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阿礼养牛(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

中原阿礼养牛(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原阿礼养牛,以及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邮编是什么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邮编是什么

邮编:476000

柘城,一片厚积着黄河文化历史瑰宝,闪烁着悠久商业文明之光的古老土地。柘城,一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细雨中焕发了青春活力,在新世纪经济建设全面提速中迅速崛起,在春来八面、风生水起的时代大腾越中崭露头角的现代文明之城。

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秦置柘县,隋改柘城县。柘城县属河南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平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人商业发祥圣地商丘市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476200。行政区划代码:411424。区号:0370。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20.7毫米,无霜期217天。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7镇16乡,2个农场,1个林场,1660个自然村,49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3941个村民小组。全县161900户,人口92.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5024户,69.5万多人;非农业人口6953户,2.8万多人。有汉、回、黎、土藏、壮、满7个民族。汉族71.3万多人,其他民族1.1万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0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柘城县辖7个镇、14个乡:城关镇、安平镇、起台镇、慈圣镇、胡襄镇、远襄镇、陈青集镇;惠济乡、邵园乡、李原乡、张桥乡、梁庄乡、伯岗乡、岗王乡、申桥乡、牛城乡、皇集乡、老王集乡、大仵乡、马集乡、洪恩乡。2005年,柘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铁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安平镇管辖,安平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尚寨乡、小吴乡,新设置惠济乡,辖原尚寨乡、小吴乡的行政区域,惠济乡人民政府驻原小吴乡人民政府驻地小吴村。

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47365安平镇38333起台镇42256胡襄镇40627慈圣镇48187

拓城县地图陈青集镇42012远襄镇39766邵元乡34572张桥乡36314梁庄乡40279

洪恩乡30217老王集乡35315大仵乡38247马集乡32373牛城乡42761

尚寨乡23547小吴乡21387伯岗乡45739岗王乡51199申桥乡45846

李原乡43202皇集乡35315铁关乡2167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历史文化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北旧城”内,依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4颗7000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遗存丰富的李庄文化遗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之战’就发生于此。柘城人杰地灵,俊杰辈出。‘政治为天下最’的三国曹魏重臣梁习;横扫官军、威震京师的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师尚诏;学有大成、术有专攻的清初布衣科学家李廷基;数学大家杜知耕;政绩显著、朝野称颂的一代名臣李元振;‘江南师帅’窦容邃;著名理学教育大家窦克勤;誓死御侮、血沃中华的抗日民族英雄郑廷珍;驰骋体坛、为国争光的‘世界女篮巨人’郑海霞;德艺双馨、名扬梨园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等,都为柘城的文明发展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荣与骄傲。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大战”曾发生于此。县城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遗址、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有朱襄氏陵、邵园汉墓、七台八景等著名旅游景点。古迹名胜共有210多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建设情况

柘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紧邻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黄金十字架交会处,距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0公里,东距105国道、西距国道40公里。商周高速公路与淮亳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并在境内设有两个出入口。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宁路、柘太路、柘郸路、S326等7条省道与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布全县,联通八方,人流物流畅通便捷。东北距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丘机场仅50公里,距高速公路仅30公里。境内公路34条,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商周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县乡有线光缆已铺通。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548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直拨,图文传真。县城规划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主要道路有19条,建成了春水路.新建南北街.南环路.文庙南北街。中原大街.和平南北街为主的道路网络系统。商粮大厦、金叶宾馆、县委招待所等集宾馆、餐饮、美容、娱乐于一体,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柘城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特产丰饶,景色宜人。惠济河.废黄河斜贯南北,涡河横穿南区域,其它河渠网布全境。耕地面积110万亩,五谷俱全,六畜兼备。柘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三樱椒、棉花、烟叶、花生、西瓜、大蒜、水果、黄牛、生猪、山羊及泡桐、杨树等物产。清脆无渣的胡芹,不翘不裂的泡桐,汁浓味醇的大蒜,香辣皮厚的三樱椒,历史名酒王贡酒、超低度绿色保健食品汉白明月酒,每年均有生猪、“三樱椒”、大蒜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柘城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生态建设试点县,又是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优质板山羊皮出口创汇县。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平原绿化县。省林业生产达标县和泡桐生产基地县,有“豫东泡桐之乡”之誉。区内已形成以酿酒、化工、食品、中药、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土特产有三胶(鹿胶、龟胶、阿胶)、柘丝等。工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商粮集团、王贡酒厂、酿酒总厂、造纸厂、生物化学厂以及轴承厂、中药厂等已成为龙头企业。商粮系列酒、王贡系列酒、磷肥、生物农药、瓦楞纸、铝锅、茄尼醇等产品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旧北湖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现有水面106万平方米,自然草丛绿地200亩,湖边绿柳环绕,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见底,湖中芦苇茂盛,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柘城是全国闻名的‘中国三樱椒之乡’。产品以其椒形正、着色好、肉质厚、辣味浓、结果集中、耐贮运、品质优而享誉海内外,为‘河南十大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健康食品’。全县每年种椒面积40多万亩,年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市场覆盖率达全国的60%以上,成为驰名国内的三樱椒重要集散地。柘城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板块经济各具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起步。初步形成了皮革、面粉、食品、酿酒、医药、化工、造纸、轴承、木材、机械、建筑、铝制品、金刚石微粉加工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格局,建有三大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城。全县金刚石微粉加工企业发展到140余家,年产量达3亿克拉,占全国生产总量的75%以上,占出口总量的46%以上,是国内金刚石微粉加工生产重要基地和主要经销市场。柘城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县城改造治理气势磅礴,城东开发和北环路行政服务新区开发日新月异,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供水、供电、通信、商贸、餐饮服务、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彩纷呈,北湖开发工程规模宏伟。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65000人,日供水能力达到25000吨。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覆盖城乡,商贸市场一派繁荣,辐射周边县市中心商贸城区域优势已初步显现。一个功能齐全、整洁亮丽、文明和谐的现代新柘城,粲然亮丽在世人的面前。

2006年5月,河南省地矿第11地质队在商丘市发现了3处煤层,其中在柘城发现的煤层预获煤资源量为12.43亿吨,为特大型煤田,若在此建成两座年产量为400万吨的煤矿,可以持续开发100年。该煤田都是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炼焦用煤,煤层分布面积218平方公里,煤炭远景资源量12.43亿吨。

柘城县工业园区优惠政策

对投资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一条龙、个性化服务,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对投资项目实行“马上办、办上马”的运营机制。

每个重点项目组建一个服务小组、明确一位分管领导、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柘城特产

柘丝:为柘城特产之一,从古至今一直畅销国内外。汉代襄邑县(睢县)是全国丝织工业中心,供应宫廷服装用料,其原料就是柘县供应的。从汉朝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柘丝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柘丝具有色泽鲜艳,线度细匀,拉力强度大等特点。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蚕业生产。1950年县设立了蚕业站。几十年来不断引进优良蚕种,改进喂养技术,原来只养春蚕,现为春秋两季养蚕。产量逐年提高。

酥制培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都以“柘邑三园斋”、“豫东味和酱园”和“柘城三兴酱菜园”著称。特产酥制培乳(豆腐乳)更是闻名遐迩。它在制作方法上,经过发掘、挖潜和不断的工艺创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产品除供应本县食用外,还远销西安、广州、南京、天津、新疆、内蒙等地。1980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豆制品评比会上被评为第二名;1981年在河南省蔬菜公司评比大会上评为第一名。

泡桐:柘城栽种泡桐,相传始于前汉,目前县境以内不论县城、集镇、村头、田间、门庭院落、路旁河岸都有桐树种植。泡桐是一种速生的优质树种。俗谚说:“二年一根杆,三年像把伞,四年长成檩,五年就成梁。”它木质密致细韧,刚柔适中,做成家具不裂不翘,花纹美观,不易污损腐蚀。现全县种植约1000万棵,是传统的出口物资。柘城是河南省泡桐生产基地县,1985年3月8日国务院万里副总理曾到牛城乡进行视察。

柘桑:为柘城特产之一,也是全国稀有树种。该树为桑种乔木,木质坚实,纹理清晰,细腻光滑,经济价值很高。它叶可喂蚕,果能酿酒,皮可药用、造纸,树枝又可作梨膏。柘城老王集乡前扳曾口村的柘桑树,栽于明初,树高22米,胸径1.08米,材积约10立方米。柘桑的另一含义是柘城盛产桑杈,它是农民不可缺少的农具。张桥、岗王、伯岗等乡是其主要产区。成品畅销苏、皖、冀、鲁等地。

胡芹:是古今闻名的蔬菜之一,因盛产于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相传,赵匡徽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柘人把胡芹送到汴京,得到宋太祖的赞赏。1985年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胡芹所以能流传千年,驰名中外,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沃土和水质。有逐年提纯、复壮的优化良种和栽培技术。它根小棵大,清脆爽口,茎部光滑,无丝无渣,素有"芹王"之称,复有胡芹、贡酒宴嘉宾之誉。

柘城千头椿:是柘城县特有的速生绿化和速生用材树种。具有树型美观、枝叶稠密、病虫害少、抗污染性强等优点。能净化空气,吸附粉尘,吸收致癌物质及有害气体;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霍乱、痢疾、伤寒等病菌,减少人们心脏、血压、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发生。此树耐水湿、耐腐蚀、材质纹理美观,不翘不裂,油漆及粘胶能力强,属上等用材。

烟叶:烟叶为柘城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烟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县重要的财政支柱。几年来烟叶生产迅速发展,每年种植6万亩,年产1000万余公斤。在生产中实现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所产烟叶外观质量好,内在各种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吃味正,刺激小、燃烧性强,为河南二级达标产烟区。

粉皮粉条:柘城粉皮粉条可谓历史悠久,质地纯良,工艺精湛,全县村落均能生产。粉条的特点是条匀、质纯、色白而细长;粉皮的特点是薄而匀称,光亮透明。食用时都能久煮而不腻烂,色味俱佳。全县年产约500万公斤。全年上市,秋冬尤盛、除供本县食用外,还远销湘、鄂、川、陕、新疆、内蒙等地。

柘城甜柿:柿树素称“铁杆庄稼”,百年盛产不衰。柘城甜柿皮薄肉细、味甜如蜜,深受人们喜爱。柿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可加工成柿干、柿饼,食之柔软浓甜,并具有止血、解毒、降血压、生津润肺、镇疼止咳之功能,柿霜可降火、润喉、治口疮。

花生:柘城盛产花生,特别是胡襄、远襄、尚寨、马集等乡种植更多。柘城的花生个大粒肥,含油量高,营养丰富,焦酥可口,老少爱吃,是招待宾客的必备礼品。全县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年产花生600多万公斤,除供本县食用外,还畅销邻省邻县。

柘蒜:柘城的四、六瓣大蒜,具有很长的栽培历史。它以瓣大、肉肥、汁浓味醇、香辣可口而受青睐,畅销辽宁、河北、新疆、云南等地。现年产量已达4000余吨,出口港澳、东南亚、日本.

三樱椒: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特点是:棵密果稠,色如樱桃,椒小味辣,醇香可口,有健胃消食的功能。目前全县已广泛种植,年产量约3000余吨,畅销国内外

今有柘人李冷云者,尝做《子虚亭记》言柘城北旧湖之景观,其文如下:柘乃灵地,因地陷而有北湖,湖不甚大,广运数十里。杂芦丛生,不见浅底。沿湖小径北行六七里,有古城墙焉,千余年矣。过古墙,折道东行,高岗群立,不复有路。攀柔木而上,徐徐经岗上小径。北行半里余又存古墙。墙顶甚高,有亭立之地。昔柘之书生山客者尝至,矗立其上,可览全湖。碧涛兰枝随息而动,不见海者谓其大也。山客言曰:昔子虚先生为子虚赋,后人传诵,今者构为子虚亭。是故数载,虽未有亭,皆谓之有子虚亭存焉,亭前有谷,百树依生,或卧或立,千姿不可名状。山客与冷云重游子虚亭,见一枝蜿蜒谷口,有人股粗细,为诗其上,以为游记。自是岁岁而至,或诗或画,甚者只字。子虚亭实无亭,好游者携酒而至,亦有渔樵横卧其中,纷纷嚷嚷,终无宁时。晚月当空,晓云清散,黄发垂髫,栖于停下,故或曰子虚亭非子虚先生所言之子虚也。北湖华丽,集四方之气,聚日月之灵,闲人雅士,七弦楚汉,百态攀生,万物竞存。从阴霾之际,生命之极,悲欢喜乐,无不从中领略。乐游者不得世人之解,善洁者见痴人诽谤,腹有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胸有奇略,更无用兵之所,悠悠苍天,何其薄我。假子虚亭,以抒我志,世有子安,为滕王阁序,世有贾宜,做过秦论,此皆子建之才,当世之奇瑰。诗鬼李郎,英姿豪爽,呕心沥血,年仅二九。飞将李广,盖世英杰,千古怀情。今余乃宇宙之一屑,沧海之一粟,无治世之才,无长缨之功。每思至此,莫不感慨万千,今余贫贱,仅有残灯破缛而已,无妻无子,形影相吊。上有高堂,却无为子之孝,下有侄甥,更无作长之物。朝朝清苦,岁岁怜悯,今夕别语,纵千杯以引志,明朝有梦,书百万以求情。佳期渐至,复饮一尊,望天边之浮云,呜呼,吾之命竟如斯乎?2002年三月冷云于清夜砖桥畔

2020年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柘城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柘城县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9月,河南省政府食安委命名柘城县为第三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8月24日,农业农村部推选柘城县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柘城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15日,柘城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柘城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秦始皇的功绩

秦始皇的功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牛郎织女传说的各起源地的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的各起源地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南麓有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名叫孙守义的男青年。孙守义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其兄生活,他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人称“牛郎”。后经老牛指点,牛郎巧娶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红衣。仙女配牛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生育一双儿女。后来人们将孙守义居住的这个村叫做孙义村。至今,孙守义后裔年年祭祀牛郎织女,个个能唱歌颂牛郎织女的山歌。

鲁山流传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后续牛郎织女生活的鲜活内容。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孙,听任他们来来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鲁山绸)又名“织女织”、“仙女织”。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3-4]“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通俗说法。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2008年山东省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Ⅰ-36。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28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和传说。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

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

南阳牛郎庄

俗学家张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

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

位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遗存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

牛郎庄有一个传说:采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边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

牛郎织女萌生于楚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南阳人张衡《南都赋》中也有“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楚人雄踞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丝绸之乡源于“帝女之桑”

南阳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据史料记载,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张衡在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记载有“帝女之桑”。《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记载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据树欧丝”的蚕神,居于南阳崿山(又宣山)。

南阳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之称。人工放养柞蚕始于东汉。光绪十年立于南召的《蚕坡章程》碑中载有“昔黄帝夫人教民蚕……后汉光武江野蚕成茧,被于山阜”。

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南阳黄牛历史悠久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黄牛在当地的农耕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黄牛节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南阳牛郎织女传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多地争夺牛郎织女发源地.网易.2010-08-17[引用日期2013-09-17].2.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新浪.2008.6.14[引用日期2008.6.14].3.鲁山:牛郎织女传说的中心.河南文化产业网.2010-09-19[引用日期2014-08-21].4.鲁山:牛郎织女传说的中心.平顶山新闻网.2009-08-19[引用日期2014-08-21].5.风流云散数千载牛郎织女今安在.中新网.2012-08-23[引用日期2013-09-18].6.连环画: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分家后,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牵了牛下地耕种,与牛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逐步长成一个健壮懂事的小伙子,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想念织女时,望着荷花缸里的织女发呆。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对牛郎的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织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牛郎和织女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关于秦国的历史

关于秦国的历史

秦国起源于一个给周天子养马的部落,后来养得好被封子爵,据说叫非子。

西周末年戎狄攻入镐京,秦襄公率军打败戎狄,护送周平王到洛阳。由此被封为伯爵,始建秦国。到第三代秦宪公时国都迁到平阳(今陕西岐山县),第六代秦德公迁都至雍城(今陕西凤翔)。第九代国君秦穆公即位后,秦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励精图治,经过和晋国的几次战争后逐渐开始向中原发展。晋文公死后,中原霸主空缺,秦穆公想趁机称霸中原,便进攻郑国。郑国久攻不克后,秦军撤兵,在滑(河南缑氏镇)的时候被晋军打败。自此秦国暂停了向中原进军的步伐,转而开始收服西面的戎狄部落,这也为日后秦国全力东向解除了后顾之忧。

此后,秦国一直浑浑噩噩地被15代国君统治了近200年,传到了第二十四代秦献公手里。秦献公时,中原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崛起的国家。秦国在阴晋之战被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击败后,割让了河西五百里土地。秦献公也在此战后病死,其子嬴渠梁继任第二十五任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开始逐步强大。

至二十六代国君秦惠文王时,秦国正式称王国。惠文王统治时期继续沿用了商鞅变法的各种措施,并且重用张仪,樗里疾,司马错等人。秦国在军事上重创六国军队,占领了巴蜀,商洛地区,政治上实行以连横破六国合纵之策,已经基本称为六国之首。第二十八代国王秦昭襄王统治期间是秦国正式成为六国霸主的时期。昭襄王继位初期是宣太后和丞相魏冉执政,后期亲政后又任用了范雎,甘茂,白起等名臣猛将。政治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主要成就有:郢都之战占领楚国首都,夺取现湖北襄阳,荆州一带;长平之战重创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控制了上党郡以及太行山区的大部。此外,秦军于公元前256年进入洛邑,东周正式灭亡。

最后就到了第三十一代国君秦王嬴政,这里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

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

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

[1]《哀江南赋》:

“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作品将家世与国史联系起来,将个人遭遇与民族灾难融汇在一起,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经历,感情深挚动人,风格苍凉雄劲,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2]我之四句:

追叙先祖,言自己系出庾氏。庾氏祖先在周代为掌庾之官因而得姓庾(本意为仓库),在汉代因为“论道”而居官。“论道”有二解,《周书》:“兹惟三公,论道经邦。”但庾氏在汉代并无历三公之位者,只有东汉隐逸庾乘子孙为鄢陵著姓,其馀无考。又《周礼》有“坐论”、“作行”、“食货”为经邦大政,《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馀年,都鄙廪庾皆满,居官者以为姓号。”如淳注:“仓氏、庾氏是也。”或指此而言。当官,居官受职。

[3]禀嵩四句:

指庾氏世居河南颍川鄢陵、南阳新野等钟灵毓秀之地。嵩华,嵩山、华山。河洛,黄河、洛水。负洛,颍川在洛阳东南五百里,洛阳在北,故云“负洛”。重世,再世。庾氏本鄢陵人,再世之后,分徙新野。临河,指庾氏在新野邑居临淯水。郦道元《水经注》:“淯水又南入新野县。”晏安,安逸。

[4]永嘉:

晋怀帝年号(307-313)。永嘉之乱,怀帝、愍帝先后遇害,晋室南迁,中原为五胡所乱。所以下文说“中原乏主”。

[5]五马:

指晋琅邪王司马睿等五王。晋惠帝太安年间有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其后中原大乱,晋室琅邪王、汝南王、西阳王、南顿王、彭城王同至江东,而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

[6]三星:

指荧惑、岁星、太白。《晋书·天文志》载:永嘉六年三月,三星聚于牛宿和女宿之间,星相家占卜后认为此乃晋室东迁之兆。

[7]彼凌江二句:

指晋元帝渡江建立政权,庾信的祖上从此徙居江东。凌江,渡江。播迁,庾信八世祖庾滔当时随晋室南渡。

[8]分南阳二句:

指庾滔曾封遂昌侯一事。赐田、胙(zuò)土,封赏土地给功臣。《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9]诛茅:

锄去茅草。宋玉之宅:在湖北江陵县城北。庾滔过江以后居江陵,从本赋看,居处即是宋玉故宅。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业遁归江陵后,亦居此。

[10]穿径:

开辟道路。临江之府:汉共敖为临江王,在江陵建府第。

[11]水木二句:

指南朝宋、齐的兴亡相继。水木:南朝宋以水德为王,齐以木德为王。山川崩竭,亡国之兆。

[12]家有四句:指庾氏一门自远祖庾滔至宋、齐兴亡之际,多能直道全节。训子、事君,指其家世传忠孝之道。

[13]新野二句:指庾氏在新野、鄢陵世有生祠碑碣。生祠之庙,祖宗祠堂。河南,这里指鄢陵,在河南豫州境内,故云河南,庾氏最早从这里徙出。胡书,蝌蚪文。碣,墓碑。

[14]少微真人、天山逸民:指庾信的祖父庾易。史载其为人志性恬静,不交外物,曾拒绝朝廷征召。少微,星名,也叫处士星。天山,《易·遁卦》:“天下有山,遁。”处士、逸民,均指不做官的贤者。[15]阶庭二句:指庾易的门庭犹如贤士隐居的空谷,朝廷也曾以蒲轮征庾易去做官。空谷见《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疏云:“以贤者隐居,必当潜处山谷。”蒲轮,为了使车轮走得安稳,特以蒲草裹轮。古代征聘年高贤士,行此礼仪。此指齐永明三年,曾以蒲车束帛征庾易一事。

[16]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

[17]降生二句:指庾信的父亲庾肩吾,降生于世有贤德的人家,且其人亦是“贞臣”。侯景之乱时,庾肩吾不受贼职,潜奔江陵,故以贞臣称之。

[18]文词二句:指庾肩吾的才华、品德超越群伦。甲观,太子宫,庾肩吾曾为东宫通事舍人、太子率更令、中庶子等职。漳滨,漳水出湖北南漳县与沮水合流,流经江陵入长江。庾肩吾住在江陵,又曾为驻江陵的湘东王中录事咨议参军。

[19]有道而无凤:指梁简文帝受制于贼臣,虽为有道之君,却因身处乱世而不见祥瑞之凤。

[20]非时而有麟:比喻庾肩吾生不逢时。非时,指生不逢时。麟,祥兽,是贤人的象征。

[21]既奸回二句:指庾肩吾为侯景所遣去假传圣旨,又为侯景之党宋子仙所逼,后虽逃至江陵,未几而卒。奸回,指侯景之流。奰(bèi)逆,指处心积虑地谋反。仁人,即庾肩吾。

[22]王子二句:以下是庾信自叙。王子,指周灵王太子晋。滨洛之岁,十五岁。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竹书纪年》:“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晋,与之言,五称而三躬。告平公曰:‘太子行年十五,而誉弗能言,君请事之。’”兰成,庾信的小名。射策,应试。这两句是说自己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23]始含香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为尚书郎,又转为东宫学士。含香,见应劭《汉宫仪》:“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后尚书郎含鸡舌香,始于此。”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崇贤,太子宫门。

[24]游洊(jiàn)雷二句:意思是自己身在东宫。洊雷,《易》:“洊雷震。”《系辞》释为“主器者莫若长子,固受之以震。”此处喻太子。齿,列。明离,在《易卦》中,为一象征光明之卦象。胄宴,太子的讲宴。

[25]既倾蠡二句:即“管窥蠡测”之意,这是庾信自谦才智疏浅。蠡,舀水的瓢。

[26]方塘二句:写东宫中景色。方塘、钓渚指宫中池馆。

[27]侍戎韬二句:指在东宫陪伴太子。韬,剑衣。武帐,见《汉书·汲黯传》:“上(汉武帝)尝坐武帐,黯前奏事。”文弦:即琴弦,张揖《广雅》:“琴五弦,文王增二弦。”

[28]乃解悬二句:意思是自己在东宫颇受礼遇,任兼文武。解悬而通籍,指宫门名册上有其记名,供出入查对。崇文、会武,指身兼文武官职。庾信任东宫学士时,又为东宫领直,春宫兵马并受节度。

[29]居笠毂二句:指身任掌兵之职。笠毂(gū),兵车。兰池,汉宫观名。典午,即司马,司马为掌兵之官,故典午即掌兵之官。

[30]论兵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与湘东王论水战之事,也曾出使东魏。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拭玉,意谓出使。《仪礼》:“宾人北面坐,拭圭。”郑玄注:“宾,使者。拭,清之也。”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文侯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庾信本传载其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自“王子滨洛之岁”句至此为庾信历数自己在梁时甚有声名。

[31]于时二句:这是说梁曾经一度歌舞升平。

[32]里为二句:指梁朝盛时的物质富足和文化兴盛。冠盖,见《水经注》:“宜城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胜,号曰‘冠盖里’。”邹鲁,孔孟故里,此处喻梁的文教礼乐之盛。

[33]连茂苑二句:指梁天监年间立建兴苑与缘淮作塘的两大工程。茂苑,吴国的繁茂林苑。海陵,今江苏泰县。横塘,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因缘江筑堤围之成塘,故名横塘。

[34]东门二句:意思是梁朝地域广大,东至于海,南至交阯。东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鞭石成桥,见《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

[35]橘则二句:意思是家家富足。《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橘……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36]西赆(jìn)二句:指外国朝贡不绝。赆,赠送。琛,在此作献宝解。浮玉、没羽,均为外国的珍宝。[37]吴歈(yú)二句:指太平时歌舞。歈,歌。艳,乐曲的引子。

[38]草木二句:比喻百姓的欢悦安乐。

[39]班超二句:指梁与当时并存的北方非汉族政权关系和睦,没有战争。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

[40]马武二句:指梁朝承平之际,不事甲兵。马武,东汉将领,曾上书光武帝欲进军匈奴,光武不许,自此诸将莫敢言兵事。冯唐,西汉人,汉文帝论将帅功过,常顾问之。

[41]岂知四句:指梁朝祸机潜伏,侯景之乱亦在酝酿之中。渔阳,秦郡,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逾期便斩,当时陈胜为戍长,遂起兵。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刘渊为离石之将,在此起兵叛晋。这两句比喻侯景起家于戍兵。

[42]天子四句:指梁武帝过于喜文崇佛。删诗书,指梁武帝著《毛诗问答》、《尚书大义》等。定礼乐,指梁武帝为大臣所撰《五礼》断疑。重云之讲,指梁武帝曾在重云殿讲说佛经。开士林之学,指梁武帝置士林馆,延揽学士。

[43]谈劫烬二句:指梁武帝溺情佛教,所关心皆佛教事。劫烬之灰飞,见《搜神记》:汉武帝凿昆明池,深处无土,满是灰烬,满朝不解,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到洛阳,依据佛经解释说那是天地经历了大劫而残存的灰烬。常星,即恒星,汉时避文帝刘恒讳而称常星。据传说,释迦牟尼诞生之夜,天空不见恒星。

[44]地平二句:指城池不设守备。地平,不设防。鱼齿,山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兽角,见《吕氏春秋》:“猛兽之角,能以为城。”

[45]卧刁斗二句:刁斗被置于仓房里,骏马被拴在馆阁前,指军队不习战事。刁斗,古时军营用具,白天用以做饭,夜晚用以巡夜报时。荥阳,城名,在今河南。龙媒,骏马名。平乐,汉明帝时长安的馆阁名。

[46]宰衡二句:指群臣没有谋略,只尚清谈。宰衡,指当时深受梁武帝信用的重臣朱异,他对侯景之叛反应迟钝,致使梁朝没能及时应对。缙绅,指官僚士大夫阶层。庙略,朝廷的军国政策。

[47]乘渍水二句:比喻梁朝形势危惧。胶船,用胶黏合的船。周昭王失德,南征渡汉水时,船人用胶船载王,船至中流胶解船散,周昭王没于水。朽索,腐烂了的绳索。用朽索驾驭六马,结果必然是索断马惊,失去控制。

[48]小人二句:指叛军将至,上至士大夫,下至百姓,都将遭到残害。小人,此指平民百姓。猿鹤,《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鹤,小人为沙虫。”

[49]敝箄(bēi)二句:比喻大难临头,已无可挽救。敝箄,破旧的箄。箄,一种竹屉,熬盐时,将之敝于甑底,盐多附着于箄上。阿胶:产于山东东阿的驴皮胶,据说煮胶的水越煮越清。语本《淮南子》:“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50]鲂鱼赪(chēng)尾:鲂鱼即鳊鱼。见《诗经·周南·汉广》:“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赪,浅红色。

[51]四郊多垒:指战事吃紧。

[52]殿狎六句:均为梁朝将亡、叛军将至的征兆。江鸥、野雉,古人有“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的说法。湛卢,宝剑名,此剑本吴国所有,后为楚昭王所得,风胡子说:“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去国。”艅艎,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人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被发,野蛮部族的标志。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见一些人披头散发祭于野,认为这很失礼,说:过不了一百年,这儿将会变成野蛮戎人的地方。后来,秦、晋果然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川。

[53]彼奸逆:指侯景反复无常,不断叛变其主。奸逆,侯景,本为北魏军吏,后投东魏,又降西魏,再降梁,也因此称之为游魂放命。

[54]大则:这是在说侯景本性凶残,大则像鲸鲵一样蚕食诸国,小则如枭獍一样连同类都会残害。鲸、鲵,喻其有吞食弱小之性也。枭,食母之恶鸟。獍(jìng),食母之恶兽。

[55]负其二句:这是在说侯景为夷狄出身。牛羊之力、水草之性,指北方游牧民族食养牛、马、羊,逐水草而居。肆,放纵。

[56]非玉烛二句:指侯景本性难改。玉烛,见《尔雅》:“四时调谓之玉烛。”璇(xuán)玑,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尚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57]值天下二句:指侯景降梁时,梁武帝毫无警戒,还有意笼络他。羁,络马的笼头。縻(mí),系牛缰绳。

[58]饮其二句:指梁武帝接受侯景的请降,并封赏甚厚。《南史·侯景传》:“景用王伟计,以太清元年二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求降。帝诏群臣议之,尚书仆射谢举皆言纳景非便,武帝不从,遂纳之。封景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

[59]见胡柯二句:指梁人对侯景有好奇之心而无戒备之意。胡柯,出自古西域鄯善国。鸟卵,即鸵鸟卵。大夏、条枝,均为西域古国。

[60]豺牙二句:指侯景暗中图谋反叛。虺(huǐ),毒蛇。潜吹,暗中放毒。

[61]轻九鼎二句:指侯景的野心。九鼎,周有九鼎,乃三代以来天子权力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三川,战国时秦武王尝言欲坐车通三川。三川指当时周室的伊水、洛水、黄河流域。

[62]始则二句:指萧正德事。萧正德为梁武帝的养子,因为未立为太子,心怀愤恨,侯景叛乱,便与之勾结,引狼入室。奸臣介胄,指朝廷不知萧正德奸心,反而还任命他为平北将军去拒阻叛军。

[63]既官政二句:指侯景先立萧正德为天子,攻入台城后,又将其降为侍中大司马。萧正德觉得自己被骗,于是密书一封给鄱阳王萧契,让他带兵前来,侯景截得此信,杀了萧正德。逷(tì),远。师言,是说泄漏军机。见《左传》:“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64]望廷尉二句:廷尉,掌刑狱之官。逋囚,逃犯。此指侯景,侯景得罪东魏所以才奔梁的。穷寇,指侯景降梁后,与东魏作战时,兵败涡阳,故称为穷寇。

[65]狄泉之苍鸟:晋永嘉间,在周狄泉盟会的地方发生地陷,而后有一苍一白两鹅出现,苍者飞去,有人说那是胡人的象征,后来出了刘渊之乱,果然是胡人得势。此处以刘渊喻侯景。

[66]横江:在今安徽之和县东南。侯景兵败涡阳之后,曾退袭寿春而据之,后又从寿阳发兵攻粱。

[67]地则二句:指梁将败亡。石鼓鸣山,有兵乱则石鼓鸣。金精,即太白星,《汉书·天文志》:“昴者,西方白虎之宿。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兵乱。”

[68]北阙二句:大难临头的征兆。北阙,代指梁朝帝都。梁普通五年,传说有龙斗于曲阿王陂。东陵,梁皇室的陵墓建陵。据说陵口的石辟邪起舞,墓道中还有大蛇在格斗。

[69]尔乃二句:指侯景攻入台城后纵兵杀掠。桀黠(xiá),凶狠狡黠之人。构扇,发动叛乱。冯陵(pínglíng):仗势欺人。畿甸,京都附近方圆五百里。

[70]拥狼望二句:指侯景所率的北方军队攻占了梁朝都城。狼望、卢山,都是匈奴地名。黄图,畿辅,王朝建都之处。赤县,战国时邹衍称天下有九州,中国处赤县神州。

[71]青袍二句:指侯景的军队。大同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侯景于是有意乘白马,青丝为辔。后侯景围台城,部将皆穿着梁赏的青布做的袍子。

[72]天子二句:指台城被围。天子,即梁武帝。履端,正月的意思。废朝,不再上朝。单于,即侯景。长围,指侯景在台城外筑起的包围工事。《南史·侯景传》:“贼既不克,乃止攻,筑长围以绝内外。”[73]两观二句:指皇宫已首当其冲,危在旦夕。两观,宫门的双阙。

[74]白虹二句:语出《战国策》:“聂政之刺韩隗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殿。”比喻梁武帝将遭不测。

[75]竟遭二句:指梁武帝被困于台城。夏台之祸,夏台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桀囚汤于夏台。尧城之变,据说尧德衰,被舜囚于小城阳,俗谚将之称为“囚尧城”。

[76]官守二句:指粱武帝众叛亲离,梁诸王子间互相残杀而不打侯景。干,盾。戚,斧。

[77]陶侃二句:这两句谓梁已无力平定侯景之乱。陶侃,东晋名臣,苏峻反时,陶侃借军粮给温峤,助其平定叛乱。顾荣,晋陈敏反,顾荣手挥白羽扇临阵平叛,叛军溃散。梁虽也有如陶、顾之将,却于事无补。

[78]将军四句:写侯景围台城,使内外隔绝,援兵不至。《司马法》:“将军死绥。”绥,退却。长围,叛军筑长围,以绝内外。烽,告急的烽火。鸢(yuān),风筝。梁武帝被困台城,将告急书信系于风筝,但侯景发现后即射落。

[79]乃韩分二句:指援军败绩。《南史》载:“侯景至,援兵百万皆走。”

[80]失群二句:形容梁军溃散遁逃景象。《左传·襄公十八年》平阴之战:“齐侯畏其众也,乃脱归。齐师夜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又长勺之战:“曹刿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1]婴城:闭城自守。

[82]卷舌:缄口不言。

[83]昆阳二句:比喻叛军攻城猛急,双方接斗酣烈。《南史·侯景传》:“景造诸攻具飞楼、及飞楼、幢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鼓叫沸腾,昏旦不息。”昆阳之战象,见《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寻、王邑围昆阳,驱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光武率敢死者,乘锐奔之。城中亦鼓噪而出,震呼动天地,虎豹皆股栗。”常山之阵蛇,见《博物志》:“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一头至;触其中,则两头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

[84]五郡二句:指梁武帝诸子援兵为叛军所阻,父子兄弟不能相救。五郡,当指湘东、邵陵、武陵、庐陵、南康五郡,为梁宗室分封之地。三州,湘东王在荆州,武陵王在益州,邵陵王在郢州,此三王为武帝亲子。

[85]护军:指韦粲,与侯景战,战死后封护军将军。其祖父、父亲都是将官,故下文说“三世为将”。原作“二世”,据吴兆宜注《庾开府集笺注》改。

[86]济阳忠壮:指济阳人江子一,其弟子四、子五。台城被围,江子一兄弟三人率百余人出战,江子一兄弟身先士卒,皆力战死。

[87]敌人:或作“狄人”,指侯景。归元:指叛军送还江子一的遗体。《南史·江子一传》:“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元,头颅。《左传》:“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88]尚书:指都官尚书羊侃,负责都督城内诸军事,守御有方,病死后,台城遂陷落。

词条字数限制剩余部分注释详见参考资料。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傅燮临危只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泪。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暂且用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了。其悲痛惨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那故国钓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

孙策在天下分裂为三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籍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只有八千。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无可以到达的希望。因踬者欲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劳者须歌咏自己所经历的事。我写此赋,为陆机听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愿;张衡见了将轻视它,本是理所当然的。

好了,关于中原阿礼养牛和哀江南赋的注释译文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