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主义(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养牛主义(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大家好,关于养牛主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过去红极一时的“圈地养牛养羊”,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过去红极一时的“圈地养牛养羊”,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过去红极一时的“圈地养牛养羊”,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对老百姓来说养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发家致富手段,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养殖是非常好的致富捷径。前几年环保问题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的时候,很多地区都大力的推广养殖业。有段时间特别流行圈地养牛养羊,一圈地就是几十亩,而且大家搞的都是规模化的养殖,据说效益非常的可观。

但是曾经这些流行非常久的圈地养牛养羊现在却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前几年国家对于养殖业投入力度非常的大,很多地方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都有许多的优惠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把养殖业给带动起来,所以在那段时期内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养殖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不了了之,不少养殖场都倒闭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养殖场根本就是摆设,有些人就是为了钻空子吃国家的补贴。他们并没有养多少牛,但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他们今天把牛赶到这一家,明天把牛赶到那一家,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但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好糊弄了。还有一种原因是养殖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吸引资金。

不少养殖场催生了一些合作社,当合作社流行的时候,他们想办法吸引外界的资金。投资者认为把钱放在养殖场比放在银行要划算,所以他们就将钱投到了养殖场,但是这种模式很快就失败了。

养奶牛的人牛奶掉价为什么要杀奶牛倒牛奶

养奶牛的人牛奶掉价为什么要杀奶牛倒牛奶

“倒奶”经济学

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触发了少年时的记忆,“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如今,中国奶农也会把牛奶白白倒掉,他们为什么也选择这么做呢?记忆里倒牛奶是资本主义大萧条时代的标志

很多70后、80后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动脑补出一张图片: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这个场景大家都熟,因为从小大家都学过这张配图,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国“大萧条”。

它试图要说明,当时英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穷人因为经济危机失业没钱而挨饿,资本家却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于是,“倒牛奶”成了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最直观印象。

●事实上,当年倒掉牛奶是奶农理性选择的结果

其实,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就连当今的中国也很难做到。北京延庆县奶农因为牛奶滞销在接受采访时说:“冬天天气冷,奶站有个储奶罐,能储存3吨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余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价销售,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

为什么不做做好事,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因为那样做会让本来就萎缩到很小的牛奶市场更变得所剩无几,留下的奶更是卖不出去,奶农的生活也就彻底无以为继了,牛奶业会彻底垮掉。

社会学者孙立平曾研究说:“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罗斯福的做法,给奶农补贴变相鼓励倒掉牛奶

1933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但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这种情况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中美奶农倒牛奶有什么不同?

中国奶农倒牛奶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这个答案其实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会在经济学家中间引起争议。不管怎样讲,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12年以来,因为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推行,散养户大量退出,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2013年曾发生“奶荒”,原奶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来的最高点。于是吸引很多奶农高价买牛,投入生产,产量增加,鲜奶价格一路下跌,倒奶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而国内市场对国产奶制品的需求却在减少。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1-10月全国的乳制品生产总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态奶的生产总量有1193.1万吨,同比增长只有0.72%。

现在的中国还有与当年的美国无法类比的因素,在现在这个全球化市场里,国际奶价的风吹草动也会影响到中国。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就下跌了30%-40%,而中国的奶粉进口量在2014年上半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进口奶开始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一个特殊的原因加剧了国产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无论是国内奶企还是消费者都对奶源质量存有担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抛弃国内散户奶源,建立现代化牧场,甚至去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面对奶农的困境,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多地出现的“倒奶杀牛”的情况,媒体开始介入。日前新华社评论呼吁,奶农倒奶杀牛政府岂能袖手旁观。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农业部也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

北京延庆县奶农因收购量急剧下降倒掉多余鲜奶,当地政府就“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奶企和收购商已全部收购牛奶”。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认为:“如果奶农倒奶了,哭起来了,就应该帮助,那么,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后,鲜奶价格飙升至5元一公斤,奶农开怀大笑的时候,该不该拿掉他们的超额利润呢?”

这其实是延续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导收购农产品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市场信号,诱使奶农继续过量生产。牛奶场的规模反而违背市场现实继续扩张,被收购的奶制品因过量而产生浪费,而这种浪费的代价是由全社会来承担的。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的浪费”,可以借鉴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的经验,新西兰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针对奶牛的补贴,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虽然中国针对奶牛的商业保险也有些年头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补贴,但还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如果这个行业不能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意识,寻求市场手段的保护,而是一有问题就哭着找政府帮忙,那么它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比尔·盖茨建议“所有富国吃人造牛肉”被批,原因是什么

比尔·盖茨建议“所有富国吃人造牛肉”被批,原因是什么

美国《国会山报》报道,比尔·盖茨表示如果富裕的国家只食用基于植物的“合成”肉制品而不是牛肉,将有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在接受《科技评论》采访时,盖茨讨论了他的新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HowtoAvoidaClimateDisaster),并强调了富裕国家转向“100%合成牛肉”可以带来的好处。“我确实认为所有富裕国家都应该转向食用100%合成牛肉,”当被问及各国在食品生产方面如何帮助减少甲烷排放时,盖茨说,“你可以习惯这种口味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人造肉生产商)会让它的口味变得更好。”

“人造肉”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肉,主要用植物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几种物质组合成的素肉,再添加植物性血红蛋白;一种是培养肉,利用动物体内的细胞或全能干细胞放在培养皿中培养,让肌肉组织自行生长,也就是丘吉尔所幻想的“培养皿鸡翅”。

如果以第一种概念来看,宽泛地说,中国的“人造肉”历史开始得更早一些。北魏《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如何通过豆制品烹制素斋。素斋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人造肉”,以豆制品做出以假乱真的肉,这种传统一直流传下来,上传到各个素菜馆里,下传到牛板筋、唐僧肉等泛辣条产品,这对我们来说不陌生了。

但严格说起来,这毕竟不涉及合成技术,只能说是厨师的鬼斧神工与商人想象的艺术。

正经谈“人造肉”,还是得经过了实验室步骤。目前来说,美国“人造肉”处于行业前端,他们的“人造肉”除了追求口感像肉,还追求外表神似——用亚铁血红素模仿红血丝,一刀切下去,“人造肉”真的能流血。

有美食家曾被邀请去品尝过“人造肉”,他这样形容那种奇妙的口感:“没想到居然很香脆,一口咬下去,的确类似肉的口感,很多汁,有真肉的样子和味道,但没有真肉那么有嚼劲。”

激怒牧民

一位常年霸占全球首富位置的超级富豪,关心一下人类存续与气候问题,本来没有什么,偏偏盖茨提出了“天下无牛论”,在他看来,甲烷是牛羊等放牧动物消化牧草时产生的一种温室气体。如果人们可以不吃牛羊肉,而是以植物纤维制造的人造肉代替,那么,将会大大改善气候。对于缓解温室效应,他认为:除了消灭牲畜,别无他法。

显然,说牛羊是全球气候问题的罪魁祸首,并不公允,毕竟饲养牛羊伴随了人类文明史。

对牛羊种族灭绝,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恐怕也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当然,主业是信息技术的盖茨,探讨生物学并无不可,业余爱好者也有发言权嘛,问题在于他发出的“不吃牛肉”的倡议。这条倡议经过社交媒体的发酵,激怒了美国中西部的牧民们。

放牧牛羊,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也是生活根基。在他们看来,肉食者喊着不吃肉,目标还是断了他们的生路。如果全球都不吃牛羊了,那养牛羊的牧民,还怎么养家生活?

一时间,盖茨呼吁禁食牛肉,美国牧民捉刀抗议“天下无牛”论背后,呈现了比尔盖茨的文化倾向,也让美国深层的文化分裂浮出水面。其实,早在20年前,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预言:美国文化会一分为二。

一是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自由文化,信奉自由、推崇开放、积极融入世界;一是以基督教清教为核心的清教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宗教、推崇光荣孤立。

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又将这种文化分裂,链索到了经济领域。前者往往是在全球化中获利的世界公民,后者往往是在全球化中受损的“老白男”。如果放到比尔盖茨的处境中,比尔盖茨是前者,而美国的牧民是后者。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比尔盖茨的考虑基点是世界、是人类,这是美国文明灯塔自居的傲慢的微观反应;而美国牧民的考虑基点是自身、是牧民群体,他们不在乎世界怎么样、人类怎样,只在乎当下自己的利益。表面上,这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深层上,又是文化冲突。

针对盖茨的这一“脑洞”,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提出质疑。并表示,在指出西方国家应该食用“100%合成肉”时,盖茨自己却是个“最爱吃汉堡”的肉食者。“你们可以吃3D打印的塑料肉,但不是他和他在达沃斯的朋友。”,还有网友打趣说,“美国人还会再吃一阵货真价实的牛肉,因为我们正欠着27.9万亿美元的债。”

关于养牛主义,过去红极一时的“圈地养牛养羊”,为何现如今却销声匿迹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