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节气放牧好养牛羊?寒露的由来

什么节气放牧好养牛羊?寒露的由来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什么节气放牧好养牛羊的问题,以及和寒露的由来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古文中“杀地”指的是什么

古文中“杀地”指的是什么

[编辑本段]1、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2、贾思勰简介

贾思勰

贾思勰(读音:xié),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编辑本段]3、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编辑本段]4、基本评价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本段]5、妙语佳句

1.“耕而不劳,不如作暴”。

天气新晴,是夜必霜

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

耕锄不以水旱息功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耕而不耢,不如做暴

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穉禾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莱不殊。

[编辑本段]6、主要内容

一、耕作技术

人类从刀耕火种的远古发展到今天,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很显然和发明及使用工具是分不开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而《齐民要术》一书在谈到耕作技术的时候,并没有开篇就直接介绍耕作技术,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农具,可见工具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耕织图册》之一气候和土壤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作者在《齐民要术》归纳概括了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处于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时多为暴雨。鉴于这种独特的气候状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抗旱保墒(保墒即保持田地里的湿度)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

贾思勰在书中分析了黄河上游的高原土壤的特点,指出其具有天然的优良土质,只要在后天能够得到适当的使用及维护,就可以确保收获丰盛的农作物。合理适当的维护土地,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学问。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很多,包括有改造和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作物轮作换茬、绿肥种植翻压、田间井群布局及冬灌等方面,在《齐民要术》中,作者对这些问题都有周全细致的阐述。

气候和土壤条件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依靠人的后天努力来挽救和弥补的。针对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特别是总结了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技术。对于这些环节之间的巧妙配合及灵活操作、运用都做了系统的归纳。《齐民要术》中列举了形式多样的耕作方式,有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等。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他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此外,对于已经耕坏了的土地,作者也记述了补救和改良的措施。

农耕图壁画书中还专门提到了怎样保持和提高地力。我国魏晋以前的农民们,主要依靠轮换休闲的办法来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这种方法虽然对耕作过后的土地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良作用,但在提高土地实用率方面不但没有多大优势,相反的,这种休闲的方法实际上是妨碍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浪费了土地的有效资源。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恢复土地的肥力,又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换一种更直观的说法,就是:能不能使土不经过休闲就能不间断的进行生长,在不间断的工作过程就是不间断的恢复和提高地力的过程。这种想法看起来似乎矛盾,行之不通。但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总能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发现生产中的诀窍,创造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汉代开始,连年种植在华北的许多地区已是司空见惯,到了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民间开始推广实施轮作制,并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方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我们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复杂的大田作物的轮作,即“作物轮栽”法。

那么作物轮作究竟好在哪里,和北魏之前轮换休闲的方法相比,它的先进之处有哪些?在《齐民要术》中可以找到关于轮作优点的详细解释。作者不单肯定了轮作在防止土地肥力衰退递减方面的明显效果,而且还分析说明了轮作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农作物的品种虽然很繁杂,但《齐民要术》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清楚的告诉人们哪些作物可以先种,哪些作物要后种,哪些作物要留到最后播种。使读者明白,不同的作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同样的作物组合,因为种植的顺序不同,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使用绿肥的方法:“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5、6月中穰种,7、8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贾思勰很重视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提到了为土壤提供适当肥力的前茬作物。对于豆类,作者还专门比较鉴定了几种主要豆类作物的肥效和不同轮作方式对谷物产量的影响。包括诸如大豆、小豆、绿豆等豆科作物在内的轮作,极大地取代了休闲的土地中的作用。现代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土地中的养分丰富多样,每一种作物所需的养分都各自不同。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换栽种营养需求不同的作物,就可以合理地使用土地中的各种养分。

良好的耕作方法为丰收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施肥在农事中的作用。施肥工作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大意的一环。例如书中介绍了踏肥法。

二、在作物栽培种植方面

《齐民要术》在栽培植物方面,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上。

播种是种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考虑作物自身的因素,也要顾及“天时”与“地利”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播种是一系列的工作。实际上包括了从选种、育苗、播种直至后期预防等步骤。如果没有好的种子,再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不出丰美的果实。播种的密度不合理,只能浪费土地资源和肥力,或是导致作物争肥,良莠不齐,从整体上降低生产质量。所以选种是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齐民要术》记载了97个谷物的品种,其中黍12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包括糯稻11个)。在这97个谷物的品种中,除了11个是从前人的书籍记载中收录的,其他的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贾思勰很注重对这些种子的品种及特性的研究,在《齐民要术》中对它们的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

书中还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贾思勰认为选种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收成和质量。为了保证种子入土后能够保持完好,并顺利的发育成熟,长出健康的嫩芽,《齐民要术》中特意交待了播种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书中还介绍了水选、溲种、晒种等多种处理种子的方法,在育苗的步骤中提到了水稻的催芽技术。

选种之后接着要播种,《齐民要术》中介绍了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在具体情况下的播种比例。例如提到麻的播种时,指出麻是一种对土地肥力要求较高的作物,需要良田栽种,如果土地的肥力不够,则要通过施肥来提高地力。每亩良田播三石子麻种,如果是薄田的话,则每亩播种二石。又如讲到种小豆时,书中记载到:夏至后十天种小豆是最佳的时节,一亩用豆种八升。初伏终了下种稍差,一亩用一斗豆种。

选择好了优良的种子,确定了科学的播种比例,还应该有一个适宜的播种时机。这个“天时”问题也是不可小视的,《齐民要术》中曾引用了我国古代流传的一句农谚:“以时作泽,为上策也”,说明我国的农民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天时对作物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作物播种之时就开始起作用的。《齐民要术》认为,播种时应该考虑到季节、气候和墒情等几个因素。季节气候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墒情,《齐民要术》中把播种的时机分成了三类:上时、中时及下时。作者指出如果能够顺应和遵循自然界的时令、节气的变化,预测到土质的肥沃程度,就可以节省人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收成。

选择了适宜的播种时机,还应该为种苗挑选合适的土地,但是没有一块土地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田地无论是瘠薄还是肥沃,都应当做到物尽其用。能否取得理想的收益,关键在于种什么、怎么种。贾思勰认为土地的地形条件有高有低,各不相同,山地适宜种茎杆壮实的苗,低洼湿地可以种茎杆稍弱的苗;土质地力各有不同,应该做到肥地晚种,薄地早种。《齐民要术》还提出了“区种法”,通过在区内集中投入、加强管理、合理密植等途径,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发挥作物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把耕地向山丘坡地扩展。

三、在蔬菜瓜果、果树林木的栽培方面

《齐民要术》还广泛地涉及到蔬菜、果树和林木(包括用于养蚕的桑树)的栽培,其中还有一节论及养蚕。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介绍了葵、蔓菁、蒜、葱、韭、姜、苜蓿等的水土要求、养料条件、采摘及收割方法、储藏方法等;介绍了枣树、桃树、李树、栗树、木瓜、花椒等果树的栽培和养护技术;介绍了桑树、榆树、棠、楮树、槐树、竹子、紫草等经济林木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对于树木果蔬的培植管理,书中提到了许多精确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例如书中在谈到枣树的管理时介绍了“嫁枣”和“疏花”两个重要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其中的道理是和科学解释相吻合的。又如在谈到种槐时运用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经验,提到要将麻与槐混种,这样做可以使槐树苗生长得自立笔挺。此外还记录了从西汉到北魏期间植桑树、养蚕缫丝的丰富经验。

在防治和保护植株方面,《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很多方法。例如熏烟防霜害;又如将楮子与麻混种,在秋冬时节保留麻,对楮树幼苗有防寒保暖的功用,这种保护植株的方法既简便又有效。

四、在动物养殖方面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鉴别品种、饲养管理、繁殖仔畜到家畜疾病防治,均有记录;对家畜的鉴别,书中从眼睛、嘴部、眼骨、耳朵、鼻子、脊背、腹部、前腿、膝盖、骨形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对于家畜的饲养,书中提到了家畜的居住环境、备粮越冬、幼仔饲养、群养与分养、防止野兽侵害等内容;对于繁殖仔畜,书中介绍了选取良种、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数量、动物杂交、无性繁殖等内容,对于优化物种、提高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的生物学发展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家畜疾病防治方面,《齐民要术》还搜集记载了48例兽医处方,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提出了对病畜要及早发现、预防隔离、注意卫生、积极治疗等主张。其中有的处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古代畜牧科学的宝贵遗产。例如书中介绍的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于兽医领域。

五、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及酿造方面

《齐民要术》提到了许多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例如书中说道:“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详细说明了鲜菜冬季贮藏的具体时间、地点的选择、贮藏步骤及来年的实际效果。

中国远古时代·石杵臼

《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制作神麴(酒曲)、酿酒、做药米、做酱、做醋、做豆豉、做脯腊、做羹、做饼、做醴酪、做素食、做糖、煮胶等的过程,运用到的制作手法一共包括了蒸制、煎消、炙、烤、煮、熬、过滤、日晒、风干等许多方法。

《齐民要术》在介绍食品的加工及酿造工序时,着重叙述了酱、醋及酒等产品的酿制过程。其中制作酱类列举了肉酱、速成肉酱、鱼酱、虾酱、豆酱、麦酱、榆子仁酱等许多品种;制作醋类介绍了大醋、糯米醋、大麦醋、神醋、糟糠醋等30多种;其中记载的酒有小麦苦酒、水苦酒、乌梅苦酒、蜜苦酒等40多种。

六、商业意识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所讲述的范围并不囿于农业,还涉及了和农业联系紧密的经济范畴。例如书中曾介绍,楚威王向赫赫大名的商人陶朱公请教致富之术时问:“听说你一会儿打鱼、一会儿贩卖,很容易就赚到上千万的钱,家藏亿金用的是什么办法呢?”陶朱公回答说:“赚钱谋生的方法很多,湖泊地区,水产养殖是五种办法中的一种”威王依计在后苑挖池养鱼,当年就得钱三十余万。又如在介绍种植蔬菜时,著者建议农民如果离城近,就一定要多种瓜、菜、茄子等,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多余的还可以拿到城里销售,获取利润。可见,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民生活富足,国家增加财政和赋税收入,因此不但介绍了稳产、高产的科学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一些致富的经验。

[编辑本段]7、《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

(一)贾思勰里籍、身世、官职、活动考证

[1]栾调甫:《“齐民要术”作者考》(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山东省文史研究编《文史资料》1990年第2期)。曲直生:《“齐民要术”考证》,《中国粮政》1961年第1期。贾效孔:《山东寿光北魏贾思伯墓》(《文物》1992年第8期)。李元卿:《贾思勰故里考》(《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李森:《贾思勰应为今山东寿光人》(《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孙仲春:《农学家贾思勰高阳太守考》(《寿光日报》2005年10月17日)。王纯中:《从贾思勰的任职看他的郡望里籍——贾思勰隶籍寿光的再考证》(《寿光日报》2005年12月11日)。

(二)《齐民要术》的流布和版本传承

栾调甫:《齐民要术版本考》(1934年,载于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2册);《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署名胡立初,1934年,载于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2册)。缪启愉:《“齐民要术”明代刻本的以讹传讹》;缪启愉:《“齐民要术”十种校宋本题记》(《图书馆》1963年第2期;杨直民:《从几部农书的传承看中日两国人民间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世界农业》,1980年第10期;第11期);《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科技卷:“农业著作的传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肖克之:《“齐民要术”的版本》(湖南师范大学文献学,1997年第3期)。缪启愉:《第二章重要版本》//刘德成、刘克强主编,《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篡委员会编:《贾思勰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齐民要术》的校勘、注释、今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齐民要术”概论》(英文版,科学出版社1958年)。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1998年修订再版)。杨直民:《介绍“齐民要术”新校译本》(《农业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9期)。游修龄:《“齐民要术”疑义考释》(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

(四)《齐民要术》的撰期、成书年代和背景

梁家勉:《“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对祖国现存第一部农书的一些考证》(《华南农业科学》1957年第3期)。梁家勉:《“齐民要术”成书时代背景试探》(《梁家勉农史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游修龄:《“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王仲荦:《有关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1年第3期);《谈“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大众日报》1961年6月25日)。王玲:《“齐民要术”的成书背景再论》(《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张平真:《“齐民要术”取材地域北方说》(《中国酿造》,1999年第1期)。

(五)《齐民要术》与农林科学思想和技术

1.种植业

(1)农作物:

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农业学报》1957年第7期)。古世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谷子品种不是86个》(《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第10期)。孟方平:《说荞麦》(《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2)蔬菜

李家文:《从“齐民要术”看古代蔬菜生产》(《大众日报》1961年12月9日)。孟方平:《“齐民要术”·种胡荽第二十四试校》(《中国农史》1987年第2期)。彭世奖:《我国古代蔬菜生产的特殊技艺》(《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丁晓蕾:《“齐民要术”中的蔬菜科技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李庆典:《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3)果树

许荣义:《“齐民要术”中有关果树的栽培技术》(《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匡明纲:《“齐民要术”中的果树遗传育种》(《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4)肥料

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肥料科学》(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桑润生:《我国早期对于栽培绿肥的认识及其经验》(《中国农业科学》1962年第6期)。胡家祺:《中国古代的传统施肥法》,《世界农业》(1985年4期)。

(5)农业技术与耕作技术

万国鼎:《“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第1期)。王潮生:《浅析我国古代旱作栽培管理技术》(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北京)。严火其:《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原因探析》(《中国农史》2001年第4期)。

2.养殖业

蒋猷龙:《关于“齐民要术”所载桑、蚕品种的研究》(《蚕业科学》1979年第1期);《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关于“齐民要术”所载桑、蚕品种的初步研究》(农业出版社,1980年);李根蟠:《“齐民要术”何以无养狗的论述——牧区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之一例》(《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站》2002年12月12日在线论文)。

3.畜牧兽医业

刘龙驹:《对“齐民要术”畜牧部分若干问题的浅探》(《山东农学院学报》1962年第7期)。王潮生:《浅谈我国古代饲养耕牛的经验》(《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李群:《中国古代畜牧兽医史》(编者,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驴骡发展史概述》(《中国农史》1986年第4期);《湖羊的来源和历史研究》(《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我国古代的养马技术》(《古今农业》1996年第3期)。余孚:《中国古代的养羊技术》(《古今农业》1991年第3期)。王磊,张法瑞:《“齐民要术”与北魏的畜牧业生产》(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2003年11月,广州);王磊,张法瑞,柴福珍《论北魏的畜牧业》(《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冯洪钱:《齐民要术兽医方考注》(《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我国古代的畜禽饲料添加剂考注》(《农业考古》2000年第1期)。于船:《“齐民要术”中的畜牧兽医专卷和我国古代的兽医科学技术》(《内蒙古兽医科技情报》1957年);孟方平:《“齐民要术”畜牧篇疑文试析》(《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

4.生态、植物保护、可持续发展观

周明牂:《植物抗虫性研究利用的进展》(《世界农业》1985年第6期)。陈良文:《“齐民要术”一书中的生态学知识》(《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莫翼翔:《中国古农学中的生理生态学思想》(《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严火其:《借鉴传统的病虫防治理论和技术》,(《农业考古》2000年第1期)。杨同卫:《“齐民要术”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农业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5期)。

5.种子繁育、保纯与处理

王潮生:《我国古代农作物选种及种子处理技术成就》(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北京)。李群:《种子处理》//《贾思勰与“齐民要术”》(《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2期)。胡国庆:《种子繁育技术》//《寿光农业与“齐民要术”》(《寿光蔬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6.林业科学与技术

熊大桐:《“齐民要术”所记林业技术的研究》(《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中国古代竹类栽培利用史略》(《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2月)。周敏:《“齐民要术”中的林业思想和林业技术探讨》(《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第1期)。余孚:《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树木栽培管理技术经验》(《古今农业》1990年第1期)。王潮生:《“齐民要术”中树木栽培管理技术初探》(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北京)。王潮生:《说楮》(《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刘建荣:《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甘肃林业》1996年第4期)。

7.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

张炯炯:《“齐民要术”中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中医文献杂志》2002年第3期)。陈推诚:《“齐民要术”·雩都……甘蔗资料来源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8.农谚、民谣、成语、典故

缪启愉:《“齐民要术”谚语的解释问题》(《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再说“齐民要术”农谚》(《中国农史》1986年第4期)。马宗申:《“齐民要术”农谚辨疑,答缪启愉先生》(《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齐民要术”征引农谚注释并序》(《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倪根金:《“齐民要术”农谚研究》(《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张允中:《“齐民要术”谚语三则释义管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林桂平:《“齐民要术”中两句谚语的出处与解释》(《历史学习》2004年第11期)。葛能全:《“齐民要术”谚语民谣成语典故浅释》(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寒露的由来

寒露的由来

【寒露由来】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关典故】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农事知识】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节气饮食】

寒露时节,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有条件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寒露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但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节气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生活习俗》

居住:解放前农村多住干栏房,人居其上,下放禽畜,门前用木条搭架成晒台,白天晒东西,晚纳凉。解放后生产发展,不少地方已改为人畜分居的砖木结构房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改善,有的还建起钢筋混凝土楼房。城镇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或楼房,近年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饮食:清雍正《广西通志》载镇安府属“旧俗,土民沥灰水以代盐,自府属行盐官,方免淡食,沥灰之风始息。”后来虽有盐卖,但盐价昂贵,至民国有的农民仍为淡食,一日两餐玉米红薯伴野菜,只有一些商家富户才吃上米饭炒肉菜。婚嫁喜庆菜,县城每桌一般4碗8碟,有鸡鸭猪肉,均同一菜谱。农村略减,以猪肉为主,少用鸡鸭。惟女客宴饮时,大多只吃素菜,荤菜包回家给小孩和孝敬老人。解放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城乡人民大多能吃上米饭,一日三餐甚至数菜1汤。旱作地区虽以玉米为主,但已比过去为稠,节日宴饮少者四五种菜,多的七八种。靖西素爱弄小吃,品种繁多,街上摆满小吃摊,直到深夜仍有卖。回族注意饮食卫生,允许食禽类中有嗉囊者,兽类中反刍者,鱼类中有鳞腮鳍者,如牛羊蛇鹿兔,鸡鸭鹅鱼虾等,其性善无毒,可益人。禁食猪狗肉、血、死物和虎豹鹰鹞等凶禽猛兽,因其性恶,恐污人性,故皆禁止食用。回族禁止饮酒赌博。服饰:古时“男女中布跣足,妇人衣短长裙”。至清“同治初年后穿著渐如客装”,男穿长衫马褂或开左襟上衣宽脚裤。女子穿捆边右开襟上衣宽脚裤,尖头鞋。布料皆为蓝靛染成蓝黑色土布,未成年女子留辫,成年梳髻。民国时男穿唐装(俗称便服)或中山装,富家女子和女学生剪辫发穿旗袍,县城多穿机织布,乡村多穿土织布。解放后,1964年妇女大兴剪发髻,改穿各色机织布。1980年后,盛著新潮时装,兴烫发。苗族服饰为男穿黑色唐装衣服,女爱穿白色镶蓝色花边开领上衣,头戴杂色巾,小腿缠绑带,因其衣多白色,故称白苗,男女都爱打赤脚。靖西习俗

生育习俗:产妇坐月子吃糯米饭,以姜煮鸡肉作汤。第一个孩子出世,外婆即送去鸡和糯米,外家亲戚相邻亲友亦送,送多送少,视各人财力,外婆多送,外亲次之,邻舍亲友一般鸡2只,糯米2.5公斤,以示贺喜。小孩满月,外家送襁褓,满月那天,祖母或外祖母用襁褓背小孩,撑伞上市买葱蒜,意为让小孩将来聪明,“葱”“聪”谐音。蒜表示小孩今后遇事会打算,雨伞意味着小孩有福荫。家中蒸有色糯饭,染红蛋,送给亲友邻舍,并宴请满月

酒,酒宴上其父母则请外公(或外伯叔公、舅舅)为孩子起乳名。起名后,看与其父、母双方本家亲属有否同名,如有再议。小孩读书时,再由父母或请学校老师另起学名,也有以乳名为学名,有的婴孩百日、周岁都请客庆贺。祝寿:旧时城乡有体面人家,年到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等本命年多行庆寿,亲朋好友送镜屏、寿幛祝寿,主人家则宴请宾客。农村个别地方有一种古老传统,每逢家中老人大寿,就用青竹叶、红纸扎于房梁上,意为给老人添福加寿。解放后此习已稀少。

称谓习俗:壮人一生中名字有几次变化,青少年时期叫乳名或学名,男子于弱冠娶亲时,再由家长命予字号。结婚生小孩后,则以孩子的名字冠以爸(壮语叫博)或妈(壮语叫乜)来称呼。如小孩叫依立或氏立(“依”为男,“氏”为女),即叫博立或乜立,到了做祖父或祖母则又以孙男女的名字来称呼,叫公某某或婆某某,故一生有几次名称。其原来本名渐为人遗忘。

妇女染牙:解放前与越南相邻的沿边地带部分妇女有染红牙齿习俗,说染牙美观,抗龋齿。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六记述归顺民风有:“以茜草染齿令红以示丽。”《归顺直隶州志》载:“妇女多好染红牙齿,一经染后,没世不脱,此盖地近交夷尚沿其陋习欤。”解放

后此习已无。

村规民约:解放前,不少地方群众合议订立村规民约,有违犯者,按约处罚,有的立碑永志。武平立禄村于清嘉庆八年(1803)癸亥夏立《乡规民约碑》云:“……为要今欲靖人心,先立乡规,先止盗贼,止盗贼先禁赌博,赌博禁则盗贼止,则乡规立,乡规立则人心靖矣……”。解放后此习渐少。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制定村规民约,1985年下半年全县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各村屯都制定了村规民约。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是靖西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各家包糯米粽粑,农村各户普遍杀猪,贴春联。除夕夜家家团聚守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至零时,家家燃放鞭炮烟花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凌晨,中、老年男子结伴“出行”,按通书所指当年大利方向走去。还有的故意摘取他全人菜园青菜葱蒜,以示纳财,菜园主人不敢骂,认为骂会失财,俗称“偷青”。这些陋习,解放后已改。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杀鸡(因初一是鸡日),不说不吉利话和粗口话,不打人骂人。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封包钱”。以大粽、年糕、米花、果物等祭供祖先:燃檀香或盘香,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有的还在果树上贴块小红纸。预祝结果丰收。旧时,天未亮,(县城除夕晚)家家挑新水,意取涤旧事,迎新纳吉,在农村汲水归,沿路唱“牛羊猪狗鸡鸭六畜魂来”一语。初二开始走亲戚,送礼、贺禧,并给小孩发“封包钱”,象征纳吉接福。已婚女子皆回娘家,新媳妇回娘家礼仪更讲究。初七为人节,普遍杀鸡设宴。十五元宵节,家家杀鸡拜祖先。春节期间有的地方舞春牛、舞鸿鹄、唱采茶,预祝丰稔,有的地方组织舞龙,舞狮队,逐家逐户去拜年,户主则燃炮欢迎,并给封包以答谢。县城还有台阁游行,附近乡村群众汇集县城很是热闹。清明靖西壮族在春分后谷雨前天天有人上坟,故俗有“三月天天扫墓地,七月处处烧冥衣”之说。县城以清明日为最盛,家家悬挂柳条(解放后已不兴)。农村以三月初三为最盛。扫墓那天杀鸡办席,以黄姜、枫叶、红紫线草染制成黄黑红兰白五色糯饭。染成五色,意在使山精邪崇不能夺噬。扫墓祭祖,一般祭品,香烛而外,多以烤猪肉、鸡肉、五色糯饭奠祭坟前,墓碑贴小块

红纸,坟上插纸钱,燃炮惊魂,新葬家人还哭坟。下录哭坟时祭母祭妻土祭文一则:土音汉意哑哈诺!乜呀!哎呀那!妈呀!喀(lo)就江分别几卑,儿刚刚分别几年,道麻乜成鬼了雅。回来妈去世已走。诺宁有卑瓜多暖,恰巧在去年同月,雅化媳别屋别地。婆和媳离家离地。乜留真福气不梅,我妈真没有福气,卑瓜列台鬼打官。去年就逝世先走。人论膜爹穿黑他,听见消息眼发黑,喀(lo)层如都鸦都羊;儿不如乌鸦羊儿;它仍陋跪乜官蝇,它还懂跪妈含蝇,人比都畜生刷礼。人比那畜生惭愧。布华梅得哭爬怀,以前不得哭送丧,麻参地同乃列道。只是来扫墓便归。喀(lo)乜真无孝污疑,妈的儿真是无孝,对梅得喀(lo)迷乜出。对不起妻儿生母。迷化乜呀业!妻和妈呀业!解放前遍邀亲友,同在坟前宴饮,吃乡土风味的各种菜烩青菜包,来宾者不问与主人相识与否,只要有东道主之友相邀,便受欢迎,以兢热闹,而争体面,故主人往往不计客人多少,体面的人家大都有十余席,多的达二三十席。此风,解放后已改,拜扫后回家,请亲朋好友来宴欢,规模比前简,一般几桌而已。三月三为县境北面地区扫墓之日,其习俗与清明节相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居民有包长条形和三角形凉粽,点糖浆而食习俗。端午节还有防病习惯。清《归顺直隶州志》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小孩以雄黄酒擦肚脐,俗说可驱邪祛病。还有用棉布缝制成猴子抱南瓜的香包给小孩玩的习惯。

端午日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远近村寨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中草药(含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乡镇圩场逢此日是街天的也成药市。习俗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药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天县城街上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极多,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八九点钟后,成百上千赶药

市的人,陆续提蓝拎筐来。中午药市达到高潮,不下万人。有专程来买药的,有来向壮医药农请教医药知识的,也有纯为“饱吸药气”而来。直到下午五时,药市才逐渐散场。故有评说端午药市是中草药材的大展销,是民间医药经验的大交流。靖西习俗

牛魂节

农村每年农历五至六月初,插田结束后,合屯商议,选取吉日共作牛魂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夫之耕终岁勤苦而耕之艰难牛任其劳,闻春雷而惊惧,见大田而丧胆,保无游魂旷野落魂未归耶,因令各峒作牛魂节,今尚仍旧。”相传为元时顺安峒官张天宗所倡。是日清晨,家家杀鸡,蒸五色糯饭,整理牛栏,将牛牵到河边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让牛休息,不使役。有的还煮豆粥、糯米甜酒,蛋汤灌给牛食。旧时还到田边祭田神,插红黑纸旗,以祝丰年,兼招牛魂,盖因牛被呵叱鞭打而失魂。午间放牧,牧人用大叶包裹糯饭、鸡肉带到牧地团坐而食。另以糯饭喂牛,以酬其耕作之劳。

中元节

靖西壮族以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奉祀祖先,十二日各家便开始杀鸭,制备冥衣冥布放于神台,十三日用芭蕉叶裹蒸糯米糍粑,十四日家家杀鸭祭祖,烧冥衣、冥布、冥钱。“文化大**”期间以“鬼节”批判,今烧冥衣冥钱少了,作杀鸭加菜过节的仍多。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晚上,县城和一些圩镇群众,以扎鸟、兽、鱼、莲花、走马、走龙灯等各种彩灯,悬挂门口,摆设香烛月饼果品芋头,祭拜月亮。家人团聚,边吃边赏月。小孩则拉纸兔灯、坦克灯,或提擎各种各样彩灯游街。有的把香插满柚子,系上鞭炮,插在竹竿上,点燃香后,竖于屋前或屋顶,名为“烧天香”。一些乡村妇女有组织请月姑对歌的活动,壮话为“请囊胲”。相传,中秋节系人民反抗元顺帝统治纪念日,以约密书藏进月饼,破开见密书为起义之晚,俗称杀鞑子,烧天香即烧鞑子的头,此夜挂彩灯庆祝,以示从此脱灾脱难,不受异族统治。

其它小节

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日为农村“米马节”(壮语),家家采白头翁、艾草(壮语“诺马”、“夏节”)和糯米作糍粑。旧时还以鱼虾祭畜栏,名日收鸡鸭魂。

浴佛节:农历四月八日,县城居民以糯米做咸汤圆,壮语称“米劳”节,相传此日食后明目,故有“四月八,米劳抓,不吃光眼瞎”之说。现仍沿此习。

霜降:24节气中的霜降作为节日,庆贺粮食登场。县城群众做小粽粑,谓之迎霜粽,乡村则做糯米糍粑,谓之洗镰。糍粑除自家食外,还馈送亲友。解放后,县城此习已少,农村仍沿旧。冬至:24节气中的冬至作为节日,意冬至季开始农事闲隙,选定此日作小节,城乡群众多做糯米汤圆。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

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送灶神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除夕,果菜酒馈送灶神。”城乡家家杀鸡祭拜。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传统还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解放后仍沿习,内容有改变。九月九重阳节,原为登高望远,今增加敬老的内容。解放后,许多群众过新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都加菜欢宴。劳动节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国庆节举行文艺晚会、游园活动、书画展览等,元旦、春节县领导组织慰问团,慰问离退休干部、住院病人、驻军部队、各乡镇及基层单位,农村青年即便是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七·一、八·一等都汇聚县城凑热闹。

《生产习俗》

祈求丰稔:旧时年初一,有些地方烧红薯,并将玉米、大米、荞麦、小麦各取一点煮熟后,拿到当年大利方向烧香祭拜。此习解放后已清除。

播秧:旧时播完谷种后,拿龙蕨秆串鸡蛋壳、3张山芋叶、茅草、厚叶树枝插在田头进水口,祈望谷粒大如鸡蛋。秧苗长到3厘米时,在田角插上各色纸钱,一只熟鸡蛋破边插上香火再插入田角,祈望秧苗茁壮多分蘖。此俗在解放后已逐渐消失。

耙田:本田耙好留待插秧时,在田中央插上一枝树叶,以告示人畜不能乱踩进田里。

插秧:由某姓农家先插,叫“插秧开野”,然后全村人才跟着插。如旧州由张家先插,因张天宗开辟靖西,故推崇张家。各农户插秧时,拿熟肉、鸡拜土地公后,主人家先插三兜秧,帮工者才能开始插。插第一把秧时,要一直弯腰插完。不准用手递秧苗,要丢到田里,插秧者再从水中捞起。此习现已革除。互助组前都请青年妇女帮插秧,插秧第一天蒸糯米饭吃,以后一日三餐皆有酒肉款待。远近男青年赶来对歌,晚上对到天亮,主人家煮夜宵款待男女青年。插完田后,杀鸡煮肉蒸五色糯饭酬帮工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逢农忙,县城百货大楼门前聚满帮工的中青年妇女,由需劳力户雇请,插秧帮工者已不限于青年妇女。

促秧苗:旧时秧田返青后,如不发蔸,折一支柚子枝插到田里,或用一根老木头到田头敲几下,念咒。相传可驱邪,促秧苗分蘖。解放后,此习已革除,以追肥促分蘖。

祭青苗:农历七月到八月初,稻禾抽穗,农村约期以酒馔和煮熟禾穗祭青苗,祈望稻禾快熟丰收。解放后,此习多已破。

种玉米:旧俗只种一造中玉米。种时由老人屏住气先种几坑,意为不让鼠雀发现。种毕地里插一支树枝,以示不许人畜进去,老人最后走出地头,还祈祷不让鼠雀吃种子。解放后,改为早玉米加晚玉米(或红薯)两糙,鼠鸟害以农药捕杀。

种鸭脚粟:相传只能一个人去种,两个人去种不肯长。

骂果:年初一在果树杆贴上红纸,预祝当年果实累累,同时一面拿利刀或木棒砍树杆,一面骂:“你结果不结果,不结果就砍掉你。”由于砍伤了树杆,制止营养回流,使营养集中在树枝上,促进花芽分化多结果。

养牛:选牛要下额干净的,如有一颗黑班,叫“顶历”,有两颗黑班的,都不能要,说是到两颗黑班长合在一起时,牛就会死。牛怀孕后,如果牛栏坏,需查通书确知胎神不在栏中之时,才能修。相传触犯胎神会引起牛流产。此习已革除。

养猪:除夕后零时放鞭炮时,主人到栏里唤猪,祝愿猪在新的一年好长膘。卖猪前,扯几根鬃毛夹在猪栏里。买小猪成交后,由卖主解开笼口绳子,再由买主绑好。放猪进栏,先在栏口烧一堆火,横放一条杵,放一盆水,将小猪从火和杵上抬过,拿水浇到猪背,口中念

念有词:“三个月大如石臼,六个月大如石碌。”然后由胃口好、不挑食的人来放猪,认为这是过火过水,绝除瘟疫,小猪快长膘。

养鸡:小鸡孵出来后,先摘去老嘴,第一次放出来觅食时,主人必须头戴竹帽,相传可防老鹰抓小鸡。此习现已消失。

烧窑:无论是石灰窑或瓦窑,装好窑后,先杀鸡煮肉烧香在窑口祭拜祖师,众窑工会餐,然后才能烧火。相传不如此,窑火不肯升。此习现已革除。

榨糖:每年农历十月榨糖。开榨前糖工杀狗或炖猪头吃,聚餐后开榨。榨糖机用蚬木做成,靠牛拉动,用木质齿轮传送动力榨出蔗汁,经煮沸、滤清,便可生产土糖片或沙粒结晶糖,土榨糖机沿用至今。

舂米:农村惯用竹(泥)磨磨谷子,使稻谷脱壳成糙米,然后用碓或石臼舂去糙米的糠皮。竹(泥)磨用竹木编制,内以泥填。1980年后全部用机器碾米,竹磨已匿迹。

织布染布:农家喜自纺自织土布,用蓝靛染黑后缝制衣服。还有的搞扎染,是用“扎结”的方法浸蓝靛时产生的“空白”而形成独特的花纹,质朴大方,色调雅淡。壮家用作门帘、襁褓。解放后,逐渐减少。80年代后,人们喜用涤沦布,农家极少织布。

防鸟:播秧和稻子将成熟时,用竹草扎假人,穿衣戴笠,以条棍穿过两袖。袖悬红黑白色布条,遇风晃动,可驱鸟雀,壮话“茅郎”看鸟,此法鸟害地方普遍沿用。

检粪:村里或近村路上,有牛在路上拉屎,先见者即在粪堆上插树枝,以示粪有主人,他人不能要,此习已久。

《礼仪习俗》

热情好客。凡有人到家,都要让凳请坐、倒茶、递烟,家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殷勤地留客吃饭。在边境一带乡村,客人到家,主人先敬上一碗自酿低度酒。渠洋、岜蒙一带,家中有了61岁老人,都有个太师椅,有贵客到则请上坐。留客吃饭,男女不同席,按辈入座,挟好菜给客人。客人留宿,则拿出家中最新最干净的棉被给客人用。尊重老人。晚辈见到老人都热情招呼,主动让路;见老年人挑担子主动帮挑;吃饭让老人先入席,坐上座;杀鸡杀鸭把鸡鸭屁股、肝挟给老人;在老人面前不得随便大喊大叫和乱开玩笑,言语要文明谦恭。村里有纠纷或什么重要问题,一般都由老人出面解决。新娘婚后第二天,都给老人送上敬老水。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戚及好友间都互送礼物。如春节送鸡、中元节送鸭,中秋节送月饼等。结婚、小孩满月,亲朋好友都送去礼物或红封包表示祝贺。谁家有白事,除亲朋好友送去礼物参加吊唁外,街坊邻舍也送去米、现钱,并去守柩。谦恭请呼。和长辈交谈时,不得称“我”,而是用自己的小名代“我”,已有子女的则以博(即爸)某某或乜(即妈)某某自称,新媳妇对公婆旧习自称为“奴”,今则称小名。长辈对晚辈也不直呼其名,称孙男或孙女,同辈的称弟或妹。如是兄嫂称弟妹,则按自己孩子称呼或叔或姑,长辈对已有子女的晚辈,则称博某某或乜某某。靖西习俗

《交谊习俗》

情同手足

旧时男女青少年,同龄人男的喜好结为“博同”,女的结“乜同”,有的是年幼时体弱多病,父母带去认健康的同龄人做“同”,祈望子女免灾免病。有的是长大后,双方乐意自认同庚,同庚亲如兄弟姐妹。还有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按年龄顺序排列,俗称“七姐八妹”。拜把的兄弟姐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此习解放后已不盛行。

对望传情

每逢圩日,远近青年男女刻意打扮,三五成群结伴赶街,站在街头路边,一边是男,一边是女,相互对望。看上中意的,先是送秋波,然后男的上前逗情,如女的答腔,是为初交。接着相约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并约定下次会面时间地点,也有的在赶圩或散圩路上,男的见前面走着的女青年,欲相识,会唱山歌的以歌相求,不会的就引吭高声“腰”为求,若女方有意,以歌回答,或投眼微笑或手举文雅巾摇晃,即表示愿与男的认识,并互相倾谈。若无意,则婉言谢绝自顾朝前走,男的不得放肆。

抢头巾

解放前,靖西流行一种习俗:男青年在赶街路上,看到心爱的姑娘,就去抢她的包头巾,姑娘的头巾被抢走,如她对小伙子无意,则追回头巾;如姑娘对其有意,则双方商议约定下次会面地点,继则互换信物。有的经相互往来,建立感情,同结百年之好。而也有已婚,不能结为夫妇,仍往来保持友情,俗称为“交情”,也有叫“耍风流”,但乐而不淫。解放后因妇女发型趋向现代化,不包头巾,此习渐消失。

《娱乐习俗》

歌圩

靖西农村各乡都有传统歌圩日,附近乡村男女老幼到歌圩凑热闹,男女青年精心打扮入歌场。歌圩之日成千上万原已相识的男女青年赶第一歌圩时,男的带来饼糕,女的带来白布底鞋相互赠送,然后对歌。未曾相识的男女,先是漫无边际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对唱。歌词随编随唱,以显示歌才。对歌从白天唱到深夜,从深夜唱到天明尚歌兴未犹。歌圩期间,人们还制成五色糯米饭食用,以添节日气氛。有的还举行演戏、抛绣球、抢花炮等

活动。插秧对歌,是另一种歌圩形式。每年到插秧季节,田多的家有请六七十名女青年来帮插秧,男青年便慕名而来对歌。同德乡东塘村有请到五六百名女青年的,新靖镇那足村有请近千名的。白天,女青年头戴黄色油竹笠,身穿黑衣,腰扎白绳在田里插秧。田埂上站满头戴贵州帽(工艺精细,相传贵州传入)、身穿白衬衣的男青年,空旷地上摆卖的米粉几十摊。女青年边插秧边和男青年对歌,收工后,一直对歌到天亮。由于一些地方歌圩出现赌博、械斗现象,国民政府为了禁赌和防止械斗,也曾有过革除歌圩,禁唱山歌的通知,但悠久的传统是革不掉禁不住的。解放后1950至1959年,歌圩得到有组织地开展,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到1960年片面地认为成千上万男女青年聚集唱山歌,影响集体生产,于是封禁歌圩不准唱山歌。到1970年,认为男女唱山歌耍风流,有伤风俗,影响家庭和睦,更是严加查禁。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才逐步恢复(县内歌圩期附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