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养牛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东岭养牛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其实东岭养牛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乐都区的行政区划,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东岭养牛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西洼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西洼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西洼村基本情况

泽州县大东沟镇西洼村,由东洼、西洼、阎山、白庄、东岭头等五个自然村组成,位居海拔千米之处,晋韩公路边沿,大东沟镇东山片,镇政府最东地段与城区交界之境,毗邻西上庄、巴公、下村等镇,距离市区12公里,离镇政府驻地5.5公里。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总耕地2989亩,人均耕地1.35亩,现有农户567户,共2214口人,党员51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两委班子成员共计18人。村内山多坡广、经济条件有限。自古以来,祖辈们居住在伊侯山脚下,在贫瘠的土地上刀耕火种、风雨无阻,面朝黄土背朝天,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西洼村在村党总支带领下,以人为本,凭借人文丰富、资源优厚的自然条件,以农为主,全面经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以党的“三农”政策为指针,积极开发各种项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发展了多种经营,拓宽了富民道路。目前,村里的种植、养殖、运输已初具规模、渐成雏形。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村干部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两座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山区型农村的西洼村并未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发展实践中困难重重、进步缓慢。主要体现在:

一是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比如在扶持养殖业发展上,村内小型养殖不能享受政策补贴,发展不充分;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家庭、生活等后顾之忧的困扰等等。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虽有林场、煤站、油站、物资公司0库等公有单位,但土地都已被买断,剩余一些个体经营户如牛场、沙场等大都私人承包出去,村集体经济极为薄弱。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村集体收入甚微,严重阻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的不断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村里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村里的各项建设仍需村民先垫付资金,后通过验收获得补助,这样村民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我西洼学校的建立——学校教学楼于2005年8月17日开工,经村两委多方筹资,但受限于经济实力,致使一些辅助工程仍然无法完成。

四是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主要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且比较分散,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只是靠小打小闹的在种养殖业上“画地为牢”,自我发展,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我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等,靠天吃饭,每年增收甚微,虽有6亩桑园、存栏30头的养牛场等,但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再加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明显不强,农民增收较难。

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今后,立足于我村实际情况,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村山多坡广、土地充裕、植被茂密的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家庭小牧场,在此基础上,要依据龙头企业,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连片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订单生产,把小生产经营变成社会化大生产。其次发展劳务经济,大力转移农民,推进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劳务机构对外联系就业岗位、对内联系人力资源的职能,积极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经商,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基础设施的公益服务职能,第一是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和公共场所的硬化问题;第二完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第三尽快加强完善我西洼学校后期工程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发展。在完成基础设施的同时,在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上下大力气,力争使我村农民早日达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教育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文化方面,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开展系列群众性文艺活动;体育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所建设,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生态环境方面,实施“农村环境净化”工程,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四是抓农民素质,培塑新型农民。以第八届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派一批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推动我村党组织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促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们踌躇满志,相信西洼的明天更美好!

西洼村附近有泽州青莲寺、珏山、山里泉、白马寺森林公园、高都景德寺等旅游景点,有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馔面、巴公烧大葱、泽州山楂红酒等特产。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乐都区的行政区划

全区辖1街道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川水地区有高庙镇、碾伯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5个镇和海东街道;北山地区有寿乐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8个乡(镇);南山地区有瞿昙镇、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6个乡(镇)。

碾伯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海东市中心。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区境中部,湟水河北岸。人口6万,面积177平方公里。辖西岗、陶马家、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场、上教场、东岗、贾湾、土桥、汤官营、晁家、赵家庄、谢家崖湾、高家庄、九哈家、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东庄、后营、黄家、王家、苏家、八里桥、沙坝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地处湟水谷地平原和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建筑、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横穿全境。境内有建于明代的西来寺、关地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土族等。面积130.2平方公里。辖西村、东村、郎家、老鸦、晁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湾、下沟、长里、柳湾、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庄、新庄、扎门、脑庄21个村委会。民国初置高庙镇,1950年仍设高庙镇,195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复设高庙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和北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果、花椒、苹果等。

瞿昙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国、韩家、晁家窑庄、周家大庄、口子、红庄、盛家庄、中庄、阳坡、阴坡、车路、大石滩、大树庄、脑庄、祁家山、杨家河口、段家庄、魏家河口、晁家、河湾、新联、台沿、石坡沟、浪上、浪下、角营、朵巴营、官隆湾、龙占沟、斜上、斜下、斜中、斜沟门、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会。民国时置瞿昙乡,1950年沿旧制设瞿昙乡,1958年成立瞿昙公社,1984年复设瞿昙乡,1998年设瞿昙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蕴藏、黄铁石、铭铁、石棉等矿产资源。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自然林,草山宽阔,产冬虫夏草、黄芪等药材。通区乡公路,交通便利。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雨润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0公里,驻地汉庄村。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汉庄、大地湾、下杏园、上杏园、羊圈、迭尔沟、红坡、刘家、荒滩、深沟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雨润乡,1950年沿旧制设雨润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雨润公社,1984年复设雨润乡,2001年设雨润镇。地处湟水谷地。矿藏有石膏、大理石。产业以加工、运输、建材等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果类种植为主。大蒜质高味好,享有盛名。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汉庄村瓦窑嘴墓地属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乐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0公里。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496平方公里。辖新堡子、熊家湾、王家庄、杨家山、杨家岗、上李家、龙沟门、龙沟寺、祁家山、窑庄、薛家庄、薛青、李家台、赵家寺、赵家湾、上衙门、仓家峡、仓岭顶、马家湾、土官口、王佛寺、陈家堡、仓岭沟、羊官沟、土官沟、联合、尕扎、昂麻、牧场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寿乐乡,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设寿乐公社,1984年复设寿乐乡。2001年设寿乐镇,2007年将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为主。

高店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区主要产粮区。位于区境西端,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等。面积70平方公里。辖东门、西街、峡口、大峡、河滩、湾子、河滩寨、俞家、柳树湾、下杨家、上杨家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复兴乡,1950年沿旧制设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高店公社,1984年复设高店乡,2001年设高店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丘陵。矿藏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产业以运输、商贸、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各种蔬菜、苹果、红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马厂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区府驻地48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90.2平方公里。辖马厂、八旦、泉儿湾、小岭子、保家湾、孟家弯、那家庄、干沟滩、白石头、岔沟、毛烟墩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冰沟乡,1952年设马厂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厂公社,1984年复设马厂乡。地处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马铃薯产量高、品味好,在全县享有盛名。花椒种植为该乡一大名优经济作物。区乡公路畅通。

马营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0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马莲沟、康巴、白崖坪、墩湾、胜利、卡拉、连丰、垭豁、龙庆、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昆仑、龙王岗、湾塘、脑庄、八架山18个村委会和一个乡办牧场。始建于民国初,1950年沿旧制设马营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有少量林业、畜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中坝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矿产有滑石粉、石膏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林中央宋寺,风光秀丽,建筑奇特,是理想的旅游区。区乡公路畅通。

中岭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区油菜籽主要产区之一。位于区境北部,距区府驻地21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业善洼、大水泉、梅家洼、上岭、平坦、甘沟脑、泉沟、铲铲洼、平顶、吴家洼、草场、马家洼、中岭庄、牧场14个村委会。1932年建中岭乡,1950年沿旧制设中岭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分设中岭公社,1984年复设中岭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加工、运输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牧业。区乡公路畅通。

达拉土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31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袁家台、长沟、黑沟顶、滚子洼、前半沟、杜家洼、红沟、马圈沟、烂泥滩、白崖坡、宁过、马趟、春洒、白草台、王家滩、达拉滩、麻洞、拉卡、泉洼、干沟山、大庄子、扎什加、李家昂2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同化乡,1950年沿旧制设达拉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达拉公社,1984年成立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及采矿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建有容量3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区乡公路畅通。

李家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区府驻地34公里。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烂泥沟、双坪、合尔红、马圈、西马营、东马营、陈家磨、滚茶海、大洼、干沟岭、民族、交界湾、尕泉湾、山庄、阿塔岭、和尔寺、丹科尔17个村委会。民国初属长里堡,1950年沿旧制设李家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年分设李家公社,1984年复设李家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林业、畜牧业。境内建有蓄水254万立方米的大帐房水库。

共和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联星、许家寨、高营、大庄、拉科、马厂、上桦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区乡公路。

城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拉甘邑、山城、坝口、城子、台子、升地湾、河东、小沟、衙门庄、上新庄、滩、下台、许家口子、上菲菜沟、下菲菜沟17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模范乡,1950年沿旧制设城台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城台公社,1984年复设城台乡。还牧养牛、羊、马等。区乡公路畅通。

洪水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镇。位于区境东南部,湟水河南岸,距区府驻地15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店子、双一、双二、高家湾、河西、上窑洞、阿西、阿东、马趟子、下街、马家营、李家壕、上王家、下王家、吴家庄、袁家庄、大寨子、石岭子、下沈家、洪水坪、姜湾2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洪水乡,1950沿旧制设洪水乡,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复设洪水乡,2001年设洪水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滩地、沟谷地、山地。矿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矿。产业以运输、采矿等为主。白灰、纸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甘青公路、青藏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芦花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东及北部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区府驻地45公里。人口1.1万,以汉族为,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119.8平方公里。辖寺院、三条沟、西坡、冯洼、九架山、朵家湾、查干、东岭、十字、牙合、营盘湾、王家湾、城背后、转花湾、本康岭15个村委会及乡办牧场。民国初置芦花乡,1950年属冰沟乡,1952年设芦花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芦花公社,1984年复设芦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马等为主。区乡公路畅通。境内有旅游观赏的冰沟奇峰和旧寺掌等自然景观。

峰堆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22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81.7平方公里。辖上营、联村、李庄、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二、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产大红蒜,质优味好,享有盛名。境内建有库容量为55万立方米的黄河滩水库。区公路畅通。

蒲台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驻地18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积189平方公里。辖头庄、桦庄、中岭、上岭、郭家、西沟庄、严家山、黑窑洞、山桃、大麦沟、尹家、下半沟、新庄湾、千户台、赵家庄、李家台、辛家庄、地洼、赵宝湾、范家坪、侯白家、雷盛家、赵家坪、羊起台、东台、圈窝、小干沟、寺沟脑28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双堡乡,1950年属中坝乡,1952设蒲台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蒲台公社,1984年复设蒲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下营藏族乡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32公里。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28%。面积98.1平方公里,辖下营、尕庄、上营、坑坑、白土庄、卡子门、杨家庄、上祝家、杨家堡子、下祝家、茶龙、塔春12个村委会。民国初属归德堡,后称维新乡、平等乡,1950年沿旧制设茶龙乡,1956年划归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3年分设下营公社,1984年改称下营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区乡公路畅通。

南甸镇的地理环境

南甸镇的地理环境

2000年南甸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以红枣为主的干杂果品、杏扁和药材三大主导产业。8个专业村即:江家河蔬菜专业村;解家疃红薯种植专业村;寒虎河、吴白雁建成养鸡专业村;南焦坡、夹峪养猪专业村;史白雁、坡头的养牛专业村。同时涌现出一批头脑灵活、信息灵通的行业经纪人和农牧产品加工专业户。2001年,建成以东杨庄为龙头的三万亩杏遍基地,以康庄为中心千亩药材基地,扩大了江家河200亩青椒基地、西相庄茄子基地和解家疃2600亩红薯基地。畜牧业主要发展了奶牛、肉牛、生猪、蛋鸡和圈养羊5大类。全镇共有牛存栏16740头,鸡335700只,羊存栏14100只,猪存栏2.5万头。全镇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建成了江家河、寒虎河等四个百头规模的养牛厂,扩大了南焦坡、夹峪两个优质生猪养殖小区,形成了寒虎河、吴白雁等五个养鸡专业村,日产鸡蛋20吨,建成南甸波尔山羊繁殖改良基地。农牧业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使我镇30%农牧产品直接外销,甚至摆上石家庄各大超市的展台。

2002年,该镇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作农业、农村的重点来抓,把“花生、瓜果、红薯、养殖”当作南甸的四大产业来抓。全镇种植花生5500余亩,种植甜瓜1000余亩,红薯3300余亩,种植油葵50余亩。全镇共有牛存栏5000余头,鸡存栏75000余只,羊存栏3000余只,猪存栏10000余头,兔存栏2800余只。在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抓了建“一村一业”工程,初步形成了一批种植示范点与专业养殖村。2000年,该镇在东岭开展农业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共动用土方800方,投入标工2000个,开发高标准水平田800亩,这项工程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重视,并在国家立项。2001年,南甸东岭万亩土地整治和综合开程由国土资源部立项,投资630万元,整地7500亩,建成水、电、林、田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工程。

2002年,该镇累计投资1820万元,完成酸枣嫁接、退耕还林、土地整理、配套工程、封山育林等五大工程。其中,酸枣嫁接完成108万株,收获大枣2万多斤。发展冬枣、栗枣等名优品种200亩。完成了以曹峪为中心的5400亩基地片建设,建立枣树管理示范园600亩;退耕还林完成11611.6亩,栽植各类树木156万株,完成任务的113%。土地整理,全镇共投资5600万元,整理土地7600亩,配套工程,全镇共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水利配套18套,新打机井26眼,建蓄水池33座,铺设管道21000米,整修渠道9000米,完成东干渠及其支渠的修复工程,在东杨庄建成500亩微滴灌示范工程,全镇1.2万亩荒坡成为可灌溉的良田。1998年以前,我镇的民营企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相对缓慢。1998年来以河北敬业集团为龙头的一批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产品主要是钢铁、化工、石英砂、矿泉水等。我镇逐渐成为钢铁基地、商品集散地。2005年全镇共有民营企业和个体户305个,其中企业5家,全部营业收入600000万元,比1992年的3000万元增长200倍,2004年第二产业收入结构比重为96%,其中钢铁制造业、化工业、交通运输业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3%、2%、1%。

以敬业集团为龙头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步伐。从2001年开始我镇新建了南甸街、沙东路两侧的商铺,形成了以南甸集贸市场为龙头的日用百货、文化娱乐、粮油果品、饭店餐饮、家禽家畜、燃料供给、机械修配服务齐全的商贸、农工产业带。2004年对南甸镇区发展重新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建设西柏坡敬业钢城的目标。2005年,完成了《南甸镇镇域总体和镇区建设规划》的重新修编和评审工作,明确了城镇功能区划分,划定了城镇建设红线,集中开展了以占路经商、车辆停放、乱打乱建、垃圾清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同时绿化了南甸大街,完成了电所、法庭、派出所等几个镇直部门的重建、改建工作。投资数十万元,完成了7个村5.8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全镇公路硬化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内,该镇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兴隆矿业投入1302.9万元组建生产运输车队;引资1900万元新上兴隆精细粉末有限公司,项目达产后,年产量可达到5万吨,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利税320万元;引资1900万元成立华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本溪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投入842万元改造电缆生产线;东大牧业投入1353万元建成肉种鸡繁育场,带动周边近百余户农户发展肉食鸡养殖。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个,到位资金7297.9万元,完成年计划122%,固定资产投资3355.9万元。储备的扩建、改建和洽谈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3.85亿元,宁波海螺集团投资商到我镇对石灰石资源及投资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准备在才窑村新上年产120万吨水泥厂。强化税收征管,按财政老口径统计,国税收入实现1100万元,同比增长15%,地税收入实现403万元,同比增长33%,可支配财力达到270万元,财税工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保工资、求稳定、促发展的同时,争取各类专项资金600余万元,解决陈欠资金206万元,压缩非生产性支出10余万元,增收节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OK,关于东岭养牛和乐都区的行政区划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