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养牛东北?过年的祝福语

光头养牛东北?过年的祝福语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光头养牛东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光头养牛东北以及过年的祝福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海盐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急!!! 答得好我再多加几分

海盐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急!!! 答得好我再多加几分

[种植]

农家祀土谷神,祈丰年,沿袭已久,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载:“今社稷坛,在西门外西北一里。”“有里社坛,海里一百户,各立一所。洪武初,凡四百四十一所,以祀五土五谷之神,春秋祈报。”以后无能为力庙废,农家于清明节、中元节、春节时皆祀土地神,祈丰年及酬神保佑。各村口皆设五圣堂(庙),庙颇小,高1米余,宽深0.5—0.7米许,用青砖砌成,形似壁翕,内置一塑像或贴一张红纸写上几囝。50年代后逐渐消失。

每年过春节,农家购一张《春牛图》,贴于正屋中堂。铁塔、锄头、水牛等农具及贮粮用具上贴红纸。有的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曰迎春。年初一清晨看风云,卜田事,谚云“岁朝东北,田禾大熟”。二月十二(一说二月初八)为花朝,俗称百花生日,是日天晴,兆春花、花果丰年。农家合伙饲养耕牛、供耕作、车水役使,视牛为宝。冬至一过,择日为耕牛洗刷,喂以糯米饭、陈酒、鸡蛋、豆饼,滋补御寒,谓之敬牛。今耕牛已被拖拉机、电动水泵所取代,敬牛之俗已废,贴年画春联的风俗仍保留,只是内容更新。

春播开始,播种者必饱餐,认为肚子吃得饱,秧苗长得壮,日后长出谷料会饱满。插秧第一天称“开秧门”,主妇必备些菜肴,力壮体力。开始拔秧,先由一名男青年下田,拔三扎秧后全家才下田。要左脚先下田‘拔秧前用三根身苗搓烂擦手脚;拔头三扎秧时不讲话,谓可防烂手烂脚,忌讲蚂蟥、歪袅虫等,怕被虫叮咬。插秧前,由男青壮年把秧把挑至田边,抛向耙平的水田里,俗称“打秧”。忌“中秧(殃)”,即秧把甩在人身上。插秧时亦左脚先下田,插头三行秧时不讲话,忌说“烂”字。插秧结束之日,提早歇工,称“关秧门”。备些鱼肉菜肴进行小酌,如有帮工者,则邀之。次日女儿回娘家,随带礼品看望父母。若娘家田未种好,则留下帮助插秧。

车水灌田,除养牛户外,农家习惯伴工车水。车水时,喜唱车水号子,俗称“哈头”,既计车水数量,又增劳动热情。通常四人踏车,其中一人执毛豆叶柄(或稻千)一扎计数。

收割庄稼,无论新米、新麦登场,农家把首次割起的米麦,做成新米饭、新面食,点香烛,祀土地、灶神,祭毕,家人吃新米饭、新面食,谓尝新。

旧时,农家习惯种一二分地棉花,收获后自纺自织土布,供全家一年之需。此俗至70年代才逐渐消失。

[育蚕]

农家素重祀蚕神。清嘉庆《嘉兴府志》载:海盐“先蚕庙,乾隆五十九年创建,岁春月吉巳致祭”。旧人俗十二月十二日蚕花生日,民间纷纷去先蚕庙,点香烛,祈蚕花茂盛。后庙毁,农家则于是日在家做茧圆(一种米粉制作的有馅圆子或团子),礼蚕神。民间皆以“接蚕花”为要事。请神待佛人家,必列入此项内容,当时佛进酒期间,由骚子先生边唱“蚕花书”,边将蚕神马幛、彩纸做的蚕花及一杆秤、一声红手帕交女主人收藏,称为接蚕花。春节前后,有以“送蚕花”为内容的行乞者,边敲锣舞狮,边送蚕花;也有挑一副借助在蚕神像担子的行乞者,边敲小锣,边唱养蚕吉语,如“马鸣王菩萨到门前,保佑蚕花廿四分”等,唱毕捧着蚕神像到蚕室里兜一圈,祝蚕花茂盛。农家以为吉祥,给以大米或团子,置蚕花于灶山上。多数人家在过年时请一位蚕神马幛或用红绿彩纸自扎蚕花供于灶前。

农家玢蚕草率丰收殷切,行“卜蚕事”习俗。50年代前有请淘箩姑娘卜蚕事。此法每岁于地宵前进行,先焚香点烛,一只小型竹淘箩倒置,两名姑娘分立左右,各伸一个指头掂起淘箩,左右摆动,看其掂起淘箩时间长短,卜一年蚕花年成。通常“看天气,测蚕事”,谚云:“冬至夜睛明年蚕熟,冬至夜雨明年蚕薄。”县西水网地带还有“泼蚕花水”习俗。即在女儿出嫁,行亲船离埠时,其互将一桶水泼向船头,谓女儿到夫家后,能育好蚕。

旧时育蚕多系余杭种,农家于蚕花生日用盐卤、生石灰漂蚕种,杀菌消毒。“谷雨三朝掸花蚕”,从孵化掸蚁日起进入蚕月,家家户户,大门紧闭,边门进出,不相往来,虽庆吊亦罢不行,俗称“蚕关门”。育蚕诸多禁忌,忌蚕室附近污秽,忌不洁物入蚕室,忌室内扫尘,忌吸烟,忌烟熏,忌炙爆鱼肉,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忌膻腥芳香诸物,忌油漆,忌灶前热汤泼灰,忌敲击门窗,忌侧近春捣,忌刮锅灰,忌哭声、高声呼唤,忌喂湿叶热叶,忌生人冲克等。蚕上簇时,用帘子将门窗遮好,好桃枝、楝树花、新蚕豆茎、青油菜茎、大蒜头扎成一束,挂在山棚上,并置镰刀一把,“被动邪恶,除冲碰”。

采茧以后,蚕禁解除,俗称“蚕开门”。至亲好友相互往来作额,馈赠礼品。新女婿第一年必备鱼肉、糕点、水果来岳家作客,询问蚕讯,曰“望蚕罢”,亦称“望山头”。主人卖草率或土丝后,常买些鳓鱼鲞和蒲扇带回,意为想(鲞)得着耙(蒲)得牢。农家备香烛、菜肴八碗,在正堂屋祀蚕神、灶神,曰“谢蚕花”。

50年代起,祀蚕神的习俗渐消失。

[饮食]

主食城乡居民历来以大米为主食,间或面食。收获季节农家有尝新习俗,麦收时,做麦糕,面疙瘩;新谷登场,尝新米饭;糯米收获后,做糯米圆子、甜酒酿等,先斋灶神,后品尝。农家多食灿火,镇民嘉食蒸谷米、冬霜米,出饭率高。还有“留娘饭”习惯,即吃剩冷饭在下餐和以生米重煮,可提高出饭率。70年代起,城乡逐渐改食粳米。农忙季节,农家早中餐食干饭,晚餐食衡饭,下千本义加点心;农事间隙及农闲季节,以杂粮、瓜菜掺入米饭作主食。农家有“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下田吃干、在家吃稀”的习惯。城镇居民习惯早晚食稀饭,中晚餐食干饭。今农家大多已一日三餐干饭,农忙则增加点心。

菜肴城镇居民日常多以素为主,荤素搭配;农家旧时常以蔬菜为主,自种自食。城乡居民伏天制酱到备佐餐,家里务有臭卤甏,家常有臭豆腐干、臭豆腐、臭南瓜、臭毛豆、臭菜头等;还腌制各种蔬菜,春腌水花菜,冬腌青菜、归里**菜等,供蔬菜淡季食用。武原近郊农家,普遍腌制水花菜、大头菜等,出售至沈荡、平湖、乍浦一带。城乡有制作老干菜习惯,用老干菜烧肉,色香味俱佳,夏天过夜也不易变质。婚嫁宴请,民间常以8人一桌,每桌8—12碗(盘)菜,澉浦=六里通元一带每桌有东坡肉一方,红烧羊肉一碗,另有羊肉卤烧芋艿。今通行圆台,每桌10—12人,有冷盘、热炒、点心、甜羹及五大菜,第桌有16盘以上。招待新亲、稀客,城镇居民比较简单,农家则比较讲究,一般要杀鸡买肉,盛情接待。80年代起,时兴用冷盘、热炒及大菜款待。丧事菜肴,旧时念经者纯用素菜,以豆腐为主,丧酒亦素肴白酒,以示孝白,俗称“吃豆腐饭”。近年来荤菜已忧为丧事必备菜肴。

点心有糯米年糕、粽子、团子、圆子、包子、馄饨、绿豆南瓜、赤豆糯米饭等。特别是糯米年糕,农家在春节前普遍打制,打成年糕后浸入腊水(即立春前的水),经久不变质,可食一二月。近年来馈赠奶油大蛋糕颇为风行。

饮水旧时,武原镇居民饮井水,少数富裕户独家打井取水,天宁寺内有三眼公井,供居民取水饮用。其他集镇和乡村,少数富裕户打井取水饮用,多数户饮河水。家家备有贮水缸,用明矾净水,俗呼“矾打水”。70年代前期,农家普遍打井,改饮井水。武原、沈荡普遍打井,改饮井水。武原、沈荡两镇居民分别于60年代中和80年代初改饮自来水,近年来有些乡村也开始饮用自来水。

饮酒历来祭祖祀神必备酒。农业喜饮白酒,城镇居民饮黄酒白酒均较普遍。农民在春节前喜自酿糯米白酒,曰“酒酿”,亦称“杜做酒”,味甘美可口。除夕夜,合家团聚,饭前先饮酒,欢度佳节。婚嫁喜庆,亲友聚会,备酒款待,以示礼遇。旧时铁匠、泥工、搬运工、渔民、船工嗜白酒者颇多。近年来城乡盛行饮啤酒、葡萄酒和各类瓶酒,一些名酒和补酒作为礼口馈赠亲友。

饮茶原只在士人中风行,清乾隆年间,普及民间。农民喜饮红茶,镇民爱饮绿茶。一些老人嗜茶成癖。城乡遍设茶肆,天微明,茶肆已热闹非凡,茶客品茗闲谈,互通信息。茶肆有早、中、夜市。城镇茶肆,亦是农家出售农副产品后,歇脚休息的场所。城乡居民有“客来先敬茶”的习尚。近年来重大节日,领导机关召开各种茶话会,已成常规。

[服饰]

服装清末民初,士绅富户冬季穿长袍,用绫罗绸缎作面料,衬以狐皮、皮鼠皮、羊皮或用丝绵制成,出门作客外罩马褂。春夏秋三季穿单夹长衫或短褂,亦非绸即纱。民初时期,白夏布长衫、纺绸长衫、香云纱短褂长裤风行一时。工匠、农家春夏秋多穿对襟土布短衫,冬穿大襟短棉袄、大腰便裤。东北部一带(海塘、西塘桥、元通)农家盛行织草席花纹、格子花纹土布。用蓝、白色土纱交织而成,以此制成,腰间打裥,呈扇形,长达小腿,保暖性好,颇为中老年人喜爱。女子服式为大襟短衫和便裤,外罩打裥长裙。30年代起,城镇出现中山装、西装和旗袍,机织细布逐渐取代土布,蓝色士林布、蓝细布风靡一晨。城镇青年妇女流行穿旗袍,农家妇女仍穿大襟短衫和便裤。50年代,长袍、旗袍绝迹,大襟、对襟便衣逐渐减少。男女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工人装、青年装。斜纹布、卡其布、府绸和棉毛衫裤、卫生衫裤等针织内衣深受群众欢迎。70年代中后期起,化颖布及化颖混纺布服装普及城乡,农村中青年流行呢中山装,作为节日和作客时礼服,各式时装、短大衣在城乡男女青年中流行。80年代,城乡部分中青年穿西装及茄克衫。

冠戴清末民初男子戴黑缎瓜皮帽,喜庆戴红顶子,平时则戴黑顶子。后风行呢礼帽,俗称铜盆帽,富户望族、知识阶层中有不少人戴用。三四十年代在城镇中青年中盛行鸭舌帽、毛线帽。平民及农民戴行灶帽,后业戴罗宋帽。老年妇女习惯戴绉纱双叶帽,无顶。护额两侧,俗称“洋套”。30年代后期起,部分城镇中老年妇女戴丝绒帽、毛线帽。婴儿一般戴绣花虎头帽。寓避邪之意,40年代起,逐渐为毛线帽所代替。年轻妇子一般不戴帽,农村妇女喜扎拷花蓝头巾。建国初期,城乡居民盛行戴布质解放帽、八角帽。70年代起,城乡普遍戴呢制解放帽、工人帽。老年农民仍受戴驼绒行灶帽、罗宋帽。城镇妇女中一度盛行针织风雪帽。

鞋袜清末民初,城乡穿玄色低帮圆口布鞋,冬季为蚌壳形棉鞋,雨天则穿钉鞋、钉靴或木屐(俗称“木套”),雨天或田野劳作,农家赤脚或穿草鞋。妇女作客时喜穿黑帮绣花鞋。30年代开始,球鞋、跑鞋在城镇中逐渐流行,雨天穿低帮橡胶雨鞋,富有者及知识阶层穿皮鞋堵塞渐多。女青年流行襻鞋。袜子旧时通行布袜,男袜白色,女袜蓝色。30年代起为线袜所代替。建国后,鞋袜用料,款式多样,有高低帮球、橡胶雨鞋、皮鞋、各类跑鞋,以及纱袜、线袜、尼龙袜。70年代起,塑料人造革凉鞋、拖鞋、橡胶拖鞋,普及城乡,今男青年盛行穿中跟皮鞋,夏天则穿人造革或牛皮凉鞋。女青年喜穿高跟皮鞋,冬季则穿高帮棉皮鞋。袜子大多穿卡普隆丝袜及各种合成纤维袜。

发式清代,男子留发梳辫,士绅中年蓄须。中年姑娘梳辫,额前留有盖额短发,称“刘海”,婚时,用线绞去面部汗毛,曰“开面”,然后将发辫绾成发髻,俗称“丫髻”。民初,男子剪发、剃须,女子放足。城乡男子初为光头,继为平顶、圆顶。30年代起,城镇青年、知识阶层通行西发,妇女剪去发髻,改为短发,而老年妇女及东北乡一带不少数派农家妇女,仍馆成发髻。解放后,女青年一度盛行留双辫。此后有剪辫留短发者,亦有前刘海后梳辫者。80年代男子普遍留西发,男青年中蓄西式长鬓较多。女青年中出现披肩长发,妇女中烫发亦日见增多。

佩戴清代,女子穿耳戴环。姑娘出嫁时,富家备有金、银、玉、翡翠之簪、钗、耳坠、手镯等饰品。平民酌情置办。民间有小孩佩戴银饰习俗,通常戴手镯或脚镯,颈挂长命锁片。辛亥革命后,发髻饰品逐渐淘汰,中上层人士盛行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品。戒指以戴纯金戒居多,中老年亦有戴翡翠戒者。老年中还有戴玉镯者。建国后,不尚修饰佩戴。80年代起,青年女子中又时行戴戒指、项链和耳环。

[居住]

村落农村多数聚集居住。十多户或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少数望族住地有较大村落,一姓为主,兼有他性。住屋一般建在河浜两岸。绍兴、温州客籍农户。多单家独户盖草舍,居住较散。沿海带,地少人多,旧时双淋卤制盐、海盐捕捞为副业,住屋多建在塘河旁,村口架设平桥。有的村落聚集百户至二三百户。客籍农户,今亦已先后盖瓦房,聚集而居。

住宅清末民初,城镇住房多砖木结构,以平房、两层楼房为主。普通民房单开间、两开间。富裕之家三开间两厢房楼房,坐北朝南,前在天井、墙门、照墙,后有披屋。官绅富户则石基高墙,石库墙门,三埭进深,前客厅、中书房、后卧房,室内地平砖、天花板、红漆楼板,间以天井、小院、披屋、备弄,宅前照墙,旁有风火墙,宅后花园。商户住房多临街两层楼房,一开间或两开间,排时装店店面,楼上卧室。靠河房屋,多延伸至水面上,用木桩或石砌柱脚支撑,铺以地板,称为水阁。农村住房均坐北朝南,三开间一或二厢屋,平房为主。东北风乡一带,习惯建造屋脊、屋檐翘角的落舍屋子。70年代后期起,逐渐为钢盘混凝土结构平屋脊的新楼房所取代。

30年代末,城乡大量民宅遭日军焚毁,草舍增多。建国后,城镇逐年兴建住宅,80年代城镇已向四五层楼成套住宅发展。农村在60年代中和70年代后期起,两次出现建房热。现在两层新楼房到处可见,草舍消失。

建屋旧时民间建屋,择基请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50年代起此俗民废。上梁礼俗隆重,须择定吉日良辰,按时上梁。是日,亲月皆送礼庆贺,正梁居中用顺治铜钿钉红布或红绸,并用畿纸书写“上梁大吉”字样。时辰一到,主人斋梁祭拜毕,泥木作头师傅从左右爬上栋柱,大梁两端缠红布系上绳子,缓缓提升,边上梁边喊着:“上啊!大吉大利。”此时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榫内,主人手捧盛有包子、糕点、红纸包的方盘,顺梯而上,由作头师傅接盘,边唱上梁赞歌,边抛包子、糕点,男女主人张开红被面,在下面接住包子糕点,入在正间供桌上。凡抛在被面外者,帮工及邻里孩子争相哄抢,热闹非凡。今上梁已不拘时日。是日摆上梁酒,主人给作头师傅、工匠、春工、亲友基酒道谢,并分送上梁包子。俗称“吃了上梁包子,大吉大利”。亲友返归时,主人把送来礼品,分出一些,让亲朋带去。此俗至今尚在农村盛行。

砌灶旧时多为三眼灶、两眼灶。灶台里沿上方称为“灶山”,砌有灶君神龛,供神马,前端挂灶元宝,并置香炉烛台,供祀灶神用。60年代中期起,灶山上已不砌灶君神龛。旧时民间新砌灶台,请风水先生定方位,算克忌。砌灶时灶基上放一些蚕沙,认为育蚕可得丰产,妇女及生肖忌者回避。灶壁上绘彩色聚宝盆、万年青、花鸟图,写“丰衣足食”,“人口太平”,“福禄寿”吉语。灶台砌成后,主家蒸一锅米粉团子给打灶师傅吃点心并给双工钿,团子还分送邻里,寓意团圆吉祥。今砌灶已请风水先生定方位,克忌之俗亦废。

[其他]

制盐澉浦、长川坝、海塘沿海一带居民,或专业制盐,或以制盐为副业。制盐之法,先刮泥淋卤,再用卤作原料,盘(平底大镬)内煎煮,或在盐板曝晒。欲制卤必先造泥**。造**之日盐民备三牲黄酒香烛虔诚礼拜,祀**头神,祈神保佑造出好**,多产卤,产好卤。然后举家共饮。若请帮工造**,则邀其共饮。逢年过节皆祀之。专事煮盐的灶户,过年时祀盐灶神(俗称“盘头神”),祈顺利免灾。新舍、落塘(今长川坝乡)一带农家煮盐,无滩涂可刮泥,咸卤主要购自对江余姚、慈溪一带,卤船起航前在船头上祀潮神,祈神保佑航行安全。50年代初废场转业,盐业生产终止,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度恢复制盐,至80年代初全部停产,制盐习俗亦废。

海洋捕捞渔民长期在海潮中作业,崇敬潮神,逢年过节皆祀之。祀潮神时备鱼肉供品、香烛黄酒及纸箔等,在海滩下供祭,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多捕鱼货,然后下海作业。用“关网”捕鱼的忌说关网,要说关鱼,取“关住鱼”的口彩。渔民结伙出海,用竹筏捕捞海蜇,每岁第一次出海前,几家合伙同祀筏头神,祈出海吉利,祀后聚饮,然后下海作业。祀神之俗今废。

畜牧农家普遍饲养湖羊,有些农户兼养山羊,少数农家还饲养肉猪、母猪。逢年过节农家备鱼肉鸡酒,点香烛,祀栏头土地神,祈射保佑六蓄兴旺。每猪产仔猪或发生畜病,主人祀栏头神,祈母猪、仔猪无病,病猪早愈。此俗于50年代逐渐消失。

。。。这个是复制的。。。

平湖有哪些风俗习惯

平湖有哪些风俗习惯

[种植]

农家祀土谷神,祈丰年,沿袭已久,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载:“今社稷坛,在西门外西北一里。”“有里社坛,海里一百户,各立一所。洪武初,凡四百四十一所,以祀五土五谷之神,春秋祈报。”以后无能为力庙废,农家于清明节、中元节、春节时皆祀土地神,祈丰年及酬神保佑。各村口皆设五圣堂(庙),庙颇小,高1米余,宽深0.5—0.7米许,用青砖砌成,形似壁翕,内置一塑像或贴一张红纸写上几囝。50年代后逐渐消失。

每年过春节,农家购一张《春牛图》,贴于正屋中堂。铁塔、锄头、水牛等农具及贮粮用具上贴红纸。有的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曰迎春。年初一清晨看风云,卜田事,谚云“岁朝东北,田禾大熟”。二月十二(一说二月初八)为花朝,俗称百花生日,是日天晴,兆春花、花果丰年。农家合伙饲养耕牛、供耕作、车水役使,视牛为宝。冬至一过,择日为耕牛洗刷,喂以糯米饭、陈酒、鸡蛋、豆饼,滋补御寒,谓之敬牛。今耕牛已被拖拉机、电动水泵所取代,敬牛之俗已废,贴年画春联的风俗仍保留,只是内容更新。

春播开始,播种者必饱餐,认为肚子吃得饱,秧苗长得壮,日后长出谷料会饱满。插秧第一天称“开秧门”,主妇必备些菜肴,力壮体力。开始拔秧,先由一名男青年下田,拔三扎秧后全家才下田。要左脚先下田‘拔秧前用三根身苗搓烂擦手脚;拔头三扎秧时不讲话,谓可防烂手烂脚,忌讲蚂蟥、歪袅虫等,怕被虫叮咬。插秧前,由男青壮年把秧把挑至田边,抛向耙平的水田里,俗称“打秧”。忌“中秧(殃)”,即秧把甩在人身上。插秧时亦左脚先下田,插头三行秧时不讲话,忌说“烂”字。插秧结束之日,提早歇工,称“关秧门”。备些鱼肉菜肴进行小酌,如有帮工者,则邀之。次日女儿回娘家,随带礼品看望父母。若娘家田未种好,则留下帮助插秧。

车水灌田,除养牛户外,农家习惯伴工车水。车水时,喜唱车水号子,俗称“哈头”,既计车水数量,又增劳动热情。通常四人踏车,其中一人执毛豆叶柄(或稻千)一扎计数。

收割庄稼,无论新米、新麦登场,农家把首次割起的米麦,做成新米饭、新面食,点香烛,祀土地、灶神,祭毕,家人吃新米饭、新面食,谓尝新。

旧时,农家习惯种一二分地棉花,收获后自纺自织土布,供全家一年之需。此俗至70年代才逐渐消失。

[育蚕]

农家素重祀蚕神。清嘉庆《嘉兴府志》载:海盐“先蚕庙,乾隆五十九年创建,岁春月吉巳致祭”。旧人俗十二月十二日蚕花生日,民间纷纷去先蚕庙,点香烛,祈蚕花茂盛。后庙毁,农家则于是日在家做茧圆(一种米粉制作的有馅圆子或团子),礼蚕神。民间皆以“接蚕花”为要事。请神待佛人家,必列入此项内容,当时佛进酒期间,由骚子先生边唱“蚕花书”,边将蚕神马幛、彩纸做的蚕花及一杆秤、一声红手帕交女主人收藏,称为接蚕花。春节前后,有以“送蚕花”为内容的行乞者,边敲锣舞狮,边送蚕花;也有挑一副借助在蚕神像担子的行乞者,边敲小锣,边唱养蚕吉语,如“马鸣王菩萨到门前,保佑蚕花廿四分”等,唱毕捧着蚕神像到蚕室里兜一圈,祝蚕花茂盛。农家以为吉祥,给以大米或团子,置蚕花于灶山上。多数人家在过年时请一位蚕神马幛或用红绿彩纸自扎蚕花供于灶前。

农家玢蚕草率丰收殷切,行“卜蚕事”习俗。50年代前有请淘箩姑娘卜蚕事。此法每岁于地宵前进行,先焚香点烛,一只小型竹淘箩倒置,两名姑娘分立左右,各伸一个指头掂起淘箩,左右摆动,看其掂起淘箩时间长短,卜一年蚕花年成。通常“看天气,测蚕事”,谚云:“冬至夜睛明年蚕熟,冬至夜雨明年蚕薄。”县西水网地带还有“泼蚕花水”习俗。即在女儿出嫁,行亲船离埠时,其互将一桶水泼向船头,谓女儿到夫家后,能育好蚕。

旧时育蚕多系余杭种,农家于蚕花生日用盐卤、生石灰漂蚕种,杀菌消毒。“谷雨三朝掸花蚕”,从孵化掸蚁日起进入蚕月,家家户户,大门紧闭,边门进出,不相往来,虽庆吊亦罢不行,俗称“蚕关门”。育蚕诸多禁忌,忌蚕室附近污秽,忌不洁物入蚕室,忌室内扫尘,忌吸烟,忌烟熏,忌炙爆鱼肉,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忌膻腥芳香诸物,忌油漆,忌灶前热汤泼灰,忌敲击门窗,忌侧近春捣,忌刮锅灰,忌哭声、高声呼唤,忌喂湿叶热叶,忌生人冲克等。蚕上簇时,用帘子将门窗遮好,好桃枝、楝树花、新蚕豆茎、青油菜茎、大蒜头扎成一束,挂在山棚上,并置镰刀一把,“被动邪恶,除冲碰”。

采茧以后,蚕禁解除,俗称“蚕开门”。至亲好友相互往来作额,馈赠礼品。新女婿第一年必备鱼肉、糕点、水果来岳家作客,询问蚕讯,曰“望蚕罢”,亦称“望山头”。主人卖草率或土丝后,常买些鳓鱼鲞和蒲扇带回,意为想(鲞)得着耙(蒲)得牢。农家备香烛、菜肴八碗,在正堂屋祀蚕神、灶神,曰“谢蚕花”。

50年代起,祀蚕神的习俗渐消失。

[饮食]

主食城乡居民历来以大米为主食,间或面食。收获季节农家有尝新习俗,麦收时,做麦糕,面疙瘩;新谷登场,尝新米饭;糯米收获后,做糯米圆子、甜酒酿等,先斋灶神,后品尝。农家多食灿火,镇民嘉食蒸谷米、冬霜米,出饭率高。还有“留娘饭”习惯,即吃剩冷饭在下餐和以生米重煮,可提高出饭率。70年代起,城乡逐渐改食粳米。农忙季节,农家早中餐食干饭,晚餐食衡饭,下千本义加点心;农事间隙及农闲季节,以杂粮、瓜菜掺入米饭作主食。农家有“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下田吃干、在家吃稀”的习惯。城镇居民习惯早晚食稀饭,中晚餐食干饭。今农家大多已一日三餐干饭,农忙则增加点心。

菜肴城镇居民日常多以素为主,荤素搭配;农家旧时常以蔬菜为主,自种自食。城乡居民伏天制酱到备佐餐,家里务有臭卤甏,家常有臭豆腐干、臭豆腐、臭南瓜、臭毛豆、臭菜头等;还腌制各种蔬菜,春腌水花菜,冬腌青菜、归里**菜等,供蔬菜淡季食用。武原近郊农家,普遍腌制水花菜、大头菜等,出售至沈荡、平湖、乍浦一带。城乡有制作老干菜习惯,用老干菜烧肉,色香味俱佳,夏天过夜也不易变质。婚嫁宴请,民间常以8人一桌,每桌8—12碗(盘)菜,澉浦=六里通元一带每桌有东坡肉一方,红烧羊肉一碗,另有羊肉卤烧芋艿。今通行圆台,每桌10—12人,有冷盘、热炒、点心、甜羹及五大菜,第桌有16盘以上。招待新亲、稀客,城镇居民比较简单,农家则比较讲究,一般要杀鸡买肉,盛情接待。80年代起,时兴用冷盘、热炒及大菜款待。丧事菜肴,旧时念经者纯用素菜,以豆腐为主,丧酒亦素肴白酒,以示孝白,俗称“吃豆腐饭”。近年来荤菜已忧为丧事必备菜肴。

点心有糯米年糕、粽子、团子、圆子、包子、馄饨、绿豆南瓜、赤豆糯米饭等。特别是糯米年糕,农家在春节前普遍打制,打成年糕后浸入腊水(即立春前的水),经久不变质,可食一二月。近年来馈赠奶油大蛋糕颇为风行。

饮水旧时,武原镇居民饮井水,少数富裕户独家打井取水,天宁寺内有三眼公井,供居民取水饮用。其他集镇和乡村,少数富裕户打井取水饮用,多数户饮河水。家家备有贮水缸,用明矾净水,俗呼“矾打水”。70年代前期,农家普遍打井,改饮井水。武原、沈荡普遍打井,改饮井水。武原、沈荡两镇居民分别于60年代中和80年代初改饮自来水,近年来有些乡村也开始饮用自来水。

饮酒历来祭祖祀神必备酒。农业喜饮白酒,城镇居民饮黄酒白酒均较普遍。农民在春节前喜自酿糯米白酒,曰“酒酿”,亦称“杜做酒”,味甘美可口。除夕夜,合家团聚,饭前先饮酒,欢度佳节。婚嫁喜庆,亲友聚会,备酒款待,以示礼遇。旧时铁匠、泥工、搬运工、渔民、船工嗜白酒者颇多。近年来城乡盛行饮啤酒、葡萄酒和各类瓶酒,一些名酒和补酒作为礼口馈赠亲友。

饮茶原只在士人中风行,清乾隆年间,普及民间。农民喜饮红茶,镇民爱饮绿茶。一些老人嗜茶成癖。城乡遍设茶肆,天微明,茶肆已热闹非凡,茶客品茗闲谈,互通信息。茶肆有早、中、夜市。城镇茶肆,亦是农家出售农副产品后,歇脚休息的场所。城乡居民有“客来先敬茶”的习尚。近年来重大节日,领导机关召开各种茶话会,已成常规。

[服饰]

服装清末民初,士绅富户冬季穿长袍,用绫罗绸缎作面料,衬以狐皮、皮鼠皮、羊皮或用丝绵制成,出门作客外罩马褂。春夏秋三季穿单夹长衫或短褂,亦非绸即纱。民初时期,白夏布长衫、纺绸长衫、香云纱短褂长裤风行一时。工匠、农家春夏秋多穿对襟土布短衫,冬穿大襟短棉袄、大腰便裤。东北部一带(海塘、西塘桥、元通)农家盛行织草席花纹、格子花纹土布。用蓝、白色土纱交织而成,以此制成,腰间打裥,呈扇形,长达小腿,保暖性好,颇为中老年人喜爱。女子服式为大襟短衫和便裤,外罩打裥长裙。30年代起,城镇出现中山装、西装和旗袍,机织细布逐渐取代土布,蓝色士林布、蓝细布风靡一晨。城镇青年妇女流行穿旗袍,农家妇女仍穿大襟短衫和便裤。50年代,长袍、旗袍绝迹,大襟、对襟便衣逐渐减少。男女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工人装、青年装。斜纹布、卡其布、府绸和棉毛衫裤、卫生衫裤等针织内衣深受群众欢迎。70年代中后期起,化颖布及化颖混纺布服装普及城乡,农村中青年流行呢中山装,作为节日和作客时礼服,各式时装、短大衣在城乡男女青年中流行。80年代,城乡部分中青年穿西装及茄克衫。

冠戴清末民初男子戴黑缎瓜皮帽,喜庆戴红顶子,平时则戴黑顶子。后风行呢礼帽,俗称铜盆帽,富户望族、知识阶层中有不少人戴用。三四十年代在城镇中青年中盛行鸭舌帽、毛线帽。平民及农民戴行灶帽,后业戴罗宋帽。老年妇女习惯戴绉纱双叶帽,无顶。护额两侧,俗称“洋套”。30年代后期起,部分城镇中老年妇女戴丝绒帽、毛线帽。婴儿一般戴绣花虎头帽。寓避邪之意,40年代起,逐渐为毛线帽所代替。年轻妇子一般不戴帽,农村妇女喜扎拷花蓝头巾。建国初期,城乡居民盛行戴布质解放帽、八角帽。70年代起,城乡普遍戴呢制解放帽、工人帽。老年农民仍受戴驼绒行灶帽、罗宋帽。城镇妇女中一度盛行针织风雪帽。

鞋袜清末民初,城乡穿玄色低帮圆口布鞋,冬季为蚌壳形棉鞋,雨天则穿钉鞋、钉靴或木屐(俗称“木套”),雨天或田野劳作,农家赤脚或穿草鞋。妇女作客时喜穿黑帮绣花鞋。30年代开始,球鞋、跑鞋在城镇中逐渐流行,雨天穿低帮橡胶雨鞋,富有者及知识阶层穿皮鞋堵塞渐多。女青年流行襻鞋。袜子旧时通行布袜,男袜白色,女袜蓝色。30年代起为线袜所代替。建国后,鞋袜用料,款式多样,有高低帮球、橡胶雨鞋、皮鞋、各类跑鞋,以及纱袜、线袜、尼龙袜。70年代起,塑料人造革凉鞋、拖鞋、橡胶拖鞋,普及城乡,今男青年盛行穿中跟皮鞋,夏天则穿人造革或牛皮凉鞋。女青年喜穿高跟皮鞋,冬季则穿高帮棉皮鞋。袜子大多穿卡普隆丝袜及各种合成纤维袜。

发式清代,男子留发梳辫,士绅中年蓄须。中年姑娘梳辫,额前留有盖额短发,称“刘海”,婚时,用线绞去面部汗毛,曰“开面”,然后将发辫绾成发髻,俗称“丫髻”。民初,男子剪发、剃须,女子放足。城乡男子初为光头,继为平顶、圆顶。30年代起,城镇青年、知识阶层通行西发,妇女剪去发髻,改为短发,而老年妇女及东北乡一带不少数派农家妇女,仍馆成发髻。解放后,女青年一度盛行留双辫。此后有剪辫留短发者,亦有前刘海后梳辫者。80年代男子普遍留西发,男青年中蓄西式长鬓较多。女青年中出现披肩长发,妇女中烫发亦日见增多。

佩戴清代,女子穿耳戴环。姑娘出嫁时,富家备有金、银、玉、翡翠之簪、钗、耳坠、手镯等饰品。平民酌情置办。民间有小孩佩戴银饰习俗,通常戴手镯或脚镯,颈挂长命锁片。辛亥革命后,发髻饰品逐渐淘汰,中上层人士盛行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品。戒指以戴纯金戒居多,中老年亦有戴翡翠戒者。老年中还有戴玉镯者。建国后,不尚修饰佩戴。80年代起,青年女子中又时行戴戒指、项链和耳环。

[居住]

村落农村多数聚集居住。十多户或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少数望族住地有较大村落,一姓为主,兼有他性。住屋一般建在河浜两岸。绍兴、温州客籍农户。多单家独户盖草舍,居住较散。沿海带,地少人多,旧时双淋卤制盐、海盐捕捞为副业,住屋多建在塘河旁,村口架设平桥。有的村落聚集百户至二三百户。客籍农户,今亦已先后盖瓦房,聚集而居。

住宅清末民初,城镇住房多砖木结构,以平房、两层楼房为主。普通民房单开间、两开间。富裕之家三开间两厢房楼房,坐北朝南,前在天井、墙门、照墙,后有披屋。官绅富户则石基高墙,石库墙门,三埭进深,前客厅、中书房、后卧房,室内地平砖、天花板、红漆楼板,间以天井、小院、披屋、备弄,宅前照墙,旁有风火墙,宅后花园。商户住房多临街两层楼房,一开间或两开间,排时装店店面,楼上卧室。靠河房屋,多延伸至水面上,用木桩或石砌柱脚支撑,铺以地板,称为水阁。农村住房均坐北朝南,三开间一或二厢屋,平房为主。东北风乡一带,习惯建造屋脊、屋檐翘角的落舍屋子。70年代后期起,逐渐为钢盘混凝土结构平屋脊的新楼房所取代。

30年代末,城乡大量民宅遭日军焚毁,草舍增多。建国后,城镇逐年兴建住宅,80年代城镇已向四五层楼成套住宅发展。农村在60年代中和70年代后期起,两次出现建房热。现在两层新楼房到处可见,草舍消失。

建屋旧时民间建屋,择基请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50年代起此俗民废。上梁礼俗隆重,须择定吉日良辰,按时上梁。是日,亲月皆送礼庆贺,正梁居中用顺治铜钿钉红布或红绸,并用畿纸书写“上梁大吉”字样。时辰一到,主人斋梁祭拜毕,泥木作头师傅从左右爬上栋柱,大梁两端缠红布系上绳子,缓缓提升,边上梁边喊着:“上啊!大吉大利。”此时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榫内,主人手捧盛有包子、糕点、红纸包的方盘,顺梯而上,由作头师傅接盘,边唱上梁赞歌,边抛包子、糕点,男女主人张开红被面,在下面接住包子糕点,入在正间供桌上。凡抛在被面外者,帮工及邻里孩子争相哄抢,热闹非凡。今上梁已不拘时日。是日摆上梁酒,主人给作头师傅、工匠、春工、亲友基酒道谢,并分送上梁包子。俗称“吃了上梁包子,大吉大利”。亲友返归时,主人把送来礼品,分出一些,让亲朋带去。此俗至今尚在农村盛行。

砌灶旧时多为三眼灶、两眼灶。灶台里沿上方称为“灶山”,砌有灶君神龛,供神马,前端挂灶元宝,并置香炉烛台,供祀灶神用。60年代中期起,灶山上已不砌灶君神龛。旧时民间新砌灶台,请风水先生定方位,算克忌。砌灶时灶基上放一些蚕沙,认为育蚕可得丰产,妇女及生肖忌者回避。灶壁上绘彩色聚宝盆、万年青、花鸟图,写“丰衣足食”,“人口太平”,“福禄寿”吉语。灶台砌成后,主家蒸一锅米粉团子给打灶师傅吃点心并给双工钿,团子还分送邻里,寓意团圆吉祥。今砌灶已请风水先生定方位,克忌之俗亦废。

[其他]

制盐澉浦、长川坝、海塘沿海一带居民,或专业制盐,或以制盐为副业。制盐之法,先刮泥淋卤,再用卤作原料,盘(平底大镬)内煎煮,或在盐板曝晒。欲制卤必先造泥**。造**之日盐民备三牲黄酒香烛虔诚礼拜,祀**头神,祈神保佑造出好**,多产卤,产好卤。然后举家共饮。若请帮工造**,则邀其共饮。逢年过节皆祀之。专事煮盐的灶户,过年时祀盐灶神(俗称“盘头神”),祈顺利免灾。新舍、落塘(今长川坝乡)一带农家煮盐,无滩涂可刮泥,咸卤主要购自对江余姚、慈溪一带,卤船起航前在船头上祀潮神,祈神保佑航行安全。50年代初废场转业,盐业生产终止,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度恢复制盐,至80年代初全部停产,制盐习俗亦废。

海洋捕捞渔民长期在海潮中作业,崇敬潮神,逢年过节皆祀之。祀潮神时备鱼肉供品、香烛黄酒及纸箔等,在海滩下供祭,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多捕鱼货,然后下海作业。用“关网”捕鱼的忌说关网,要说关鱼,取“关住鱼”的口彩。渔民结伙出海,用竹筏捕捞海蜇,每岁第一次出海前,几家合伙同祀筏头神,祈出海吉利,祀后聚饮,然后下海作业。祀神之俗今废。

畜牧农家普遍饲养湖羊,有些农户兼养山羊,少数农家还饲养肉猪、母猪。逢年过节农家备鱼肉鸡酒,点香烛,祀栏头土地神,祈射保佑六蓄兴旺。每猪产仔猪或发生畜病,主人祀栏头神,祈母猪、仔猪无病,病猪早愈。此俗于50年代逐渐消失。

。。。这个是复制的。。。

过年的祝福语

过年的祝福语

春节你要生活超越小康,常葆福乐安康,气魄强健如钢,甜蜜入对成双,不离酱蒜葱姜,吃嘛嘛都香。

春节赠你一棵愿望树,上面结满开心果,幸运梅,甜蜜瓜,富贵枣,温馨李,幸福桃,映红你一年通畅的运程!

春节祝你乐开花:美丽胜鲜花,浪漫如樱花,吉祥似雪花,运气逢桃花,富贵赛牡丹花,打麻将杠上开花!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春晓,春晓,处处绿杨芳草。山山水水,欢欢笑笑,共祝六合同春,步步登高。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把我最真诚的祝福献上。愿你年年都有鸟语花香,天天都有玉液琼浆。

叮铃铃的手机声,是我的问候;短消息里的心声,是我的温柔;轻柔柔的话语声,是你的笑容。祝新年快乐

冬去春来百花香,一条信息送四方,东方送你摇钱树,南方送你永安康,西方送你好生意,北方送你钱满箱。

短信贺岁:岁岁平安,安居乐业;业和邦兴,兴旺发达;大吉大利,力争上游;游刃有余,青春永驻。新年快乐!

堆积365天的想念,凝聚千丝万缕的柔情,拼却春夏秋冬的痴恋,采撷夜空璀璨的星宿,只为祝你春节快乐!

和我一同笑过的人,我可能把他忘了;和我一同哭过的人,我却永远不会忘记。新年快乐,我患难与共的朋友。

深深的情谊与祝福,绵绵的思念与问候,在这欢庆的日子里,愿这短信能为您及家人带来平安、幸福、健康和快乐!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古话说,天增岁月人增寿,新春伊始,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福年新运,财源广进!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新的一年再接再励!

祝你:新年大吉大利、百无禁忌、五福临门、富贵吉祥、横财就手、财运亨通、步步高升、生意兴隆、东成西就、恭喜发财。

新年快乐!祝你在新的一年中有棒棒的BODY,满满的MONEY,多多的HAPPY,每天心情都很SUN鄄NY,无忧无虑像个BABY.

漫天雪花飘飘,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春节好,祝阁下及夫人:两情鱼水春作伴,百年夫妻日常新,爱情无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为了提倡环保,节省纸张,在春节千万别送我贺卡,请在尽可能大的人民币上写下祝福的话送我就可以了,节约是美德,祝春节快乐!

愿你新年快乐如昨!万事如意常新!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终成器!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春好,好事全来了!朋友微微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平安如意!

星空中点点闪烁的荧光,环绕着缤纷的绮丽梦想,祝福你今年许下的心愿,都能一一实现在你眼前,祝你佳节温馨喜悦!

家人的关心似糖,爱人的体贴似蜜,朋友的祝福则是甘纯的美酒。祝新年快乐,爱永相随。

值此新年到来之即,我只有一句话要告诉你:今天早饭我没吃,中饭我也没吃,下班后我去找你!准备好银子!

日光从指间流走,雪花随铃声飘落。春节的礼炮声声响起,祝福的心如跳动的烛光融化每点落在你身上的飘雪,让友情温暖这个寒冷但不一样的春节!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深埋着朋友对你的默默关注和无声祝愿。祝愿你新年过得充实浪漫,快乐常驻满你如诗的心怀。

让明月带去我对你的思念,让风把我的爱意送进你的心里,让迎新的钟声带给你我对你的声声呼唤,祝你幸福。

美好的新年马上就要到来,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新年的祝福语和贺年图片,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幸福,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份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全心全意的祝福。祝新年快乐!

祝您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乐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祝你正财、偏财、横财,财源滚滚;亲情、友情、私情,情情如意;官运、财运、桃花运,运运亨通。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对你的思念象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福是潺潺的小溪叮咚作响。或许岁月将往事褪色,或许空间将彼此隔离。但值得珍惜的依然是你给我的情谊。再次对你说声:新年快乐!

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快乐度过每一天!

不管是晴天、阴天、雨天,能见到你的一天,就是晴朗的一天;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新年岁首,祝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远方的你是否无恙?在遥远的思念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爱你的心!真心愿你新年快乐!

见到你是一种享受,想着你有一种感受,梦见你是一种幸福,伴着你是一生所求。

我把新年的祝福和希望,悄悄地放在将融的雪被下,让它们随着春天生长,送给你一年的丰硕与芬芳!

一朵花采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想不起收;一条路走了很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头;一句话等了好久,今天我总算可以对你说:新年快乐。

红枫的衣裙衬着蓝天飘逸,雪舞的天空从此不再寂寞。走过霜冻又一次春的涌动,紫丁香传来了我真挚的祝福。

鸿运滚滚来,四季都发财。狗年好事多,幸福喜颜开。步步再高升,事事顺着来。老友多联系,莫将我忘怀!

借新春柔和的风扣开你心扉,把爱的歌声絮语在你心空放飞,真情真美,心心相随,祝你节日快乐幸福沉醉!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人民币。十万八万都可以,美元欧元不嫌弃。

今年新年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幸福美满粘着你,还有我要告诉你,财神爷已盯上你。

今天的你是快乐的,今夜的你是甜蜜的,今年的你是顺利的,今生的你是幸福的,今世的你是健康的!

愿我的祝福像高高低低的风铃,给你带去叮叮铛铛的快乐!又逢新岁,寄上我一份诚挚的祝福,愿你拥有更健康、快乐与幸福的来年。

圣诞过了,元旦走了,新年来啦,这些日子你快乐吗?愿这些快乐、开心永驻于你2006年的每一天中。

朋友,不管工作有多么的繁忙,只要记得我时刻都在关望着你、祝福着你。希望你每天都能拥有阳光般的心情!

天苍苍野茫茫,今年的希望太渺茫;楼高高人茫茫,今夜能否与你结伴抢银行?接头暗号:happynewyear

天气慢慢转坏,凉风渐渐袭来;因为你的可爱,特意给你关怀;晚上被子要盖,免得手脚冷坏;没事刁根骨头,这样可以补钙;不要说我太坏,祝你新年愉快!

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

转眼之间,已走至寒冷的冬末,在这样凛冽的日子里,对你的思念更深更浓.祝你平安快乐!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这一刻,有我最深的思念。让云捎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新年!

为了久藏你的影子,在深冬,我给心灵再上一把锁.而如今,在这个日子,我从锁眼里仿佛又听到了自己的声音,祝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亲爱的,因为牵了你的手,所以我要抓住你的手.给你幸福给你快乐相伴永远!我爱你!

在我记忆的画屏上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怀念,似锦如织!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直到永远。

亲密的爱人:你平安否?愿把我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真诚地祝福你,新年快乐!

你我相拥倾听新年的钟声犹如岁月的流逝,簇拥着我们共同的梦,满心的爱意化作真挚的祝福--新年快乐!

祝你新年快乐!事业顺心顺意,工作顺顺利利,爱情甜甜蜜蜜!身体有用不完的力气,滚滚财源广进!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牙好胃口就好,事事开心,事事顺利!

思念是一季的花香,漫过山谷,笼罩你我,而祝福是无边的关注,溢出眼睛,直到心底。祝开心

今天好想你,不知道你再想我吗?在这美妙的日子里愿你我的感情像大海一样深,像多年的佳酿一样甘甜,愿我们的玫瑰永远娇艳愈滴。

在心的扉页上,写满了无数个梦的憧憬;当你追寻心的方向,我的祝福,是窗外的一片蓝天…

亲密的爱人:你平安否?愿把我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真诚地祝福你--新年快乐!

你的爱是我一生的盼望,所以你的每一滴泪,都化作了我的哀愁。亲爱的,祝你一生幸福。

漫天雪花飘飞,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我深深的祝福你: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老师:过年好!您的博爱给予我灵魂,您的艰辛教育我成长。愿您的汗水化做无数颗冰凌花让您欣慰!让您快乐!

深深的情谊与祝福,绵绵的思念与问候,在这欢庆的日子里,愿这短信能为您及家人带来平安、幸福、健康和快乐!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古话说,天增岁月人增寿,新春伊始,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福年新运,财源广进!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新的一年再接再励!

祝你:新年大吉大利、百无禁忌、五福临门、富贵吉祥、横财就手、财运亨通、步步高升、生意兴隆、东成西就、恭喜发财。

新年快乐!祝你在新的一年中有棒棒的BODY,满满的MONEY,多多的HAPPY,每天心情都很SUN鄄NY,无忧无虑像个BABY.

漫天雪花飘飘,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春节好,祝阁下及夫人:两情鱼水春作伴,百年夫妻日常新,爱情无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为了提倡环保,节省纸张,在春节千万别送我贺卡,请在尽可能大的人民币上写下祝福的话送我就可以了,节约是美德,祝春节快乐!

愿你新年快乐如昨!万事如意常新!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终成器!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春好,好事全来了!朋友微微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平安如意!

星空中点点闪烁的荧光,环绕着缤纷的绮丽梦想,祝福你今年许下的心愿,都能一一实现在你眼前,祝你佳节温馨喜悦!

家人的关心似糖,爱人的体贴似蜜,朋友的祝福则是甘纯的美酒。祝新年快乐,爱永相随。

值此新年到来之即,我只有一句话要告诉你:今天早饭我没吃,中饭我也没吃,下班后我去找你!准备好银子!

日光从指间流走,雪花随铃声飘落。春节的礼炮声声响起,祝福的心如跳动的烛光融化每点落在你身上的飘雪,让友情温暖这个寒冷但不一样的春节!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深埋着朋友对你的默默关注和无声祝愿。祝愿你新年过得充实浪漫,快乐常驻满你如诗的心怀。

让明月带去我对你的思念,让风把我的爱意送进你的心里,让迎新的钟声带给你我对你的声声呼唤,祝你幸福。

美好的新年马上就要到来,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新年的祝福语和贺年图片,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幸福,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份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全心全意的祝福。祝新年快乐!

祝您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乐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祝你正财、偏财、横财,财源滚滚;亲情、友情、私情,情情如意;官运、财运、桃花运,运运亨通。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对你的思念象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福是潺潺的小溪叮咚作响。或许岁月将往事褪色,或许空间将彼此隔离。但值得珍惜的依然是你给我的情谊。再次对你说声:新年快乐!

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快乐度过每一天!

不管是晴天、阴天、雨天,能见到你的一天,就是晴朗的一天;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赤壁的习俗,故事,歌,曲...有哪些

赤壁的习俗,故事,歌,曲...有哪些

民俗宗教

饮食服饰

[饮食]:

主食:本县主食以稻米为主,不足时,以红薯、大小麦、蚕豆、绿豆、豌豆、饭等补充。南部山区由以红薯为主食,习惯将薯制成薯丝戒剁成薯丁晒干贮藏,长年食用。在随阳一带,群众有食煮谷米的习惯,将谷子煮熟晒干舂米煮饭,小儿食后易消化、饭发泡,现已少有这种作法。

酒菜:历来习惯饮用稻谷酿造的烧酒,农村多以糯米酿成甜酒,再加入烧酒,压在一起,称为米酒,用来待客。城市居民习惯喝外来瓶酒,如大曲、小曲、白酒、高梁酒、啤酒、葡萄酒、香槟酒等。农村小糟坊用稻谷加工的白酒,价格低廉,酒性平和,很受农民欢迎,习称“农家乐”。馈赠亲友仍以瓶酒为敬。本县人民生活,一贯节约,平时用餐,一般3-5碗家园菜,少有荤腥,来客则加上1、2荤菜;年节,农村有杀年猪的习惯,腊肉腊鱼是城乡人民的传统菜肴,等客一般以肉鱼为主,喜庆婚丧设筵大多有肉糕、蛋卷、鱼氽、肉圆等上席。近年来,宴请宾客,菜肴样式越来越讲究,由10海碗进而为12海碗、14海碗,全鸡全膀;以后又由大盘在碗,改为10多个乃至20多个小碟小碗,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烟茶:旧时待客均为水烟、旱烟;现在待客均为卷烟,质量由低档转向高档。本县历史上是茶叶产地,农村大都习惯饮用自栽自制的老粗茶,城镇居民喜欢用茉莉花和毛洒茶。手工加工的仿制龙井,现在成为待客佳品。过去待客的传统茶如花椒茶、绿豆茶、冻米茶、芝麻黄豆茶等在南部山区仍然盛行。

[服装]本县群众衣着,历来简朴,过去除富家用绫、罗、绸、锻为衣料外,一般都以土布作料。农地自产棉花,木机织布。建国后,改用“料布”、卡机等细棉织品及丝毛织品为衣料,化纤布问世后基本取代了棉织品。用毛织品更为普遍。服装式样,建国前,男女均为大襟衣、便裤,富家妇女有穿着旗袍;建国后,男性普遍穿兰色、灰色或青色中山装、军干装、青年装,农村老年妇女仍以大襟衣,便裤为主,城乡青年妇女都穿青年装。近年服装样式越来翻新,有羽绒服、晴纶衫、西装、香港衫、蝴蝶衫等。女青年在夏季多着各式裙。男女服装随着时代化潮流的变迁式样越来越新颖。

[鞋袜帽]建国前,城乡男女一律穿圆口布、长筒棉纱袜或白布袜,男性戴瓜皮帽,女性除老年人戴勒帽或回绒帽外,没有戴帽的习惯,雨天男女老少穿木屐、油钉鞋。建国后,鞋的品种增多,除圆口布鞋外,有解放鞋、回力鞋、球鞋、凉鞋、皮鞋,近年妇女多穿高根鞋。雨天,城乡男女穿轻便或半筒胶鞋,纪短筒锦纶弹力袜后,青年妇女又兴起了长筒袜。男性大多解放帽、工人帽,花样比较少。

[发型饰品]

发式:建国前婴儿多蓄卤门搭,男孩蓄平顶头,女孩扎短辫,成人男性大多剃光头或蓄分头,未婚女性扎单辫,已婚挽发髻。建国后,男性多蓄分头、长发,青年女性扎双辫,中年妇女理运动式短,老年妇女蓄短发,间有用发夹的,挽发髻的很少见到。近年来,中青年妇女烫发然成风。

饰品:建国前,城乡妇女佩戴的饰口一般为簪子、耳环、戒指、手镯等,儿童则戴项圈、百家锁。饰品质量,视家庭贫富而定,金、银、铜皆有。建国后,这些饰品很少见到。近年,青年妇女佩带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的逐渐多了起来,质量有24K金、12K金或镀金几种。

[住宅]过去城乡住房均为砖木结构,富户为青砖瓦房,其次为泥砖房。青砖瓦房一般为三间二重或五间二重,也有连三重、四重的,大村大户甚至有五重堂、七重堂、贫苦人家多数为泥砖草房。建国后,建房一般多为小红砖和木质结构,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多是砖木加钢筋水泥,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一重楼房或平房。带楼的,有的以钢筋水泥制作楼板,有的以木材锯成板为楼板。

[家俱]过去群众家俱设备,一般为八仙桌、太师椅、大柜、关门床、春秋桌等木质家俱,样式陈旧古老。现在群众使用的家俱逐渐向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城镇桌、椅、床、柜时兴(上)海式、广(东)式和组合家俱,一般家庭都有沙发、春秋椅、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生活优裕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大型音响等电器设备。农民家庭的家俱设备,也逐步在向中、高档转移。喜庆丧葬

[婚嫁]

订婚:旧时俗称“发庚”、“发八字”。一般小儿出生后就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立婚约。将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以干支(共八个字)写在“庚书”上,一式二份,各执一纸为据,互相交换。“压庚书”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环等首饰,女方多以刺绣品相赠。实之户,订婚信物经较贵重,贫寒人家则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旧时本县在婚嫁上有的地方存在一些恶习,如“蓄童养媳”,“早婚”、“抱媳等子”、“抢亲”等。建国后,逐步由包办婚走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并到政府部门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

结婚:男方称娶亲,女方称嫁女。旧时选择吉日良辰,结婚前3天,男方向女方送去“边猪坛酒”称为解礼;迎亲日由男方抬花轿敲锣打鼓,到妇言迎娶。新人(新娘新郎)进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亲最亲最尊妇女(婆母或亲嫂)开发米泡、糖果、冲糖茶;然后新人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翁姑,后拜叔、伯、兄、嫂以及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由宾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礼,凡受礼者,均须拿出“拜茶钱”。建国后,农村、城市大多数男女青年,自由变爱。结婚一般选择双日或逢八之日,取消了花桥,路程远的用汽车迎送,路近的由步行迎送,男方去几句男青年到女方家去迎亲,妇方则由7-9名女青年送亲(连新娘在内为双数)。举行文明婚礼,不拜堂,只行鞠躬礼,也向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端茶,凡受茶者,也必须给新娘以“茶钱,多少随意。新娘进屋,必须由一名子女双全的妇女为“牵亲妈”,陪伴新人举行婚礼。

民国时期,结婚礼服新郎按清代式样,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礼帽,上插红绒球;新娘则按明朝装束,戴凤冠、穿霞披。建国后,新人均穿时装,近年大多以西服为结婚礼服。

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俗称“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认为越闹城发,一直闹到深夜。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取“早生贵子”之义。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中去省亲,称为“回门”,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必须当天去,当天回。过去回门小轿,现在步行或坐车。

过去城乡獐习惯取乳或,结婚表示成人,做“大人”了,必须取消乳名,改用成人名字或取字。这就要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就算完了。

[生育]

报喜:婴儿出世后,小儿父亲携酒1壶、鸡1只(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到婴儿外婆家报喜,外婆家则回报1只鸡(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并带回外婆早为婴儿准备好的衣物、尿片等。

做九朝:从婴儿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为婴儿做九朝,亲朋都来“看月母”,赠送面条、食糖、布料若其它营养品,过去旧法接生,许多婴儿生下就咸染破伤风(又名脐风),一般在出生一天发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发病说明小儿算过了“关”,所以做九朝,以示庆贺。

满月会:婴儿出世1个月,宴请亲朋,一般做了九朝就不再做满月会了。新朋“看月母”应选在上午,下午看月母是不受主人欢迎的。旧习惯,月母不能“看月母”,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月母房中,月母(刮胎、引产或小产)都自学不进入他人家庭。婴儿出世后,胎要用罐子盛好丢入池塘或埋在十字路口。

周岁:小儿满周岁,父母请亲朋吃糍粑。这时候小儿乳齿已齐,认为吃糍粑会使牙齿越粘越牢。亲友离开时,主人分给每人一块糍粑带去名曰“分心神”。

[寿庆]年满60岁以上老人,一般每年都做生日,做60大寿。有的人儿女早已成家的,即使40余岁,女儿女婿也要为父母、岳父祝寿。祝寿的礼品一般面、罐头、鸡蛋、生日蛋糕,有的还送寿匾。

[丧葬]

坐夜:凡老父老母去世,其家必请歌师数人于出殡前一晚唱“坐夜歌”,陪伴亡灵。所唱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演义》、《征东》、《征西》、《说唐》等民间唱本中一些故事情节,歌声凄楚动人,以激发死者儿孙伤感。有的歌师水平高,按死者身世,现编现唱,歌手互相问答竞赛。

出殡:传统习惯,采用棺葬,棺材采用杉木或株木制成。丧夫一般用16人,名曰八抬八侧。头一天由丧夫掘好墓穴,出殡时由媳妇披麻戴孝,女婿端灵牌随行(蒲圻西南部、东北部习惯由儿子端灵牌)。儿孙晚辈穿孝服、拖长布片,持器丧杖送葬。习俗,送葬者均不送达墓地,中途打锣回灵,除去孝服进屋,由丧夫将灵柩抬到墓地,下井筑墓。在墓地,丧家送去一餐饭菜给丧夫吃,如过路人或去墓地观玩的人均有一份,名曰吃:“子孙饭”。旧时戴孝,均用白布做成孝服,现在一般用黑布手补贴,有的用白布缠袖,以示孝意,有的则用白毛巾代替。1976年前后,提倡火葬,由于民间习惯势力阻碍,只推行了很短一段时间,现在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大多数均恢复了棺葬。过去老父老母去世,孝子孝孙四十九天不能理发,名曰“蓄七”,七七满后,将灵位火化,名曰“去灵”。

死者入殓衣服,在民国时期,均从清代习惯,男性一律服明代装,戴儒巾,穿圆领大袖长服,腰系绶带,足着双梁布鞋;女性由着在生式样服装。近年来死人着装,一般按在世人装束入殓。

本市丧葬旧习俗还有不少,如死者“开路”、“超度”、请“阴阳先生”看日子、选墓地、定山向以及逝于外地的遗体不准进屋等。

(四)生产生活

[农事习俗]春节过后,新的大忙季节即将到来,正月开始农事的第一天,早晨要喝开工酒,吃开工饭。正月十五过后,才一心一意干农活,故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说法。

养蚕:正月初一早晨桑树枝上挂红祭桑神,正月十五夜里迎紫姑以卜蚕桑并占农事。

插殃:插秧时打鼓唱栽田歌,歌词有“栽田啊,栽得快,腊肉炒韭菜”等。栽田第一天称为“开秧门”,开秧门时,有的还鸣放鞭炮。插秧时慢的不主动易位者,后面可关前面的“笼”,谓之“落笼三耙宽”。栽田上岸这一天,大伙将主人包围,给主人浑身糊泥巴,谓之“糊谷仓”,公社化时期,各地糊生产队长一人。

种芝麻:种芝麻时禁穿短裤,要着长衫长裤,穿鞋袜,认为不这样芝麻杆下一大节不角。

种豆子:春他前后种黄豆,头上要戴包巾或草帽,认为不这样豆子光杆无荚。种种瓜:民间传说,妇女蹲下种瓜结瓜多,男人种瓜结瓜少,男人削竹片向土下尖(刺)上几刀,据说也可以多结瓜。

锄草:民谚有“(稻)谷薅三遍猪无糠。棉锄七遍飞长江”,又有锄头底下出黄金的说法。

修水利:秋冬民间修水利,打硪要唱打硪歌,好一齐用力。

以物占岁:立春后串乡售货者,先见卖蓑衣斗,其年雨水多;先见卖鸡罩,其年干旱;先见卖秧马,年岁好插秧早。

听雷占岁:民间立春是听协声占年岁。雷声响亮,则年岁好,闷协不吉,再看打雷在惊蛰前或后,民间有谚“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也作田”。

看鱼占岁:春水发后,看何种鱼上水,鲫鱼上水年岁好,鲇鱼上水大天干。

睛雨占岁:民间以农历五月二十六占年岁。有谚语说:“有收无收,看五月二十六,大睛大收(天收),大雨大熟;半阴半阳,浆衣洗裳;麻纷细雨,卖儿卖女;(下雨),油菜小麦一不杆。”

看蚂蝗占岁:蚂蝗咬大腿淹水,蚂蝗咬脚背天旱。

砍李树:除夕晚上,将李对砍一刀,第二年结果多。

[畜牧习俗]

养牛:牛为农家之本,俗称“长尾巴爷”。牛犊初生,主人扶其拜四方;除夕、春节晚上牛栏点灯,正月初一牵牛出栏,要燃放鞭炮,谓之“牛出行”。

养猪:农家忌养五爪猪。捉小猪先看脚生几爪;欢喜黑猪;花猪额头一点白,谓之“开眼”,这样的猪好喂养,长得快;小猪捉回剪除尾毛,说这样猪不生病。

养鸡:正月初一鸡笼贴上红纸,上写“六畜兴旺”。孵鸡前,鸡蛋先用葫芦瓢装,而后放入鸡窝,说这样孵出的母鸡多,会下蛋。又说上蛋母鸡多,晚上上蛋公鸡多,公鸡留种只能留1只,不能留3年。

养狗:小狗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让它吃饱,否则易胀死。

养猫:忌猫一胎生多子,俗语说:一龙、二虎、三猫、四鼠。生四只以上的小猫无用,不会捉老鼠,小猫初生忌属鼠的人看,说属鼠的人看了老猫会吃小猫。

忌烧果木:民间忌烧桐、桃、李等果树,说烧了这种果树会死猫。

[渔猎山伐]

祭水神:年头选吉日下湖,下湖前燃鞭炮香烛,祭祀水神。

敲木鼓:渔民下网后,将渔船分在四面八方,敲击木鼓,驱鱼进网。

女不站船头:旧时渔民不让妇女站船头,故女人只能站在船后摇橹。

吃鱼不翻边:船家忌语船帆(翻),要说蓬,并忌说沉、泼、倒、落水等语及其同音字。

围猎:打猎时,枪手布山四周,众人以木棒自山中向四方驱赶吆喝,猎获野兽,众人有份,枪击者得兽头,得多些。

烧木炭:入山烧木炭看日子,烧好后封火,出炭时仍要看日子。

[修造习俗]

建房:本县城乡建房,特别是农村建房,从选址定向、清基下脚,一直到房屋建成,都要按乡风民俗办事。过去选址定向,都请“阴阳先生”用罗盘测量。建国后没有阴阳先生,由主家自行选址。建房必须选择“前无阻挡,后有依靠,座北向南,地势高亢”的地方。清基下脚、立大门都迁双日或逢八的日子,并要向砖匠封“利市”(小费)。大门顶合拢要放上6枚或8枚金属钱币,称为“封财门”。完成“山尖”要请砖匠吃糍粑,称为“巴尖”,意谓越“巴”越牢固。房屋落成,“上梁”是最后一道工序,梁要由主人舅家送,并且要“偷”,不能落地,从砍伐、加工、搬运、存放到上梁,都要以椅凳承垫。上梁之日,主人大摆宴席,迎接亲朋好龙,敲锣打鼓放鞭炮,披红挂彩将梁抬来,午时(中午12点)由砖专匠将梁“落位”,并燃放鞭炮、念祝词、撒糖果。到此,建房工程就算全部完成。

造桥:造石桥最后一块石合拢时,如即听到什么生物叫声就马上合拢,谓之关神。[其它习俗]

理发:理发担上挂刮刀布,源于清初的白布条,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婴儿理发用在头上滚动,同村小孩分食。男青年结婚时要晚上,二童子掌灯。

店铺开张:燃放鞭炮、请客、贴楹联。

行商货郎:行商货郎走乡串户,摇货郎鼓,有时吹口哨招揽顾客。

[生活习俗]

赴宴坐席,圆桌一般不分上下左右,如果是方旧,由比较讲究。一桌单席,进门当面为上席,左大右小,上席对面席,也是左大右小,两国四个座位为陪座,一般不分大小。摆席时,一桌居中,两桌一字席,三桌品字席,四桌田字席,五桌梅花席,六桌非字席。宴席上如只有6个人,不能两两相对而坐,必须开坐,则认为是“乌龟席”。吃饭前,筷子不能放在饭碗上或插在饭中,认为这是“叫亡人”(祭奠死者)。斟酒时,酒壶不能挡住客人视线,一般从侧面为客人斟酒,还有“酒要满斟,茶要浅斟”的习惯。

生病向邻居借用药罐,用后不能主动送还,领居需用时自己来拿。为病人取药,中途不能在别人家停留。

抬病人去治病,要脚在前,头在后,只有抬尸体,才是头在前。

宗教信仰

宗教传入本县历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后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教群较为普遍,县境内佛寺、道观、教堂多达163。民国年是,天主教在本县成立中心教区,管理蒲圻、崇阳、通城、嘉鱼4县教务,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势力甚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各种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群众信教同逐渐有所兴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县设有僧会司,僧官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为徐明常。县境内有佛寺(庙庵)122座,遍及城乡各地。

历代达官显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邑人司徒,魏说致说致仕归,日与老僧说法,饶州剌史宋秉荣回县建罗峰寺于花红山,进士马涉昌究心释典,讲学雪峰寺,自称雪峰和尚。群众信佛的更为普遍,各寺庙香火不绝,随阳山上的随阳庵,每年朝山进香的除本县的以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本县佛寺大部分建筑于唐,历宋元而盛于明代,清朝时庙宇修葺的多,创建的少。后因战乱,寺庙多被毁坏,剩下的在建国后也被改为学校,或作其它用途。历代寺庙规模较大且有名气的有:

延寿寺:在城内叠秀山,唐永贞元(805)僧威公创建,明天启七年(1627)魏说在寺内建有藏经阁,藏经677卷。清顺治十一年(1654)有洞宗睦和尚演法寺中。康熙九年(1670),全县民众集资重修,嘉庆时知县郑家屏又重修,后附有义学。咸丰二年太平军兵毁。

凤凰寺:在凤凰山下,又名发鹫寺,唐广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岿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