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区养牛场,壮乡的由来

南康区养牛场,壮乡的由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南康区养牛场这个问题,壮乡的由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有什么地方名歌

江西有什么地方名歌

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江西民间音乐,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富矿中极为可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民歌即是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根椐不同的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歌唱功能,江西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一)号子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可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水上号子又有排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两类。排工号子用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船工号子则用于撑篙、摇橹、拉纤等劳动中。陆地号子广泛运用于建房、采石、伐木、运木、挖渠、架桥、铺路、造库、拦河筑堤坝以及锯板、车水、榨油、舂米等工种。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有对比有较自由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劳动号子大都是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

(二)江西山歌是山野田畈之歌,是广大劳动人民自由地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歌曲。山歌一般多数是独唱和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等形式。江西山歌根据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两种。高腔山歌一般起调较高,句幅较宽,拖腔较长,多用真假嗓音结合歌唱,旋律高亢激越,感情奔放,润腔华丽。如根据江西山歌演唱特色而命名的歌种“过山丢”、“挣脸红”、“打窄音”、“急板山歌”、“哦嗬歌”等。平腔山歌多用真声演唱,曲调平稳,拖腔较短,感情细腻,优美抒情。

江西山歌体裁中还包括一种民间称之为“打鼓歌”或“锄山鼓”的。每当农忙季节,江西农民习用田歌来鼓舞劳动,以提高工效。旧时凡扯秧、栽禾等多人农事活动都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或专请师傅击鼓演唱。“莳田时击鼓而歌,谓之插田歌”(见清道光《萍乡县志》)。“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欢笑可听,以解其垅勤辛苦”(见清乾隆《武宁县志》)。有一种称“秧号”,又称“牵号”或“打号”的歌曲形式流传在瑞昌县和九江县的是由十几首曲调组成的联曲体田歌,分别在扯秧和插秧时唱,称“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唱时无锣鼓击节。

(三)小调是江西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里巷歌谣,父老转相传过,樵牧赓和,皆有自然音节,其言类多男女情事,如一歌云: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见清代《武宁县志》)。小调大抵可分两类:

1、乡俚小调(有的地方叫耍调)。曲调纯朴,乡土味浓,比较口语化。如《十交姐》、《十二月花》、《初十早》、《十月望郎》等,其中有不少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吸收。

2、城市小调。由于商业和手工业日趋繁荣,城镇人口集中,交往频繁,文化生活随之活跃,演唱民歌由自娱而发展到由专业艺人演唱,并配乐器伴奏。有的歌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曲调有较多装饰,刻划细腻,如赣北沿江、湖滨地带的小调,以及景德镇市小调《卖束花》、《失了一枚针》等。其唱法、伴奏都有较醇厚婉畅的特点。小调的曲式结构比较规整,善于运用衬词、衬句扩充音乐结构,旋律明快流畅,抒情性较强。

(四)、江西灯歌是载歌载舞的民歌体裁,有节庆歌舞曲或在某种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传统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所谓“花灯会”,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每逢新春佳节,形态各异的灯彩,载歌载舞的唱灯、跳灯、舞灯、耍灯等演出活动,把节日装点得一片欢腾,喜气盎然。灯歌的音乐大都从小调发展变化而成,如遂川灯歌《铜钱歌》是由吉水小调《十二月疙》装饰加花而成,在音乐结构上随歌词格律的不同加以变化发展。如赣南灯歌《斑鸠调》是由“五、五、七”的杂言三句体基本格式发展成"五五七、五五(形声衬句)、五五七”的三段体,中间乐段的衬句为斑鸠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萍乡的《放风筝》是由七言四句歌词五句曲调的小调《下象棋》,发展成为“九、十三、七、七、七”杂言五句体,其中的呼唤衬腔“哥哥呀”和“得儿”打舌花的长衬句,贯穿于全曲句间。衬腔的使用,以求音乐节奏与表演内容的紧密结合。伴奏多用锣鼓、吹打等乐器,场面热闹欢快、情绪诙谐活泼。

(五)江西风俗歌是指在本省民间风俗活动中的婚丧喜庆、治病、朝拜和年节等场合所唱的歌。其音乐特点多表现为:婚事喜庆等仪式歌,有说有唱,诚笃欢悦;哭嫁、哭灵则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旋律以叙述性、口语化为多。《撒帐歌》则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但此类歌唱性较强的风俗歌为数很少。

春秋时代“榜泄越人拥楫而歌”的曲调虽无音响乐谱可查,但那时的许多风情和口头艺术,随着民间风俗歌而流传至今。如赣南会昌、南康、兴国、于都、瑞金、安远一带的“跳觋”,是流传于民间驱鬼治病活动中。在民歌普查中发现,江西的不少地、县还流传“跳傩”活动。据《中国音乐辞典》记载:傩“是古代以乐舞驱鬼的一种仪式”,“源于巫文化”。“春秋战国间,傩舞在徐、楚等地民间盛行,”“汉以后至近世,傩舞及其音乐仍在江西、广西、湖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并有‘鬼舞’、‘舞鬼’、‘玩喜’、‘滚傩神’、‘跳傩’、‘舞傩’等不同称谓,并保存着自古相传的戴面具传统。”可惜今江西现存的跳傩活动已无歌,傩舞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用二胡、笛子、大小唢呐伴奏的。

大余、遂川等县的山区村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聚集于祠堂大厅,敲锣打鼓唱“年歌”。五月端阳,江西各地广泛流行划龙船活动,赣东北、赣中、赣西等地的“龙船歌”音调铿锵,舒展开朗,颇具代表性。各种风俗歌的词格以七言四句为墓本格式,还有仿《诗经》的四言四句以及五言四句和杂言多句体。

(六)江西儿歌分少儿歌、摇儿歌。乡间少年儿童大多参加放牛、养牛劳动,经常吆唱牛歌和放牛歌或呼牛调。其音乐表现特点是:旋律较口语化,用词简练,韵律明快,具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情趣。摇儿歌是母亲哄婴儿入睡时所唱的歌。音调真挚委婉,体现出深切的母爱。“生活音调”涵盖面很宽,有过去文人或私塾先生在吟诗作词时吟诵的“吟诗调”,以及卖杂食什物的“叫卖音调”两种。从这些音调中往往能了解到它与各地方言声调相结合时的特点。

壮乡的由来

壮乡的由来

三月三歌节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86892.html?si=1

壮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http://bbs.tiexue.net/post_1687578_1.html

-什么是壮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壮族史基本脉络

原始时代

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与其他民族相距甚远,说明了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原始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百越时代(公元前16世纪之前)

相当于汉族的商、周时期,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百粤民族集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战国时代越族集团的吴、越就建立了与华夏集团各个国家并驾齐驱的政权。在秦始皇统一江南以后,吴、虞越、闽越等族群一部分汉化成为现在的江南、华南汉族,一部分则南迁到岭南,与同属百越集团的壮族先民一起融合,成为现代壮侗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最近在两广地区出土的文物发现岭南百粤集团与江南百粤集团的文化特征相似,说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壮族先民经历的是自由发展阶段,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时期。

西瓯骆越时期(公元前16世纪--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壮族直系先民西瓯人的坚决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军译吁宋阵亡了。但刚强的西瓯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尉屠骓,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著名的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派来一些华夏族的劳动人民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开始剪除异己,并击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尊重越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了越人的上层人物与各部首领,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赵佗是北方的华夏族将领,但是,创造了南越国文明的人民,却毫无疑问是壮族先民各个部族的民众,南越国5代共传93年,古代壮族创造了灿烂的南越国文化。如今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绚丽辉煌的随葬品,是古代壮族文化的精华。南越国的首都“番禺”(今广州),其实是古越语[ba:n3ηjoi5]的译音,是“大村”的意思,这和现代壮语是有对应关系的。[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分为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九郡,郡之下分若干县,实行严密的统治,壮族历史上漫长的郡县时代真正开始了。

不过,毕竟岭南越族是一个骁勇不羁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的,所以汉王朝吸取了赵佗“和绥百越”的经验,采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政策(《通鉴》卷二十一),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瓯、骆越民族社会内部原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保存了下来。即使这样,壮族先民们仍不断地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的南征。

俚僚时期(公元23年--1127年)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全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岭南地区分别属于吴国的荆、交二州管辖,当时苍梧越族人士变兄弟几个人分据南海、合浦等郡,称雄一时。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郡县设置日益增加,封建统治者在桂东北局部地区设吏奉贡,加强了统治。封建主义的因子逐渐在桂东北壮族地区产生。

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随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原,进军岭南。岭南各郡共奉高凉郡越族冼氏夫人为大首领,“保境拒守”。隋将韦桄由江西率军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赣南地)与陈太守徐镫发生遭遇战,不能前进,派人至书冼夫人,告知陈亡,相劝归隋。冼夫人与属下头目商量,派孙子冯魂率兵击败徐镫,迎接韦桄到广州,岭南诸郡相继平安。隋在壮族先民地区驻重兵,采取“以夷制夷”办法进行统治。汉文化继续得到传播。[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隋末唐初,岭南地区又一次为越族人肖铣所割据,号称梁帝,先后统一了岭南及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鉴》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将李靖于两湖击败肖铣,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抚岭南壮族先民各部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并授予官职。“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岭南复归统一。

●“壮泰走廊”的开始形成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着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这样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壮族东部地区汉化进程基本定局,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岭南西部,与壮族西部地区的壮族直系先民融合。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泰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本站称之为“壮泰走廊”。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壮人先民的南迁部分以及以后由于汉族在南方的开拓疆土而不断迁徙来的壮族先民一起征服了当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并脱离中国的中央王朝政权取得独立后不断地向其北面的壮族地区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区扩张,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在泰-老族政权的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发展,一些泰-老族开始沿着河流往上游追寻适合耕作的土地,进入了现在缅甸的掸邦和中国云南的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并一直保持着与原来的泰-老民族的紧密联系,这些泰-老人就是现代缅甸掸族和中国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壮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西部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泰-老族,东部则是仍然保留着传统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壮族-布依族。许多外国的学者都喜欢把壮族、布依族等称呼为“不信奉小乘佛教的泰族”,就是这个原因。[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与泰族分化后的壮族独立发展史

1.羁縻州制度

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形成的时代是唐朝后期开始的。唐王朝对待已经汉化的岭南东部和仍坚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岭南西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东部地区,实行划州县、置官吏、征贡赋的制度,进行直接统治;而在西部山区则设置了50多个羁縻州县,按唐初的惯例,利用原来的壮族首领为都督、刺史,“虽贡赋,版笈多不上吏部”,进行间接统治。(《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壮族地区政治经济上相对有独立性。至于所谓的“蛮洞”地区,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辖。因此,依然存在“无城郭,依山险,各治生业,急则屯聚”的状况。因此,壮族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羁縻州县的设置,给予了壮族先民较大的自治权利,壮族作为单一民族的形成,与这个政治经济制度是有关系的。

2.西原州蛮的兴起

西原州是当时壮族羁縻州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因为在唐朝中末期,壮族领袖在那里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战争。公元756年,西原州黄峒(今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领袖黄乾耀、真崇郁领导属下壮族民众,联合了陆州(今广西钦州)、武阳(今广西罗城县北)、朱兰(今广西东兰)黄橙(今广西扶绥)等一百余峒人民,“合众二十万”进行对唐王朝的武装反抗。“占地数千里”,设置国家政权,号称“中越王”,下设各级官吏,声势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一面对起义部队进行分化瓦解,一面调兵谴将横加征讨。结果,起义队伍受挫,黄乾耀等牺牲。(《新唐书·西原蛮传》)大历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壮族人又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武装部队占地“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号称王,威镇中原。(唐·韩云卿《大历平蛮颂》)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黄峒壮族人民又在首领黄少卿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武装反抗,相继攻陷横、钦、浔、贵四州,围攻经略史驻地容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钙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先后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动摇了唐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在桂东地区设置容管招讨经略使,率军与起义军大战,每日交锋达6、7次之多,起义军终于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义军将领黄承庆在邕州被俘,黄少卿诈降受封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地)刺史。不久,黄少卿复与其弟黄少高举起义旗,联合黄少度、黄昌獾两支壮族起义军队伍,攻陷宾州(今广西宾阳)、峦州(今广西横县地),并据达11年之久。随后挥军南下钦、横两州,与邕管经略使韦悦激战,再陷严州(今广西来宾县地),锐不可挡。唐军主帅阳玟、裴行立相继身亡。唐王朝在损兵折将之后,又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调兵前来征讨,但因长途羁旅,人疲马乏,加之环境生疏,水土不服,伤亡极大。唐长庆三年(823年),黄少卿回师功邕州,陷左江镇,下钦州,破千金镇,占领了今广东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后,唐王朝几乎倾尽国力,动用了全国的军力,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打败了壮族先民的起义军。这样一来,唐王朝国势逐渐衰落,最终在自身矛盾的激化与各地藩镇割据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壮族先民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反抗斗争造成的。

3.羁縻与反羁縻[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里,壮族先民各个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实体开始真正形成,不过唐朝在崩溃之前倾尽了国力来镇压了壮族起义军,所以各个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灭亡后壮族各个部族又开始了统一进程,北宋前期,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踏上华南政治的历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结束唐后五代十国的分据局面,为了加强统一局面,北宋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北宋初期国库空虚,在开国的时候,就采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饶矣”的决策([宋]王冉《东都事略》卷二三《传论》),把吸血管插入岭南壮族地区。加上北宋王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把壮族人一律蔑称为“蛮”、“峒獠”、“蛮獠”等等,动辄杀戮,“夷其种党”,所以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长久以来各个部落都是一盘散沙的壮族内部产生了政治、经济上进行统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壮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运动,如: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广西环江)蒙会国为首的反抗斗争(《宋史》卷六《真宗纪》);

景德四年(1007年)陈进、卢成均的联合壮族起义(《宋史》卷七《真宗纪》);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壮族民众曾进攻宜州,打击宋王朝在壮族地区的统治(《宋史》卷八《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

从驻村工作队员民情日记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落实情况是怎样的接下来是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1

在寒冷的冬季,我身居闹市,却被周鸿的纪实散文集《驻村民情日记》带回了久违的乡村,心里充满了暖意。该书于2013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再版,收录的51篇日记记录了作者一年多的驻村心路历程,既是国务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新农村的美丽剪影,也是新时代和谐干群关系的最好见证,更是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与写照。

周鸿是省作协会员,赣州市委组织部的一名机关干部。2012年4月。他被派驻到省定贫困村——南康区大坪乡上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笔端流露出对农村、农业、农民深情的关切。当他15年后再度回到农村时,看到依旧贫困落后的面貌,不禁慨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基层农村还有那么困苦的百姓。”当看到村民还在用简单的独轮车运粮时,一种“难以言状的酸楚涌上心头”。当看到洪水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交往时,他觉得那汹涌的端午水直捣其心胸;甚至在秋雨连绵,妨碍土坯房改造进程时,他也忧心忡忡:“密集的雨点,像是落在我的心空,让我隐隐生痛。”

作品并没有停留于真实而生动地展示驻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业绩,那样很容易成为一本“流水账”,甚至沦为“表功”,缺乏质感和深度。为此,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识,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当前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其中不乏新颖独到的见解。他深有体会地指出,“做农村工作,其实就是做农民群众的工作;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针对农村超生和农民占用耕地建房屡禁不止的现象,他直呼“农村违法岂能一罚了之”。对于粮食直补、农村医保、新型农村社保等惠民政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和利益被大打折扣,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对于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他提出要为这支党执政的重要依靠力量鸣冤正名,“我们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操心有伤心”。对于农民这一群体,作者一方面给予由衷的赞美,认为他们“就像那满山遍野的.艾草,朴实、谦逊、奉献,每一缕清香都沁人心脾,也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也对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进行剖析,提出应把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作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认为“对于农村的公益事业,如果大包大揽,群众在旁边当看客,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农村脱贫致富的期盼。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夹叙夹议,融会贯通在整个作品中,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践基础之上,因而觉得实在、可信、可行。正是在组建村民理事会的过程中,他感觉到“农村的事要由农民做主”,并从中感受到“农民是伟大的,实在小瞧不得”;正是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宣讲中,他深深体会到“真正伟大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让老百姓懂得为什么要改,明白为什么能改,知道怎么去改,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也是在文化广场建设征地、拔掉最后一户“钉子户”后,他发现不能先入为主地把老百姓当成“刁民”,而应多站在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拔不掉的钉子,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拔的钉子”;更是通过产业路的免费征地这件事,作者强调“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会做工作的干部”,只有身入,才能心入。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驻村工作经历,没有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与农民交朋友,是难以有这种真情实感,也难以产生出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的火花。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2

今天上午8点10分,冯杰、杨迪我们一行三人按照约定计划,继续走访,刚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不得不改变计划,驾车到铁匠湾,由于到铁匠湾山路坡陡弯急路滑,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继续行程。

沿着小路,一路打听,半个小时路程,终于到达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小香家。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他正在干家务和农活,打扫卫生、喂鸡、喂猪,简单了解情况后,他家也很拮据,除了喂养鸡、猪,土地也很少,种地也仅仅维持生计,父亲、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家,房子是土坯和木头结构,房顶上晒着包谷,新建了一间太阳能洗澡间,退耕还林后政府补偿很低,家庭收入渠道少。

与杨小香道别后,9点40我们继续走访,顺着山间小路,隐约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音,循着声音,一路爬山,沿途水沟生活垃圾随时可见生活垃圾,还有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汇聚在一起,20分钟后,看见挖掘机正在施工,扩宽上山道路,进展顺利,按照进度一个月后可通车到山顶,山上的茶树可以有效开发。

返回驻地后,14点左右,村支书接到通知县明查暗访组马上到村委会,检查驻村工作队在岗情况,冯杰、杨迪我们三人正好在办公室商量采山坪的工作计划报告,明查暗访组问了一些生活情况、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和扶贫工作的想法、建议。今天很匆忙,也很充实,虽然忙点,也有收获,采山坪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怎样才能为村民增收等问题让我感觉肩上压力好大,如何改变采山坪的现状,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能力做事。

南疆驻村工作民情日记3

目前,全县正在开展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规划,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重大。这项工作需要入户统计各种基础信息,任务量大,但我们必须走访所有贫困户,了解其住房情况、土地情况、子女情况等,找到其致贫原因及发展需求,为其建档立卡,因户施策,为编制脱贫规划实现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规划编制中,难的是项目规划的申报、新型经营主体或规模化产业扶贫规划的编制。这需要将村子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选择适合的项目。经过调研,我们村的劣势在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土地瘠薄,种植业靠天吃饭;养殖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全村贫困人口多,外出打工少;村民了解新政策、新项目渠道有限,有“懒得折腾”的思想观念。我们村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班子,素质高,养殖业有一定基础,附近有石城山森林公园等免费旅游景点,有几个致富带头人。

之所以要协助组建若干个养殖合作社,是因为我村有具备养殖技术和经验的农户,有一定的养殖基础:1个养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养鸡2.4万只,养羊900多只,养牛300多头,1户养大鹅800多只,1个家庭养殖农场中500只小笨鸡,50只鸿雁,12亩水面的养鱼面积等。但是现在散户养殖,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可以由村支部牵头,组建养殖合作社,产业扶贫资金,以若干户养殖大户为主体带动贫困户入社,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带动贫困户增收。经过到木兰兴牧养羊合作社参观学习,了解了运行模式,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明晰的思路。

之所以要协助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养殖观光示范园,是因为当前人们都很重视食品安全,农民房前屋后大都有个小菜园,可以用“私人订制”的方式,进行“农地代种”和“畜禽代养”。“农地代种”是将农民的“小菜园”“流转”给城市居民,农民为其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畜禽代养”是私人订制畜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副产品。生态园更加突出循环生态绿色特点,采取“水稻地养鸭、玉米地里养大鹅、林中养小笨鸡、橡树籽喂猪、山坡地放羊”等方式。一方面可以为农户解决资金和销路问题,另一方面消费者可获得绿色农副产品,免费获得体验种植和养殖的乐趣,农村免费住宿,免费游览石城山、花砬山,免费采摘蕨菜、榛蘑等。

之所以要改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是因为村内没有村民办事和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较落后,没有供暖设备,不能满足村民活动需求,并且闲暇时间村民文化活动匮乏,容易赌博;有些村民“信教不信党”,不利于党的工作开展。因此,拟改建废弃小学为“村民文化活动室”,分为“村民事务代办服务室、村民致富信息宣传室、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主要功能为:帮助村民代办各种事项;宣传党的政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定期组织村民观看致富经等致富案例,分享致富经验,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脱贫信心,实现“扶贫先扶志”;联系农科院专家来村讲课,推广农业技术,并组织成立合作社等新兴主体,实现“扶贫先扶智”;组织开展党员活动,提高党员意识;开展文艺和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提供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建设活动阵地,弘扬正能量,愉悦身心,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此外,也要想办法做好其他事情,建立新民村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店,淘宝店,统一平台销售和推广农产品,宣传石城山森林公园等;建立新民村信息共享微信群,邀请村民以及村在外工作、上学的人员加入,号召其为家乡做贡献,实现村民网上交流致富信息;统计贫困户青少年学习需求,联系有关培训学校,实现教育扶贫;向农户宣传金融扶贫政策,争取资金支持;联系社会力量,帮助特殊困难人群等等。有了重点工作思路,心里有底了,但每件事都需要仔细研究,找到合适的人,做好项目规划,时间紧,任务重,我必须只争朝夕,努力!

;

文章分享结束,南康区养牛场和壮乡的由来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