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需要用推土机吗(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

养牛需要用推土机吗(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养牛需要用推土机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国土卫士于忠礼有什么事迹

国土卫士于忠礼有什么事迹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深沉——追记山东省文登市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于忠礼

一个好干部,就像太阳一样,给大地予光明,给人们予温暖。于忠礼就是这样的干部。他心装百姓事,胸怀为民情,被称为老百姓的“维权专家”;面对恐吓,他威武不倒,勇敢不屈;面对利诱,他不为所动,义正词严;面对群众,则苦口婆心,有理有节。拖着“半条命”的于忠礼,不幸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辞世,成为整个文登市的倾城之痛。历历数十载,殷殷国土情,于忠礼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国家、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悔深情。

11月7日,立冬时节,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登陆胶东半岛。

在山东省文登市城南公墓的一座墓碑前,记者一行四人,手捧花篮,满怀崇敬之情,专程前来凭吊一年前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文登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于忠礼。

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怒放的鲜花驱走了初冬的寒意。花篮旁,一张最新出版的《中国国土资源报》格外醒目。这是于忠礼生前最喜爱的报纸,也是报社全体编采人员敬献给于忠礼的礼物。

一行人默默地为于忠礼燃上一支烟,添上一把土,肃立三鞠躬。而这样的一幕,已经不知重复多少次。熟悉不熟悉的人,知道于忠礼的事迹后,都以这样的方式对一位国土干部表达崇敬之情。

“领导交办的事,头拱地也要办好”

从踏进国土局的第一天起,于忠礼就是大忙人。干办公室主任,他是局里的“笔杆子”;当副局长,他是局长的“左膀右臂”。

“老于出事的那天,早晨匆匆吃了根香蕉,连顿热饭都没来得及吃,6点半就与邱洪殿局长、刘昌军副局长一起赶往单位。傍晚,我在家包好了饺子等他回家吃晚饭,可他再也没有回来……我好后悔啊,没有照顾好他!”说起那一天,于忠礼的爱人、身为护士长的赵波几次失声痛哭。

老于生命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6时30分,与邱洪殿、刘昌军一起赶到单位,研究回复媒体记者的材料;

8时,陪同邱洪殿向市领导做专题汇报;

11时,接受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15时,陪同上级领导核查群众举报的信访线索;

2009年8月5日,下午5时多,忙碌了一天的于忠礼没留下半句话,累倒在工作岗位上,那颗炽热的心脏骤然停止了跳动,年仅55岁。

有人作过统计,自1991年至2002年的11年间,局里的重要文字材料几乎全部出自于忠礼之手,累计达120多万字。“1997年以来,他光写材料就用坏了3台电脑。”阎海涛副局长告诉记者。

1995年,文登市整顿土地市场,大量的文字材料和重点工作压在他肩上。这一年,于忠礼时常恶心、呕吐、出虚汗,患上了冠心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并警告他不要过度劳累。但一进办公室,所有的不适便被他抛在了脑后。

“于忠礼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爱学习,善钻研,事无巨细都要求做到极致,对待任何工作总是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邱洪殿很欣赏自己的这个助手。

1998年10月,升任副局长的于忠礼仍然负责全局的综合性材料。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他的病情。2002年夏天,于忠礼心脏病再次发作,到北京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这一年,因健康原因,他痛下决心,戒掉了抽了几十年的香烟。

2004年秋天,于忠礼感到身体不适,再次住院治疗。身为护士长的妻子苦苦哀求:“老于,你只剩半条命了,不为自己,也该为老婆孩子想想啊!”可他说:“现在正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关键时期,我哪能在这节骨眼上撒手不管呀!”那段时间,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用电话调度、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有时召集工作人员在病床前研究材料,逐字逐句斟酌,甚至细微到用词和标点。

“领导交办的事,头拱地也要办好。”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历任局长对他的评价。因此,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总会想到他。

土地执法监察和信访工作一直是文登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老大难,任务多、压力大、责任重,急需一位业务精、懂政策,能干会写的分管领导。2005年5月机构改革,51岁的于忠礼分管执法监察,并兼任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困难再大也大不过人的决心。”每次临危受命,于忠礼总是呵呵一笑。年过半百的他将“半条命”全部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一年后,因为经常熬夜赶材料,于忠礼戒除了三年的烟,重又燃起。

“只要咱站得正、行得端,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昆嵛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为保护这一著名的旅游景点,2006年6月,市政府决定关停昆嵛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所有矿山企业。

这可是块“烫手的山芋”,很多矿山老板有很深的社会背景,有的与黑恶势力还有联系。“你都5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考虑一下再决定吧……”邱洪殿征询他的意见。

分管执法工作不到一年的于忠礼倔强地说:“工作哪能挑挑拣拣呢!只要咱站得正、行得端,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春节过后的一天,一位将要被关停的矿山业主找到于忠礼,先是和颜悦色,握手时把一张银行卡塞到他手中:“咱上面有人,能不能通融一下呀。”于忠礼火了,把卡往桌上一摔,气愤地说:“你这是给我送毒药,想要我的命!”见于忠礼不吃这一套,那人便恶狠狠地威胁:“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也不打听打听这个矿是谁开的……”不等他说完,于忠礼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管是谁开的,就是天王老子开的也得关!”

2007年3月,昆嵛山风景区内的27家矿山企业一次性全部关停,不仅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而且做到了不留人,不留设备,不留建筑物,创下了文登市矿政管理的奇迹。

跟于忠礼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子直、脾气犟、“认死理”的人。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

2007年11月,市局对葛家镇南于村滕某非法采砂案依法进行查处,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审判当天,违法者在法庭上公然叫嚣:“不就是罚我四万吗,我再拿出四万!”事后,非法采砂者电话恐吓于忠礼和执法人员:“你活腻了,我知道你家住哪里,老婆在哪儿上班……”于忠礼厉声反击:“告诉你,我已经是死过两次的人了,现在多活一天都是赚的,怕死就不干这一行!”

“在‘上级管帽子,政府管饭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总是怨天尤人,是干不成工作的。”这是于忠礼在2009年2月10日培训班讲课时的一番话。

2008年5月的一天,一名国土所所长向执法大队报告:某镇政府引进一个新项目,施工单位正在平整土地,国土所多次制止,但对方置之不理,继续施工。于忠礼二话没说,马上带领执法人员赶到现场。

工地上推土机、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大片的麦田被毁。经查证,这是镇政府引进的一个台商投资项目,以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为名占用基本农田,实际上是建设高尔夫球场。

镇政府领导一再解释施工的是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于忠礼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明摆着就是高尔夫球场,不要再遮遮掩掩了。”他严正警告:“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高尔夫球场,影响了个人的政治生命事小;如果导致全市建设用地限批,影响全市发展,这个责任你一个镇政府担得起吗?”

在市政府的干预下,这个项目马上停工,恢复耕地原貌。之后,市政府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各乡镇在引进项目前,一定要多去国土局咨询一下于忠礼,看看项目是否违反土地政策。

2006年~2007年,于忠礼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授予“国土卫士”和“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2007年,文登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被省厅授予“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称号的县市。

“光敢说敢干还不够,还要能说会做”

凭着一股执著的钻劲儿和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基础业务的精通,于忠礼很快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行家里手。他在处理土地纠纷和群众上访时,摸索总结出“三字经”——“慎”、“细”、“实”,成功地化解了众多的土地信访矛盾,帮助乡镇政府破解了多年的土地纠纷难题,被誉为“专拔钉子的老虎钳子”。

威海机场扩建工程是威海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机场对面的井南村需要整体搬迁。搬迁涉及200多户村民,历时五年,经过了四任镇党委书记,依然难以完成。矛盾最激烈的时候,300多名执法人员被老百姓追得满街跑。有领导戏称:“井南村搬迁之难,三十六计只差美人计了。”

到2008年,剩下的12户,说破天也不搬,并多次上访。上级领导在视察机场工程时要求,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三天内要全部拆完。镇党委书记在重压之下试着向邱洪殿求援:“借国土局的‘老虎钳子’使使?”

于忠礼领受任务。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12户短期内即使不拆,也不影响施工进度,可以边施工边做工作。领导认可了他的想法,取消了强制拆迁的计划,避免了可能再次发生冲突。

面上平推肯定不行,于忠礼采取了重点突破的办法。找出“钉子户”中的“钉子”,重点做工作。

听说此人在威海市一重要部门任职,于忠礼先后三次到威海通过该单位领导做工作。此人当着单位领导的面表态:“给一百个处分我都挨着,想拆房子没门!”

采取单位领导施压的方法不行,只好另辟蹊径。此时,正巧威海市的几位老朋友来文登钓鱼,其中的一位与当事人熟悉,在他的相助下,于忠礼邀请此人来大水泊钓鱼,借机谈了三次,终于让他接受了拆迁条件,并带动了其他农户。

12户全部同意拆迁,保证了威海机场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威海市委主要领导对此事做出专门批示:这是威海市和谐拆迁的典范。

在文登,于忠礼“拔钉子”的故事被赋予了众多的传奇色彩。他似乎无所不能,再棘手的难题经他之手便会迎刃而解。

文登市信访局原局长丛继军谈起与老于一起处理土地纠纷的情景,几次从沙发上站起来:“‘以政策服人,用真情攻心’才是老于的真本事。他已经把国家政策、法律条文和文件精神都装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了。做群众工作光敢说敢干还不够,还要能说会做。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啊!”

“菜刀硬不过法律”

在文登,于忠礼是大家公认的“乡村活地图”、“政策法规活词典”。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作为土地管理者,不但要熟知‘一法两条例’,还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融会贯通,才能应对各种复杂事件。”

机场扩建二期工程需要征用大水泊村的土地。2008年春天动工建设时,刘某带头抵制,拒不拆迁其奶牛场的临时性建筑,声称不给100万坚决不搬,并扬言“谁敢再进我的家门,菜刀不长眼”。“如果强拆,老婆孩子一起抹脖子,要轰动全国。”镇党委书记带队到刘某家做工作,被刘家的大黑狗拦截,连门都进不去。

市领导先后两次到工地检查,面对毫无进展的工地,扔下狠话:“半月内必须拆迁!”无奈,大水泊镇领导找到于忠礼。于忠礼不信这个邪,他说:“菜刀硬不过法律!”在镇政府会议室里,于忠礼与刘某3次“交火”。

于忠礼:“老刘呀,实话跟你说,在来之前,我已经了解了你的事情,镇政府给你的补偿是合理的,而且已经超出了法定的补偿标准,但你和村委签订的承包合同是无效的。”

刘某:“为什么?”

于忠礼:“首先,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你承包土地应当经过2/3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报镇政府批准后才可以承包,你缺少这步程序。其次,你的承包合同里没有明确承包年限和承包金额。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是无效合同。”

刘某不服,摔门而出。之后几天,人影全无。后来通过刘某单位领导出面,双方又坐到了一起。

再次交锋,刘某先发制人,夹着一摞《物权法》复印件找于忠礼理论,振振有词:“《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从签订承包合同那天起,我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于忠礼接过话茬:“你既然懂《物权法》,那就再看看下一条是怎么规定的。我背给你听听吧:‘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你合同中写的是搞种植业,而你建了牛棚和别的建筑物,改变了用途。并且这些建筑物没有经过审批,按照规定,不但没有补偿,还应该依法拆除。为减少你的经济损失,政府才给了你比较合理的补偿。”

刘某听后,自觉理亏,但心服口不服,抬腿走人。

事情似乎走到了尽头,有人建议对养牛场实施断电处理;再不行的话,派执法大队出面查处。而这样一来,激化了矛盾不说,还要打“持久战”。

第二天早上,一夜未眠的于忠礼,拨通了大水泊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让他另找个地方,在三天内新建一处牛棚,三天后把牛牵到新棚里。当天下午三时多,镇长打来电话报告:“按原定补偿方案,当事人已开始拆迁了。”原来,大水泊村党支部书记和刘某是“铁哥们”,于忠礼巧妙地让村支书当了一次传声筒。

在大水泊镇政府,听说要采访于忠礼的事迹,刘某找上门来。他说:“我就是那个‘钉子户’!于局长讲法到位、工作有方,不伤感情,是个好干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震惊,很舍不得。听说你们来采访,特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这是于忠礼在处理土地纠纷和信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处理土地纠纷和信访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利益,首先强调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要按标准足额到位。

苘山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是文登市工业园区所在地,引进的每个项目在当地都举足轻重。2006年,一个涉及5个行政村占地1000多亩的项目引发村民上访,镇政府多次做工作未果,无奈之下找到了于忠礼。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如果没有,你们先补偿到位再说。”于忠礼开口便问。

尽管镇领导答复已全部到位,但细心的于忠礼在调查时发现,付给村集体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沿袭的仍是以前的补偿标准。

他找到镇政府和项目单位:“上级对征地补偿费的规定非常明确,相关规定也非常公开、透明,你们的补偿偏低,侵害的是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必须纠正过来。”在他的坚持下,苘山镇征地补偿费增加了600多万元,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多的维护和保障。老百姓说:“这样的干部站在农民立场办事,我打心眼里服气!“

在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中,于忠礼纠正了很多这样的错误,几乎涉及文登每个乡镇,维护农民的利益无法用数字估算。

文登市农机局局长、原苘山镇镇长于春阳告诉记者,过去征地难,人还没进村,老光棍的锣声就响了,全村老少齐上阵,阻挠开工。镇上特聘于忠礼为顾问,征地实行“两公开一登记”,政策透明,给农民的补偿费足额到位了,几任班子“征地难”的症结也解开了。

自2006年以来,在文登市组织的“行风建设万人评”活动中,国土资源局一直稳居前两位。这其中,于忠礼可谓劳苦功高。在当地,他被老百姓称为“维权专家”。

“光说没用,一定要有不说话的证据”

在局里,工作和生活中遭遇挠头的事,同事们会脱口而出:“听听于局长的意见”,因为“有他在就有了主心骨”。2007年10月,于忠礼巧借卫星遥感技术保护基层国土干部的故事在文登传为佳话。

高村镇某村前后两任村委会主任结怨已久,经常拿土地“说事”。新任村委会主任唆使群众上访,举报原村委主任伙同他人非法采砂毁坏耕地,并多次到检察机关举报。为此,检察机关指控国土资源所行政不作为,所长涉嫌渎职。

尽管国土资源所已经制止非法采砂行为,但20余亩耕地还是被毁,却拿不出证据证明被毁耕地与采砂无关。“毁坏耕地”的事实存在,国土所所长涉嫌渎职罪名就可能成立。

被检察机关多次传唤的国土所所长,吃不下,睡不安。局党组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于忠礼配合检察机关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妥善处理此事。经走访村民得知,被毁耕地几年前就被洪水冲毁了,于忠礼眼前一亮,想到了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省厅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证实,在2005年该地块已经变为水面,通过查阅气象部门同期的降雨资料,进一步证实该耕地是2005年夏季被洪水冲毁,从而证实采砂毁坏耕地纯属“子虚乌有”,陷入僵局的案件迎刃而解。

饱受委屈的国土所所长潸然泪下:“如果不是忠礼局长,我可真要蒙受天大的冤枉了!”

于忠礼常说:“干工作,既要用力,更要用心。”他一再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光说没用,一定要有不说话的证据”,“学会‘看图说话’”,并“留下执法痕迹”。

“怀着感恩之心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俺爹常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一个农民对做人做事之道的朴素理解,放在党员干部身上,我觉得就应该改成‘受人民之托,忠人民之事’。”这是于忠礼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说过的一番话,这句话既是他生前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2007年9月起,因为年龄的原因,于忠礼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按常规,可以在家好好养病了,可他一天也没有离开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因为局里的大事、难事离不了他。

听说老于还要上班,妻子坚决反对:“你不要命了吗?”老于回过头来做妻子的工作:“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在家呆着我也会憋死的!”

于忠礼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光到省厅出差就不下30余次。不管是曾经分管过的执法监察、土地整理工作,还是用地报批等其他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以致在省厅很多人都认识这位楼上楼下“跑手续的老于头”。

田向东是陪于忠礼出差最多的一位司机,他亲眼目睹了于忠礼的“拼命劲儿”。

年底到省厅“跑手续”,相关处室都已办妥,只差在外开会的厅领导签字了,于忠礼在省厅等了三天,一直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才拿到签字。白天跑上跑下、精力充沛的“老于头”,回到宾馆一屁股坐下就再也难起身。当看到于局长吃力地撩起衣服,给自己注射胰岛素时,小田才知道,除了冠心病外,他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小田告诉记者,出差在外,于局长的包里总装着一个大个的药盒,找他办得最多的私事也是到药店买药。

于忠礼是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人。儿子于明还清楚地记得,有次父亲约定凌晨4点到北京出差,由于前一天熬夜写材料,身体感觉不适。深夜三点多,妻子起身为他挂上吊瓶。出发的时间到了,父亲毅然拔出针头,不等针眼渗出的鲜血凝固,便在母亲无奈的叹息中远去。

在处理长会口村群访事件5个月的时间里,于忠礼没有休息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白天,他夹着图纸,提着装有针剂、药片的塑料袋,走街串户,解惑答疑。晚上,他连夜整理撰写回复材料。那些日子里,他嘴上长着泡,烟也抽得更凶了,屋子里整日弥漫着呛人的烟雾。

“老于从不喝酒,但为了做通村干部的工作,与村干部一起吃饭敬酒时,他就在自己杯里滴几滴啤酒,以示尊重。”

“到重点户家里做工作,他坐在冰冷的沙发上讲,把火炕让给村民,几个小时下来,下半身都冻僵了,他吭都不吭一声。”丛继军心疼地流泪。认识他的村民不解地问:“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回家享清福,还在这遭罪,图个什么呀?”他呵呵一笑:“我都退二线了,升职提拔与我无关,拿金牌没我的份,我领一天国家的工资就要干一天事,只要组织信任,能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点事,就值!”

抽烟时,于忠礼总习惯摆弄手中的打火机,那是儿子从韩国带给他的礼物。有一次,与长会口村村干部谈话时,打火机的防风功能吸引了村委主任姜茂义,他抓在手中,爱不释手。于忠礼灵机一动,许下诺言:“若长会口村的问题解决了,就把它当奖品送给你。”姜茂义欣然应诺。于忠礼去世的前两天,丛继军和泽库镇镇长姜洪阳到他的办公室商量事,于忠礼抱歉地对姜镇长说:“长会口村的问题解决了,我还欠人家姜主任一个打火机呢,请你转交吧。”姜洪阳开玩笑:“等搞个隆重的转交仪式,您亲自移交吧。”

两天后,于忠礼辞世的噩耗传来,姜茂义惊呆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熟悉于忠礼的人说,这可能是他生前唯一一个没能兑现的承诺。

“在这个世界上,比钱财更金贵的是人的品格”

“老于生前对儿子一直心怀愧疚。在孩子最重要的高中阶段,他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我又要天天照料三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实在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在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儿子没能如愿上大学,这成了老于生前最大的遗憾。”妻子赵波向记者透露。

2005年8月,儿子于明要到韩国求学,需要十几万元的学费,但东拼西凑,还差一大截,这让于忠礼犯了愁。这些年,岳父、岳母和老母亲三位卧病在床的老人,住院治疗、吃药打针花了很多钱;家中姊妹5人下岗,经济拮据。到哪儿去凑学费呢?

此时,承担局土地整理项目的一施工单位经理得知此事,主动找上门,承诺负担孩子的剩余学费,被于忠礼婉言谢绝。经理急了:“这笔钱算我借给你的,将来再还还不行吗?”但他坚决不要。事后,他对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隋旭光说:“这笔钱不能借,如果借了就欠人家情,咱拿啥还?拿项目工程质量来还?还是拿项目资金来还?”

有人说国土局管的土里会“长金”,矿里能“淘金”,可对于忠礼来说,毫无“玄机”可言,只有铁面一张。

2005~2007年,文登市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土地整理项目10个,投资总额1.2亿元。面对上亿的资金,身兼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的于忠礼,无论项目招标还是竣工验收,他始终洁身自爱,谨言慎行。尽管家中五位下岗的姊妹还在等着他的帮助,他坚持“不用自己的人”,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乡镇,以此调动他们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

在检查张家产镇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时,已是中午12点半,施工方非要请他到高档宾馆就餐,他见实在推辞不了,就说:“吃饭可以,但地点由我来定。”最后,他定在了施工单位的职工食堂,吃的是和职工一样的饭菜。该项目通过验收后,为文登新增耕地4347亩。

在国外学习的儿子,为了尽快还清借款,白天学习晚上打工,这让妻子感觉很辛酸,忍不住埋怨丈夫“铁石心肠”,是个“不合格的父亲”。面对妻子的责怪,于忠礼一言不发。

他心里有自己的座右铭:“严”当头,“廉”为最,“公”为大。他常提醒家人和同事,该坚持的必须坚持。他叮嘱儿子:“在这个世界上,比钱财更金贵的是人的品格。”

父亲去世后,儿子于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渐渐地我发现,那个平凡的父亲其实是那么的不平凡。他没留给我丰厚的遗产,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像一部部厚重的典籍,留在我的脑海里,足够我用一生去研读,去学习。同时也是我今生今世最宝贵的财富,有了它我是富有的,有了它我不贫穷。

在文登采访,很少看到于忠礼生前在工作时的影像资料。谈及此事,妻子赵波告诉记者,老于身后留下的最多的遗物是一摞摞的获奖证书,从工厂时期到省、市、县的都有,唯一的一张“全家福”还是在20年前拍的。

多少年了,老于总是没白没黑地忙,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连和家人一起散散步、逛逛公园都成了奢望。

长会口村群访事件处理终于有了眉目,老于又着手考虑村庄的拆迁改造,协助村里研究发展规划。去世前的一天,他突然抱歉地对妻子说:“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带你出去旅游、休息一下,地方由你来定。”可还没等妻子选好目的地,于忠礼就带着对妻儿深深的歉意走了,这张“全家福”也就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珍贵的遗物。

老于走了,下葬的时候,局长邱洪殿含着泪亲手为他安放骨灰。缅怀六年的工作友谊和战友情怀,他扼腕痛惜:“我失去了一位生活中的好老师、好兄长,工作中的好参谋、好助手。”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老于活着的时候再平凡不过了,他去了,大家才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他是国土资源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两次采访,在记者心中,他已是一位英雄,一位曾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英雄。

凌晨,踏上返程列车,听着车轮有节奏的声响,记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情不自禁吟诵起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

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

肯定比人快,

借助新发现的化石和新科技,科学家正逐步了解恐龙怎样生活及如何死亡。在7,700万年前(当时已经接近恐龙时代的尾声,但距离恐龙灭绝尚有1,200万年),覆盖北美中部大部分地区的辽阔内陆海附近,一只濒死的年轻鸭嘴龙倒了下来。

通常恐龙死后都无法安息:它们要么被食腐动物撕开吃掉,要么被洪水冲到河流下游;它们的骨头四处散落,不知道丢失到哪里去——直至被人挖掘出来。今天在博物馆存放的恐龙骨架,许多都是用不同地点出土的恐龙骨拼凑而成。但这只鸭嘴龙的遭遇却不同。它侧卧在浅河中,很快就被埋在沉积物之下,因此不仅骨骼的形状得以保持,甚至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的印痕也能够保存下来。当著名恐龙研究学者巴克在美国蒙大拿州中北部一家小博物馆首次看到这只鸭嘴龙时,激动得摘掉帽子并双膝跪下,热泪盈眶。他说:“当时,我的感觉如同看到《圣母怜子》雕像。”

即使你不像巴克那般热爱恐龙,也会很欣赏这只独特的动物。这块半嵌在岩石内的化石头部向后弯地躺着,形态看来就像被冲向岸边的水流困住了。它比任何拼凑起来的骨架都远为更能令人感受到:这曾经是一只活生生的真实动物。独立的古生物学者墨菲四年前在蒙大拿州一个山坡上挖掘出这只鸭嘴龙,到现在他还在考量如何在做到研究清楚已变成化石的动物的内脏、而在研究过程中又不会损害它。他说:“我不知道会发现什么。里面会不会有一个帮助消化植物的嗉囊?我们可能会看到心脏,它像现代爬行动物的心脏般是三心室的、还是像鸟一样是四心室的呢?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些不是太棒了吗?”

即使是想象一下有一只完整无缺的恐龙可供研究,也差不多等于是古生物学的一场革命了,这是因为在古生物学领域,一段一段的生物史大都是从一只牙齿推断出来的。另一场革命则已在进行:科学家正利用CT扫描器、超级电脑和他们的聪明才智研究多年来默默地站着的恐龙骨架,揭示其中的秘密。一名生物学家通过分解恐龙骨头中的矿物质结构,居然发现了血管甚至血球细胞的痕迹。还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兴致勃勃地猜测的问题:到底霸王龙能跑多快?现在可以运用生物力学运算法则计算了。工程人员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这种长颈庞然大物站立、行走方式的认识。现在博物馆中的恐龙模型有些会带着羽毛(十年前,这是人们想都没想过的),因为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恐龙与鸟类关系密切。所有这些发现都是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五年来首个大型恐龙展探讨的内容。该馆古生物学主任诺雷尔说,过去20年来,古生物学已不再局限于以分类学为根基,发展到了研究恐龙生理学、生态学甚至行为习性。他还说这一行已成为由研究、实验推动的学科,而非单靠发现来推动。

不过,恐龙骨的发现一直没有减少。过去的秘密仍然埋藏在大地之下。随着土地被侵蚀,每到季节交替,一些恐龙骨架便会暴露出来。每个月都发现新的恐龙种类。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恐龙馆长马可维奇估计,现在已发现符合生物分类原则的种类达900个之多,比20年前的数量高出至少一倍。当然其中有许多只有头骨,甚至是残缺的头骨零碎部分。巴克发现,即使是重达五吨的三觭龙,“躯干部分一般都找不到多少,因为已被其他动物吃掉。”中国辽宁省农民发现了一系列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植物、昆虫、鱼类、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以前未见过的鸟状恐龙。鸟状恐龙中1.5米长的奇异帝龙是霸王龙的早期近亲,身上长有不发达的羽毛。这些羽毛的作用显然是为了保暖,而不是飞行。还有顾氏小盗龙,它后肢长有羽毛,使之看上去像长了四只翅膀的鸟。在南非巴塔哥尼亚地区及美洲西部贫瘠干旱之地,自白垩纪晚期以来,经历了土壤沉积、上升、侵蚀这一完整的循环,露出了7,000万年前的沉积层。这些地方的恐龙骨就暴露在地面上,只等着那些能够从岩石中把它们分辨出来的人来拾(分辨的一个方法就是舔一下;骨头会粘舌头)。两年前,美国爱荷华州苏城的索尔斯伯里兄弟(分别是医生和兽医)与律师好友巴克梅尔结伴到南达科他州西部的崎岖山区寻找化石。他们在山脚发现一块25美分硬币大小(直径约两厘米)的球形骨,并在距离该处9.15米高的地方发现几颗发黑的牙齿。这些骨骼属于一只肿头龙的头骨。肿头龙的大小与一匹马相若,通常特征是前额隆起,周围长了一排球形突出物、尖刺及冠顶。但与已知的北美其他所有肿头龙不同的是,这只的前额是平坦的,而不是隆起的。巴克说:“我们知道平额的肿头龙在较早时期的中国、蒙古出现,它们的前额在大约8,000万年前进化成隆起状,我们在北美发现的全都是这些。直到发现这只恐龙后才知道北美也有平额肿头龙。这只恐龙生活的时代刚好是恐龙快要灭绝之时。我曾撰文论述恐龙的进化会减慢,不会分化成新的种。这种见解是错的。”

一位律师在业余时间象克里克和沃森那样埋头于实验室从事分子遗传学的发现工作,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过,从精神层次上看,相当于克里克和沃森的科学世界,恐龙古生物学仍然更靠近达尔文的科学世界,或者说更注重野外新发现。大规模的大学与各州的研究机构(例如南达科他州的黑岗自然历史博物馆及蒙大拿州的洛矶山博物馆)正展开竞争。索尔斯伯里兄弟将他们发现的肿头龙头骨捐赠予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学历并不是必备条件。墨菲跟他的外祖母、著名古生物学家莱特学习恐龙方面的知识,但他本人连大学学位也没有。他在蒙大拿州偏远小镇马耳他一家轮胎店的旧址设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以筹集研究经费。中心员工大部分是志愿者,营运费用主要来自零星的参观者及探险者,他们付钱给墨菲以得到优先机会在郊野搜索恐龙化石。纽约一名富有的恐龙迷伯克去年就承担了墨菲前往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收集化石的费用。恐龙研究缺少强有力的企业赞助,环球电影公司和导演斯皮尔伯格是惟一的例外,他们建立了侏罗纪公园研究所,用他们拍摄恐龙电影所得的部分利润赞助发掘工作。另一方面,认为恐龙死于大洪水的神创论者对于古生物学也有不满。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名犹太教士写信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诺雷尔投诉说,如果消息传出说鸟类其实原本是恐龙,那么人们会认定鸡并不是符合犹太教规的洁净食物。

2000年的夏天,为墨菲工作的一名志愿者在马耳他镇北面一家养牛场内朝西的低崖上发现一块骨头。墨菲的主要助手是他十几岁的儿子马特,当时马特向下挖掘,发现四块尾椎骨,于是把父亲墨菲叫了过来。墨菲是个随和、沉着的科学家,长年穿着卡其布短裤,戴着阔边呢帽。他在形象化地看出骨头如何拼合而形成动物方面,极有天赋,这弥补了缺乏正统训练的不足。他站在低崖下向上打量,看到一些东西,认为那毫无疑问是骨盆及踝部轮廓。第二天,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该牛场的主人。

牛场主哈蒙德斯回忆道:“我尽量表现得很兴奋。回到家后,女儿问我是什么样的。我回答说:‘就像岩石有一大片污渍。’”

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起名。不是起一个学名;那已经是个有名的物种,叫短冠龙,属于晚白垩纪一种鸭嘴食草类恐龙,身长可达10.7米。但个别被发现的恐龙一般都由发现者再起一个可爱的昵称。心理学家可能认为此举是一种补偿心理,因为人类在这种令人畏惧的庞然大物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那只壮观的霸王龙名叫“苏”(由苏·亨德里克森发现)。墨菲另外发现了三只几乎完好无缺的鸭嘴龙,分别名为埃尔维斯、皮纳特和罗伯塔。新发现的这只名叫莱昂纳多,是根据旁边一块岩石上刻写的一句话“莱昂纳·多韦布深爱日内瓦·约旦,1916”而命名的。

第二年夏天,墨菲重返发现莱昂纳多的地方开始挖掘。他们小心翼翼地炸开覆盖在上面的半米厚岩石,再用推土机清除两米多高的碎沙石,然后再由志自愿者以人手清除最后1.2米厚的沙石。当他们正在处理一只前腿时,一位志愿者发现了不寻常之处,于是把墨菲叫来。

“我看了一眼,便说:‘天哪!这是皮肤。’”

墨菲恍然大悟:这一次不光只是找到骨骼,他必须改变计划。他们不再将骨头一块一块挖出来,而是围绕着这个七米长的标本挖,这样就可以把一整块(六吨重)运回研究实验室。他原本安排了借用一架空军直升机将标本空运出偏僻的山谷,但偏巧那天发生了9-11事件,空军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执行。于是他们便小心翼翼地将标本吊到一台平板卡车上运回实验室。然后就是无数个小时的清理工作;莱昂纳多半嵌在沉积岩内,研究人员将沙石一粒一粒地清理掉。清理后可以看到莱昂纳多背部的刺状脊突、摆动尾巴用的筋脉、背部及侧腹纹理细腻的鳞片,还有小腿上较粗糙的鳞片,小腿经常受到坚韧的细树枝和灌木丛刮擦。莱昂纳多的躯干上有两处表面因不慎而造成裂缝,可以窥见内里的东西,墨菲认为里面的是肠容物化石。科罗拉多大学恐龙粪化石专家KarenChin认为那些是未排出的粪球,她一直研究这些物质,以确定莱昂纳多吃的是什么食物。一位古植物学家发现物质内有36种不同花粉。墨菲的下一个目标是将莱昂纳多运到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因为该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CT扫描器之一。如果莱昂纳多的心脏、肺、肾和其他器官真的保存在化石内,就可以在那里通过影像显现出来,甚至制成三维模型。他估计此次会花费将近100万美元。已经有一家拉斯维加斯赌场愿意支付比这数目更大的款项以换取在赌场展览莱昂纳多的机会,但墨菲与哈蒙德斯没有答应;因为在人烟稀少的马耳他一带,恐龙旅游业有潜力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为整个恐龙木乃伊进行CT扫描将会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但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生物学家施韦策尔单靠一块霸王龙碎骨所做到的同样令人叹服。这块碎骨来自洛矶山博物馆的霍纳于2003年掘出的一个标本。施韦策尔回忆说:“霍纳不得不将其化整为零带回营地。它太大了,没法装进直升机。”施韦策尔将化石放入一种生物学家研究新鲜骨骼时使用的弱酸中;弱酸溶解矿物质结构,留下有机组织。此前没有人将这个方法用在化石上,那是因为没有人想到有机物质经过几千万年还能保存下来。令施韦策尔感到惊奇的是,她居然发现有一种类似骨胶原(骨骼的主要有机成分)的柔软物质,以及血管和红血球的痕迹。而且血细胞似乎还有细胞核,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些基因物质。如果经过6,800万年仍然能找到DNA(哪怕并不完整),那的确会让人大感意外,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可能的。先撇开克隆整只恐龙这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对试图重建恐龙、鸟类、爬行动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个发现也是一个重大的收获。施韦策尔说:“如果我们真有机会找到恐龙的DNA,也会是从这样的样本中来找。”

施韦策尔还有另一惊人发现。“我从盒子中拿出碎骨,惊叹道:‘我的天,这是只怀了孕的小母龙。’”她发现了已知的一种名为髓骨的东西,是正在排卵的鸟类特有的。构成蛋壳的钙要靠这种骨供应,它形成具有独特结构的新组织。“从这个组织可以看出,恐龙与鸟类的关系不但是形态上的,而且是生理上的。在生殖生理学方面,恐龙就是鸟类。”(形态是指骨盆。羽毛之类的结构。)

其他研究人员在骨骼研究上也做得同样出色。俄勒冈大学电脑科学家史蒂文斯对1.5亿年前晚侏罗纪时期大型长颈蜥脚类亚目动物产生了兴趣。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蜥脚类亚目动物——包括雷龙和梁龙——是以树梢嫩叶为食物的,对它们一般的描绘都是四平八稳地站着,头高高抬起,宛如臃肿、短腿的长颈鹿。事实上,墨菲天天早上都能从研究站对面的辛克莱石油公司标志上看到这样的恐龙图案。但当史蒂文斯在电脑上绘出骨骼模型后,发现椎骨的看上去生来不会拼凑出那样子的恐龙。其长颈的自然姿势看来几乎与地面平行,甚至是向下俯,因此它们能够寻找低矮的灌木或水生植物。史蒂文斯发现,这种情况让许多外行人感到不快。他说:“这与人们儿时的期望不一致;我们把它换成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威严的东西,许多人都觉得难以接受。”博物馆的负责人对此也不太高兴,因为博物馆要重做恐龙模型。对于自1932年开始就用雷龙标志的辛克莱石油公司来说,史蒂文斯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影响。该公司一位发言人对《新闻周刊》说:“我们没有计划更改公司标志。”

史蒂文斯的下一个计划是研究霸王龙的生物力学。霸王龙是远更强大有力也远更吸引人的动物,史蒂文斯对这种五吨重的两足动物如何能蹲下(例如进食尸体时)以及如何重新站立起来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伦敦大学的哈钦森也在研究一个类似的课题——霸王龙能走多快;这个问题一直是那些曾在恶梦中被霸王龙追逐的人希望知道的。50年前,科幻作家布拉德伯里想象中的霸王龙能够在“六秒钟跑100码(约91.4米)”,相当于一小时54.7公里。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霸王龙差不多可以赶上一辆第四档速行驶的吉普车。但电影制作人向哈钦森透露,其实他们无法逼真地做出这么高速的霸王龙。以霸王龙这么大的身躯和假设的速度,跑起来会像卡通片中人物跑下悬崖时那样,双腿飞速旋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计算电影中霸王龙的速度是一小时24公里多一点,哈钦森认为这个速度大概差不多。他算出最高速度应在每小时16至40公里范围内,而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比每小时40公里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陆栖动物的速度受到腿部肌肉量的限制,但到了某一程度,效益递减原理就会起作用:肌肉量增加表示会增加体重,加重的负担比其供给的力量还要多。哈钦森在写道,若要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霸王龙腿部肌肉的重量需占其身体重量的86%才行,这显然是荒唐的。最近,他将比率减低至41%,比原来的估计减少了一半以上,但他仍然认为“按照其身体构造来看,还是甚不可能。”

哈钦森的研究对另一项关于霸王龙的重大争论也具有一定意义:它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还是基本上属于食腐动物?哈钦森本人无意质疑霸王龙的凶猛性情(这是容易挑起古生物学家争论的题目)。他指出,同时期的大型被捕食动物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他补充说:“没必要以每小时跑72公里的速度去追捕每小时跑24公里的动物。”另一方面,霍纳指出,如果被吃的动物已死掉,那么捕食者走得多慢都无所谓。大部分研究人员推断,就像如今的食肉猛兽一样,霸王龙能抓到什么就会吃什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埃里克森计算过霸王龙的生长速度,通过分析它们的骨骼年轮(类似树木的年轮),认为在急速发育的青春期,霸王龙平均每天体重增加2.3公斤左右。美国博物馆的诺雷尔深思了片刻后说:“很难想象当时四周有那么多的腐肉任其食用。”

这一问题正是今年6月在黑岗博物馆举办的一次霸王龙会议的主题。会议上,雪兰多大学的哈普展示了一块从蒙大拿州约旦市附近收集到的三觭龙头骨。它左边的角少了大约三分之一,显然是被咬掉的。从其颈部壳皱上的牙痕距离来看,应该是霸王龙所为。已知在那一带,那个时期霸王龙是惟一的大型食肉动物。这本身并不能反驳食腐动物的假说。但从三觭龙头骨上的伤口已开始愈合来看,说明该三觭龙当时还活着,还健康得足以对付霸王龙的攻击。从咬伤位置来看,两只恐龙是面对面打斗的。哈普说:“我们不清楚后来的结果怎么样,但三觭龙仍然生存,两个大角还在。可能霸王龙权衡利害之后,放弃了这场打斗。能生存千百万年,说明这种生物一向行事不莽撞。”

恐龙存活了千百万年后,孰料灭顶之灾将至;可能气候已经起了变化(变化原因仍存在争议);那颗以其轰然一击结束掉的白垩纪的陨石正穿过太空,快要致命地撞中地球。而万物都在等待一种不可思议的生物进化出来,他们有朝一日会计算彗星的轨迹,挖掘出长埋地下的骨骼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并叹服一切的错综复杂和美丽

王志忠的事迹简介

王志忠的事迹简介

一、20年根植山区,一心为民办实事:巍巍大山,赋予他无私奉献的情怀

王志忠同志本可以走出大山,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无助的眼神、期盼的目光和求富的愿望,毅然根植山村,奉献群众,带领西村的父老乡亲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建设美好家园辛勤耕耘。

西村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12.18km,群众下山只能依靠步行,农林产品由于交通不便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山上,孩子上学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由于交通阻隔,群众得了重急病,更是得不到及时救治。王志忠同志认识到道路通、百业兴,要改变山区面貌,必须首先从解决交通条件入手。

2004年,他请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来到山上规划,带上干粮和泉水带领村干部勘察地形,决心修通西村至县城的山区公路。

在修路时,正值数九寒冬。为了看守工地,王志忠在距村好几里地远的一座废弃窑洞里安营扎寨。当劳累一天的村民纷纷回家时,他却吃着开水泡馍,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孤独的守在工地上,为大家看平车、洋镐,一守就是1个多月。

山区修路,劳力少,投资大,群众经济基础条件差,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他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他个人带头拿出5000元存款,在他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时间,全村共集资30万余元,修路工程提前动工。要修这样一条山区公路,得投资165万元,资金缺口130万元,如果资金不到位,整个工程就会搁浅。他便积极向县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多次上运城、太原争取专项资金,在跑项目期间,他舍不得花集体一分钱,住的是十几元钱的小旅馆,吃的是饼子夹大葱,喝得是自带塑料杯随处打来的冷水,甚至不惜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款。妻子担心地说:“我看你再干下去,连老婆孩子都要搭进去啦!”

在他的努力下,争取回资金135万元,为工程施工提供资金保障。经过三个月苦干,动土石方120多万方,拓宽修通了西村通往县城12.18km的油路,成为全县山区农村通油路里程最长的村,此举加强了山区与外界的沟通,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他又带领群众抢抓村通工程之契机,对全村24条大街小巷2公里多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了巷道绿化,美化和亮化,使全村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只要能干实事,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使共产党员王志忠从来没有停止过进取的脚步。

二、一肩挑起五幅重担,提升品味乐百姓:巍巍大山,赋予他务实苦干的精神

2004年8月,王志忠同志根据通峪村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挑起了通峪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2005年6月,他又肩负起西村岭联村党总支书记,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一肩挑起西村、通峪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重任,全岭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近3000群众的发展融入自己的政治生活之中,他要把西村的成功经验在全岭推广。

他因地制宜,根据群众意愿,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进西村岭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完成了通峪村巷道硬化11公里,梨树坪村3.5公里,南岭村4.1公里,下庄村3.4公里村通工程和巷道硬化。他更把彻底改变全岭交通条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付诸实施,抓紧落实。他多次召开村干部群众会议,规划村通蓝图,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完成5个村31公里的通村油路,实现全岭村通“联网”。

修路期间,最怕下大雨。每次下雨,人家都是往家里跑,王志忠却往工地跑。他要赶到工地察水势,指挥群众挖排水沟,往往在雨中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一次,路基出现塌方,他和乡亲们在雨里搬石头护路基,足足干了好几个小时。

他日夜奋战,除了参加工程劳动外,还要跑外争取工程资金。全岭村通和巷道硬化共投资420余万元,仅他一人就向上面争取回资金300余万元,群众称他是“开路先锋”。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又在全岭展开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休闲广场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6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亩的、2100余平方的文体中心,成立了图书阅览室、农民夜校,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并投资30余万元,对古窑洞进行了修复开支,建设了钓鱼池,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的品位,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山区群众享受了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在重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王志忠也十分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先后投资70万元,建起了占地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小学一所,校内设施先进,集学校、园林公寓于一体,使全省山区农村小学的一面旗帜,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

三、从造福西村到造福大山,推进发展富百姓:巍巍大山,赋予他开拓创新的胆略

王志忠同志心存高远,他的眼光不光局限于山庄窝铺的改观,而放眼于全岭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放眼于让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他先后多次到周边省市参观学习,实地取经,并组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山东、河南等地参观,带领群众建设“双千亩枣药间作”生态立体种植基地,发展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和沾化冬枣间作1100亩,创建了“西村中药材科技生产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保障,畅通药材销路,亩均收入2300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组织有经济头脑的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带动岭上5村500多名有志青年外出就业,每年可纯赚回250万元现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中,他严格要求充分结合村里的实际,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完成村循环路500亩枣树基地改建成大型新品种核桃基地;完成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新品种肉牛养殖基地的建造,并组织协调投入使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模范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在他的带领下,积极组织协调好相关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省开支,开始实施通往县城12.18km道路拓宽工程。

几年前,西村岭上除了几棵柿子树,再没有别的树木,满山光秃秃的。面对这样的环境,王志忠执意要种树,建设生态经济园林村。果、林、杏、柿等经济林500亩,荒山造林1200亩,栽植速生丰产林210亩,累计栽植各种树木60万株;如今,西村共栽植以国槐、刺槐、毛白杨为主的经济林1000多亩,建起一个拥有25万株树木,人均500棵的“绿色银行”。全村24条小巷两侧全部栽满观赏林木,村民们还自发地在庭院里种植了苹果、山楂、葡萄等果木,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绿化成荫,庭院花卉点缀、中心游园添趣”,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

他又引导村民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实施了沼气富民工程。此举既清洁了居住环境,又节省了用电、用煤的开支,一户一年至少节支600余元。绿化和沼气工程,彻底改善了西村的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并由此赢得了“中条山上生态经济园林村”和“中条山上绿色氧吧”的美誉。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多方增加农民收入,他又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农家乐”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开发“垂钓园、风俗居、农家饭、自助游、土特产”等绿色产业,组织群众织土布、养土鸡,投入旅游开发当中,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提升了经济发展活力。

2009年7月,投资40万元,发展肉牛专业养殖100头,50%群众参加,户均增收2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口袋富起来之后,他又积极筹划富裕群众的“脑”袋,培训新型的新农村当家人,培育新农村的新文化。为农民群众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远程网络,并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致富项目等的培训和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创建竞赛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为了将远程教育向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延伸。他围绕推动在农村开展的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坚持把远程教育网络由村级活动场所、小学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农户+基地+远程教育”为模式,结合农村科技素质培训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群众网上进行咨询,聆听专家网上解答,破解致富难题;网上参加培训,获取各类致富信息和实用技术。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达到培训预期目的,还邀请了科技局、山西运城农学院教授等有关领导及专家授课。课堂上,专家们分别作了《山西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情况》、《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技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科技养牛实用技术》、《电脑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新农合每年每人30元由村里统一缴纳,公用电费和水费全部免交,年终每人发放麻花、油、面等物资。群众热情地称他为“西村岭上的铁脊梁”。

四、从当前发展到长远发展,以民为本献忠诚:巍巍大山,赋予他无私耿直的秉性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被亲人误解,被亲人责怪,被亲人痛斥。2006年7月,为了提升西村的品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村中的主街道进行拓宽,建设文体中心。这需要拆迁沿街19家房屋,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弟和他的妹妹。

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有一户群众跑到他父亲那里,表情激动地说,如果你娃敢拆我的房,我就死在你面前。善良憨厚的老父亲后来当着忠的面泪流满面,苦苦相劝。

为了群众的利益,他还是决定从他妹妹家拆起。妹妹家房屋是刚盖不到一年,总共花费了8万多元。当哥哥上门做工作时,妹妹一家抱成一团哭成了泪人,并怨恨地说,你为了个人的荣誉要拆亲妹妹的房子,你给我滚出去,我永远没有你这个哥哥。此时,军人出身、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却忍不住失声痛哭。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他强忍着被众亲怨恨的心痛,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只给妹妹补偿了3万元,硬把妹妹的新房全部拆掉。之后,他白天忙设计、规划,晚上又一户一户、一遍一遍地做工作,短短一个月,道路也拓宽了,花园也建起了,他整个人却瘦了30多斤。最终,换来的是群众的赞许,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妹妹。

百姓心中有杆秤。在西村,提起王志忠的大公无私,村民们有口皆碑。村民祁葫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村里修砂石路的时侯,他在工地上突然犯了阑尾炎,疼痛难忍,是王志忠开着车将他送到山下的卫生院,并拿出300元钱为他治病。困难户张狗娃的妻子去世后,是王志忠拿出200元钱帮忙买菜,并跑前跑后,主持丧葬仪式。

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在翻修学校时,为将原来高低不平的地基推平,王志忠搭上自己的推土机,一口气干了半个多月,为集体节省了1万余元。王志忠的三轮车还先后为村里无偿拉树苗30多次,而别人的车上下山一趟,要运费30元……

通峪村张家古垛自然村村民、年近六旬的张福贵说:“人家有本事,头件事就办在我们心坎上。别看忠娃不是我们村的人,可人家一心扑在我们村的发展上,好党员可是全体百姓的福气啊!”村民组长张随恩说:“王志忠白天黑夜为村里的事忙碌,群众打心眼里拥护!”

养牛需要用推土机吗和霸王龙跑多快有人快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