,柜子极其厚实、也很漂亮,是奶奶的陪嫁,柜子是我们的念想,父母一直妥善保管着,父母退休后居住北京,前几年想办法把柜子运来由我保管;爷爷还有个风镜,外观有点象游泳镜,爷爷沙眼严重,刮大风遇外出时可配戴;爷爷年轻时就会从太原买回手工编制的纯毛地毯,地毯上一只仙鹤昂首挺胸、傲然挺立,极为漂亮,地毯现在由姐姐珍;我现在还留着爷爷用过的不少东西,比如烟锅、比如铜扣、比如一个手工编织的颇为时尚的咖啡色纯毛围巾......

爷爷见多识广、眼界高远、重视教育

爷爷在那样一个小县里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见多识广、眼界高远的人。爷爷非常重视晚辈的教育,当年爷爷曾当过教员,他会把自己的侄儿侄女也带到身边,以便让他们能接受应有的教育,爷爷有两个子女:一儿一女,姑姑老大、爸爸老二,小时候常听奶奶说姑姑长得不怎么好看但是很聪明,可惜的是姑姑在六七岁时就夭折了,爸爸便成了独生子。爸爸从小非常优秀,只可惜初中还未上完就遇上了十年浩劫,在那场民族灾难的背后必然是象爷爷爸爸这样小人物的悲剧。无法上学对抱负远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爸爸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爷爷就建议爸爸自学中医,爸爸的自学能力超强也许是那个年月练下的?直到恢复高考爸爸才又去上大学。

我们那时初中毕业考上中专后国家是包分配的,所以很多人家子女就选择初中直接考中专这条路,尤其是象我们这种子女多的家庭。但爷爷从小就教导我们必须考大学,我小的时候虽说没有来过太原,但对太原五中、实中是常常听说的,爷爷经常和我们姐弟说起太原的五中和实中是多么多么的好。我们家人口多,姐弟四人全上大学花费较大、爷爷一直和父母一起供我们上学,甚至把自己的工资本都给了父母,我们姐弟也未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和培养,除我在省城混日子外,其他三人均在京城事业有成,我们都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痛心爷爷不能和我们一起共享这美好的生活.....捶胸祈祷:爷爷在那边一切安好!

闲下时爷爷常给我们谈天说地,讲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见闻以及得失,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做人、关于做事、关于理想......

爷爷思想先进、勤劳勇敢、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爷爷退休后就回到农村,爷爷的退休金是足够他和奶奶生活的,但勤劳的爷爷一刻也没有闲过,爷爷不是农民,开始过上了农民的生活,他开始种地、养牛,除了自家的地他还开垦了两块自留地,就凭着“勤劳”二字,爷爷种的地比村里农民们种的收成都要好,地里没活时爷爷就会挎着一个木筐去路边、田间拾粪,爷爷种地尽量不用化肥;夏季时爷爷每天会去打猪草,打好后还要到河里洗干净,爷爷每干一件事情都是那样地投入和执着。冬季时,爷爷也会每天到街上去晒太阳、聊天。

大概由于爷爷一身正气,又在法院工作多年,爷爷退休回村后,常常有人会到家里来咨询问题,让爷爷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村民们没文化,千奇百怪、什么问题都会问,只要生活中不懂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多就来向爷爷讨主意,比如家庭纠纷、债务纠纷,每每这时,爷爷总是先极其认真地听着,有时凝神有时沉思,听完后就耐心地询问、解答、出谋划策、帮助解决。

爷爷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但在他的身上看不出一点点封建愚昧和落后思想,他反对各种迷信,不相信什么神神鬼鬼的事,活得极其坦然、极其率真,重男轻女等思想在爷爷的身上同样也是看不到的,我们这一代三女一男,弟弟是唯一一个男孩子,在一般人家,爸爸算是独生子,弟弟又是我们这一代仅有的一个男孩,按理爷爷会把他宠上天,其实不然,我们三姐妹是从未感受到他老人家有一顶点的偏心,我甚至觉得爷爷有点偏向我们女孩,弟弟排行老三,妹妹排行老四,弟弟小时候相对比较淘气,妹妹较为绵善,弟弟时不时欺负妹妹,为这事,爷爷没少狠狠批评弟弟。

爷爷退体后身体一直很好,腰杆笔直,精神抖擞。

1995年我参加工作前的那个暑假,爷爷觉得肚子不舒服,以为肠胃的问题,拿周林频谱仪烤(一种保健理疗电烤灯)了几天,也没多大效果,八月份我正式上班,37天后的9月29日我返回太原,当天晚上去买了不少吃的,记得大多是糕点之类的,主要是买给爷爷的,因为电话里得知爸爸陪爷爷在太原看病刚回去没几天,爸妈没和我说什么病,我以为就是普通胃病。

第二天一早我急匆匆地登上了开往老家的火车,中午到家,一进门看到爷爷的鞋整整齐齐在地下放着,我的心咯噔一下,走进里屋,爷爷穿着一件咖啡色中式绸棉袄坐着,一看就知是听到我进门老人家才坐了起来的,后来知道爷爷是胰腺癌晚期,病情已很严重,肚子里有很多腹水。父母瞒着爷爷,告诉他是胰腺炎,但聪明的爷爷心里是很明白的。

爷爷一看见我便抓着我的手哭了,我真的不想回忆这些场景,这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爷爷哭。一个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的大男人突然之间那么瘦弱那么无力的拉着我的手哭,这个人还是我最亲爱的人。每每想到这个情景,我的心就开始颤抖,我甚至不想看这个世界、每当此时我总得闭上眼睛平复自己。从到家的那一天起,我除了晚上睡觉,别的时间我就时时刻刻陪着爷爷,父母上班忙,妈妈又胃病厉害,我就给爷爷喂饭、喂药、按摩、揉肚子。

国庆节姐姐从北京回来看爷爷,10月6日晚上,爷爷叮嘱我和姐姐,一定要找一个品行端正、性格好的对象,第二天姐姐返京上班去了。

10月5日是我陪爷爷最后一次晒太阳,从那以后他老人家再也无力走出门了,又过了几天,爷爷已经不能起床,爷爷肚子憋得实在不行,爸爸找了医生来给爷爷抽腹水,很粗的针头,腹水很多,挺大的罐头瓶两瓶,三天左右就又抽一次,杜冷丁似乎也不起不了多大作用了。一天,爷爷让我给他拿个镜子,爷爷对着镜子说:“我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10月15日,我找出爷爷的一条围巾,爷爷说那是他在太原学习时买的毛线,回来后请人帮忙织的,围巾很漂亮,大概爷爷也不舍得多围,看上去新新的,爷爷让我拿去围,爷爷还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拿点八宝粥去单位吃,说八宝粥好吃。爷爷实在爬不起来了,就插了尿管,此时爷爷已极少说话,语气也很微弱,就连他爱吃的西瓜也不吃了,但他老人家还惦记着让他孙女拿围巾和八宝粥。

10月17日中午,爷爷虚弱地恍恍惚惚地语无伦次地和我说他梦见神农氏了,神农氏对他说:“人寿命有多长,生有多长”,我至今不知这话什么意思,但我深深地记着。晚上,爷爷对我说他不行了,只有一半天时间了。多么精明的老人,昏昏沉沉躺在床上也能准确判断出自己何时会离开这个他万分留恋的世界。

10月18日,农历后8月24日(1995年农历润8月)早上,爷爷让我帮他带上假牙,此时爷爷微弱的话语别人已经听不出他在说什么了,我还可以。妈妈拿棉棒给爷爷擦了擦干裂的嘴,不长时后的九点半左右,我亲爱的爷爷静静地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慈爱的眼睛......

忘不了,多少个夏日的月夜,躺在炕上,伴着远处河里的蛙声和田野里的虫鸣,有时也会有风声传来,爷爷给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因为喜欢月光,我们往往会摘掉窗帘,月光倾泻进来,祥和、温馨、幸福笼罩着我们,一都是那么的美好。由于爸爸工作调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全家搬到了县城,爷爷奶奶没有去,一是县城房子太小,二是爷爷奶奶喜欢农村,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回村里和爷爷奶奶住段时间。

忘不了奶奶养了鸡,每攒满一竹篮鸡蛋,爷爷就会乘火车给我们送到城里,一进大门走到院子里的样子。

忘不了为了种出好的庄稼,爷爷一手挂着木筐一手拿着小铲在田间地头捡拾牛粪、马粪的身影。

忘不了月朗星稀的夜晚,爷爷和我们一起看那满天的繁星,长大后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样蓝黑、幽远和宁静的天空、那样众多、明亮和动人的星星。

忘不了爷爷凝神读书看报和听收音机的样子。

......

若生命真有轮回,期盼来生还能做爷爷的孙女。

泪眼婆娑中,又看到了爷爷身穿灰色中山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远去上学时那笔直而孤单的身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