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当牛圈养牛好吗?特色民居

堂屋当牛圈养牛好吗?特色民居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堂屋当牛圈养牛好吗,特色民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多一点,写作文,急

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多一点,写作文,急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民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屋如其人。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这些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当今建造新民居时可资借鉴的源泉。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气候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又有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会,血缘、亲缘、家族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汉族人的家庭组织及其生活方式,在传统民居中就出现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国汉族民居大多属于此类布局方式。但是由于南北气候的悬殊,东西地理的差异,在北方干寒地区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湿热地区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黄土地带形成的是窑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风和内陆多地震地区则形成穿斗式民居。

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技术和艺术处理经验,如民居建筑的通风、防热、防寒、防水、防潮、防台风、防虫、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结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处理等,在今天仍有实用和参考价值,值得探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有关,与儒礼、道学、阴阳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居与家庙、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观、家族观、等级观和阴阳五行思想,对民居的选址、择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山墙、墙尖屋脊、装饰装修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研究大致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人手。前者是从文化特征以及集合体人手进行研究,后者是从社会关系及结构人手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于从文化角度进行,而从社会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强从社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深入调查了大量民居单体建筑资料之后,我们应该尝试去把握民居建筑整体的研究。例如在福建传统民居研究方面,不能仅限于某个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综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庙、学堂、戏台、商铺等各类建筑,结合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它们与传统民居之间的互动关系。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人,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

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

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

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

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

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

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据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报》载杜林、李彬林文章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

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有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

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寨中目前仅

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因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赞,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

人类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

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

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

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

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创造了索桥(绳桥)。两

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十

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

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端,地势西北

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于中部的点苍山,将本区分割成东西

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西部山高谷深,东部地势较为平缓。洱海位于苍山东,

风景秀丽,素有“银苍玉洱”之誉。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

如春,年平均温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异,坝区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高寒山区则为“垛木房”,

即以圆木垒墙为房。

为适应当地地形特点,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苍山,面向洱海。根据当

地风大的特点,屋顶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窝风吹坏屋檐。外墙也不开窗,

营造出“风不进屋”的舒适环境。院内则为木构架的大出檐,以适应多雨的气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结构的防震措施极为严密,木构架本身和相互间设置纵横穿坊数道,形成较为完善的纵横拉结连成整体的建筑结构。

白族民居大都呈内院式,房屋为两层,楼上存粮食和杂物,楼下住人。有的

前带厦廊成重檐式。前墙多为木质,雕花门窗。瓦顶,两端木构架生起较大,形

成优美柔和的屋脊曲线,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众喜爱的形式。布局常见的有“一正两耳”、“三

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

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

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

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

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楼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

湛。堂屋门由六扇格子门组成,每扇格子门分上下两段,用2-5层透刻法,刻有

人物、飞禽走兽和花卉的浮雕图案,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门多用木头、

泥土、大理石、青砖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飞檐翘角,对称和谐,十分的富丽

气派。建筑物墙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内多砌有花坛,种植花木。照壁飞檐出角,

周围镶有角砖,顶上盖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体,比例匀称。照壁中间粉刷成白

色,上写“万紫千红”、“彩云南现”、“龙凤呈祥”、“福寿安康”等吉祥语,或只写“福”、“寿”、“禄”、“喜”等独个大字,或在照壁上绘画,题诗赋词,各具风格。

大理还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条石砌墙,坚固耐用;还有用苍山十八溪中卵石砌

墙的,“大理有三宝,卵石砌墙不会倒”的民间谚语即由此而来。深浅不一,大

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卵石房,古朴大方,稳固坚实,独具一格,充分表现了白族

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干栏式民居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的住房以干栏式楼房为主。高山族以社为本

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说是土著民族。“社”是台湾高山族的基层

社会组织单位。最初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血缘为纽

带,兼以地缘为组合,包括一个或几个氏族成员聚居的社会组织。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居也被赋予了高山族所特有的色彩。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人

喜欢居住于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

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

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

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

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

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

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

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

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

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

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

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

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我国的第55个民族。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属热带山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

森林。这里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纯朴善良的京族人民。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窑洞与四合院都是汉民族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据古建筑学家考证,4000多年前,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

窑洞分为土窑、砖窑和石窑三种类型。土窑较为原始。它是根据地势或在自然垂直的断崖上,或在陡坡上先人工削一段崖壁,再掏挖而成,内呈拱型,有门洞、过道、住房等。土窑也很坚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就开山挖洞,住进窑洞坚持了抗日。毛泽东主席曾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并领导了8年抗战。今天窑洞依在,它们向无数中外游客、来宾述说着那段震惊中外的传奇历史。

砖窑,一般先用泥土烧制成砖,然后在松软的黄土地带上砌制成窑洞。石窑,大都是根据当地圈窑石料的质地、纹理和色泽而制作。一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石窑上往往雕、凿、刻出多种图案。窑洞不占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它是北方汉民族就地取材的民居建筑。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城市汉民族的民居建筑。汉代时已渐成熟,唐代时广泛使用。中间有院,院周围按四面盖房形成“四合院”。四合院大小规模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和东西跨院,或内有花园亭阁。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大屋顶,砖瓦料的对称房屋。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格局,布局严谨,幽雅美观,屋内冬暖夏凉。北京的四合院基本上都随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家、春、秋》中各大家族住的就是这种建筑。而有名的恭王府大观园等都是四合院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过去,贵州地区有句谚语:“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旯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依山傍水,十户或一二百户为一寨,大的寨子也有千户以上的。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但以平房和楼房为主。其中尤以“吊脚楼”最富特色,也最为普遍。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层多为关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之所。二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坐椅。三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苗族建房有很多礼仪和讲究,丝毫马虎不得。“踩新房”便是其中之一。即当新房落成后,本寨或外寨的亲友都要携带礼物前来祝贺。外寨的客人进寨时,要鸣放鞭炮,主人听到后出门迎接,将客人请进新房,并置酒摆宴,欢聚一堂。大家把酒问盏,高唱立房歌,庆贺新房立成,并祝愿主人家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特色民居

特色民居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b>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重庆苗寨旅游景点介绍文字 重庆苗寨旅游景点介绍文字版

重庆苗寨旅游景点介绍文字 重庆苗寨旅游景点介绍文字版

西江千户苗寨的详细旅游攻略有哪些?

一、西江千户苗寨概况

西江位于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着“西”氏族苗族。

山坡上层层叠叠苗家木质吊脚楼,咖啡色的老房子依着碧绿的群山,白水河将寨子一分为二,河的这边(对游客来说进大门后的左手边)主要是商业步行街,河的对岸(对游客来说进大门后的右手边)主要是俯瞰寨子的观景台。

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在观景台可看到全景,很是震撼。

二、交通状况

由凯里火车站或凯里火车南站抵达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后,从凯里洗马河凯运司乘至西江的班车,24元/人,平时1小时/班,节假日有加车,车程约1小时;包3-4人车120元。

也可从雷山县乘班车至西江,7元/人,约2小时,末班车在下午16:00左右。

三、门票

1、景区门票含观景台、博物馆、鼓藏头家、活路头家、刺绣坊、蜡染坊、酿酒坊表演场等,100元/人。

2、景区观光车票:4次20元/人。

门票、车票均当日内有效;即从购买门票时起,在当天之内可凭门票进入景区,每个景点仅能入园一次。

3、西江千户苗寨有年卡,分一年卡和双年卡,可在一年或两年内无限次进入景区,分别为120元和200元,只限于进入景区头道门票所包含的服务项目,不包含景区观光车等费用。

四、开放时间

1、景区全天售票及开放。

2、观光车运营时间:北服务区到小北门24小时,上下观景台早8:00-24:00。

一、西江千户苗寨景点介绍

1、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2、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3、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

4、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凯里西江千户苗寨简单介绍?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

交通:1、从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的中巴,中巴车费10-15元,大约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交通十分顺畅,但车次不多。

2、可先从凯里坐到雷山的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半小时,7元/人,然后就在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5-7元/人,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一个小时一班。从雷山到西江也可以包车,面的70元。

3、如果是从朗德去西江,可以不要经过雷山转,那样会兜一个大圈子,要晚上才能到。可以向当地人打听去西江在哪里截车,或者包个车去,这样会多花些钱,但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一路上的风景也很不错。

4、回程在西江的小学操场前有中巴至雷山、凯里。到榕江可先到雷山,8元/人,再在雷山汽车站前的马路上等凯里—榕江的车,建议坐空调大巴,问好有座位再上,30元/人。雷山到榕江约四小时。

住宿:西江苗寨邮政、电信、学校、商店等一应俱全,吃住方便。这里有邮政、民政等多间招待所,没有热水洗澡,住宿5-15元/人,一定要洗澡的话,民族招待所对面的酒厂提供热水洗澡,2元/人。

小贴士:1、另外西江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当购买,可还价。

2、11月是当地苗年,有一系列庆祝活动,会很热闹。

由于今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到西江的召开,投入了1亿8千万左右打造的西江更加的美丽,但同时物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攻略有哪些?

_蛟豆耪蛑饕暗憬樯

青龙洞古建筑群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青龙洞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最大特色在于其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曾经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舞阳河自然风景

舞阳河的美丽是说不完的,它汇住了四川饿眉之秀、青城之幽、长江三峡之险、以及桂林漓江之美,1988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的美要用心去感受,乘船在舞阳河上,船渐渐驶离岸边,岸上的人声越来越远,就仿佛是踏上了时光倒流的旅程。船越划越远,两岸的景色越发让人沉醉其中,身旁时常会冒出一两对鸳鸯,再看两旁的的景色,时而展现火烧赤壁的景象时而出现三叠水瀑布的奇观,仿佛千年的沧桑和记忆都在眼前飘过。

铁溪自然风景区

铁溪位于镇远城北部,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公里。铁溪实在是一个招惹疼爱的地方。它深锁在一片面积为三十七平方公里的原始混交林中,全长二十一公里。溪水流过的地方,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孕育了奇特的钟乳溶洞,沿途播洒出村寨,种出了诱人的田园风光。而此地也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龙神嫁妹”之地。

古巷道镇远的古巷阵容强大,内容丰厚,保证你钻几天都还余兴未了。镇远的古巷不像北京的胡同,循规蹈矩,四平八稳,这里深宅大院的大门不与巷道平行,也不正对堂屋,十足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古巷现存的老房子大多数都建于明清两朝,但巷道的历史却更难追本溯源。过去有多少巷子现在也无从得知,但至少还有七条:石牌坊街、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和陈家井巷。在四通八达的古巷道,想继续深入就往上走,想撤回就往下走,但每一次对路的选择都意味着与另一条巷子独特的风景道别。

和平村

镇远和平村旧址,全称“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片等。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

镇远美食

道菜: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酸汤鱼:贵州酸汤鱼的酸汤有多种,最常见的便是白酸、红酸和辣椒酸。白酸是用米汤发酵而成,红酸是当地的野生西红柿腌制而成,而辣椒酸则是糟辣椒炮制而成。三种酸味各领风骚,天然浑成,色泽从米白、红渐成耀眼的大红,味道鲜美无比。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攻略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观景台

观景台位于苗寨对面的山顶上,站在观景台可以俯看整个苗寨。白天,山峰旖旎,村寨壮观;入夜,灯火通明,星星点点,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叹为观止。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西江苗族博物馆在博物馆能看到当地的各种古老风俗,囊括了服饰、生活、药材等等诸多方面的讲解,比如苗族的祭祀,又比如神奇的苗族医术,都让人非常惊叹。

西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也东寨也东寨在苗寨的最高处,保持着苗寨固有的原始风貌,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赏江楼赏江楼是一座比较有特点的风雨楼,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江千户苗寨的表演场地,当夜幕降临,在这里欣赏或拍摄苗寨的景色非常美。这里也适合拍摄日出、日落。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雷公山雷公山是完好的一块生态文化净地,也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整个景区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飞泻,气势夺人。山下就分布着半坡的苗寨,一派浓郁的苗族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开觉村开觉是临近千户苗寨的一个原生态苗族生活据点,民风淳朴,原始的生活方式,未经雕琢的纯自然景观,在这里能感受到更多的宁静与质朴。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鼓藏头家鼓藏头家在也东寨的顶部,鼓藏头就是原来的苗王,现在的村长,管理全寨的事务。鼓藏头家庄重古朴,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

西江千户苗寨必看景点之一——控拜村这是古老苗寨中的一个小村落,大多数的男人都是银匠,深受当地苗人欢迎,包揽了方圆十里的银饰加工。整个控拜村隐藏在满山的绿意中,整个村落都是绿意盎然,独具山间乡野的清幽,让人心旷神怡。

西江千户苗寨的住宿苗寨的客栈分为三类,一类在山下,一类在山腰,还有一类就在山上观景台附近,价格也是随着地势而上升。这三类客栈各有利弊,山下的客栈入住方便,出行和用餐都很便利,只是人来人往比较热闹,但是也能更好的体验苗族的风土人情;另两类客栈入住时需要拖着行李箱走一段山路,但是住宿的地方风景较好,尤其是观景台附近的客栈。

西江千户苗寨的美食苗寨不仅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而且当地的美食也堪称一绝,苗家酸汤鱼就是从这里走出重重深山,而黄焖带皮黑猪肉、火烧擂椒茄子、苗王鱼和鱼酱焖鸡也是这里的特色菜之一,苗寨的长桌宴、苗族的酒歌都让人流连忘返,西江美食让人一尝难忘。

西江千户苗寨值得去吗?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以古老的苗族为主的建筑群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文化令人心醉和心动,大家可以体验另类时空的洗礼,下面给大家分享西江千户苗寨可玩性分析。

总体来说,千户苗寨还是很值得去旅游的,虽然国内的景点都难免有点小坑。我来告诉你,去千户苗寨最最最应该注意的几件事情吧,会让你的行程更愉悦。

开放时间:早上08:00——下午16:00

门票价格:100元/人

著名景点:

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建筑群、艳遇风雨桥、西江夜景等

因为是几家人游完凤凰古镇再自驾过来的,对比之下苗寨的绿水青山以及原生态村落更胜一筹。说实话,凤凰古镇太商业化了,而且两岸的商户基本把沱江污染的差不多了,你就捂着鼻子沿河看风景吧。

我们按导航到了千户苗寨景区却进不了景点,而预定了观景酒店在苗寨里面。原来所有车都不让进景区,这也是保护生态的措施,表示理解。但路上没有任何提示,车往里面开了那么远才被拦住不让进,导致一路赛车。排了半小时队到最前面了,然后保安大叔告诉你掉头吧。这服务体验也是醉了。掉头原路返回,把车停在景区大门口的停车场。头顶大太阳,几家老小拖着十来个行李箱下车。买景点门票坐景区大巴进去成了唯一选项。有证的摄影家可以免票(意外福利啊)。

门票和大巴车票是捆绑销售的。车票20元一人包含四次乘车(两进两出)。按这常规动作买票上车。但是乘车点也不近啊,就和商场的动线设计一样,得先让你逛好大一阵子街,才能到乘车点。几家人拖着九个箱子,背着包,一路浩浩荡荡也是风景。大巴一路开进去,过了观景台之后才停车下客。然后,一下车就傻眼了。酒店还远着呢,车已经走了,哪管你死活。继续百度导航,沿着大巴车走的公路往回走了快二十分钟,终于到酒店了。所以,酒店最好定在靠路的(如果行李多,酒店还订在山脚下苗寨里面的话,我只能祝福你),晚上很安静不用担心吵闹。好了,吐槽这么多也该总结下了。人少的情况,买两次车票就可以了10元,一进一出足够,中间你也几乎不会出景区的。如果几家人(6人以上),行李多的话,买一次车票5元的就可以了。住店后,店家会有办法叫车送你到停车场的,避免你再走两段很长的路(从酒店到乘车点、从下车点到停车场)。这是我这次游千户苗寨最大的痛点。当然了,里面的游玩还是很开心的,看照片吧。

二号风雨桥,“嘎铥僦”是连接苗寨内外最便利的桥。也是最佳集合点。苗语里面嘎铥僦是螃蟹的意思。

一号风雨桥“哿嗡僦”,也叫龙潭桥。旁边有个景区乘车点,可以在此休息。一号风雨桥头边就有两条分叉路,一边是游方街,一边是古街。整个西江千户苗寨就由着两条主街构成。

游方街是沿白水河而建,古街就是苗寨以前的老街,正对游方街的山顶(观景台)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客栈酒店,有点像色达的感觉。

而正对古街的山头大多还是苗寨原住民,也东寨就在古街。沿游方街游逛,一边是白水河,河对岸是依山而建,密密麻麻各具风格的民宿客栈,另一边是具有浓郁苗族特色的各式商铺、餐厅等。

哿嗡僦旁边的田野,在夕阳下很有特色,沿河有很多烧烤,但味道很一般,主要看风景。楼上的后粮仓还可以。

三号风雨桥“僦哟妃”,又叫“游方桥”或“情人桥”,游方为苗语,意为青年男女用情歌对唱的方式进行感情交流,互诉爱慕之意,也就是谈恋爱的意思。过了三号风雨桥很快就到“苗寨歌舞表演场”,可惜我到的时候表演刚结束。因为时间关系,四号和五号风雨桥就没去了。

长桌宴很有特色,主要还是吃吃酸汤鱼比较好。苗寨最好吃的就是酸汤鱼,其它菜就一般了。

河边拍照的人特别多,要注意安全。游客把衣服穿上都成苗家人了。

个人觉得这个菜市场是苗寨生态的点睛之笔。很多游客都来买菜买水果,村民也会在这里交易,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苗族风情,非常真实。

凡是带酸汤的,味道都不错。我们两天吃了六条鱼。

很多路口都有黑毛香猪肉,基本都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烤肉的姑娘。

一条很容易被人遗漏的古巷,一定要进去看哦。

宏伟壮阔的表演场,可以错过了表演。

附近喝多“僦哟妃”店,摇马郎,都很有特色。

盘头发,斜带一朵花,是苗家妹子的标配。

重庆罗家坨苗寨风情园简介哪儿有?

罗家坨苗寨风情园简介

罗家坨苗寨风情园地处重庆市彭水县鞍子乡新式村四组,距当地政府所在地和石磨岩苗寨8公里、黄海高程700公尺处,面积约3.4平方公里,有次生原始森林1000余亩。

辖区共有农户80余户,共有人口350余人全为苗族人口,进入苗寨,错落有致,风貌等同,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和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古老民族,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罗家苗寨民族风情园有三大看点可供人欣赏:

一是:先人及其后裔长期保留着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无与伦比。苗家吊脚楼造型独特,那里的工匠用精勘的雕刻艺术把山川、花草、鸟兽、虫鱼及主人最图腾的吉祥偶画——龙飞凤舞、喜鹊嘲梅等图案镶嵌在自己的房屋正面,显得十分美丽状观。感受吊脚楼其歌飞扬,鼓声砰砰,山坡劳作的民歌号子,常常感染着书房读书、厢房刺绣、厨房烧饭的孩童、姑娘和主人,在共鸣时往往三五成群的结伴为盟形成歌的海洋,开展以物抒情,以情抒怀,用不同的曲调、词排将生产、生活、婚嫁、葬礼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进入苗寨你就会得到及其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美食佳肴。

二是:次生原始森林——响水岩。响水岩与苗寨紧紧相连,在诸佛江悬崖坡地上,长3公里,面积约70公顷的。其植被非常良好,林区靓丽深燧的人行栈道,穿梭往来的飞禽鸟类,苗岭林中的微风谷韵在太阳和月光的照射下给人带来许多遐思和享受,是休闲度假,情人私语的最佳游览圣地,走在林中可听到隐藏在悬崖下面的诸佛江流水咆哮,悬崖间溶洞飞出的瀑布,可享受苗家人山坡劳作的民歌号子,可射箭骑驽等田园生活,林区空旷摇曳。

三是:贯穿其间约5公里的诸佛江峡谷。很有神韵,可荡漾小舟,探险飘流,垂钓,攀沿溶洞等及其丰富的旅游项目。

三大看点构成了罗家苗寨原滋原味的民族风情和旅游精品,是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并保持极好的原始村落。

优友旅游UU023.COM

苗族的特色食品

苗族的特色食品

苗族的饮食特色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的特色食品是什么苗族饮食以酸辣为主,食物多采用腌制法,蔬菜和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辣味的。特色小吃:油茶,油炸粑粑,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的食物有哪些?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

苗族的特色食品有酸鱼,酸肉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苗族人因为古代时候经常迁移,很不容易吃上鱼肉类和蔬菜、也缺盐。所以,苗族为适应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便家家户户都设置酸坛、制作酸鱼、酸肉、酸菜及其他相通食物。SO,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喜欢吃酸的原因了,还是那句话,环境决定的啊。

苗族的简介,民居、食物、服饰、节日特色等你也是六年级吧........是写作文需要么?我写过了,帮你吧!

民居: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服饰: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

阿昌族,苗族,蒙古族的特色食品阿昌族以酸为主,酸菜、酸笋之类

苗族以糯米制品为主,糍粑之类的,在里面包肉或者菜

蒙古族以牛羊制品为主。

苗族有哪些小吃?苗族饮食以酸辣为主,食物多采用腌制法,蔬菜和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辣味的。

特色小吃:油茶,油炸粑粑,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资料,要有聚居地,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等。你好:

聚居地: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省(区),主要分布在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

着装特色: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主要节日:苗族民间的工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一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二苗族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三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

汉族民风民俗有哪些

汉族民风民俗有哪些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关于堂屋当牛圈养牛好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