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农民创业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养牛农民创业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养牛农民创业故事,以及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3年过去了,武大毕业,带着妻儿回农村养牛的青海小伙,如今怎样

一个人名牌大学毕业后,应该做怎样的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名校毕业生的标配就是要进名企、当白领;名校毕业的学生,就应该在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敲键盘,领着让人羡慕的高薪。

而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老家,往往都会被认为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如果从事养殖、种植一类的农村活,简直是“白读书了”。

3年前,一青海小伙张学荣,武汉大学毕业后,曾在城里从事媒体工作,却突然辞职回农村养牛,后来还把妻儿接回老家。

当时,对他回农村创业养牛,有许多村民不理解,说一个名校大学生竟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回农村养牛,读那么多书岂不是浪费了?

张学荣不顾世俗之见,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想把养牛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

3年过去了,张学荣经过带头养牛,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把牛肉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一起致富。

一、农村出身,武汉大学毕业的张学荣,梦想回农村养牛

1989年,张学荣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住在连绵不断、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山脉下。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张学荣,高中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201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青海男孩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城里找工作。他先后在武汉、湖州、长沙等地的媒体做记者,并且娶了同是武大毕业的妻子。

此时的张学荣可以说是事业与爱情双丰收,在城里过着让人羡慕的富有生活。

可是,尽管城市很美,因为他家一直养殖牦牛,他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把这个产业做好,让家乡富起来。2017年,他毅然辞职,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养起了牦牛。

二、把妻儿带回农村一起养牦牛

对张学荣回农村养牛创业,有许多村民很是不理解,一个农村娃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如今他却要搞养殖,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然而,张学荣认为老家拥有连绵不断的山脉,平均海拔3000多米,很适合牦牛生存,而且在当地的农民一直有养牦牛的习惯。如果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家乡才能真正的脱贫致富。

为此,在2017年回乡后,他通过筹集资金,先扩大了自家的养殖规模,养了167头牦牛。

然后,他还经常向畜牧专家请教,学习幼牛饲养、饲料配比等养殖技术,并保证了牛肉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慢慢地打开了市场。

三、现状如何?

2018年,张学荣注册成立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并入驻当地产业园,还把在德企工作的妻子,连两个孩子也带回农村,一起发展牦牛产业。

他采用了会员制电商销售为主的模式,打开了市场,为中高端人群提供高端肉品,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销量突增,无法满足市场的情况下,张学荣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附近的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由公司统一组织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家庭会员500多个、企业食堂会员30个、餐饮企业会员20个,销售量稳步上升,在2019年,公司年销售额就达近1000万元。

四、结语

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该做怎样的工作?其实没有谁能够规定谁应该做什么工作。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在追逐梦想的同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我们若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又能为祖国奉献自己一点点力量,那就是最好的工作。

张学荣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读那么多书没有白读,他恰恰因为读了这么多书,懂得通过筹资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懂得如何提高牛的品质,懂得将传统养殖业企业化运行,把养牛养出了一片新天地,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领了村民共同致富。

对于张学荣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成功创业的案例

成功创业的案例

作为小概率的创业成功背后的机制和因素究竟如何,创业者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创业的案例相关文章。

案例1: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励志创业故事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问: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问: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问: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问: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问: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问: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问: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问: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案例2:金鹏一号西红柿培育的故事,“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永不言败:“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倒霉蛋”王建人,种西瓜西瓜降价,种卷心菜菜不结心,跑运输遭遇车祸,养牲畜都得瘟疫。但是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幸运降临的时候,倒霉蛋变成了千万富翁。

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王建人,1995年,看见别人种西瓜很赚钱,王建人也想种西瓜。下定决心后,他一下子承包了十多亩地。为了把西瓜种好,王建人干脆住到了瓜地里。浇水,施肥,锄草,干得热火朝天。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今年的西瓜一定要丰收,一定要让村里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不能让他们再耻笑自己了!

可惜“倒霉蛋”就是“倒霉蛋”。这一年王建人辛勤劳作,西瓜产量确实很高,亩产高达五千多公斤。然而,这一年西瓜大丰收的却不止他一人,结果当地瓜价便宜到几分钱一公斤,一个五六公斤的西瓜才卖两三角钱!王建人每亩地投资在600元以上,而卖完西瓜后一算账,他一亩地的收益却不到200元!妻子张静一气之下,干脆用铁锹把地里剩下的西瓜全砸了个稀烂。

第二年,王建人又想种卷心菜,父母和妻子坚决反对,王建人声泪俱下地说:“有句话不是叫天道酬勤吗?一个人倒霉总该有个终点吧?我就不相信年年倒霉的都是我!”王建人执著的信念再次打动了亲人,于是他又种了17亩地的卷心菜。为了这17亩卷心菜,王建人同样没少吃苦。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天却大旱,卷心菜根本不结心,只长了一些烂叶子,喂猪猪都不吃。王建人再一次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

王建人颓然说:“那……那我改行跑运输总可以吧?”因为当时农村的市场已经搞活,当地农村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买进卖出频繁,而当地承担运输的车辆很少,跑运输应该很有前途。所以,王建人随后贷款1万元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997年10月的一天早上,王建人带客户到县城拉建材,没想到车行到半路却出了车祸,连人带车掉进了一个排水渠里。王建人命大,没事,客户却当场死亡。这还不够,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王建人再一次遭遇意外,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撞到了一棵大树上。王建人哭着对老人大喊:“老爷子,你千万别死呀!”老爷子说:“我也不想死,可我恐怕不行了。”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两次撞死人,王建人一下子赔进去7万多元。

1998年开春,在一家人的反对声中,王建人又借了2000元高利贷,买回来100多头小猪准备饲养。没想到,王建人刚把猪买回来,当地就爆发了一种叫“蓝耳病”的猪疫,结果王建人买的小猪很快就死得只剩下两头了。

随后,急红眼的王建人又借了5000元高利贷,买了7000多只小鸡,还给鸡建了3间房舍,开始养鸡。但是邪了门,从他把小鸡买回来的第10天起,小鸡就开始死,并且死得越来越多,刚开始用手拿着朝外扔,到后来竟用竹篮提着朝外倒,再后来干脆就地埋掉……王建人真是欲哭无泪。

从此,好多人见了王建人都躲着他,生怕他身上的晦气传染给自己,甚至连要账的见了王建人都说:“我得坐得离你远点,小心钱没要着反而惹一身晦气。”

心不死,老天终于开了眼

1998年6月,走投无路的王建人来到北京,投奔北京一个开服装厂的亲戚。没想到,王建人刚到亲戚家不久,这个亲戚偷税漏税的事情就被税务局给查了出来,被罚了10多万元。亲戚郁闷之下,把气全撒在了王建人的身上:“都是你,给我带来了晦气!”王建人自觉没趣,悄然地离开了亲戚家。

1998年8月,王建人碰到一个来北京推销西红柿种子的客商,这个客商让王建人帮他在老家联系一些农户,替他繁育西红柿种子,王建人欣然同意了。

王建人跑了一趟有中国农业科学城之称的杨陵,从杨陵农科城得到的消息让王建人大受鼓舞:繁育西红柿种子的利润的确很高。王建人突然想到,自己为什么不向高素质的专家请教一下呢?于是,王建人专程向临潼区种子公司的经理李晓东及杨陵农科院的一些专家求助。结果王建人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李晓东经理和农科院专家。李晓东经理当即答应赞助王建人20多万元,作为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的经费。并且肯定地告诉王建人,如果他失败,这些钱一分钱都不让他还!

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下去!经过了数次失败以后,幸运之神终于向王建人露出了笑脸。1998年12月,王建人和李晓东就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一事签订了协议。和李晓东签完协议的那一刻,王建人喜极而泣。

其实李晓东早有研究优良西红柿种子的想法。李晓东深知,这几年国际上优良西红柿品种一直走俏,价格昂贵,利润很高,一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培育出来的西红柿种子质量不合格,导致种植户减产甚至绝收。当王建人不断地找他的时候,他发现王建人虽然霉运不断,身上却有股永不言败的精神,难能可贵!

王建人对西红柿种子的研发一窍不通,他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图书馆,成百次地朝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跑;他还十下广东,感动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吴靖华,吴教授亲自来到王建人的田间地头,为王建人作辅导。

然而,一年多下来,王建人培育出来的西红柿都不达标。1999年年底的一天,王建人惭愧地问李晓东:“怎么办,明年还干不干?”李晓东斩钉截铁地对王建人说:“干,怎么不干?我还是老话,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件事干成!”一句话,让王建人热泪盈眶。

2000年7月,王建人自己培育的西红柿品种“金鹏一号”终于成功了!由他的优质种子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得足有一米多高,棵株大,结实多,颜色艳,味道极佳!最终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一炮打响!

看着当地农民蜂拥而至,排队抢购;听着订购电话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妻子张静一边忙得团团转,一边幸福得流眼泪,嘴里一个劲地说:“几十年了啊,老天总算开眼了!”事终成,倒霉蛋成大富翁

在一片祝贺声中,王建人也哭了,他似乎要把身上的晦气全部哭走!哭够了,他拿起电话打给李晓东,激动地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没有你的支持,我绝对培育不出‘金鹏一号’。”李晓东笑着在电话里说:“不是我想支持你,而是你身上的那股疯狂的干事劲头感染了我,不支持你都不行啊!”

在第一次成功的鼓励下,王建人紧接着又培育出了“金鹏二号”。成功后,王建人在吴靖华教授的建议下,又在全国第一个搞起了“大棚西红柿育种”。

良好的口碑带来了极好的经济效益,王建人培育的“金鹏系列”远销东南亚、西欧等国家。从2001年开始,王建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

2002年,王建人为父母盖了一座新房,又为自己盖了一幢小别墅,里边不仅装修豪华,而且现代化设备,包括通信、取暖和健身等一应俱全。

同年10月,王建人到西安汽车城花了30多万元买了一辆“本田”小轿车,并且给自己配了一名专职司机。2004年,王建人又在有“中国飞机城”之称的西安市阎良区花40多万元买了一套高档住房。

这一年,因为王建人在西红柿种子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他先后被评为西安市劳模和陕西省劳模,并受到了陕西省省长的接见。

2005年,王建人带着全家到东南亚和欧洲旅游,玩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家乡人真没想到,昔日的“超级倒霉蛋”王建人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一改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帮忙。王建人也从不拒绝,对大家有求必应。从2001年起到2006年年底,王建人单借给乡亲们的钱就达20多万元。

2006年,大伙儿又连推带搡地让王建人当上了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建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就不怕我把咱们村子变成倒霉村?”大伙儿大声笑着说:“不怕!你现在时来运转了,吉星高照,跟着你有福享!”

王建人当上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2007年农历正月初一,村民们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来为王建人拜年,王建人高兴地说:“大家以后别这样做了,大家只要不再给我贴大字报,不再让小孩给我编顺口溜,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以下是我J.L分享的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更多热点创业项目参考欢迎访问(www.oh100.com/chuangye)。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一:

养牛效益好,每年六七万元收入呢,如果资金充裕的话,今后打算再扩大规模。”看着圈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肃州区西峰乡农民李万林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近年来,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地处城郊的肃州区西峰乡利用戈壁荒滩兴建养殖小区,让更多失地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开辟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李万林是肃州区西峰乡最早的失地农民之一,当大部分农户进城买房当城里人的时候,李万林却把所有补偿款拿出来在该乡张良沟村的荒滩上建起了养殖场,调进了20多头肉牛开始搞起养殖,念起了“牛经”。没有技术,就四处请教,没有市场,就多方联系。养殖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现在存栏有45头,再过几天,这20多头就可以出栏了,行情好的话每头牛能卖一万元。”指着一排正在抢食的肉牛,李万林乐滋滋地说。

据李万林介绍,他养殖场的肉牛饲养量已经达到了300多头,每年纯收入都在7万多元。今年春节后他又以每头5000元的价格调进了40多头肉牛。如今,李万林凭着踏实苦干的劲头,把“牛经”念的是牛气冲天,在戈壁滩上实现了增收梦想。不仅修起了小康房,前段时间,还淘汰用了四五年的农用汽车,买了小轿车,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足。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二:

他成功实验了甘肃省西杂改良牛养殖、玉米青干草调制,创新了青贮技术,承担了国家的.、甘肃的“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朱跃明。他创办的养殖场,占地面积6500亩,建成标准化双列式牛舍22栋、饲草青贮氨化池9座、库房及饲料加工车间1900平方米,存栏肉牛8000头,出栏15000头,是全市最大的肉牛良种选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性企业。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

今年53岁的朱跃明,原本是长安乡经委一名招聘干部。平淡的生活让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1988年,25岁的朱跃明放弃了工作,走上了创业路。经过几年的打工积累,1997年,朱跃明开始在自己后院里开始养羊,从最初的几十只到几百只,渐渐有了规模。2002年,他发现石岗墩荒滩面积广袤适合搞养殖,为了扩大规模,朱跃明开始开发荒滩1100亩并注册成立了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筹资建羊舍、青贮氨化窖,养殖肉羊2200多只,并于2004年被列入农业部扶持的农业科技养殖示范场。

好景不长,2006年,受市场影响,肉羊养殖下滑,一年下来,几乎赔进了之前所有的资金积累。“之前一起来开垦荒滩搞养殖的同行都跑了,就剩下我一家了,如果放弃,我这辈子就算玩完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朱跃明回忆说。就在生死一线的时刻,朱跃明原本在银行上班的两个弟弟放弃了工作加入了公司的团队。有了家人的支持和弟弟买断工龄的资金的注入,公司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朱跃明总结出肉牛养殖投资大但是受市场的波动相对较小,并且有自己的草场会降低养殖成本,于是公司决定开始养殖肉牛并大面积开垦荒地种植草畜。2007年,朱跃明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建设草畜基地。他创办的万禾草畜产业有限公司万头肉牛养殖场项目建设速度快,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同时,养殖场标准化程度高,规划布局合理,硬件设施设备齐全,被确定为全市肉牛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也为肉牛产业的试验研究提供了试验平台。经过两年的打拼发展,公司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被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朱跃明被聘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为了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朱跃明更是带领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4年3月15—17日,岗位专家阎萍团队与张掖综合试验站朱跃明团队在张掖综合试验站联合开展肉牛背膘测定试验。试验前,朱跃明站长详细介绍了试验站肉牛的生产模式,重点包括母牛带犊生产、肉牛育肥、犊牛培育等。随后,岗站联合选择了51头17~18月龄西杂肉牛,进行背膘测定试验。在测定体重的基础上,利用兽用B超测定了51头西杂牛的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积,结合3项指标计算了肉牛脂肪含量,分析了西杂牛大理石纹,初步评估了西杂牛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产肉性能。张掖综合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张掖肉牛生产模式,肉牛育肥效益显著。

事业有成的朱跃明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在几十年的打拼中,朱跃明发现,国内和国外肉牛养殖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肉牛的品种,而在于草场。“我们完全可以从国外进优良的品种,但是像美国、澳大利亚那种广袤的草场我们没法比,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草场,所以肉牛养殖成本一直很高,导致国内牛肉价格一直高于国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只能从草场种植上下功夫。”为了提高饲草产量,朱跃明更是费劲心血,试种各种品种的玉米,2014年,经过几年的试种比对,发现新疆产的新饲12号每亩能产10.8吨饲草,比以前的每亩4吨提高了2倍多。“以前是一亩地养活一头牛,现在我们是一亩地养活两头牛,降低喂养成本三分之二。”近年来,朱跃明与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9位岗位专家进行任务对接,承担了“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朱跃明的《张掖市肉用母牛乏情不育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河西农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等一批有份量的论文在《中国牛业科学》等杂志发表,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的养殖打拼,朱跃明发现,自己不懂养殖技术,在关键时刻很被动,“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养殖小技术和遇到的困难去四处找畜牧专家来解决,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自己去学习,学习各种养殖技术、疫情控制等畜牧方面的知识,几十年下来,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了畜牧专家了,现在,朱跃民每天都坚持学习2小时,学习最新的畜牧知识和动态,为公司和更多的养殖户服务。在养殖中朱跃明发现,每年秋天,在做青贮的时候,氨化窖里面有渗透出很多的水,不仅将一些饲草的营养流失,还加大了喂养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朱跃明跑遍了周边各大养殖场并和国内畜牧专家沟通交流,他设想添加一种可以融水并且牛能吃的植物行不行,想到就行动,2013年,朱跃明大胆将麦草粉碎添加到青贮料里面,实验发现,麦草不仅能吸掉水分,还含有动物需要的蛋白质。2014年,朱跃明有实验将玉米芯粉碎加入青料里面,结果发现,效果比之前的麦草还要好,不仅能吸水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攻克了这一难题,全国有名的前进奶牛养殖场和周围养牛大户都纷纷学习和推广,朱跃明的肉牛养殖路越走越宽越平坦。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如今的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一家肉牛养殖企业,更是一家科研培训单位,2008年至今,公司共培训带动当地养殖户10000人次,是养殖界响当当的“牛老大”。“我们的培训不是学院派的讲座培训,我们会在养殖现场为广大养殖户解决现实的问题,让大家能学到真正的养殖技术。”朱跃明很忙,但对于周边地区一些养殖大户的请教从来都不怠慢,牛的成本很高,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损失很大,尤其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养殖户,更是晴天霹雳,所以我不能怠慢。朱跃明说,去年春天,周边一家养殖户的24头牛突然死亡,凌晨5点,我还在睡梦中,一阵电话惊醒,原来是一个养殖户的24头死了,接到电话,我没有犹豫,直接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汇报并请来专家赶赴现场提取病样化验检查,结果出来后及时对其他牛进行了防疫才幸免的更大面积疫情的发生。

朱跃明说,现在的他不仅是在干事业,更是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

关于养牛农民创业故事,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