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牛的小故事(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农村养牛的小故事(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农村养牛的小故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农村养牛的小故事以及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头猪与一头牛的故事

一头猪与一头牛的故事

我下面要讲的是一个关于一头猪与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是真实的,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九零后,来自农村。我那会儿七八岁,各家基本上都养了猪狗牛羊鸡鸭的。那会儿刚好是零零年前后,我们那大部分人并未外出务工。农村里的人都是在家种几亩地,种些蔬莱,养牛用来耕地,养狗用来看门,养猪养羊用来买,养鸡鸭用来下蛋,当然还养鱼这些。反正农村里基本上就是农作物及养殖业。

上面所说的养殖类型我们家好像都有,于是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用来关家畜家禽的屋舍不够用。于是父亲就将一头有巨大疝气包并生长过慢的散猪与一头黄牛关在了一起。我称大黄牛为"大黄",而疝气包散猪为"小白"。开始我还以为它们会争地盘打架呢,因为毕竟不是同类,且一个大一个小体格相差悬殊!

可是让我们深感意外的一慕慕便上演了。经过前几天的沉默,到后来它们竟能够亲密的互动起来。每一天我将牛牵走出门时,那头猪便会迅速起身,目送黄牛出门。然后每天妈妈喂猪时,猪都会留下将近一半粮食等它的同伴回来。这是令我最为惊讶的地方,人人都说猪好吃懒做。可这头猪呢,为了留给它同伴口粮,却是宁愿自己挨饿,从而留下一半口粮一直等到同伴归来才一同进食。就这,说实话人贵为食物链最顶端,傲视天下万物,尚且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吧。可偏偏一头猪却做到了。

而且是每天都如此,等大黄归来,他们再次一同吃剩下的一半。可大黄也好像明白小白一样,它也就象征性地吃上两口,便相让了。仿佛这样说道,兄弟别客气,我出门已经吃饱了,你吃吧,不用管我,别饿了自己就好。小白好像懂了一样,这时便会狼吞虎咽般将食物横扫而光。

那有人会说,它们这样做是多此一举,毫无意义。可我的想法却洽洽相反,在饥饿时面对食物的诱惑,它们还能做到如此谦恭礼让,真是难能可贵了。它们俩在一起,经常在一起撕磨,挠痒。有时候大黄还会替小白驱干老鼠。每一天小白都送大黄出门,又迎它归来,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似乎大黄的到来反而给寂寞的小白带来了欢乐,从此它们不再孤单,不知道它们之间是用什么来沟通的。反正它们这些美好善意的互动却真实存在。就这样每天都过着这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几个月后,小白长大了,父亲将它送给了猪贩子。为此我伤心了好久,从此再也不见大黄与小白温情的一慕了,剩下的只是孤单影只的大黄。

大黄与小白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动物界中无比温情的一面,以至二十年了我依然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相比之下,这世上有些许自私自利之徒尚且不及它们呢,真是莫大的讽刺呀!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

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以下是我J.L分享的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更多热点创业项目参考欢迎访问(www.oh100.com/chuangye)。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一:

养牛效益好,每年六七万元收入呢,如果资金充裕的话,今后打算再扩大规模。”看着圈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肃州区西峰乡农民李万林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近年来,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地处城郊的肃州区西峰乡利用戈壁荒滩兴建养殖小区,让更多失地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开辟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李万林是肃州区西峰乡最早的失地农民之一,当大部分农户进城买房当城里人的时候,李万林却把所有补偿款拿出来在该乡张良沟村的荒滩上建起了养殖场,调进了20多头肉牛开始搞起养殖,念起了“牛经”。没有技术,就四处请教,没有市场,就多方联系。养殖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现在存栏有45头,再过几天,这20多头就可以出栏了,行情好的话每头牛能卖一万元。”指着一排正在抢食的肉牛,李万林乐滋滋地说。

据李万林介绍,他养殖场的肉牛饲养量已经达到了300多头,每年纯收入都在7万多元。今年春节后他又以每头5000元的价格调进了40多头肉牛。如今,李万林凭着踏实苦干的劲头,把“牛经”念的是牛气冲天,在戈壁滩上实现了增收梦想。不仅修起了小康房,前段时间,还淘汰用了四五年的农用汽车,买了小轿车,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足。

致富经养牛致富故事篇二:

他成功实验了甘肃省西杂改良牛养殖、玉米青干草调制,创新了青贮技术,承担了国家的.、甘肃的“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朱跃明。他创办的养殖场,占地面积6500亩,建成标准化双列式牛舍22栋、饲草青贮氨化池9座、库房及饲料加工车间1900平方米,存栏肉牛8000头,出栏15000头,是全市最大的肉牛良种选育与标准化养殖示范性企业。从一个门外汉到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他用27年时间实践着科技致富、带领家乡人创业奔小康的人生理想。

今年53岁的朱跃明,原本是长安乡经委一名招聘干部。平淡的生活让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1988年,25岁的朱跃明放弃了工作,走上了创业路。经过几年的打工积累,1997年,朱跃明开始在自己后院里开始养羊,从最初的几十只到几百只,渐渐有了规模。2002年,他发现石岗墩荒滩面积广袤适合搞养殖,为了扩大规模,朱跃明开始开发荒滩1100亩并注册成立了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筹资建羊舍、青贮氨化窖,养殖肉羊2200多只,并于2004年被列入农业部扶持的农业科技养殖示范场。

好景不长,2006年,受市场影响,肉羊养殖下滑,一年下来,几乎赔进了之前所有的资金积累。“之前一起来开垦荒滩搞养殖的同行都跑了,就剩下我一家了,如果放弃,我这辈子就算玩完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朱跃明回忆说。就在生死一线的时刻,朱跃明原本在银行上班的两个弟弟放弃了工作加入了公司的团队。有了家人的支持和弟弟买断工龄的资金的注入,公司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朱跃明总结出肉牛养殖投资大但是受市场的波动相对较小,并且有自己的草场会降低养殖成本,于是公司决定开始养殖肉牛并大面积开垦荒地种植草畜。2007年,朱跃明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建设草畜基地。他创办的万禾草畜产业有限公司万头肉牛养殖场项目建设速度快,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同时,养殖场标准化程度高,规划布局合理,硬件设施设备齐全,被确定为全市肉牛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也为肉牛产业的试验研究提供了试验平台。经过两年的打拼发展,公司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被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朱跃明被聘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为了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朱跃明更是带领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4年3月15—17日,岗位专家阎萍团队与张掖综合试验站朱跃明团队在张掖综合试验站联合开展肉牛背膘测定试验。试验前,朱跃明站长详细介绍了试验站肉牛的生产模式,重点包括母牛带犊生产、肉牛育肥、犊牛培育等。随后,岗站联合选择了51头17~18月龄西杂肉牛,进行背膘测定试验。在测定体重的基础上,利用兽用B超测定了51头西杂牛的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积,结合3项指标计算了肉牛脂肪含量,分析了西杂牛大理石纹,初步评估了西杂牛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产肉性能。张掖综合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张掖肉牛生产模式,肉牛育肥效益显著。

事业有成的朱跃明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在几十年的打拼中,朱跃明发现,国内和国外肉牛养殖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肉牛的品种,而在于草场。“我们完全可以从国外进优良的品种,但是像美国、澳大利亚那种广袤的草场我们没法比,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草场,所以肉牛养殖成本一直很高,导致国内牛肉价格一直高于国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只能从草场种植上下功夫。”为了提高饲草产量,朱跃明更是费劲心血,试种各种品种的玉米,2014年,经过几年的试种比对,发现新疆产的新饲12号每亩能产10.8吨饲草,比以前的每亩4吨提高了2倍多。“以前是一亩地养活一头牛,现在我们是一亩地养活两头牛,降低喂养成本三分之二。”近年来,朱跃明与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9位岗位专家进行任务对接,承担了“肉牛杂交组合筛选”、“母牛带犊营养供给技术”等23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引进德国“弗莱维赫”、美国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种,对“张掖肉牛”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同时开展“张掖肉牛”新类群“母牛核心群”选育,朱跃明的《张掖市肉用母牛乏情不育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河西农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等一批有份量的论文在《中国牛业科学》等杂志发表,为张掖肉牛类群的选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的养殖打拼,朱跃明发现,自己不懂养殖技术,在关键时刻很被动,“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养殖小技术和遇到的困难去四处找畜牧专家来解决,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自己去学习,学习各种养殖技术、疫情控制等畜牧方面的知识,几十年下来,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了畜牧专家了,现在,朱跃民每天都坚持学习2小时,学习最新的畜牧知识和动态,为公司和更多的养殖户服务。在养殖中朱跃明发现,每年秋天,在做青贮的时候,氨化窖里面有渗透出很多的水,不仅将一些饲草的营养流失,还加大了喂养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朱跃明跑遍了周边各大养殖场并和国内畜牧专家沟通交流,他设想添加一种可以融水并且牛能吃的植物行不行,想到就行动,2013年,朱跃明大胆将麦草粉碎添加到青贮料里面,实验发现,麦草不仅能吸掉水分,还含有动物需要的蛋白质。2014年,朱跃明有实验将玉米芯粉碎加入青料里面,结果发现,效果比之前的麦草还要好,不仅能吸水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攻克了这一难题,全国有名的前进奶牛养殖场和周围养牛大户都纷纷学习和推广,朱跃明的肉牛养殖路越走越宽越平坦。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如今的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一家肉牛养殖企业,更是一家科研培训单位,2008年至今,公司共培训带动当地养殖户10000人次,是养殖界响当当的“牛老大”。“我们的培训不是学院派的讲座培训,我们会在养殖现场为广大养殖户解决现实的问题,让大家能学到真正的养殖技术。”朱跃明很忙,但对于周边地区一些养殖大户的请教从来都不怠慢,牛的成本很高,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损失很大,尤其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养殖户,更是晴天霹雳,所以我不能怠慢。朱跃明说,去年春天,周边一家养殖户的24头牛突然死亡,凌晨5点,我还在睡梦中,一阵电话惊醒,原来是一个养殖户的24头死了,接到电话,我没有犹豫,直接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汇报并请来专家赶赴现场提取病样化验检查,结果出来后及时对其他牛进行了防疫才幸免的更大面积疫情的发生。

朱跃明说,现在的他不仅是在干事业,更是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

那些靠养牛发财的农村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那些靠养牛发财的农村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养牛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养牛老王。前几天快乐养牛的小鲁老师找到我,让我写一下我的养牛故事。今天凑儿子回家,我说让他写,把我的养牛故事分享给大家。

初次接触养牛这个行业。其他人养牛都是想养牛而去养牛,我养牛是没有办法才去养牛。当时邻居欠我7万块钱,就兑给我10头牛。其中7头大母牛,3头小牛犊。

原本对养牛并不兴趣,准备把这写牛卖掉。可找到找个几个牛贩子,最高才给到5万多一点。由于差的太多,考虑了好长时间,才决定自己养着,看养一段时间能不能够我的7万块钱。一养就是10年,这是我当初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

养了一个多月,这十头牛就把家里一垛豆秸吃干净了。为了给牛找吃的,我们老两口每天骑着三轮车到河道子里去给牛割草。一三轮车装满也就是一百多斤草,每天我们最少要割七八趟才够牛吃得。一直割了三个月的草,才等到收麦子。以五分钱一斤的价格,收了两垛麦秸。

不知道麦秸不好吃,还是牛吃惯了青草,刚换麦秸的时候,牛基本上不吃。没有办法,只能再次去割草,然后和麦秸混合着喂。

到年底7头母牛就有6头已经下牛犊,剩下的一头也配上有五六个的时间了。养了一年,我就从10头牛发展到了16头牛。

最后一头也下牛了,不过没有成,牛犊很长时间才出来憋死了。我也是在这时候认识的小鲁老师,他告诉我因为配的公牛太好,再加上喂的好,导致牛犊过大才出现的这种事情。吓得我赶快给其他几头母牛减料,生怕出现这种事情,一有时间就套上石滚让牛拉。

养了一年多,我才逐渐适应并且喜欢上了养牛。与老伴商量了一下,只卖公牛,母牛全部留着。

公牛卖的钱,基本上够贴母牛的草料钱。种了几亩地,再加上儿子一年给几千就够我们平时零花。

到10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有20多头大母牛,加上小牛差不多有40头牛。家里一亩多的大院子里全是牛,已经有些挤不开了,再多就养不下了。儿子拿出10万块钱,在外面又盖了一个4亩多的牛场。

发展到现在牛场又有点挤了,现在一共有大母牛60多头,小牛50多头。如今不想再扩大规模了,已经吃过肉(66岁)的人了,不想再折腾了。现在除了我们老两口,还找了村里的两个同龄老头帮忙喂牛。

养牛10年,按照现在的牛价算的话,我已经是一个标准的百万富翁。当然把20万多的成本去掉,再把钱平均到每年的话,一年也就是赚七八万块钱。如果不养牛的情况下,首先我们老两口一年赚不到七八万,其次就算一年能赚到七八万也不一定能攒到百万。

在这里我也告诫养牛的朋友,养牛赚钱不在一朝一夕,养牛是一个漫长的征途。同时你也不要羡慕我,这一切是我们老两口付出10年光阴换取而来。如果你真要有决心,不用10年,只需要5年你也能靠养牛赚到一笔可观的利润。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