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可以移民养牛吗?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

农村可以移民养牛吗?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

大家好,农村可以移民养牛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农村可以移民养牛吗和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

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玛雅文化的不断注视,位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部份地区的玛雅遗址,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和考古工作者的重视。通过考察,人们发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课题,这些难解之谜的出现,自然也使世界各国ufo研究者十分感兴趣。笔者经过阅读和学习有关资料,对玛雅人的兴衰产生了思索:

思索之一:玛雅人的起源

带有神秘色彩的玛雅人起源于何地?至今仍是一个谜。是某个国家的移民呢?或者是“失落的部族”后裔?还是外星人的后代呢?虽然众说纷纭,至今难定论。但是笔者倾向于外星人移民的说法,这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生活环境明显不同于人类:

人类生活的一般规律是选择在靠近江河两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区居住和生活。而玛雅人在面积比较宽松、完全有条件选择优越的良好环境的状况下,偏偏选择了传说这种湿热潮湿,易于形成流行病、以及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环境生活。其目的何在呢?是否被认为是有意避开人间烟火,探求在地球上独立生存的考验呢?而把居住点建在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土地上时,就难免与在邻近的地球上的人们相互频繁的接触和交往,那就难免泄漏他们的一些不愿暴露的秘密。所以,尽管居住环境差些,但能适应他们的生活条件。因此,甘愿生活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否则,他们科技水平明显高于地球人,智慧显然强于周围的人类,为何要傻到连选择生活环境都不会的程度呢?回想到我国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事件中,那个曾降落在半山腰的飞碟,不是也较长时期停落在缺衣少食的深山老林里,而不愿到繁华的城市和物产丰富的乡镇去“避难”吗?时间过去了一、二千年了尚还如此,远在古代外星人把居住点选择在热带雨林,不是很好理解吗?至于恶劣的环境,他们可以克服,而让普通人望而生畏的野兽,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形不成威胁。

(2)卓金历说明玛雅人的祖先不在地球上:

从玛雅人所建的古古鲁汗金字塔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样的数字:金字塔四面各有52个四角浮雕,表示玛雅人一个世纪是52年。13个角代表一年13个月(卓金历20天一个月,一年为20天×13个月=260天)。卓金历是根据一年等于260天的周期,所计算出的历法。但据天文学家研究,在我们太阳系中,并没有适用此历的行星。那玛雅人编“卓金历”的真正意义,就是怀旧和不忘祖宗的表现。打个比方,就象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在使用公历的同时,也仍然使用我国传统的农历一个道理。从玛雅人编“卓金历”就表明玛雅人的祖先,是使用“卓金历”的,否则玛雅人也不会凭空编造“卓金历”,而使用“卓金历”的这颗行星,在太阳系内又不存在,所以,使用“卓金历”的行星应该是太阳系外的行星。这说明玛雅人祖先,离我们有多么的遥远。

(3)玛雅人的科技水平明显高于地球人

从有关专家考察的资料判断,玛雅人当时的建筑、工艺、科技、运输......诸多方面,都远远先进于地球人。因而,可以认为玛雅人并非是地球人的移民,而很可能是外星人的后裔。玛雅人的科技玛雅的预言明显高于地球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a)历法计算正确:玛雅人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已经相当先进。例如,在编制历法上已经准确到比现在人们的日历还精确的程度。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日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而玛雅人当时的天文学家则以365.2420日计算。根据日前最尖端的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法更正确。它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每年只差17.28秒,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法误差为每年0.0003天。即365.2422-365.2420=0.0002,而365.2425-365.2422=0.0003。

(b)巨大的石造城市:1519年,西班牙人入侵中南美时,看到一个巨大石头所造的都市。这座石头造的都市比西班牙某个城市的遗址更壮大、雄伟。这种巨石建造的都市,在当时地球上的古人是无法制造的。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人类,包括科技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要建造一个巨大的石造都市也是不可能的。

(c)宇宙火箭设计图表明玛雅人的祖先是外星人:宇宙火箭的研究、设计、制造、使用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少数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所拥有的一项高科技工业。然而,如果说早在远古时,就发现了宇宙火箭设计图,那人们肯定认为是天方夜潭或者是觉得此人是白天里说梦话。然而,在专家考察玛雅文化遗址时,就确实玛雅人的传说了这样的图形。那么,这种酷似现在的宇宙火箭设计图从何而来?根据当时地球人的记载是肯定没有这项技术存在的。玛雅人生活的遗址上何以存在这种被现代人称之为尖端技术的呢?答案虽然不太好回答,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玛雅人的祖先,不是曾经在外星系研究、设计、生产、使用过宇宙火箭,就是曾经亲眼目睹过宇宙火箭的成品。换言之,就是玛雅人的祖先,不是外星系宇宙火箭的设计、生产人员而画的设计图,就是亲眼看到过宇宙火箭的发射,而绘的回忆图。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远在古代玛雅人的祖先就掌握了现代人直到二十世纪才发明的宇宙火箭技术。因此,玛雅人的科技水平明显高于地球人,就不言而喻了。

(d)生产工艺令人费解:1927年在洪都拉斯一次玛雅文化古代都市鲁巴达的挖掘工作中,在已倒塌的祭坛中,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的水晶头盖骨。此骨是利用高纯度的透明水晶所制成,没有留下使用工具的痕迹,其硬度约为七度,用一般刀子是绝对不可能打造完成的。那么,该头盖骨是运用什么工艺完成的呢?刀刻不进去,那是如何制造的呢?没有工具的痕迹,又是什么工艺加工的呢?用现代的工艺都无法想象的事,在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已经生产出来了,这难道不是令人费解的事吗?如果玛雅人的祖先不是外星人,又怎么能做出令现代人都解不开的难题呢?

(e)空中运输重物表明与外星人频繁交流:玛雅人在建造巨石建筑、建造大型金字塔时,既不用车辆,也不用牲畜,更不用金属,而且也没有建造交通运输所需的道路,也没有水路运输的码头可以利用,只有周围大型平坦的广埸可以利用。那么,人们就有理由认为,在建造这些大型金字塔和巨石建筑时,是否外星人应用飞碟当作运输巨大石材的交通工具,而大型金字塔周围的大型平坦广埸,是否被当作飞碟的停机坪?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直升飞机停机埸地呢?否则,一无道路可走,二无船舶可停,那巨石从何运来呢?从空中运输传说上看,玛雅人与外星人有着频繁的交流。而大型金字塔和巨石建筑的运输过程,很可能是外星人利用飞碟帮助玛雅人建造的这些工程。当然,也不排除巨石建筑和大型玛雅传说本身就是外星人从外星球运来的可能性。

(4)玛雅人的信仰有异于地球人:

玛雅人居住区有名的古古鲁汗金字塔,每到三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或者前后2---3日)在金字塔上出现不可思议的光和影所构成的图形。夕阳的光照在九级的金字塔上,出现七个等腰三角形的光带,光带的一端正好通到金字塔土台上华硕n81参数的头部。这天,居民们认为“古古鲁汗由天而降”手抚蛇首,感谢古古鲁汗从天上带来的玛雅。从这一活动可以看出,玛雅人信奉的古古鲁汗与地球人的信仰不同。而且他们玛雅传说在春分、秋分时刻手抚蛇首,迎接“古古鲁汗由天而降”。就象地球人每到新年、春节或重大节日人们祭奠祖先回家过年和过节一个性质。但玛雅人所要迎接的古古鲁汗是要从天而降的外星人,更何况每到这两天金字塔内就会出现奇异的光带呢?

(5)与人类的起源有区别:

人类的起源有不少说法,台湾著名飞碟专家吕应钟先生在研究地球人起源时,曾提出四种说法,即:1、生物学的演化论,2、神学的创造论,3、佛学的下凡论,4、外星人的复制论。对比玛雅人的兴衰过程,既不同于生物学的演化论,又有别于神学的创造论,还有异于佛学的下凡论,还非同于外星人的复制论,而是外星人移民后,自然繁衍的外星人后裔。综上所述,玛雅人起源于何地?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一、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况(我这里说的是文化深层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但是,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过久,浸透了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个器官,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现象(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激素在文化肌体里发生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肌体,需要扶正祛邪,为此,必须下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

那么,当今世界上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说: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方文化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它对解放人类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推动力、它的再生机能,都已经枯竭,再也无法给人类做出新的贡献。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虽与中国有所呼应,但并不真切,更没有联起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细密、人性之饱满,为世所罕见。但由于以前我们曾妄自菲薄,毁坏过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不为国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自信的胸怀、创新的胆略。

二、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

我们应该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长期战略?这似乎既不是我一时能够回答的,就学界来说,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只想说,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我认为,认识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有关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入手。

1、文化的长期性和坚韧性

文化的发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时,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成为人类。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所说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获得人之成为人的品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更悠久。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文字发生得较晚,即使最早的文献中有“口传历史”的内容,但实际的文化历史要比这些记载还要早得多,因为更早的传说已经不可得知了。所以,后人所有对文化最终之源的追寻,都是猜测多于证据,永远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坚韧性决定了文化的长期性,而坚韧性则来源于文化,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发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它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在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从未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绝不可能突然种植出或移栽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文化的培育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原因还是在此。

2、教育系统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在蒙昧时期,教育只限于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训练或长辈的教导;出现家庭后,则主要是父祖辈亲人的言传身教;一旦形成国家,一般都会出现学校性质的机构体系,对年轻人进行正规的系统教育。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以传授道德、信仰以及书写、计算知识为主(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内容和性质所做的概括),生产技能则主要是由长辈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口传心授;工业革命之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变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特别是在政教分离之后,西方学校不再主要承担培养伦理、信仰的职责,“纯知识”、“纯技能”成为其主要特征。

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从来重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的培养,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在西方社会,虽然学校不承担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但是宗教和社区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补充了学校的不足)。

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所以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易子而教”,把孩子送到私学(如村塾、家塾或学校)和公学去学习。

所谓“系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施以相应的教育,先重感性教育,渐重理性教育,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即社会所需要、所欢迎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谓“综合”,即文理工法、音体美等课程和课余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所谓独特的环境,即让受教育者进入一个小社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自然人”、“家庭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准备;过群体生活就要接受群体生活规则的约束,这对于将来进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学校进行教学或其它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教具和设施,这是家庭难以具备的;另外,学校里独有的学习、思考、辩论、合作、欢乐的氛围,也在悄然地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毋庸讳言,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过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和教师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机器只能生产,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16年(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或24年(从幼儿园到博士)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

3、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巨大渗透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了家庭和社区对人的影响。广义的社区包括行业,例如学校、军营、企业等。这里所说的社区是狭义的,指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或居民小区。旧式的街道弄巷,左邻右舍相处多年甚至成为几代世交,彼此熟识;融洽的关系、共同的爱好、互助的风气,已经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小区”,这对人的成长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居住条件的质量,但也把固有的社区打散了;新的社区成了缺乏文化的聚居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文化营养的,“八小时之外”就只有家庭了。试想,现在当一家人要从这个小区的大楼中迁往另外一个小区的时候,还会像从小巷子里迁出时那样对邻居恋恋不舍吗?社区文化和人的关系,亦即社区文化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

4、考察文化的状况

我认为,考察一种文化的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情况;二是学术研究的情况;三是百姓在认识上、实践上认同的程度。

文物,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文物遗存,当然传世文献也在其中。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虽然我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是现在地上的原有文物,基本恢复了过去的规模;新发掘的文物日益增多,保护得也很好,在文物的适当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学术研究,因为曾经停顿多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不仅落后于邻国如日、韩,即使和台湾地区比,也有相当差距。近二十年,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的范围、研究队伍的规模、经费支持的力度和成果的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在有些领域和国外还有差距,但就总体而言正在接近国际水平。我设想,再给我们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整体达到国际水平。

百姓认同情况,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程度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反映,是自身文化强不强的最重要的反映。但这却是当前最让人忧心的一点。我想这似乎无需我来论证,人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无数实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探究和论证起来可以写若干本书。我只从一个学人的职责角度说,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学术化”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情。避免之道,就学者而言,能够并应该做的,就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城市社区,走进村村寨寨,做些传统文化“扫盲”的工作,唤醒实际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为工人、农民、学生写些通俗的读物,并和文化创意工作者合作,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人人能懂的话语展现出来。话又说回来,普及、通俗化的工作并不好做——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

5、宗教的补充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看待宗教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呢?

从宗教发展史来看,宗教几乎和人类同龄。宗教起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人的自身和宇宙的奥妙、事物的不可预测)的恐惧和敬畏。当人自知是人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时候,即自觉到自身存在的时候,生与死就成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于是人类自己创造出了宗教,给上述问题以种种解答,目的是给自己以安慰、寄托和期望。

例如犹太教和由它直接地和间接地派生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信奉一个超灵验的、绝对的、创造了除其自己之外的一切的神,神要求人信仰它,按它的启示行善,忏悔自己的罪恶,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国,回到神的身边,否则就要沦入地狱经受种种苦难。这样,宗教对其信众而言就具有了无比的神圣性和吸引力。

又如佛教,不重在说明宇宙的起源,所以佛经上常说“无始无终”,一再讲述“无始以来”的事。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古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名悉达多,生于迦毗罗城的岚毗尼园,母亲名摩耶,产后七天去世,太子由其姨妈波阇波提抚养。释迦牟尼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求法于人间,悟道于人间,涅槃在人间,遗骨(舍利)留传在人间。所谓“佛”,即觉悟之义。悟什么?即参悟人生和宇宙的规律,把握正确对待生与死、己与他的态度和方法。在佛教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因果,即“缘起论”,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由此要人们看透人生之苦的原因,把握消除苦的方法。可见,佛教是重视现世的,不同于完全寄托于彼岸的犹太教等。

不管是“神启”式的宗教,还是“觉者”教导的宗教,归根结蒂都是对人的关怀,只不过它们都“聚焦”于“终极关怀”,即对人生最大的事——生与死的思考和从苦中解脱,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对宇宙终极的关注,并给出本教本宗的答案。各个宗教的所有教义,几乎都是从这一点引申出来的。为了到达天国或解脱生老病死之苦,就需明了天人之理,需要行善,需要和平。

历史上,各种宗教在长期布道、发展、变革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经典和历代智者对经典的解释,同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致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心里。因而可以说,宗教是一种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就起源而论,没有宗教也就没有文化。中国也不例外。因而在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宗教。

我国固有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经过自汉至唐与中土文化的磨合,已经中国化了,也应该视为中国原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短则数百年,长则上千年,也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因而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和合、尊祖敬宗、利己利他,以及仁、义、礼、智等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外来宗教所吸收。而宗教的哲学思辨、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的相对淡定(包括薄葬),也在融入中华文化。

但是,宗教从来具有两面性,即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和不利于和谐的一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凡是盛世王朝,都是既充分发挥了宗教积极的一面,又制约和限制其消极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对宗教的种种误解和怀疑(其中有些则是宗教自身建设不足造成的),影响了对宗教特质的深入研究,在制约它和使它发挥作用两方面都有加强的空间。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总结、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把宗教作为补充,对管理的方法做必要的调整,那么也必将有利于新文化的建设。总之,在考虑文化战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宗教这一领域。

6、文学艺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当人们谈到文化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文学艺术。因为文学艺术能够形象地、生动地显现时代精神以及人们的愿望和对过往的记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普遍喜爱文学艺术,需要文学艺术,因而文学艺术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很大作用。这就是它的优越之处。

但是,文学艺术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创作周期比较长,往往是回忆式的叙事。二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式是曲折的,它拒绝直白式的说教,所以对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娱乐性的艺术常常能为一般大众所欢迎,但是如果创作者没有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理解,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就容易走到媚俗的路上去,不仅不能提高受众,反而会适得其反。三是成本相对于其它文化传播方式普遍较高,有时难免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文学和艺术本属于人民大众,人民的生活和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应为大众所享用,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容易成为“小众文学和艺术”。如何尽量回避文学艺术的局限,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创造、丰富新文化,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各级政府强调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这一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就是为让所有人民能够享有文化,为未来开辟道路。

三、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

任何文化的弘扬、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件事:一件事情是牢固地树立文化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应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另一件事情是自觉地与异质文化进行接触,通过接触,了解、理解、欣赏、学习对方。

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主体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就没有根基,没有主见,在与异质文化接触时,就可能或发生不应有的冲撞、抵制,或者走向另一端,良莠不分,囫囵吞枣,盲目信从,最后失去自我,不知“‘我’是谁”。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不开放,不自觉地与异质文化接触,就会故步自封,久而久之,文化就要凋敝;而文化不强,国家也将衰落,近三百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

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从19世纪后半期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因为接触了西方文化而催生的,但都是外国人或国人介绍进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是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的,我们是被动中的主动或主动中的被动。现在,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可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次把“文化走出去”提到全体国人的面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其根本的原因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强了,我们的文化开始自觉了。

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现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经统治了全世界,中华文化别具一格,是个“例外”,常常被视为“异类”加以拒绝。二是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根深蒂固,动辄说我们在搞“价值观输出”(这本来是个伪命题,在此不详述),刁难、抵制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三是我们还不善于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客观地介绍中华文化以及当今中国。最近几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情况有所好转,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五大洲的105个国家。西方评论说:这是西方主流社会能够接受的中国唯一的文化产品。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便让它在中华文化和各国进行综合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自古就有,但那不是自觉的,是随着商品、移民或战争自然流出的。当中国积贫积弱,或在世界经济中没有地位的时候,即使自觉地向外介绍,也不会引人注意。现在开始自觉地向外走了,但还不是“大踏步”,只是“小碎步”。要想“大踏步”,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一是要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文化强大起来;二是要学会“大踏步”。

文化交流大体有三个层次和渠道。第一个是政府间的交流,主要是因时、因地、因人(对象),围绕着国家间的利益进行。这种交流决定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第二个是学者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学术性强,参与者寡,但却直插文化根底,接触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其影响久远。这种接触的成果可以观照文化的所有领域,真正了解对方的“心”和“根”。第三个是大众间的交流,也就是现在开始常提到的“公共外交”。商贸、旅游、留学、演出、体育竞赛等都属此类。

我认为,在这三个层次或渠道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因为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现在,我们的情况恰恰是这方面薄弱。因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广,同时,研究文化的学者90%以上不能用他国语言进行交流,即使交流,也缺乏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话语技巧和应对方法。这都是长期封闭的后果。最难的是第三个层次或渠道。在大众交流(公共外交)方面,现在参与的人不少,但是懂得或精熟某种形态文化的较多,了解文化与交流规律的较少。这是由于一般游客、文化工作者曾经受到教育体制的局限。

总之,在我看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但是,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近年我提出了“固本强身,走向世界”和“小步快走”的想法。其意思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速度可能决定于国家经济实力和在文化“走出去”投入的多或少;而效果的大小、影响的深浅,则基本上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水平。有前一点,所以可以快,有后一点,所以只能是小碎步,不是我们不想大踏步,而是大不起来。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而“走出去”也会影响和促进“固本强身”。

(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提问者评价

xiexie

古代欧洲有哪些民族

古代欧洲有哪些民族

欧洲各主要民族的祖先——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边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条顿人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公元前4世纪时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条顿人与日耳曼人中的另一支森布里人组成部落联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侵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揭开了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冲突的序幕,这是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此后,条顿人大举向亚平宁半岛北部推进,公元前102年被罗马军队击溃,条顿人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日耳曼人却在继续发展,在公元4~6世纪的民族大迁移时期,这一时期日耳曼人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欧地区扩充领域,他们是现代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支系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以及勃艮第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族体和语言都融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中。西支分为三个区域性集团:北海沿岸集团,包括巴塔维人、弗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等。前两者是现代荷兰人的祖先,后三者融合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莱茵-威悉河集团,其中的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纪融合成法兰克人;易北河集团,其主体是斯维比人,斯维比人后演进为施瓦本人,这个集团的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

日尔曼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向各地浸透,几乎遍及欧洲各地,他们与当地的原居民结合,成为近代德意志、奥地利、卢森堡、荷兰、英吉利、瑞典、丹麦、挪威等族的祖先。

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

遍及世界各地的流荡民族,又称吉卜赛人,据1995年统计,人口有900多万。自称罗姆,意为人。“吉普赛”一词系由“埃及人”一词讹传而成,西欧人误认为其发祥地为埃及,而称其为埃及人;东欧人和意大利人则称其为茨冈人(Atzigan),由Athinganoi(意为不可接触者)一词演变而成。吉普赛人大部分集中在东欧。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肤色黝黑,发黑而鬈曲,牙齿洁白,动作灵活,面部表情丰富。宗教信仰受所在国周围民族的影响,但却保留许多本民族古代信仰。使用吉普赛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吸取了不少希腊语、埃及语、土耳其语词汇。吉普赛人可分为三大群体:罗姆群,使用罗曼尼语;马努斯群,使用辛托语;卡洛群,使用卡洛语。

据考证,吉普赛人的发祥地在印度北部。有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由于遭到突厥人的入侵,可能于10世纪自印度迁出。迁移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波斯、土耳其进入南欧;另一条经亚美尼亚、俄罗斯到达东欧。他们出现于西欧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吉普赛人自流浪以来,备受歧视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从15世纪后半叶起,有关国家开始对他们采取限制措施,迫害他们的法令和条例层出不穷,仅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就有68条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吉普赛人约有1/10死于纳粹集中营。从20世纪60年代起,吉普赛人的组织相继出现,影响较大的是1965年成立的罗姆人国际委员会和芬兰的罗姆人文化中心。吉普赛人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斗争,迫使所在国政府承认其政治经济权利,生活状况逐渐有所改善。

吉普赛人的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长期保持部落组织。部落由类似氏族组织的克里斯组成,有立法、司法、仲裁、祭祀等职能,由酋长掌握司法大权。酋长之上有大酋长,负责同所在国政府联系。吉普赛人有其固有的婚丧习俗,禁忌甚多。一般禁止与外族通婚。妇女多从事占卜和巫术,能歌善舞。男子职业多为铁匠、贩马人、乐手等。有一部分人后来定居务农。据统计,定居者已占总数的3/4。定居后大多受当地文化影响,社会、经济、语言均已发生变化,通用所在国语言,有的甚至已与异族通婚。尚在流浪的吉普赛人虽然力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但也在发生变化,如有的已用汽车代替大篷车。

创造灿烂文明的希腊人

希腊人口中占多数的民族,据1995年统计,约有1003万人。人种属欧罗巴地中海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希腊语,属印欧语系希腊语族。文字分古希腊文和新希腊文。希腊人多数信奉东正教,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古希腊人曾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创造过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

希腊是欧洲的文明古国,有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为希腊的鼎盛时期。1832年宣布独立并成立希腊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占领。1944年10月15日全国解放,1974年改为共和国。

希腊人创造的神话、雕刻、哲学和自然科学标炳古今,更被称为海员国,航海业发达,拥有众多海员。希腊人热情好客,非常注重个人之间的友谊,喜爱喝咖啡,饮酒。酒喝得稍醉微熏被认为是社交的风范。

希腊大多数人信奉希腊正教。在希腊教堂里妇女应穿长裙,胳膊不可外露,而且妇女不得站到圣坛后面去。希腊是个大男子主义传统较深的国家,为避免受到男人骚扰,女性单独外出时最好乘坐出租车,在外面就餐时最好选择一些较高档次的餐馆。希腊人喜欢吸烟,商务谈判和社交活动中都喜欢吸烟,甚至吃饭的时候也吸上几口香烟。

希腊人对其古代多彩多姿的历史、古迹、哲学、艺术、政治深以为荣,因此对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深有好感,但是谈话的话题应避免谈及希腊目前的国内政治以及希腊和塞浦路斯的关系,以免使自己陷入失言的困境。

爱好艺术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是欧洲南部意大利全国人口中占多数的民族。据1995年统计,总共为5637万人。属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和地中海类型。使用意大利语,为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大多数意大利人信仰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曾是意大利的国教,1927年政教分开后,天主教的影响在年轻人中逐渐减弱。除天主教外,还有基督教,犹太教等。罗马境内梵蒂冈为教廷所在地。

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中部拉丁部落兴起,建立罗马城。后融入威尼斯人、利古里亚人、伊特拉斯坎人等,形成了意大利民族。5~13世纪,意大利人又同化了东哥特人、拜占廷人、伦巴德人、法兰克人、阿拉伯人、匈牙利人和诺曼人,形成了统一的标准语——意大利语。

意大利人朴素、豪迈、爽朗、乐观,爱好音乐、艺术。意大利俱乐部不论城市和乡村都很普遍。亲友之间互相跳舞联欢,生活非常艺术化,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意大利是世界文明古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意大利文化独具特色,文学艺术、刑事法典、建筑技术、雕塑绘画、军事科学、农业技术、地理科学、医学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名人辈出。但丁阿利格里(1265~1321年)的《神曲》,乔万尼薄假丘(1313~1375年)的《十日谈》、达芬奇(1452~1519年)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等极其有名。

严谨的英格兰人

英格兰人是在英国占多数的民族。据1995年统计,共有45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威尔士,少数分布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属欧罗巴人种,大多为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使用英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其成员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在不列颠岛上居住着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巨石文化著称。公元前6~1世纪,大批克尔特部落从今法国和比利时沿海地区来到不列颠。其中主要有不列颠人,还有别尔格人。他们同化了原岛上的土著居民,成为英格兰民族的最早基础。公元5世纪初,来自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易北河口至莱茵河口沿海一带的盎格鲁人和撒克森人,另外还有朱特人和弗里斯人相互结合,共同形成盎格鲁—撒克森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作“英格兰”,11世纪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后,英格兰民族基本形成。其语言以盎格鲁—撒克森语为基础并吸收大量法语、拉丁语成分,形成中古英语,成为现代英语的前身。

英格兰人是工业发达的民族,农业人口很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养牛,其次养猪、羊及家禽;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城郊多种果木和蔬菜。17~19世纪,大量英格兰人向海外移居,成为美利坚人、英裔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等民族的主要成分。

英格兰人做事认真严谨,崇尚循规蹈矩,在某些方面又有些保守,但在人际交往上又很幽默诙谐。

引领时尚的法兰西人

法兰西民族是法国的主体民族。据1995年统计,约48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2%。属欧罗巴人种。主要由高卢人的法兰克人结合而成,并含有阿基坦人、诺曼人等成分。在今天的法国地域内,最初的居民是克尔特人部落,罗马人称他们为高卢人。高卢人被罗马人征服后,逐渐与罗马移民形成了高卢罗马人。罗马统治时期,是法兰西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

高卢人在罗马社会影响下,改用拉丁语,形成古法语基础。后来,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一部分日耳曼人逐渐被高卢罗马人同化,构成现代法兰西人的基础。9世纪中叶,进入法国西北的诺曼人也被同化,成为法兰西民族中的一员。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莱茵河以西的罗曼语地区大部分划归西法兰克王国统辖,并开始成为“法兰西”。这是第一次在语言和地域上把法兰西和德意志分开。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现代民族最终形成的阶段。法兰西人用拉丁字母拼写文字,居民多数信奉天主教,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法兰西人是文化极为发达的民族,他们拥有许多优秀的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伟大的雨果、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罗丹等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法兰西人的建筑很富有艺术性,著名的凡尔赛宫是一座艺术宫殿,埃菲尔铁塔也举世闻名。法兰西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民族,时装、香水、化妆品等蜚声世界,一直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勤劳朴素的波兰人

波兰人是东欧波兰的主体民族,加拿大移民集团之一。有人口3763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马尼托巴省、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种属欧罗巴地中海类型和中欧类型。使用波兰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波兰人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教会对其社会生活、文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波兰人移居加拿大的时间相对较早,1858年首批波兰人就定居在加拿大的马达瓦斯卡河流域,形成第一次移民浪潮。早期波兰人由于受歧视和感到寂寞,对宗教比较虔诚。他们到达加拿大之后,往往先建立宗教组织,然后才建立非宗教组织。最早的波兰人教区于1872年建立于安大略省。波兰人的组织都曾为维护波兰人的语言和文化起过重大的作用。他们通过学校、出版物、剧院、舞蹈队、体育活动、图书馆、合唱队和展览会来保持波兰人的语言和文化。近几年来,波兰人的语言和文化有被同化的可能。因为80%以上的波兰人居住在城市,而城市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语和法语交往,所以使用波兰语的人数正在减少。目前仅有20%的家庭经常讲波兰语,并且这些家庭主要是居住在农村的家庭。目前波兰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已进入加拿大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是高阶层的经济职务、行政管理、教授、白领工人,还是蓝领工人,服务行业和农业都有波兰人。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加拿大的各行各业中做出新贡献。

精明的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是中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国。据1995年统计,约有7762万人,此外,尚有700多万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和巴西等国。大多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德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书面语言以高地德语为标准。德意志人是由撒克逊人、法兰克人、巴伐利亚人等日尔曼人互相混合而成的,并吸收有科尔特人、西斯拉夫人、普鲁士人等成分。9世纪属法兰克王国,10世纪,德意志作为族名开始出现,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一般社交场合上,他们总乐于在打招呼时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他们在与朋友相见或告别时,总习惯互相把手握了又握,似乎这样他们的心情会更高兴的。他们在握手时惯于坦然注视对方,以示友好。他们与熟人、亲朋好友相见时,一般惯施拥抱礼;情侣和夫妻间见面惯施拥抱礼和亲吻礼。德意志人不注重时装的花哨时髦和衣冠楚楚,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即使是观看文艺演出,男的也要穿礼服,女的也要穿长裙。德意志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另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和犹太教。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如“13”与“星期五”在同一日,就更为不吉利,恐怕那就要大难临头了。

德意志人是文化、教育水准极高的民族,对欧洲和世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马丁路德、弗洛伊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都是德意志人,因此,德意志人有欧洲的“思想家”之称。莱辛、歌德、海涅的文学作品也享誉全球。

讲究穿着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是欧洲东部俄罗斯主要民族。“俄罗斯”一词源于古代斯拉夫部落名。约12300万人(1995),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人种属欧罗巴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分南北两大方言,以莫斯科方言为标准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采用斯拉夫字母为文字。东正教影响很大,但也存有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等传统信仰。

良好的文化素质使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人的仪表,举止。在社交生活中,俄罗斯人总是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站立时保持身体正直,等候人不论时间长短,都不蹲在地上,也不席地而坐。同时,他们在社交场合还忌讳剔牙等不良动作。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由本名,父名,姓氏三节构成。在社交场合,一般以握手礼最为普遍。握手时应脱掉手套,站直或上体微前倾,保持一步左右距离。若是许多人同时互相握手,切忌形成十字交叉形。亲吻也是俄罗斯人常用的重要礼节。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男人要弯腰亲吻女子的右手背。俄罗斯人是非常讲究穿着的。服装不一定华丽高档,最重要的是干净整洁。在公共场所,除了极少见的醉鬼,找不到穿着脏衣服,鞋也不擦的人。朴素的衣服一经熨烫,再加上俄罗斯人昂首挺胸的气质,也倍显风采。对穿着的重视反映了莫斯科人维护自我形象和洁身自好的个性。出门前一定要擦鞋,拂去外衣上的细尘。

俄罗斯人的民间创作丰富多彩。雕刻、彩画、陶瓷、绣花以及金属或骨制品的艺术加工独具风格。口头创作有歌颂英雄的诗歌、历史题材的民歌、故事、传说、相声等。俄罗斯音乐舞蹈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色彩。俄罗斯也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著名的柴科夫斯基就出生于这里。芭蕾舞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高超的艺术性闻名于天下。

坚忍不拔的芬兰人

芬兰人是北欧民族之一。据1995年统计,总共约有474万人。居住在芬兰的,约有442.5万人,其余则分布在挪威、瑞典、前苏联、德国、美国和加拿大境内。属乌拉尔人种,是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芬兰人使用芬兰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文字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少数人则信奉东正教。

在芬兰境内,早在1万年前便有原始人类居住。据考证,最早的居民为原始拉普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纪中叶创造了早期新石器文化。至公元前3000年纪,又有原始芬兰人迁入。原始拉普人一部分被迫北迁,一部分逐步被原始芬兰人同化。稍后,有少数波罗的部落和斯拉夫部落自南方跨海迁至芬兰南部,也逐渐与原始芬兰人发生混合。然而,现代芬兰人的直接祖先,是在公元初期从波罗的海南岸和拉多加湖一带进入芬兰境内的。至8世纪他们已分布到芬兰大部分地区,与原来的居民发生混合,形成3大部落联盟,即西南地区的苏奥米人、中部地区的哈梅人和东南地区的卡累利阿人。尔后在此基础上,于14世纪发展为统一的芬兰民族。12世纪中叶,芬兰人的社会仍处在原始公社制末期,尚未建立统一国家,此时便遭到瑞典人的入侵。1155年,瑞典人以在芬兰异教徒中传播基督教为借口,逐步吞并芬兰领土。1581年起,芬兰成为瑞典统治下的一个公国;1809年俄、瑞战争后,又成为俄国统治下的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至1917年12月始获独立。

芬兰人因长期受瑞典和俄国统治,其经济文化多受两国影响,但在许多方面仍保持本民族特点。16世纪中叶创制自己的文字,用以开展初等教育,至19世纪中叶,高等学校也采用芬兰语文进行教学。近年来,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全国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已无文盲。

和蔼可亲的奥地利人

奥地利人是奥地利的主体民族,约有784万(1995年)。另有部分散居在意大利、美国、瑞士、英国等国。属欧罗巴人种,大多为阿尔卑斯类型。国语为德语,口语有多种方言。奥地利人多为天主教徒,少数为基督教徒中的加尔文派。奥地利人主要由属于日耳曼部落群的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人结合而成,并吸收有斯拉夫人以及罗马化的土著居民的成分。他们虽与德意志人在族源和语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形成过程。

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人待人诚恳,和蔼可亲,善于与人交往。在经济上工农业都较发达。

刚柔相济的匈牙利人

自称“马扎尔人”,是东欧匈牙利的主体民族。加拿大的移民集团之一。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属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操匈牙利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多信天主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

匈牙利人的先民系来自乌拉尔山和伏尔加河之间的马扎尔游牧部落,1000年建立封建制匈牙利王国。1526年后分属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1867年与奥地利组成奥匈帝国。1918年帝国解体,两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轴心国,1945年获得解放。1946年建立匈牙利共和国。

匈牙利人移居加拿大的时间相对较早,据推测,早在公元1000年时,到文兰探险的成员中就有一名匈牙利人。1885年以后,在冒险家保罗埃斯特哈兹的影响下,大量的家庭或从美国,或从匈牙利直接移居加拿大。他们有的当农民,有的当矿工,干着最辛苦、最危险、最差的工作。到1914年时,加拿大约有5000匈牙利人。1921年到1931年,匈牙利人口继续增加,达到4万多人,并且人口向艾伯塔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扩散。同时,匈牙利人还向城市转移。1921年时,城市人口只占11%,到1931年时,城市人口上升到30%,其中蒙特利尔是匈牙利人的生活中心。

匈牙利的男子穿粗麻布做的宽袖窄上衣,白色裤子,长筒皮靴;女子穿宽袖上衣,裙子,长筒皮靴,围绣花围裙。匈牙利人以酿制葡萄酒著称。

温文而雅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是南欧西班牙的主体民族。操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多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16世纪曾大量向海外移民,成为构成拉丁美洲现代民族的族源之一。人口2740万人(1995年轻)。

西班牙的形成情况非常复杂。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从中欧迁入,公元前8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先后遭外族入侵,长期受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统治。西班牙人为反对外族侵略进行了长期斗争,1492年取得“光复运动”的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同年10月,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在欧、美、非、亚均有殖民地。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开始衰落。1873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国。1874年12月王朝复辟。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1939年4月佛朗哥夺取政权,实行独裁统治达36年之久。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国,自任终身国家元首。1978年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君主制。

西班牙人在过去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有些地方至今人保持传统的庄园经营方式。现在,旅游也非常发达。

西班牙人的斗牛和弗拉门戈舞举世闻名。西班牙制式的吉他是很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建筑也独具风格。在文学上,有塞万提斯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关于农村可以移民养牛吗和玛雅人是怎么出现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