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娃如何撒料 父亲的架子车

养牛娃如何撒料 父亲的架子车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养牛娃如何撒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养牛娃如何撒料以及乡情散文:父亲的架子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铁板田鸡做法

铁板田鸡做法

铁板田鸡的做法

田鸡的肉质鲜嫩可口,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对于田鸡的烹饪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爆炒田鸡,红烧田鸡等等,铁板田鸡只是田鸡的一种烹饪方法,这种铁板的做法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使用铁板烹饪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田鸡是熟的,这样才能保证吃的健康安全!

铁板田鸡的做法

田鸡的肉质鲜嫩可口,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对于田鸡的烹饪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爆炒田鸡,红烧田鸡等等,这里妈网百科就为大家介绍一种更加美味的田鸡的烹饪方法——铁板田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铁板田鸡的做法吧!

做法一

主料:田鸡、洋葱、菜椒

配料:蒜头、辣椒、葱白、姜鸡精、味精、白砂糖、排骨酱、蚝油

步骤:

1、田鸡宰杀洗净剁成件,洋葱和菜椒切大角,蒜头切片、辣椒切角、葱白切段、姜切角备用,田鸡飞水,捞干;

2、起一油锅烧热,将飞过水的田鸡和洋葱、菜椒过一下,倒出控油;

3、热油锅,炒香配料,加入适量开水;

4、调入调味料,倒入过油的田鸡、洋葱和菜椒翻炒至熟;(出锅前淋出适量的芝麻香油)

5、将炒好的田鸡放入烧热的铁板上即可。

做法二

主料:去皮田鸡、青红椒片、洋葱片、蒜片各适量、铁板

步骤:

1、田鸡先用生抽和酒腌制片刻;

2、锅烧红炒制爆香配料;

3、下田鸡爆炒,加盖焗一会儿,开盖浇一圈酒,再翻炒几下;

4、田鸡快熟时加入少许生抽和糖提味儿,拌匀即可盛起;

5、铁板支好烧热,把炒好的田鸡倒入铁板即可。

查看全文

铁板田鸡的营养价值

说到田鸡,估计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田鸡不仅肉质鲜嫩可口,它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多的,因此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关于田鸡的那些营养价值吧!

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缓解更年期骨质疏松。所含维生素E和锌、硒等微量元素,能延缓机体衰老,润泽肌肤,防癌抗癌。而且蛙肉性凉味咸而无毒,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可以治阴虚牙痛,腰痛及久痢,适宜于低蛋白血症,精力不足,产生缺乳,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食用。

中医认为蛙肉性凉味咸而无毒,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可以治阴虚牙痛,腰痛及久痢,适宜于低蛋白血症,精力不足,产生缺乳,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食用。田鸡对于一般人均宜,蛋白血症,精力不足,产生缺乳,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水肿、神经衰弱者尤宜。

田鸡虽然味美,营养价值又高,但不易多吃,首先因为野生田鸡是益虫,其次野生田鸡体内寄生虫较多,不易过多食用。

查看全文

铁板田鸡的食材选购

选购田鸡之前首先要了解田鸡和牛蛙的区别,很多人都分辨不出田鸡与牛蛙的区别,其实两种蛙是很好区分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选购田鸡的正确方法吧!

田鸡中有一种虎纹蛙,分布于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个体大,体长可超过12cm,体重可达250g左右,外表体色与牛蛙相似,但它们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牛蛙个体特别大,成年蛙可达1500g左右,体长可超过虎纹蛙一倍以上。牛蛙背部皮肤比较平整,不具肤褶;虎纹蛙背部皮肤粗糙,身上有深色斑纹,四肢横纹明显,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在挑选田鸡的时候首先要看田鸡是否活泼,放在筐里是不是紧缩在一起蓄势待蹦的架势,个头要大,身上无伤不溃烂,拿起来后腿挣扎有力的一般是好的。在分辨雌雄的时候,雄的田鸡叫声大,嘴巴园,身上的条纹清晰宽而色深,个头比较大。雌的一般不叫,个小,身上的颜色较浅。嘴尖。食用时,春季食雌的,因为雌的肚子里有卵籽,比较肥嫩,过了这个季节后特别是秋季雄的雌的都不错。

了解了以上关于选购田鸡的正确方法以后,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就要格外的注意了哦!只有选购好了食材,才能够做出美味的铁板田鸡啦!

查看全文

铁板田鸡的饮食指南

铁板烧,是一种菜的吃法。先将铁板烧热,旋即在上面放置鲜肉和蔬菜,盖一下就吃。这种做法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一直以高端就餐形式展现,主要以星级酒店,高档餐厅为主,近几年又向普通市场进入的趋势。铁板的食材有很多,用田鸡烹饪出来的铁板田鸡的味道是非常不错的,这道美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那么,在食用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哪些饮食指南呢?

铁板田鸡是将田鸡直接放在热铁板上炙烤成熟,把铁板烧热,加一点油,再把姜,青椒放上去,把盖子盖上让它煮一会。快好的时候加酱油,最后洒上葱花就行了。这些食材事先不能腌制加工,而是通过高热的铁板快速烹调成熟以保留其本身的营养和味道。但是由于田鸡体内宜生长寄生虫,食用时必须经过高温蒸煮使其熟透后才能食用,而铁板田鸡是将食材飞一下水然后直接放在热铁板上炙烤成熟,难以保证其是否熟透,所以食用田鸡时尽可能不选择铁板田鸡的食用方法。如果非常喜欢吃铁板的食物的话,一定要确保田鸡是熟透的才能食用。

查看全文

铁板田鸡的宜忌人群

铁板田鸡主要就是将田鸡通过高热的铁板快速烹调而成的一种美食,因田鸡的肉质鲜嫩可口,而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不过,对于这道美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哦,在食用铁板田鸡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注意一些它的饮食事项的。下面,妈网百科就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关于铁板田鸡的宜忌人群。

铁板田鸡中含有锌、硒等微量元素,并含有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能延缓机体衰老,润泽肌肤,并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是适合一般人的营养食品。民间认为田鸡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适合于精力不足、底蛋白血症和各种阴虚症状。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更年期骨质疏松都十分有益。

田鸡肉适宜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精力不足、虚劳咳嗽、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水肿、体虚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食用;也适宜病后、产后虚弱、肺痨咳嗽吐血、盗汗不止、神经衰弱者服食。

但是,对于脾虚、便泻、痰湿、外感初起咳嗽者不宜食用。青蛙肉吃多了可能染上寄生虫一旦侵入眼球,会引起各种炎症,导致角膜溃疡、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导致双目失明。《随息居饮食谱》:“孕妇最忌。”田鸡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若是没有煮熟煮透,孕妇食用了含有寄生虫的田鸡,可能会受到感染,从而影响胎宝宝的健康发育。因此准

什么是寒衣节

什么是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缘何烧寒衣

源起、典籍记录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2]?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编辑本段寒衣节的各种传说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钱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民间歌谣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长城内外广泛流传。有一首民歌唱道:“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将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这样做,虽然反映也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一种缅怀之情。?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编辑本段如何烧寒衣

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三大鬼节,寒衣节,民间祭祀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各地习俗不同

因地区不同,全国各地送寒衣的习俗也有差异。金银包袱

?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洛阳: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晋:?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河南:市区、偃师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冥币,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北京:清末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3]?鲁: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南京: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烧寒衣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唯有如此,这些阳世的废纸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那么对不起,你将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分好处。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注意事项与禁忌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生者的过冬传统活动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祭祖节

十月一日送寒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即墨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旅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莹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烧纸节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编辑本段寒衣节记载

“(十月)朔日,剪楮为寒衣焚墓,为"寒衣节"。”————河北〈万全县志〉,清道光十四年增刻乾隆十年本“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寒,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十月)初一日,谓之"鬼节",各家祭扫祖茔,并以五色纸剪制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下书年月日、后裔某某谨奉,照式制若干份,焚于墓前,或焚于在门前,取其子孙为先祖添衣之意。”————河北〈张北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城市内外,于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献烧。”————孟元老〈东京梦化录〉“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于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清潘荣〈帝京岁时纪胜〉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旧时,祭墓、烧纸钱和纸衣(彩纸剪成),表示给亡者送衣物、钱币。今民间仍上坟烧纸。——引自河北《河间县志》,《洛阳市志》第十七卷载:农历十月一俗称‘鬼节’又称寒衣节。一年四季,往复循环,农历十月,秋去冬来。十月初一,冷空气来袭,人们在裹上厚棉袄的同时,想起死去的亲人也该添加衣裳了,于是买来五色纸糊制成寒衣,焚烧后送往阴曹地府,供那里的鬼魂御寒,名曰“十月一,烧寒衣”——在洛阳,此话得强调一个“儿”话音,叫“十月一儿,烧寒衣儿”。

乡情散文:父亲的架子车

乡情散文:父亲的架子车

竹子,苏台人叫扫竹。筷子一样粗细的竹子,扎成把扫院子,经久耐用;破成篾编成各式各样的农(工)具,背篼,笼子,驮筐,笊篱,贮笼罐,等等。顾名思义,人背的叫背篼,骡马背的就叫驮筐;什么是贮笼罐?就是挂在厨房灶台墙上用来装筷子的圆柱形工具,有底无盖,把洗过的筷子顺手往里面一插,简单实用。

苏台地处六盘山腹地。想当年,深山老林里的扫竹成片生长,割扫竹就像割蒿子、青草一样简单。扫院子,一年能用几把,两三把就足够了。用剩残的,就人扛牲口驮架子车拉,运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河镇,卖给收购站。苏台人爱用"剩残"胜过"剩余",剩饭不叫剩饭,叫残饭,管"用剩下的"叫"剩残下的"。比如两人聊天,一个问,你家麦子割完了吗?另一个答,没有,还剩残下不到一亩,明儿一早上能完。

所以,苏台以及周边几个村子的人,在那个生活极其拮据的年月,以割扫竹卖扫竹赚取一些微薄收入,以补贴家用。割扫竹,一般在十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时候,一来农闲时节,二来要跟集办年货过年,三则便于森林防火。

可惜,有一年,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长在林区的扫竹开了一茬花,状如现在人餐桌上未灿开的黄花菜花苞,花期很短,花谢后扫竹叶慢慢枯萎,直到所有扫竹都叶落杆枯,绝迹。这一现象,令老一辈人感到惊奇,他们捋着胡须无不喟叹,怪事,怪事。翻过年,到开春下种时节,没落过一滴雨,耕过的犁沟里,尘土飞扬,没有墒情。苦巴巴一年到头,粮食收成甚微。一连三年,老百姓的生活只能靠上面发放救济粮维持。救济粮一年发放两次,开春一次,临过年一次。

在这青黄不接的年月,每到打救济粮的时节,父亲和一帮父老乡亲,吆上骡马,或者牵上毛驴,去乡供应站领属于自家的救急粮。一时间,骡马排成队,叮叮当当走上村子北面的沙石嘴,浩浩荡荡远去。一些揭不开锅的人家的孩子,从大人离开那一刻,就开始苦等,盼望他们早一刻归来。有些心急的孩子,约上几个,向沙石嘴走去,他们要在那里等大人,等供应粮。

我家没有架子车,无论割扫竹,或者打救急粮,父亲基本都靠肩膀扛,偶尔与人合作,借别人家牲口的脊梁或架子车,才能将扫竹拉回家,整理分类后,按粗细分等级,攒够一架子车的量,再找个日子拉到收购站。

我家有一匹马,很老了,草料都嚼不动。吃草料时,像一位耄耋老人在昏昏欲睡,眼皮耷拉,眼睛总是湿漉漉的,眼角堆着两疙瘩眼屎,像一个大限将至的人,和这个它生活过的世界做着漫长的告别。

家里有三眼炕,大爹大娘和他们的碎女子住上房。幸亏两个堂姐发落了,堂哥在外闯荡,很少回来。负责一大家子睡觉都成问题。两个姐姐睡厨房,我和父母亲睡厦房。厦房和马厩紧挨着,它们本来是一间,为了给老马腾个落脚的地方,把一间房分两半,中间砌一堵墙,面积大的住人,小的站牲口。大爹养了一圈羊,老马原先和羊同在一圈,怎奈老马年老体衰,笨重无比,夜里常把羔羊踩废在蹄子下,或压死在肚皮下。为了不让羊接二连三受伤或死去,只好将马和羊分离。

筑起的土墙并不高,被一根白杨木房梁所挡。房梁到房顶还有一大片空缺,父亲从供销社老罗那里,要来几个纸箱子,将纸板钉在空出来的外置。这样,人住的屋子和马厩才算彻底分开了。这种分离只是理论上的,谁也没本事将马的尿骚味和粪便味阻挡住。夜里,老马咀嚼草料时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无比,每一下都能清晰从那边传过来,飘进我耳蜗。马撒尿的声音,像水柱从高处落下,落在泥土上,刷啦啦。马大便的声音,像我和一帮伙伴,把干胡墼疙瘩扔进泥堆,噗通噗通。

如果听不到老马咀嚼草料的声音,一定是老马卧倒起不来了,但它没有放弃挣扎,蹄子不停抓扣地面,弄出的声响将父亲吵醒。这样的次数太多了。父亲半夜三更起来,找三五个邻居前来帮忙,将老马连抬带拽扶起来。父亲还不想让它早些死去,因为它肚子里正怀着宝宝。骒马的发情时节在春季,常见父亲牵着马,赶十五里路,去找那个养种马的人家。他家的种马是枣红色,高大威猛,膘肥体壮,鬃毛修剪得整整齐齐,瀑布一般;四只蹄子修剪得像银子块,走起路来吧嗒吧嗒,节奏感极强。如果谁家骒马因他的种马而怀孕,待生下小马驹或骡子,他便骑着种马,将军似的来村里转着收取报酬,要么钱要么用粮食顶账,麦子胡麻豌豆都可以。

父亲做梦都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架子车。架子车有两部分组成,车轱辘和车架子。车架子可以用木头做。俗话说,靠山吃山,林场管理严格,不许任何人乱砍乱伐,用木头要找林场申请,等交完钱开了白条方可上山进林按要求砍伐。林场场长有多年的顽疾腰疼病,父亲帮场长治好了。为酬谢父亲,场长答应开两根桦木椽的条子,而且分文不要。要知道,桦木可是好木头,木质瓷实,坚硬,耐磨。平时开一张两把粗的桦木椽纸条,要交十五元。两根就是三十,三十元可以籴一麻袋斤小麦。小麦价格不足四毛。车架子有了着落,就剩车轱辘了。车轱辘按尺寸大小分两种,窄轴的六十元,宽轴的八十元。八十元可不是小数目,得父亲忙活半个冬天。冬三个月割的扫竹,才卖二百多元。这二百多元要合理利用,首先要给我和姐姐们一人一身新衣服,再割几斤猪肉,再买些瓜籽花生糖果啥的,所剩无几了,他和母亲又得穿旧衣服过年。大爹大娘养羊,光一年的羊毛就够他们花销。大爹是啬皮,老牛肉,卖羊毛的钱不给家里花一分,即便家里没食盐调饭,他宁可吃寡淡无味甜饭,也不给家里称二斤盐。老话说得好,百味调和盐为首嘛。父亲提出另家,两家人各过各,大爹就像得了失语症,狗蹲式蹲在墙角,大气不喘。有几次,父亲请来几个乡老,商量另家事宜,大爹借放羊躲出去,宁可饿着不吃饭,也不回来,天黑才进门。为另家,母亲多次流泪,她过够了吃大锅饭的日子,可大爹不另有啥办法。

农村没有架子车,就比别人矮半个身子。抛开尊严不说,光干农活,就得多出好多力,多淌无数汗。麦子割完要上场,没有架子车就全凭人往麦场上背,碾场往回拉麦子,没有架子车,得往回扛。麦场离家一千米,父亲扛一袋粮食中途得歇缓好几次。一年要寻两次柴,一次开春,一次立冬。没有架子车,就得父亲一捆一捆往回背。背一捆柴,来回十里路,一天才一捆。七捆柴根本烧不了半年,所以,父亲每年夏天还得找场长高抬贵手,放他再背几回柴。为了不给场长脖子下支砖,也为了不让村里其他人看到,父亲天不亮进山去,天黑透才背着柴回来。有一次,父亲回来放下柴,我和姐姐、母亲看到父亲血肉模糊的脸,吓得哭了起来。父亲砍柴时,脚下一滑,眼皮被树杈划伤了,耷拉下来,把眼睛都堵上了,鲜血染红了胸膛。父亲没有放弃背柴,将耷拉下来的皮用手敷上去,扯下一只衬衣袖子,包扎在头上。这次受伤,给父亲眼皮上留下永久的疤痕,直到父亲去世闭上眼睛,那条划痕还骄傲地横卧在上面,我和姐姐便多了一丝悲痛,多流了几串泪水。虽然长在父亲的眼皮上,却是一家人不灭的痛。

为了挣够买车轱辘的钱,父亲冬三个月没有休息,一天背回一捆扫竹。临近过年,上房山墙旁的空地上,码起山头一样高的扫竹。经过父亲计算,得用架子车拉四趟,才能卖完。如果靠人背八十捆扫竹,再去三十里外的山河镇,无异于一项大工程。架子车,架子车,一定得借一辆架子车,父亲忙得脚炒菜,急得脚后跟打屁股蛋子。他最后下定决心,拿定主意去姑姑家借架子车。姑夫和我同村,光景殷实。姑夫农业合作社时期当过会计当过队长,分产到户后土地多,而且大多是川地。姑夫虽然现在不居要职,光装满粮食的麻袋就码满了一间屋子,家里有高头大马和骡子,可谓六蓄兴旺。论实力,在苏台村名列前茅。

姑夫不会轻易答应借架子车给父亲,长了一嘴龅牙的表哥说话呜呜啦啦,也说不借,什么车辕老化了,两只外胎旧了,不能上长路。父亲向姑姑求情,姑姑给姑夫说下情话,姑夫还是不松口。父亲心想,看来不下硬茬是不行了。父亲知道姑夫有风泪眼,常年眼泪婆挲,时不时拿黑糊糊的手帕在擦。我家有一副石头眼镜,是爷爷留下来的唯一的遗物,由父亲保管。每年一到碾场的时候,姑夫的眼睛受粉尘侵扰,眼睑发炎变红,红呲呲的,他像秦腔里的大家闺秀那那样,一边走路一边颔首擦眼泪,上门找父亲借石头眼镜。父亲从不打推辞。姑夫冬天借去,春暖花开再还回来。父亲想到要把爷爷的遗物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转念一想到架子车,只好忍痛割爱。

父亲答应用爷爷的眼镜换姑夫架子车的使用权。就四天,如果车胎、车辕有损坏,一律赔新的,如果赔不起,拿眼镜抵账。

鸡叫两遍,父亲和母亲就起来了。院子里窸窸窣窣一通忙活,车轮发出辚辚声,响声远去,夜恢复宁静。父亲驾辕,母亲在车子后面推搡,上山,下坡,寒冷的夜色里,他们汗泼流水。

父母卖完扫竹回来,已是深夜,夜色如墨,别人已进入梦乡。大姐踩着板凳擀面,二姐烧锅,锅里的水滚过一遍又一遍,我跑出跑进送口信,看父母有没有回来。其实报信是假,盼父母回来是真,期盼他们给我买点心回来。父母终于拉车子进门,他们饥肠辘辘。父亲没有脱鞋,盘腿坐在炕头吃饭,母亲坐在二姐烧锅的位置,灶火门里有余温,母亲脊背有汗,她说这样就能预防感冒。大姐伺候父母吃饭,二姐架起火盆,要给父亲熬罐罐茶。父亲很少喝茶,他今天要喝几罐,打打乏气。

父母把架子车停在当院,空手进来的。我可没忘他们有时是拎着一只布袋的,里面装的一天的干粮。此时此刻,布袋绑在架子车的车邦上。我用手一摸,硬邦邦的,揣一把,有牛皮纸的声音。我猜到一定是好吃的。果不其然,牛皮纸包着一包点心!

天没亮,父母又出发去山河镇了。做中午饭时,大姐在开水锅里煮了四个鸡蛋,煮熟捞出来,放进凉水桶里,我守在水桶旁迫不及待,几次忍不住想伸手去捞,都被姐姐的呵斥声吓退缩了。大姐长我四岁,父母不在家的时节,我和二姐就得听命于大姐。大姐有大姐的威严。父亲昨晚给了大姐一块钱,让去邻居杨婶家买几个鸡蛋煮上,给我补过生日。嘿,想起来了,昨天是腊月二十三。光惦记点心了。

大姐和二姐一人一个鸡蛋,我独享两个。经凉水激过的鸡蛋,在额头上轻轻一磕,啪地一声,裂开几个小口,不费力气皮就剥下来了,蘸上盐,一口一口咬着吃,满嘴留香。家里吃的粗盐,大姐捏几粒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细末。我很快吃完第一个,姐姐还没吃完,她们吃得很细致,甚至有些小心,像把玩一件喜爱的珍宝。她们先吃蛋清,后吃蛋黄。不像我,蛋清蛋黄一齐吃。为了试试分开吃是啥味道,第二个鸡蛋我学姐姐的样子,蛋黄和蛋清分开吃,蛋清滑嫩,蛋黄绵软,沙沙的。我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把蛋黄一次性放进嘴里,结果噎住了,饮了半马勺凉水才好。那时节,村里没有一台电视机,我是跟在姐姐的屁股后去林场看的电视,林场大门口的铁链子上拴着一只恶狗,纯白的,看到生人往进走,发疯似的往外扑,拽得铁链子哗啦哗啦响。所幸大姐的一个玩伴给林场护林大队长的小女儿当保姆,人家两口子是双职工,媳妇白天要去黄草沟的苗圃地锄草,男人要巡山。小保姆一天进出林场好几趟,大白狗看见她不叫,我和姐姐走在她侧面,尽管如此,狗蹲在那里,从胸腔里发出闷哼哼的叫声,随时有扑上来的可能。小保姆用她尖锐的吆喝声训大白,定定卧着,小心顶锅盖。为了看西游记,我和姐姐们不顾他人眼色。

父亲母亲最后一天买扫竹,回来得更晚,我等不住他们,摸上炕没脱衣服睡着了。是被父母回来吃饭说话的声音吵醒的,他们互相埋怨,互相怄气,父亲嫌母亲在车子翻下山沟时没有死劲拽一把,母亲嫌父亲不看路,把架子车拉进水冲的壕沟。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紧张,充满火药味,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扫竹和架子车一起滚下山坡,车架子摔散架,两个车轱辘摔变形,辐条断的段,裂的裂,车圈扭曲变形,像不成形的麻花。父母亲没有第一时间想办法如何补救,而是先吵架。他们不是为了失去的扫竹而吵,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新年,以及我和姐姐们的新衣裳。眼看腊月二十六了!

有一辆拖拉机路过。事情有了转机。拖拉机司机和父亲相互认识,他们当年一起修过路。那天他正好开拖拉机去泾原,回来时半路遇到父亲。三个人将撒在山坡上的扫竹抱上来,整理好装在拖拉机车兜里,和扫竹一起的,还有散架的架子车。卖完扫竹,父亲和母亲推着残缺不全的架子车,闷闷不乐往回走。一路上,他们在想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姑夫较差。

那年冬天,父亲置办架子车的愿望没能实现,卖扫竹所得的二百六十元,一百元给了姑夫,用来赔偿架子车,当然,爷爷的石头眼镜也没能赎回来,顺理成章成了姑夫的。父亲只落下变形车轱辘和一堆柴禾。车轱辘长久地放在上房房背后,风吹雨淋,无人问津,摔碎的车架子,早当了柴禾进了灶火门,变成炊烟和灰烬,炊烟去了远方,灰烬当了农家肥。看到姑夫带着眼镜从我家门前一次次经过,母亲就会叨叨父亲两句,有时候父亲并不在跟前,母亲依旧会说,可惜你爷爷留下的面面了。她是说给我和姐姐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开春。三天年没过完,父亲分两次,从村东头的山林里,掮回两根用来做车辕的桦木椽。削掉白花花的树皮,放在后院高大的杏树下,风干晾晒。待木头完全干透,父亲将它们挪了地方,横放在屋檐下,两头支上石头,免得被雨水浸泡。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父亲凄惶的日子在没有架子车的帮衬下,又过去两年,碎舅已经外出搞副业了。正月里,父亲带我去给外爷奶奶拜年,提到了架子车的事,外爷二话没说,借给父亲一百元,说,等正月十五开集了,买车轱辘去。

借正月有空闲,父亲请来隔壁自学成才的木匠牛娃,不但打了一副车架子,还打了一副车排。车排,说白了,就是在车架子钉几绺木板,能往回拉垫圈土往地里运送马粪。当年的老骒马光荣退伍,生下的小马驹已成才,能驮粪能拉犁能套辕。

自从有了架子车,父亲爱它胜过一切。只要架子车一闲下来,父亲就要把架子和轱辘分离,车架子立在屋檐下,找麻单苫起来,车轱辘放进库房,防止轮胎快速老化。

父亲五十四岁那年,我们搬离苏台,他拉坏的架子车不下四个。第五辆架子车随我们一起迁徙,来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新的环境下,父亲想大干一番,怎料疾病缠身,半年不到便与世长辞。

父亲去世已十六载。父亲的架子车还在,由母亲细心保管,车轱辘在库房存放,车架子在山墙下的背风处立着,上面苫着一片塑料纸,塑料纸每年都在换,唯一不变的是日渐变旧的车架子。时代在进步,如今家家户户都用现代化工具,最不济也是电三轮,父亲的架子车,像一块丰碑,立在那里。透过塑料纸,我仿佛看见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父亲的苦难岁月。

2020年11月4日凌晨完稿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