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养牛场?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

合水养牛场?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

大家好,合水养牛场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合水养牛场和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洪河的历史

洪河的历史

1.洪河的介绍

洪河,淮河支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源出伏牛山,流经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边境,在洪河口入淮,洪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为12303平方公里。流域内最大支流为汝河,流域面积占洪河水系总面积的60%。因此也洪河也称洪汝河。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出流不畅,易成水灾。建国后在流域内修建了多处水库及蓄洪区,减轻了淮河洪水压力,保护了流域内的生产生活。

2.关于洪河的介绍有哪些

洪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东南,先向北流再转向南流,流至新蔡东面三岔口与南汝河汇合,继续向东流进淮河,全长312千米。

颍水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源远流长,上游支流众多。在周口市以上有三源,主流发源于中岳嵩山西南面,北源贾鲁河发源于荥阳与密县交界的大周山,南源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的石人山。

贾鲁河在郑州以北一段靠近黄河南堤,黄河南堤决口常借贾鲁河的河道南流人淮,成了黄水侵淮的重要路线。三源在周口汇合后向东南流经阜阳,在正阳关以下汇人淮河,全长619千米。

涡河源出于河南开封西,流经朱仙镇、太康县、鹿邑县之后进人安徽境内,至亳县汇合惠济河,过涡阳、蒙城,最后在怀远县城东面流入淮河,全长382千米。西淝河发源于河南鹿邑县西北,上游称清水河,流至安徽风台县峡山口与干流汇合,行程265千米。

北淝河发源于安徽省涡阳县的西北郊,向东南流经蒙城、怀远,在蚌埠市以东的沫河口汇入淮河。以上均是北岸汇人的支流。

东淝河发源肥西县大潜山北麓,下游注人瓦埠湖,在八公山进人淮河。公元383年,东晋有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3.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

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

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

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

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

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

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

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

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

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4.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

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

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46438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

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

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

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5.洪河的干流概况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

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为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

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小洪河,上游有滚河和淃河两支:滚河,在舞钢市境内,为洪河河源段,称呈西南一东北方向纵贯于舞钢市中部。

发源于杨庄乡东南部的龙王撞,向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脚下与灯台架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树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岗曲折流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乡、安寨乡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淃河相会。

舞钢市境内主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米左右,流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安全行洪流量约1000立方米/秒。

平均坡降度1/200。淃河,发源于舞钢市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县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

至枣林乡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滚河相会。

主河道长51公里,宽约30至50,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

其中四头垴-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坡降度1/200。

两河东流,在西平县杨庄乡合水村相会,继续东流,中间有吉斗河注入,流经西平县城,在五沟营镇有淤泥河注入后转向东南流进入上蔡县。在上蔡县境内,干流段称小洪河,经西平县境注入,流经百尺、华陂、西洪、东洪、塔桥、沫湖、党店7个乡后注入平舆县,境内长度52.76公里,平均口宽40米左右,区间流域面积46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

在平舆县境内,从后刘乡殷浅村入县境,流经后刘、万家、射桥、玉皇庙、庙湾、高杨店、东皇庙、杨埠、双庙9个乡,至新蔡县。境内长53.7公里(1971年裁湾取直后为50.2公里),流域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

在新蔡县境内,小洪河自李桥***镇入境,过十里铺乡、新蔡县城,在顿岗乡班台村与汝河汇合,始称大洪河(或洪河)。至此,小洪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350平方公里。

(一说河长251.1公里,流域面积11663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洪河干流过新蔡县班台后,又分为两支:一支洪河干流,一支洪河分洪道,两河道并行,继续东南流,过练村镇,在淮滨县、安徽省临泉县、阜南县边界流过,最后入阜南县境。洪河干流,自方集镇任岗入阜南县境,沿张湾、方集、郑湾、洪河桥、洪集5个乡镇的南边缘至洪河口入淮河。

经阜南县境长45公里,流域面积41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洪河分洪道,自河南省班台始,上通洪河。

洪河班台水位达35.55米时,开始分洪以减轻洪河上游积涝和下游堤防负荷。最大流量为750立方米/秒。

流向东南,经临泉艾亭,自方集区邓郢入境,沿永店、方集、李集、地城等近岗地带,至张家岗与淮河分洪道合流。全程80公里,阜南县境内41公里。

两侧有唐沟、运城、肖坡、何寨及芦楼、地城、严湖等截岗沟与泅沟口排涝沟注入。1975年班台闸炸毁后,分洪失控。

洪河全长455公里(一说全长312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仅有56公里。上游为山区,洪水来势凶猛,中下游河道窄浅,排水能力很低,两岸坡水不易排出,常积涝成灾。

舞阳县杨庄至西平县五沟营河长36公里,河床比降1/5200;五沟营至上蔡县贺道桥河长48.9公里,河床比降1/6500;贺道桥至平舆县庙湾河长31.5公里,河床比降1/8000;庙湾至新蔡县丁湾河长55.4公里,河床比降1/9000~1/10000;丁湾至班台河长11.8公里,河床比降1/15000。洪河河床窄深,断面呈“V”字型,上游河宽仅50~60米。

自杨庄以下,始有河堤,堤距100~750米。

6.洪河的水文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庙湾水文站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1959年至1978年年均流量277.5立方米/秒,1975年8月1日最大流量为610立方米/秒,年均过水量5.34亿立方米。

洪河属山区河流、河道弯曲、陡窄,水位暴涨暴落,两岸多水灾。建国后在其上游河南省境内兴建四座水库,开挖分洪道,泄洪能力每秒750~950立方米,洪河流域的灾害方得到减轻。方集站实测最大流量为1956年6月11日的每秒7250立方米。1975年洪河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流量缺测,从水标尺看大大超过7250立方米每秒。1959年和1960年曾出现断流。

7.龙泉驿区的历史沿革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

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

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1956年1月,原简阳县为所属各区命名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称“简阳县龙泉驿区”。

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1959年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成都市筹建新的龙泉驿区。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1976年简阳县的洛带区并入龙泉驿区;2005年4月龙泉驿区的黄土镇回龙村(包括金三角社区)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管辖。

2009年,龙泉驿区辖12个街道、镇、乡,即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洛带镇、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山泉镇、茶店镇、万兴乡,共有81个村、54个社区、1274个村民小组、559个居民小组。1997年,面积558.7平方千米,人口45.1万,辖11镇8乡。

区***驻龙泉镇。1999年,龙泉驿区辖13个镇、6个乡:龙泉镇、大面镇、洛带镇、柏合镇、西河镇、洪河镇、同安镇、十陵镇、茶店镇、文安镇、义和镇、黄土镇、西平镇;龙泉乡、平安乡、万兴乡、清水乡、山泉乡、长安乡。

2000年,龙泉驿区辖16个镇、3个乡。2003年1月13日,龙泉驿区文安镇更名为洪安镇。

2003年12月8日撤销西平、义和2个镇的建制。扩大部分镇的行政区域:将原西平镇的天和街社区居委会、天平村、黄连村、阙家村、大龙村、清水村全部及鹿角村2、3、4、5、6、7、11组,大林村1、2组及黄土镇的光大村9、10、11组,平安镇的清平村12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河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鹿角村1、8、9、10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土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洛带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3、4、5、6、7、8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同安镇管辖。将原义和镇的西江村、洪福村、回龙村、长梁村、新拱桥村、洪安村、金三角社区居委会、宝滩社区居委会划归黄土镇管辖。

将原义和镇的三合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洪安镇管辖。2004年9月8日,撤销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兴龙、金龙8个镇和清水乡。

原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6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置4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兴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柏合镇;柏合镇***驻柏华路。

将原金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洛带镇;洛带镇***驻五星街。原洪河镇并入大面镇,成立大面街道办事处。

将原清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万兴乡;万兴乡***驻万兴场。2004年,龙泉驿区辖4个街道(龙泉、大面、十陵、同安)、7个镇(洛带、西河、柏合、黄土、茶店、洪安、山泉)、1个乡(万兴),44个社区委员会、169个村委会;面积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27人/平方公里。

2005年5月10日,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驴的品种介绍

驴的品种介绍

华北驴

属小型驴。主要产区:华北驴主要产于陕北黄土高原以东、长城以内至黄淮海平原,并分布到东北三省。是一类小型驴。环境条件:产区内有高原、山区、丘陵和平原,虽然地形、气候条件存在差别,但都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饲料来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环境条件很适宜驴的生活特性。华北驴是中国北方农业区除牛以外的第二大役畜。由于农业条件差,作物产量低,牲畜养殖水平低,多养小型驴。近几十年来为适应生产需要,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而畜牧条件好的地区,如沂蒙山区、太行燕山山区、陕北榆林地区、张家口地区、昭盟库仑旗和淮北等地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商品化养驴生产。除自用外,大都通过大同、张家口、济南、潍坊、界首、周口等著名的牲畜交易市场出售,分布到各地。这些驴虽都有其地方名称,如陕西的滚沙驴、内蒙古的库仑驴、河北的太行驴、山东的小型驴、淮北的灰驴。但体质外形基本相同,毛色多以灰色为主,遗传性稳定,故统称华北驴。体型外貌:各地的驴因产区不同,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点为:体高在110厘米以下,平原略大,山区较少,体重130~170千克。结构良好,体躯短小,腹部稍大,被毛粗刚。滚沙驴体高107厘米,体重140~190千克;太行驴102.4厘米,内蒙古库仑驴体高110厘米,沂蒙、苏北、淮北的驴108厘米。生产性能:公驴18~24月龄、母驴12~18月龄时达性成熟,母驴2.5岁、公驴3~3.5岁时开始配种。发情季节多集中春、秋两季,发情周期21~28天,发情持续期5~6天。公、母驴繁殖年限一般为13~15年,母驴终生产驹8~10头。

华北驴体小,适应性强,数量大,分布广,为适应畜牧业商品生产的需要,应通过选育改善其体型结构,提高早熟性和产肉性能。综上所述,中国驴的数量大,分布面广,且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形成若干在体尺、外形结构和生产性能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品种,但过去在小农经济时期,对驴主要选择其乘、挽、驮的性能,而在畜牧业商品生产中,我们更需要提高驴的产肉性能。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强肉用驴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养驴生产者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特别是用关中驴、德州驴等大型品种与当地中小型驴品种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驴的生长速度和肉用性能,发展规模化养殖。

西南驴

属于小型驴。主要产区:包括云南省各地的云南驴,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川驴,西藏日喀则、山南等地的藏驴。环境条件:云、川、藏多高原山区和丘陵区,海拔较高,河流多,气温差别较大,干湿季节明显,产区农业较发达。主要作物为水稻、麦类、蚕豆、豌豆、甘薯、油菜。西藏更盛产青稞。作物秸秆和野草是主要饲草,豆类、麦类是主要精料。但1000多年前,驴刚引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产驴区多是山地。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驴的饲养管理粗放,白天野外放牧,夜间以秸秆补饲,重使役和孕期才能给少量精料,因此形成了矮小的驴品种。体型外貌:头显粗重,额宽隆,耳大长;髻甲低,胸浅窄,背腰短直,尻斜短,腹稍大;前肢端正,后肢稍外向,蹄小而尖坚;被毛厚密,毛以灰色为主,并有鹰膀、背浅和虎斑;其他部分为红褐色。生产性能:云南驴性成熟早,2~3岁即可配种繁殖,一般3年2胎,如专门作肉驴饲养也可1年1胎,屠宰率45%~50%,净肉率30%~34%,每头净肉量为35千克左右。

新疆驴

外貌体形:驴体格矮小,体质干燥结实,头略偏大,耳直立,额宽,鼻短,耳壳内生满短毛;颈薄,背平腰短,尻短斜,胸宽深不足,肋扁平;四肢较短,关节干燥结实,蹄小质坚;毛多为灰色、黑色。生产性能:新疆驴1周岁就有性欲,公驴2~3岁,母驴2岁就开始配种,在粗放的饲养和重役情况下很少发生营养不良和流产。幼驹成活率在90%以上。新疆兵团农八师150团曾引种关中驴与当地小毛驴杂交,其后代的体高达到120~125厘米。吐鲁蕃改良驴体高可达到125~130厘米。由此可引入大型驴种对新疆驴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当地驴的体尺、体重、是肉驴饲养提高肉产量的重要途径。属于小型驴。主要产区:主要产于新疆南疆喀什、和田地区。分布到甘肃河南走廊,青海的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宁夏固原、西吉一带的当地称为西吉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被称为凉州驴。另外在北疆各地县也有分布。环境条件:新疆属于大陆性气候,由于受高山和沙漠的影响,夏天气温高而干旱,沙漠中阳光直射,温度可达55℃。多风沙,昼夜温差大,即所谓“早穿皮袄午穿纱,手抱火炉吃西瓜”。无霜期短,降水量少,有大面积的草原牧区,也有片片绿洲的发达农区。因气候和水源的关系,农作物产量低。由于历史上社会经济条件差,农民全靠养驴农耕、驮运、乘骑代步,可以说凡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驴的分布。体型外貌:新疆驴体型矮小,体质干燥结实,头略偏大,耳直立,额宽,鼻短,耳壳内生满短毛;颈薄,髻甲低平,背平腰短,尻短斜,胸宽深不足,肋扁平;四肢较短,关节干燥结实,蹄小质坚;毛多为灰色、黑色。庆阳驴属中型驴

主要产区: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宁县、正宁、镇原、合水、华池及陕西的吴起、定边等县区,以庆阳县为中心产区。

环境条件:产区位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海拔1000~1700米,在泾河上游,紧临陕西关中平原,年平均气温9~10.5℃,无霜期120~180天,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发达,有“陇东粮仓”之美称。由于这一地区交通不便,过去农民经济收入低,多养牛、驴役用。多年来以养小毛驴为主,经不断引进关中大型驴杂交改良,使当地小毛驴的体尺明显增大,外形也发生了变化。加之适应当地环境,管理精心,饲草以麦秸、谷草为主,在农忙时才补饲少量精料,颇耐粗饲。杂种驴长期自群繁殖培育,形成了今天的地方良种庆阳驴。

体型外貌:体格粗壮结实,体长稍大于体高,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耳不太长,颈肌肥大,鬃毛短稀,胸部发育良好,腹部较大,四肢端正,关节明显,蹄大小适中而坚实,性情温顺,行动灵活,毛色以三粉驴为主,还有少量青色和灰色,庆阳驴属中型驴。

淮阳驴

主要产区:河南沙河及其支流两岸的豫东平原东南部,即淮阳、郸城西部,沈丘西北部,项城和商水北部,西华东部,太康南部和周口市,以淮阳县为中心产区。环境条件:产区海拔50米,属温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气温14.6℃土壤以淤土、两合土最多,土质肥沃,盛产麦类和杂粮,是历代“粮仓”,当地以驴为主要役畜。当地很早以前就重视驴的选育,农副产品丰富,又习惯种苜蓿,常以各种豆类喂驴,日喂量达1~1.5千克,故能保证驴的营养需要,巩固选育成果。产区临近周口、界首等牲畜集散地,常向外输出种驴,从而刺激了养驴生产和选育工作,近30年采,淮阳县进一步加强选育工作,在重点产驴区开展良种登记。加强选种配种,肉驴的品质也明显提高,是地方优良驴种。体型外貌:属中型驴,体高略大于体长,体幅较宽,头略显重,肩较宽,其鬐甲高,前躯发达,中躯显短,呈圆桶形,四肢粗大结实,尾帚大。红褐毛色驴,还有体型较大、鬐甲高、单脊单背和四肢高大的特点。毛以粉黑色为主,灰色少,纯黑更少,红褐色最少。

泌阳驴

属中型驴。主要产区:河南省西南部的泌阳、唐河、社旗、方城、南阳等市县,以泌阳、唐河两县为中心产区。环境条件:泌阳县地处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海拔在810~983米。当地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13,无霜期212天,年均降雨量920.5毫米,属暖温带气候。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农牧业生产发达,并盛产麦类和各种杂粮。以谷草、豌豆作为喂驴的主要饲料,可利用河滩、丘陵放牧,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当地群众有养驴习惯,喂养精心并重视选种选配,并有不少驴的配种专业户,以精选的良种进行配种工作,故形成了良种产区。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泌阳县种驴场,就地精选了优秀个体和优秀的核心群开展系统的选育工作,使驴群质量迅速提高。体型外貌:公驴富有悍威,母驴性温驯。体型中等,呈方形或高方形。结构紧凑、匀称,灵俊清秀,肌肉丰满,多双脊双背。背腰平直,头干燥、清秀,口方正;耳大适中,耳内中部有一簇白毛;头颈结合良好,腰短而坚,尻高宽而斜,四肢直,系短而立,蹄质坚实。毛色以三粉为主。

佳米驴

也叫绥米驴,属中型驴。主要产地:主要产于陕西的佳县、米脂县和绥德三县,中心产区在三县毗连地带。分布到附近各县和山西临县以及周围各省及延安、榆林市。环境条件:产区处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区,形成梁岗起伏、沟壑纵横、土地零散、道路崎岖狭窄的特点。海拔715~1350米,温差大,年平均日照达2617~2741小时。春季多风,夏热冬寒,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30~450毫米,无霜期仅150~180天,适宜种植杂粮,兼种大量苜蓿,轮作倒茬以改良土壤和提供饲草。从东汉以来,农民就习惯养驴从事耕、拉、驮、乘等各种役使。常以舍饲为主,以豆麦、高梁、玉米加谷草、麦草为主,夏季喂青苜蓿。各县有一些传统的专门种驴饲养户,精选良种,承担配种工作,经长期培育形成这一地方优良品种。体型外貌:佳米驴体型中等,略呈方形,体质结实,结构匀称,眼大有神,耳薄而立;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端正,关节强大,肌腱明显,蹄质坚实。公驴颈粗壮,胸部宽,富有悍威。母驴腹部稍大,后躯发育良好。毛为粉黑色,因白色部分大小不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黑燕皮,全身被毛似燕子,仅嘴头、鼻孔、眼周以及腹部为白色;一种是黑四眉,除具有黑燕皮特征外,腹下的白色面积较大,甚至扩展到四肢内侧,胸前、额下及耳根处。

云南驴

体形外貌:头显粗重,额宽隆,耳大长;胸浅窄,背腰短直,尻斜短,腹稍大;前肢端正,后肢稍外向,蹄小而尖坚;被毛厚密,毛以灰色为主,并有鹰膀,背浅,虎斑;其它部分为红褐色。生产性能:云南驴性成熟早,2~3岁即可配种繁殖,一般3年2胎,如专门作肉驴饲养也可1年1胎,屠宰率45%~50%,净肉率30%~34%,每头净肉量为35千克左右。广灵驴

体型外貌:体格高大、骨骼粗壮、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耐寒性强。驴头较大、鼻梁直、眼大、耳立、颈粗壮,背部宽广平直,前胸宽广,尻宽而短,尾巴粗长,四肢粗壮,肌腱明显,关节发育良好,管骨较长,蹄较小而圆,质地坚硬,被毛粗密。被毛黑色,但眼圈、嘴头、前胸口和两耳内侧为粉白色,当地群众叫“五白一黑”,又称黑化眉。还有全身黑白毛混生,并有五白特征的,群众叫做“青化黑”,这两种毛色的均属上等。生产性能:其繁殖性能与其它品种近似,惟多在2~9月发情,3~5月为发情旺季。终生可产驹10胎,经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45.15%,净肉率30.6%。有良好的种用价值,曾推广到全国13个省区,以耐寒闻名,对黑龙江省的气候适应也较好。属大型驴。主要产地:产地为山西省东北部的广灵、灵邱两县,分布于广灵、灵邱及其周围各县的边缘地带。环境条件:境内山岳起伏,小部分为河谷盆地,海拔700~2300米。地处塞外山区,风大沙多,气候变化差异大,年平均气温为6.2~7.9C,年降水量420~500毫米,无霜期130--~150天,为塞外的主要杂粮产地。该地区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农民养驴农耕,是中国塞外商品驴的繁殖基地。由于当时盛产谷子、豆类,又种植紫花苜蓿,农民以谷草、黑豆和苜蓿草精心喂养,注意选种选配,结合役使和放牧,形成广灵驴体型高大、体躯结实的品种特征。

晋南驴

体型长方形,外貌清秀细致,是有别于其它驴种的特点。头清秀,大小适中,颈部宽厚,背腰平直,尻略高而斜,四肢细长,关节明显,肌腱分明,前肢有口袋状附蝉。尾细长,似牛尾。皮薄而细,以黑色带三白为主要毛色,另外还有一种灰色大驴。体型较美,细致结实,为中国优良的大型地方良种。主要产区:产于山西南部运城市和临汾市南部,以夏县、闻喜县为中心产区,包括平陆、芮城、永济、临漪等县市及临汾南部各县市。环境条件: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濒临黄河。有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复杂。海拔400~1500米,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13,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10天。夏县是禹的故乡,该县人文、农耕历史悠久,有发达的农业,是山西著名的粮棉产地,盛产煤。当地农民喜爱养驴,作为农耕和运输工具。喂驴精心而得法,全年舍饲,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又种苜蓿。做到夏加苜蓿冬加麦麸,并将鲜苜蓿与麦秸碾青混合调制,使驴等家畜常年都能得到青饲草,重视选种选配和幼驹培育,促进了该品种的形成,并向外地输出大量优质种驴。体型外貌:体型长方形,体质紧凑,外貌清秀细致,是有别于其他驴种的特点。头部清秀,大小适中,颈部宽厚而高昂,髻甲稍低,背腰平直,尻略高而斜,四肢细长,关节明显,肌腱分明,前肢有口袋状附蟑。

德州驴

体型外貌: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体型方正,头颈躯干结构良好。公驴前躯宽大,头颈高扬,眼大嘴齐,有悍威,背腰平直,尻稍斜,肋拱圆,四肢有力,关节明显,蹄圆而质坚。毛色分三粉(鼻周围粉白,眼周围粉白,腹下粉白)的黑色和乌头(全身毛为黑色)的两种。其体高一般为128~130厘米,最高的可达155厘米。

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快,12~15月龄性成熟,2.5岁开始配种。母驴一般发情很有规律,终生可产驹10只左右,25岁好驴仍有产驹的;公驴性欲旺盛,在一般情况下,射精量为70毫升,有时可达180毫升,精液品质好。作为肉用驴饲养屠宰率可达53%,出肉率较高,为小型毛驴改良的优良父该品种。

关中驴

体形外貌:关中驴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体型略呈长方型。头颈高扬,眼大而有神,前胸宽广,肋弓开张良好,尻短斜,体态优美。90%以上为黑毛,少数为栗毛和青毛。生产性能:在正常饲养情况下,幼驴生长发育很快。1.5岁能达到成年驴体高的93.4%,并表现性成熟。3岁时公母驴均可配种。公驴4~12岁配种能力最强,母驴终生产5~8胎。多年来关中驴一直是小型驴改良的重要父本驴种。特别对庆阳驴种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原产地及产地的自然条件:关中驴属于大型驴种。形成历史悠久,是中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和延安市南部,以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咸阳、蒲城和临潼等地为中心产区。曾被输出到朝鲜、越南等国。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13,年日照1980~2400小时,年降水量540~750毫米,无霜期190~210天。水利灌溉条件好,农业发达,盛产粮棉,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还有种植苜蓿、大豆、豌豆养畜的习惯,素以有大牛(秦川牛)、大驴而享誉全国。从西汉以来,驴一直是该地区重要的役畜,群众既有丰富的养驴经验,又很重视科学的选种选配。尤其对种公驴要求毛色纯正,黑白界线分明,体型高大,结构匀称,两睾丸大而对称,富有悍威,四蹄端正,蹄大而圆,叫声宏亮。因此,经过长期的选育,该品种质量不断提高。体型外貌:关中驴体型高大,结构匀称,体型略呈长方型。头颈高扬,眼大而有神,前胸宽广,肋弓开张良好,尻短斜,体态优美。90%以上为黑毛,少数为栗毛和青毛。生产性能:据测定,老龄淘汰驴平均屠宰率为52.7%,净肉率39%。

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

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

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脱贫攻坚驻村队长帮扶工作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今年以来,“双联”精准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县委“双联办”、政府办和吉岘乡党委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农村工作、扶贫攻坚暨双联行动会议精神,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目标,以市委“1+20”,县委“1+18”为行动指南,不断强化工作作风,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狠抓各项帮联措施落实,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驻村帮扶工作模范带头人,切实为深入推进双联驻村工作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合水县公安局看守所副所长、九顷湾村驻村工作队长刘建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走家串户搞调研,摸清底数打基础。合水县公安局帮联的是吉岘乡九顷湾村。九顷湾村行政村位于吉岘乡东南部,地处山区,距离县城15公里,交通状况欠佳,群众主要靠种植玉米和蔬菜大棚,缺乏有效的致富良策。刘建峰同志担任帮扶队队长以来,始终心系帮联村社情民意、产业发展,走村串户,了解调查社情民意。该同志作为一名科级干部,严格按照县委、局党委的要求,常驻九顷湾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年初,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多次九顷湾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村干部、党员代表座谈交流,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实地查看了解,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求意见等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全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立足全村实际,充分发挥蔬菜种植、羊畜养殖等产业优势,与我局双联办同志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吉岘乡九顷湾村5年帮扶规划》和《吉岘乡九顷湾村2015年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吉岘乡九顷湾村超常规发展的基本思路,为联系村的强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村组察民情,真心帮扶暖民心。刘建峰同志始终心系帮扶户,坚持以“输血的同时重在造血”为前提,搭建为民“连心桥”。今年春节刚过,刘建峰同志就带领双联办的工作人员深入联系户家中,与农户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上做了详细的记录,对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农户做出解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回到单位后及时向局主要领导进行汇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后便以最快的速度为农户解决。他的这种积极认真,把帮联农户当做自己亲人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每次他到农户家中去时大家都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我们向刘队长反映,都会得到及时解决,他真的是位好同志。”九顷湾精准扶贫户贺西宁感慨的说道。

在今年的春耕之际,刘建峰同志考虑到吉岘乡九顷湾村的村民因为交通不便,农资极为匮乏,春耕地膜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生产资料。刘建峰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汇报,联系对接县农牧局,为九顷湾村贫困户解决春耕地膜0.5吨,并和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副局长郭阳明及县局双联办工作人员,亲自把地膜送到农户家中,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秋收之际,针对吉岘乡九顷湾村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刘建峰同志紧急协调县农机局,及时联系玉米脱粒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日常劳作所需,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群众的可支配收入。

——立足实际真帮扶,紧盯项目促发展。刘建峰同志始终胸怀大局,在积极参与制定吉岘乡九顷湾村“双联”行动《实施方案》、《帮扶计划》、《干部驻村工作计划》的同时,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身先士卒,常常深入吉岘乡九顷湾村的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他访贫解困、真心为民的身影。为了帮助联系村早日脱贫致富,他实地进行调查走访,查找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通过不懈努力,他发现九顷湾村川台地理优势,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大棚蔬菜,但农民们缺乏科学种植蔬菜的技术,刘建峰同志及时联系县蔬菜办,邀请两名蔬菜种植专家,组织100多名蔬菜种植户开展蔬菜种植专业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在开展驻村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杨庭富、白林社家劳力少,家庭成员年龄偏大,两家都养殖了羊畜和牛,但因常年要人工粉碎饲料,既没有劳力又耽误干其他农活的实际,刘建峰同志及时汇报局主要领导同意,7月20日,在县农机监理站为两户贫苦户办理了2台铡草机购买手续。

刘建峰同志开展驻村工作以来,九顷湾村每一户贫苦户的生活疾苦都牵挂着他的心,大到高龄老人,小到幼儿园学生,在得知九顷湾小学的校舍因年久失修,严重影响35名小学生的安全,刘建峰同志想方设法,联系对接县教育局,申请校舍维修项目1个。他积极带头动员全局民警自费购买农业科技书籍150余本,小学生图书100余本,在村部成立了乡村书屋,他又担心部分农户看不懂,就组织协调农业养殖专家深入村庄举办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全村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养殖水平,真正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切实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访贫问苦、平易近人、真心为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联系村、帮扶群众的充分认可。

脱贫攻坚驻村队长帮扶工作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女,出生于1967年10月,***街道中国先锋队扶贫帮困志愿队队长,***村妇代会主任,曾二次当选为***市人大代表,2005年被评为***市“爱心女性”。****同志政治觉悟高,思想纯正,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自加入巾帼先锋队以来,积极响应队伍的号召,主动摆正位置,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态度务实、求实、扎实,深入工作一线,关心联系群众,带领扶贫帮困志愿者开展各项爱心活动。曾多次被评为个人先进。

一、用自身特长,为群众排忧解难

***不仅担任扶贫帮困队长,还担任村妇代会主任职务。对妇女工作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在法律法规方面自学的内容较丰富。村民有疑难问题,她总是热情相待,耐心讲解。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她再向上级有关部门请教问答,然后再进行解决。由于***办了奉金金具厂,所以她平时很忙。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妇女由于贪小便宜被骗了2000元钱,她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放下手中活,向派出所报案。同时开车帮忙找骗子,在她和派出所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追回了2000元现金。村里左邻右舍都喜欢请她帮忙,她从无怨言,总是热心帮助。

二、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做好巾帼志愿队的每一项工作

身为扶贫帮困队的队长,她总是以身作则,出色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年过年、过节,她总是自己出钱出物,带领她的队员,一起慰问老年人,去年她为街道的敬老院捐助了3000元现金,同时还送去麦片、方便面等食品。她不但自己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还积极动员其他人员参与到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中来。她还带头清扫村庄的四周,爱护树木,劝阻别人不要毁坏树木。同时,她还雪中送碳,资助贫困学生。大堰镇董夹岙村贫困学生在苦读10年,考上一所美术学院,却因家里贫困拿不出学费上学,这将断送他的求学机会和大好前途命运。***闻讯后赶到董夹岙村,为她送去8000元的现金,并承诺读大学四年期间她包揽全部的书学费,她每年为董碧波提供1.4万元现金。她还资助在奉化技工学校求学的学生4000元,还资助丹寨学生三名,并每年寄去衣服、鞋、书本等物品,她好几次收到丹寨小朋友的信。目前,她共资助贫困学生7位,每年资助金额达4万元。

三、关爱社会公益事业

***还捐资各项公益事业。村里的一条道路因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睛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她立马拿出5000元,维修保养村道。村里环境整治她出资5000元,老年协会成立她又出资2000元。她慷慨解囊支持公益事业,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用村里老百姓的话说:“***不是闺女胜过亲闺女不容易呀”。今年她出资5.5万元浇筑村水泥路,出资3万元修复了破烂不堪的祠堂。修复的祠堂成为群众办婚丧喜事的主要场所。今年上半年,村里栽种的价值上万的桂花树,都是她出资的。***自担任妇女主任10多年,从未领过村里的一分钱。

一年来,***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思想先锋、行动先锋、为民先锋的作用她并没有满足现状,还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迎接明天的朝阳。

脱贫攻坚驻村队长帮扶工作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康建国,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定西市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科科长。2014年1月,康建国被选派到马河镇川口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5年6月,又被选派担任川口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以来,他始终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思路、谋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抓队伍强素质

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康建国重点抓了村“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驻村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在建强村级班子,提升为民办事水平、加强综合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川口村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他结合川口村实际,开展了“三强化三提高”活动(即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有力促进了“两委”班子转变服务方式,有效激发了村班子活力和村干部干事热情。利用农闲时节或阴雨天,结合“三到户”和党员冬训等工作,通过远程教育播放、专家授课、技术员现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了镇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他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6名无职党员设定政策宣传岗、环境治理岗、民事代办岗,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中发展党员2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名,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党员致富带头人张晋东创办的空心砖加工厂吸收15名贫困群众就业,党员致富带头人焦志红创办的肉牛养殖场带动2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每户年增收均在5000元以上。在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方面,他严格落实市、县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落实驻村到岗、考勤签到等各项制度,用严的纪律促进了帮扶队工作顺利开展。

抓薄弱夯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简陋是制约川口村整体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康建国把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和帮扶的重点,先后争取到位各类项目资金723.3万元,有效破解了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其中,争取资金70多万元,完成引洮工程灌溉管道延伸到川口村的管网建设,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新增灌溉面积500多亩;争取资金13万元,完成川口村7个社动力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争取资金227.5万元,拓宽及砂化道路17.6公里,硬化道路5公里,村社道路实现了砂化硬化全覆盖;争取易地搬迁项目资金248.8万元、危房改造资金28万元,对居住在偏远自然村的20户农户进行了搬迁,对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争取资金70多万元,为川口、花园两社硬化巷道3000多平方米,栽种行道树1000多棵,安装太阳能路灯76盏,实现了村主干道路硬化、绿化、亮化。

抓产业促增收

康建国认为,没有村级主导产业就没有精准扶贫。针对川口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他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等举措,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互助基金由15万元增加到100万元,受益农户由14户扩大到100多户。组织发放扶贫贷款75户227.2万元,其中45户发展型农户通过专项扶贫贷款养牛88头,30户带动型农户通过入股企业分红的方式,分红资金45万元,带动发展养牛35。对所有贫困户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逐户调查登记,并将落实情况逐一录入了全省大数据管理平台,以便于查阅,跟踪落实。他着眼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组建种养殖农民合作社3个,引导农民种植柴胡1500多亩,实现了户户种柴胡的产业布局,户均增收4000多元;协调解决扶贫资金40万元,新增养羊户40户,引进基础母羊200只;建立标准化地膜洋芋种植基地一处500亩。他还联系引进临洮森源苗木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计划建立200亩云杉育苗基地,受益农户将达到100多户,目前已达成意向协议,今年上半年可实施,建成后户均年可增收1万元。

抓载体建制度

抓实载体健全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康建国结合陇西县开展的乡镇干部“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把川口村打造成全县基层党建、双联、精准扶贫示范窗口,以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为目标,坚持阵地建设与机制建设同步推进,建设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建立健全了主抓书记促党建、紧抓双联助帮扶、重抓宣传引提智为主要内容的“三抓机制”。按照党支部第一书记直接抓、全面抓、协调抓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驻村干部包社,村干部包农户,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包贫困户的“三包”责任制,层层靠实目标任务。坚持把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为党员群众学习政策、交流工作的平台,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课堂,组织活动、丰富生活的舞台,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完善了便民服务室、配备了办公和食宿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依托联村单位的资源优势,多次争取各类帮扶帮带,着力促进了川口村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发展。他联系引进企业助学,积极为16名贫困户大学生提供跟踪式保障助学,每学年解决学费4000元;联系市委党校讲师和县农牧局专家,为川口村群众举办精准扶贫政策和种养技术培训班4场(次),受训群众达230人次;联系省妇幼保健院相关科室专家9人,深入到川口村和马河镇卫生院,为群众开展免费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多份。他结合入户走访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短信平台、宣传版面、QQ群和党务公开栏等方式,广泛开展精准扶贫、致富信息、基层组织建设等宣传,发送种养殖信息1600多条,全面的向贫困群众讲解政策,让广大贫困群众了解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鼓励他们脱贫致富,激发他们的致富热情,引导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其中,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在驻村帮扶的两年多时间里,康建国始终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川口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展现了一名组工干部敢于担当、服务群众的时代风采。

合水养牛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驻村工作队队长事迹材料、合水养牛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