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配额养牛?在加拿大经营农场赚钱吗

加拿大配额养牛?在加拿大经营农场赚钱吗

今天给各位分享加拿大配额养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在加拿大经营农场赚钱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在加拿大经营农场赚钱吗

在加拿大经营农场赚钱吗

当坐在飞往萨省的班机上,你就可以看到各种肤色,操着各种口音的外省人、外国人“淘金者”,很像八年前的阿尔伯塔省。专家预测:今后十年,萨省是加拿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石油、矿山、农地等目前世界上最紧缺的资源性物产,萨省都应有尽有,尚且属开发初期,前景相当可观。我也是这群“淘金者”之一,没有买农地发横财的想法,但也没有赔着钱经营农场的愿望。除了看中萨省农地能增值的大趋势外,是想在自己农场里做些力所能及的种、养殖项目,自给自足略有盈余。在加拿大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农妇生活。

每个投资者首先要想明白你为什么买农场?是为了等土地增值伺机抛售赚钱,还是为了生产农产品购买农场经营挣钱,或者是喜欢做农场主的生活方式。加拿大各个省份的土地价格差别很大,政府管理要求也差别很大,你的动机将决定你应该在什么地区购买农场。当前萨省农地价格便宜,是因为萨省过去没有开放本省的农地市场。随着世界各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近年来萨省农地市场的开放,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蜂拥而至。相信萨省农地将会直线上升,不管哪种思路,此时买农地都能赚到钱,只是多少不同罢了。

加拿大89%的国土属于公有土地,其41%由联邦所有,48%

由省(区)所有,余下的11%

才是由私人拥有。公有土地主要是原住民保留地、国家公园、省公园(相当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共用地和政府用地等;私有土地主要是农田、牧场、工商业用地、民宅地等。

在加拿大投资农场,必须有专业知识和熟悉当地法律和政策,还需了解经营农场的门槛。很多农场有政府明确的生产与规划要求,相当部分农产品生产、销售由相应的“营销局”管控,有的还需要许可证乃至生产和销售配额(配额可以随农场一起转让或另行购买),才能生产或销售。如养奶牛、养鸡项目,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批准生产量。养猪、养肉牛是自由定量生产,但仍要符合政府食品安全。还有,加拿大不缺水但对农业用水有明确规定,农场经营需要从地下取水或是从湖塘抽水,都必须符合规定。因此买地前,先要了解生产用水量和政府的要求是否一致。加拿大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农场的排放物和农药使用都必须达到政府标准。如养鸡场、养猪场必须控制鸡粪、猪粪的污染与臭味。政府对农场中野生动物和树林保护也有相当严格要求。

投资农地经营农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买块农地包给别人种收租金,这是最初级的投资方式。这类投资者自己不经营农场,只是投资农地获利,所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场主。政府的农业扶持政策基本不惠及这一类土地所有者,而是扶持自己经营农场或者租地经营农场的真正农民。许多中国来的投资移民现金很多,在加拿大除了炒房子外又没有其它可以投资升值的项目,就看中某个区域农地有升值潜力,便投资买农地然后租给别人种。在萨省这种投资方式,投资农地者每年会有3-5%的土地出租收益,如果是贷款投资农地也就是持平而已,只能等待土地增值后出售才能获取收益。

二是合作经营农地者,就是一部分土地自己经营种、养殖项目,一部分土地出租给别人。比如:自己没有足够的农机具完成全部种植过程,就可以把一些生产程序(如耕地、喷施农药等)承包给别人,付别人费用。或者我有土地,你有农机具,咱们共同出资购买种子、化肥,共同出售粮食,按比例分成。这种合作者基于相互信任,等同于合伙经营方式。像我这种新来的农场主,对当地农业状况不了解,不能轻易去大量投资机械设备进行盲目生产。而是先和承包者合作,待逐渐了解农业行情和政府有关政策后,再考虑独自经营。

三是独立经营农地者,也就是自己经营农场。这种方式在中小型家庭农场较多见,有种植经验的老农场主,有上千英亩土地,有所需的机械设备多采用这种方式。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青年农场主们往往是复合型的。比如:前面介绍过的当地出名的农场主皮特,他是农业机械师,拥有配套的大型农机具,除了耕种自己的农地外,还租种其他农场的土地来消化多余的机械力。地主挣土地钱,租地者挣种植收益,两全其美,互惠互利。家庭农场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基本单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这种家族式农场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加拿大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促使越来越多的农场主走上合资、合作成立农业公司的道路,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这种模式接受新科技快,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显著。我们新近成立的羊业和种业公司就是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团体合作的优势,相信在较短时间内就能使养羊业迅速上规模。

总之,在加拿大种地基本没有风险,只是辛苦,但也没有暴利。至于种地有多少利润?虽然不能和国内炒房子收益相比较,但加拿大农业专家认为,以100万加元投资于农场开发经营,获得15-20%的年收益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加拿大的农民比一般中上城市居民富裕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农业在贸易中的地位

中国农业在贸易中的地位

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农业的地位

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本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及结构变化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农业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影响;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业:增长与结构变化

(一)农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978年,农业仍然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8.1%,吸纳了高达70.5%的就业人口。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1978-2003年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9.4%。尽管农业部门(4.5%)没有取得工业(11.6%)和服务业部门(10.3%)的高增长率,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伴随着大规模的结构性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到2003年,农业占GDP的份额下降到14.6%,就业份额下降到49.1%。在外贸结构中,农业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进口份额由33.8%下降到4.6%。

(二)农业增长的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体制变革阶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严重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单一,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年均增长率达5%,蔬菜水果分别达7.5%、7.2%,而棉花则高达19.3%,远远超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增长率(表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中国农业增长最突出的贡献是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中国农业增长的奇迹?许多研究表明,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创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贡献(Huang和Rozelle,1996;Fan和Pardey,1997)。同时还包括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

(三)结构变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扩大到2003年的32.1%,水产品由1.6%上升到10.6%,而种植业则由80%下降到50.1%。

作物结构:农作物面积中,粮食面积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2003年的65.2%,而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高价值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由19.7%增加到34.8%(图5)。其中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面积逐步下降,而玉米面积随着畜牧业增长对饲料需求的增加略有增加。经济作物中,蔬菜、水果面积增加比较显著。

畜牧业:过去单一养猪型的畜牧业逐步转变为多种牲畜和家禽养殖协调发展。到2003年生猪占畜牧业产值的份额降低到46.7%,家禽份额扩大到占29%,养牛业10%,养羊业5.9%。

(四)食品消费结构

中国不仅解决了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第一,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粮食和蔬菜人均消费量呈明显减少,肉类、水产品消费增加。如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3年减少了45%,农村居民减少14%;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下降了29%,农村居民人均下降18%。城镇居民人均肉类产品消费增加46%,农村居民增加69%。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增加65%,农村居民增加93%。

第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依然较大。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为35.5%(1983年为56%);蔬菜消费差距从1983年的1.3倍缩小到2003年的1.1倍。猪牛羊肉消费差距由1.9倍缩小到1.6倍。食油消费差距从2倍缩小到1.5倍,禽肉从3.1倍缩小到2.9倍,水产品从5.2倍缩小到2.9倍。

第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扩大。1985-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活消费支出差距从2.1:1扩大到3.4:1;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从57.8%下降到45.6%,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从53.3%下降到37.1%(图6);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差距从2.0:1扩大到2.7:1(国家统计局,2004)。

二、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

(一)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不仅实现快速增长,结构变化显著,而且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了与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体化。

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保持一致,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由1992年的不到11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8%;农产品进口由53亿美元增加到1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3%(表5)。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除欧盟、美国、日本之外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13.3%,下降到2003年的4.8%,进口份额由6.6%下降到4.6%。而在许多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西兰的商品出口总额中,有59%是农产品,智利达39%,巴西32%,澳大利亚26%,泰国17%,加拿大13%,美国10%。

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实绩显示,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1992-2003年的12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426.5美元,农产品净出口累计513.3亿美元,占21.2%。其中,1992年农产品净出口2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以上,2003年23.5亿美元,占9.2%。其次,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程国强,2004)。表7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对中国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农产品进口缓解了农业资源短缺压力,促进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世界贸易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在较大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既充分享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更多的国家受益。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是除法国外世界上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入国,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55%,仅次于德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尽管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加,由1992年的15.8%,增加到2003年的19.4%(表9),越来越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但相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农业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显著。从国际比较看,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占农业国内增加值的比重只有9.3%,而美国为41.1%、欧盟34%、俄罗斯36%。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农业增长更多地依赖内生需求,农业资源主要被配置到解决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与此相反,农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等,农业贸易依存度则高达99-175%。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WTO的后过渡期

尽管目前中国农业参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程度相对有限,但实际上,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壁垒已经基本消除。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第一,农产品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经过2002-2004三年削减后,降至2005年的15.35%。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第二,自2004年起,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已经达到最高点,2005年之后将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水平。如小麦963.6万吨,大米532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羊毛28.7万吨,毛条8万吨。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第三,中国承诺自加入WTO起,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约束在8.5%,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外具有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中国市场,人们普遍担心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我们以为,这其实存在较大的必然性: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三,加入WTO影响的滞后效应,使国际竞争压力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没有表现出来。第三,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在客观上缓解了进口压力。如2002年,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受灾严重,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25-30%,而中国国内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国外粮食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条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中国农民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来保持国内粮食的低价水平,避免了国外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上述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加大。从2005年开始,今后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则粮食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2004年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1.3%(不包括大豆进口,2004年2023万吨)。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进口粮食占国内生产的11%以上,远远超出中国1996年提出的95%粮食自给率的判断,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这要求中国重新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目标。二是在当前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高价位的背景下,粮食进口将打压国内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不利于国内粮食增产。三是影响政府各项支农政策效应的发挥,尤其会抵消现有粮食扶持政策的积极作用。2006年中国取消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20-70%不等),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280.3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48.1%),出口233.9亿美元(同比增长9.2%),逆差46.4亿美元(海关总署,2005)。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我们初步判断,今后中国农业的进口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2004年4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50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壁垒也呈上升之势。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国际农产品贸易被严重扭曲,多哈谈判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这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第五,从战略上看,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在于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锐的矛盾,主要在于农村人口尚未大规模转移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后大量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如果对经济发展只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往会将农业看成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无足轻重的部门,因此不愿意增加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这显然不利于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发达国家高额补贴的农产品进口冲击下,中国不少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可能面临衰落的危险。这样,受威胁的可能并不是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引起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陈锡文,2004)。

三、今后的挑战与关键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对农产品从主要是数量需求转向数量、质量双重需求;农业发展从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市场双重约束。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则把中国农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面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中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而从现在起的今后若干年,中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凸现的挑战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继续发挥农业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国对战略机遇的把握,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但是,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比较突出的有:

1.人口和食物消费需求增长的压力与日俱增。2004年底中国人口为13亿,预计到2010年达到13.45亿。按照目前的粮食消费结构和需求总量测算,到2010年,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4.7亿吨,要想在今后5年内使农业恢复到5亿吨的生产能力,在物质和技术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保障13-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今后中国农业不能回避的战略问题。

2.农业资源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人均水资源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干旱和严重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西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今后农业资源紧张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

3.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短期内难以提高。中国农业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整体竞争力与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也不会出现逆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投资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将难以在根本上改变,因此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难度较大。这也决定了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4.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矛盾开始凸现。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与城市的面貌反差强烈;城乡之间各种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从根本上改变影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完以下网站有全文。

马达加斯加环境污染有哪些

马达加斯加环境污染有哪些

马达加斯加投资环境分析

随着2006年中非论坛的召开和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国外商机,特别是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非洲地区。坦桑尼亚作为非洲一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下面我们分析马达加斯加投资环境,以供企业投资参考。

一、经济环境

表12000~2005年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指标情况单位:十亿美元

从统计资料上看,以本币计算的GDP2002年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总统选举引发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较大波动。而以美元计算的GDP和人均GDP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计算与本币统计有一定的误差。从人均GDP方面来看,该国的人均GDP较低,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主要农产品有咖啡、稻米、甘蔗、木薯、香草和丁香等。该国有良好的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牧业以养牛为主,在南部和西南部的半干旱地区也非常适合小型反刍动物和鸵鸟的饲养。农牧业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收入的70%左右。

马达加斯加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没有支柱产业。除有部分按定单开采矿石外,主要以轻工、加工业为主。目前建有石油炼油厂、木材、造纸、农产品和渔业产品加工等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在马国工业企业中占的比重较大,其产品包括食油、罐头、面粉、糖、木薯粉、肉食及鱼类。近年来,以针、纺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外销免税区企业发展迅速。

马达加斯加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较大,2005年占56%左右。该国属于岛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政治环境

虽然2001年底由于总统选举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危机,影响了2002年的经济。但是新政府上台后积极的发展经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8%和5.3%。2005年,马政府提出“生态马达加斯加”的发展新战略,以农村发展、基础设施、环保、旅游和能源等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同时加大对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百姓福利。西方国家大幅减免马债务。马经济保持约5%的增长速度。

虽然马国政治环境具有一定的危机,但是目前来看,政局比较稳定,适合外商投资。

三、政策环境

马国经济比较落后,财政缺乏,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马国政府建立了免税工业区,并给于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优惠的税收政策。免税工业区内的加工工业企业,前5年免交公司利润税,服务性企业前2年免交公司利润税,促进开发性企业前12年免交公司利润税。

特殊的关税政策。用于筹备、规划、开发免税区及免税区企业所需的建筑材料、附件、工地机械、车辆、工厂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包装、零配件、培训设备、家具、办公设备(计算机、及办公用品等)全部免交海关税、进口税、消费税及交易税。对于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也免征各种出口费用及出口税。

由于马国地处非洲在欧美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科托努协定的存在,马达加斯加产品进入欧盟享受关税减免,出口无配额限制。贸易优惠包括所有工业成品和大部分农业制成品自由进入欧洲市场。普惠制使马达加斯加加工产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挪威、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大多数国家享受优惠关税待遇。

同时马达加斯加作为南非发展共同体成员国、同时也是印度洋合作联盟的重要成员国,可以享受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的存在为我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和南非共同体和印度洋合作联盟成员国有很大的优势。

四、投资建议

马达加斯加政府主要鼓励农业和畜牧业、能源行业、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和旅游、渔业等行业。

但是并不是这些行业都适合我国企业投资。通过对马国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情况,我们认为适合在马国投资纺织、农产品加工、自行车和摩托车、中医药和家电等行业。不适合投资化妆品、渔业、轿车和化肥等行业。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有效防雾霾

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都有危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