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养牛户(什么方法养谢谢)

万荣县养牛户(什么方法养谢谢)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万荣县养牛户和我想养牛,什么牛长的快,什么方法养谢谢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万荣县养牛户以及我想养牛,什么牛长的快,什么方法养谢谢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贾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太贾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太贾村隶属万荣县解店镇,县城所在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26′10″,东经110°48′29″,海拔高度570m,总面积11427.8亩,其中,农业用地10956亩,人均面积2.35亩,居民住宅用地及公共事业用地1125.9亩,道路用地300.8亩。南至新城,东至太贾坡、北张户,北与里望乡的上井、和井相邻,西与沟北、万和相靠,地势较为平坦,紧邻张高县,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可谓四通八达。

该村平均气温11.8℃,日照时数为2364小时,无霜期189天,年降雨量为550_,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的一半以上,且年际间变化较大。

该村共有18个居民组,1140个农户,总人口4370人,60岁以上的人口670人,70岁以上的近150余人。太贾村现有适龄劳动力2498人,其中男劳动力1324人,女劳动力1174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234人,第二产业的人数为89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374人。

该村农作物以苹果、小麦、秋粮为主,现有规模养殖户47户,其中养牛6户,存栏29头、养鸡13户、养猪25户、养兔3户。

该村现有关公镁业、黄河镁业、百盛精细化工厂、龙海防水等企业。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近三百余人,年收入可达500余万元。

太贾村附近有孤峰山风景区、运城万荣李家大院、万荣东岳庙、万荣县博物馆、万荣后土庙等旅游景点,有万荣苹果、万泉大葱、万荣三白瓜、万荣大黄牛、临猗梨枣等特产。

我想养牛,什么牛长的快,什么方法养谢谢

我想养牛,什么牛长的快,什么方法养谢谢

楼主是什么地方的?

看来楼主是要养肉牛了!

肉牛架子牛育肥,风险低,利润大目前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养牛可以养: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夏南牛等。

如果楼主离河南近的话,建议买夏南牛养。夏南牛长肉块,育肥性能好,耐粗饲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肉用牛优良品种。

再给楼主找点资料,希望能帮到楼主:

在我国按品种划分,牛可分为黄牛、水牛、牦牛三种类型。按牛的性别一般分为:公牛、母牛和阉牛。按牛的用途,一般可分为役用、肉用、乳用和兼用等类型。我国地方牛种主要以役用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社会进步,已经从役用向肉用、乳用和兼用型转变。

目前我国至今尚没有专门化的肉牛品种。黄牛是我国牧养数量最多的牛种,大部分作役用,兼作肉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已从役用向肉用型转化。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黄牛具有很好的肉用性能,尤其是经改良后的品种。这也是我国肉牛产业的品种基础。

典型的黄牛以及改良牛品种有秦川牛、鲁西黄牛、南阳牛、晋南牛延边牛、草原红牛等。

秦川牛:秦川牛是我国着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种,原产于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

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约占总数的80%左右,黄色较少。头部方正,鼻镜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多为向外或向后稍弯曲;体型大,各部位发育均衡,骨骼

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肩长而斜,前躯发育良好,胸部深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体重

600-800千克。易于育肥,

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

南阳牛:南阳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产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南阳地区。

毛色多为黄色,其次是米黄、草白等色;鼻镜多为肉红色,多数带有黑点;体型高大,骨骼粗壮结实,肌肉发达,结构紧凑,体质结实;肢势正直,蹄形圆大,行动

敏捷。

肉用性能:成年公牛体重为650-700千克,屠宰率在55.6%左右,净肉率可达46.6%。该品种牛易于育肥,平均日增重最高可达813克,肉质细

嫩,大理石纹明显,味道鲜美。南阳牛对气候适应性强,与当地黄牛杂交,后代表现良好。

鲁西黄牛:鲁西牛具有较好的肉役兼用体型,耐苦耐粗,适应性强,尤其抗高温能力强。原产于山东省西南部。

被毛有棕色、深黄、黄色和淡黄色四种,以黄色为主,约占总数的70%左右,一般牛毛色为前深后浅,眼圈、口轮、腹下到四肢内侧毛色较淡,毛细而软。体型高

大、粗壮,结构匀称紧凑,肌肉发达,胸部发育好,背腰宽广,后躯发育较差。

肉用性能:鲁西牛成熟较晚,成年公牛平均体重650千克左右,肥育性能良好,皮薄骨细,肉质细嫩,1-1.5岁育肥平均日增重610克。18月龄屠宰率可

达57.2%。

晋南牛:晋南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其中以万荣、河津等县所产的牛最好。

毛色以枣红色为主,其次是黄色及褐色;鼻镜和蹄趾多呈粉红色;体格粗大,体较长,额宽嘴阔,俗称"狮子头"。骨骼结实,前躯较后躯发达,胸深且宽,肌肉丰

满。肉用性能:晋南牛属晚熟品种,产肉性能良好,平均屠宰率52.3%,净肉率为43.4%。世界优良肉牛品种

世界比较优良的品种有海福特牛(Hereford,英国)、夏洛来牛(Charolais,法国)、利木赞牛(Limousin,法国)、安格斯牛(Angus,英国)、西门塔尔牛(Simmental,瑞士)、短角牛(Shorthorn,英国)、和牛(Wagyu,日本)。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是乳、肉、役兼用品种。它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引进品种,适应性好,在许多地区用它改良本地黄牛,普遍反映改良效果好,肉用性能得到

提高,日增重加快。

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躯体常有白色胸带,头部、腹部、尾梢、四肢的飞节和膝关节以下为白色;体格粗壮结实,额宽,头部轮廓清晰,嘴宽眼大,角细致,前

躯较后躯发育好,胸和体躯较深,腰宽身躯长,体表肌肉群明显易见,臀部肌肉充实,股部肌肉深,多呈圆形;西门塔尔牛体型高大,一般成年公牛体重为

1000-1300千克,母牛为650-800千克;产肉性能良好,瘦肉多,脂肪分布均匀,肉质佳,屠宰率一般为63%。

夏洛来牛:原产于法国,是世界着名的大型肉用牛种,以体型大、生长迅速、瘦肉多、饲料转

化率高而着称。

被毛白色或黄白色,少数为枯草黄色,皮肤为肉红色。体型大而强壮,头小而短,口方宽,角细圆形为白色,向前方伸展。腰间由于臀部肥大而略显凹陷。颈粗短,

胸深宽,背长平宽。全身肌肉很发达,尤其是臀部肌肉圆厚、丰满,尾部常出现隆起的肌束,称"双肌牛"。

夏洛来牛生长速度特快,适应性强,耐寒抗热,产肉性能好,具有皮薄、肉嫩、胴体瘦肉多、肉质佳,味美等优良特性。成年公牛体重约1100-1200千克,

母牛700-800千克,最高日增重可达1.88千克,屠宰率为65%~70%。

利木赞牛:又称利木辛牛,为大型肉用品种。原产于法国。

毛色多为一致的黄褐色。角为白色,公牛角较粗短,向两侧伸展;被毛浓厚而粗硬;肉用特征明显,体质结实,体躯较长,肌肉发达,臀部宽平。

利木赞牛属早熟型,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好,补偿生长能力强,耐粗饲。成牛公牛活重可达900-1100千克,产肉性能和胴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出肉率

高,肥育牛屠宰率可达65%左右,胴体瘦肉率为80%~85%,骨量小,牛肉风味好。

海福特牛:原产于英国,是古老的早熟小型肉牛品种之一。

海福特牛毛色主要为浓淡不同的红色,并具有"六白"(即头、四肢下部、腹下部、颈下、髻甲和尾帚出现白色)。体型较小,骨骼纤细,肉用特征明显;头短、额

宽,角向外侧平展;躯干呈矩形,颈短厚,颈垂发达,躯干肌肉发达,臀部丰满;四肢短壮,蹄质结实。

海福特牛肥育年龄早,增重较快,饲料报酬高;肉质柔嫩多汁,味美可口,一般屠宰率为60%~65%。

古代麦子叫什么

古代麦子叫什么

问题一:在古代是怎样称呼麦子的?秦朝至东汉冬小麦古称宿也有写“来”冬小麦推广种植是在春秋战国末期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鼎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根据五谷里的介绍

东汉末年郑玄对五谷的注解当时已经叫麦了

问题二:小麦在唐朝叫什么唐朝叫:麦

中国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益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小麦栽培史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历史上,小麦的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其中又以汉代由于面食的发明,麦作发展最为迅速。南方地区虽然早有麦作,但并不普遍,只是由于自汉末以后中原地区累遭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麦的需要量大增,***了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其中又以两宋之交最为引人注目。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到明代小麦培几乎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跃居全同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正如《天工开物》所说,在北方“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种小麦者仅有“二十分而一”。中国的麦作技术首先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

汉代是北方麦作技术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技术核心是保墒抗旱。《胜之书》对当时的麦作技术进行了总结。在整地方面,书中提出“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勿耕,谨摩平以待时种。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强调早耕,因为耕得早有利蓄墒和增进地力。在种子处理方面,提出“以酢浆并蚕矢”于半夜“薄渍麦种”,天明即行播种的方法,认为“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这也是使用种肥的开始。在播种方面,书中对冬麦适播时期做出具体的规定,说“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强调要适时播种。其后《四民月令》认为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提出“凡种大小麦,白露节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主张瘦田要早播,肥田则可迟播。对于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书中提出:“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52株,一亩凡93550株。”“凡种一亩,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中耕培土方面,有五锄:一锄“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二锄“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三锄“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四锄“须麦生,复锄之”,五锄“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灌溉方面,则有秋灌和积雪。“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又指出:“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齐民要术》也有同样的记载。明末《农政全书》对此解释说:“秋冬宜灌水,令保泽可也”,灌冬水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在种子的收贮方面,提出了株选和防虫的措施。“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汉代以后,北方大小麦......>>

问题三:古代是什么把麦子打成粉的其实有些地方也食用整粒大麦做成大麦米饭但是口感不好,且硬而费时费力,江南地区的年糕米粉儿都是用米打成粉后制作的大米吃粒,小麦磨成面粉主要是因为用途各异米粒容易成熟煮饭很快是能满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粮食而面粉易于加工成...

问题四:麦子在我国古代有什么意义?呵呵那个不是麦子而应该是社稷的稷在古代是谷神以下是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稷#jì

【释义】①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②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

解释1,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汉书・高帝纪下》:“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2,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出处:《韩非子・难一》:“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史记・吕太后本纪》:“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词源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于“土”字一样,作“◇”,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毛遂自荐》谨奉社稷而以从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这个代称一般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用了。

问题五:请问小麦又叫什么?小麦也叫麦子

小麦(Triticumaestivum)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小麦属约2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欧洲南部。小麦属通常分3系:①原始的一粒小麦,为2n=14的2倍体植物,具AA组染色体,小穗含1枚谷粒,面粉用来制麦片。②二粒小麦,小穗含2枚谷粒,面粉供制糕点,染色体为AABB组,2n=28的4倍体植物。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杂交种是不育的。③栽培的普通小麦,小穗含谷粒3~5(~9)枚,生产可制面包的面粉,系由山羊草属、广义的冰草属和小麦属3个属的种类杂交形成的,染色体组为AABBDD是2n=42的异源6倍体植物。原产地在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流域,是公元前7000年小麦的主要产地。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均有栽培。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约为总面积的6~7%。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为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小麦皮治疗脚气病。

问题六:古代粮食叫什么?大米叫什么??《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抚泛指粮食作物。

问题七:小麦是什么面粉,作馒头。面食。

问题八:古代人的主要粮食是什么?尽管古代水稻种植好像很不发达,但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我国古代人一万年前就以大米为食,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大约在明朝才传到我国。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这时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致的石头工具),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五谷。

稷(谷子)本是我国原产。常见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种,我国到处有。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壳,说明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栽培谷子。

黍也是原产于我国。1931年,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黍穗和黍壳,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说明黍在我国也是在原始农业时代就已栽培的作物。

麦是大麦、小麦的总称,但也往往把小麦简称为麦。关于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有多种说法。我国最古的文献里只是通称为麦,后来出现大麦这一名词,直到西汉后期《胜之书》里才有小麦这一名词。因此,有些日本学者认为中国西汉前期以前古书里的麦完全是指大麦,张骞通西域(公元前二世纪)后才从西方传入小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955年在安徽亳〔bó勃〕县钓鱼台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的小麦种粒,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栽培小麦了。

稻也是我国原产,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有稻的野生种。最近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相当数量的稻粒和稻草,距今大约已七千年。另外,早于河姆渡发掘的,有江苏无锡锡山公园、吴县草鞋山,浙江杭州水田畈〔fàn,贩〕、吴兴钱山漾,安徽肥东大陈墩,湖北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昌洪山放鹰台,江西清江营盘里,福建福清东张,广东曲江石峡马坝,以及河南洛阳西高崖等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谷(或米)、稻壳、稻草等,品种有籼有粳,地区分布很广。说明我国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远在四五千年到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北方也已有稻的种植。

大豆本是我国特产,野生大豆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从我国直接间接传去的。俄、英、德、法等西文中的大豆名词,都是菽字的音译。大豆在地下不易保存下来,现在虽然还没有发现同粟、稻等同样早的地下大豆出土,但是可以肯定新石器时代已有栽培①。

问题九:中国古代是先有水稻还是先有小麦现有水稻,我国认为水稻起源于我国,但印度、泰国有争议,史料说我国有近万年的历史。小麦是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一般认为是伊朗)来的我国,有的说有4千年历史,有的说有5千年

问题十:小麦起源于哪个国家,何是传入我国。麦并非中国原产。引进麦者,则西域民族也・

我国古代的麦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叮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麦类的加工和面食的发展亦与西部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了自晋迄唐的小麦及麦面加工成的馕、水饺、馄饨和各种面食点心。西域兄弟民族将磨*4制饼技术传入了中原,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生活。时至今日,麦类还是新疆境内许多民族的主要食粮,制饼乃是他们的的拿手好戏。

山西有哪些正派人物

山西有哪些正派人物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697年——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313一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武帝时,住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128——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她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刘渊(?——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父豹死,袭匈奴左部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他返回并州。元熙元年(304),于离石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即汉王位,出击并州各地,并王弥、石勒等部,赶走并州刺史司马腾。五年,称帝改元,建都平阳(今临汾),向晋都洛阳发动进攻,不久病死。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少时耕田行贩,生计穷困,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至山东茬平为奴,后与牧马帅汲桑起兵反晋。桑被杀,他投奔刘渊,为安东大将军,转战冀、并、幽地区,并王弥、王浚等部众,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319),北据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国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时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辅佐,恢复租调剥削,典定九流,崇儒学,兴佛教,借以稳定后赵政权。太和二年(329)攻灭前赵,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称帝,不久病死。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太元四年(379)赴荆州传教,在庐山宣讲《丧服经》。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与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属,后被齐高祖任为都曾。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河清三年(564年)周将尉迟迥、王雄等以十万众攻洛阳,他率骑五万往拒,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西),大败周军,射杀王雄,以功迁升太尉。后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击败周将宇文桀部,直逼宜阳(今属河南)。旋又击败宇文宪。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谋反罪被杀,灭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臣疑忌,返归乡里。朝廷屡召不出,执教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适应全国统一的形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其基本立足点。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语录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访西域政教风俗、山川险易、君长族姓、物产章服等,撰《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大得炀帝宠信,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又诱致西域各国入朝,使炀帝扩张欲望无限膨胀。大业未,炀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称帝,他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及字文化及败亡,他为窦建德所获,复以为吏部尚书,不久转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其制定朝仪。建德败于虎牢,举山东之地降于唐,他又官至检校待中、民部尚书。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鳞德二年(665年),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后迁吏部侍郎。仪凤四年((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变,他袭俘都支,降遮匐,拜礼部尚书。调露元年(679年),又击灭单于大都护府属下突厥人的叛乱,以功封闻喜县公。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隋末作晋阳宫副监,与李渊交谊甚深,为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支援起兵。渊入长安,又支持渊称帝.唐建国后任尚书仆射等职,最为李渊宠信。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因罪放归本邑,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曾参预制定《唐律》。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仕隋为东宫学上、长安县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渊即位,官黄门侍郎。李世民诛建成、元吉,他贡献秘策;及世民即位,官至礼部尚书,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

武士hou(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世经商,家富有。隋末为鹰扬府队正。李渊尝领屯汾、晋,休止其家,因而结识。李渊作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参军。及举兵,为大将军府铠曹,随军入长安。李渊称帝后,任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武德末年,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于荆州都督任上。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儒王通之弟。曾居东皋,自号东皋子。隋时官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嗜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潜。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二年((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战,立有战功。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饮酒,再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数进士不第,代宗时由宰臣元载推荐,官至监察御史,后入河中元帅府浑咸幕下,累官检校户部郎中。所作诗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塞下曲》较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明人辑有《卢纶集》。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

关于万荣县养牛户和我想养牛,什么牛长的快,什么方法养谢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