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日利亚养牛,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

在尼日利亚养牛,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在尼日利亚养牛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在尼日利亚养牛的知识,包括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加蓬和安哥拉,哪国发达

加蓬和安哥拉,哪国发达

是加蓬,安哥拉有过内战

1加蓬共和国

(TheGaboneseRepublic,LaRépubliqueGabonaise)

独立日:8月17日(1960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4∶3。自上而下由绿、黄、蓝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组成。绿色象征丰富的森林资源,加蓬号称“木材之国”、“绿金之国”;黄色象征阳光;蓝色象征海洋。

国徽:由一棵巨大的奥堪美树、一个盾徽和动物等图案组成。奥堪美树象征该国丰富的森林资源。盾面上的图案由国旗三色构成,上部为绿地上三个金黄色的圆形,象征加蓬丰富的矿产资源;下部为悬挂着国旗航行于海上的帆船,象征民族进步的意志和海上活动对该国的重要性。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黑豹,上方的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下方的蓝色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勤劳、正义”。

国家政要:总统哈吉·奥马尔·邦戈(ElHadjOmarBongo),1967年11月继任总统,1973年2月正式当选总统,1979年、1986年、1993年和1998年连任。

自然地理:面积26.7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西濒大西洋。东、南与刚果为邻,北与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交界。海岸线长800公里。沿海为平原,南段多沙丘、泻湖和沼泽,北段间有山崖临海。内地为高原,海拔500-800米。伊本吉山高1575米,是全国最高点。奥戈韦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属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

人口:118万(1999年)。属班图种族的有40多个部族,主要有芳族(占全国人口31%)、巴普努族(占22%)等。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有芳语、米耶内语和巴太凯语。居民信奉天主教的占50%,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20%,信奉伊斯兰教的占10%,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利伯维尔(Libreville),人口40多万(1999年)。

极富非洲热带气息的加蓬厅堂装饰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9个省(河口省、滨海奥果韦省、尼扬加省、中奥果韦省、上奥果韦省、奥果韦-洛洛省、奥果韦-伊温多省、恩古涅省、沃勒-恩特姆省),下辖44个州、8个县、12个市。州以下为村庄。

简史:公元12世纪,班图人从非洲东部迁徙至加蓬,在奥果韦河两岸建立了一些部落王国。15世纪葡萄牙人最先来加蓬海岸贩卖奴隶。18世纪法国逐步侵入。1861年至1891年全境被法国占领。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4个领地之一。1911年法国将加蓬等4个领地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蓬重归法国。1957年初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民主同盟总书记莱昂·姆巴当选第一任总统,并组成政府。1964年2月,陆军发动政变,法国出兵干涉,政变失败,姆巴重新执政。1967年姆巴病逝,由副总统邦戈继任。1973年2月邦戈正式当选总统。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1年3月26日颁布。宪法规定加蓬实行三权分立,政党根据多党民主原则参加选举。总统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7年,可连任一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有权解散议会,任命总理并在总理建议下任命政府成员,主持部长会议。总统和总理共同掌握行政最高权力。总理对总统和议会负责。1997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总统候选人最高年龄限制;总统职位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或第一副议长代行总统职权,并在30至40天内组织总统选举,代行总统职权的人不能参加总统竞选;新宪法还规定设立副总统职位,副总统由总统任免,对总统负责,完成总统指定的任务,在总统选举或总统职位空缺期间,副总统一职随即中止。立法权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每届任期分别为5年和6年,其主要职能是制订法律、监督政府工作和批准对外宣战等。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两院议员分别由直接普选和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分别为5年和6年。

在首都利伯维尔,各大旅馆厅堂的装饰极富非洲热带异域气息,环境舒适宜人,深受旅客青睐。图为墙上饰有非洲部族人像的面部拼图,工艺精巧。

经济:被列为法语非洲唯一“中等收入”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迅速。以石油为主的采掘业发展较快,加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石油、锰、铀和木材曾为经济四大支柱。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4亿吨,锰矿蕴藏量2亿吨,占世界储量25%,居第4位,为世界第3大生产和出口国,产量近几年稳定在200万吨左右。铀矿品位较高,储量约3.6万吨,仅次于尼日尔,居非洲第二位。铌矿储量约4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5%。铁矿储量8至10亿吨,品位在60%以上。其它矿藏有磷酸盐、黄金、重晶石、镍、铬、锌等。森林面积2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5%,原木储量约4亿立方米,次于刚果(金)和喀麦隆,居非洲第三位,主要树种有奥库梅木和奥齐戈木,其中奥库梅木的蓄积量为1.3亿立方米,年产25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采矿业是加蓬主要经济部门。六十年代初开始开发石油,95%的石油供出口,出口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出口总额的80%、国家财政收入的62%。工业主要有石油冶炼、木材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农牧业发展缓慢,粮、肉、菜、蛋均不能自给,粮食60%需要进口。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2%,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7%。主要农产品有木薯、芭蕉、玉米、山药、芋头、可可、咖啡、蔬菜、橡胶、棕榈油等。主要出口石油、木材、锰和铀;主要进口食品、轻工产品、机械设备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法国等西方国家。

充满部族文化和热带气息的

廊柱在加蓬随处可见

新闻出版:创刊于1973年12月的《团结报》是加蓬最有影响的报纸,1990年《振兴报》、《消息报》、《蝉呜报》等先后创刊。其中《振兴报》亲民主党;《消息报》是反对党全国伐木者联盟机关报;《蝉呜报》为私人报刊,均为法文版。加蓬新闻社为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66年11月。加蓬第一广播电台建于1959年,拥有中、短波和调频发射台,用法语播音,为国营广播电台。第二广播电台于1973年建立。此外,还有莫亚比短波电台(非洲一台)、“团结电台”、“思乡电台”、“太阳电台”等五家私营电台,其中“非洲一台”建于1981年,为加法合营,在非洲较有影响。加蓬电视一台建于1963年,属国营,在各省设有转播站。覆盖利伯维尔市的加蓬电视二台建于1973年。此外还有私营电视台,如“非洲电视台(电视三台)”、“闭路电视台(电视四台)”、“电视加号台”等私营有线电视台。

外交:奉行全方位、不结盟、国际合作和睦邻友好政策。提倡外交现代化,以适应贸易全球化及经济、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需要;主张发展南南合作,进行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任何国家称霸世界,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强调睦邻友好和非洲团结;主张本着“对话、宽容与和平”原则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提倡通过对话、和解、协商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世界和地区冲突。

与中国关系:1974年4月20日,加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安哥拉

①国名:安哥拉共和国(TheRepublicofAngola)

独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国庆日:11月11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由红、黑两个平行长方形构成。旗面中间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齿轮和砍刀。在弧形齿轮和砍刀之间有一颗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对非洲大陆的颂扬;红色表示同殖民者进行斗争的先烈的鲜血。五角星表示国际主义和进步事业,五个角象征团结、自由、正义、民主与进步。齿轮和砍刀象征着工农劳动者和军队的团结,并表示对早年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和战士的纪念。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浅蓝色,圆周由齿轮和安哥拉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绿枝图案组成。下方齿轮和绿枝连接处是一本打开的书,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之上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这个年轻的国家;太阳光芒中交叉着锄头和砍刀,象征国际主义和人民永远向前;之上为一颗黄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底端的黄色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安哥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EduardoDosSantos),1979年9月起任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刚果(金),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面积124.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50公里。全国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大西洋沿岸为平原区。中西部的比那高原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为全国最高点,构成全境主要分水岭。高原西侧陡落北宽南窄(240—48公里)的沿海平原,局部形成高达1,000米的悬崖。海岸线平直。河流众多,呈辐射状水系,多数是刚果河(扎伊尔河)与赞比西河的上游支流,富水力。主要河流有库邦戈河、宽扎河、库内内河和宽多河。北部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是安与刚果金(原扎伊尔)之间的界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750—1,500毫米。森林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南部草原广阔。

人口:1310万(2001年估计)。主要有奥温本杜族、姆本杜族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居民多数讲班图语。49%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拜物教。

首都:罗安达(Luanda)

简史:中世纪时期,安哥拉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队首次抵达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东戈王国,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南部和内地扩张。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称葡属西非洲。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运”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1月31日安三个组织同葡当局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解阵”、“安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8月过渡政府解体。葡当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权力交给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1976年“安人运”击溃“安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安哥拉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省长、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议会同政府的权力分开。法院和法官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宪法还规定,安哥拉既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1992年8月,议会决定将国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改为“安哥拉共和国”;“人民议会”改为“国民议会”;各级法院均删去“人民”字样。

经济:矿物资源丰富,盛产石油和钻石,石油开采居国民经济重要地位,金刚石、铁、铜和锰等次之。农业人口约占90%,可耕地很少开垦,主要农产品有咖啡、剑麻(两者均居非洲第二位)、棉花、油棕、玉米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沿海渔业发达。过去粮食自给有余,咖啡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旷日持久的内战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造成近百万人死亡,近10万人成为残疾,农田荒芜,工业凋敝。工业多属农、林、牧、渔产品加工,罗安达有较大炼油厂。石油出口居首位,咖啡、金刚石、铁矿石、剑麻、鱼类制品、木材等次之;进口车辆、机器、原材料、化工产品、消费品等。安哥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尼日利亚。安哥拉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石油生产占安哥拉国内生产总值的45%,国家财政收入的85%至90%来自石油业。

外交:奉行反帝、反殖、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与中国关系:1983年1月12日,安中两国建交。

政治概况:

安独立后长期处于内战状态。在葡萄牙、美国和前苏联的推动下,安政府与安盟经过六轮谈判,于1991年5月31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签署了《比塞斯和平协议》。协议生效后,双方基本遵守停火。1992年9月29-30日,安举行首次多党制大选。安人运获议会选举胜利并在总统选举中领先。安盟拒绝接受大选结果,安重新陷入内战。1994年11月20日,安政府与安盟签署《卢萨卡和平协议》,重新开始实施和平进程。1998年底,由于安盟拒不履行和平协议,内战再次爆发,和平进程夭折。2000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强化对安盟制裁的决议。2002年2月22日,安盟主席萨文比在战斗中被政府军击毙,和平进程出现重大转机。3月13日,安政府停止军事进攻。4月4日,安政府与安盟正式签署停火协议,多斯桑托斯总统宣布内战结束。8月,安盟完成非军事化,5000名安盟军人被编入安武装部队。12月初,安总统任命前内政部长南多为总理,并陆续任命一批安盟人士担任省长、部长和驻外大使。同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全面解除对安盟的制裁。至此安哥拉和平进程取得决定性不可逆转的胜利,真正实现了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安哥拉从此掀开历史新的一页,走上和平重建道路。

宪法: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并先后四次修改。宪法规定:安的首要目标是消除殖民主义遗留的影响,建立一个繁荣、民主和没有剥削的国家。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省长、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宪法还规定,安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议会:安哥拉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职能:修改宪法,批准、修改或取消法律;审批国民议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国家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并监督执行;批准大赦;宣布戒严和紧急状态法,以及授权总统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

本届议会于1992年11月根据多党选举结果组成。目前,在220个议员席位中,安人运占129席,安盟70席,其它21个议席分属另外10个政党。现任议长:罗伯托安东尼奥德阿尔梅达(RobertoAntoniodeAlmeida),安人运议员,1996年当选。

政府:安哥拉现任民族团结和解政府成立于1997年4月11日,并于2002年12月5日再次改组。改组后重新设立总理职位,共设29个部,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

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

随着2002年,战火消灭,和平协议签署,安哥拉注意发展经济,而且他们石油等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不算太贫困。

经济:矿物资源丰富,盛产石油和钻石,石油开采居国民经济重要地位,金刚石、铁、铜和锰等次之。农业人口约占90%,可耕地很少开垦,主要农产品有咖啡、剑麻(两者均居非洲第二位)、棉花、油棕、玉米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沿海渔业发达。过去粮食自给有余,咖啡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旷日持久的内战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造成近百万人死亡,近10万人成为残疾,农田荒芜,工业凋敝。工业多属农、林、牧、渔产品加工,罗安达有较大炼油厂。石油出口居首位,咖啡、金刚石、铁矿石、剑麻、鱼类制品、木材等次之;进口车辆、机器、原材料、化工产品、消费品等。安哥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尼日利亚。安哥拉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石油生产占安哥拉国内生产总值的45%,国家财政收入的85%至90%来自石油业。

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

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

国名:安哥拉共和国(TheRepublicofAngola)

独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国庆日:11月11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由红、黑两个平行长方形构成。旗面中间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齿轮和砍刀。在弧形齿轮和砍刀之间有一颗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对非洲大陆的颂扬;红色表示同殖民者进行斗争的先烈的鲜血。五角星表示国际主义和进步事业,五个角象征团结、自由、正义、民主与进步。齿轮和砍刀象征着工农劳动者和军队的团结,并表示对早年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和战士的纪念。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浅蓝色,圆周由齿轮和安哥拉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绿枝图案组成。下方齿轮和绿枝连接处是一本打开的书,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之上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这个年轻的国家;太阳光芒中交叉着锄头和砍刀,象征国际主义和人民永远向前;之上为一颗黄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底端的黄色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安哥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EduardoDosSantos),1979年9月起任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全长1650公里。面积124.67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大西洋沿岸为平原区。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库邦戈河、宽扎河、库内内河和宽多河。北部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是安与刚果金(原扎伊尔)之间的界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安哥拉虽靠近赤道,但由于地势高耸,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响,使得其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28度,年平均气温摄氏22度,有“春天国度”的美称。

人口:约1400多万。主要由奥温本杜、姆本杜、巴刚果、隆达等30多个部族组成。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49%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罗安达(Luanda),人口约400万(2004年)。

简史:中世纪时期,安哥拉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队首次抵达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东戈王国,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运”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1月31日安三个组织同葡当局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解阵”、“安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8月过渡政府解体。葡当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权力交给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1976年“安人运”击溃“安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安哥拉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省长、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宪法还规定,安哥拉既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安哥拉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议会同政府的权力分开。法院和法官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1992年8月,议会决定将国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改为“安哥拉共和国”;“人民议会”改为“国民议会”;各级法院均删去“人民”字样。

经济:安哥拉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钻石、铁、铜、黄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业是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石油日产量为120万桶。钻石等矿产在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钻石产值约8亿美元。安森林面积达5300万公顷(覆盖率约40%),出产乌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剑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麦、豆类等。安哥拉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每年渔业产品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国名:布隆迪共和国(TheRepublicofBurundi)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两道交叉的白色宽条将旗面分成四个三角形,上下两个相等,为红色;左右两个相等,为绿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圆地,内有三颗带绿边的红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牺牲者的鲜血,绿色象征所期望的进步事业,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类中间。三颗星象征“团结、劳动、进步”,同时也代表布隆迪三个部族——胡图族、图西族、特瓦族,及其团结。

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中绘有一个金色的狮子头,盾徽背后交叉竖着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Pierre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当选,26日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西部刚果尼罗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为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的分水岭;裂谷带地势比较平缓。境内河网稠密,较大的河流有鲁齐齐河和和马拉加拉西河,鲁武武河是尼罗河的源头。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东部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中西部属热带山地气候。

人口:734万(2004年),由胡图(85%)、图西(13%)和特瓦(2%)三个部族组成。基隆迪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布琼布拉(Bujumbura),人口40万(2000年)。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2至26℃左右。

简史:16世纪时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军队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的委任统治地。194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布隆迪交比利时托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孔贝罗首相发动政变,废黜恩塔尔五世,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国,自任总统兼总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加扎上校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米孔贝罗政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1984年8月布举行全民选举,巴当选为总统。1987年9月布约亚少校发动政变,推翻巴加扎政权,组成救国军事委员会,布约亚任军委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宣布中止宪法。1988年8月北部地区发生流血骚乱,致使5000余人丧生,4万多人逃往邻国卢旺达。骚乱平息后,布约亚总统宣布成立“民族团结协商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19日改组政府,增设总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团结宪章草案”,12月,布民族统一进步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族团结宪法草案”,组成了由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员会,以取代原最高权力机构—救国军事委员会。1992年3月13日颁布实施布独立以来的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以单名两轮制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和议会负责。布隆迪各派权力分享谈判取得进展

国名:贝宁共和国(TheRepublicofBenin,LaRépubliqueduBénin)

独立日:8月1日(1960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左侧为一绿色竖长方形,右侧为上黄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绿色象征繁荣,黄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为十字勋章,左下角为棕榈树,右下角为航行的船队。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金豹;上端为两只羊角,装着颗粒饱满的玉米,象征丰裕;下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友爱、正义、勤劳”。

国家政要:总统托马·博尼·亚伊(ThomasBoni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11.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西非中南部,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东北与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25公里。全境南北狭长,南窄北宽。南部沿海为宽约100公里的平原。中部为海拔200-4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为全国最高点。韦梅河是全国最大河流。沿海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和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

人口:660万(2002年)。共60多个部族。主要是芳、约鲁巴、阿贾、巴利巴、颇尔和松巴等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使用较广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居民中65%信奉传统宗教,15%信奉伊斯兰教,约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诺伏(Porto-Novo),国民议会所在地,人口30万。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万。

简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在沿海地区贩卖奴隶。17世纪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国。1670年法国入侵。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后政局动荡,先后发生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陆军副参谋长克雷库少校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以阿奥马德贝为主席的三人总统委员会,成立军政府。克雷库自任总统和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1975年11月30日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3月1日又改为贝宁共和国。贝宁青铜文化:非洲艺术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过了贝宁历史上第七部宪法。宪法规定,“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国家”,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离的原则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议会称国民议会,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政府工作。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职。

经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转口贸易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资源贫乏。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磷酸盐、大理石、黄金等。天然气储量910亿立方米。铁矿石储量约5.06亿吨。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257种。森林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6%。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和建材业。有可耕地83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不足17%。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山药、玉米、小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榈、咖啡等。旅游业是贝宁新兴产业,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旅游景点有冈维埃水上村、维达古城、维达历史博物馆、阿波美古都、野生动物园、埃维埃旅游公园、海滩等。

国名:博茨瓦纳共和国(TheRepublicofBotswana)

独立日:9月30日(1966年)

国庆日:9月30日(1966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中间横贯一道黑色宽条,上下为两个淡蓝色的横长方形,黑色与淡蓝色之间是两道白色细条。黑色代表博茨瓦纳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数部分;蓝色象征蓝天和水。国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蓝天下,黑人和白人团结、生活在一起。

国徽:中间为盾徽。盾面上有三组图案:中部为淡蓝色、白色相间的波纹;下方的牛头象征该国传统的饲养业,表明国家的经济特点;上方有三个齿轮,象征农村地区与正在振兴的工业之间的合作。盾徽左侧是一根象牙;右侧是一株黍米,象征该国的农业。两只非洲斑马支扶着盾徽,象牙和斑马象征国家的动物群。斑马的花纹黑白相间、合为一体,象征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和睦。底端的绶带上用当地文写着“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风调雨顺。

国家政要: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FestusMogae),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选获胜蝉联。2004年10月获得连任。

自然地理: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地处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为奥卡万戈三角州沼泽地,东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围是丘陵。大部地区属热带干旱草原气候,西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164万(2005年)。绝大部分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占人口的90%)。全国有8个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纳、恩瓦凯策、塔瓦纳、卡特拉、莱特、罗龙和特罗夸。恩瓦托族最大,约占人口的40%。欧洲人和亚洲人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语言为茨瓦纳语和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农村地区部分居民信奉传统宗教。

首都:哈博罗内(Gaborone),人口约18.6万(2001年)。年均最高气温为28.3℃,年均最低气温为12.9℃,年均气温20.7℃。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0个行政区:西北、乔贝、中部、东北、杭济、卡拉哈迪、南部、东南、昆嫩、卡特伦。

简史:独立前称贝专纳。茨瓦纳人于公元13~14世纪由北方迁居于此。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贝专纳保护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改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由博茨瓦纳民主党执政,卡马任总统。1980年7月,卡马病逝,马西雷接任总统职务。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接连获胜,马西雷三次蝉连总统。1998年,马西雷主动辞去总统职务,4月1日,莫哈埃接任总统。

政治:宪法规定实行多党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次;总统死亡或辞职时,副总统自动接任总统职务。总统和国民议会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法案须经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总统有权召集或解散国民议会。酋长院是议会的咨询机构,由15名成员组成,8个主要部族的8名酋长是当然成员,任职终身;这8名酋长再从宪法指定的4个市区的副酋长和行使副酋长职务的人中选出4名“选举成员”,任期5年;最后再由这12人从选民中选出3名“特选成员”,任期5年。酋长院的职责范围和权力仅限于传统的、有关非洲组织的一些特定事务,比如习惯法、非洲法院、领导职务、部族财产、部落首领的任免、宪法修正案等。每年议会开幕前,酋长院先召开例会,向议会提出动议和议案,但不具有任何约束力。酋长院在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长到酋长院说明情况,部长也可到酋长院征询意见。酋长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员选举产生。实行总统内阁制。

经济: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钻石,其次为铜镍、煤、苏打灰、铂、金、锰等。石油勘探正在进行之中。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铜镍矿蕴藏量为4600万吨,煤蕴藏量170亿吨。从七十年代中期,采矿业取代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钻石基本出口,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三大钻石矿:吉瓦嫩、奥拉帕和莱特拉卡内。传统轻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其次是饮料、金属加工和纺织等。近年来,汽车装配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第二大创汇行业。农业较落后,80%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15%,种植面积为可耕地的5%。主要农作物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类。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是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现代化的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博是非洲主要旅游国,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旅游资源。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奥卡万戈内陆三角洲和乔贝国家公园为主要旅游点。主要出口钻石、汽车及零配件、铜镍矿、牛肉、纺织品和苏打灰制品等;进口汽车及交通设备、机械及电子产品、食品及饮料、金属、化工和橡胶制品、燃料和烟草等。

国名:科特迪瓦共和国

(TheRepublicofCoted'ivoire,LaRepubliquedeCoted'Ivoire)

独立日:8月7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7日(197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Gbagbo),2000年10月26日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1810万(2005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人口15万(1998年),位于阿比让以北220公里,是独立后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费埃—博瓦尼的家乡;经济首都,阿比让(Abidjan),人口300万(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决定将首都迁往亚穆苏克罗,但政府机构及外交使团至今仍留在阿比让。

行政区划:全国划为56个省、197个市和198个县。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行政管辖区,各辖区下辖几个省,驻管辖区首府的省长负责该区协调工作,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1996年7月改为12个管辖区,1997年1月调为16个,2000年增至19个。

简史: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独立后,首任总统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科特迪瓦政治危机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经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规定,科实行共和国总统制,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最高行政权力,其次为国民议会、宪法委员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新宪法对总统候选人资格亦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须是科特迪瓦人。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每届任期5年。

经济:独立后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9亿美元,为1960年独立时的22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1993年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继续执行“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1996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7%左右。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矿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4亿吨,锰3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食品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营业总额的35%~40%,其次是棉纺织业,还有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可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

A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5%。咖啡生产现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产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榈产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粮食不能自给,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1994年起,热带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等。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产品。畜牧业不发达。禽蛋基本自给,肉类一半靠进口。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枪鱼、棕榈油、棉花、橡胶等,进口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制品、石油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其次为荷兰、意大利、尼日利亚、美国、德国、马里、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海运。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

国名:刚果共和国(TheRepublicofCongo),简称刚果(布)

独立日:8月15日(1960年)

国庆日:8月13日(196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黄、红三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黄色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森林资源及对未来的希望,黄色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热情。

国徽:为一年轻黑人女子图案,铭牌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DenisSassou-Nguesso),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几次当选总统。

自然地理: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东、南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人口:386万(2004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大小民族56个。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刚果族,约占总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凯族占20%;北方原始森林里还生活着少数俾格米人。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南方为刚果语、莫努库图巴语,北方为林加拉语。全国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人口95万(1996年)。

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10个省,6个直辖市,83个县。

简史:13世纪末14世纪初,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刚果王国。15世纪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继侵入。1884年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属殖民地,即今扎伊尔,以西地区划为法属殖民地,即现在的刚果。1910年,法国占领了刚果。

文章分享结束,在尼日利亚养牛和安哥拉在非洲算比较发达还是贫困的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