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养牛历史排名?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各国养牛历史排名?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各国养牛历史排名,以及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

"冬冻皮,春冻骨"。牛在冬季,常因气候寒冷,加之饲草不足,逐渐憔悴,来年春天更甚。因此,在冬春季节,一要减少减肥,二要保暖。"夏有池,冬有床","牛无巧,圈干粮足"。即天气炎热时有池塘洗澡,天气寒冷时有住所保暖。它们又饿又暖,所以应该好好地喂养它们。

圈舍应保持干燥,因为它们是黑暗、潮湿的,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在冬季,饲草资源变得稀缺,牛的摄入量相对较大。如果不能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草料,就可能断绝草料。我们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准备足够的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如果当地有酿酒厂还可以准备一些酒糟作为牛的饲料(孕牛除外)。水是生命之源,牛一旦缺水就会引起反刍减少、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阻塞(百叶窗干瘪)等一系列问题。而冬季是牛最容易缺水的季节,主要是因为冬季饮水温度过低,牛会减少饮水,甚至拒绝饮水。它们只有在口渴的时候才会去喝水,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脱水现象。

冬牛饲喂1公斤干物质饲料必须保证3.5公斤水,可分早、中、晚三次饮水,水温在20℃左右为宜。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宜少","冬牛不生病,饮水不能停"。冬季圈养牛时,必须供应清洁的水。缺水会导致反刍缓慢、瘤胃积食、前胃松弛、耳道梗阻等疾病。供水一般为每天早、中、晚三次,温度为2O℃左右。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沙特的农业血泪史: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沙特的农业血泪史:曾是小麦出口大国,如今却用石油换淡水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根据已探明储量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50%的石油储存在中东的地下,这些石油足够当地国家自给自足数百年甚至更久。可是,在未来主流能源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现实情况下下,中东各国不得不疯狂地开采石油,以达到资源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年开采量的90%以上都被用来出口,可谓赚足了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钱,被称为“坐在金山上”的国家。

在中东地区的诸多国家之中,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多年来一直遥遥领先,1990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就超过2500亿桶,是世界上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直至2010年才被后起之秀委内瑞拉超越。但即使是这样,沙特阿拉伯依然牢牢掌控着世界石油产量、出口量第一的位子,石油在沙特经济占比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另外,沙特阿拉伯的天然气储量也很大,已探明储量排名世界第五位,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

按理说,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三千多万,还拥有如此优厚的资源条件,靠着巨额能源收入的加持,应该可以顺利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强国,在中东地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事实上,他们至今也没能做到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他们缺乏另外一样更重要的资源-淡水。

淡水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石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水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的延续都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无论是人口、农业还是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淡水来转化。就拿中东地区常见的旱地作物小麦来说,每产出一吨小麦就需要消耗1000吨淡水,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1000吨水的价值远比1吨粮食要高。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淡水就无法支撑农业生产,而没有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特阿拉伯就曾对本国农业进行大规模重组,意图通过自给自足和改善农村收入来实现粮食安全。在政府的数十年的大力主导之下,沙特阿拉伯的粮食产量迅速飙升,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沙特的现代农业史等同于一步血泪史,因为沙特阿拉伯在淡水资源上的颓势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其境内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以沙漠或者荒漠的形式存在,耕地占比仅有1.7%左右,降水稀少,除了西南的几个省份之外,其他地区的年降水量普片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低于60毫米,这种超低降水量,再加上沙漠地区的超高蒸发量,使得沙特阿拉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匮乏。

根据资料显示,沙特阿拉伯地区每年产生的地表水总量平均为2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沙特2010年城市用水总量),地下含水层储水总量大约有5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17个丹江口水库的储水量。这个数据乍一看非常大,但事实上因为地表淡水补充有限的缘故,这些地下水中有5000亿立方米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水”,只有10亿立方米是可再生的淡水。也就是说,沙特的地下水其实是像石油一样不可再生的,用完就彻底没有了,每年能够使用的淡水撑死也就20亿立方米。

20亿立方米对于沙特来说,是什么概念呢?在沙特农业发展巅峰时期,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居民、农业、工业每年所需的淡水总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即使把境内所有的地表水都100%利用完全,其占比也会不超过7%,淡水缺口达93%之多,每年需要从地下或者海中获取200多亿立方淡水。沙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并且没有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沙特政府就开始部署大量的财政预算,用以大兴土木,在沙特境内兴建电力设施,开发井泉、灌溉水渠、公路,以及建立农产品销售系统。同时还修正了“公共土地分配条例”,将一定面积(5-400公顷)的休耕地分配给当地企业和个人,让他们进行农业开垦,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以及补贴,并承诺会以不低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价格收购这些土地上产出的农作物。另外,如果分配的这片土地在规定时间内被开发到25%以上的面积,那么这片土地的归属权就会自动转移给被分配人或者企业。这种举措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沙特民众的积极响应,积极地推进了沙特阿拉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进程。

截止到1989年,沙特阿拉伯一共分配了超过1.5万平方公里(150万公顷)土地给予个人和企业。在此期间,由于福利政策优厚,收购价格较高的缘故(比同时期国际粮食价格高出数倍),这些分配出去的土地都被迅速地利用起来,使得沙特农产品产量出现暴增,特别是小麦的产量,不仅完成了政府早期的目标(自给自足),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生产过剩,最终导致政府不得不将收购价格下调,以控制不断增长的小麦产量。

可是,任何政策都有漏洞,投机倒把的人哪里都有。在80年代后期,沙特国内小麦的收购价格虽然经历了数次下调,但下调的幅度却不大,收购价仍高于国际市场很多,最高的一段时间收购价竟比国际价格要高出三倍之多,以至于有些人甚至直接拿进口的小麦充当自己生产的小麦欺诈政府。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沙特政府一方面鼓励民众种植小麦、大麦以外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进口权限做了规定,由沙特国家粮食储备总局(GSFMO)垄断经营。同时,对农业用水进行高额的补贴,对电力供应进行大幅度降价。

这个计划引起了沙特民众的巨大反响。因为种地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是政府免费搞的,土地是政府免费分的,油价又近乎免费,唯一贵一点的就是水电了,如今水电价格再降新低,政府还高价收购,这不是送钱吗?

于是在1983年至1990年间,沙特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进一步增多,但增长量最大的还是小麦,因为沙特地区的其他作物产量不佳,没有小麦的经济效益高。根据1989的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在这一年的小麦产量达到350万吨,比五年前增加了2.5倍之多,沙特也因此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

沙特历史耕地变化

沙特历史淡水消耗量(单位:百万立方)

面对日益高昂的农业生产价格,以及水资源的日益枯竭,沙特不得不调整农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将部分农业产业转移其他国家发展,比如说:美国、加拿大、非洲、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可用耕地较多的国家,这样就可以利用他国富余的土地资源发展本国农业,从某些意义上说,沙特的这种做法比直接进口更加有利于缓解粮食安全危机。

沙特焦夫省北部农业开垦变化图

一般来说,沙特阿拉伯转移到国外的都是耗水量极大的农业项目。比如说畜牧业,他们选择在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购买土地,用以种植苜蓿,然后将苜蓿拉回沙特养牛养羊,这样一来,畜牧业的淡水损耗大部分就都转接到其他国家去了。在2016年,沙特境内仅奶牛的保有量就高达17万头,其他肉类牲畜数量更多,很难想象一个遍地沙漠的国家可以拥有如此规模的畜牧业。

在粮食安全和淡水安全问题上,沙特最初选择了粮食(农业),但是最终他们又选择了淡水。未来,沙特的农业将会朝着两个方向前进,第一个是加大海外购地规模,将耗水性强的产业转嫁到国外,第二个是加大海水淡化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使用石油作为能源来换取淡水,使之能够达到供应本国农业的规模。

目前,沙特的海水淡化规模世界第一,仅在2011年就有27座海水淡化工厂,日产淡水可达330万立方米,但海水淡化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能源,沙特石油天然气产量的25%用于海水淡化事业,预期到2030年,沙特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50%将用于海水淡化。在许多人看来,沙特是坐在金山上的国家,十分富足,但事实上,沙特却一直在用能源换取淡水——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非常不起眼的资源。

我国养牛历史悠久,为何古人从来没有喝牛奶的习惯

我国养牛历史悠久,为何古人从来没有喝牛奶的习惯

为什么古代人从来都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原来古人比我想象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官员上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更有人因为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为什么文明古国的我们祖先不喝牛奶?穷,还是笨?

还是生产力低?有需求就有市场啊,既然牛奶好,为什么没人养很多奶牛?直到近代我们的奶牛场才逐渐兴起?

在古代中国,牛奶以及乳制品作为食品的出现要晚至唐朝,并且只是王公贵族的盘中珍馐,平民布衣无福得见。相比较之下,反而是现在不常见的羊奶在早年更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唐时的寺院僧人由于不能吃荤食,因此高蛋白高热量的牛奶以及奶制品也就成了僧人的最爱。

由于唐时僧人地位很高,他们可以要求附近的农户为他们提供牛奶。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多有农妇正在挤牛奶的画面。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乳制品的忠实爱好者,“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用雪水煎一杯茶,用牛奶煮一碗粥,没想到大师人白居易在寒冬的早晨竟是如此有生活情调!到了料峭的春天,“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黄粥,既暖胃来又解馋,既重养生又富有生活品味。

到了宋朝,经济与社会都长足发展,牛奶和乳制品也终于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北宋时在百姓富庶、贸易自由的首都开封,出现了经营牛奶以及奶制品的私营食品店“王家乳酪”。

而南宋时在江浙一带,牛奶已经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常用佐餐食品。诗人杨万里在杭州为官,一次过除夕时一直等不到牛奶和糕点,不由得赋诗感慨:“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过除夕怎么能没有牛奶和酥油呢?诗人陆游则已经开始在牛奶中寄托视觉艺术审美追求了,“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粮食压力增加,大量的牧场草地被开垦为农田,使得奶用牛(仍然是黄牛)大量减少,社会失去了供奶源,宋代民间兴盛一时的喝牛奶食用奶制品的习俗也就渐渐衰落。虽然如此,上流社会也偶尔会有在高档宴会时以奶制品为点心的习惯。

世家子弟散文家张岱家传“私家秘制”牛乳酪,自家养有一头牛,每天挤下鲜奶放在盆中,静置一夜,然后取下牛奶表面上自然凝成的精华,放入锅中熬煮,同时,按一斤乳配四杯茶汁的比例,加入秘制兰雪茶的青汁。如此一来,一杯浓郁又清新的“奶茶”就诞生了,稠密的奶味和淡淡的茶香融合在一起,用张岱的话来说,“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有外籍人士为了喝到鲜奶特地从欧洲运来奶牛与中国黄牛配种,这也是奶牛第一次登上中国的舞台。

众所周知,牛奶是维生素D和钙质的良好来源,乳糖不耐受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营养摄取?实际上,只要早餐吃得好,即使没有牛奶,我们仍然可以获取钙和维生素D。面包、果汁和谷物通常都含钙和维生素D。一些谷物仅28克就含有超过1000毫克的钙,这几乎是我们1天的需求量。从传统饮食习惯上来说,中国的南方并没有饮用牛奶的习俗。牛奶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喝的。汉族人,用来当成补药的多一点,孙思邈的书里提到牛奶是当成药膳的说(具体文献自己查)。

人们现在谈到奶粉,第一反应肯定是牛奶粉,而不是羊奶粉。给人的印象就是全世界都是以饮牛奶主流的,与许多人认识的不一样,真是情况是,中国自古是有饮奶的习惯,不过不是牛奶而是羊奶。

中国人之所以无法消化乳糖,是因为古代中国人接触乳制品的时间较晚。中原人往往认为只有蛮夷才会喝牲畜的牛奶。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人也开始掌握挤奶和制作乳制品的工艺。到了唐代,我国的乳制品制作工艺已经可以让人们吃到的乳制品不会产生乳糖不耐现象。但事实上,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喝牛奶后仍然会出现腹泻和胃胀等不适,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各国养牛历史排名和中国养牛有几千年的历史,肉牛饲养农谚有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