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老李哪里人(李云龙的原型(他是李云龙真正的原型))

养牛老李哪里人(李云龙的原型(他是李云龙真正的原型))

大家好,关于养牛老李哪里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云龙的原型(他是李云龙真正的原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曦强乳业王瑾:爱,成就了强女人

曦强乳业王瑾:爱,成就了强女人

现如今,国内的奶制品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在安徽的淮北市一个做乳业的女人,是如何把牛奶做成放心奶的?她事业成功,慈善也做得不错,家庭又幸福,她是怎么做到的?

?

远远的,一个肤如凝脂、眼睛明净的知性女子微笑着向我走来,淡粉色的棉布小袄,浅灰色的围巾。我不认为她是我要等的人,因为她太简朴,而我要等的人,可是企业产值超4亿元,捐资1800多万的女企业家啊。直到她向我伸出手来,我才愕然明白,她就是王瑾,安徽曦强乳业总经理。

?

不纠结,在“烂摊子”上反击

?

2003年之前,王瑾都是在淮北市一国企当会计,如果不是大哥王平哲的“连哄带骗”,她是断然不会辞去这份稳定的工作,到曦强乳业做总经理的。虽然她之前已经料想了种种困难,但现实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困难远远超出了想象。

?

2002年,在北京打拼的王平哲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相山牛奶厂,改名曦强乳业,他千方百计说服了妹妹王瑾做总经理,来管理这一“烂摊子”。相山牛奶厂是农林局下面的事业单位,2001年改制后投放到市场。当时,有93名员工,全厂只有134头租来的奶牛,市场份额微小到几乎为零。

?

2003年元月7日,零下11摄氏度,寒风刺骨,王瑾站在牛奶厂大门口亲自迎接每个员工,她希望上班第一天给员工留下个好印象。然而,有人不买账,一名中层管理者说:“你敢收购我们厂,我就敢不干了!”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接连三名骨干要卷铺盖走人,还有十几个职工要跟着他们走。从理智上说,王瑾理解他们,因为如果不改制,他们就能拿事业单位工资,虽然不甚高,但足够稳定,到了退休后,事业单位的退休工资足够他们在小城市淮北颐养天年。他们把毁掉他们“铁饭碗”的愤怒一股脑都发泄到了王瑾身上,他们以为没有王瑾,或许“铁饭碗”还能保住。情感方面来讲,王瑾气得都快要流泪了,他们这是在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啊!

?

内心斗争激烈的王瑾抛开了理智与情感的纠葛,她想以心换心:“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跟大家一起打拼,把厂子的效益搞上去,让大家拿更高的工资!”最终,王瑾还是没有劝住那三名骨干。其他留下的,更多人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他们不太相信这个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女子能把这个濒临倒闭的厂子救活。

?

稳定人心后,王瑾需要了解牛奶厂的各个环节。销售部向她汇报工作时,王瑾稍微提出质疑,对方就说:“王总,你不懂……”质量部的人也说:“王总,你不懂……”几乎所有的部门负责人都说她不懂。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总经理是个门外汉,而实际上也的确是这样。这反而激发了王瑾的斗志:不懂是吧?那好,我从头学起。

?

第二天,王瑾就换上员工服走进牛棚,搬两块砖头坐上面,看奶牛如何反刍,如何挤奶,一边看还一边在本子上记。那几天正好赶上两头奶牛生产,她还亲自给奶牛接生。员工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领导,很多人都借故过来看个新鲜。看完了牛,她又接着学加工,学销售。王瑾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把整个流程都学了个遍。当她如一个行家一样指出问题所在时,再也没人说她不懂了。

?

接着,她又开始引进奶牛,更新设备。渐渐地她发现,员工们看她的眼神变了,从之前的怀疑变成接纳,甚至还有几分信任。王瑾心想:好,我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结果当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670万元,员工的收入比改制前还涨了一截。她不仅赢得了员工的信任,还赢得了尊重。她在内心告诉自己:我还要做得更好!2003年,曦强乳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2004年,王瑾开始“招商引牛”,建好了牛厂,将宿州、萧县的牛都引进来,每过来一头牛,曦强乳业就一次性给出4000元无息贷款,贷款就从奶牛的奶里扣除。这样的好政策吸引了众多养牛户,三八乡的老李、萧县的李桂峰、淮南的谢桂莲等养牛大户纷纷将奶牛送入曦强乳业,曦强乳业日产奶量也从最初的30吨上升到2005年的80吨。效益上来了,荣誉也接踵而至。2005年,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安徽省诚信单位、A级食品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农产品加工创新中心等。

?

不娇贵,学会吃苦和吃亏

?

然而,就是这辉煌的2005年成为王瑾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因为要对厂子进行二次改造,12月1日,全厂进行搬迁。但是吊车在吊设备时,钢丝绳突然断裂,设备重重地砸在两名工人身上。现场顿时乱成一团,王瑾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救人。她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纵身翻过1.7米的围墙去拿钱,然后和员工一起抬着担架将伤者送到了医院。在厂子搬迁的那三天,王瑾就在医院、老厂和新厂之间连轴转,没有回一趟家,三天三夜,她总共就休息了十几分钟。

?

她的辛劳,大家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一个刚动过脑瘤手术的职工还没完全康复,就坚持要上岗,说:“大家这么忙,我也要出一份力。”还有一个员工累得扶着奶罐就睡着了。厂子面积扩大了,王瑾要增加保洁员,杨师傅却说:“王总,不用增加人,我每天早来一点晚走一点就能干完了。”

?

能有如此尽心尽力的员工,外人都赞她领导有方,可王瑾却觉得谈不上什么领导智慧,她只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别人。王瑾是在农村长大,家里5个孩子,她是老小。刚接手曦强时,大哥就跟她说:“你是老小,没吃过苦,你以后要学会两吃,一是吃苦,你自己吃了苦才能理解别人的付出;二是吃亏,和任何人相处都要抱着吃亏的态度。”

?

王瑾是把员工当成亲人来对待的,每个员工家的红白喜事,她都参加,员工家里遇到什么困难,她也是立刻伸出援手。2004年,有一名员工的妻子得了尿毒症,王瑾先组织捐款,后来自己又拿出了3万元。

?

大哥王平哲还告诉她:“产品质量一定要保证,哪怕是发展慢点,也要让大家喝上放心奶。”要喝上放心奶首先要保证奶源,而高标准的养殖基地是保证奶源的关键。王瑾把其中的一个养殖基地选在了胡萝卜基地旁。这样,就可以用低价买进那些被筛选下的外形不好看的胡萝卜,喂奶牛。吃胡萝卜的奶牛产出的奶,营养自不必说。

?

现在很多人对国产牛奶谈之色变,三聚氰胺、菌群超标、含有致癌物等问题让蒙牛、伊利、光明等大牌牛奶纷纷落马。这些大牌牛奶质量尚不能保证,王瑾生产出来的地方小牌――相山牛奶质量又是如何呢?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也惊出了王瑾一身冷汗。三聚氰胺事件没多久,王瑾去上班,奶厂员工一脸惊恐,原来厂里生产的所有牛奶都被贴上封条,样品被送到安徽省农标中心检测。如果检测有任何问题,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毁于一旦。

?

结果终于出来了,令检测机关吃惊的是――相山牌牛奶,这一个地方产牛奶竟然没有任何问题!2011年蒙牛牛奶被检测出致癌物黄曲霉素超标,2012年老酸奶添加明胶,每当有新闻爆出牛奶出问题,曦强乳业的牛奶都要接受检测,令王瑾欣慰的是,每次检测都是全部合格!正因为如此过硬的质量,相山牌这一个地方品牌才赢得了如此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相山牛奶已覆盖皖北地区以及苏、鲁、豫、浙等地市场,是皖北地区最大的奶制品加工企业之一,年产值从当初的670万增加到现在的超过4亿元。

?

不骄傲,3000多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

在做企业方面,可以说王瑾成功了。但这么多年来,她还在默默地做着另外一份事业――慈善。2006年12月,淮北市濉溪县农村的谢文礼、王玲夫妇生了双胞胎,但却因为穷买不起奶粉,想送出去一个孩子。王瑾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后,当即带了3000元现金和礼品到他们家,而且承诺:孩子喝的奶粉由“曦强”免费提供两年。2012年11月在听说淮北杜集区蒋庄村蒋守军家喜得三胞胎,同样买不起奶粉时,王瑾再次拎着奶粉和现金赶到。

?

如果说这些个案的捐助还只能算是人性中善心的萌发,那么对3000名留守儿童的关爱则更显示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2012年初,王瑾在做市场调查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跟着祖辈们生活,一日三餐吃饱就行,至于牛奶,老人连说:“喝不起。”孩子们则咬着手指头说:“想喝,但没人买。”没想到,在城里不值一提的牛奶,在留守孩子的眼中却成了奢侈品。她当即决定:要让留守儿童喝上牛奶。她对当地的几所学校进行统计,一共为3000名留守儿童,一年365天提供一份免费牛奶,共计280万元。

?

王瑾把企业做成功了,慈善事业也做得不错,可在她内心深处对一个人有着深深的歉疚。这个人就是她的女儿――现年14岁的孙懿琳。女儿成长最关键的时候,王瑾都在忙事业。人家的女儿在妈妈怀里撒娇时,懂事的小懿琳却整天操心着妈妈每天有没有吃好睡好。夜里,当她一觉醒来,发现妈妈已经回家,就会说句:“妈妈,你回来,我就放心了。”因为知道妈妈很忙,所以小懿琳从不在上班时间打电话给妈妈。但有一次例外,那天晚上9点多钟,王瑾接到9岁女儿的电话:“妈妈,我害怕。”王瑾说:“那你把灯打开。”“妈妈,我难受,真的好难受。”王瑾听着女儿微弱的声音,就赶紧回家了。一到家发现,女儿满脸通红地躺在床上,一量体温,烧到40.5摄氏度!王瑾抱着女儿就开车赶往医院,那天她一边流泪一边发抖,因为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没有及时赶回来会是什么后果。

?

王瑾的先生在电力公司工作,平时也很忙,夫妻都忙碌的家庭,家务自然成了问题。虽然可以请保姆,但是王瑾却觉得如果事事都让保姆做,那家岂不成了旅馆?于是,她不管多忙,每天都亲自给家人做饭,不管回来多晚,都要亲自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一遍。这么多年来,家里从没有请过保姆。正是因为点点滴滴的付出,先生对她的事业从一开始的反对,到后来完全支持。

?

现在,曦强乳业已经被打造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女儿孙懿琳正读初三,王瑾尽量把工作多交给下属,多抽时间陪女儿。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女儿一旦长大,就会离她越来越远。她说,我不是女强人,比起事业和金钱,我更爱亲人家庭,更爱真情,更爱朋友,或许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我才可以把事情做好,也才获得大家的认可吧!

女人成就

李云龙的原型(他是李云龙真正的原型)

李云龙的原型(他是李云龙真正的原型)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形象深入人心。他为人正直、有担当却有带有几分圆滑、世故,他善于团结部队、统筹指挥而不失幽默风趣、圆滑世故。

李云龙打起仗来素以“不要命”而著称,他在算账的时候号称是“只进不出”,在平日里教导部下缴获物资的时候要求“多多益善”。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部队好领导。

在那一段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哪怕独立团一直缺衣少粮、枪炮不足,但只要提起李云龙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足以令平安县城里的日寇与伪军们闻风丧胆,惶惶不安!

“俺老李年轻的时候,那也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呢!”这一句经典的台词曾经令多少人在电视机前捧腹大笑,让多少人对李云龙更加刮目相看。

这样一位原本存在于影视之中的乐观、正直、幽默且开朗的八路军团长,其实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的。

不过,李云龙在历史上的原型人物究竟是谁,其实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得出来。过去有人说是王近山将军,也有人说是钟伟将军,还有人说既不是王近山,也不是钟伟,而是著名的查玉升将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查玉升被共和国授于了少将军衔,后来又曾出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坐镇共和国的西南边陲,在昆明军区工作至1984年才离开告别部队生活,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查玉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一位霸气十足的开国将领,而他的行事作风、脾气秉性、革命生涯都与《亮剑》中的李云龙几乎如出一辙。或者说,他比王近山、钟伟两位将军都更贴近艺术加工里的李云龙本人形象。

非常巧合的是,李云龙在剧中的军衔也是少将。而这位最贴近李云龙性格的人,其实正是查玉升将军(少将)。

幼年不幸,历经磨难,投身革命

1914年,查玉升出生在安徽一个贫苦的家庭之中。当时的中华大地上乱象丛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哪里管得了底层老百姓的死活。

在他出生后没几年,父母就相继因病去世。幼年的查玉升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在四处讨饭,受尽了艰难困苦。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就连一些亲戚也不肯接济他。不过,这也养成了查玉升坚毅果敢、刚直不阿、不肯低头的性格。

稍微长大一点以后,查玉升就靠着给乡里的地主们放牛、养牛为生。那个时候,安徽每年的冬天都特别冷,可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新衣裳和新鞋子,而查玉升却只能穿着破旧的衣服,打着赤脚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所以他立志要改变穷人的命运,让穷人翻身做主,不用再忍冻挨饿。

一次机缘巧合,让查玉升在17岁的时候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成为广大工农子弟兵中的一员。

他说他从来没有机会读书,大字不识几个,也不懂什么孔夫子的圣贤大道理,但就是愿意跟着共产党的队伍干革命,因为只有共产党能让他这样的贫苦子弟站起来,吃饱饭,有尊严,再也不受地主劣绅的欺负。

在苏区的三年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当上了交通队的指导员。不过,由于童年不幸,所以查玉升的性格比较特立独行,脾气很大。他发起脾气来连谁都敢骂,甚至还敢顶撞上级。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哪怕上级领导也不一定能拗得过他。

别看查玉升参军的时候虽然年纪不算大,可是他作战勇猛,胆识过人,在骨子里就有一股年轻人狠劲儿,在每次打仗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哪怕手握一根烧火棍,也敢孤身勇往捣虎穴!”

他身边许多的红军战士受到他的鼓舞,打起仗来也有以一敌十的气势,往往很快就把国民党军队的一些小阵地给端掉了。久而久之,“查疯子”的名号就在队伍里传开了。

参加长征,浴血抗日,百炼成钢

在长征时期和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许世友、林彪、邓小平都曾经担任过查玉升的上级,对查玉升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也知道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太好,却是我军之中不可多得的虎将、猛将。尤其是陈庚,正是他一手带出了查玉升这员猛将。

这一点,在《亮剑》之中也可以通过李云龙与旅长的关系进行类比。旅长每次对李云龙都是“刀子嘴豆腐心”,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表扬,就像陈庚欣赏查玉升一样。

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的时候,面临着前有川军堵截,后有湘军、桂军追杀的巨大困境。查玉升在长征途中,不幸多次负伤,有一次差点因为失血过多而醒不过来了,但他都咬着牙挺过来了,而很多战士往往就这样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不过,红四方面军后来西征失利,遭到西北军阀“青海王”马步芳的重兵围剿,查玉升的许多安徽同乡和战友都血洒疆场,魂归故里,令他悲痛欲绝。那个时候,红军长征刚刚胜利不久,而查玉升已经是营长了。

红军在陕北顺利会师后不久,就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在我党的全力协调下,这次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尾,同时促成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查玉升到达陕北不久,还来不及思念那些在西征中壮烈牺牲的安徽同乡和战友们,就不得不面对已经非常严峻的抗日形势了。此时,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全境,并以东北和朝鲜为跳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关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查玉升在陈庚旅长手下担任八路军772团副团长。不过,这还得从一次有惊无险的战斗说起。

在一次作战行动中,旅长陈庚面临日军包围的危险。身为营长的查玉升带领部分战友迅速抢占左侧一处高地,获得了居高临下的射击优势。

他亲自架着轻机枪加入战斗,而其他的战士也借着地理优势狠狠痛击这股日军,一仗就把这一小股日本鬼子给打懵了,落得四下溃散。

已经杀红了眼的查玉升哪里管这些,他亲自带领战士冲锋,跑下山追击落荒而逃的日军,可谓打出了八路军战士的威名。战后,陈庚对查玉升进行了大力表扬,并与许世友商量,让查玉升担任772团副团长。

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老骥伏枥

在抗战的那段日子里,日军为了破坏敌后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运动。查玉升参加了百团大战,同时也铲除了一些为虎作伥的华北汉奸,并积极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有力地回击了日军扫荡。正所谓“纵使道路千般险,英雄提刀自向前”!

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查玉升先后在太岳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部队任职,他所在的部队还在解放战争中有出色表现,参加了东渡黄河、淮海战役、渡江追击桂系等作战行动。

淮海战役时期,查玉升率部与黄维军团在双堆集激战。为了爆破国民党修筑的坚固工事,大胆的查玉升想到把手榴弹捆扎在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投进双堆集工事之中,结果炸得里面的守军人仰马翻、哀嚎连连。残酷的双堆集攻防战持续了很久,最终以国民党全线崩溃而结束。黄维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两人居然会在北京再次碰面,而且黄维不知道当年投手榴弹的部队就是查玉升的22旅。

此外,韩先楚将军在发动解放海南战役之前,也向查玉升所部寻求过帮助。为了给韩先楚制造合适的渡海时间,查玉升率领41师官兵昼夜急行军,把汽车发动机和所需的军用物资及时送到韩先楚的手上,为韩先楚所部后来解放海南作出了一份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查玉升先后参加了西南剿匪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继续为共和国的建设发挥余力。

要知道,云南是祖国的西南大门,与缅甸、越南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查玉升将军一直担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他在西南坐镇的20余年,为祖国的西南建设与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查玉升将军(右二)

即便如此,查玉升晚年的生活依然非常节俭,杜绝铺张浪费。据老人的孙子回忆,查玉升平时连家里坏掉的水果都舍不得扔掉,只是稍微削去表皮,然后就大口吃下去了。他说自己小时候过惯了穷的日子,无依无靠的,连饭都吃不饱,哪怕是条件好了,还是要告诫子孙们力行节约,不要浪费珍贵的水果与粮食。

查玉升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也是伟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早年家庭不幸,后来毅然投身于革命,历经了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一生曲折却富有传奇,是一位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大无畏精神的时代标兵。

把农村父母接到大城市生活,这种孝顺到底好不好

把农村父母接到大城市生活,这种孝顺到底好不好

有些年轻人,在外地事业有成或者结婚后,常常会想着把自己的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住,这样一家人显得热热闹闹,整整齐齐。

只不过,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生活,并不是真的孝顺。

乍一听这话,你可能心里会很不舒服,传统美德都是以“孝”为先,父母养我小,到老了,我把父母接到身边享福,怎么就成了不孝顺?

就是自己能方便照顾和孝顺母亲,但是却忽略了母亲来到大城市很孤独,虽然住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但是他的母亲却脱离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以及饮食的改变等等。

不是说接父母到自己身边就是不孝,而是说把父母接到身边,会因为种种原因,反而导致父母过得不好,那才是真的不孝。

接父母到身边,导致父母过得不好的原因分析:

1.父母离开原来的环境,到了新环境各种不适应,比如:气候,水土,风俗

2.父母断掉了几十年的人脉圈,来到陌生城市,没有能聊的人

3.父母来了,儿媳妇不喜欢,有代沟,经常产生婆媳矛盾

4.父母从农村到城里,吃不惯城里的饭菜,在农村经常吃馒头,喝杂粮粥,城里却天天大米

5.做什么都不方便,养狗需要办证,进门输入密码,家用电器开了不知道怎么关等等

6.有的父母喜欢农村的安静,嫌弃城市晚上广场舞,汽车鸣笛,烧烤叫卖太吵

看完以上这几点,你会发现,父母从农村到城里住,就是「特殊群体」,特殊群体,却无法特殊照顾,如果不能尽快融入新环境,就只能习惯不能习惯的习惯。

最终你会发现,那些在农村经常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大半辈子的父母,也根本无法融入繁华的城市生活,甚至还对城市生活,非常排斥。

你以为把父母从农村接来,不仅可以让父母享清福,还能开眼界,儿女绕膝挺好,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真的孝顺,就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住,这是大实话。

父母如果都有退休金,身体还健康,那他们要在老家住,你就多上点心,平常去看看,如果父母没有退休金,身体很差劲,生活不能自理。

那么,本着“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原则,是要接过来一起住,虽然接过来会打破小家庭的现有的生活节奏和平静,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父母都这样的情况,你也不可能狠心拒绝,不管不问!

总而言之,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要看情况而定,更要多尊重父母的意见,父母不想来,那就别勉强,偶尔接过来住几天,反而还会让关系更亲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