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专业村广告牌(李庄镇的简介)

养牛专业村广告牌(李庄镇的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养牛专业村广告牌,李庄镇的简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庄镇的简介

李庄镇的简介

李庄镇历史悠久,据考证,六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夏为兖州城,商为蒲姑国,周为齐国无棣境,自清来的青龙镇(1911)近两千年间,境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尤其明清时期的李庄一度成为佛教圣地,在南孟村有宽大的教堂、杨房庙等70庙于建筑精美,余火特盛,有敢比泰岱五台,胜过灵岩王堂之誉,遂成为名扬齐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后因诸多历史原因,城内古建筑被拆扒殆尽,惜后人已无幸瞻赏旧时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历为区、乡、人民公社、镇党政机关驻地,李庄建设发展迅速,日新月异,1992年,开始实施县府批准的城镇规划方案,商贸街、文化路、新兴街、绳网大世界、邮政路等集市商贸主街道,全长5500米,安排了粮食购销、蔬菜、家具、木材、绳网、车马具、牲畜、鞋帽、服装、电器、古衣等十五大市场,自此延续了几千年的李庄街里商贸大街,又在220国道边立了三八集和新兴集。

城域内公路建设四通八达,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村庄硬化了路面。2000年之后李庄政府加大工业化改革,李庄在绳网产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信息产业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李庄信息网应运而生,为李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李庄被命名为“绳网之乡”,其建设成为鲁北地区建设标准最高,服务水平最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重要流通基地,居民人口达20000人,通讯、交通、照明、环保、养殖等设施配套。2006年李庄中心镇辖八个办事处,105个村,10315户,54927人,少数民族7人,汉族54920人,男性27308人,女性27619人。

李庄镇历来以农耕为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科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黄种水稻压碱,使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耕种方式,推广科学种田和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封闭守旧的落后面貌,进而步入了开放型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1949年粮食单产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公斤,1978年粮食单产6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25公斤,1985年粮食单产4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43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11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全镇农业总产值飞速增长。

畜牧业发展迅速,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存栏量猛增,在以使役为目的的基础上,迈向了以商品生产为主,实现了由户户有牲畜,家家养猪羊向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转移。2004年全镇牲畜存栏量为20500头,生猪存栏量27000头,养羊10000余只,饲养肉食鸡20000只,蛋鸡80000余只,鹅10500只,鸭12000只,养兔30000只,发展养牛村15个,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各四个,养羊放牧的数不胜数。

果树栽培主要以苹果为主,1973年申桥北部一带育苹果树苗7000余亩,带动了全镇林果发展。到1990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烟青、红星、金帅、红香蕉、国光、青香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桥北张村成为全市的高酸苹果树苗基地。

蔬菜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中期蔡冯、李庄东王村一带就有种菜习惯,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1992年,农业生产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了“一年搞突破,两年大发展,三年建成大蒜、葱头园”的奋斗目标,在生态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建起蔬菜大棚950个,近几年几乎北部的四个办事处都是大蒜、葱头间作种植,大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客商竞争这块肥沃的宝地。

建国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企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7年成立了铁木业合作社,以沙珠邢村为首的屠宰业、李庄东邻任家、刘口、南北李、南郭、齐口一带的皮货、车马挽具等迅猛发展,李庄窑厂相继落成,为未来的城镇建设铺设了桥梁,先后又办起了柳编厂、地毯厂、油房、拖拉机站、胶管厂、机修厂等镇办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办企业承包给个体户,私营工商户逐步兴起,1987年屠宰专业户达到1000余户,沙珠邢的宰猪、牛、羊、驴户,筢子吴的筢子加工,茶棚张的地毯加工,小堤村的镶牙,潘家口、马家口的麻绳和丙纶绳加工,同时木器加工、建筑、机车修理、电焊、酱菜加工及食品加工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镇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尤其镇办的几个地毯绳网厂80年代盈利丰厚,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李庄发展重心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招商引资绳网兴镇上来,1998年10月5日,镇北绳网大世界工业园区开始筹建,同年的文化路、邮政路、府前路加宽畅通,引黄的洪吸管,集资股份形式改建了黄河下游的第一引黄闸,把黄河这一水利命脉引进了李庄千家万户,引进京、津、沪、港外资近10亿元,全部放在绳网发展,中心镇李庄挂上了“绳网之乡”的广告牌,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安全网新闻发布会。

建国后,李庄镇的商业发展一直是依靠供销社管理的几个门市部,1978年后,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商业发展更为惊人,个体工商户突飞猛进,经营项目快速增加。范围普及全镇,2006年全镇有百货、服装、鞋帽、电器、通讯、瓷器、种子、农药、建材、副食、餐饮、医疗、服务等个体经商户不下2000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庄的交通、邮电、电力事业不断发展,1985年220国道的畅通,如今加宽加厚使用期达30年的高标准路,8公里路经该镇,浮桥路,惠青黄河大桥路等主要道路相继铺成,自1998年起先后为全镇75%以上的村新铺柏油路,95%以上的村全通到了环镇路的国省要道。构成境内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李庄、陈家、邢家、李朝阳和申桥等村运输业蓬勃兴起,李庄、申桥两个支局负责邮路210多公里,年进出转邮件3940件,报刊发行670种,年累计发行量达50800份,刊物19700.份,年营业额40000000余元,有线电视接通率达100%,电话接通率达100%,全镇105个自然村均通了电话。2001年全镇农网改造全部结束,全镇用电户10090户,农村用电大幅提高,企业用电超过1000万KWH。

李庄教育基础好,惠民三中在李庄,1998年合并于惠民一、二中学,这里是惠民城南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镇有小学8处,中学2处,适龄入学率为100%,幼儿园2处,1996年李庄教育借达标之风,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内部组合,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李庄第一、二中学教学楼落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内部管理在全县连续十年名列前茅,达到有史以来鼎盛时期。1999-2003年,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修缮和新建,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各中心小学也配备了微机及电化教学设备,撤销了村小学校,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幼儿园已发展到60处,在校幼儿达2000人。

李庄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镇府驻地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台、电影院、镇委党校、老干部学校和人口学校等设施。各个行政村远程教育网点配备齐全,村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村镇文化网络已经形成,丰富了全镇人民文化生活,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京剧、吕剧、河北梆子、东路梆子遍布全镇,每逢春节搭台演出。自上世纪70年代,归仁的梆子,刘口、南孟等京剧演出闻名乡里,由于现代文化设施不断普及乡村,这些剧种已多在婚庆吉日演出,如大孟村张氏乐队,杨集的全祥文艺组合,巩家老巩乐队,秧歌,龙灯,狮子,打落子,高跷,旱船等民艺表演,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显著,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年控制在6‰以内,2005年全镇2200户领取了独生子女证,自1998年起,连续5年全县考核名列前茅,被评市、县级先进乡镇,有5名计生工作人员受省部级表彰。

李庄人民在创造光辉业绩的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困难和挫折。全镇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曲折,取得了成就,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06年工业总收入是2000年的3倍;2005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是2001年的1.8倍,人均增长2200元;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及各型呈车辆进入千家万户,小轿车也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庭,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现正在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大踏步前进,迈向美好的明天。

李庄的经济发展

李庄的经济发展

李庄镇历来以农耕为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科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黄种水稻压碱,使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耕种方式,推广科学种田和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封闭守旧的落后面貌,进而步入了开放型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1949年粮食单产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公斤,1978年粮食单产6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25公斤,1985年粮食单产4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43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11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全镇农业总产值飞速增长。

畜牧业发展迅速,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存栏量猛增,在以使役为目的的基础上,迈向了以商品生产为主,实现了由户户有牲畜,家家养猪羊向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转移。2004年全镇牲畜存栏量为20500头,生猪存栏量27000头,养羊10000余只,饲养肉食鸡20000只,蛋鸡80000余只,鹅10500只,鸭12000只,养兔30000只,发展养牛村15个,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各四个,养羊放牧的数不胜数。

果树栽培主要以苹果为主,1973年申桥北部一带育苹果树苗7000余亩,带动了全镇林果发展。到1990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烟青、红星、金帅、红香蕉、国光、青香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桥北张村成为全市的高酸苹果树苗基地。

蔬菜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中期蔡冯、李庄东王村一带就有种菜习惯,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1992年,农业生产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了“一年搞突破,两年大发展,三年建成大蒜、葱头园”的奋斗目标,在生态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建起蔬菜大棚950个,近几年几乎北部的四个办事处都是大蒜、葱头间作种植,大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客商竞争这块肥沃的宝地。

建国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企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7年成立了铁木业合作社,以沙珠邢村为首的屠宰业、李庄东邻任家、刘口、南北李、南郭、齐口一带的皮货、车马挽具等迅猛发展,李庄窑厂相继落成,为未来的城镇建设铺设了桥梁,先后又办起了柳编厂、地毯厂、油房、拖拉机站、胶管厂、机修厂等镇办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办企业承包给个体户,私营工商户逐步兴起,1987年屠宰专业户达到1000余户,沙珠邢的宰猪、牛、羊、驴户,筢子吴的筢子加工,茶棚张的地毯加工,小堤村的镶牙,潘家口、马家口的麻绳和丙纶绳加工,同时木器加工、建筑、机车修理、电焊、酱菜加工及食品加工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镇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尤其镇办的几个地毯绳网厂80年代盈利丰厚,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李庄发展重心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招商引资绳网兴镇上来,1998年10月5日,镇北绳网大世界工业园区开始筹建,同年的文化路、邮政路、府前路加宽畅通,引黄的洪吸管,集资股份形式改建了黄河下游的第一引黄闸,把黄河这一水利命脉引进了李庄千家万户,引进京、津、沪、港外资近10亿元,全部放在绳网发展,中心镇李庄挂上了“绳网之乡”的广告牌,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安全网新闻发布会。

建国后,李庄镇的商业发展一直是依靠供销社管理的几个门市部,1978年后,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商业发展更为惊人,个体工商户突飞猛进,经营项目快速增加。范围普及全镇,2006年全镇有百货、服装、鞋帽、电器、通讯、瓷器、种子、农药、建材、副食、餐饮、医疗、服务等个体经商户不下2000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庄的交通、邮电、电力事业不断发展,1985年220国道的畅通,如今加宽加厚使用期达30年的高标准路,8公里路经该镇,浮桥路,惠青黄河大桥路等主要道路相继铺成,自1998年起先后为全镇75%以上的村新铺柏油路,95%以上的村全通到了环镇路的国省要道。构成境内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李庄、陈家、邢家、李朝阳和申桥等村运输业蓬勃兴起,李庄、申桥两个支局负责邮路210多公里,年进出转邮件3940件,报刊发行670种,年累计发行量达50800份,刊物19700.份,年营业额4000余万元,有线电视接通率达100%,电话接通率达100%,全镇105个自然村均通了电话。2001年全镇农网改造全部结束,全镇用电户10090户,农村用电大幅提高,企业用电超过1000万KWH。

李庄教育基础好,惠民三中在李庄,1998年合并于惠民一、二中学,这里是惠民城南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镇有小学8处,中学2处,适龄入学率为100%,幼儿园2处,1996年李庄教育借达标之风,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内部组合,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李庄第一、二中学教学楼落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内部管理在全县连续十年名列前茅,达到有史以来鼎盛时期。1999-2003年,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修缮和新建,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各中心小学也配备了微机及电化教学设备,撤销了村小学校,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幼儿园已发展到60处,在校幼儿达2000人。

蒙牛企业的优势

蒙牛企业的优势

惟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蒙牛是一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卓越企业,因为成就它的绝非一两个特殊的优点,而是已经逐渐成为系统的一种核心竞争优势。

善于造势

善于造势是蒙牛的制胜法宝之一,事实上靠小打小闹的做法也绝对不可能成就这家成长冠军企业。蒙牛最近让人感觉“善于造势”的市场策划活动无疑是“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了。这个活动似乎在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从10岁到70岁一竿子打进。一时间,“凉粉”、“盒饭”、“笔迷”、“玉米”充斥全国,甚至还演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

作为超级女声的冠名赞助商,蒙牛无疑是成功的。“酸酸甜甜就是我”和“想唱就唱”这两首歌曲把蒙牛酸酸乳的品牌定位很好地和超级女声的流行时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超级女声的最终冠军李宇春的“玉米”Fans们也正是蒙牛酸酸乳的目标消费群。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成份存在,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蒙牛这种善于捕捉新闻事件和制造流行时尚的能力,在中国是很少有企业能比得上的。

蒙牛的成长历史也是一部策划史。它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策划:“‘非典’时期的非常营销”、“中国乳都”、“航天员专用牛奶”,策划地一个比一个成熟,也一个比一个更具有爆炸性。非典是一场灾难,那时候我们看到的蒙牛,更多的是一种企图心的表露,尽管我们知道,蒙牛想发出一些声音,但这些声音在事件之后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记得,并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蒙牛策划水平大幅提升的转折点应该是在航天员专用牛奶上。这场借势造势的“秀”的确计划得十分周详,从《蒙牛内幕》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3年4月蒙牛被确定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到同年10月神舟5号发射成功,就算不算前期的准备工作,蒙牛也至少花了半年的时间做这个项目的策划和实施。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神舟5号发射成功后那些举国狂欢的日子里,我们总是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蒙牛的身影,蒙牛也借助这场精彩的策划得到了大幅度的品牌提升和业绩成长。

而蒙牛酸酸乳的策划,又显然比以上几个案例更高一筹。因为事件营销本身是需要事件的,捕捉事件的能力甚至比策划本身更重要。但是酸酸乳却是直接对着消费者去的,它本身就是流行的制造者。在2年前,有谁会认定超级女声会红透中国?有谁会知道湖南卫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会比央视的春节晚会还要高?蒙牛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我们看到的是它背后敏锐的市场感觉、对消费者的认知以及制造流行的能力。

高者在腹

做策划如此,蒙牛做市场也是如此。与普通中国企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同的是,蒙牛是从一线市场做起来的。“一线插旗,二线飘红”是蒙牛的经典市场策略之一,他们认为,在一线市场成为第一品牌的时候,在二线、三线市场也会成为第一品牌。

本土企业的思维往往囿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解放战争思维。却忘记了战争和市场营销毕竟是两回事情,况且中心城市本身就是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战略地形,不抢占这些战略地形,品牌就不会成为主流,就注定了被边缘化。

娃哈哈是和蒙牛业绩差不多的企业,做的也都是快速消费品,它成就的100亿元业绩,不会比蒙牛来的更有价值。因为娃哈哈采取的策略也是“先易后难”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策略,不管业绩再大,它的产品还是得不到主流消费群的认同。在蒙牛成为香港第一品牌的时候,娃哈哈却还在为进攻上海市场而大伤脑筋。

市场营销专家在很多年前就发现了品牌至上而下传播——蒙牛称之为“梯度转移”的特质,“消费领袖”一定是在中心城市而不是乡镇。大多数本土企业并不是不想做中心城市,原因在于两点,一是

不敢做,二是不会做。

蒙牛在市场营销上的成功,要归功于创业初期就高瞻远瞩的战略。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这些市场是一般的本土企业想都不敢想的高端市场,它们意味着高昂的分销和推广费用,也很容易让平庸的企业产生自卑心理。

蒙牛是那种喜欢毕其功于一役的企业。在进攻香港市场的时候,居然打破了“香港自有人造食品以来人员推广的最高纪录”,个做免费品尝的导购员。这种气概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蒙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所认为的一个观点:如果你能做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那你就是NO.1。

蒙牛把市场营销中的“集中优势兵力原则”在进攻一线市场时发挥地淋漓尽致。他们既不是单纯地靠地面促销取胜,也不是单纯地靠广告轰炸取胜,而是两者合成的立体作战。“毕其功于一役”是一句易说难行的话,因为这背后的隐喻是需要更多的钱,牛根生敢于在只有1000万元募集资金的情况下打300万元广告,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天下有几人能有?

蒙牛在创业初期,就表现出了高于普通企业的气概,媒体,它成功地和央视组成了联盟;工厂,它建成了全球样板工厂,还有国际示范工厂;市场,也是从最难打的中心城市开始进攻。这些都是以往蒙混在“中国特色”这面幌子下的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它既运用了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又在具体战术上体现了中国式的灵活。

先易后难的另一面是越来越难,而先难后易的另一面是顺势而为。蒙牛的市场操作手段,用一句围棋术语来表达就是“高者在腹”。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