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哥哥养牛 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

刘秀哥哥养牛 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

很多朋友对于刘秀哥哥养牛和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真那么厉害吗

诸葛亮真那么厉害吗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这正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性情“高逸超群”。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可能在他的眼里,诸葛亮只是好友诸葛玄那个可怜的侄儿。即使他听说庞德公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都称诸葛亮为“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那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就是为什么荆州境内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喜欢曹操的。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关系。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他只是作为一个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而已。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刘备帐下确实没什么文臣,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一到东吴就遭到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谋士刁难,但是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张昭已经是当世名士没有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为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这是多么不公平的,而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宽阔、气度不凡。还有就是当时候称: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是一个能善于助人的人!还有就是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更本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完成与东吴的结盟后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滞留在东吴与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会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并没有追击,当然也不会有华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却后周瑜攻取了荆洲的战略要地江夏、南郡、刘备则率军攻取了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曹军则继续保有襄阳,刘备夺取了五郡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五郡税务征收工作,此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南郡,以图西川。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还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而在东吴给蜀国的和书中并没有称颂后主刘禅的文字一般来说都应该有的这说明当时的蜀国诸葛亮的权利!蜀国放弃了自己国家一半的土地(荆洲)这需要承受的压力!可见诸葛亮当时在蜀国中的权利!

修补与东吴的关系后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率领50万大军南征是不现实的蜀国人口不过几百万不可能出动数量如此巨大的军队。再者云贵都是交通相当不便利的地区,要供应50万军队粮草简直是天方夜谈,历史上诸葛亮只率领了2万人南征。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这未免伤亡太大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拿2万士兵的生命做赌注,历史学界的认为是,诸葛亮大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一路打破孟获七个城池,这对于蜀军是相对简单的蜀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冲车投石车等,要攻破孟获的木头竹子所筑的城池是相对简单的可能其中有一两次抓到了孟获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孟获投降南方平定,诸葛亮没有按照演义中所说让孟获永镇南帮,而是把孟获和支持过叛乱的士绅调入成都。

南方平定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但后人对只出祁山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质疑出子午谷是一个好计策但长安城池坚固不是一支小队伍能够打破的即使打破长安魏国援军可以马上到达。而蜀军是不可能马上到达的到那时攻破长安的蜀军必死无疑诸葛亮不想拿一员大将来冒险,在大将相继谢逝的蜀国这是肯定的。出祁山则可攻取关中平原以补充蜀国的实力退可谨守汉中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危险性。

就在诸葛亮捷报频传的时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击牵制了大军主力,魏国这个时候援军到达,诸葛亮派出了马谡守备街亭以拖延魏国援军。演义中说马谡是带领了10万大军去守街亭,但历史上诸葛亮只派出了3万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牵制的时候这已经是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数量的军队!诸葛亮所叮嘱的当道扎营不是没有道理的街亭城建在一个小山丘之上易守难攻。天然的地质裂层尤如城墙般,但马谡为什么选择了不驻扎在城里而选择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质裂层出现了多处破漏,魏军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攻破,而蜀军没有时间去修补,所以马谡就在山上扎营。蜀军是以步兵为主多为弩兵从山上更容易射击!但魏将张颌采取了围而不攻导致了蜀军军心涣散大败而回。有很多人为马谡鸣不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我们就看看马谡做了什么!史料上记载在遭到张颌包围时马谡竟抛弃军队独自逃跑,这已经违背了一个军人基本素质,可能不杀他嘛?演义中写到街亭失守后就上演了让后世称颂的“空城计”不过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魏军没有追击并且指挥魏国军队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

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才和司马懿对阵,两军对峙一直没有交战,蜀军主动后撤以诱魏军而老道的司马懿没有追击,而是远远的尾随蜀军,这时司马懿的部将在也忍不住了,强烈要求司马懿交战司马懿才与蜀军决战,后魏军大败,而回蜀军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于寻找魏军主力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去寻找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作战这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阵法与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诸葛连弩就是为了克制骑兵而研制的,就像今天的机枪扫射一样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将张颌就是命丧于诸葛连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经失传了。八阵图也早已失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1

【成语】:

老当益壮

【拼音】:

[lǎodāngyìzhuàng]

【解释】:

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出处】:

初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举例造句】:

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的伙伴。”

【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马援知书识礼,精通武艺,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马援就行丧礼,侍奉寡嫂,恭敬尽礼。后来,马援当了扶风郡的督邮,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长安。沿途他见囚犯们痛苦哀嚎,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

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乱和匈奴的骚乱上,马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很辛苦了,应该在家里休养休养了。”马援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应该死在战场上,让别人用马皮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马革裹尸),怎么能够老待在家中,守着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光武帝派兵征讨,因山泽瘴气熏人,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禀,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年虽六二尚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威风凛凛,十分自豪,率领浩浩荡荡的汉军驰骋沙场去了。光武帝称赞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2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在西汉末年。他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当年,赵奢因大败秦兵而被赵王赐号为“马服(意为能服驭马)君”,因此后代便以马为姓。马援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十二岁那年,父母双亡,他跟着哥嫂生活。哥哥马况为培养他,送他去学《诗》。可几年过去了,竟没学出名堂来。马援见家中经济状况不好,便向哥哥要求去边疆放马。哥哥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意思是说你的才能很大,所以成熟得晚些。“大器晚成”这一成语就源于此。

马援长大后,做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押送一名囚犯到长安,觉得犯人很可怜,就在途中把犯人放了。为逃避官府追

捕,马援逃到北方隐藏起来。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得到赦免,便留在北方。他开垦土地,放养牛羊,开始实现他少年时代的志向。几年后,马援就成了一个大财主,拥有牛羊几干头,粮食几万石。但他从来不看重财富,常说:“有钱,贵在好施舍,不然就是守财奴。”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亲朋好友,自己却穿着十分朴素。

王莽政权灭亡后,陇西的魄嚣趁机起兵。魄嚣很器重马援的才华,任命他为绥德将军,许多军机要事同他商量。建武四年(公元28年),瑰嚣派马援到洛阳给刘秀送信,刘秀亲自接见了马援,并与他亲切交谈。在洛阳的这段日子,刘秀多次接见马援,有时竟从晚上谈到天亮。马援发现刘秀的才能、智慧、勇气和胆略都是常人所不及,而且待人真诚,胸襟豁达,而魄嚣却是无能之辈,于是他就毅然离开魄嚣,投奔刘秀。刘秀欣赏马援才能,正求之不得,便立即委以重任。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率大军征讨陇西,却因山高路险人地生疏而无法前进。刘秀召来马援,与他共商讨平魄嚣大计。马援了解魄嚣内部不和,建议刘秀速战取胜。他还把一袋米倒在地上,堆成当地的地形,给刘秀讲解,并提出作战计划和行

军路线。结果汉军第一仗就大获全胜。

建武九年,马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做来款的副手平定凉州。从王莽末年起,陇西一带就多被羌人占领。来款上奏皇帝,平定陇西,非马援莫属。刘秀便封马援为陇西太守,命他率兵前去征讨羌兵。马援率步骑兵三千多人前往陇西,在临挑击溃羌军,歼敌数百,缴获牲畜万余头,八千多羌兵投降。接着他又率兵攻打占据允吾谷的羌军。羌军占领山头,马援亲率小队人马从后山攻上山顶,火烧羌军大本营。一时间,大火熊熊,鼓声震天。羌军被杀得人仰马翻,死者干余人。战斗中,马援腿部被箭射中,仍坚持指挥战斗。很快,马援就平定了陇西。百姓们纷纷返回家园,恢复生产。他们修城廓,开水田,农牧并行,安居乐业。光武帝闻讯大喜,派人前来奖赏,赐牛羊数千,马援全部分给了将士们。

建武十八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征侧、征贰姐妹二人率众反叛。光武帝又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前去平叛,共消灭敌人数千,降者万余人。建武十九年春,马援杀征侧、征贰姐妹,接着又陆续消灭了征氏的余党,平定了交趾。刘秀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三年后,马援班师回京。刘秀又赐他兵车一具,朝见时位置仅在九卿之后。许多朋友都来向他祝贺。马援心中十分不安。他对一位好朋友说:“男子汉就应该驰骋战场,死于边野,用马革裹尸埋葬,怎么能醉生梦死,缠绵于儿女之情!如今匈奴、乌桓时常侵扰北方,我准备请求再上战场,打退侵犯的敌人!”朋友听了,十分敬佩,说:“将军真是壮烈之士呵!大丈夫就当如此!”

建武二十四年,汉军进攻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的少数民族五溪蛮(因武陵一带有五条溪,所以称那里的少数民族叫五溪蛮),不料全军覆没。六十二岁的马援向光武帝请求领兵出击,刘秀考虑他年迈,没有答应。马援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刘秀让他试试。马援果然据鞍上马,左右环顾,精神矍烁。光武帝深受感动,派他率四万人马出征五溪。临行前,马援与朋友决别说:“我老矣,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常担心不能为国家战死沙场,今天总算如愿,可甘心膜目了。”

当时,进军五溪地区的路线有两条。中郎将耿舒认为应走允县(今湖南桑植县),路远却好走。马援却选择了顺玩江而上。谁

知,蛮军占领山头,居高临下,守住水道,汉军船只被阻。当时正值暑季,天气特别热,许多官兵得病而死,马援也染上疾病。军队被围,只好在岸边挖洞避暑。敌兵每次进攻,病中的马援强支着身体到洞口观察,部下都感动得流下热泪。耿舒却趁机报告朝廷,指责马援指挥不当。当朝廷派人来调查时,马援已病重死去。

马援生前曾对人说过:“大丈夫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他征战一生,最后死在疆场,实现了他平生的志愿,给后世留下了“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等寓意深刻的典故。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3

【原文】

“丈夫为志,穷(1)当(2)益(3)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注解】

(1)穷:困难。

(2)当:应当。

(3)益:更为。

【故事阐述】

据《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记载,汉朝有一壮士叫马援,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想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知书达礼,精通武艺,果然长大后当了郡都邮官。西汉末年,有一天,他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别处,半路上,马援因为见到囚犯们不停的痛苦哀号,心生怜悯,于是就私下放了那些囚犯,自己则逃到北方去。

后来虽然遇到特赦,免除了罪刑,但马援仍然留在北方放牧,养了几千头牲畜,他常说:“大丈夫立志,要困苦中要愈坚定,年纪大了要愈强剑”于是他把赚来的钱都分赠给亲友,自己只穿破皮袄。

后来他投效武帝刘秀,在东汉当了一名大将,建立了不少汗马功劳。有一次洞庭湖一带发生了动乱,武帝派人征伐,都全军覆没,无功而返。马援知道了,向皇帝上禀要带兵出征,没想到皇帝说:“你年纪太大了吧1马援道:“我虽然六十二岁了,但还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啊1于是他穿好甲胄一跃登鞍,皇帝便称赞的说:“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1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因此后人用原文中的“老当益壮”来比喻年纪虽大,但志气仍为豪壮。

【讨论】

(1)马援奉命押送囚犯,为什么又私下放了他们呢?

(2)承上题。人都有辨别对错的基本能力,那在什么情况下,你也会和马援一

样做出释放囚犯的决定呢?

(3)假设你是光武帝,你也会同意让年岁已大的马援出征吗?为什么?

【造句练习】

例:爷爷年过七十,仍然健步如飞,真可说是老当益壮。

例:老当益壮的外公,平日的生活起居都自行打理,不愿劳驾别人。

【相似成语】

老骥伏枥

【课后时间】

请以“老当益壮”为成语接龙之首,想四个接龙和大家分享!

【参考解答】

老当益壮---壮志凌云---云淡风清---清心寡欲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4

【出处】

《后汉书》。

东汉的名将马援,自幼就胸怀大志,立志高远,不甘落后。年轻时,他曾作过扶夫郡的督邮。一次,郡守派他把犯人押送到长安,可他觉得这个犯人好可怜,不忍心把他送去受死,于是半路上他就偷偷地把犯人给放了。由于他没有完成任务,只好弃官而逃,跑到北方郡躲了起来。过了不长时间,碰巧赶上皇帝大赦天下,以前的一切罪过都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由于他做事情有恒心和毅力。他的事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不久之后,马援就有了大批的牲畜和大量的土地,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大地主。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裕。而是把自己的财产都分给了他的兄弟和朋友们。他说:“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一辈子做个守财奴,太没意思了!”

他常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就一定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也就是说人越穷困,志向就要越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总是停滞不前肯定是不行的!之后,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

释义

老当益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纪虽老,志气反而更加豪壮。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5

东汉名将马援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但他见多识广,很有谋略。马援原先在隗嚣手下当差,但时隔不久,他看出隗嚣是无能之辈,毅然离开了他,投奔了刚刚起兵的刘秀。刘秀求才若渴,知道马援是个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马援感恩图报,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不后退。

在马援的指挥下,刘秀的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还领兵出征,最后他劳累成疾,重病压身,病死在军营中。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6

1老当益壮的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马援知书识礼,精通武艺,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马援就行丧礼,侍奉寡嫂,恭敬尽礼。后来,马援当了扶风郡的督邮,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长安。沿途他见囚犯们痛苦哀嚎,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

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乱和匈奴的骚乱上,马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很辛苦了,应该在家里休养休养了。”马援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应该死在战场上,让别人用马皮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马革裹尸),怎么能够老待在家中,守着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光武帝派兵征讨,因山泽瘴气熏人,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禀,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年虽六二尚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威风凛凛,十分自豪,率领浩浩荡荡的汉军驰骋沙场去了。光武帝称赞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

2老当益壮材料

【发音】lǎodāngyìzhuàng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解释】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

【近义词】返老还童、宝刀未老

【反义词】未老先衰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的伙伴。”

老当益壮成语故事7

【注音】lǎodāngyìzhuàng

【出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解释】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老骥伏枥、衰当益壮

【反义词】未老先衰

【同韵词】门户开放、没齿难忘、逆风恶浪、倚闾之望、一式一样、妆模作样、得意忘象、每下愈况、濯缨沧浪、三街六巷、......

【年代】古代

【灯谜】黄忠上阵

【邂逅语】黄忠叫阵;八十老翁赛干劲

【教学同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扶风郡马援知书达理,武功高强,他哥哥死后,他侍奉嫂子与养育哥哥的儿女。他私自放走可怜的囚犯而只好逃到北方牧羊为生,他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农之后,经常施舍附近的穷人,他的名言是大丈夫要老当益壮。

【成语示列】剑波朝着这两位坚守职务的老森铁员工,伸了一下大拇指头,“真英雄,老当益壮。”曲波《林海雪原》一六

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

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此衍生的七夕节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祈求一切幸福及表达感情、和谐相处的重要传统节日。为了进一步传承、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这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笔者引经据典、寻根溯源,初步考证牛郎织女起源于古老的南阳。区域环境孕育了古老传说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水。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贯穿南阳的“夏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期,南阳淅川丹阳成为楚国始都。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重要文臣武将发迹于南阳,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同时,南阳还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楚风汉韵是其典型文化特征。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牛郎织女萌生于楚国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南阳人张衡《南都赋》中也有“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楚人雄踞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汉画像石印证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织女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萌生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并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的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中的“牛郎织牛星座”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牛郎织女传承谱系的重要见证。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丝绸之乡源于“帝女之桑”南阳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据史料记载,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张衡在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记载有“帝女之桑”。《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记载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据树欧丝”的蚕神,居于南阳崿山(又宣山)。台北王孝廉《花与花神·桑树下》载“这个披发跪地的女子也就是神话中的桑神,亦即前举‘帝女桑’之‘天帝的女儿’,也许还是牛郎故事里最早的‘织女’。”南阳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之称。人工放养柞蚕始于东汉。光绪十年立于南召的《蚕坡章程》碑中载有“昔黄帝夫人教民蚕……后汉光武江野蚕成茧,被于山阜”。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以上见证了“乞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南阳黄牛历史悠久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黄牛节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及白河东岸“牛郎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历史遗迹处处可寻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民俗学家张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听外婆说,这里古时候叫‘桑林’,自从嫁到这里,庄北边就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位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遗存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牛郎庄有一个传说:采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边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史书记载皆指南阳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云“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以及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其故事发生地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如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神话》、《民间节日》;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民俗百科》;2004年宗教出版社的《节俗》;2005年亚洲传播出版社的《中国节日》等等。其它诸如网上传播、报刊所载、口头传说明确指向南阳的,更是不胜枚举。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节日》“七夕的传说”一文中,不仅载“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一个桑林的小村庄里……”,而且在故事中多次提到“南阳”、“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阳为故事蓝本:“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各地。”不同的版本中的人物、地点、风物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七夕节俗传承不衰时至今日,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在南阳所辖十三个县(市、区)盛传不衰,丰富多彩,并独具南阳特色。其表现形式有祭祀、庙会、食俗、婚俗、丧俗、儿歌、民谣、民歌、鼓词、游戏等等。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清末明初,南阳“七夕”仍很盛行,流传“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等俗语,这天各戏班子公演《天河配》。七月初七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要把报晓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乡亲们思念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都要钻到茶豆架下,摆上瓜果,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的来历。特别是姑娘、小伙子,躲在茶豆架下遥望天空,谈情说爱。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的“牛家冢”烧香祭祀、祈福求子。2007年七夕节,成千上万的人们拥向牛郎庄,探寻牛郎织女遗迹,向牛郎织女祭拜祈福。在这一天,由宛城区政府等单位联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相亲大会更是取得圆满成功。每年的二月初七,在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林”,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牛郎织女故里春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世代操办春会的老人魏文章讲,春耕即将开始,乡亲们为了思念牛郎织女、祈求风调雨顺举办一年一度的春会。春会连续三天,有戏班子、黄牛交易、物资交流及民俗活动,充满了乡村泥土芳香。在这期间,更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依依难舍。在2007年的春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欣然成为“桑林荣誉村民”。此外,在南阳民间流传的七夕民歌、儿歌、民谣、鼓词等,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在劳作之时,抒情的劳动号子也把牛郎织女作比喻:“天上有个张七姐,她把鲜花送别人……好像牛郎配织女”。千百年来,“织女庄”的姑娘不嫁牛郎庄,更是牛郎织女起源地典型的婚嫁风俗。综上所述,古老的楚汉文化、特定的区域环境孕育出了牛郎织女传说。同时,“商遍天下”的商业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从而把牛郎织女故事传向天南地北,也就合情合理了。

OK,关于刘秀哥哥养牛和牛郎织女故事怎么来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