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民族是哪里(比如最早从哪里开始驯养……)

养牛的民族是哪里(比如最早从哪里开始驯养……)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养牛的民族是哪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养牛的民族是哪里以及牛的历史,比如最早从哪里开始驯养……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南丹黄牛是哪里的特产

南丹黄牛是哪里的特产

南丹黄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南丹黄牛是广西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南丹县中堡、月里两个民族乡,以其性温驯、耐粗食、耐热、少病,适应性强,使役力好,成年公牛体重355±30公斤,性成熟900±157天,母牛的繁殖利用期一般18岁。

南丹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牧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南丹地处广西西北角、云贵高原的南麓,海拔为900米,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平均日照1243小时,气温16.7—17,1℃,无霜期310天,年降雨量1471.4毫米,相以湿度为81.7%,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草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近年来,随着商品牛贸易的促进,南丹黄牛以其肉味鲜甜,柔嫩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远销上海、南京、广东及港澳及东南亚国家。为了做强做大南丹黄牛品牌,南丹县委、政府把它列入“以农富民”工程的重头戏来抓,积极实施杂交改良,利用南丹黄牛作母本与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0优势,既保持有国外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易育肥,又有南丹黄牛适应性强,肉质风味好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低能量、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草食动物肉类发展,南丹黄牛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目前,该县拥有基础黄母牛3.56万头,发展养牛业的品种资源丰富,群众有养牛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养牛技术和经验,而且畜牧部门早在70年代就开始实施水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操作,技术上已积累不少的经验,可解决多种疑难问题。为使这一项目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南丹人民竭诚欢迎各界能人志土光临共同开发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肉类产品

地域范围

南丹黄牛产于南丹县境内的城关镇、车河镇、大厂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中堡乡、罗富乡、吾隘镇、八圩乡、里湖乡11个乡镇,其中中心产区是中堡乡、月里镇、八圩乡、里湖乡。地理标志为:东经107°1′~107°55′,北纬24°42′~25°37′,保护总面积3916.62k_,年饲养量4.6万余头。

牛的历史,比如最早从哪里开始驯养……

牛的历史,比如最早从哪里开始驯养……

1、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2、驯化的牛,最初以役用为主,比如种水稻。以后,特别是18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消费需要的变化,除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黄牛仍以役用为主外,普通牛经过不断的选育和杂交改良,均已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如英国育成了许多肉用牛和肉、乳兼用品种;欧洲大陆国家则是大多数奶牛品种的主要产地。英国的兼用型短角牛传入美国后向乳用方向选育,又育成了体型有所改变的乳用短角牛。

3、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原始社会产生了食物剩余,从而出现了交换,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4、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为早期恒河流域的农耕十分仰赖牛的力气,牛粪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与生机。

西班牙则是将牛当作冒险娱乐的对象,例如专业的斗牛与常民化的奔牛活动。利用牛对红色敏感的特性,藉著激怒牛只然后由斗牛士与之决斗。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风靡全国,享誉世界,尽管从动物保护的观点上看目前人们对此存在争议,但是作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传统还是保留到现在,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斗牛季节是3月至10月,斗牛季节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举行两场。如逢节日和国家庆典,则每天都可观赏。

斗牛场面壮观,格斗惊心动魄,富有强烈的刺激性。千百年来,这种人牛之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更是现代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项目。

现代饮食文化中,牛排或牛肉是很重要的饮食西化指标,有时甚至会用来当做衡量经济贫富的象徵,例如希特勒曾提倡他的政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与面包」。

古代时期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原因是与什么有关

古代时期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原因是与什么有关

城市拥有许多的便利,比如便于通商、便于管理国土、便于贮藏宝藏。一个游牧民族不会无缘无故放弃其种族世代遵循的生活方式,而筑城而居。必然是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政治原因。也许是出于政治考虑,也许是因为其技术水平。当游牧民族整体呈现散乱的部落状态,即使有名义上的汗王,他们也是逐草而居,很少出现定居,更别说建立城市。但是等到游牧民族出现一位雄主,统一大部分部落。这个时候他便需要一个首都用于发号施令,召集部众,裁决争端。长久的停留自然是城市更加方便长久。辽、蒙古莫不如此。

经济原因。游牧民族因其脆弱的经济基础,注定除了放牧之外,必须通过掠夺方式获取生存的资源。部落状态时期,这样的行动是小范围的,掠夺来的物资不算多在日常生活中很快便消耗殆尽。可是强大的汗国建立,这样的掠夺更有组织有效率总量也更大。原本抢夺来的资源还能“藏富于民”大家没人带一些就运走了。可是,有组织大范围的抢劫活动让抢来的物资堆积如山带着移动已经殊为不易,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地方用于存放这些物资。

生活原因。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游牧民族是否喜欢不断迁徙呢?从生物本能的趋利避害来讲,应该是不喜欢的。因为不断的迁徙,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在移动中与其他部落遭遇发生战争,夸张些说这是长久生活在朝不保夕中,随时有被一个更加部落覆灭的风险。等到统一的草原帝国建立,他会发现即使自己不再放牧,也能够通过发动战争接受朝贡等方式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开国几代还能保持彪悍的风格。但是后面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贵族二代是否还愿意过那种不断迁徙的生活?大部分都不会喜欢。于是定居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而建立城市更便于这样的定居是长久行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