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养牛业 张家川红花牛是哪里的特产

华亭养牛业 张家川红花牛是哪里的特产

大家好,关于华亭养牛业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张家川红花牛是哪里的特产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张家川红花牛是哪里的特产

张家川红花牛是哪里的特产

张家川红花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南部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回族聚居区,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在1486-2659米,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044小时,无霜期163天。陇山巍峨,峻岭重叠,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雨量充沛,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场,放牧草地面积达到54.1万亩,野生牧草154种,饲草年产量1.4亿公斤,载畜量折牛单位9.17万头,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81年实施了全县黄牛改良项目,30多年来通过采用西门塔尔肉牛与当地秦川黄牛的杂交改良,形成了种群稳定的地方品种-红花牛。富有科学营养价值的蚕豆、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在全县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回汉群众有着经营畜牧业生产的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草原保护、饲草料综合利用、畜种改良、疫病防治、接犊育幼、饲养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人工种植牧草,为“张家川红花牛”的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而且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张家川红花牛生产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了探索优质高效肉牛生产繁殖模式,引导养牛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张家川红花牛”肉牛繁育生产基地。县委县政府目标明确,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一抓到底,抓出了成效。畜牧部门始终把以西门塔尔为父本的递进杂交改良作为基础性良种工程,制定长远的肉牛改良规划,确定科学发展目标,组织开展黄牛冻配改良,经过五十多年的黄牛冻配改良育种工作实践,累计完成西门塔尔杂交冻配改良牛18.36万头,建成了优质的“张家川红花牛”繁育核心群,形成了体型好,耐粗饲,生产性能高,牛肉肉质优良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形成了集良种扩繁,冻配改良,养殖技术推广,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为一体的生产管理模式,为大力发展“张家川红花牛”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张家川红花牛”是张家川县畜牧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畜种。

地域范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张家川县属甘肃省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畜牧业概况。2010年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115.8万头(匹、只),其中:牛17.33万头。畜禽存栏66.37万头(匹、只),其中:存栏牛12.01万头。出栏各类畜禽49.43万头(匹、只),其中:牛5.32万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9454.5吨,禽蛋产量1260吨,鲜奶产量235.4吨。全县有规模养殖户13402户,其中:养牛7249户;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5个,其中:养牛小区16个;建成规模养殖场92个,其中:养牛场37个;建成各类养殖专业村90个,饲养各类畜禽9.74万头(只),其中:养牛专业村72个;有以皮毛、活畜交易为主的专业交易市场7处,有各类草畜产品交易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1200多人(个),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17个。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9.9万亩,在适宜区域大力推广饲料玉米、豌豆等一年生饲料作物种植面积7万亩。累计建成青贮氨化池4425个,年青贮氨化饲草7.5万吨,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了36%。牧业产值达到1.8亿元,人均牧业收入660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张家川红花牛肉外在感官特征:宰杀后从胴体上看,新鲜肉肌肉有光泽,深红色均匀,即色泽、气味正常,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切口稍潮湿而无粘性。肉质紧密富有弹性,指压后的凹陷应立即复原,无酸、臭等异味,具有鲜牛肉的自然香味。腱紧密而有弹性,关节表面平坦而光滑,渗出液透明。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聚于表面,具有特殊香味。张家川红花牛放牧在高山森林草原,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环境清新,再加上因气候生态条件特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牧草营养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热能高,粗纤维低的特性,生产的牛肉为无污染的“绿色牛肉”。2、牛肉内在品质指标:张家川红花牛牛肉中氨基酸组成齐全,氨基酸总量为14.4g/100g,甘氨酸0.881g/100g、亮氨酸1.17g/100g、蛋氨酸0.413g/100g、酪氨酸0.536g/100g、组氨酸0.57g/100g、苏氨酸0.648g/100g、丙氨酸0.799g/100g、异亮氨酸0.66g/100g、胱氨酸0.21g/100g、赖氨酸1.29g/100g、天门冬氨酸1.34g/100g、缬氨酸0.73g/100g、苯丙氨酸0.708g/100g、脯氨酸0.71g/100g、丝氨酸0.582g/100g、谷氨酸2.19g/100g、精氨酸0.957g/100g。以谷氨酸含量最高。新鲜牛肉中脂肪总量为2.82g/100g,水分含量74.6%。钙含量为5.48mg/100g、磷含量为0.24g/100g、铁含量为4.5mg/100g、锌含量为6.61mg/100g。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含量为1.8ug/100g、维生素B1含量为420ug/100g、维生素E含量为54.7ug/100g,维生素B12含量为1.5ug/100g,高于其它肉类。因此,张家川红花牛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独特的“绿色牛肉”。3、安全要求:张家川红花牛产地环境达到《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和《天水市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标准-Q/TNM0015—2003》;张家川红花牛生产管理严格按照《天水市无公害0肉牛育肥技术规范-Q/TNM0011—2003》标准执行;畜禽饮用水达到并保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饲料及其使用达到《无公害食品肉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127—2002》;兽药及其使用达到《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0-2006》和《天水市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规范-Q/TNM017—2003》;张家川红花牛疫病防治符合《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339-2006》和《天水市无公害畜禽防疫技术规范-Q/TNM0012—2003》;产品质量达到《天水市肉品检疫技术规范-Q/TNM016—2003》的要求;张家川红花牛病害肉尸处理符合《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张家川红花牛种畜调运符合《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16567》。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口密度大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48.73万人

人口密度:252人/km2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已崆峒山而文明于全国.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崆峒区辖3个街道、4个镇、13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东关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四十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草峰镇、安国乡、柳湖乡、花所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

全区辖13个乡、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有252个村、14个城市社区。全区总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总人口48.73万人,人口密度251.7人/平方公里。有回、满、藏、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

历史沿革

平凉市崆峒区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2年),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1949年成立平凉县,1950年设平凉市,1964年撤市复县,1983年恢复县级市至今。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

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4.5℃,最低气温-16.7℃,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644.2毫米,日照2288.4小时,无霜期178天。

2005年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58亿元。全区人均地区生产值为8516元。

自然资源

崆峒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煤、铁、铜、磷、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白云岩、陶土、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种12大矿点,其中水泥石灰岩和化工石灰岩品位较高,储量达5亿多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植物资源1300多种,动物资源50多种。

电力供应充足,有120万千瓦火电厂1处,330、110千伏和35千伏特等变电站7处,小水电站1处。

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山药、杏干、黄花菜、蕨菜、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羊肉、皮毛出名,植物资源1300多种,沙棘等经济植物和甘草等药用植物100余种,动物资源50多种,水产资源以淡水鱼、甲鱼为主。有750千伏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各1处,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6处,小水电站一处,120万千瓦平凉火电厂已正式投入营运,电力供应非常充足,同时探明市郊南塬地热水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平凉市崆峒区太统铁矿属小型矿床,本矿点属于二迭统山西组煤系地层中,含矿岩系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及薄层状砂质、碳质而页岩,夹菱铁矿结核。菱铁矿共有三层:底层矿厚为15米,结核连接成似层状,含矿系数6.54%;中层矿厚5.52米,结核为球状,含矿系数6.54-3.7%;上层矿厚3.94米,含矿系数为4.87-3.67%;主要铁矿物为菱铁矿,少量褐铁矿。铁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质储量43.1万吨。目前还没有开发利用。

铝土:铝土矿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产生于山西组(P1S)底部,矿产地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境内,有大台子、红庄子、王店三地,其中大台子铝土矿规模较大,其它两地皆为矿点。大台子铝土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2′31″,北纬35°22′14″,位于贺兰褶带的南端,矿床生于寒武系古地形中的喀斯特凹陷内,属陆相沉积矿物,产品位AL2O352-69%,Sio2-20%,Fe2O30.75-1.8%,已探明C级储量5.5万吨。

石灰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长约20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地质运量储量21亿吨,其中太统山化工灰岩储量为3000万吨。矿床赋存条件好,矿体厚度大,矿石品位优,其主要化学成份Cao50-52%,MgO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崆峒区麻川乡大台子、水泉湾等地,已探明地质储量500多万吨,地质远景储量2亿吨。矿石产于上寒武系和奥陶系,露天矿床,矿体厚度大、矿石品质好,主要化学成份MgO20.8-22%,CaO27%,MgO1.1-2%,SiO膨润土:膨润土矿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东,东经106°48′02″-106°48′42″;北纬35°21′41″-35°22′24″。矿区地层属上三迭统延长群中亚群,共有三个矿层,累计厚度为10.64米,走向长200米至1000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蒙脱石占46-78%,膨润土地质储量141.37万吨。膨润土具有特殊的吸水性、膨润性、胶结性、阳离子交换性和分散性及润滑性等,可在冶金、铸造、石油钻探、化工等工业中充当粘结剂、增塑剂、交换剂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目前平凉市崆峒区地矿局准备开发利用。

地热水:平凉市崆峒区地热水主要有下白垩系盆地厚层状矿岩构成的蓄热和蓄水层,其上为第三条泥岩构成的保温或隔水层。其热源和水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地六盘山山前断裂带的补给,其地热水大概范围西至六盘山,东至庆阳宁县一带,属甘肃省陇东地热区。平凉市崆峒区西南坡村地热井,水温17-20℃,矿化度0.81克/升,水文队普查钻孔深250米揭露出下白垩系含水层,水头高土地面30余米,自流量8800吨/昼夜,水温25℃,属地热异常点。

社会发展

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减免农业税收,及时落实了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建成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蓄果菜草为支柱、区域性多种经济为补充的大农业格局。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08亿元(可比价),粮食总产量达到16.77万吨,油料产量达到6657.3吨,水果产量达到6.15吨,蔬菜产量达到20.19万吨。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良好。当年新增温棚养牛大户335户,建成了景兴肉牛分割生产线,西开牧业分割肉产销两旺,全年屠宰肉牛13.4万头,肉牛产业的品牌效益进一步显现。奶产业发展较快,新增奶牛2010头。黄牛饲养总量达到24万头(含存栏、出栏和短期育肥),现已成为甘肃集约化肉牛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工业经济立足原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做大优势行业,扩张经济总量。2005年辖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其中区属企业实现18.97亿元。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1亿元、工业增加值9.23亿元,其中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7.17亿元、增加值2.16亿元。辖区企业产销率98.46%,其中区属企业92.98%。

平凉市崆峒区科技服务机构294个,从事各项科技活动人员近六千人。有各类学校334所,专任教师4616名,在校学生10.21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99%,初中入学率97.19%。各类医院37个,病床1829张,医务工作者1784名。环境治理投资继续增加,居民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

平凉市崆峒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跨东西。银武高速、平定高速公路,平西铁路即将开工建设。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5年,辖区共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48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3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3.8亿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全年依托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4.5万亩。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58.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4.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6.02平方米。

交通邮政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货运量732.9万吨,客运量452.7万人次。邮政业务收入总量12.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含移动固话)8.71万部,移动电话10.4万部,宽带互联网用户6367户。

旅游资源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2006年全区总旅游人数11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来,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崆峒区位列第425名。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崆峒区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16日,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崆峒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15日,崆峒区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月3日,农业农村部认定崆峒区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崆峒区在列。

2018年8月16日,崆峒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民委命名崆峒区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王家桥村位于哪个区

王家桥村位于哪个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王家桥村

王家桥村位于金桥镇东南方向,东傍上海外环A20高架道路,东南邻唐镇新虹村,南临唐镇新镇村,西近申江路,西北紧靠金桥出口加工区,北至金桥镇陆行村,南北平均1.3公里,东西平均1.2公里,村域面积大部分在外环高架道路与唐陆路之间,村域面积1.55平方公里。唐陆公路在村西部南北纵贯通过,南离龙东大道1.5公里,北距新金桥路2.2公里,金海路2.8公里。县级河道曹家沟在村境中部南北通过,南通川扬河,北达黄浦江;镇级河道许家沟境内长0.42公里;村级河道杨家浜西通曹家沟,东至浦东运河,村境内长0.5公里。王家桥村成陆于唐代,时属江南东道吴郡(苏州)华亭县管辖。宋代初年属两淅路秀州(嘉禾郡)华亭县域。按元代建置区划为上海县高昌乡第二十二保第4、5图境内。1938年上海沦陷后,属上海特别市浦东北区,抗战胜利后属上海市洋泾区,仍沿用保甲制。1949年5月17日,村境解放,1950年2月废除保甲制,设村建制,村境内分别有十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共5个小村,隶属洋泾区陆行乡。1951年11月土改结束后,大乡置小乡陆行乡为陆行、振南2小乡,1954年8月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并小乡置大乡,由8个初级社合并成立新陆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隶属东郊区陆行乡。1958年9月27日红旗人民公社成立。嘴角、草屋、沈家宅、唐家宅、龚家宅、西王、孙家浜、滕圈、王朱10个生产队隶属浦东县红旗公社陆行大队王家桥生产队。11月析出顾家、倪家、新宅、瞿张、东张和原新陆三社胡家宅、前马、后马、南徐、陆家门10个生产队,隶属红旗公社畜牧部,成立公社畜牧联合委员会。1960年9月联合牧场改为地方国营牧场,陆行分场饲料基地。1961年1月,陆行分场、浦东牧场和张桥农场合并成立张桥牧场。1962年1月张桥牧场撤制分建张桥生产大队和果牧试验场。1966年4月撤消果牧试验场建制,顾家、倪家、新宅、瞿张、东张5个生产队同王家桥生产大队孙家浜、滕圈、王朱3个生产队组成王家桥大队,另划出王家桥大队有8个生产队组建新光大队。1983年10月王朱生产队分为王朱东队和王朱西队,此后,王家桥大队有9个生产队。1984年,撤社建乡,9月王家桥大队为王家桥村民委员会,隶属张桥乡。1994年5月金桥开发区征田,东张、瞿张撤制,王家桥村有7个生产队。2000年6月撤二建一,王家桥村隶属金桥镇,2007年7月,张家浜楔型绿地项目征田,顾家、倪家撤制,王家桥村有5个生产队隶属金桥镇。1984年9月至2010年12月,建制为王家桥村民委员会时,都是村民自治组织,经过九届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设主任、委员职务,另设农副、工会、妇女、文教、卫生、治保、共青团、民兵等条线,民主管理全村事务。2010年底,王家桥村有建制的村民小组5个,户籍总数503户,总人口:1567人。历年,征地动迁撤消建制但户籍仍在本村的村民小组4个,总户数:282户,总人口815人。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全村户籍总户数445户,总人口1869人,其中男性863人,女性1006人;1990年总户数512户,总人口1850人,其中男性818人,女性972人;2000年总户数522户,总人口1373人。王家桥村1994年前有建制的生产队(村民小组)9个,有28个自然宅,有王、张、陈、谢、朱、瞿、周、孙等29个姓氏。1994年5月金桥开发征地,同年东张队张家宅、朱家宅、王家宅、小张家宅和瞿张队童张家宅自然宅动迁过渡。1997年1月定居东陆新村二街坊及七街坊。2001年5月,上海外环A20道路和绿化带建设,王朱东队沈家宅全部和朱家宅部分自然宅动迁过渡,同年4月定居东陆新村六街坊。2002年10月,外环高压走廊杨杨线动迁,王朱东队后王家宅全部和王朱东队朱家宅、陆家花厅、滕圈队滕家圈部分自然宅动迁过渡。2003年5月定居张桥永建路86弄。2008年11月外环高压带50万伏动迁,王朱西队王家宅、王朱东队朱家宅、陆家花厅自然宅全部动迁过渡。2009年5月,定居金杨路1055弄和1155弄。其时王朱东队村民已全部撤离,王朱西队存下新村37户村民未动迁。2007年7月,张家浜楔型绿地和陆行老镇瞿张队动迁,顾家队金、陈、钱家宅,张家宅、顾家圈,倪家队倪家宅、谢家宅、华藏桥自然宅动迁过渡,部分村民现房定居高行俱进路285弄,部分村民在2010年6月定居莱阳路1443弄或东靖路669弄。瞿张队瞿家宅、东张家宅自然宅全部动迁过渡,2009年6月定居张桥永宁路33弄。2011年8月上海轨交三线(金海路)停车场项目征地,孙家浜队孙家浜、曹家宅自然宅和滕圈队小陈家宅、周家宅、顾家宅、滕家圈自然宅全部动迁过渡。王朱西队新村有6户村民动迁过渡。至动迁结束后,王家桥村只有王朱西队新村一个村民居住原自然宅。王家桥村1984年实际耕地面积1292亩,1994年瞿张、东张、金桥开发区征田后,耕地面积999亩,2001年上海外环A20道路王朱东队征田28亩,绿化带征田74.4亩,滕圈队8.4亩,其时王家桥村耕地面积888亩。至2010年王家桥村耕地面积835亩,耕地面积减少原因主要用于批准村民建房和村民活动室等文明创建用地。解放前,王家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三麦、水稻、棉花、油料作物,产量低、收入少,农民生活贫困。初级社成立后小部分面积种植蔬菜,供应上海市场,60年代后不种蔬菜。1958年至1964年红旗人民公社畜牧部时顾家、瞿张等5个队种植奶牛饲料,以种植玉米(青玉米杆)、红萝卜为主。1965年后,王家桥大队以种植粮、棉、油为主作物布局,随着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新型农艺科学技术应用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作物产量明显增长,1977年三麦单产113市斤,1987年小麦单产270.4市斤,大麦单产382.1市斤。,1998年小麦单产318.4市斤。1977年早稻单产631.8市斤,后季稻541.7市斤。1978年早稻单产832市斤,后季稻单产635.5市斤。1987年单季稻942.3市斤。1998年1006市斤。初级社时集体饲养肉猪,1960年始以私养公助为主,1964年以公养私养并举,1976年大队建造猪棚300平方米,1979年饲养生猪1653头,平均每亩地1.05头。1983年后以私养为主。1954年初级社时饲养蛋鸭,1956年停养。1979年县补贴在2个生产队建鸭棚900平方米,饲养蛋鸭1万只,1980年又有3个生产队建棚饲养蛋鸭,1984年蛋鸭收入81471元。1984年后,集体鸭棚承包给个人,私人饲养发展迅速,全村共有12户蛋鸭饲养户。肉鸭(北京填鸭)饲养在1968年至1978年各队相继饲养,根据各队工副业发展情况,饲养时间最长的生产队有10年。1978年始有3个生产队饲养肉鸡,以后逐步转化为私养为主,到1986年全村有较大规模饲养户3户。1956年高级社时,作价收归私养奶牛6头,引进优良品种1头,到1957年底有大小奶牛24头。1958年红旗人民公社畜牧部成立,饲养奶牛200头。1993年集体奶牛停养后,私养奶牛专业户逐年增加,到1999年全村有9户专业户,饲养量517头。2002年6月退养,全村无一养牛户。1959年,红旗公社畜牧部统一经营养鱼,利用倪家队园沟,开挖鱼塘,培育鱼苗,统一放养。1982年在原基础上开辟精养鱼塘,1983年后,大力发展水产业。1984年新宅队开挖鱼塘60亩,1985年顾家15.4亩,倪家17亩,承包给个人放养。王家桥村创办工业有较好的基础。1985年3月新陆一社时建土窑2座,年产砖200万块。1969年联合新光大队、陆行大队建轮窑。1971年5月转为公社企业。1968年王家桥大队开办红木雕刻,木模加工场。1974年开办冷作工场。1977年成立王家桥综合厂,有冷作、雕刻、木模车间,1978年发展木根、服装、小五金车间,工业总收入逐年增长。1971年1.76万元。1978年25.22万元,1982年36.06万元。1984年王家桥村开办玻璃制品厂、金属打磨厂、金属构件厂、热处理加工厂、联营上海起重工具厂、洋泾工具锚链厂,1987年工业总收入212.27万元。1992年企业多元化发展,“三资”企业纷纷在镇村域内建立。1993年后引进合作企业享碧钟表公司、高士顿钟表公司、景丽高尔夫游乐村、明丽红木家俱厂、洋泾西漕综合厂、天工服装厂、申楚制衣厂、京丰制衣厂等。1995年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在发展外企过程中,企业拖欠村集体资金,村级经济从1998年始衰退,进入低谷。2003年后,村党支部理顺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村级经济工作领导,加强村级经济管理,调整村级经济发展模式,在招商引资引税工作中有所突破。2010年村属企业20户,纳税企业124户。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7.67亿元,税收入库1780万元,村可支配财力450万元。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26亿元,税收入库1.9亿元,村可支配财力1600万元。王家桥村在1977年始大队出资,铺建村级钢渣路,以后逐年筑到生产队,共铺设14公里。1998年至2003年村、队水泥道路到户工程完成,长度9990米,建筑白色水泥路面29016平方米,村投入资金62万元。2003年至2010年完善水泥道路网络,拓宽村主道,修建水泥路面9064平方米,村投入资金82.8万元。改善村容队貌,整治环境。2003年以来,填土4840立方米,补绿17430平方米,村投入资金80万元。村主干道王家桥路、申欣路灯光工程,投入资金15万元。建造公共厕所20所,改建水冲式公厕12座,改扩建垃圾中转房6座,疏浚整治河道25条。落实民生保障,退休农民养老金每年提高,从2011年每人每月160元,至2004年提高到250元,2007年370元,至2010年提高到590元。畅通就业再就业渠道,解决“4050”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04年以来推荐农村富余劳力上岗348人次。加大社会救助力度,517户(人次)贫困户村临补27.47万元;25户(次)困难户得到镇村二级定补。教育助学学生33名,助学资金17.04万元。2010年始考上大学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重阳节慰问80岁以上老人,中秋节慰问退休农民640人次,发放慰问金9.65万元及慰问品。2010年始本村农民亡故人员补助500元。2004年以来,参加新型合作医疗4909人(次)村投入资金55.52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532人次,村投入资金37.32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每年组织一次体检。文明创建硬件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改建重建村级活动中心,村投入资金30万元。2006年在村东片建造老年活动中心,村投入资金30万元,建造门球场、篮球场、乒乓房、图书室、阅览室等,建造室内外舞池,置办音响等设施,完善社区健身家园建设。2003年以来,王家桥村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浦东新区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科普村”等。由自然村1组成。总人口8390人。其中:本村户数72户,本村人口2390人,农保人口311人,镇保人口1542人,城保人口446人;外来人口6000人。其他人口91人。耕地2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10.00亩,林地1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200.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0.00元。

(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王家桥村附近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上海海洋水族馆、卢浦大桥等旅游景点,有彭镇青扁豆、大白兔奶糖、三林崩瓜、浦东鸡、南汇水蜜桃等特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